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udio
弘揚《群書治要》乃當世所必須(上)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弘揚《群書治要》乃當世所必須(上)
2018-05-15日本浦安文化會館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各位兄弟姐妹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繼續(xù)和大家一起學習《群書治要》。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弘揚<群書治要>乃當世所必須》。

我們知道《群書治要》這本書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派魏征、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這些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也就是他們不僅僅有很好的學識,而且確實有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智慧。這些人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這本書奠定了唐朝貞觀盛世的思想理論基礎。后來,因為雕版印刷術不是很發(fā)達,這本書從宋朝以后在中國的本土就看不到了。慶幸的是,由日本的遣唐使把這一本書帶到了日本,結果在清朝嘉慶皇帝登基的時候,日本人把這個書做為禮物、賀禮又送還到中國本土,使這一部經典得以流傳于世。所以日本人對這一本書的流傳、保存、研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然我們也知道,在唐朝的時候,交通不是很便利,要把這些經書萬里迢迢從中國運到日本,可想而知那都是要精挑細選那些精華的東西。當然我們說中國的經書浩如煙海,經典很多,他們要帶回來的一定是精華之中的精華,是精挑細選的結果。這本書傳到日本之后,也幫助日本成就了貞觀、承和兩代盛世,在日本也有貞觀。在史書上記載,日本歷史上的多位天皇都熟讀此書,而且把它作為治國平天下的一種理論基礎、理論指導。

我們都熟悉在日本近代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池田大作,池田大作先生當時就是給日本人講,他說:“我們一定要和中國保持友好的關系,一定要繼續(xù)學習、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個日本才有前途、才有希望。”這個池田大作的思想在當時政界、學界引起了很深的反響,因為他和湯恩比先生都是一個對歷史文化有深刻研究的思想家。要了解他的思想,特別是我們日本當代的一些領導者應該好好熟讀一下《展望21世紀--湯恩比與池田大作先生的對話錄》。

我們學習《群書治要》有一個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圣賢人他從來都是讓我們回到根本,都不是在枝枝葉葉、枝枝末末上去做文章。比如說我們看,《群書治要·呂氏春秋》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楚國有一個特別會給人看相的人,他看了千百個人,沒有一個人看錯,看的就特別準。楚莊王聽了之后 就很好奇,就把這個人請來了,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給人看的這么準。這個人怎么回答的?這個人說,我并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個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而且純謹善良,畏懼法令,這樣的人,他的家庭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身心一天比一天的更安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一個侍奉君主的大臣,用我們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各級的領導干部,如果他所結交的朋友個個都是誠實守信的,有德行的、喜歡做善事的,這樣的人他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的好,官職會一天比一天的更提升,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換句話說就是最高領導者,他的朝廷里所使用的人都是賢德之人,左右所看中的、親近的都是忠良之士,君主一有過失,他們敢犯顏直諫。這樣的人,他的國家會一天比一天的更安定,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的受尊崇,天下人一天一天的會心悅誠服,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君主。最后他強調說,其實我并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看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那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什么呢?我們和什么樣人交往,我們就受到什么樣的影響。我們讀什么樣的書,我們就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看我們今天的各位,能夠堅持到最后一天,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們親近圣賢,希望了解《群書治要》,圣賢人到底是怎么樣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那我們會成為什么人呢?我們一定會成為圣賢人,所以你從小讀圣賢書,你以后就是圣賢君子;你從小就是和小偷在一起,你長大自然是小偷;你從小生活在恐怖分子的環(huán)境之中,長大自然是一個恐怖分子,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道理。

