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現場的觀眾朋友們,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人際關系中的心理調適。首先就是嫉妒心理及其調適。嫉妒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不良心理,它是指一種對別人的才能怨恨、對別人的成就恐懼、對別人超過自己而憂慮的思想情緒。所以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先生說“嫉妒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為什么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呢?當我們看到別人有成就的時候,我們自己心里不舒服,那么別人可能還不知道我們有這種思想情緒,這不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嗎?而且這種懲罰不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懲罰,確實還伴隨著一種具體的不幸的出現,所以中國古人也說“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在《遷善錄》中就記載著一個故事,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大夫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但是這十個兒子都非常不幸,都有這種或者那樣的疾病。一個兒子是駝背、一個兒子是跛子、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瘋癲癲、一個癡呆、一個聾子、一個眼瞎、一個啞巴、還有一個不幸地死在了獄中。面對了這樣不良的遭遇,公明子皋就問他,他說:您平時有什么樣的心行,為什么得到如此的奇禍呢?蔣瑗他還不太在意地說,他說我生平也沒有什么別的惡事,只是喜歡嫉妒別人,看到別人勝過自己就嫉恨他,看到別人諂媚自己就心生歡喜,聽到別人有善行我就懷疑,聽到別人有惡行我就信以為真,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失,看到別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罷了。公明子皋聽到這里就非常嘆惜地說,作為一個士大夫,如果有這樣的心態馬上就會得滅門之災,難道您還覺得無所謂沒有覺察到嗎?
您的惡報哪里只有現在這個樣子呢!蔣瑗聽了之后,他就大驚失色,子皋又提醒他說,如果您現在能夠痛改前非,也能夠轉禍為福,現在改正也未為遲啊!那么聽了他的勸告,蔣瑗從此就提高了警惕,盡改平生之所為,那么過了幾年,他九個兒子的病,也就漸漸好轉了。那么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嫉妒別人確實像黑格爾所說的,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談到嫉妒問題,我們中國人都不陌生,有一句話叫文人相輕。其實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為什么呢? 因為真正的文人,他并不是相互輕視的,如果讀過圣賢教誨的人,他不僅僅對于別人的成就不輕視,反而還會贊嘆,還會向他學習。
那么這些相輕視的文人,是屬于哪一種文人呢?那就是弟子規上所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的這種文人。也就是說我們不去力行圣賢的教誨,只是學了很多華美的辭章。為的是什么呢?為的是我們在言談的時候,能夠說出很多的名言警句,讓別人看了很羨慕我們,很贊揚我們。所以孔子在世的時候,他就非常感嘆地說,他說“古之學者為已,而今之學者為人”。說古代的學者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養,改正自己的錯誤;而現在的學者,學了都是為了向別人炫耀,讓別人贊嘆自己,華而不實。那么,只有是這樣不去力行圣賢教誨,只是學了一些華美的辭章的文人,才會相互輕視。
在中國古代這個文化,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意思,也就是通過這些文學、文藝等各種形式來變化人的氣質,所以古人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那這個孔老夫子也曾經說過這個人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為什么三日不讀書就是面目可憎了呢?三日沒有聞聽圣賢的教誨,就忘記了正確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規律,所以就表現出來讓人非常憎惡了。還有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么呢?因為他去讀圣賢經典,學了很多人生的智慧,那我們再見到他的時候,就覺得他與眾不同。因此古人也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因為我們古代的文學、文藝、文獻等等都是文以載道,它所傳達的都是宇宙、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道理。
但是人如果不學習這些圣賢經典的話,就不知道這些正確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古人又說“人不學,不知道”,那么這個道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經常講得道之人,那么道究竟是指什么呢?這個道最初就是道路和途徑、軌道的意思,就像我們自然界的這些太陽系的行星,每一個行星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如果這個木星說,它說我不想按著我的軌道運行了,我想按著地球的軌道來運行,那么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可想而知,那就會出現星球與星球的碰撞,就會使本來井然有序的宇宙秩序變得雜亂無章了。所以這種自然的宇宙秩序,我們就把它稱為道。
為了凸現表達道的這種自然而然,恒常不變的規律,古人又用天道來表示。比如說在《論語》上,孔老夫子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的意思是說,你看這個老天說什么話了嗎?它雖然沒有像我這樣,用語言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從四季變化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自然規律的存在,從萬物的自然生長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春花秋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規律。所以孔老夫子這句話的意思說,盡管天不以語言的方式給我們講道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萬物的生長過程中,表達出一種自然規律的存在,而這種規律能夠為人所感受。
