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Video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5集
Video text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5集
2012-11-14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繼續學習《韓詩外傳治要》,我們來看第十四段:趙簡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門下三日三夜。簡子使問之曰:“子欲見寡人何事?”周舍對曰:“愿為愕愕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過,而日有記也,月有成也,歲有效也。”簡子居則與之居,出則與之出。居無幾何,而周舍死。簡子后與諸大夫飲于洪波之臺,酒酣,簡子涕泣,諸大夫皆出走曰:“臣有罪而不自知也!”簡子曰:“大夫無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昔者紂默默而亡,武王愕愕而昌。今自周舍之死,吾未嘗聞吾過也,吾亡無日矣,是以寡人泣也。”——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那么這一段話,是給我們講了一段趙簡子和周舍的故事。

趙簡子就是趙鞅,是春秋末期晉國的正卿。趙簡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門下三日三夜。趙簡子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簡子使問之,簡子就派人去問他,曰:子欲見寡人何事?寡人就是寡德之人,這個是一種自謙的稱呼,說自己是一個寡德之人。在《禮記·曲禮下》上說: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也就是說當諸侯對人民,自稱的時候稱為寡人。趙簡子就派人去問他說:你想要見我有什么事呢?周舍對曰:愿為愕愕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過,而日有記也,月有成也,歲有效也。周舍回答說,這個對就是下對上的回答,用對這個字。我想當一個愕愕之臣,愕愕就是犯言直諫的樣子。我想做一個敢于犯言直諫的臣子。墨筆操牘,這個墨筆就是把筆蘸上墨。操牘,牘就是寫字的木板。因為在那個時代,還沒有發明紙,所以寫字是在竹簡和木板之上。墨筆操牘,就是拿著蘸好墨的筆和寫字的木板。從君之過,就是跟從在您的身后,把您的過失,一一地記錄下來。而日有記也,每一天都有詳細的記載;月有成也,每一個月看看有什么成效。歲有成效也,到一年的時候,就有明顯的效驗。

我們看到了趙簡子遇到了這樣一個臣子,要跟著他記載他的過失。那我們想一想,現在的領導者,如果碰到了一個屬下,要跟在他的身后,把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他的過失,一一記錄下來。現在的領導者,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首先就是不敢,為什么不敢呢?因為現在的領導者,不是像古代的領導者,那么樣地注重修身,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還經常出現在一些聲樂場所,不適合的KTV、卡拉OK等等,那還有一些隱私,不易被外人所知。那如果有一個人,你還不對他很了解,還要跟著你,記載你的過失,那對很多領導者而言,都是一件很討人厭的事。所以第一就是不敢。

那么第二個反映,現在很多的領導者,宣傳自己的政績還來不及,好大喜功。本來這個業績沒有那么好,還要想方設法地找人,給他渲染夸張,來稱頌自己的業績。這樣做還來不及,結果還有一個人來到這里,要記載你的過失,那這個領導者,就更加難以接受了。所以《弟子規》上有一句話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說我們的贊譽,贊嘆我們,肯定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非常地恐懼。為什么非常地恐懼呢?生怕別人言過其辭,夸大了我們的業績、我們的功勞、我們的德行、我們的能力,所以是戰戰兢兢。生怕自己沒有真才實德,配不上別人的稱贊。因為古人說:名不副實,德不配位,都會給自身招致災禍。那么聞到別人,聽到別人,說我們的過失,給我們指正過錯了,我們要非常高興,歡喜地接受。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那么那些敢于直言勸諫的人,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但是我們現在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也不知道要選擇這些可以犯顏直諫的臣子,反而都是喜歡聽表揚的話、贊嘆的話,所以如果,遇到周舍這樣的人,可能不僅不知道珍惜,反而還會很厭惡。但是趙簡子,他是一個很明智的領導者,他就很高興,接受了周舍的請求。

那么下面就說了:簡子居則與之居,出則與之出。居無幾何,而周舍死。從那以后,簡子走到哪里,周舍就跟到哪里。簡子出行,他就跟他一起出行。簡子停留在哪里,周舍就一起和他停留在哪里。而且還是小心謹慎地把他的過失,給一一地記載下來。居無幾何,就是這樣過了沒有多久,相處沒有多久,周舍就過世了。周舍死。簡子后與諸大夫飲于洪波之臺。這個洪波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在今邯鄲市成安縣城西北南橫城村東,這個地方是戰國時,趙國觀兵操練演習之處。那么后來有一次趙簡子,就和諸位大夫在洪波臺飲酒。酒酣,這個酣,就是大家飲酒正盡興的時候,半醉的時候。簡子涕泣,趙簡子突然就哭出來了。涕泣就是哭泣流淚的意思。那么大家看了之后,是什么表現呢?下面接著說,諸大夫皆出走。諸位大夫一看,這位趙簡子哭了起來,結果怎么樣呢?他們就紛紛地離開坐席,也就是說,不敢再像以前那么盡興地飲酒了。曰,臣有罪而不自知也。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有罪過,但是我們確實不知道犯了什么過失。簡子曰:“大夫無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趙簡子就說了,諸位大夫,你們都沒有什么罪過。從前我的一個朋友,注意看這里邊說的是吾友,他沒有把周舍當成臣子,而是把他當成朋友。所以中國古人也說,對于那些賢德的人,不要把他當成臣子來對待,而把他當成朋友來對待。那么這些賢德之士,才會竭忠盡力,能夠為君主所用。