所以在《群書治要·墨子》中,記載著墨子他有這樣一個感慨,他去參觀了染房之后,出來之后非常感嘆的說,說你看這個絲,絲就是我們古人要染的這個布,絲放在黃色的染料里,拿出來就變成黃色的;放在藍色的染料里,拿出來它就是藍色的。同樣的一個這個絲,你放在不同的染料里,拿出來的顏色就是不同的。所以怎么樣呢?君子人的所染,也就是你所染濁的環(huán)境,不能夠不謹慎。你所染濁的環(huán)境,是每一天學習傳統(tǒng)文化,讀圣賢書,和善友交往,還是每一天和吃喝玩樂的人在一起,這個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你看今天,大家很多人是從五湖四海萬里迢迢的來到東京,東京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好吃的、好玩的地方,大家沒有去,還仍然選擇在這個教室里來聽《群書治要》,來接觸圣賢經典。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的定力十足,我們好學的心難能可貴。所以我們有這一份心,一定會成為圣賢人,就憑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推測大家的未來、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你看,我們學習《群書治要》確實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也不會就被社會上的奇奇怪怪的、五花八門的、邪門外道的、迷信的做法所迷惑。它處處讓你回到根本,回到根本就是修身,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明明德。

我們講第一個問題,弘揚《群書治要》,增強文化自信。

在《群書治要·論語》上記載,說孔老夫子到魏國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給他駕車子,孔老夫子就說:“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很稠密了。”冉有就問,說人口已經很稠密了,我們還應該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富之”,那就是要使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了,說已經使人們富裕了,還應該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回答了兩個字“教之”。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要經過三個階段,那就是“庶之、富之和教之”的階段。

以中國的社會發(fā)展來做比喻,如果說毛澤東思想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大國,使中國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這個是做的“庶之”的工作。鄧小平理論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他所做的工作是“富之”的工作,就是使人們富裕起來、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物質文明發(fā)達、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說習主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主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呢?主要解決的就是“教之”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在富裕的基礎上,使中國變成一個強國。而這個強國主要強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強在文化。所以在歷史上,我們說中國它之所以能夠對周邊國家、對世界產生影響,成為萬國來朝的國家。像唐朝的時候,周邊的國家要來見唐太宗,要和唐太宗對話,要經過九重翻譯,這個九是一個表示多的數(shù)字。什么意思呢?比如說他是從阿拉伯來的,他可能先要把阿拉伯語翻譯成比如說法語,法語翻譯成英語,英語翻譯成日語,日語翻譯成漢語,經過這幾重翻譯之后,才能夠和太宗皇帝對上話。這種局面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中國文化在當時影響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對中華文化都非常的向往。為什么呢?因為禮儀之邦確實能夠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彬彬有禮,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中華的幾千年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在《易經》上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說古代的圣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觀察了宇宙自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觀察了社會人倫關系發(fā)展的規(guī)律,最后總結出來了一些

普遍的、普世的道理,用這個道理來教化百姓順從天理、順從人性,所以人人都愿意接受,才能夠得以改變。

昨天我們也講到《孟子》所說的,如果我們富裕起來了、經濟發(fā)達了、物質文明提升了,但是沒有良好的教育,人就會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比如說我們打開現(xiàn)在的網絡,子殺父的現(xiàn)象、兄弟互相爭訟的現(xiàn)象、夫妻同床異夢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看到這些亂象,我們就在想,人和禽獸的區(qū)別在哪里。所以《孟子》告訴我們了人和禽獸的區(qū)別就是人懂得理,人懂得義,他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在十八大之后,習總書記特別重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呢他有理上的深入,也就是說呢,習總書記習主席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上之所以立場鮮明、態(tài)度堅決,正是因為他對中華文化的一系列的重要理念都有深入的,而不是淺嘗輒止的認識,我們從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可以感受到這一點。比如說在2014年的時候,習主席說:“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

在這之前,我們在國內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主要是在民間推動的,很多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公益論壇都是一些民間人士,他們公益地、自發(fā)地來推動。自從十八大之后,習總書記的一系列的重要講話就使政府成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力量。所以這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看《群書治要》這本書,是由習主席的父親、習仲勛先生親自給題詞——古鏡今鑒。說明什么呢?這是在2001年的時候,習主席的父親習老為《群書治要·考譯》一書題的四個字——古鏡今鑒。意思是古代的治國理政的智慧,仍然能夠為今天治國平天下提供借鑒和啟示。

