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Video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38集
Video directory
Video text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38集
2014-01-25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論語治要》,我們今天看《陽貨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很不好講??鬃诱f“性”,他的三千弟子能夠理解的不多。顏子聞一已知十,對孔老夫子所說的,無所不悅,不違如愚,當然他能夠理解。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痹颖忝靼资侵宜《岩?。所以曾子對孔老夫子的一以貫之的道也能夠理解,那么他當然也能夠懂得孔子所說的“性”。子貢有自知之明,他自己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既然知道性不可得而聞也,那么這個性,必須覺悟,這說明他對性,了解一部分,他是登堂未入于室。那么孔老夫子為什么罕言性呢?就是因為懂得性的人很少,他說了也聽不懂。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惫艁碛泻芏嘧⒔?,但是都不符合孔子的本意。雪廬老人說,后來研究儒家的性的含義的,一個是孟子,他在《孟子·告子篇》里邊,發表了性善說,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仁義理智根于心?!边€有就是荀子,他在《性惡篇》里發表了性惡說,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再有就是揚雄,他在《法言·修身篇》里,發表的是性善惡混之說,也就是說,人性是善惡混雜的,有善也有惡。修其善,就成為善人;修其惡,就成為惡人。

那么孔子所說的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依經文孔子只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并沒有說性是善是惡。而關于這一章的歷代注解,只有皇侃的疏沒有用善惡來解釋。雪廬老人認為,孔老夫子講的性,和佛家所講的性是一樣的,是一個意思,無二無別。這個性就是宇宙的根源,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所生,所變現的,但是后人講性就不一樣了。為什么呢?性沒有兩樣,但是各人的學問不一樣。所以清朝有大儒說:“吾學佛而后知儒?!彼麑W了佛之后,才讀懂了儒家。像蕅益大師也是如此,他是通過佛教大徹大悟的,后來再重新讀《論語》,讀出了很多別人讀不出來的味道。他作的《論語點睛》確實有很多的點睛之筆,來提升了后人對《論語》的理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之后呢,不僅僅是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大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儒家文化。雪廬老人說,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性,是分為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解說的,萬事萬物都有本體、現像和作用。這個體就是本體,本體是空無自性,是性空,是真空。佛經全說的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上也說:“是故空中,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這里邊有的是說性,有的是說相,本性是空無自性的,相是夢幻泡影。那么什么人看過性呢?一般人都沒看過性,沒有看過就沒有嗎?如果說沒有,那就是落入了頑空。本性確實有,但是看不到。中醫有《藥性賦》,比如說姜的性是熱,雖然你手握著姜,這個手也不會發熱,是不是姜就無性了呢?你把姜煮熟了之后,吃進去,身體就會感覺到熱。萬法都有本性,都有體,只是看不見而已,但是“體”會現起各種形相,所以相就是現象。比如說姜的性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姜所長的形相我們都看得清楚,這就叫體空相有。這個空不是沒有,體也有,但是你看不到,是畢竟空寂。相也有??鬃拥臅?、佛經也都講善講惡,但是這個善和惡并不是就體相而言的。因為體是空的,善惡便安不上。

那么相是善是惡呢?比如說,你說刀是善是惡呢?子彈是善是惡呢?這個相,都沒有善惡,體、相都沒有善惡,有這個相,就有業用。這個用,就是作用,等它起作用的時候,才生出了善惡。比如說刀子有作用,刀子可以削水果,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那么你從作用上才分出是善是惡。所以性,分為體、相、用三個方面,本體真空,但是隨因緣現相。這個相是假有,是眾緣和合而成,是因緣所生法。相是假有,但是一般的凡夫,都誤以為是真有,所以執著這個假象,在這個假象中起惑造業。有相則有業用,一有現相呢,它就會起作用。什么相起什么用,這個體和相都沒有善惡,業有善業惡業,所以善惡是就業用而言的。而體相用三者,先有體,次有相,然后才有用??鬃诱f的性相近的“近”字,是說其前。前是指什么呢?就是指體相而言。習相遠的“遠”字,是說其后,這個后就是指的業用而言。

