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上次講座我們講到了幸福人生的第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氣惱。今天我們繼續講幸福人生的第二個原則,那就是一天之中不出惡言。
所謂的惡言,它不僅僅是講粗魯罵人的話,它也包括了挑剔抱怨的話、欺騙他人的話、不守信用的話、挑撥離間的話、勾引誘惑的話以及諷刺指責的話,所有這些都是被稱為惡言。中國古人對于言語要求非常重視,那么在孔門四科之中就是講這個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也就是把德行放在首位,奠定好良好的德行之后啊,就要學如何的說話,然后才講如何的辦事。我們經常有一句話說,要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因為批評造成隔閡,而鼓勵激發潛能。又說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恕的話,少說記恨的話,多說感恩的話,乃是智慧。那么這些言語的方式,都是一個人正確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
那么為什么要少說這些惡言,不出這些惡言呢?在當代日本著名的科學家江本勝那里,就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水結晶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就是把水放在零度以下進行結晶,結晶之后把這個水放在高倍的顯微鏡下去加以觀察。結果他發現在看過了愛與感恩幾個字,這樣的水所形成的結晶是最美麗的,就是他們做了千百萬次的實驗,在所有的照片之中,看過愛和感恩的這個水的結晶充滿了喜悅,并且形成了像盛開的鮮花一樣的模樣。那么看過了謝謝這樣的詞呢,它呈現出漂亮的六角形,讓人看了也非常的喜悅。那么下面這個圖片是看到混蛋這樣的詞,它呈現非常讓人一看就不喜歡就惡心的那種圖案。在看過了智慧,第一個圖片就是漢語拼音的智慧,它也是呈現出漂亮的六角形。看過英文的智慧,它也是呈現六角形,但是它的圖案和漢語的有所不同。下邊這個好像是德文的智慧,盡管這些結晶不相同,但是它們都非常漂亮,非常可親。那么這個結晶的實驗就告訴我們,其實這個水并不是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是毫無感知的,它們對于人的善言,還有善行、善意都是能夠感受到的,并且隨著你的善言、善行還有惡言、惡行,給以不同的結晶。
那么從這里我們就不難體會到,為什么中國傳統的童蒙經典《弟子規》上有這樣的教誨,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也就是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記在心里,想著要去報答,所以中國人說要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報。但是別人對我們有怨有怨恨,或者我們對別人做的事情有怨恨,卻不要經常把它放在心里,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心實際上是純凈純善的,如果我們經常記載著別人的不善,那其實是把我們純凈純善的心變成了承載別人過失的垃圾桶,是得不償失的。我們看這個垃圾桶,它在買回來的時候是非常新的,并不是很骯臟,那為什么變成了垃圾桶,變得污穢不堪了呢?就是因為我們經常把垃圾往里面裝,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承載垃圾,所以久而久之就把它給污染成垃圾桶了。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經常在心里記著別人的過失,別人對我們的仇怨,那實際上是把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承載別人過失的垃圾桶,我們自己受害是最深的。我們想一想,我們全身身體有70%以上都是由水構成的,如果我們經常是以怨恨的心來對待別人,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實際上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可能別人受害是三分,而我們自己受害卻是七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在言語上非常謹慎,不要因為自己的惡言惡行傷害了別人。
在臺灣有一些心理學家,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他們這個實驗是用花來做的。他們把這個小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小學生,當他們在上學和放學的時候,路過第一群花的時候,就告訴他們說,你們路過這群花的時候,你們就贊美它們,說你長得真可愛,長得真漂亮,我們喜歡你們,太美麗了!然后早晨路過的時候贊美一遍,晚上回家的時候再贊美一遍。那么第二組小學生,當他們路過另一組花的時候就告訴他們,你們這樣說,你們說呸丑死了,我們討厭你,然后再給它吐一口吐沫,就是意思說非常不喜歡這些花。那么第三組小學生,當他們過第三組花的時候啊,就是讓他們在心里,故意覺得這些花都不值得我去理睬,不值得我去看,心里故意不去理它。那么經過了三個月,他們發現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組經常稱贊它們的花,的確是越開越茂盛,越開越漂亮,長得非常茂盛。而第二組經常說它,討厭你丑死了,我們不喜歡你,這種花就蔫頭搭拉腦袋啊,就像那種經常被說的小孩,躲在墻角里一樣,非常沮喪而沒有信心。那么第三組花呢,就是從心里故意不理它,連覺得它看都不值得看,這群花已經徹底地枯萎了。
那么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實際上這個冷戰比熱戰還更讓人接受不了,就像我們在夫妻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受到,如果兩個人出了問題,兩個人吵一架,把這個問題給說出來,那么過后可能就沒事了。當我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覺得這個人太不可理喻了,我跟他講道理都沒有必要了,都不屑于跟他去爭論的時候,這個時候對人的傷害是最大的。那么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人的惡言惡行還有惡的意念,都會對人甚至對這些物質產生影響。那我們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抱著善意去與人交往,經常要發現別人良好的一面,并且給以適當的贊賞。