他說我的朋友周舍,說了這樣一句話“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一千張的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這個狐貍腋下的皮子,非常得軟,價值很高。“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這個唯唯,就是卑恭順從的樣子。就是說,眾人都唯唯諾諾地卑恭順從,比不上有一個犯顏直諫的臣子,能夠給我提出意見。昔者紂默默而亡,武王愕愕而昌。那么下邊他舉了歷史上的兩個故事,說從前商紂王的臣子,都不敢于犯顏直諫。默默就是閉口不言的樣子。那么商紂王,其實他也有一些臣子,非常地忠心。比如說他的叔父比干,看到商紂王荒淫無道,他就來勸諫紂王,言辭非常得激烈。但是商紂王不僅不聽,反而說,我聽說,這個圣人的心有七竅,那我看一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竅。結果就把比干的心給刨開,看看他的心,到底是怎么樣的。他還有一個庶兄叫微子,他也是來勸諫,但是紂王不聽,微子一看也就沒有辦法,就出逃到別的國家。那么他還有一個親戚叫箕子,他一看微子逃亡了,比干被刨視其心,他就裝為奴隸,他自己淪為奴隸,而且裝作瘋癲了。但是這個商紂王還是不放過他,就是這樣不聽勸諫。結果他的臣子,就不敢再去勸他了。結果閉口不言,那么商朝因此也就滅亡了。武王愕愕而昌,周武王恰恰相反,他能夠重用賢臣,能夠聽取他們的建議,所以周武王就興盛起來了。

今自周舍之死,吾未嘗聞吾過也,吾亡無日矣,是以寡人泣也。那么現在,自從周舍過世之后,我再也沒有聽到過自己的過失了,我知道呢,我滅亡的日子不遠了,因此我才哭泣啊。

那我們從這一句話中就能夠看到,趙簡子這個人,他非常地明智,他的明智首先表現在,他懂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臣子。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臣子呢?在《韓非子》上,有一句話說,任用君子,遠離小人,你這個國家就能夠昌盛。相反,你任用的是小人,遠離君子,這個國家就會衰亡。

那么怎么樣區別,我們身邊的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呢?在《韓非子》上,就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凡是奸臣、小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他都會順著領導者、君主的心思去說。為什么這樣做呢?他是為了取得領導的寵信。這樣的話,自己才能夠作威作福。所以領導者喜歡什么,他一定跟著贊嘆什么,說什么好;領導者厭惡什么,認為什么不好,他一定會跟著毀謗什么,說它不好。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所以韓非子提醒我們,要遠離這樣的奸佞小人。那么應該任用什么樣的人呢?就是應該任用那些,能夠犯顏直諫,直接指正你的過失的人。

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臣子呢?那么在《易經》上就說到,《易經》上說:“王臣謇謇,匪躬之故。”就是說輔佐王室的臣子,他剛正忠直,敢于犯顏直諫。“謇謇”也是忠厚老實,能夠犯顏直諫的的樣子。這個王室的臣子,之所以忠厚正直,能夠犯顏直諫,并不是為了他自身的利益,他不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才這樣做的。做臣子的之所以要剛正忠直、迎難而上去勸諫君主,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改正君主的過失。所以君主有過失,那也是國家危亡的萌芽,看到君主有過失而不去勸諫,那就是忽視君主的危亡。不關心君主的危亡,是一般的忠臣所不忍心這樣做的。所以你明明看到了這個君主有了過失,因為這個過失,可能導致自己的敗亡、國家的衰落,但是你不去給他指正,那么這是沒有忠心的表現。一般正直的臣子,都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他會犯顏直諫,可能明知道自己的話,會惹領導者不高興,但是為了領導者的長遠利益、為了國家的安危,他仍然會犯顏直諫。所以這個犯顏直諫的臣子,他是有這樣的忠心。

那么從這個國家的君主的角度來說,在《群書治要·吳志(下)》上,有這樣一句話,他說:“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群書治要·吳志(下)》

