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國語》,《國語》是記錄西周末年及春秋時期周王室及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七個諸侯國史事的先秦典籍。它的內容包括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
《國語》,它既是經又是史,在《漢書·藝文志》將《國語》列入“春秋家”。所以從漢朝以來,稱《國語》為《春秋外傳》或《春秋外傳·國語》。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唐朝的史學家劉知幾做《史通》,開始把《國語》列入“國別家”,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國別史”之首,有別于《左傳》的“編年家”,也就是編年體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史部”沒有“國別史”,所以《國語》列為“雜史類”。
《國語》的“語”字,《說文解字》解釋:“語,論也”,又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可見《國語》是一部議論集,“語”就是記錄春秋時期君臣及臣子之間有關治國理政論辯的文體,在《國語·楚語》上也說“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與民也?!笨梢姟墩Z》也是古圣先王用以教導后世明明德的典籍。
《國語》歷來受到學者的重視,歷史上有很多學者為它作了注解,其中以三國時期韋昭的《國語解》最為重要。
《國語》出自何人?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的說法?司馬遷于《太史公自序》中最早提及《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他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后來班固、劉知幾等也持有這種觀點。比如說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國語》21篇,左丘明著。《史通》上也說“《國語》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到晉朝之后,學者對他的作者持有異議,現在大多數認為《國語》是戰國初期熟知各國歷史的人,根據周王室及各諸侯國的史料,加工整理、匯編而成。這個是對《國語》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
下面我們看《周語》,就是記錄西周末年及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史事,在《群書治要·周語》中選取了周景王鑄大錢與鑄大鐘兩個故事,鑄大錢與鑄大鐘都使民財匱乏,導致民眾離散,招致災禍發生。“鑄大錢”這一篇表明,為政者制定國家的經濟政策,要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而“鑄大鐘”則表明,為政者應當視正聽和,才能行政順時,民有所依。好,我們先看第一篇,這個“鑄大錢”這一篇。
“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p>
景王,就是周景王,名貴,是周靈王的次子,東周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544年到公元前520年在位。
景王21年,就是公元前524年。大錢,就是大于舊錢,它的價值更重。周景王21年準備鑄造大錢。
單穆公曰:“不可!古者天降災戾”。
單穆公就是周王的卿士,降,降下。災,指水、旱、蝗、螟之類的災害。戾,至的意思,到達。單穆公說:“不可以,古時候天災降臨”。
我們先看到這,看到“天災降臨”這幾個字,我們非常有感觸,特別是進入2020年以來,像澳洲有大火,后來全球又有新冠肺炎疫情,還有蝗災,現在全球溫度上升,有的地方發水,有的地方卻干旱,對于這些自然災害,中國古人是怎么看待的呢?
在《群書治要·漢書五》中記載:漢武帝曾經下詔向群臣詢問治國之策,其中就提到,災害和異?,F象的變化是因為什么而發生的?朕希望使教化傳播而政令暢行,減輕刑罰而邪惡者改正,百姓和睦安樂,政事暢達顯揚。要怎么樣整頓治理才能使甘霖普降,百谷豐收,德行滋潤四海,恩澤遍及草木;使日月星辰沒有虧蝕,四季寒暑平穩正常,能夠承受上天的福佑;讓恩德廣泛傳播,施及到邊遠地區,擴展到所有的群生呢?請士大夫們明白地告訴朕,不要有所隱瞞。
董仲舒對答說:“國家將出現違背道義的過失時,上天就會先降下災禍來譴責警告君主;若不知道自我反觀自省,又會出現奇異反常的現象,使他警戒恐懼;如果還不知悔改,那么傷害和敗亡就會來臨。由此可見,天意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幫助他制止國家的禍亂。倘若不是非常無道的時代,上天都希望幫助并且保全君主,事態發展都在于自己奮發努力,努力學習并詢問,見聞就會廣博,而智慧也會更加通達,努力行道,德政就會一天一天地興起,而大有功績,這些都是可以很快做到,而且立刻就會見效的事兒??!
君主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安定存續而厭惡滅亡的??墒?,政治混亂,國家危亡的情況卻很多,這是因為所任用的人不得當,而且所奉行的也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周代的治國之道衰敗于厲王、幽王之時,不是治國之道滅亡了,而是幽王、厲王不再遵從了。到了周宣王時,他能夠追思昔日先王的德行,周朝的治國之道又明顯地再度興盛,這是由于他日夜辛勞勤奮不懈地實行善政所達到的??鬃诱f“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國家的安定與動亂、興盛與衰亡,都決定于君主自己,而并非天命不可挽回?!?/p>
等到了后世,君王恣意享樂,王道衰敗,諸侯背叛,廢棄道德教化而任用刑罰,刑罰使用得不恰當就會產生邪氣,邪氣聚集于下,怨恨憎惡蓄積于上;上下不和,陰陽錯亂,異常的現象就會產生了。這就是災異所產生的原因。唐堯、虞舜實行德政,人民就仁德而長壽;夏桀、商紂施行暴政,人民就貪鄙而短命。在上位的君主教化下面的臣民,下面的臣民服從君主,猶如泥土放在制陶器的轉輪上,聽憑制陶工人的加工;又如金屬在模具里任隨鑄造工人鑄造。“以仁政安民,則遠方之人就會前來歸附;用教化感動人們,則百姓就會和睦喜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道的主要體現是陰陽。陽代表德,陰代表刑,刑主殺,德主生。因此,陽常常處于盛夏,以生育長養為職事,陰常常處于隆冬,積聚在空虛不用的地方。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罰的。上天是陽氣上升,在上普遍施予萬物,主管一年的農業收成,讓陰氣隱藏于地下,而適時的來輔助陽氣,陽氣如果得不到陰的輔助,也不能單獨成就豐年,王者順承上天的意旨來行事,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罰,刑罰不能單獨用來治理天下,就猶如不能只靠陰氣而成就豐年是一樣的道理。治國理政而任用刑罰,這是不順從天意。因此先王沒有意愿這樣做。現在廢除了先王負責德教的官員,而只是用執法的官吏來治理人民,恐怕這是任用刑罰來治國的意思吧??鬃诱f:“不先對人民進行教化,而人們犯了罪就將其誅殺,這叫做暴虐。不教而殺謂之虐,使用暴虐的政令對待下民,卻想使德教普及天下,所以很難成功。