所以我們簡單的講一講什么是道呢?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秩序和規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那么德,道德的德是什么意思呢?德者得也,在說文解字上,道德的德和獲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就是得到了對道,也就是對宇宙和人生規律的理解和認同。得道之人他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我們就稱為是有德的了。那么古代的人,他們不僅僅觀察了自然界運動的規律,也觀察了社會人倫關系,要保持一種和諧穩定的秩序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這就是孟子為我們所概括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
首先我們看一看,這父子之間的關系,在我們的社會上時時刻刻存在著父與子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并不是圣人給我們制定的,讓我們去遵守的,而父子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為了使這種自然親情,順著親的方向發展,并且保持一生而不改變,圣人就去觀察,怎么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后來他們觀察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慈愛教導兒女,兒女贍養孝順父母,這樣的話呢,這個父子有親才能保持一生。君臣有義,他所表明的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一種關系。在中國古代這種關系主要體現為君臣關系,因為領導與被領導有一種自然的上下級的關系,怎么樣使這種關系保持和諧呢?領導者必須對屬下有仁愛之心,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者就可以對屬下呼來喚去,甚至不把他當人看,這樣做就錯了。
而被領導者呢,因為他處于被領導的地位,要求他對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要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那么這就是盡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領導者仁慈,下屬忠誠,這個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才可能是和諧的,而不是對立和沖突的。夫婦有別,這個別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別,而是職責上的差別,這個就是丈夫要承擔創造經濟收入的職責,而婦女要承擔教育兒女的職責。那么只有做到了丈夫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那么妻子做到了有良好的美德,這樣呢夫義婦德能夠做好,這個夫妻之間才是和諧的關系。長幼有序,就是指我們一家之中,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個自然的順序。
根據這種自然的順序,要求兄長要做表率,要友愛,引導這個弟弟妹妹;而這個弟弟妹妹,對于兄長的教誨,要恭敬、要聽從。只有做到了兄友弟恭,這個兄弟姐妹之間的順序才是和諧的。最后一種倫理關系呢,就是朋友有信,他是講我們在社會上與平等的人相交往的時候,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那就是要做到誠實守信。所以這五種倫理關系,是保持一個社會人倫秩序穩定,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只有這五種倫理關系處理好了,這個社會的人倫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那中國古人看到,處理任何一種倫理關系,都不是靠競爭而是靠仁愛才能達到的。所以中國古人他講的是仁愛,而不是競爭,在中國古代的圣賢教誨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競爭這個詞。比如說在《論語》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它說道“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就是說君子對人沒有什么可爭的,如果一定說有所爭的話,那一定是在射箭的場合,當兩個人比賽射箭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呢?他們兩個人都相互敬禮,揖讓而升,然后升到堂上呢去進行比賽。比賽結束之后呢,下而飲,退下來之后由這個戰勝的人敬給這個輸了的人,敬酒以示安慰,并且非常謙虛地說承讓、承讓。那么這其實并不是謙虛的話,因為在高手之間的這個比賽,這個偶然的因素很多,他說這句話也確實是發自肺腑,而且還給他敬酒表示安慰,所以他們即使是要爭的話也是不失君子之風。那么這個失敗者是什么感受呢?他呢并不是去怨恨嫉妒這個勝利的人,他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反過頭來,想想自己在技藝上哪里不夠精湛,哪里可待提高。
所以我們說競爭這個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圣賢教誨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它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人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實際上這并不是我們人生的真相,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現在看一看,美國對中東的戰爭,那么誰是勝者呢?顯然是美國戰勝了,誰是輸家呢?顯然是中東國家戰敗了。那么是不是適者他就生存了,而戰敗的人就被淘汰了呢?事實告訴我們,勝者他沒有活得很舒服,而戰敗的人也沒有被淘汰,反而是以一種更加不為人知的方式,更加隱蔽的方式來對勝利者進行報復,而這種方式呢就是恐怖主義。所以我們現在看現代的戰爭,實際上根本沒有戰場,這個戰場可能就是你的摩天大樓,也可能就是你的地鐵,是你的商店,甚至你接到了一封信,里邊有病菌,結果自己就被毒害了。
因此我們說現代的戰爭它沒有戰場,而失敗者這一方經常以一種非常隱蔽的方式,使這個戰勝者生活在局促不安,戰戰兢兢之中。那么我們再看美國,他們為了反對恐怖主義,為了去挑起戰爭,花在這上面的費用有多少呢?可以說有上百億美元。我們再設想一下,如果美國他不是去挑起戰爭,不是用這些錢去反對恐怖主義,而是把這些錢用在了幫助這些中東國家人民,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幫助他們發展經濟,來搞這些慈善的事業,那么我們想一想,這些中東國家的人們,會把他看成什么呢?會把他們視為救世主,會對他們非常地恭敬,非常地信服,那么可以說他們一呼百應,說什么呢他們就會去做什么。所以從這里我們才知道,為什么中國人他不講競爭而是講仁愛。