也就是說一個君主,他是一個能夠使國家興盛的君主,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聽別人談他的過失;相反能夠使國家敗亡的君主,他就特別喜歡別人對他的贊譽。那么喜歡聞聽自己過失的君主,他明了了自己的過失在哪里。那么他的過失會一天一天的減少,這個福分也就來到了。相反,喜歡聽自己的贊譽的君主他的這個過失越來越多,他的聲譽越來越減損,那么這個禍也就來到了。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是愿意聞聽自己的過失。

那么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的角度,在叔向向晉平公說,他說,這個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么?晉平公向叔向請教,說: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么呢?叔向就回答了,他說:“大臣重祿不極諫,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就是身份地位很高貴的大臣,他因為重視自己的俸祿,他就不敢于犯顏直諫;那么小的臣子,地位不是很高的臣子,他怕自己犯顏直諫之后呢,被君主降罪。下情不上通,下面的民情,都不能夠通達到君主那里,這是國家最大的憂患。那么從這里,也是告訴我們,這個國家聽不到民眾的聲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做領導者的、做臣子的,為了自己的官位、俸祿,不能夠去說實話、說真話、犯顏直諫。當然,這個臣子不能夠犯顏直諫,和君主他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聯系。就是因為這個君主人,他不喜歡聽犯顏直諫的話,他喜歡聽稱贊他的、肯定他的話,所以臣子也會很知趣,不愿意犯顏直諫了。

那么趙簡子他很明智,他知道要用能犯顏直諫的臣子,他的另一個明智之處還表現在,他能夠以理督責其臣。什么意思呢?在這個《群書治要》上,還記載著一個典故,在《呂氏春秋》上說:趙簡子曾經把欒徼這個人沉入河里,為什么把他沉入河里呢?他邊把他沉入河里的時候,就邊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曾經喜歡音樂美女,欒徼就把他們呈送給我;我也曾經喜歡亭臺樓閣,欒徼就把這些給我建造好;我也曾經喜歡良馬,還有善于駕馭馬的這些馭手,結果欒徼就把他們給我找來。但是我現在喜好賢士,已經有六年了,但是欒徼卻沒有給我推薦一個賢士。他這樣做的結果呢,是助長我的過失,而削弱我的優點啊!那么他的這一個典故就說明什么呢?說明趙簡子他懂得用義理來督責懲罰自己的屬下、自己的臣子。那么在《呂氏春秋》上就評論說,能夠用義理來督責臣子,那么君主就可以和臣子一起來做好事;而不可能和他們一起去做壞事;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和他們一起做邪曲不正的事。而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最好的教化了。所以這個趙簡子很明智,也明智在這里。他希望用什么樣的人,他也引導屬下成為什么樣的人,懂得用義理來督責屬下。

那么我們看了這一個故事呢,有的人也會很羨慕,他說你看,這個趙簡子這么幸運,他還有像周舍這樣能夠幫助他,糾正他錯誤的人。哎,可惜我身邊,卻沒有像周舍這樣的人。那么我們想一想,誰是我們身邊的周舍呢?其實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妻子丈夫、兄弟姐妹,那些最親近的人,每一天在你的身邊嘮嘮叨叨,挑剔你、指責你、批評你的人,那都是我們身邊的周舍呀!只不過我們沒有善于去發現,沒有去珍惜,他們給我們提的意見。相反,我們還覺得這些人很嘮叨、很挑剔,還覺得很煩。所以我們要善于學習,特別是學了這一個故事之后,對于我們那些能于指正自己過失的朋友,要倍加珍惜。當然我們也知道在現代社會,人都不能夠聽取別人的諫言,所以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話,都很不高興、很不滿意,甚至很生氣。一般的人,也不愿意討這個沒趣,只有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子丈夫,我們身邊的兄弟姐妹,看到你有過失,才會給你直接地指正出來,那么對于這樣的人,我們要感覺到非常得可貴,感覺到非常地珍惜才對。

那么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妻子,經常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對他挑三揀四,甚至責罵他,嘮嘮叨叨,一說就是幾個小時。那當時他也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他就覺得很難接受、很煩,就覺得自己怎么娶了這樣一個的妻子,覺得自己特別的不幸,那么他就很想和這個妻子離婚。結果幸好在這個時候,接觸到了傳統文化,遇到了一位老師,他就把自己的痛苦、無奈,都向這個老師傾訴。聽完他的故事之后,這個老師很有智慧,就向他問,他說:那你聽一聽你妻子的這些責罵呀、挑剔呀,有沒有一句話說的是正確的呢?如果她說了一百句話,有一句話是正確的,九十九句話都不對,那你只聽那一句話就好了。聽了這個老師的勸告之后,從此以后呢,當他的妻子再批評他、指責他、挑剔他的時候,他就專門聽她說得比較合理的那一句。結果越聽越高興,為什么呢?因為他發現他妻子并不是無緣無故地挑剔他,她所指責的、所挑剔的,全都是他身上最突出的特點,最突出的毛病。但是一般人看到了呢,明明知道他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礙于情面呢,也不好意思給他指正出來。所以他越聽妻子的責罵和挑剔,就越歡喜。結果有一次,他的妻子又因為一點點的事,把他數落了一通,罵了一兩個小時,結果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體貼,給她端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還很關心地說,他說:我非常地感恩你,你罵了這么長時間也很累了,喝一點水吧。結果他的妻子覺得很詫異,都不知道她的丈夫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那她的丈夫就非常真誠地說,他說:我確實非常地感恩你,這么多年來,我有這么多的毛病、習氣、問題,你都沒有嫌棄我。還這么樣的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給我指正,但是我都沒有糾正過來,所以我非常地感恩你。結果從此以后,這個妻子的態度也就變了,他們兩個人的關系也就越處越好,現在還過得很和睦。