作為君主要先端正其心才能端正朝廷,端正朝廷才能端正百官,端正百官才能端正萬民,端正萬民才能夠匡正天下。天下萬民匡正了,遠近之人就沒有不統一于正道的,從而也就沒有邪氣干擾于天地之間了,因此,陰陽協調就會風雨及時,萬物和諧相處,人民繁衍生息。天地之間的事物蒙受恩澤而顯得十分豐富美好;四海之內的人民聽聞天子高尚的德行都來臣服,一切能帶來福運的東西、可以獲得的祥瑞無不到來,于是王道也就完成了。
大凡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用教化來約束都不能阻止。因此,教化成立而奸詐邪惡之事就會停止,是因為防備完善;教化荒廢而奸詐邪惡之事就會出現,用刑罰也不能制止,這是因為堤防壞了。古代的君王沒有不把教化當作治國要務的。設立太學在國都推行教化,設立庠序,也就是地方的學校,在城邑、鄉鎮開展教化。用仁愛來惠及人民,用道義來勉勵人民,用禮教來節制人民。所以刑罰雖然很輕,但卻沒有人違反禁令。這是因為教化施行而習俗美善的緣故。
圣明的君主繼承于亂世之后,要把亂世遺留的弊病全部除去,重新恢復教化并使其振興。教化既已昭明,良好的風氣也已形成,后世子孫遵循照做,奉行了五、六百年仍沒有衰敗。到了周朝末期,君主大行無道之事,以致喪失了天下。秦朝繼周之后,仍然未能改變這種形式,反而更加無道,嚴禁文章、經籍,拋棄禮義,其用心是想完全毀滅先圣之道,而專門實施能放縱自己、專權不仁的統治辦法,所以做天子僅僅十四年,國家就滅亡了。自古以來,還未曾有像秦朝那樣以亂救亂、嚴重危害天下百姓的朝代。秦朝遺留下來的危害和苦難,直到今天還未滅除。
現在漢朝繼承于秦朝之后,天下的情況就像腐朽的木頭和糞土筑起的墻,即使想好好地治理它,卻也是無可奈何。法令一出而奸邪之事隨即產生,命令一下而詭詐之行隨之而起,正如用沸水去止息沸水,用柴火來救火,只會加重這種形式而無所裨益。
仁、義、禮、智、信,是五種恒常不變之道,是帝王所應當進行整治的。這五個方面能夠得到整治,就可以受到上天的福佑,恩德普及于邊遠地區,并延及到萬物生靈了。
董仲舒在上書中所講的這段,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而“天人合一”的重要體現,就是“天人感應”。也就是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天災人禍并不完全是自然的,而是與人心密切相關。所以,人心向善,人人都講仁義禮智信、五倫八德,社會風氣就良善,相應自然環境也是清新美好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境隨心轉”的道理。這個倫理思想也為現代西方環境倫理學家所注意,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思路。也就是說要提倡心靈環保,認為只有從心靈入手,克服貪嗔癡慢疑,大力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樣才有助于化解災難,避免沖突,并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這是董仲舒他在上書中對于災難形成、以及如何避免、化解災難,達到德政的一些見解,也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在《群書治要》中,也包括在歷史書中,都有很多類似的故事。下面我們還會講到“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span>
“量”就是度量,“資”就是財物,“幣”就是“用以流通貨物、交換有無的金、錢”。“量資幣”就是度量資財的多少有無。“權輕重”,“權”就是權衡,“輕重”就是指用輕錢還是用重錢?!罢瘛?,拯的意思。“振救”也就是拯救。于是度量國庫錢財,衡量用輕錢還是用重錢,目的是拯救民眾。
“民患輕,則為之作重幣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
“民患輕”,就是人們擔心錢幣價值輕而貨物的價值貴重,所以就制作重錢來平衡輕錢。“輕”就是指這個錢的形質較輕。比如說,一匹馬值二十萬,這就是幣輕而物貴。
“母權子而行”,“重錢”稱為“母”、“母錢”?!拜p錢”稱為“子錢”。在交易物品的時候,貨物價值輕就單獨用子錢。貨物價值重就要用母錢來平衡子錢。所以,子、母兩種錢相互配合使用,人們都能各得其所。人們苦于錢的價值不足,就制造重幣來流通。于是,就用重錢平衡輕錢,人們都能有所得。
“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于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p>
“堪”,“任”也,承受的意思?!叭舨豢爸亍?,如果難以承受錢幣重而物價輕。有礙錢幣使用。那么就制作輕錢混雜在重錢中配合使用。用重錢來交易貴重物品,用輕錢來交易便宜的物品。這就是“子權母”,就是在單獨使用“母錢”不方便的時候,就用子錢來配合使用。因此,錢幣無論大小,人民都能得到利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錢價值太大,就多鑄輕錢來流通,同時也不廢除重錢。于是又有了用輕錢平衡重錢,小錢、大錢同時使用的這個狀況。但是無論是大錢、小錢、重錢、輕錢,母錢、子錢都對人們有利。
以上這段,是講國家采取大錢還是小錢,是國家根據現實社會財物和金錢的狀況所進行的一種調節和平衡。這就類似于現在的國家宏觀調控。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國家頒布貨幣政策,要以惠民、利民為根本目的,而絕不可與民爭利。在位者不與民爭利,這是國家德治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也是為什么習總書記一再強調,“一個人不能夠既想當官又想發財”的原因。