所以孔子和釋迦牟尼佛兩位圣人所說的性,并沒有不同的意義。那么以體相用來解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就知道性是體空,寂然不動,動就會出現假相。體雖空,而性實有,人實有此性。人生、宇宙、萬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以這個本性為根源,這個本性也是遍及宇宙人生,而人以及萬事萬物,本性原來相差不多,所以說性相近也。性雖相近,但各個人的習慣不同,依照個人習慣的發展,越到后來就互相差異越遠,所以說習相遠。性體真空,固然沒有善惡,但是由性所現的假相呢?也沒有善惡可言。就像我們這個人身也一樣,其實萬事萬法都是如此。我們這個人身呢,就是一個假相,在我們既不作善也不作惡的時候,這個人身談不上是善身還是惡身。必須由人表現出的行為,是利益人還是損害人?才能說是善是惡,這些行為不是相,而是業用。那么這個習相遠的“習”就是業用,善惡只是就業用而言的。既然性無善惡,那么要明性,就不能從善惡中求。所以有一句話說“善法不是佛法”。為什么呢?因為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做善事積功累德,如果你作善執著這個作善的相,那并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要求我們斷惡修善,但是又不著斷惡修善的相。

那么這一章各種注解,解說性善,解說性惡,或者是說性善惡混,其實都是誤解。佛與孔子所說的性是一個意思,這不是小器人(就是器識小的人)所能理解的。因為小器人有門戶之見,道不同不相為謀。像如今各個宗派之間,斗爭堅固,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有門戶之見。一般的俗儒一看到體、相、用,便認為這是佛學的說法,實際上并非如此。儒教的經典也未嘗不講體、相、用,像《周易·系辭傳》純粹是孔子之言。雪廬老人為了證明儒經也講體、相、用,特意引用了《系辭傳》上的幾條來證明。比如說“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什么是神呢?古注以陰陽不測來解釋神,陰陽不測非常微妙,所以無方。如何微妙法呢?就是你打一個比方吧,卻比方不出來,這是說性體。真空拿什么比方呢?佛也沒有說出來,只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睙嵝岳湫?,這個水是熱、是暖、是冷,你自己喝下去便知道了。而易無體,易的本體在哪里呢?找不出本性,易是唯變所適,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隨緣現相,所以沒有一定之體。無方無體,這就是講本體真空之義,這就是講的體。

再比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依照韓康伯的注解說:“道,是寂然無體,不可為象,但陰陽都是由道而產生。”孔穎達的《周易正義》說:“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生物開通,道已經產生一切萬物了。善是順理養物,順著天理而生養萬物,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這都是由體起用的意思,這叫善,起作用之后才分善分惡。再比如“顯諸仁,藏諸用”。這里邊的顯藏都是就作用而言,所以仁義善惡呢,都是在作用造作上講的。還有“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边@個鼓萬物的鼓,就是動的意思。性動就產生萬物,出現萬物,這個動,就是動作。萬物就是指一切物體,一切物體都是由本性一動產生出來,與圣人沒有關系。就是說他不承認有一個造物主,圣人不用操心。本性之德盛大,業用也盛大,大到究竟處,就是至矣盡矣,這都是講的用?!笆⒌麓髽I至矣”,就是說這個功德太大了,本性的德能太大了。而這個業是由性出來的,這就是講的用。

再還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边@里邊講成象成形,都是講的相。至于六十四卦里邊的“象曰”、“彖曰”、以及“吉兇”、“無咎”等等,都是講的相?!笆ト搜鲇^天象,俯察地理,成相成形?!边@都是講的相。變化見矣,這個千變萬化,就都出來了,這還沒有說善惡?!兑捉洝芬韵碌奈淖纸又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钡竭@里才說善惡。那么這個呢,就是講的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從體、相、用的三個方面來講,性相近是指體、相而言;習相遠是指作用、業用而言。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弊訌埾蚩鬃訂柸?,孔子答復,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以稱為仁人?!罢垎栔保褪钦垎柺悄奈寮履??孔老夫子回答說:“恭、寬、信、敏、惠?!毕日f出這五事的名稱,以下再分別進行解釋“恭則不侮”,這個不侮,孔安國注:“不見侮慢。恭敬人,則不被人侮慢?!毙蠒m疏說:“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見侮慢。”意思是說,自己恭敬地來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恭敬地對待自己,所以不會被人侮慢。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敬人者,人恒敬之?!边@個恭是發自于內心,對人不可以心存侮慢,這一點我們必須學習。像孟子說:“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睘槭裁慈藭耆枳约耗兀恳欢ㄊ亲约合任耆枇俗约海约簩e人先不恭敬了。在《春秋左傳》上記載,魯宣公二年,鄭國去攻打宋國,宋國的華元率兵迎戰。將要開戰的時候,華元宰羊犒賞將士,但是卻沒有給他的車夫羊斟吃。因為他可能覺得他是一個車夫,所以心里對他不恭敬了。等到作戰的時候,一開始打仗了,這個車夫羊斟就說:“前日分發羊肉是由你做主,今天戰車進退的情況,這事由我做主。”于是羊斟就故意,把華元乘的戰車趕進了敵陣,結果宋軍大敗。所以這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別人,對人心存侮慢,而招致的慘敗。這個敬,要對別人恭敬,首先要克服慢心,要做到自卑而尊人。所以《曲禮》曰:“毋不敬。”對人對事要一切恭敬。而不能夠做到恭敬別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傲慢,所以必須首先克服慢心。在《成唯識論》中說:“云何為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什么是慢呢?原來就是通過自己和他人比較之后,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于是傲慢,看不起他人。傲慢能障礙不傲慢,障礙對人的恭敬,同時還能產生痛苦,這就是講它的作用。