那么我們讀了這一個故事,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發:當我們周圍的人嘮哩嘮叨,對我們挑三揀四的時候,我們不要覺得很煩,一定要靜下心來仔細觀察一下,他說的是不是我們身上所具有的缺點。如果人家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一定要虛心地改正。那么這個就是我們學這個故事給的啟發。

所以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我自己以前經常很煩惱,為什么很煩惱呢?因為我的母親,就是對我們要求非常的嚴格,可以說是高標準嚴要求。自己的事情覺得做得不錯了,但是到了母親那里,她還說這不對那不好,對你挑三揀四,結果我們就覺得呢,你看在別人看來,我們都很優秀很出色了,但是一回到家里呀,母親就這事那事的,特別的挑剔特別的嘮叨,所以就心生煩惱。但是我們看了周舍的這個故事之后,我們非常得高興。怎么樣呢,我們就發現,實際上我們身邊不缺少像周舍這樣的人,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珍惜他們,沒有從他們身上學習,改正自己的毛病。那么這一段話,我們就學習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一段:晉平公游于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無足而至者,猶主之好之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于無士乎?"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盍胥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耳。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不為加下。今君之食客,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耳!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就。’此之謂也。”——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這個就,(也作“集”),就說,《詩經》上的話是“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那我們把這一段話來看一下,這個晉平公他姓姬,是晉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到公元前532年在位。這個晉平公在河里游玩,游得很開心,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他就說了:怎么能夠得到賢德的士人能夠和我一起游玩呢?那么從這一句話上,看似這個晉平公非常地喜愛賢能之士。但是這個劃船的人蓋胥跪而對曰,他就跪下來回答說:主君亦不好士耳。君主您并不是真正地喜歡賢士。為什么這么說呢?他下面就做了一個比喻: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無足而至者,猶主之好之也。這個珍珠都產生在長江大海,這個美玉也是生產于昆侖山,它們沒有長著腳,但是卻來到了我們的國家,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君主您喜歡它們啊。“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于無士乎?”但是這個賢德之士長著腳,但是卻沒有來到我們的國家,說明您并不是真正地喜好賢士,并沒有愛才之心。那么怎么會擔心沒有賢士呢?

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平公聽了就不高興了,他說寄食在我門下的賓客,門左有一千人,門右有一千人。早晨的食物不夠,那么晚上就派人到市場上,征收賦稅。晚上的食物不夠,就派人早晨到市場上,征收賦稅。怎么說我不喜好賢士呢?

盍胥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耳。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不為加下。那么這個盍胥很善于用比喻。他說你看這個鴻鵠,一飛就能夠飛到千里之外,它所依賴的不過是,這個六翮就是指這個鳥雙翅中的正羽,這個翮就是鳥羽的莖。也就是說,這個鴻鵠一飛能夠飛到千里之外,它所依賴的就是翅膀上長著的六根強勁的這種莖羽。像背上的粗毛,腹下的細毛,這個毳就是指鳥獸的細毛。“益一把,飛不為加高。”這個益就是增加的意思,你增加一把,也不會讓它的高度飛得更高;減損一把,也不會讓它的飛翔的高度降低。“今君之食客,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耳!”而你現在所奉養的食客、賓客,全都是像這個鳥背上的粗毛,腹下的細毛一樣。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此之謂也。《詩經》上說,這個《詩經·小雅》上有這樣一句話,說:謀劃事情的人很多,結果這個事情就不能夠成就,說的就是這樣一句話,這個道理。那么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晉平公看似很喜歡賢士,實際上,并不是真正地喜愛賢士,而是喜歡這些珍珠、美玉等等。