我們問了,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這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在哪里呢?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呢?西方的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tǒng),比如說我們到英國去留學,199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出國就到了英國。第一次訪問就是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這個劍橋大學的教授指著他們的這些教堂、學校的建筑,非常自豪地說,說:“你看我們這些建筑,我們這個大學的歷史都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了。”但是說完之后,突然有點不好意思了,又補充了一句,“當然在中國人面前說歷史悠久這一個詞,要非常地小心謹慎。”為什么呢?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而且是從來沒有中斷過的。四大文明古國有三個已經消亡了,唯有中華文化承傳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所以你看,英國是一個有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他們對中國的文化非常地佩服。當時我自己是因為崇洋媚外,到英國去留學,因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經過了這個五四運動之后,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批判,認為中國今天的落后挨打都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向西方去學習取經,結果就到英國去留學。每每有一些英國的這些學者問我,他說:“你是學什么的?”當時我確實非常地不好意思,我說:“我是學孔老夫子,讀老子這些人的著作的。”結果沒有想到,他們一聽就肅然起敬。他說:“哇! 真是了不起,讀這些圣賢人的著作。”開始我們覺得他們是客氣,對我們表示禮貌,但是呢,很多這樣的場合,大家的表現(xiàn)都是一樣的。突然我們覺得應該認真的讀一讀中國圣賢人的著作了。我們隨后又看了一些西方漢學家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些典籍和論文,發(fā)現(xiàn)這些學者全都是從經典出發(fā),沒有對傳統(tǒng)文化那種先入為主的誤解和批判,反而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種恭敬心。

所以我們到英國去留學,從英國人的身上,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文化。說起來呢是可喜,但是同時也覺得可悲。所以我們中國人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有習主席,真是特別令人贊嘆的一位國家領導人出現(xiàn),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這樣深刻地認識,這是我們國家之福,這是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之福。這句話我說的一點兒都不過分,因為我們這幾天從很多朋友和去拜訪凈空老教授的這個對話中了解到,這次老教授到日本,到法國去弘法,送給這些貴賓的禮物是什么呢?是一個青花瓷的U盤。這個U盤有60G的內容,里邊是什么內容呢?里邊都是《大國外交》,都是這個《輝煌中國》,還有一些美國人拍的贊嘆中國這五年這個取得的成就的一些視頻。而且我也聽說,老教授在香港的時候,每一天晚上在他們的會客廳,帶著來自全國、全世界各地的這些來訪者看什么呢?就是看關于習主席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思想的電視片,而且是誰來了都陪著這些嘉賓一起看。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些《大國外交》的這些電視片就放在他們的辦公室,天天地播放,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呢,中國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好的領導者,不僅僅是中國的福氣,而且是世界的福氣。

我們從昨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這一系列的講話中,我們就知道了中華文化確實能夠為世界帶來和平,這不僅僅是中國人自己的認知,而且是湯恩比先生,是池田大作先生,是當代一些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共同的認知。而有這樣一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認識的領導者出現(xiàn),能夠把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從自己的這個演說中表述出來,給中國人帶來了信心,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信心。所以中國的強大,中國的發(fā)展絕對不會給世界帶來威脅,恰恰是給世界帶來了真正的和平與發(fā)展。

那么中華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和西方的宗教文化相比,它是一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文化。當然我們不是說西方的文化不好,而是說我們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優(yōu)長。在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成長出來的宗教文化,適合于西方的國家。而在中國在東方生長出來的,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圣賢文化適合于東方的國家,但是我們彼此能夠求同存異,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團結,保持一種和而不同的開放的態(tài)度,

這樣才能夠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它不是一種宗教的文化。也就是說在西方的國家,政治和宗教是分離的,政教是分離的體系,政治制度的設計是由國家來完成的。