在《漢書》中記載了,董仲舒對漢武帝的上書,也就是接著前面那一段講。講明了為什么不能夠既想當官又想發財的道理。他說:“古代的國土,也是今天的國土。同是一片國土,而在古代能夠使國家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沒有奸詐邪惡。沒有人犯罪,囹圄空虛,恩德潤及草木。福澤廣被四海。以古觀今,為什么相差得這么遠?是什么地方出現了錯亂,以至道德風氣衰敗成現在這種狀況?”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提出這個問題之后,董仲舒自己進行了回答:“想來大概是現今的治國之道,比之于古時有所差失,或者是與天理有所違背吧?上天對待萬物都是公平的,因而也有所分配。比如說,給予一個動物很鋒利的牙齒,就要去除它的抵角。動物長著翅膀的,就讓它只長著兩只腳。這就是接受到大的好處,就不能再獲取小的好處。同樣,古代凡是接受俸祿的為官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領導干部、公務員),他們不以體力勞動謀生,就不得從事商貿事業,這也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得再謀求小利。如果已經接受了大的好處又要謀取小利,連上天都不能使其滿足,更何況是人?富有的人奢侈美滿,貧窮的人艱難愁苦,而居上位者卻不予救助,人們就不樂意生存下去。人們不樂意生存下去,連死都不躲避,又怎么會躲避犯罪?這就是刑罰之所以繁多,但是奸邪卻仍然制服不了的原因。所以享受俸祿之家,以俸祿為生就行了,不能與人們爭占產業,這樣利益就可以普遍的分布,而人民也可以家給人足。這是上天的公理,也是上古的治國之道。天子應該以此道作為制度,大夫也應該遵循它,并成為自己的行為?!?/p>
這一段說明古代的圣賢君子,身居爵位的人,都不能夠與民爭利,更不能去從事商業、工業,謀取利益。所以百姓才崇敬他們的品行,聽從他們的教導,被他們的廉潔所感化,而不貪婪鄙陋。因此看來,天子、大夫是百姓所效法的榜樣,怎能身居賢人之位,卻像平民百姓那樣行為?惶惶不安地謀取財力,并經常擔心財用匱乏的,那是一般百姓的意識?;袒滩话驳厍笕∪柿x,并經常擔心不能教化百姓的,這才是士大夫應該考慮的事。
最后董仲舒用《周易》上的一句話做總結:“負且乘,致蔻至?!币簿褪钦f,乘車是君子的位分,而背負肩挑是平民百姓所做的事情。身居君子之位,就是身為領導干部,而又去干平民百姓的謀利之事,必然會招致災禍臨頭。
現在很多領導干部之所以出現問題,正是既想當官又想經商,或者官商勾結以謀取利益。所以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當官、發財兩條路。既然選擇了從政,當領導干部,就不要再去想著發財致富。因為你選擇了領導干部這個職位,就要求應該把怎樣為人民做表率、治理人民、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考慮的要務。古代賢明的為官者都明白這一個道理,選擇出仕為官,就是選擇了一個專注于如何治理國家、安定人民的職業,就意味著不能與民爭利,甚至還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放棄個人對物質生活的過度享受。
在《晏子》中就記載,晏子上朝的時候,坐著破車,駕著劣馬。齊景公看到就說:“先生的俸祿少嗎?為何乘坐如此劣質的車?”景公非常關愛晏子,看到晏子乘坐破舊的馬車,非常不忍。退朝之后,他就派梁丘據送給晏子一輛四匹馬拉的大車,但是送去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齊景公很不悅,命人立即召晏子入宮,并且對他說:“您如果不接受所贈的車馬,那我以后也不乘坐馬車了?!标套釉趺椿卮鸬??晏子說:“您讓我監督群臣百官,因此我節制衣服飲食的供養,目的就是為齊國人做出表率。盡管如此,我仍然擔心人們會奢侈浪費,而不顧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您作為君主乘坐四匹馬拉的大車,而我作為臣子,如果也乘坐四馬拉的大車,這是不符合禮的。百姓中不講道義,衣食奢侈,而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我也沒有辦法禁止了?!庇谑顷套尤匀粵]有接受。
晏子作為宰相,一心為國家著想,念念想著如何把國家治理好,怎樣盡忠職守,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享受,所以才特別受到人民的尊重,這也是中國古人講“爵一、齒一、德一”的重要原因,就是讓我們尊重有爵位的人、領導者、在位者;尊敬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因為古代的為官者都能夠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節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能夠與民爭利。這說明國家之所以治理不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位者與民爭利。
在位者手握權力,如果他要去與民爭利,人民怎么能夠爭得過他?所以治國之禮就要求接受俸祿的人就不能再從事商貿事業,不能想方設法地去賺錢。當然一個人如果就是想賺錢,可以選擇去經商,但是不能夠既想當官又想發財。所以中國古人為什么對當官的人、從政的人特別的尊重?就是因為他選擇了一個高尚的,實際上就是為人民服務的職業,他不是就光想著自己掙錢發財,所以才特別受到人民的尊重。如果違背了這個禮,社會就會出現苦樂不均、貧富分化。古代圣賢人治理國家,他明白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把這些運用到國家治理之中,并通過禮制來限制官員經商,目的就是不讓他與民爭利,這是防止貧富分化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用將有所乏,乏則將厚取于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
“廢輕而作重”,是把輕的舊錢給廢棄了,用新的重錢來取代它,廣泛地流通。人民所擁有的積蓄,以前所有的輕錢就沒有用了,就會因為失去他的財產而匱乏。廢掉輕錢而制作重錢,百姓手中原有的輕錢就會被迫作廢,叫“本竭”,少數人才能擁有少量重錢,是“末寡”,民眾就會損失資財。 “遺”字同匱乏的“匱”,就是缺乏的意思。“民財匱,無以供上,故王用將乏也?!比嗣褓Y財匱乏,無法進貢,所以君王也會匱乏。“厚取”是“厚斂”,重斂財物。“民不給”, “給”是“供給”的意思。“將有遠志”, “遠志”就是逃離之心。
“現在君王要廢掉輕錢而鑄造重錢,民眾將失去資財,能不窮困嗎?如果人民窮困,君王也會匱乏。君王匱乏就會搜刮民財,民眾又無力供給,就會萌生遠逃的想法,這是離散人民。”其實人民不僅僅是逃離,很可能會引發犯罪,甚至社會動亂?!洞髮W》中說:“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睘槭裁??就是因為聚斂之臣貪得無厭,就會想方設法盤剝百姓,結果也會造成貧富差距拉大,人民怨聲載道。
在《說苑》中記載著魏文侯曾經問李克說:“刑罰產生的根源在哪里?”李克怎么回答的?李克說:“饑寒并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崩习傩震嚭黄?,吃不飽,穿不暖,還能夠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之事的是很少的。另一方面,“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笔侵v富裕的人,男女都互相炫耀,衣服飾品華麗漂亮,卻能夠不奢侈放蕩縱欲的,也是從來未有過的事。他說,“如果上面不禁止機巧之事,奇技淫巧的事情越來越多,奢侈品的生產越來越多,就會導致國貧而民侈?!眹邑毨?,人民越來越奢侈浪費。結果是什么?貧窮的人就會想出一些奸詐的、邪曲不正的方式過富裕的生活,因為他們也向往富裕人的生活。富足的人則會相互攀比,過上更加放逸縱欲的生活,這就等于驅使人們去做邪曲不正的事。當百姓被驅使走上了邪路,再用刑罰來誅殺他們,這就等于是為百姓設置了陷阱。他說:“刑罰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傷國之道也。”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源,只是在枝節上進行督促,這對國家是有損害的。