那么我們看了這一個故事,也想到了齊宣王的一個典故。這個齊宣王就曾經問淳于髡。說:你看一看,我有什么樣的喜好。這個淳于髡聽了之后就說:古代的圣王喜歡好的駿馬,喜歡美味,喜歡美色,喜歡賢士,那么你和他們有同樣的三種喜好。你也喜歡駿馬,也喜歡美味,也喜歡女色,但是你和他們不同之處就是,就是他們喜歡賢士,而你呢唯獨不喜歡賢士。那這個齊宣王聽了之后就說,他說我怎么會不喜歡賢士呢?你給我說說聽,為什么你這么說。這個淳于髡又說了:你看在古代有驊騮、騏驥這樣的駿馬,現在雖然沒有驊騮、騏驥這樣的駿馬了,但是你還從眾多的好馬中去挑選,可見您是真的喜歡駿馬呀;古代有象胎、豹胎這樣的美味,現在沒有象胎、豹胎這樣的美味了,但是你也會從眾多的美味中去挑選,可見您是喜歡美味的;古代有毛嬙、西施這樣的美女,現在沒有毛嬙、西施了,但是您也會從眾多的美女中去挑選漂亮的女子,可見您是喜歡美色的。那么如果你是希望像堯舜禹湯時期的那些賢士出現,才喜歡他們,那么堯舜禹湯時期的那些賢士,也就不會喜歡您了。那齊宣王聽了這段話呢,就無言以對了。說明什么呢?說明他也是真的喜歡駿馬、喜歡美味、喜歡美色,但是對于賢士呢,只是口頭上的喜歡,并不真正的喜歡。那么他和晉平公,可以說是有同樣的特點。

那么這個喜歡賢士,還要知道選擇什么樣的賢士。就像這個典故中所說的,他說現在您所奉養的食客,都是背上之毛,腹下之毳,就是背上的粗毛,腹下的細毛,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圣賢之人,那么他對你的興衰成敗起不到關鍵的作用。所以要尊重什么樣的人呢?要尊敬圣賢人!這樣的圣賢人能夠受到大眾的擁戴,他說一句話,影響很大。那么國君如果任用這樣的人,這個國家就很容易興盛起來。

像我們前幾天,到斯里蘭卡去訪問,就發現斯里蘭卡的總統非常地明智,他就像我們中國歷代的那些明智的帝王一樣,把一位法師,就是高僧選為顧問,就用我們過去的話來說呢,就是國師。那我們看在唐朝在清朝這些盛世,這些皇帝都聘請那些高僧大德作為國師,自己帶著群臣向他學習。因為皇帝對這位高僧非常地禮敬,那是言聽計從,所以全國才會也對這個高僧很尊重。那么這個高僧教導百姓什么道理呢?我們知道這個高僧都是按照佛教的義理來教導百姓,比如說在這個《瓔珞菩薩戒經》上,就是對在家的學佛的人,就有這樣的教戒,說:不漏國稅,不犯國制。你可以去做生意,但是千萬不能夠偷稅漏稅,因為在佛教看來,偷稅漏稅的罪過,比偷盜一個人的財物的罪過大得多得多,因為你偷盜一個人的錢財,你和一個人結罪,但是你偷稅漏稅,是和整個國家人民結罪,那還也還不清。還不能夠觸犯國家的各種法治規章,乃至道德習慣風俗,對這些都要尊重。那你看這個高僧這個國師,他講經說法的時候,就要給民眾講解這些道理,那民眾對他又非常地信服,非常聽他的話,那整個社會,都會遵紀守法,不敢偷稅漏稅。那么在《梵網菩薩戒經》中,就是對出家人的教戒上,它也有兩條,說:不做國賊,不謗國主。說你可以出家修行,但是你絕對不能夠做出賣國家利益的事、做賣國賊,還不能夠毀謗國家的各級領導人。那你看這個高僧把這些道理都給大家講解出來,全國人民都依教奉行,這個皇帝就非常地好當了,他可以做到垂拱而治。

所以我們任用什么樣的人呢?要任用真正有德行、有智慧、有影響的人。他有影響力,大家都愿意聽從他的教誨,而他又給大家講仁義禮智信的道理,這個社會風氣很容易就會好轉。所以我們用人要很明智,那么特別是這些有德行有修養的人,他們出來講經說法,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他就是希望社會能夠安定,人心能夠向善,國家能夠得到治理。所以任用這樣的人,是對國家最有幫助的了。

那么像我們在這一次去出訪的過程中呢,我們接觸到了上凈下空老和尚,看到全世界的人們,都對他非常地愛戴。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4位大使,應邀參加這個會議,共同為宗教和諧,回歸教育,化解沖突,促進和平來做貢獻。那么這些大使,對上凈下空老教授的理念,非常地認可。而為了表達他們對這個老教授的感恩之心,居然這些大使都給老教授表演節目,以示感恩。那么這位老教授在1999年的時候,就曾經在新加坡聯合九大宗教,為世界和平做貢獻。那么在一般人看起來,這個宗教是不可以和諧的,一談到宗教大家都頭疼,認為宗教之間就是充滿了對立,充滿了矛盾,充滿了沖突。但是憑著這個老教授的慈悲和智慧,他能夠把九大不同宗教信仰的領袖,都結合在一起,而且還到聯合國的大會上,共同為世界和平做祈禱,讓人們耳目一新。那么現在他做顧問的凈宗學院,又在澳洲圖文巴城市,把十幾個不同的宗教聯系起來,要構建世界宗教和諧示范城,也是為世界做出一個宗教和諧的榜樣,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這些不同宗教,每三個月就有一些交流活動,互相去學習,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訪問。結果這些活動,使不同宗教的人,團結的像一家人一樣。