那么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人的言語對別人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影響,而是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古人,比如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彼此互相祝愿的時候,都要說一些吉祥話,比如說要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等等,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都是積極的言語,會給人一種無形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我們知道了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經常使用這些積極的語言,比如說謝謝您,托您的福很好很好。如果別人問你最近怎么樣啊,你說很忙很忙,窮忙窮忙,那這樣的話過一段時間你可能就是非常忙碌,或者是既窮又忙了。如果你總是這樣回答,說很好很好,托您的福非常好,那你可能事事都會順心如意。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在給人起到的無形作用。
正是因為言語對人有這么大的影響,也影響了人際的交往,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要會講話,有很多的名言警句,都是與言語有關。比如說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也就說我們開口就譏諷別人,訕笑別人,指正別人的過失,這是輕薄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做出來,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德行,而且也足以使自己身敗名裂。還說啊,悠悠之談,易絕智者之口,也就是說沒有用的這些閑話、聊天、說人的過失、說三道四等等,智者應該拒絕這些。還說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一個君子人,他不會去道聽途說,聽到別人怎么說呢自己就去傳播流言,這種流言到了智者這里就到此為止了,不會再向下面傳播。又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我們在很多單位看到一些工作人員,沒有事了之后啊,就聚集在一起,然后在說三道四,談論別人的過失,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不被人說呢。每一個人都在說一些和自己無關緊要的事,都在說別人的過失,這實際上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所以古人教導我們,靜坐的時候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過失,而不要去談論別人的過失。又提醒我們說,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是怨尤兩字,全不反躬自問。真正的學問常是自責自省,就是說我們這些人呢,終日沒有長進, 就是因為怨天尤人這個毛病,而不懂得反躬內省,看看自己的過失在哪里。真正的學問呢經常是自責自省,也就是自己責怪自己,自己反省自己。又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去檢點別人。一個君子人,應該躬省自己非常嚴格,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自己的過失認識得一清二楚,而且非常不留情面。但是對別人呢,要薄責于人,對別人要寬厚三分,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一個人經常檢點自己還來不及呢,哪有功夫去檢點別人的過失呢。
那么這些教誨都是告訴我們對人要寬厚,對自己要嚴格。在蘇東坡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心境和他自己對別人說話的這種相應程度。有一次這個蘇東坡也是和佛印禪師一起在坐禪,結果坐著坐著呢,這個蘇東坡忽然就問這個禪師,說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像什么呢?這個佛印禪師,看他穿戴得很莊嚴,坐得也很端正,于是說你這樣莊嚴,像一尊佛,那蘇東坡聽了就非常得意,很高興。結果這個時候,佛印禪師就又問他了,他說那你看一看我這個樣子像什么呢?結果蘇東坡看他這個袈裟啊,婆娑在地,然后就非常不客氣地說啊,他說你這個樣子啊,像一堆牛糞。那這個佛印禪師聽了之后,他就默聲不語也沒有說什么話。那蘇東坡他就非常得意啊,回來之后對蘇小妹說,他說每次我跟這個禪師辯論,總是辯不過他,都是他贏,可是今天我卻占了便宜,我贏了。那蘇小妹就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啊,他說你看,我們今天在坐禪的時候,我問他我的樣子像什么,他說我很莊嚴像一尊佛,那么他問我,他像什么,我告訴他,你那個樣子像一堆牛糞,這不是我莊嚴他不莊嚴嗎?蘇小妹聽了之后,她很有智慧呀,她說;禪師的心像佛,所以他看你才像一尊佛;而你的心里非常骯臟,你才會看佛印禪師是一堆牛糞,實際上還是佛印禪師要比你高明得多啊。那聽了這樣的話,這個蘇東坡才非常地懊悔,知道還是自己比不上這個禪師,境界還差得太遠。因為他自己的心地不是很干凈,所以當他看外界的時候也不會得出很好的結論。
中國人說這個境由心轉,什么是境呢?就是外部的自然環境和人事環境,都是由你的心來轉變的。當你的心歡喜的時候,你看一切人都歡喜;當你的心充滿了慈悲和愛意的時候,你看每一個人都有可親之處;而當你自己很挑剔的時候啊,你看到誰都有毛病,都有不足之處。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他說“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也就是一個有德行的人,非常有道德的人,他的心,心平氣和,見到別人都有可取之處,他都看到別人的長處,所以口中所贊許的人就非常多,所贊許的事也非常多。那么與之相反,德薄者,就是德行非常淺薄的人,其心刻傲,他的心非常刻薄又傲慢,見人皆可憎,看到每一個人似乎都有不足之處,都有令人討厭的地方,故目中所鄙棄者眾,所以他眼里所瞧不起的人,所輕視的人,鄙視的人就很多。