從這里我們看到古人思考問題很深遠,能夠看到根本。也就是說如果貧富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得很嚴重,就會導致貧窮的人做奸邪之事,富裕的人就會做縱欲放蕩之事?!帮柵家?,一旦人們養成奢侈放縱、驕奢淫逸的習慣,國家的資源也會越來越枯竭;作奸犯科、違法亂紀的事情會越來越多。開明的君主都是想方設法減少自己的欲望而利益民眾,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只有昏君才會想方設法搜刮民財,聚斂財富。這就是《大學》上所說的“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的道理。如果國君或者在位者,把錢財都聚斂在自己的手中,人民就會逃散;如果把錢財都散給百姓,人民都會紛紛地歸向,這也是明君和昏君的一個重要的區別。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扒曳騻溆形粗炼O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后而先之,謂之召災?!?/p>
“備”就是國家的防備。國家的防備有兩種:第一是“有未至而設之”,災禍還沒有到,而事先預備,這是有備無患,居安思危,所以在加注中說,為“預備不虞,安不忘?!?。“虞”,憂患的意思,有備無患、居安思危。另外一種是“有至而后救之”,“至而后救之”是在災害發生之后而施救。比如說救火、治病,以及像權衡輕、重錢這樣的事情,包括上面所講的子母相權之法,這都是災害發生之后,所采取的施救方法。“有未至而設之”,比如說前面《禮記》講的,要有糧食、物資儲備來預防災害的發生。還有,比如說修筑堤壩、疏通河道、預防水災,這些都是事先的防備,都是防患于未然之道?!安幌嗳搿?,不能夠互相替用。二者在災變前后各有作用,不能夠互相替代?!暗 笔撬沙?、遲緩、懈怠的意思。“可后而先之,謂之召災”,指人民還沒有擔心輕錢,卻鑄造重錢,使得人民離散,財物匱乏,這樣的做法就是招災。況且國家儲備、國家的防備,一是為災變發生之前預先防備,二是災變發生之后進行補救,這兩件事不能夠互相替代。本來可以事先預備,卻沒有準備,叫懈怠;應該在受災之后才做的卻先做了,叫招災。
“周固羸國也,天未厭禍焉,而又離民以佐災,無乃不可乎!”
“羸”,弱的意思。周本來已經很弱了,是一個弱國。“天未厭禍焉”, “厭”是“止”的意思。就是說周王室已經是弱國,上天還接連降災禍,沒有停止?!白魹摹?,“佐”是“助”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周王室本來已經衰弱了,上天又降災不止,而今又要離散百姓以助長災禍,怎么可以?
“將民之與處而離之,將災是備御而召之,則何以經國?國無經,何以出令?令之不從,上之患也。故圣王樹德于民以除之?!?/p>
“將”是“欲”的意思?!皩氖莻溆僦?,“將”就是“欲”。“備御”就是防備。“經”國君實行善政稱為“經”。臣子奉行善政稱為“緯”?!皹洹?,樹德的“樹”,就是樹立?!俺?,是指除去政令不被聽從之患。本應該團結人民,卻使他們離散;本應該預防災禍卻去招災,還怎么治理國家?國家沒有善政作為治國之道,政令從何而出?政令發布后得不到執行,這是君王最值得憂患的。所以,圣人在民眾中樹立威德,來消除憂患。
孔子也說:“民無信不立。”政令發布了卻得不到執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位者還沒有起到君親師的作用,因此還不能夠取得百姓的信任。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是通過樹立威德、樹立道德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群書治要·后漢書》中記載,魯恭到中牟縣去做縣令的時候,他就是以道德教育來治理,而不用刑罰,結果百姓都受到了感化,整個社會的風氣非常的良善。有一次,一個叫許伯的人,因為田產界線和別人發生了爭執,別的官員拖了很久都不能夠把這件事判好,于是,案子就送到了魯恭這里。魯恭沒有責罰他們,而是耐心地教育他們,為他們評論是非曲直。因為魯恭自己的德行深厚,人們對他都很尊敬,他的話也讓那些有紛爭的人感到慚愧,于是雙方都退堂自責,甚至都暫時停下了田耕,還互相推讓起田界來了。
還有一次,有一位亭長從百姓那里借了一頭牛,結果就拒不歸還了,這個百姓就找到了魯恭。魯恭把這個亭長叫過來,三令五申讓他把牛還給人家??墒沁@個亭長依然不聽從。魯恭嘆了一口氣,他說:“這都是我沒有教化好百姓?!庇谑撬麥蕚滢o官不做,認為自己不夠稱職,不能夠再做一縣之長了,結果縣內的吏員們,都一直哭著挽留他。亭長一看這個場景就很慚愧,不僅把牛還給了那個百姓,還要求自己到獄中去服刑,魯恭最終赦免了他。從此以后,無論是官吏還是百姓,都更加佩服魯恭的德行,紛紛向他學習。
在建初七年的時候,魯恭所在的郡,發生了螟蟲害,嚴重地危害了莊稼。魯恭所在的縣叫中牟縣,中牟縣和鄰縣非常接近,就是犬牙相交,但是奇怪的事是,鄰縣都有很多的螟蟲,但是這些螟蟲都沒有進入到中牟縣,這件事被當時的河南尹袁安聽到了,他感覺到很奇怪。于是就派了一個叫肥親的人到中牟縣來視察,想看一看這件事到底是傳說還是真的。
魯恭就帶著肥親來到了田間,他們坐在一棵桑樹下面,正好有一只野雞飛過來停在旁邊,就在野雞的旁邊,還有一些兒童在那玩耍,肥親就問了,說:“孩子們,你們為什么不去捕捉那些野雞?”這些孩子怎么回答的,說:“野雞還要喂養它們的雞娃,它們也有雞娃需要它們的母親喂養。”所以他們不愿意去捕捉野雞。肥親聽了之后,就突然站起身來要告辭,他說:“我到此地的目的,就是想看一看,您的政績到底辦得如何?現在螟蟲不侵犯中牟縣境,這是第一件讓人感到奇異的事;教化施及于鳥獸,這是第二件令人感覺到驚異的事;即使連小孩兒都有仁愛之心,這是第三件值得驚異的事。我再待在這里,只是白白地打擾賢者,浪費您的時間?!庇谑撬透孓o回到了府中,把所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袁安稟報。就在這一年,中牟縣還產出了雙穗的嘉禾,這也是一種很吉祥的景象。
在魯恭治理之下的百姓,能夠積極地響應魯恭的治理,并不是因為他們想討好自己的長官,而是因為他們被魯恭本身的德行所影響,他們每日親近這樣有德之人,不知不覺也逐漸的自己向善了,這就是上行下化的力量。這也是中國古人解決災禍以及為什么沒有執行力的一個方法,因為一切境緣都是自己心行的反映,所謂“境隨心轉”,我們自己的心變了,自然環境和人際關系也就跟著轉變了。所以圣賢人他們是通過在人民中樹立道德之威來消除憂患。
“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為潢污也,其竭也無日矣?!?/p>
“絕民用”,這里邊就是指廢止小錢,收稅而鑄大錢;“川原”,就是水源之本,河的源頭;“潢污”,大水池叫“潢”,小水坑叫“污”;“竭”,就是枯竭;“無日”,就是沒有多少時日,很快的意思。