那么這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如果我們請這樣的人來教導百姓,那我們相信這個國家,很容易得到治理。可能不出三年五載,社會的人倫關系就會和諧,這個社會就能夠穩定。所以我們學習這些話,就非常地有感觸,就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人,要知道選擇什么樣的人,重用什么樣的人,那么這些人一旦被重用呢,對國家的貢獻,對世界的貢獻,都是非同小可的,那么這個呢是我們講的這一段。

那么下面一段,第十六段,我們先看原文:宋燕相齊見逐,罷歸之舍,召門尉陳饒等二十六人曰:“諸大夫有能與我赴諸侯者乎?”陳饒等皆伏而不對。燕曰:“悲乎哉!何士大夫易得而難用也。”陳饒對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難用,君弗能用也。君不能用,則有不平之心,是失之己,而責諸人也。”燕曰:“其說云何?”對曰:“三斗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鶩有余粟,是君之一過也;果園梨栗,后宮婦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嘗,是君之二過也;綾紈綺縠,靡麗于堂,從風而弊,士曾不得以為緣,是君之三過也。且夫財者,君之所輕也;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行君之所輕,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猶鉛刀畜之,干將用之,不亦難乎?”宋燕曰:“是燕之過也。”——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我們看一看這一段話,這個“宋燕相齊見逐”,宋燕這個人,在齊國做卿相,結果被驅逐。“罷歸之舍”,就是免職回到了家里。“召門尉陳饒等二十六人曰”,就是把他的門尉陳饒等二十六個人都召集過來,對他們說“諸大夫有能與我赴諸侯者乎?”說諸位大夫啊,你們有誰愿意和我一起到其他諸侯國去呢?“陳饒等皆伏而不對”,結果他的門尉陳饒等二十六人都趴在地上不回答。宋燕就說了“悲乎哉!何士大夫易得而難用也。”真是可悲啊,為什么士大夫容易得到,但是卻難以任用呢?

陳饒對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難用,君弗能用也。君不能用,則有不平之心,是失之己,而責諸人也。”陳饒就回答說,并不是士大夫容易獲得而難于任用,是您不能夠真正的任用士大夫。君主您不能夠任用士大夫,還有不平之心,這是自己做錯了,還要把這個責任呢,歸到別人的身上,還要責怪別人。燕曰:“其說云何?”他說你這話是怎么講呢?為什么這么說呢?對曰:“三升(這個升作斗),三斗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鶩有余粟,是君之一過也。”陳饒就回答說,他說呢,你給士大夫的俸祿,不過是三斗之稷,這個士大夫,還不足以用來養家糊口。但是您飼養的鴨鵝都有吃不完的糧食,這是您第一個過失。“果園梨栗,后宮婦女以相提挃,”這個挃,同投擲的擲,“而士曾不得一嘗。”你看果園里的梨子栗子等等,后宮婦女都用它們來互相投擲玩樂,但是做士的人,卻都沒有嘗到一個,這是您的第二個過失。

“綾紈綺縠,靡麗于堂,從風而弊,士曾不得以為緣。”這個“綾”就是指又薄又細,紋如冰凌,光如鏡面的絲織品。“紈”就是指白色的細絹,這個“綺”就是指有花紋的絲織品,“縠”就是指織出了皺紋的絲織品。“綾紈綺縠”也就是說非常華麗的綾羅綢緞等等。“靡麗于堂”,靡麗就是精美華麗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看這些綾羅綢緞華麗地,怎么樣呢,掛在廳堂之上。“從風而弊”,這個弊就是破敗的意思,隨著風都被吹地破敗了。但是士人卻不得用它們來做滾衣邊,這個“緣”就是衣服的衣邊的意思。這是您的第三個過失。

那么下面他進一步講:“且夫財者,君之所輕也,死者,士之所重也。”況且這個財物,本身就是您所輕視的東西,而生命,就是為人去效死,這是士大夫所重視的東西。“君不能行君之所輕,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猶鉛刀畜之,干將用之,不亦難乎?”那么您不能夠用您所輕視的東西,而希望這個士大夫獻出他們所重視的東西。他說你連自己所輕視的東西都不能給士大夫,卻希望這些士大夫獻出他們所重視的東西,這就如同是“鉛刀畜之,干將用之。”這個鉛刀就是鉛制的刀,這個鉛制非常得軟,它做刀就不是很鋒銳。就像你做的是鉛刀,但是卻希望它有干將的用途。這個干將就是古代那種鋒利的劍的一個名稱。卻希望它有鋒利得像干將的這個劍的這樣的用途一樣,這不也是很難的嗎?宋燕聽了之后就說:“是燕之過也。”這是我的過失啊。那么這一段話就是說,一個領導者他并沒有真正的重視賢才,所以賢才才不會竭盡全力地去為他效命。