佛經上還把慢細分為七個種類。上次在香港《群書治要》論壇上,周泳杉老師把這七種慢,給我們做了細細的講解。一者謂慢,第一呢就叫慢。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認為自己勝過他人,因而慢。這個是很自然的。誰叫我比你強呢?里邊帶著藐視的意思,對不如我的人,我藐視他,這就是慢,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是因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生傲慢。意思是說,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和我差不多而已。這就是不能恭敬和我同等之人,這就是慢。

二謂過慢,什么叫過慢呢?這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強說自己勝過他人。兩個人條件相等,比如說甲和乙條件相等,但是甲還向大眾鼓吹比乙強,這叫過慢。那么另外一種呢,是自己不如他人,我說那個人跟我差不多而已,這也叫過慢。那么過慢的程度,就比慢的程度還要超過,程度更加嚴重。你看這個慢,是說兩個人條件相等而產生傲慢。而過慢呢,是兩個人條件相等而說我超過他人。是吧!或者呢,自己還不如別人,還說呢,我們兩個差不多。所以這個慢的程度呢,就比那個第一種慢,這個過慢的程度就比慢的程度,又要嚴重了。

第三種,叫慢過慢。慢過慢呢,比過慢還要慢,這個人的傲慢程度就更強了。那就是自己完全不如他人,反說自己勝過他人,這近乎是厚顏無恥了。這叫慢過慢,就非常過分了。

第四種,四謂我慢。什么叫我慢呢?就是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的這個身體為我,而產生傲慢。因為有我,就有他,有人我之別,有我就有我慢,這是慢的根本原因。換一句話說呢,只要我執沒有斷,只要我們還是一個凡夫,就一定會有我慢,只是程度深淺不同而已。所以說,四大煩惱常相隨。只要有我,就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癡,這四大煩惱呢,是跟著“我”一起起來的,同時起來的。所以只要有我,就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執著我就會有我,我所,覺得我比你好,我比你高,我比你能,我比你強;也執著我的東西,比你的東西更高貴,比你的東西更好,所以你都不能碰,這就是把我延伸到我所,延伸到物質上去了。那么無限地延伸,無限地擴充,那就會產生沖突,產生競爭,產生斗爭,產生戰爭。這就是我慢,自高自大。

第五,叫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呢?就是未證果,而說自己已經證果,或者說已證少分果,而說證得圓滿菩提,這個叫增上慢。增上是強盛的意思。這個人在修道,但是我慢沒有除掉,但是他帶著我慢,在修學的過程中,很努力、很用功、很精進。在用功的過程中,得到了相似的境界,在這個相似的境界中,生起高舉之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殊勝的圣果,這叫增上慢。換一句話說,增上慢是對誰說的呢?是對修學的人說的。如果沒有修學的人,增上慢就談不上了。比如說,我們學了《弟子規》,學了《弟子規》我們看這個世界是越來越順眼,還是越來越不順眼呢?像蔡老師在講課中說,有的人學了《弟子規》之后,變成警察了,看誰都不對,這個人這一條違背了《弟子規》,那個人那一點也違背了《弟子規》。那么學了《弟子規》之后,就越來越不能夠和人相處了,覺得自己學了圣賢教誨,自己就快成圣成賢了,而別人還是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有增上慢的人,會經常怎么說話呢?說:“你不懂?!笔前??說:“你是凡夫俗子?!彼阅憧矗覀儗W得越多,應該是越謙虛。但是學得越多呢,反而世間人都很濁惡,都是我的冤親債主,越來越不能和世間人相處了,這就叫增上慢,這就是學錯了。那么學對的人是什么樣的呢?學對的人呢,是和光同塵,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都歡歡喜喜,都不會看人不順眼。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边@才是學對的表現。