斷絕民財而充實君王府庫,猶如用堵塞河源的辦法去建造水池,它的枯竭也就為期不遠了。為什么為期不遠了?因為他沒有按照“道”去治理,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治國者必須遵守天道自然的規律,而這些自然的規律都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古圣先賢把它記載下來,在《群書治要》中都可以看到。
比如說《群書治要·鬻子》中說 :“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卑l布政令,施行教化,能夠為天下人帶來利益,謀取福利,這才被稱為道義。道義之君,必然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像鄒穆公一樣為天下人所愛戴。
鄒穆公在做國君的時候,自己勤儉節約,但是對百姓卻非常的寬厚,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鄒穆公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命令,就是要用秕谷來喂養野鴨、大雁,不能夠用粟米,結果糧倉里的秕谷全都用完了,他就派人到民間用粟米去換秕谷,而且兩石的粟米才能換一石的秕谷,官員們覺得這樣做太浪費了,就向他請示,說:“兩石的粟米才能換一石的秕谷,那還不如直接用粟米去喂養飛禽。”
鄒穆公怎么回答的?他說:“粟米是上等人的食物,不能用來養鳥。周朝有一句諺語叫‘囊漏貯中’,意思是說盛糧食的口袋漏了,但是糧食還是漏在更大的容器中。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我們把國庫里的粟米轉移到百姓的家中,難道這就不是國家的粟米了嗎?讓鳥吃這些秕谷,為的是不傷害我們國家的粟米,粟米在我們倉庫里還是在百姓的手里,對我有什么區別?”也就是說,這些粟米在國庫里還是在百姓的手上,對他來說意義是一樣的,這是真正的把人民看成和自己是一體的,這是真正的富國之道。
正是因為鄒穆公發布命令,都是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出于自私自利,更不像昏君那樣搜刮民財,聚斂在自己的手中。所以鄒國雖然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但是像魯國、衛國這樣的大國,都不敢輕視它;像齊國和楚國這樣的大國,也不能夠威脅它。
當鄒穆公過世的時候,鄒國的百姓都非常地哀傷。即使是鄒國四鄰的百姓,也都朝著鄒國的方向表達哀思,民間斷絕琴瑟之音長達一年之久。所以賈誼這樣評論:“故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币晃粐侨蕫壑拇?,人民回報給他的也同樣是仁愛,能夠為天下帶來福祉的人,他自己的福氣自然也會到來,這個就叫道義。
我們縱觀中國的政治思想史,都十分強調以民為本的思想。《尚書》中早就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薄疤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孟子也反復闡述“政在得民”的仁政學說,認為:“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彼运嬲]國君:“只有體恤民情,解民疾苦,爭取民心,國家政權才能夠長治久安。”
《孔子家語》中講得更加明確:“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辟Z誼也說:“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薄懊裾?,萬世之本也,不可欺?!?/p>
唐太宗他對民本思想也體會得更深刻。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征就進而引用:“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話,進一步深入闡發了這一個道理。
大凡有政治遠見的思想家、政治家。對“民本思想”都有所論述,并能夠體察民情,關心民眾,因而采取了一些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些重民、惠民的政策都是要求治理者必須從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樣才能夠達到良好的社會治理。如果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人民的利益而橫征暴斂,盤剝百姓,必然會自取滅亡。
中國共產黨正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為政者應該體恤民情的合理因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自己的執政理念;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心聲,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并把這個當成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局面,取得了中國疫情防控的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后邊還有一句話,“‘若民離財匱,災至備亡,王其若之何?’王弗聽?!?/p>
“亡”,“無”的意思,沒有?!皞渫觥睕]有救災的準備?!叭绻癖婋x散,財用匱乏,災禍降臨而沒有防備,大王打算怎么辦?”景王沒有聽從勸告。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鑄大錢”的故事。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二十三年,王將鑄無射,單穆公曰:‘不可。作重幣以絕民資,又鑄大鐘以鮮其繼。若積聚既喪,又鮮其繼,生何以殖?今王作鐘也,無益于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
“二十三年”,就是周景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盁o射”是周景王所鑄的鐘名。因為它律和于十二律之“無射”而得名。“鮮其繼”,“鮮”是寡,少的意思。寡其繼者就是過度使用物資,有妨財用,使百姓難以為繼。這里是指鑄造大鐘耗費物資,減少了百姓賴以為繼的財用。“積聚既喪”是指廢棄流通小錢?!吧?, “財”的意思,資財?!爸场笔情L的意思,生長。這段話是說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要鑄一口名為“無射”的鐘。單穆公說:“不可。上次鑄造重幣已經耗盡民財,這次又要鑄造大鐘,使百姓難以為繼。如果耗盡積蓄又難以為繼,財物還如何生長?如今,君王要鑄造大鐘,于樂沒有益處,卻又耗費民財,造它有什么用呢?”