在《孟子》上就有這樣一句話,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這個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樣加以關愛,那么被領導者、屬下,會怎么樣回饋領導者呢?這個屬下一定會把領導者視為自己的心腹,加倍地關愛。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想有執行力,怎么辦呢?那就是要起到君、親、師的作用,不僅僅當屬下的領導,管理他們,還要當屬下的親人,而且就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地去關愛屬下。那么這樣做了呢,還不夠,還要做屬下的表率、老師,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否則他們不學習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誨,仍然會做假賬,蒙騙領導者。那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領導者,真正地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還會出現富士康的跳樓事件嗎?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們現在講執行力,其實只要把《弟子規》上的前四句話,入則孝前四句話給做到了,這個執行力就有了。入則孝前面的四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只要把前面的父母給它換一下,換成領導,換成老板,我們再讀一遍。說“領導呼,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領導教,須敬聽;領導責,須順承。”這不就是執行力了嗎?還有沒有比這更高的執行力呢?所以這個屬下之所以能夠對領導者竭忠盡智,那是因為領導者平時對他們關愛有加,確實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來關心屬下。

像在我們北京有一位胡小林董事長,他做壁掛爐生意,在沒有學習《弟子規》,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每到這個年終的時候,就有很多的人向他來討債,他都不好在辦公室里坐著,所以他都經常出去躲債了。但是學了《弟子規》之后呢,他對這些合作伙伴、對員工的態度就大大地改變,對他們非常地關心,而且在他們的企業內部,成立了愛心基金。這個愛心基金專門用來關心那些家庭有困難的、需要幫助的員工。那么在外邊還對那些五保戶家庭,家庭條件有困難的家庭,給以免費維修爐子。結果學了《弟子規》之后,他就把人力資源部給改名字了,改成了叫送愛心部。把這個對外公共關系部也給改名字了,改成了叫舍得部。因為他發現: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專門把這個錢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么他這樣一做之后,這個企業的面貌就大大地改觀了,到年終的時候,不僅沒有人再來向他討債了,反而還經常有人給他送錦旗,而員工對這個企業也越來越有信心,基本上在這個企業工作都不愿意走。那么他起到了君親師的效果,所以這個屬下工作起來也是竭盡全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這個就是把我們的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們去訪問斯里蘭卡的過程中,我們就遇到了一位導游,這位導游他的漢語說得非常好。他說他在這個企業已經工作了二十二年,為什么沒有離開這個企業呢?他的英語很好,他的漢語很好,可以說非常地有才華,很多的企業也都非常地想要他。那為什么他沒有一走了之,去找一個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工作呢?他就說,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企業這些老板員工就和我們在一起;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伸出援手,他們對我們太好了,所以我們有感情。即使有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資,他都不愿意離開這個企業。所以我們從這里也深深地感受到,斯里蘭卡的傳統文化沒有斷層,一直保留到現在。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可惜的是,就已經斷層了。

你看,我們看這個故事,古人覺得呢,他把這些糧食喂給家里的鴨子、鵝,而給這個士大夫的糧食不足;把那個果園里的梨子栗子互相投擲玩耍,而不給士大夫品嘗;家里有綾羅綢緞掛在廳堂上,隨著風而破敗,結果士大夫不能用它做衣邊,這都是值得指責的事。

那我們想一想,現在的情況是什么呢?現在的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他有了錢之后過分的奢侈、過分的浪費,一擲千金,結果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多少人吃不飽飯、上不了學,連學費都交不起,這個溫飽問題不能解決。但是那些有錢的人呢,卻在奢侈浪費。所以從這里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在中國確實已經有點斷層了。如果在這個時候,還不及時地來把這個斷層給它彌補上,那么很可能再過幾代之后,再給大家講這個傳統文化,大家都很難接受了。因為什么呢?都被西化了。那我們看到很多西方的企業,這個“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都是這樣的情形。這個老板把員工雇用來了,反正我已經給你錢了,你給我出力就好了,把他當牛做馬地使喚,也沒有和他有什么親密的關系,對他的家庭、生活更不會去關心,和自己無關。所以在下了班之后,員工在超市里遇到了老板,都是一低頭,裝沒看見,就過去了。那么這還不算,我們現在,有的地方還更進了一步,是“君之視臣如土芥”,就是這個領導者、老板,把員工雇用來了,為的就是榨干員工最后一滴血汗,連最起碼的健康、生命都不能夠保證。比如說我們看到有很多的礦難事件,這些礦主把這個礦工給雇用來了,讓他們沒日沒夜的工作,結果這個礦場里邊的安全設施都不完備,這不就是把礦工的生命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得低賤、不值錢,可以隨意的踐踏嗎?那么結果是什么呢?則臣視君如寇仇。那這個員工說起老板的時候,都是恨得咬牙切齒,說:我們那個老板,簡直就是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是非常地痛恨。