那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德行是好還是壞,在《人生的三十四個經典好習慣》這個文章當中,其實有很多都是和人的言語有關。比如說第一點它就說,不說不可能三個字,就是讓自己經常給自己積極的語言提示,不要說這件事不可能。第二就是凡事的第一反應是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與其為失敗找借口,不如為成功找方法,這是我們對事情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去為它找借口而是要找到正確的方法。第三點就是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對自己大聲說,太棒了,遇到挫折的時候為什么還說太棒了呢?因為給我考驗的機會來了,讓我能夠發揮自己的能量了,讓我可以更加鍛煉自己的能力了。第四點就是不說消極的話,不落入消極情緒,一旦出現立即正面處理。我們說話都要說積極的話,要避免落入消極的情緒,一旦有了消極的情緒,我們還應該找出正面的處理方法,能夠通過積極地思維,把這個壞事變成好事。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轉境而不為境界所轉的話,這個人才是真正地有智慧。
那么在這個三十四個經典習慣的下邊也有一些是關于言語的,比如說它說,說話的時候聲音有力,感覺自己聲音似乎能產生有感染力的磁場,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言語來影響對方,能夠讓對方和自己產生共鳴。這個時候你要想象,自己的聲音非常有磁性,非常有感染力。還有在說話之前,要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我們說話不能夠輕言妄談,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考慮是否對對方造成了傷害。我們應該想到,我們說這句話以什么樣的方式,他才能夠更好地接受,才不至于讓他產生誤解。那么我們想一想對方的感受,這個話說出來才更能夠讓對方接受。
還有每天有意識,真誠地贊美別人三次以上,也就是說我們贊美別人也不要說得讓人不能接受,要對方確實有好的地方,有優點,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我們發自內心地給他以贊美。那么這個過程,就能夠提高他的自信,也幫助了他,也提高了我們自己的寬容心,就是看到別人好的方面,我們沒有去嫉妒,反而還希望他做得更好。還有一點就是要及時寫感謝卡,哪怕是用便簽寫,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及時地回饋,要能夠有感恩的心,來對待別人給我們的幫助。
還有不要用訓斥指責的口吻給別人講話,這一點很多的職業工作者經常會犯,比如說當老師的,回到家里對著丈夫對著孩子,就像用教訓學生的口吻來講話。還有當軍官的回到家里,就像對士兵的命令的口吻來講話。還有當法官的回到家里,像審判犯人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家人,這就讓家人很難接受。還有就是控制住,不要讓自己做出為自己辯護的第一反應,一般人遇到了事情總想找借口,為自己的不足和過失進行辯護。那么這個辯護實際上并不有助于我們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過失,那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地讓別人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過失。
所以在中國古人那里,他們心胸很寬闊,看到別人能夠指出我們的過失,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當別人指出他的過失的時候,他就非常歡喜。堯舜禹中的禹這個圣人,他聽到別人給他指出自己的過失,就對別人禮拜加以感謝。這樣的朋友實際上是真正為我們著想的朋友,一生能夠有這樣能夠指出自己缺點的朋友,實際上是非常難的。現在很多人都是來向我們巴結,向我們討好,向我們諂媚,目的是要達到他自己的目的,這樣其實并不助于我們自己的提高。
那么最后一個呢,它也是和言語有關,就是恪守誠信,說到做到。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任,不要輕易地就答應別人什么事,答應之后可能過兩天就忘記了,那么別人再提起之后啊,哎自己是不是說過這樣的話都不記得了,這樣就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那么這些言語上的要求,可以說非常非常多,也非常非常繁雜。其實在我們中國的童蒙經典《弟子規》弟子規上,就對言語的要求進行了歸納,它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也就是我們說話一定要講求信用,這是最重要的。那些欺詐的話和妄語怎么可以呢?又說“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們言語說的太多,還不如說得簡明扼要更好,只要把我們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就非常好了,不要去諂媚巴結別人,使用這樣的言語。又說“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也就是那些罵人的話,粗魯的話,奸巧的話,這些都是市井之氣,我們一定要努力地戒除。又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也就是說這件事我們是道聽途說的,不知道它的事實真相,那我們就不要輕易地聽信謠言去到處傳播。又說“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如果這件事情不適合我們去答應他,就不要輕易地給別人承諾,如果我們輕易地承諾之后,自己又辦不到,那我們進退都是錯誤的,讓自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又說“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就說我們在講話的時候,道的字一定是非常清晰,要重又緩慢,不要著急,也不要模糊。還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就是一般的人,張家長李家短,在一起在說別人的是非,如果這件事和自己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去參與。
所以我們看中國的童蒙經典《弟子規》,在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一個人怎么樣去言語。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這樣的教誨去做了,切實地做到了,一天之中不出惡言,那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避免很多的過失,給別人也不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傷害。那么這就是我們講的幸福生活的第二個原則,一天之中不出惡言。
這次講座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