第六種叫卑劣慢。這也分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自己同他人的差距相當大,卻說自己比他人只差一點點。雖然驕慢,但是還有一點謙卑,不好意思,這叫卑慢。換一句話說,他承不承認自己沒有別人高呢?承認不承認別人比他高呢?承認。但是他的態度是什么呢?他不過是贏我一點點而已,這叫卑劣慢。也就是說自己真的很差,和人差距很大,但他卻說:“我只差一點點。”第二種情況呢,他是承認自己和他人的程度差距很大,但是卻不肯向他人虛心學習,這也叫卑慢。也就是說,我真的很差,可是看到那個人好,他的態度是什么呢?“你好你的,你高你的,你走你的天堂路,我墮我的地獄”,而且還不需要人家來救度他,這叫卑慢。

最后,邪慢,就是自己邪見還以為正見,自己缺德還以為修德,自己無德,還以為有德等等。譬如說,現在進監獄的人,都在交流什么呢?一個人問對方,說:“你第幾次進監獄呀?”他說:“我第一次?!焙懿缓靡馑?。結果對方說:“哦,你才第一次,我已經是第三次了。”你看,他認為三次比一次還值得傲慢,所以成就惡行,恃惡高舉,這個是邪慢的一個特點。比如說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時候,有的人就比試什么呢?比試每一天殺人數目的多少,以此為能。那么,這個就叫以惡為能。像現在的競奢斗富、互相攀比,也屬于這一種類型。為什么呢?大家攀比誰浪費得更多,誰更奢侈,這也是邪慢。因為這些慢心,障礙了對人的恭敬心,還會為自己招致侮辱。所以要學恭敬,則必須首先克服傲慢,恭則不侮。

下面說,“寬則得眾”,寬厚待人,百姓對你有感情,就會心悅誠服,就能得到眾人的支持。在《群書治要》上記載,說:梁國曾經有一件難以判別的案件,群臣之中有一半人認為有罪,另一半人認為無罪。梁王就說,陶朱公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百姓,但是富可敵國,他的財富和國家相差無幾,這個人一定是有不同凡人的智慧。于是他就派人請陶朱公,來請教這件事。陶朱公怎么說的呢?陶朱公說:我是一個普通百姓,不懂得判決案件的事情。盡管如此,他做了一個比喻,說:“我的家中有兩塊白色的玉璧,色彩一樣,尺寸一樣,色澤也一樣,但是兩個玉璧的價格卻相差懸殊,一塊價值千金,另一塊價值五百金。”梁王聽了就奇怪了,說“既然兩塊玉璧尺寸色澤大小都一樣,為什么一塊值千金,而另一塊卻只值五百金呢?”朱公回答說:“從側面來看,一塊比另一塊要厚一倍,所以價值千金。”梁王一聽就明白了,他說:“說得好?!币虼肆和跖邪?,凡是罪證不足的,有疑問的,就免去處罰。凡是立功證據不足,行賞有疑的,他就仍然給予獎勵。梁國的百姓大為高興。正如墻壁太薄了會容易毀壞;絲綢太薄了容易破裂;器物太薄了容易打碎;酒味太薄了容易發酸一樣,凡是刻薄卻能曠日持久的,大概是沒有的。所以國家要養活百姓,實施政教,我認為只要寬厚就可以了。那么這個呢,朱公斷案給人的啟示。告訴我們,寬厚則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持,得到人心,任何事都是有因果的。

“信則人任焉。”言而有信,就能夠得人信任。古人說“君無戲言”。雖然這是對領導者而言的,但是對于一般的百姓,也要學習信守承諾。《弟子規》上就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蹦敲丛凇度簳我飞弦灿涊d: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弟弟,有一次,成王跟叔虞開玩笑,把桐葉削成圭形給叔虞,說道:“用這個來封賜你。”封賞給他,賜給他。史佚因而請成王選個好日子,封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那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史佚說:“天子沒有玩笑的話,一旦說話,史官就會記錄下來,還要用禮儀來完成它,用樂章來歌唱。”于是,周成王就把叔虞封為唐國之侯。所以君無戲言,古代的皇帝每說一句話,都有史官在旁邊認真地記錄,所以,不能說錯話,要謹言慎行。

