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的風尚成為主流、代代傳承并守正創新,才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
【同期聲】
古人對于明理的讀書人這么樣的尊崇,因為古人所讀的書都是圣賢,讀書明理、理得心安,所以他不會用不法的手段獲得不屬于自己的利益。
【解說】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繁榮賡續的文化底蘊,道德模范是我們社會崇德向善的一面旗幟,加強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
【同期聲】
古代的圣王沒有不把教化作為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了,在國都設立太學,在鄉鎮設立這些學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導人們仁義禮智信的道理。
【解說】
本期節目,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余莉做客《海口大講堂》,精彩講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節目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第三集,敬請收看!
劉余莉教授講課: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收看本期的《海口大講堂》節目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那么也留下了很多的家書、家規、家教、家訓,比如說《曾國藩家書》就非常的有名。那么在《曾國藩家書》中他就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 “人敗”離不開一個“義”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政黨的破敗,都是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浪費、入不敷出的生活。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步步高升,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么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斗已經差不多了,可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時候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
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都關心他,愛護他,養成了他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習慣。那么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都希望別人看到我的需要,滿足我的感受,那么這樣呢,就會出現沖突對立和紛爭了。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大家都守禮,都懂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學禮 無以立”。
而最起碼的“禮”就是《弟子規》,它被譽為“人生的交通規則”, 什么意思呢?就像我們開車,必須守交通規則才不會和別的車發生沖撞。那我們做人也要守做人的規則,這個做人的規則就是《弟子規》。否則你和人就相處不好,人與人之間就發生沖撞。那么古人也說“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儉難于登天”。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艱苦樸素,節儉勤勞的這種作風。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還說“凡人多有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當大官,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兒孫能夠當大官,我只希望他們能夠讀書明理,成為明理的君子。為什么古人對于讀書明理的讀書人這么尊崇呢?因為古人所讀的書都是圣賢書,讀書明理,理得心安。所以他不會像社會大眾那樣去用不法的手段獲得不屬于自己的利益,結果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
曾國藩先生還說,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程,就看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就是早晨幾點鐘起床,這件事雖然小,但是可以看出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第二是是否自己的家事自己做,因為習勞知感恩。曾國藩雖然做到了四省總督,相當于四個省的省長,但是仍然要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為什么?因為如果他從來不做家事,不去勞動,就體會不到勞動的辛苦。不知道賺錢來之不易,沒有感恩之心。你為他付出了多少千辛萬苦,他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理所當然,沒有任何的感恩之心。第三就是是否讀圣賢書,因為圣賢經典都記載著對天道自然規律的認識,所以你讀了這些圣賢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司馬光先生也非常重視家教,司馬光先生他自己的修為很好,他自己平生所為之事,沒有一件不可與人言,也就是他平生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不可以公開跟大家說的,說明什么?他從來沒有做過虧心事。他非常重視對子弟的教育,他說了一句話,他說:“遺金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辛辛苦苦地去賺錢,自己還舍不得花,目的就是給兒孫留下一些財產,為他們的事業奠定一個基礎。但是中國古人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兒孫有德行、有才干,他會用自己的德才創造財富,你把錢留給他有什么必要呢?如果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把錢留給他,他遲早會敗散掉,你把錢留給他,又有什么必要呢?所以無論兒孫有沒有德行,有沒有才能,你把錢留給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遺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就像我們讀了圣賢書覺得字字珠璣,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讀這些圣賢書。但是現在的孩子喜歡看短視頻,看這些很浮躁的內容,結果也沒有心思花在讀圣賢書上,那怎么辦呢?還不是沒有辦法 、“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 “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就是像范仲淹先生那樣,自己積德行善,興辦義學,興辦義田,然后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兒子們,使他們也成長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正是這種德行庇蔭子孫千秋萬世。
林則徐先生也是很重視家教,他曾經寫過《十無益》,非常的有名,哪“十無益”呢?“存心不善 風水無益” 很多人特別喜歡看風水,但是古人告訴我們“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一個人有福德,他所到之處一片吉祥,即使這個地方原本風水不好,但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去住了一段時間,這個地方的風水都變好了。所以要從自己的心地上去努力,古人說“福田靠心耕”, 所以你存心都不善,看風水,又有什么幫助呢?“不孝父母,奉神無異”,我們要知道,古代的這個“神”字 和西方文化中的“無神論”這個“神”呢,不是一個意思,在中國古代,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或者他有某種德行,我們可以學習的人過世之后就被尊稱為“神”。 給他建一個廟,供奉在里邊,供在那里干什么呢?其實就是紀念他的德行,要我們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那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到廟里去燒香拜神,但是為了求自己升官發財,自私自利,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夠真心地孝養,沒有仁慈之心, 那你去敬神有什么幫助啊。