而倫理道德的教育,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宗教教會來教導的,這個是政教分離的體系。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在倫理型的文化之中,這個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倫理道德的教育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在設計政治制度的同時,就要考慮到怎么樣把人培養(yǎng)成一個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人,使人成為一個好人,所以他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育是合一的。這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核心就是五倫八德。它教人們什么呢?教人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那很多人說,你看這個君臣關系,這在封建專制社會才有,我們現(xiàn)在社會還需要講君臣關系嗎?實際上這個“君”就是領導者,這個“臣”就是被領導者。我們看松下幸之助為什么被稱為經營之神呢?其實他就是把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所以成為經營之神。他是怎么做的呢?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個廠長,一次沒有來上班,結果恰恰在這個時候廠房著火了,燒了大片的廠房,給企業(yè)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件事出現(xiàn)之后,松下幸之助沒有馬上生氣去追究責任,他馬上就去調查原因,說這一個人為什么沒有來上班呢?結果調查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廠長的母親得了重病,他是一個孝子,他要去照顧自己的母親,結果不得已沒有來上班,結果誰知道恰恰不巧,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火災,把這個廠房燒了,給企業(yè)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知道這個原因之后,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馬上就去帶了禮物,親自到醫(yī)院探望廠長的母親,并且安慰地說:“你的母親已經得了重病,而且已經住進了醫(yī)院,但是這一件事我卻沒有關心到,這一件事我也有責任。你現(xiàn)在就全心全意地把你的母親照顧好,這件事等你母親出院之后再說,不必擔心。”結果他的母親康復了,廠長又回到了企業(yè)。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這一個人平時都是負責盡職的,這一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還是因為對他恩德最大的母親住進了醫(yī)院,他去照顧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怎么樣呢?給他調離了一個工作,但是仍然委以重任。

諸位朋友,我們看一看松下幸之助從傳統(tǒng)文化中學習了哪些重要的理念呢?第一、他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一個人對父母孝,他才會對領導忠。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自己恩德最大的是父母,他對父母都能夠孝敬,他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他對父母都不知道孝敬,還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呢?會值得他竭盡全力的去盡忠呢?所以他對父母不孝,對領導很恭敬、對老師很恭敬,這個恭敬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圖的。所以你對父母怎么恭敬,你就對老師怎么恭敬,對領導怎么恭敬,這個恭敬心才是真心。所以你看,松下幸之助他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第二呢,他懂得君仁臣忠。領導者要仁慈、關愛下屬,做事情要合情、合理、合法。現(xiàn)在我們只講合法,但是不講人情,這個不能夠讓人心悅誠服。中國古人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看它是不是合理、合法,還要合情,這樣的話,作之君——做他的領導者;作之親——要像父母親人一樣關愛屬下;作之師——要教導他做人的道理。這三個職能都盡到了,你一定非常的有執(zhí)行力,下屬對你感恩戴德都來不及,怎么還會拿著人權和你討價還價呢?所以很多人他就說,你看中國在歷史上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西方人也這樣批評中國人,好像中國文化不如西方發(fā)達。實際上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有君仁臣忠的理念,這個領導者已經把被領導者的人權完完全全地維護好了,不僅僅幫助了他能夠養(yǎng)家糊口,還想到他夫妻相處、幫助他教育孩子。這樣的領導者,屬下對他感恩戴德都來不及,還需要拿著人權和領導討價還價嗎?這就是中國人為什么不需要提出人權的原因。