下面就說了理由:“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
“震”字就是震動。“眩”,惑也,宋庠曰“目無主也”。 “?!本褪茄;蟮囊馑肌!耙魳凡贿^是用來悅耳的,美物也不過是用來悅目的。如果聽音樂,而使耳朵震動,觀美物而使眼睛?;?,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為什么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在《呂氏春秋》中,也講了“亂世之樂”的特點。它說,“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躁。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
亂世的音樂,演奏木制、革制的樂器,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金屬、石制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樂器,歌舞之聲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聲音來擾人精神、震動耳目、放蕩性情,倒是可以做到。但是用來作為音樂演奏,就不可能給人帶來和樂。所以音樂越是奢華放縱,人民越是抑郁,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就越是卑下,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他也特別強調,音樂的節奏要務求簡潔、凝練。為什么?因為音樂刺激感官與情緒最劇烈,無論是對于藝人還是觀眾,都應該格外講求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尋求一個恰如其分的節度,而不能流于狂易。柏拉圖在談到對城邦護衛者的音樂教育時指出:“過度的快感會擾亂心智,容易與驕縱淫蕩兼容。藝術表現出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而來。倘若庸俗、漫無法紀的革新,彌漫于藝人的隊伍之中,他們如醉如癡聽從毫無節制的狂歡支配,還狂妄無知地說,‘音樂中沒有真理,是好是壞,只能聽憑聽者的快感來判定。’他們創造出一些淫靡的作品,又加上一些淫靡的歌詞,就會在群眾中養成無法無天、膽大妄為的習氣。使聽眾自認為有能力去評判音樂和歌曲的好壞。而一旦對音樂普遍的妄想風行,自由就接踵而來。人們都自以為知道,其實他們‘并不知道’的東西,就不再有任何恐懼,沒有敬畏。隨著恐懼的消失,無恥也就會隨之而來?!卑乩瓐D的這段話,就是告誡人們,音樂教育對于心靈的呵護至關重要。如果聽音樂而使耳朵震動,觀美物而使眼睛?;?,禍患也就隨之而來了。
“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p>
“樞機”是萌發、啟動的關鍵、機關。心有欲望是由耳目所發動的,所以說耳朵和眼睛是心智的關鍵,必須耳聽和聲,而眼觀正色。在《樂記》中,我們講過人性本自清凈,但是因為受到了財、色、名、食、睡的染污,就會迷失本性,喪失了本有的清凈。就如同水平如鏡的水面起了波瀾,如果被習氣控制、被欲望牽引而不能自己,人就會墮落,甚至不成其為人,也就毀掉了人的整個生命,這就如同平靜的水面變成了驚濤駭浪,失去了控制。所以必須進行教育,使人回歸清凈的本性。這也是《中庸》上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焙筇斓慕逃惋@得格外重要。教育使人回歸本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禮、樂、射、御、書、數、琴、棋、書、畫等等,都是可以使人心靜定的方式,都可以讓人回歸本性清凈的狀態。但是必須有所選擇你聽什么樣的音樂。這里強調“聽和”而“視正”。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借蘇格拉底的口特別強調,音樂教育之所以比其它的教育要重要的多,就是因為節奏與樂調有著最強烈的力量,能夠進入到心靈的最深處。一個孩童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就在他的心靈深處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到不良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而且一個受到過適當教育的兒童,他對于人工作品,當然也包括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它的缺點也最為敏感,對丑惡的東西會非常反感,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一樣,會不由自主地加以譴責。而對于優美的東西就會非常贊賞,感受到鼓舞,并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一個人對于美丑有正確的好惡,雖然尚且年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當他長大之后,理智來臨,就會似曾相識,向前歡迎理智,因為他所受的教養使他同氣相求。
真正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在心靈里會有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表現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會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在社會交往之中,由于心靈的統一作用,他對同道中人必然會氣味相同,一見如故;而對于內心不和諧的人,他唯恐避之不及。而正確的愛就是對美的、有秩序的事物有節制的、和諧的愛。他與縱情、任性,涇渭分明。音樂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達到真善美的愛。
這其實也是所有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包括道德教育,禮的教育,還有國畫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太極拳的教育,其實都是達到一種美、和諧、平衡。柏拉圖的論述就把音樂教育對于人心靈、心性的關系闡述得非常清楚,也是告訴了我們為什么要“聽和而視正?!?/p>
后面接著講:“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聰則言聽,明則德昭?!笔裁唇新斆鳎柯牶吐晞t耳聰,也就是說,“耳聰”它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就是不能夠經常聽浮躁的、過度狂烈的音樂,而要聽德音雅樂、聽和聲?!坝^正色則目明?!背B牶吐暋⒂^正色就不會耳惑目眩。“耳聰”則能聽取善言,“目明”就能昭彰美德。
反之,“聽不和、視不正”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老子》上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币簿褪菃适Я吮居械穆斆黛`氣。所以你看孩子聰明有靈氣,表現在哪里?其實也是因為素質教育培養得好,沒有失去他本身的靈氣,沒有受到這種過度的污染。
“聽言昭德,民歆而德之,則歸心焉。是以作無不濟,求無不獲,然則能樂?!?/p>
“歆”,就是歡欣、嘉服的意思?!皾背傻囊馑?,成就的意思。善言入耳而美德昭明,民眾心悅誠服而感恩戴德,就會生起歸順之心。因此,君王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沒有什么索求不到,這樣就能和樂了。
怎么樣才能和樂?在《群書治要·中論》中有一段話,說:“故人君茍修其道義,昭其德音,慎其威儀,審其教令,刑無頗僻?;轁刹チ?,百官樂職,萬民得所,則賢者仰之如天地,愛之如其親,樂之如塤篪,歆之如蘭芳,故其歸我也,猶決壅導滯,注之大壑,何不至之有乎?!?/p>
這段話意思是說:“如果君主、領導者修明道義,彰顯自己美好的聲譽,謹慎自己的言行、威儀,慎重地頒布教化、政令,刑罰沒有偏頗邪僻之處。恩澤廣泛地流布,百官都安于自己的本分,以盡職盡責為樂,萬民百姓各得其所,安居樂業,那么賢德的人敬仰他,就像敬仰天地一樣;愛戴他就像愛戴自己的父母親人一樣,快樂得就像聽到了塤篪合奏出來的美妙音樂,愉悅得就像聞到了蘭草的芬芳。所以賢德之人心悅誠服前來歸附,就如同水流出堤壩一樣通暢。如果這樣做了,哪會有賢德之人不來歸附的道理?”