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在家敬父母,強盛遠燒香”, “兄弟不和 交友無益”。 古人看這個人可不可以交,首先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是不是有友愛兄弟,如果連自己的一奶同胞都不能夠關心照顧幫助,那他去交友,也是有利可圖的,為什么呢?因為“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 那么以利益和別人交往,這個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別人也是和你以利來相交,這個利益都是不長久的。
【解說】
《論語》有云:“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的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國家安泰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一個人無論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會黯然失色。而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根基,子女是枝葉,只有兄弟姐妹同氣連根、孝親養根,家業才能繁茂。許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而在家里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就是舍本逐末了。劉余莉教授告訴我們,如果和同根同族同血緣的人都不能和睦相處,卻想在外交到不看重利益的良友、義友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要“首孝悌”。
劉余莉教授講課: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讀圣賢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行,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明明德”。開啟自信的明德,讀書志在圣賢,但是一個人行止不端,不端正,不端莊,那么讀很多的書,也沒有幫助。“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作事乖張”, “乖”就是違背的意思,違背事理,違背大道,所以怎么樣呢?最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聰明也沒有幫助了。“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修養自己的德行,我們讀圣賢書,博學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但是一個人學了很多,但是還心高氣傲,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華之美,但是又驕傲,又吝嗇,其他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了。
“時運不濟,妄求無益”。也就是時機因緣不成熟,你去妄求也沒有幫助。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我們的事業還處在“春生”的階段,你就不要立刻就想著有收獲,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妄取人財 ,布施無益”。“布施”就是拿著錢財去周濟別人,幫助別人。通過布施,把我們的貪心也給布施掉了,但是一個人,一邊拿著錢財去幫助別人,一邊還妄取人財,妄取別人的財富,那么你這個布施,也就沒有利益了。
“不惜元氣,醫藥無益”。中國人講究養生之道,讓我們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該起床的時候要起床,保養精神。但是一個人呢?看了醫生,醫生可以把他的病調好,但是沒有幾天,他那個不良的生活習慣又回去了。所以怎么樣啊,不珍惜自己的元氣,再吃更多的藥,也對他的健康于事無補。“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陰騭”就是指陰德,中國古人講,我們做了好事不要到處去宣傳,為什么呢?“名亦福也”名聲也是人的福報的顯現,如果你做了好事,到處去宣傳,別人贊嘆你,給你很好的名聲,就把你做善事的這個德,給回報了。做的那個德就積不下去,積不起來。一個人雖然努力的積功累德,但是還有一些過惡,比如說邪淫,放縱自己的欲望,做很多的惡事等等。這個就像我們要把這個杯子的水要倒滿,這個“功德水”,想把它裝滿,但是這個杯子的底下有一個漏洞,因為這個漏洞,把這些“功德水”都漏掉了。這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有的一些過惡。所以“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這些都告訴我們修學要從根本上求,要從自己的心上求,圣賢教育就是“讀書志在圣賢”,就是《大學》開篇所說的“明明德” 。
我們每個人都有像圣人那樣的智慧,明德就像我們這個屋子里有很多晶瑩剔透的水晶燈,它本來就是光明剔透的光芒四射的但是上面蒙了塵垢,把它本有的光明就給蒙蔽住了,使它本有的光明不得顯現,所以修身讀書的目的就是把外在的塵垢 一層一層的剝落,使他本有的光明散發出來。所以古人說“讀書志在圣賢”。
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是依靠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和維護的,比如說教育制度,在《群書治要》中記載“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古代的圣王沒有不把教化作為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了。在國都設立太學,在鄉鎮設立庠序,設立這些學校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導人們仁義禮智信的道理,結果就是他的刑罰很輕,但是卻沒有人作奸犯科。社會風氣非常的醇厚善良,這都是靠教育所達到的。那么為了使這些讀書人都去讀這些圣賢經典,所以考試制度也要考這些經典,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要從小接受這些經典的教誨。
【解說】
正如劉余莉教授所說,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崇文重教、好讀尚學。中華民族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理想,中華民族的氣度神韻和精神世界,無不深深地植根于圣賢書的文化滋養之中。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有詩曰:“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yíng)常作災。”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家族血脈的傳承不是財富的傳承,也不是官職的傳承,而是文化的傳承。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堅固也有倒塌的一天,留下的財富再多也有用盡的一天,只有書香、品德,才可以潤澤久遠,世代綿延。有人以為經由讀書中舉進而做官的所謂“學而優則仕”是經世致用的重要途徑,然而古人認為讀書并不只是為了科舉,更不是為了功名利祿,重要的是從圣賢書中學習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正是這個道理。
【結束語】
所以修身從哪里修起呢?就是從“格物”來修起。這個“格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格除物欲”,或者說和你的物欲格斗。你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如如不動,能夠把持好自己不被所誘,這樣才是修身有成的一個基礎。所以你看古代的讀書人,他修身都有基礎,所以他去做官不會輕易被這些外在的財色名利所誘惑。今天的節目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收看,謝謝大家!
下集精彩預告:
【解說】
孝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歷來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也是修身正己、廉潔從政的道德源泉。
【同期聲】
古人告訴我們要以孝廉這兩種德行為先,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就知恩報恩,不會忘恩負義,見利忘義,一個人有廉潔之心就不會貪污受賄,以權謀私。
【解說】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所以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同期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解說】
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獨立富強、民生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所以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
【同期聲】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