不是因為我們落后,是因為我們有更先進的理念,讓我們完全不必要提人權,已經把人權維護得非常好了。

這一點我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呢?在我們北京有一家做軟件的企業(yè),這里邊有很多的都是海外留學的海歸,他們這個老板學了傳統(tǒng)文化,要讓大家一起來力行《弟子規(guī)》。這些人都是在海外拿了碩士、博士學位的人,說讓我們學《弟子規(guī)》,也太小看我們了吧,讓我們學這些童蒙教育的經典,這都是教小孩子的。一開始的時候去推廣的時候,非常地難,但是這個老板對傳統(tǒng)文化有信心,自己先把《弟子規(guī)》做到。然后,改變了之后,讓大家一起來學習。結果呢,學習了幾年之后,大家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了。到發(fā)年終獎的時候,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你看在發(fā)年終獎的時候,一般的企業(yè)都會出現(xiàn)問題。他們抱怨說你給我的年終獎太少了,誰的又比我的高了,所以現(xiàn)在你看企業(yè)發(fā)年終獎,都是別人都不知道你拿了多少,都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結果在他們企業(yè)出現(xiàn)了一個什么問題呢?有一個中層的領導拿到了這個年終獎,他也是不滿意了,但是他的不滿意在什么地方呢?他拿到了年終獎去找老板說,老板啊,你今年給我的年終獎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預期,能不能把這些錢留出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我們多印制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和光盤,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呢?你看他不滿意是不滿意在這兒,不是因為領導對他太苛刻,而是領導既照顧了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好的待遇,而且還讓他們用上班的時間,免費的去參加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讓他們夫妻都和睦相處,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的生活質量都有一個很大的提升。那這樣的屬下對領導感恩戴德還來不及,還需要我們拿著人權去示威游行,去和老板討價還價嗎?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你看這個老板拿不出一時資金周轉困難,拿不出這個工資付給員工了。在西方的企業(yè)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西方人講人權,你不付給我工資,對不起,侵犯了我的人權,或者罷工,或者示威,或者游行。但是韓國的員工是怎么做的呢?韓國的員工不僅沒有罷工、示威、游行,反而把他們平時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交給了他們的老板。說,老板啊,這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wěn)定的收入,養(yǎng)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對我們的幫助。現(xiàn)在企業(yè)遇到了瓶頸,我們愿意和您同舟共濟、共度難關,這些錢您先拿去用,等企業(yè)經營狀況好轉之后再說。諸位朋友,我們看到韓國員工的這種感人的舉動,是不是感覺到既陌生又很熟悉?為什么感覺到陌生,因為假設我們中國的企業(yè)老板,資金周轉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的員工能不能做出像韓國員工這樣感人的舉動?他是還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和你同舟共濟,還是馬上罷工揚長而去?離開你就不錯了,不去示威游行,不去告你就不錯了。那為什么我們又感覺到很熟悉呢?因為這就是我們丟失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看即使是在民國的時候,所拍的電視劇,說這個家道,主人的家道突然衰落了,但是他的仆人跟著他不離不棄,不是說因為他以前富貴,現(xiàn)在貧困了就毅然離他而去,仍然還要照顧他,還要在困難的時候幫助他。這叫什么?這叫恩義、情義、道義的人生啊!不是利益,有利益就來了,沒有利益就走了,所以我們感覺到很熟悉。

我們來到日本,看到日本人的很多文化很熟悉,因為我們讀經典,

知道日本的文化確實是從中國學來的,只不過現(xiàn)在日本人把它保留下來了,而我們中國人卻把它給失落了。所以我們昨天講,“禮失而求諸野”。當我們在本土看不到這種禮的時候,到哪里去看到我們的禮呢?到遠方的那些曾經向我們學習過的那些國家和民族中,找到我們本有的文化。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看中國的文化,要到日本人來,到韓國人那里去看,這個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而且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說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

日本的企業(yè)之父和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澀澤榮一,就是一手執(zhí)《論語》 ,一手執(zhí)算盤,開創(chuàng)了日本儒家式的企業(yè)經營之風。所以在他之后的那些有成就的企業(yè)家,包括松下幸之助等等,都是熟讀《論語》。