“敏則有功。”什么是敏呢?就是應事疾,則多成功。做事敏捷,才能夠有成就。做事不能夠拖拖拉拉,本來今天可以做好的事,就要今天把它做好,不要把它拖到明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事今日畢,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惠則足以使人。”給人恩惠,人必感恩圖報,能夠深得人心,所以足以使用人。像周文王的恩惠澤及枯骨,所以天下歸心。反之,不能給人以恩惠,就談不上使人。在《韓詩外傳》上記載,說:宋燕在齊國做宰相,結果被驅逐了?;貋碇缶驼辛碎T尉陳饒等二十六個人,說:“諸位大夫,你們有誰愿意跟我一起,去投奔其他的諸侯國呢?”結果陳饒等人都趴在地上,沒有人應答。宋燕就嘆了一口氣說:“哎,太可悲了。為什么士大夫容易獲得,卻難以使用呢?”陳饒回答說:“并不是士大夫容易獲得而難以使用,是您不能夠正確地安撫他們?!彼窝嗾f:“請問您這話怎么講?”陳饒說:“您給士人的薪俸,只有三斗的黍稷,結果他們養家糊口都不夠,但是您家的野鴨、大雁,卻有吃不完的糧食,這是您的第一個過失。您家的果園種滿了梨子、栗子,后宮婦女用這些果子互相投擲,但是士人卻沒有嘗到過一顆,這是您的第二大過失。您家的綾羅綢緞,華麗地裝飾在廳堂之上,隨風而破敗,但是士人們卻不能夠用它們做衣服的滾邊,這是您的第三個過失。錢財是君主您所輕視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視的。您不能用自己所輕視的東西來付出,卻希望士人們能夠付出他們所重視的東西。這就好比您做的是鉛刀(鉛質的刀,它的刀質非常柔軟而且不鋒利),您做是的鉛質的刀,卻希望它像名劍干將那樣鋒利,這不也是很難辦到的嗎?”宋燕一聽,便知道自己錯了,他不能夠待人以仁惠,士人又怎么能夠和他共進退、同甘苦呢?這個呢就是告訴我們,“惠則足以使人”。因為什么呢?人,知恩圖報。一般人都有知恩報恩之心。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呢,他不知恩,也不懂得報恩,這也是缺少教育的結果。缺少教育,主要是缺少孝道的教育。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感恩圖報,那么對于別人給他的恩惠呀,他更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任何人的恩惠,都不會超過父母。所以現在人不知恩、不報恩,原因也是因為孝道的教育缺失的結果。

子曰:“由,汝聞六言六蔽乎?”對曰:“未?!薄熬樱嵴Z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焙侮套ⅲ跃褪侨?、智、信、直、勇、剛六事,蔽就是障覆的意思。劉寶楠《論語正義》引《荀子·解蔽篇》注,說:“蔽者,言不能通明,滯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痹谶@里呢,他把這個蔽解釋為壅蔽的意思。那么這個蔽呢,作覆障講還是作壅蔽講都可以,它的意思都是使人不能通明事理的意思。六蔽是針對六言而說的,這個六蔽就是蔽六言,好學就能夠明理明事,解除六蔽?!坝伞?,這個是孔子與子路談話時,呼著子路的名說:“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孔子叫仲由,長輩叫下輩的名字,這是親密的稱呼。不像今天父親叫兒子,兒子叫父親,都是以同輩相稱。這是顛倒錯亂,這是向西方學的,這是不懂禮的結果。

“汝聞六言六蔽矣乎?!本褪悄懵犨^六言六蔽嗎?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六言六蔽是古代的成語,孔子以此來問子路。古代的人都是席地而坐,先以兩膝著席,然后再坐在足跟上。長者問話的時候,按照禮的規定要起身回答。不能長者問話呢,你還坐在那紋絲不動,沒有那回事兒似的。起身就是直起腰身,成為長跪的姿勢。依孔安國的注解,就是子路原來坐在那里,一聽孔子問他,他便起身回答說:“未也?!睕]有聽說過六言六蔽。

