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Video
《心態(tài)改變命運》第3集
Video text
《心態(tài)改變命運》第3集
2017-08-06

很多人不貪財、不貪色,就是喜歡出名。特別是我們知識分子,可能對財色看得比較淡,但是就喜歡出名。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了凡先生,他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日本天皇,以“一書一訓”來教導子孫。其中“一書”就是《曾國藩家書》,這“一訓”就是《了凡四訓》。現(xiàn)在中紀委和監(jiān)察部的網(wǎng)站也提倡各級領(lǐng)導干部要學習《了凡四訓》。在《了凡四訓》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名不副實、德不配位,這會怎么樣呢?會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現(xiàn)在的歌星、影星成了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因為我們沒有把那些道德模范經(jīng)常每一天地放在熒幕上讓大家學習了解,而是把這些影星、歌星都搬上了屏幕,所以大家對他們很了解。那么結(jié)果怎么樣呢?換一句話說,這些歌星、影星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于社會的引導,結(jié)果怎么樣呢?結(jié)果我們經(jīng)常看新聞,突然有一個報道說某某歌星自殺身亡,某某影星突然出了車禍,還有很多的得了絕癥、還有夫妻不和的、家庭出了紛爭的,那就太多太多了。那么這些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實。所以我們每一天所做的工作是在積功累德,還是在給自己積下災禍,也都取決于我們的一念之間。所以《易經(jīng)》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不為自己考慮,還要為子孫后代打算打算。所以我們傳播什么,我們讓社會大眾接受什么,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現(xiàn)在我們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我們買了一個電視機在家里,就等于給我們的孩子請了一個家庭教師。那諸位朋友,我們在給他們播什么,他們就在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這樣的教育和影響,那我們應該傳遞給他們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樣的信息,什么樣的內(nèi)容呢?

最后一個就是貪利,這個利就是凡是有利于你的條件、環(huán)境,那都要去貪取,它不僅僅是金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的讀書人,他都把這些故事這些道理演繹在生活之中,我們知道有一個“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這個典故講的就是漢代的宋弘,我們看一看宋弘他是怎么做的呢。

東漢時有個叫宋弘的人,是開國皇帝劉秀的大臣。宋弘這個人對妻子有情、對朋友有義,是個地地道道的君子。正巧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剛死了丈夫。她對宋弘很有好感,便想讓她這個做皇上的弟弟去試探。于是劉秀便召宋弘進宮,讓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后面聽他們的談話。劉秀試探宋弘,諺云:人尊貴后應換友,富有后應換妻,乃人之常情乎?宋弘答:臣聞貧賤之故知不可忘,食糟糠共患難之妻不可棄。劉秀聽后便對公主說事難辦矣。意思是說這個人有情有義,富貴、權(quán)利是不可能打動他的。這時讓我們對比《鍘美案》的主角陳世美,一個是忘恩負義,一個是有情有義,真是天地之別啊。

我們看宋弘這個人呢,他本來可以和皇帝攀上親戚,成為皇帝的姐夫,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一件事。但是一個讀書人他見利思義,覺得這件事不符合于情義、道義、恩義,所以怎么樣呢?即使能和皇帝攀上親戚都婉言謝絕了。這個就是給我們演繹了一個見利思義的榜樣。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立名于一世,失之僅頃刻”。你看你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再走上工作崗位領(lǐng)導職務,這一路走來辛辛苦苦,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但是在一個錯誤面前失足了,在一個誘惑面前把持不好自己,所有的前功盡棄就是在一刻之間。所以“失之僅頃刻”。古人告訴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應該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很得意,覺得自己是領(lǐng)導,他們都在巴結(jié)我,給我送禮。其實別人是拿著誘餌來誘惑你,你一時把持不好自己跳下了這個懸崖,你還想后悔,還想翻過身來,還可不可能呢?那就是不可能的了。“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之晚矣。