在《參考消息》中,曾經有一篇文章講的是松下電氣商學院的一天。松下電氣商學院的一天,他是用什么在培養(yǎng)自己的高管呢?我們看一看從早到晚的內容,有很多的內容都是來自于儒家經典。昨天我們和一位在日本留學的華人交流的時候,他就跟我們說,說日本在前些年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什么傳統(tǒng)呢?就是他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跪著的。給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這種恭敬心、感恩心就表現(xiàn)在行為上了。這種態(tài)度來自于哪兒呢?就是來自于《禮記》。

大家讀《禮記·內則篇》,看一個人從早到晚應該怎么樣侍奉父母,你就知道了。但是很多現(xiàn)代的人認為了,他說男女平等、父母平等,父母和兒女是平等的關系,為什么要跪著呢?因為這是培養(yǎng)感恩心的一種方式。有這種禮,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對父母的感恩心就培養(yǎng)出來了。

比如說《弟子規(guī)》上有一句話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無論是吃飯還是走路都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后。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還保持這種次序嗎?日本的家庭很可能還在保持這種順序,但是在中國的很多家庭,已經看不到這種次序了。我們吃飯的時候夾起菜來往誰的碗里先放?都是往孩子的碗里先放,爺爺奶奶看到了,也是夾起來往孫子的碗里放。那我們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培養(yǎng)出來了,所以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會教,把他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所以我們說積非成是。什么叫積非成是呢?就是把這個錯誤的積累多了,大家認為是正常的;而這個正常的,大家認為是不正常的了。正是因為這些倫理道德教育的疏忽,也是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嚴重,所以怎么樣呢?現(xiàn)在的社會問題也是層出不窮。我們想一想,現(xiàn)在的社會秩序和十年前的社會秩序比,怎么樣呢?我們在日本生活的人,應該會很有感觸。現(xiàn)代的日本的年輕人的思想做派和以前的日本人相差大不大呢?確實很大。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沒有人教了,“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不就是這個道理嗎?所以這個倫理的教育特別地重要。

還有道德的教育。古人用八德來教育人民,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種八德是孫中山先生概括出來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這兩種八德的說法,把重復的去掉,就得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以有人問你說,你學傳統(tǒng)文化學什么呢?學《四庫全書》學什么呢?你告訴他,我們學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諸位朋友,我們再想一想,假設我們社會的所有人都具備了這樣的品德,還有什么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呢?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沒有感恩之心,認為那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只要我們把孩子的孝心、知恩報恩的心提起來,這些現(xiàn)象就存在了。現(xiàn)在的政府官員貪污受賄很多,只要我們把他的廉潔之心提起來,這些現(xiàn)象也就沒有了。現(xiàn)在企業(yè)不誠信的現(xiàn)象、假冒偽劣的現(xiàn)象很多,只要我們把企業(yè)家的誠信之心提起來,這些也都沒有了。所以怎么樣呢?枝葉花果很多,就象征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但是它有一個根本,只要我們把這個根本找到,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這個根本是什么呢?這個根本就是人心。人心壞了,才會有各種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比如說誠信問題、恐怖主義的問題、對環(huán)境破壞的問題,都是人的貪嗔癡慢等等所引起來的。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相對于我們傳統(tǒng)文化來說,現(xiàn)代教育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被稱為高等教育,但是有人說呢,其實你們這一代人沒有受過教育。我們聽了之后很不服氣,說我們都上了碩士、博士了,怎么說我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呢?后來我們從這個“教育”這兩個字的解釋中才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確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為什么呢?因為“教”是長善救失。《禮記·學記》上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增長,過失得以挽救,所以你是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德行越好,這才是正常的。那假設我們的家庭、學校都秉承了這樣的教育理念,請問是大四的學生好教,德行好,還是大一的學生好教,德行好呢?正常的情況當然是大四的學生比大一的學生好教。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這樣,是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傲慢心越滋長。以前沒有考上大學,還知道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現(xiàn)在上了大學,反而不把父母當一回事了,還以父母為恥,不好意思說父母是生活在農村的,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們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所以現(xiàn)在,高等院校成為高等知識技能的傳習所,做人的教育幾乎看不到了,這就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所以習主席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重心,這個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一個繼承。