那我們看到現在上訪的事情非常得多,群眾突發事件也很頻繁,什么原因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有錢有勢的人,一旦有錢有勢了,沒有用自己的權勢和錢財去幫助那些貧窮的人,而是想法設法地去盤剝他們,怎么樣地以強凌弱,最后很多人忍無可忍了,才會去上訪。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領導者,對于屬下,對于百姓,應該有這樣一種“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態度,要有同情心、要有愛心,那么這樣這個臣子、屬下、百姓,才會竭盡全力地為領導者做事。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尊重那些賢德的人,那么尊重賢德的人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像《墨子》上所說的。

在《墨子·尚賢》上,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墨子·尚賢》上這樣說,他說怎么樣重視賢德之人呢?他說他看現在的一般的這些王公大臣,并沒有真正的尊敬賢德的人。他說:如今的王公大人,他們執掌國家政權的人,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眾多,刑律政教得到實施,但是結果卻并非如此。這是什么原因呢?他說:究其原因就在于王公大人中執掌國政的人,不能夠尊重賢才,使用能人作為執政方略。國家擁有的賢良之士越多,那么國家的治理根基就越堅實,所以大人們的要務就在于使賢才越來越多而已。然而使賢才越來越多的方法是什么呢?那么他也做了一些比喻,比如說你想使國家善于射箭的、善于駕車的人多起來,那么你一定要使這些善于射箭的、善于駕車的人,富裕起來、高貴起來,受到尊敬和贊譽。那么這些善于射箭和駕車的人才會增多。更何況是對于那些德行敦厚、言談雄辯,道術廣博的賢能之士呢!這些人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輔臣,也一定要使他們富裕高貴,受到尊重和贊譽,這樣國家的賢良之士才會得以增多。

所以在歷史上的圣君,執政的時候都講到,說:對于不仁義的人,不要使他們富足、不要使他們尊貴,也不要親愛不仁義的人,不要接近不仁義的人。那么這樣做了之后,國內富貴的人聽到之后,都退而計議說:以前我們所倚仗的是富貴,而現在君王所選拔的仁義之士,不鄙貧賤者。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夠不行仁義。君王所寵愛的人聽到之后,就會退而計議說:以前我們所憑借的是,我是君王的親屬,如今君王選拔仁義之士不分親疏。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夠不行仁義。那么君王親近之人聽到之后,就會退而計議說:以前我們所依賴的是君主的寵愛,如今君主選拔義士,也不疏遠那些和自己關系遠的人。既然如此,我們也不能夠不行仁義。君主疏遠之人聽到后,就退而計議說:以前我們認為自己被疏遠而無所依靠,而如今君王選拔仁義之士,不避疏遠者,既然如此,我們也不能不行仁義。人們聽到這些,都會競相施行仁義,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君王使用臣子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賢德。所以臣子侍奉君主也只有仁義這一條途徑。那么他得出結論就說:以前圣明的君主施行政治,使有德者列于其位,使賢能者得到尊重。即使是農民和工匠、商人,有才能的人都會被選拔、薦舉,給以高位,給以厚祿,委以政事,這并不是因為他們賢能便賞賜,而是想要通過他們來成就事業。所以應當憑德行給予官位,以官職為國家服務,論業績進行獎賞,按功勞而頒發俸祿。所以官吏就不會始終富貴,而百姓也不會終生貧賤。有才能的就會得到選拔、薦舉,無才能的就會被免職。崇尚公義,消除私怨,所以才能夠獲得賢士。那么如果君主得到了賢德之人,他的計謀就不會窮盡,身體也不會疲勞,名聲樹立而且功業成就,善美的名聲更加地彰顯,邪惡也不會產生。因此說:尊重賢才,是為政的根本。那么這個《墨子》的這一段話就告訴我們:要重視賢才,就要讓他們富裕起來、尊貴起來,受到尊敬,受到贊譽。那么這才是真正的尊敬賢才的方法。那這些歷史上的故事都是告訴我們,這個賢才是使得國家能夠興盛的重要原因。那么對于賢才,不能只是口頭上的喜好,而且要從制度上給以切實的獎勵,這樣才會使德才兼備的人脫穎而出。那么這一段話我們就學習到這里。

那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里,我們下次再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