我們講一講幸福是什么。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因為追求的方法、手段是錯誤的卻適得其反。有一位老師,他也到珠海去講《弟子規(guī)》。他說夫妻相處,只要守住一個箴言就可以白頭偕老。那就是只看對方的優(yōu)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結(jié)果沒想到他話音剛落,下面有一位女士非常踴躍地舉手發(fā)言,她站起身來對老師說,她說可惜的是,老師,我的丈夫他沒有優(yōu)點。這個老師他反應很快,他馬上走到這位女士的身邊對她說,他說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為什么呢?因為你這樣的勇敢,你的丈夫連一個優(yōu)點都沒有,你居然還敢嫁給他。所以人其實都是很健忘的。從我能為對方做些什么,變成了什么呀?結(jié)果變成了對方應該為我做些什么。這個心態(tài)一變,一下子就從天堂落到了地獄。其實幸福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除了只看對方的優(yōu)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之外。還要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不如意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出了差錯,不要去責怪別人,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我有什么樣的責任。為什么呢?因為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在一個樓梯里住著兩戶人家,他們兩家住對門。結(jié)果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是他們對門這一家夫妻相處了二十多年,感情越陳越香,像陳年老酒一樣。那么看的久了,這經(jīng)常吵架的夫妻就很羨慕,于是他們登門求教:說你們家為什么相處這么多年依然和樂,還像當初一樣,還像熱戀之中。但是我們卻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對門的女主人就說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說有一天丈夫要去上班,我這個做妻子很體貼他,端了一杯茶放在了桌子上。結(jié)果丈夫在穿衣服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茶水給碰翻了。這個茶水被碰翻了,這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很多人說是壞事。很多人不做聲。中國人看問題是這樣的方式,說“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這個“境”就是物質(zhì)環(huán)境,這個“緣”就是人際關(guān)系。它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好壞之分在哪呢?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在于我們的態(tài)度。結(jié)果這件事發(fā)生了,這個女士馬上趕上來說,你看都是我不會做事,我把這個茶杯放的太靠邊了,所以才讓你不小心把它碰灑了,都是我的錯。說著說著又拿來抹布收拾殘局。丈夫看到妻子這樣的抱歉,他覺得很過意不去。他說明明就是我的錯,我不小心把它碰灑的,怎么能怨得著你呢?還是由我來收拾吧。于是這個丈夫就開始和妻子爭奪抹布,一個說我來,另一個說還是我來吧。結(jié)果你看兩個人在一爭一奪之中,那種互相體諒互相恩愛互相承擔就表露無遺。所以兩個人沒有因為這件事吵起來,反而感情越來越好。

有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兒子在看電視,他們看的是一個古裝片,都是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的家庭生活。丈夫回來了,這個妻子非常地體貼,也學過女德。她馬上迎上前來,幫著丈夫把衣服脫下來掛好,把他的帽子摘下來放好。然后又端了一杯茶給丈夫,很體貼地說相公請喝茶。結(jié)果看到這兒的時候,這個兒子終于忍受不了了。他說媽媽,他們兩個人不是夫妻,不像夫妻。這個母親覺得奇怪了,說他們明明就是夫妻啊,為什么你覺得他們不像夫妻呢?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電話鈴響了,他的母親拿起電話說了幾句就放下了。這個兒子一看就說:“媽媽媽媽,那一個電話一定是我爸爸打過來的。”這個母親又覺得奇怪了,你也沒有聽到聲音,怎么知道是你爸爸打過來的呢?但是這兩件事接二連三的發(fā)生,突然這個母親有點開悟了,她怎么開悟的呢?她想為什么他看到家庭和睦夫妻相處的那種感受,覺得他們不像夫妻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生活中表演的夫妻不是那樣恩愛的。那為什么他一聽到我接電話的聲音就知道打電話的人是他的父親呢?因為如果這個打電話的人是她的男領(lǐng)導、男同事、男同學、男朋友,她拿起電話會怎么樣,聲音很甜美,東南西北地聊了一圈,最后要放下電話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說:跟你聊天真開心,下一次我請你去喝咖啡,拜拜。把電話放下了臉上還露著笑容,意猶未盡。但是這個電話如果是她的丈夫打過來的,那個待遇就完全不同了。大家感覺很熟悉了,拿起電話很不客氣很不耐煩地說,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事,我跟你說幾遍了,你還不懂還問,真笨。啪,就把電話給撂了。所以你看她兒子一看她說話的口氣,就知道打電話的人是他那可憐的爸爸。經(jīng)過這兩件事之后,這個母親很反省。她說你看我們都沒有表現(xiàn)出夫妻相處給孩子看。他們以后走上婚姻,怎么知道夫妻和睦相處呢。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改變了,正在她暗下決心的時候,突然電話鈴又響了。她看了一看這個顯示,是她丈夫的電話號碼。心想機會終于來了,于是怎么樣呢?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做了一個深呼吸。然后又把聲調(diào)調(diào)地特別的柔和,還有點客氣。緩緩地拿起電話來說:“喂,您好啊,請問您找誰?”結(jié)果她的丈夫一聽,啪的一下就把電話就撂了,說對不起我打錯了。結(jié)果她的丈夫又把電話打進來,她仍然非常地溫柔。她的丈夫在那邊怎么說?——“難道真的是你嗎?”諸位朋友,我們要視思明,聽思聰,聽要聽出弦外之音,把這個丈夫的話翻譯過來是什么意思呢?難道從此以后我的好日子終于來到了嗎?當然我們從這一句話中也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所熟悉的情況不是互相恩愛、互相反省,而且互相指責,結(jié)果因為一點小事,把以前的陳芝麻爛谷子不愉快的事又翻了一遍,最后吵的都要去離婚了。到了那里人家問她:說你們最初是因為什么事吵起來的呢,他們都忘了最初吵架的原因了。這就叫“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就是因為最初各自責還是各相責的態(tài)度不同,導致了婚姻的幸福與否。這是夫妻相處之道。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yè)。現(xiàn)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并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后兩次應邀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wǎng)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