高等教育在《大學》里學什么呢?你看我們在《四書》之中的,

《大學》之中教導我們什么呢?它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說我們這個財富、身份、地位、名聲,這都是外在的枝葉花果,那么它的根是什么呢?它的根在于一個人深厚的德行。所以《易經》上說,“

君子以厚德載物“。就像我們這個桌子,它本來承重只有五百公斤,但是現(xiàn)在我們非要把它放上一千公斤的重物,這個桌子就會被壓垮了,它承擔不了這么大的重擔。所以一個人的官位越高,德行需要越深厚;

財富越多、名聲越大,需要我們的德行越深厚,否則德不配位就必有災殃。

中國古人都知道這個財富有兩種,一種財富叫吉財——吉祥的財富,一種財富叫兇財。也就是說,你通過勤勞致富所賺得的錢財,給我們帶來的是幸福美滿的人生;而我們通過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坑蒙拐騙所賺得的錢財,這個是兇財,給你帶來的是不盡的麻煩和兇災。

所以你看《大學》上教我們什么呢?“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這個財貨是以不正當?shù)姆绞将@得的,一定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所以曾國藩為什么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公家的一分錢不會挪作私用,不敢挪作私用。為什么呢?因為他深信“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規(guī)律。所以古人說這個錢財

并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坑蒙拐騙賺來的,

最后東窗事發(fā),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雖然賺到你手了,還沒等你使用呢,曇花一現(xiàn),又給收回去了,竹籃打水一場空。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自然災害看似是自然的,其實也專會把那個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剽奪走。第四就是盜賊。

盜賊看你把這個錢是貪污受賄賺來的,拿著這個錢又去做驕奢淫逸的生活,他看了也不舒服,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像我們看現(xiàn)在的黑社會也是屬于盜賊,他們去敲詐的,很多也都是為富不仁的人。最后一個是不肖子孫,不賢德的敗家子、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敗散掉。當然古人他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導我們要學會觀察,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不能夠去貪。因為什么呢?貪到你手也保不住,所以聶云臺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聶云臺先生是曾國藩的外孫,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他和滿清末年的那些后代子孫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這些后代子孫敗落的情形,最后把這些記載下來,寫了這一本《保富法》,告訴我們要賺錢貪財容易,但是要保持富貴三代以上,那可就難上加難了。他用歷史和身邊的案例

給我們證明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規(guī)律。

在《貞觀政要》這本書中,記載著唐太宗和臣子的對話。唐太宗學習歷史,也包括讀《群書治要》,總結了很多的經驗。他說了一句話,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做君主的很貪心,

最后的結果是喪失了自己的國家;當臣子的很貪心,最后是身敗名裂,這都是歷史的規(guī)律。在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也有這樣一句比喻,說“取不義之財?shù)娜耍腿缤呛攘擞卸镜木疲粤擞卸镜娜庖粯樱瓜⒆约旱酿嚳剩沁_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漏脯”,就是這個房屋漏了,雨水掉在這個肉干上,這個肉干就有毒,人吃了就會被毒死。一個人用不義的方式獲得錢財,就如吃了有毒的肉,喝那個有毒的酒一樣,達不到止渴止饑的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現(xiàn)在很多人特別喜歡學《易經》,《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你看這個《群書治要》的第一卷就是《易經》。《易經》很多人去學習,也沒有學到根本。為什么喜歡學《易經》呢?找一個人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這個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我這個事業(yè)發(fā)展趨勢如何。當然《易經》也有這個功能,那還要碰得到真正高明的,真正對《易經》有研究的人。《易經》其實最重要的兩句話我們學到了,自己就可以看自己的前途未來了。第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感受到中國古人說話都是非常肯定的,沒有說可能吧,或許吧,有的吧,它說一定會有,沒有例外的。那很多人說,有的人你看他做好事,他也沒有好報;有的人作惡多端,仍然過著豪華富貴的生活,這是怎么回事呢?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為惡不殃,必有余昌,昌盡必殃”。說一個人作惡還沒有災殃現(xiàn)前,是因為他的祖上,或者他以前做的善事還有余蔭庇蔭著他,但是因為他作惡多端,他的這個余福享盡之后,一定因為他今天做惡多端得到災殃,這是一定的。相反“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盡必昌”。一個人做善事,卻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有好的生活,有好的結果,那是因為他祖上,或者以前做的這種過惡太多了,現(xiàn)在還要承受這個惡果,但是因為這些惡果報掉之后,一定會因為他今天的善事,會有后福,后福無窮。就像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種了一個花,結果過了幾天,我們沒有看到這個花出來,看著這個草長出來了。很多人說我們種花長草,沒有這個道理。是因為以前種的這個草籽先成熟了,所以怎么樣呢?它這個草先長出來了,而我們種的這個花的種子還沒有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成熟。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才是因果的事實。