身為領導者、在位者,都希望自己受人尊重,都希望自己有執行力,一呼百應?!度簳我穼嶋H上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遺憾的事,是很多人追求這樣的效果,但是采取的方法手段卻適得其反,結果也就不能夠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這也說明學習《群書治要》非常的重要。這就是“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
“夫耳納和聲,而口出美言,以為憲令,而布諸民,民以心力,行之不倦,成事不貳,樂之至也?!倍渎犑芎椭C的樂音,口中說出美善的言語,以此作為法令、政令公布于眾,人民盡心盡力,無所倦怠。欲成之事全無差錯,這就是最快樂的事。
這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因為自己有德行,有威望,所以言出必行,令出必行,禁出必止,上下同心。所以能夠達到“所做的事情無不成就”這樣的一種好的結果。反之,“若視聽不和,而有震眩。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笾鳎隽畈恍?,刑政放紛。動不順時,民無據依,不知所力,各有離心?!比绻暵牪缓椭C,使耳震目眩,就會有狂亂悖理之言。眩惑無主,政令就會朝令夕改。刑法政令放任紛亂,所作所為不順時令,百姓無所憑依,不知如何效力,便會各懷背離之心。
“上失其民,作則不濟,求則不獲,其何以能樂?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p>
這個“二”就是指制作大錢、鑄造大鐘這兩樁事。君上失去人民地擁護,做事就不能成就,所求也得不到,哪里還能樂得起來呢?三年之中,離散民眾的東西就造了兩件,國家將要危險了!
“王弗聽,問之伶州鳩。”
“伶”就是“司樂官”。“州鳩”是他的名字。在《詩經》中說,在《詩經》《簡兮》鄭玄的箋注說:“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后世多號樂官為伶官?!绷媸鲜朗来际菆陶茦饭俣曳浅I瞄L,所以后世多把樂官稱為伶官?!傲妗本褪撬緲饭?,“州鳩”是他的名字。景王不聽勸告,又去問樂官州鳩。
對曰:“夫匱財用,疲民力,以逞淫心,聽之不和,比之不度,無益于教,而離民怒神,非臣之所聞也。”
“逞”,快的意思。“淫心”,貪心,“比”,類的意思。州鳩回答說:“如果像這樣浪費資財,耗費民力,以快己貪心,這樣鑄造起來的樂鐘,聲音聽起來不會和諧,也不符合先王法度。對政治教化無有益處,卻只能離散人民,觸怒神靈,這種鑄鐘之法不是臣下所曾聽說過的?!?/p>
“王不聽,卒鑄大鐘。二十四年,鐘成,伶人告和?!?/p>
“伶人”就是樂人。景王依舊不聽勸告,最后還是鑄造了大鐘,結果資財匱乏,民眾離散,樂聲失和,神靈惱怒。到景王24年的時候,大鐘鑄成,樂人向景王報告說:“鐘聲和諧。”
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蓖踉弧昂喂??”
景王對樂師州鳩說:“鐘聲確實是和諧的呀。”州鳩回答說:“是否和諧還不知道?!睘槭裁此@么說?州鳩認為,鐘聲實際上是不和諧的,是樂人為了諂媚王,才說它和諧,所以他說:“還不知道呢?!本巴鯁枺骸盀槭裁??”
對曰:“上作器,民備樂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疲,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p>
“上作器,民備樂之,則為和?!本褪蔷现圃鞓菲?,而民眾都感覺到快樂,這才是和諧。這個是說,聲音之道通于國家政事。
在《樂記》中,我們講過:“音聲之道與政通矣?!比绾蜗嗤??《樂記》中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睂m是五聲音階的第一音級,它的聲音極低極長。傳說伏羲氏制五弦之琴,五弦就是以絲多聲重者為尊。宮弦最大是八十一絲,所以尊宮為君,是其他四聲的統帥。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古人聽一個人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他能不能當官,是不是王侯將相。你看這個“宮、商、角、徵、羽”,它代表的是不同的五種東西:君、臣、民、事、物。所以,聽一個人的聲音,就能夠知道他的命運,這也是有道理的。
“商為臣”,這個商弦是七十二絲,它的低長僅次于宮,就如同臣的地位僅次于君。“角為民”,角弦六十四絲,它的聲音半清半濁,在高下清濁之間,因此比之以民?!搬鐬槭隆?,徵是五聲音階的第四音級。徵弦五十四絲,其聲清澄,事在人為,故比之以事,列于民后?!坝馂槲铩保鹇暿巧搪暤淖右簟S鹣宜氖私z,其音最清,比之以物。物就是財,列于五聲最末,這也是教人必須先盡職責,而后求財利。宮商角徵羽五聲,在政比之為君臣民事財五事。“宮”代表君,“商”代表臣,“角”代表民眾,“徵聲”代表事,“羽聲”代表財物。五聲若是有序而不亂,就不會產生不和諧的音調。
“宮亂則荒,其君驕。”“荒”,就是荒廢、棄置的意思。宮為主聲,如果宮亂,那么五聲皆廢。“驕”就是驕傲、驕縱的意思。若是宮調混亂,則五聲皆隨之荒廢。從中可以看出君主的驕傲放縱。
“商亂則陂,其臣壞?!薄摆椤笔瞧H,邪僻不正意思。商為配聲,如果商亂,則曲調邪僻不正?!俺肌本褪欠褐父骷壒倮?。“其臣壞”,這個“壞”就是變質腐敗的意思。如果商調混亂,曲音邪僻不正,從中可以看出各級官員的昏庸腐敗。
“角亂則憂其民怨?!薄皯n”就是憂愁。角聲在高下清濁之間。如果角亂,它的聲音低沉,憂慮愁苦?!霸埂本褪窃购?,“角聲比民”。民眾為什么會產生怨恨?一定是在上者失其政,讓人民不能安居樂業,所以才會產生怨恨。若角調混亂,曲音憂慮愁苦,從中可以看出,民眾因不能安業而心生怨恨。