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誨中呢,因為沒有競爭所以它教導我們“君子要成人之美”,要“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成就的,想得到的,我們也幫助他人去成就,去得到。那么這一點我們在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身上就可以看得非常明顯。李嘉誠先生他是做塑料橡膠產品起家的,在1973年的時候,全世界就發生了石油危機,而這個塑料橡膠的原材料呢就是石油。在這個時候,香港有一家進出口公司,為了發國難財,就把這個石油的價格提高了八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中小企業就面臨著要倒閉的危險,這些企業也是生產橡膠,生產塑料的。那么這個時候,李嘉誠他如果是有競爭的觀念,他只要坐視不管,那么這些人都可以因為石油危機,沒有原材料,最后都會倒閉。
但是李嘉誠卻沒有這樣做,他反而主動把這些中小企業的老板召集起來,讓他們把自己所需要的這個原油的數目報上來,然后一起到國外去訂貨。因為如果你只是一家去訂貨,數量很小沒有人愿意理你,如果大家集合起來訂的貨很多,這個價格也會很便宜,也很容易訂到貨。那么在這個石油從訂了到來到這一段時間啊還有一段距離,很多的小企業,仍然是因為沒有庫存面臨著要倒閉的危機,那么這個時候李嘉誠怎么樣做的呢?他把自己庫存的二十萬噸石油,以當時市場價的一半賣給了這些中小企業,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周轉的過程。而這些石油訂到以后,來到了之后呢他又以當時市價沒有賺一毛錢,又把十三噸的石油賣給了這些中小的企業,使那些還沒有來得及訂貨的企業也有了石油加以周轉。
所以在這件事以后這些塑料廠家,都把他稱為救世主,李嘉誠先生也被稱為一個義薄云天的人。那么從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李嘉誠先生在他以后的事業中,可以獲得那么多的助力,可以獲得那么好的人緣,因為在這種最艱難的條件下,他都不肯去犧牲那些中小企業的利益,在平常的時候他怎么可能去不講誠信?怎么可能去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呢?
現在很多孩子問到他,你最崇拜誰?他都會說我最崇拜李嘉誠,我也想成為世界華人的首富。那么我們看這些孩子只是看到了李嘉誠是世界首富的這個結果,而沒有想學習他的義薄云天,沒有想學習他那種高尚的道德,他那種仁愛精神和誠信的品質。那么李嘉誠先生他的這種行為確實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教誨,那就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看到別人有所收獲就像自己有收獲一樣地高興。“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別人有損失就像自己受到了損失一樣,感到萬分地焦急,也會想方設法地給予幫助。
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中國人就不會有嫉妒的心理,特別是那些能夠做出很大事業的人,更體現了中國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所以中國人說這個人量大福大,他這個氣量大,他所獲得的成就也就越大。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經常嫉賢妒能的話,那就會導致一種武大郎開店式的用人方式,是不可能籠絡到人才的。得人才而得天下,得人才而事業興旺發達,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道理。
日本索尼公司的董事長盛田昭夫,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雇傭比你聰明的人,他可以加強你的長處,彌補你的短處。認為部屬比你聰明,就覺得受到威脅,那就太荒謬了。因為能與一個聰明人共事,表示畢竟你也一定不錯”。在美國著名的鋼鐵大王卡耐基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將我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之后,我將仍是鋼鐵大王”。在他去世之后,有一位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刻了這樣一句話“一位知道選用比他的能力更強的人安息在此!”所以我們看到一個高明的領導者,對于高才是喜不是憂,是求不是棄,是扶不是壓,因為他們明白強將手下無弱兵,人才才是事業成功的希望。
那么在這里我們就講到了中國的觀念和西方的觀念有所不同,在競爭的觀念下導致了人與人互相嫉妒,互相攀比;而在仁愛的基礎上人們反而是互相協作,互相團結,互相幫助,彼此來成就。那么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人生不同的格局也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在自然界中,人們看到有一個現象,就是看到一群羊,都紛紛地去跳崖自殺,人們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就去研究他們為什么去自殺呢?后來研究來研究去才發現,它們并非想要去自殺。它們在草原上為了吃到更鮮美的水草,它就要比別的這個羊跑得更快一些,跑到它們的前面,才能吃到更好的水草。那么后面的羊為了吃到更好的水草,又需要比它們跑得快,要跑在這一群羊的前面,才能夠吃到好的鮮美的水草,結果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跑了起來。而在奔跑的過程中,它們就忘了要去吃草這個目的,就莫名其妙地跑起來,跑起來,越跑越快,結果來到了山崖前面也收不住腳,最后就一起跳進了山崖里。給我們的印象,好像是它們集體自殺,實際上并非是想要去自殺,而是要吃到更好的鮮草,比別的羊跑得快。
那么這個故事實際上非常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經濟效益,那就需要和別的企業去競爭,要發展經濟。但是我們想過沒有,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在哪里?實際上呢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惜污染了環境,污染了水,污染了空氣,到最后我們連清新的空氣,連新鮮的水都喝不到了,那么我們這種競爭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所以我們希望作為有理性的人不要像自然界的動物一樣,那樣去盲目競爭,而能夠彼此成全,彼此互助,能夠成就我們更加美滿的人生。
那我們這次講座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