所以因果的規(guī)律不是迷信,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xiàn)象得到觀察。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因果報應的歷史。

歷史上有一部書,大家也可以找來看一看,叫《歷史感應統(tǒng)紀》,

全都是把正史之間類似的故事給聚集到一起。看了這一部歷史,你就知道了,其實一部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報應的歷史。那么還有一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很多人會議論紛紛什么原因啊,什么原因啊。其實原因古人早都給我們揭示出來了,那就是惡貫滿盈、自作自受的結果,惡不積到一定的程度不足以滅身。所以你看,古人所接受的教育是這樣的教育,他怎么敢去作惡、敢去貪污腐敗呢?所以我們要反腐敗,進行到深入的時候,一定要把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找過來學習一下,這樣大家見和同解,一定能會對反腐敗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那我們學習這些經典到底有什么好處呢?學習這些經典立刻就能得到的好處就是“君子坦蕩蕩”。君子人他做事都是助人為樂、成人之美,他都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的前途是越來越光明,身體越來越好,一定是越走越順暢的。所以怎么樣呢?身心安寧,你怎么樣的反腐敗和我都扯不上關系,因為我沒有作惡。“小人常戚戚”,這個小人就是一心想到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還要謀害別人,這樣的人總是處于郁郁寡歡的憂戚狀態(tài)。你看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是身心不寧,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是身心不安、壓力重重、煩惱不斷,什么原因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自改革開放之后,對西方人的價值觀特別的推崇。西方人的價值觀以什么為中心呢?以自我為中心,而這個自我是一種占有性的自我。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所擁有的東西,比如說我的位置、我的票子、我的房子、我的車子等等這些外在于我的東西,做為評價個人價值的標準,結果怎么樣呢?都是去急功近利、自私自利。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呢?我們雖然有錢了,但是我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差了,是吧。所以很多人都在談論什么呀幸福指數(shù)的問題,那我們想什么是幸福啊?幸福是充滿喜悅的生活,它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怎么可以靠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呢?外在的東西是一種刺激,這個東西有了,給你一時的歡樂,但是這個東西一旦沒有了,哪里還有歡樂呢?內心的喜悅就像顏回一樣,就像孔子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和外在的物質條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越往外追求,我們沒有錢的時候,我們拼命地去賺錢,覺得還很有奮斗的目標,結果人有錢之后干什么呢?反而空虛了,反而去追求一些刺激了,吸毒酗酒了,生活沒有了意義了,這個就是因為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錯了,沒有去向內追求明明德。其實我們本性一切都是具足的,是圓滿的,只要你向內追求,不僅僅有這個德行的提升,而且你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這個《了凡四訓》上講的很清楚,向內去追求才是感無不通的。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還要去向外積極地去追求嗎?你還會有壓力,還會有煩惱嗎?所以你明白了“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道理,我們要把功夫用在哪里呢?用在明明德上,這個才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休息一下,我們再接著講下面的問題,下面的內容。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