“居,吾語汝。”孔安國注:居當“坐”字講,坐下安穩,談話不緊張。孔子命子路說:“坐下,我告訴你。”以下便是孔子告訴子路的話。“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焙镁褪窍埠???装矅ⅲ骸叭收邜畚?,不知所以裁之則愚也。”依照邢昺疏說:“好施予,叫做仁。”也就是說,好施舍、給予、贈予,這個都叫仁。但是如果僅僅好仁,而不好學,不知所以裁之。那么所施予的就不恰當,就如同愚人。這個裁之,就是裁度適中的意思。愚就是愚昧。只好行仁,但是不能裁度,使其適中而行,他的行為是否恰當,就不得而知了。這個仁是嘉惠對方,固然是好事,那一個人喜好仁愛,怎么還會有惡呢?善事與惡事,都要隨從中道。隨從中道,哪里有好有壞?孔子是圣人,要人在無形之中,改變心理,好仁,也必須好學。才知道好的仁是否合乎中道。如果不求學,有些地方通達,有些地方不通達,不通達就是蔽,就是愚,就叫愚仁。比如說,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這個時候司馬對宋襄公說:對方的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結果宋襄公卻說:“不行?!钡瘸能婈犚呀浫慷蛇^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時候,這個司馬又來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但是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钡瘸姅[好了陣勢之后,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認為:仁義之師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結果自己在作戰中大腿受了傷,護衛官也被殺死了,這就是婦人之仁。而自稱仁義之師,這是好仁而不好學的弊端。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边@個知就是智慧的智的意思。蕩就是放蕩??装矅ⅲ骸笆?,無所適守。”好智的人如果不好學,只知展現自己的才智,不顧道德的規范,那么就會放蕩而沒有操守。比如說,蘇秦、張儀都有智,好事不做,只圖私利,弄得天下大亂,這個都是好知不好學的結果。像今天的高科技,高智商犯罪,也都是好知不好學;只是學習了一些知識技能,但是沒有道德的規范,所以才會放蕩而沒有操守。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边@個賊,皇疏作“害”字講,認為不學而信守承諾,這個信不合時宜,以致賊害其身。像皇侃疏引江熙說:古代有一個很守信的人,叫尾生。與一個女子約會于橋下,結果時間到了,這個女子還沒有來,卻發洪水了。但是這個尾生為了守信,就死死地抱著橋柱不肯離去,最后淹死在水中。這就是不好學而信的弊端,就是他只是信守承諾,但是不好學所導致的。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前面《泰伯篇》我們學過,直而無禮則絞。馬融注:“絞,絞刺也?!被寿┦韪鶕@個意思解釋說:“絞猶刺也,好譏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也?!边@個直是一個美德,但是也必須好學才符合中道。否則就像《子路篇》上所記載的: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鄉黨中有一個正直的人叫躬,他的父親攘羊。這個攘羊就是別人家的羊,到他們家里去了,他順手牽羊,就沒有把這個羊給人送回去。結果他的兒子就去證明他父親偷了這個羊。刺人之非,以至刺到自己的父親之罪,這就是絞到了極處。這是好直不好學的弊端。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敝侨视露际呛檬?,稱為三達德。知恥近乎勇,但是如果不好學,其蔽也亂,他的蔽病就是亂。像在《論語》中還有一句話說:“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邢昺疏解釋這一章的時候說:“勇,謂勇敢,當學以知義。若好勇而不好學,則是有勇而無義,則為賊亂?!边@個義呢,和適宜的宜是相通的。凡事不適宜,種種規矩都不講,以至于好勇斗狠,這都是亂。比如說秦國的秦武王,他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和別人比試力氣,像大力士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晚上便氣絕而亡,年僅23歲。堂堂一個皇帝居然與人比力氣,而且被大鼎壓死,這就是好勇而不能配合好學所導致的。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笨装矅ⅲ骸翱?,妄抵觸人也。”這個在《論語·公冶長篇》,孔子曾說:“吾未見剛者。”邢昺疏說:“剛,剛者質直寡欲。”質直寡欲,這個人正直,又很少有欲望,當然是很好。但是如果只好剛而不好學,偏于剛強,不得中和之道,也會導致他的言語行為抵觸他人。

仁、智、信、直、勇、剛六者,各有表現的事實與所依據的道理,事實非常繁雜,道理非常精微。如果只好六言中的任何一言,而不好學其中的事與理,便不能中道而行,因而各有所蔽,所以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剛,都不能不配合好學。六言,說明這個人,都知道心要去向善,但是不好學,就不通事理。所以《荀子·勸學篇》說:“君子博學而叁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本討撛趺礃硬拍芡ㄟ_事理呢?就是要博學,學圣賢經典,學圣人之道,而且要多次地反省自己。這樣就會智慧明了,而行為沒有過失了。這就是告訴我們,學能夠去蔽。

我們學《論語》也要學歷史,如果歷史上的好事,我們要學習,見賢思齊;如果是壞事,就要戒除,見不賢則內自省也。那么看了這些歷史的故事,你就知道,好學的重要性,這就是我們所講的這一句話。

那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