“徵亂則哀,其事勤?!薄鞍А本褪前Э?。徵聲次高次清。若徵亂則其音便濁哀傷痛苦?!扒凇本褪莿诰胄量?。徵聲比事,聞到徵聲哀苦就知道一定是為政者一再施勞于民所導致的。若是徵調混亂,曲音哀傷痛苦??梢詮闹锌闯?,為政者必是一再施勞于民,致使民眾辛勞,辛苦勞倦。
“羽亂則危,其財匱?!薄拔!本褪遣话?,羽聲極高極清。若羽亂,則其音危懼不安?!皡T”就是空乏的意思。羽聲比物,聞到羽聲危懼不安,就知道是上下都不知節用而導致財務匱乏。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比绻迓暡缓?,互相侵擾,就稱為慢。這個“慢”就是濫無節制。如果五聲都出現混亂,互相侵凌,名之為慢。當慢樂出現,亡國的日子就快到了。真正通達音樂的人,他聽到一個地方的流行音樂,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政事如何,它的興衰狀況如何。
州鳩回答說:“君上制造樂器,而民眾都感到快樂,這才是和諧。這就是說,聲音之道通于國家政事。如今,國庫財力耗盡,百姓疲憊不堪,無不怨聲載道。臣不知道有什么和諧的。”這就是亂世之音,充滿了怨恨和惱怒。所以說不知其怎么和諧。
“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今三年之中,而害金再興焉。懼一之廢也。”“曹”就是群的意思,眾人?!昂谩笔窍埠?,“惡”就是厭惡?!氨娭境沙恰?,眾人之心共同所好,沒有誰能夠摧敗,堅固得如同城墻。
古人說:“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一定能夠立不世之功?!边@就是因為眾志成城。還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薄胺蚱抟粭l心,黃土變成金?!蹦憧磧蓚€人一條心,就有這么大的力量,更何況眾人同心同德呢,其結果一定是能夠成就愚公移山的事業。
為什么六和敬的道場特別的殊勝?就是四個人在一起能夠修六和敬,這一個地方都得到庇蔭,就是因為眾志成城。那么相反,“眾口鑠金”,“鑠”就是消的意思,通“銷毀”的“銷”,也就是消融。眾人之口共同所毀,即使是金石,也能夠被熔化。
在《戰國策》中,有一個“三人成虎”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魏國大臣龐蔥很受魏王的器重。有一次,魏國的一位世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魏王就派龐蔥陪同他一起去。這說明什么?說明魏王對龐蔥的能力非常地認可,對他也非常地信任。龐蔥確實也很有智慧,他知道國君很容易受左右人的影響。如果左右的人進奉讒言,久而久之,國君就不信任自己了。在臨行之前,他就向魏王講述了一則寓言。他說:“大王,如果有人對您講,大街上有一只老虎在逛,你會相信嗎?”魏王想都沒想,哈哈一笑,說:“寡人當然不信。老虎招搖過市,這種事情怎么可能發生呢?”龐蔥接著問道:“如果又有一個人從街市上回來了,告訴大王,大街上有一只老虎,這回大王信嗎?”魏王猶豫了一下說:“這就很難說了,要考慮一下才行?!饼嬍[繼續問:“如果第三個人也這樣說,大王會信嗎?”魏王肯定地點了一下頭,說:“如果三個人都跑來這樣講,那肯定是真的啦?!?/p>
這時候龐蔥就說:“街上怎么可能有老虎呢?街上沒有老虎是事實。那些說有老虎的人,只是在互相傳謠而已,可是大王您為什么會相信?就是因為說的人太多了,所以大王您才相信。而現在我和世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了,趙國遠離魏國,比從這到大街的距離不知道遠多少倍,大王對我們在那里的情況肯定不清楚,而這個時候如果有人進讒言,誹謗我們的人又不止三個,大王可能就會懷疑我們,希望大王您能夠明察?!蔽和趼犃酥笳f:“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么辦?!庇谑驱嬍[告辭,就陪著世子到趙國去做人質了。但是他走了之后,毀謗的聲音很快就傳到了魏王那里。結果世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回到魏國的時候,龐蔥就再也見不到魏王了。說明什么?魏王已經不信任他了,也不想任用他了。從這里可見,讒言的力量,眾人的誹謗是多么可怕,他就可以黑白顛倒。即使魏王已經提前受到提醒、做過預防,但是仍然抵不過讒言的泛濫。
這就是一個眾口鑠金的例子。當然,這是一個把好人毀謗成惡人的例子。在本段中,用“眾口鑠金”,是提醒周景王,不要違背民眾的利益,更不能做惡,免得遭到眾人的反對而被厭棄。
中國人有句話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當一個人被一千個人指著脊背罵的時候,這個人也會被罵死了。這是遭眾人的痛恨,眾人的心念的力量也是很可怕的。這段話說,再者眾人所喜歡的很少有不成功的,眾人所厭惡的很少有不被廢棄的。所以諺語說:“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倍袢曛畠龋γ竦慕鹌骶妥隽藘杉?,就是大錢大鐘,恐怕至少有一件要被廢棄吧。
王曰:“爾老耄矣,何知?”
耄就是昏惑的意思。周景王說:“你老糊涂了,懂什么?”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二十五年,王崩,鐘不和?!?/p>
到25年的時候,景王駕崩。大鐘之聲果然不和諧。但這個周景王駕崩之后,才說鐘聲不和諧。說明什么呢?說明樂人當初就是在阿諛周景王說鐘聲和諧。
這個故事我們講完了。今天我們也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