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wǎng)站首頁 網(wǎng)站收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fā),轉發(fā)請注明出處?!?/span>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xiàn)卡頓現(xiàn)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禮記》第22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禮記》第22集
2020-06-25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禮記治要》最后一講:《射義》,鄭玄三禮目錄:“名曰射義者,以其記燕射、大射之禮,觀德行取于士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這一篇是講燕射、大射之禮的義理,特別是天子、諸侯如何通過大射、燕射之禮觀察人的德行,從而任用賢才、考核諸侯等,同時也述及了鄉(xiāng)射和賓射之禮。

我們看經(jīng)文“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xiāng)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惫耪咧T侯之射也,即大射。根據(jù)《禮記集解》:“呂氏大臨曰:‘射者,男子所有事也。天下無事,則用之于禮義,故習大射、鄉(xiāng)射之禮,所以習容、習藝,觀德而選士;天下有事,則用之于戰(zhàn)勝,故主皮、呈力,所以御侮克敵也。’”說這個射箭是男子所行之事,但天下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就把它運用在禮義之上,所以練習大射、鄉(xiāng)射之禮,以訓練威儀、技藝、觀察人的德行而選拔人才。天下有戰(zhàn)事的時候,就把它用在克敵取勝之上。因此重視射透箭靶,用以防御外侮,戰(zhàn)勝敵人。

從這一段論述中可見,古代的射禮實際上是分為兩種,也就是禮射和主皮習武之射。什么叫主皮呢?也就是重視射透靶心,像《論語》中記載孔子說“射不主皮,謂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不主皮,就是不重視能否射透靶心,因為人的力氣不同等。那么在這里所講的就是禮射,《鄉(xiāng)射記》云“禮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勝者又射,不勝者降?!边@說明除了禮射之外,還有主皮習武之射。

根據(jù)《禮記集解》古代的射禮,這個禮射又分為四種:

“一曰大射,君臣相與習射而射也。自天子以下至于士,皆有之,今惟諸侯大射禮存。”就是說大射就是君臣一起為了練習射箭而進行的射禮。自天子到士,都可以有大射之禮。但是后來僅有諸侯的射禮保存了下來。也有注解認為,大射,是天子在舉行祭祀前為選擇參與祭祀的人選而舉辦的射禮。

“二曰賓射,天子諸侯饗來朝之賓,因而與之射,亦謂之饗射,今其禮并亡?!钡诙N禮射就是賓射,是天子、諸侯宴饗來朝見的賓客,并因此與賓客一起射箭,也稱為饗射。但是賓禮后來也失傳了。

“三曰燕射,天子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賓,而因與之射;大夫、士燕其賓客,亦得行之。”也就是天子、諸侯宴請其臣子或者四方來賓,并與之一起射箭,或者大夫、士宴請賓客,也可以與之一起行燕射之禮。

“四曰鄉(xiāng)射,州長與其眾庶習射于州序,儀禮鄉(xiāng)射禮是也?!编l(xiāng)射是州長與民眾在州?;蛘咧輰W練習射箭,這個在《儀禮·鄉(xiāng)射禮》中有詳細記載。

后面說卿、大夫、士之射,就是指的鄉(xiāng)射。

“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這個燕禮是怎么來彰明君臣之義的呢?孔穎達《禮記正義》說:“謂臣于堂下再拜稽首,升成拜,君答拜,似若臣盡竭其力致敬于君,君施惠以報之也?!痹谘喽Y中臣子要在堂下跪拜、叩首兩次,升到堂上再拜成禮,君主答拜。這就如同是臣子竭盡全力致敬于君主,君主也以恩惠回報臣子。所以,燕禮所彰明的就是君臣之義。君臣之間以義相處。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樣君仁臣忠,猶如一體,上下同心,榮辱與共,互相感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團結互助,才能夠共成大業(yè)。

“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边@個我們在前面講過,說在黨正舉辦的鄉(xiāng)飲酒禮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坐于席上,五十歲者則須站在一旁陪侍,聽從差遣,以此來表明對長者的尊敬。六十歲者前面陳設三豆食物,這個豆,像高腳盤一樣的,七十者陳設四豆,八十者陳設五豆,九十者陳六豆。這個豆象征著對長者的供養(yǎng),長者年齡越大,所獲得的食物供養(yǎng)就越多。所以,在鄉(xiāng)飲酒禮上,處處都透露出按照年齡所形成的秩序,以此向當?shù)匕傩眨ㄟ^鄉(xiāng)飲酒禮,傳達出敬老尊賢、長幼有序的道德觀念。所以這句話就是說,古代諸侯舉行“大射”之前,一定先舉行宴饗群臣的燕禮,卿、大夫、士舉行鄉(xiāng)射之前,一定先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所以行燕禮,是為了申明君臣之間的大義。行鄉(xiāng)飲酒禮,是為了表明長幼之間的次序。也就是說要先辨明了君臣大義、長幼次序之后,然后才以射箭來考察其德行。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也?!?/p>

審,就是定的意思。固,就是堅然牢固的意思,審定也就是固定、瞄準。所以射箭的人不論是前進、后退、左右轉身,一定要合乎禮。內(nèi)心端莊敬肅,外表身體挺拔而端直,然后再拿起弓箭瞄準目標。弓箭拿穩(wěn),目標瞄定,然后才談得上能否射中目標。從這個整個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德行了。

在《禮記集解》中說:“射者,進退周旋之禮甚煩,一有不中,則志氣之動,而持弓矢必不審固矣……進退周旋之中禮,內(nèi)志之正,外體之直,豈一時所能襲取哉?必其莊敬、和樂,所以養(yǎng)其身心者久,而后可以致之,故曰:‘可以觀德行矣?!痹谏浼龝r,是往前進還是往后退、往左轉還是往右旋,這個禮數(shù)甚為繁多,一旦有一個動作不合乎禮,就會動蕩內(nèi)心的志氣,那么就會導致把握弓箭不牢固,也就不能瞄準。而進退左轉右旋都要合乎禮節(jié),內(nèi)心端正,外體直順,哪里是一時突然達到的呢?一定是他保持這種莊敬、和樂的態(tài)度,修養(yǎng)身心很久之后,才能夠達到的境界。因此說:通過這個射箭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一個人能夠做到內(nèi)心志向端正,外體直順,一定是經(jīng)過長時禮、樂的熏習而成就了德行的人,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人,能夠堅持一門不改變,說明他的心志端正、明確、專一、堅定,而且必須有恒心、毅力,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耐心練習,最后才能夠做到進退周旋,一舉一動都符合于禮的要求。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在參加射箭中的表現(xiàn),就可以考察出他的德行。

而且我們看,從這個射禮之中也體現(xiàn)了古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宗旨。學習任何一種技藝,包括射箭這種看似競爭性很強,甚至具有殺傷性的技藝,也都不離求道的目的。這就使得射箭遠遠超越了技藝的層次,而成為追求道的一種方式。所以射箭傳到日本、韓國之后,被稱為“弓道”。此外還有茶道、武道、棋道等等,這個“道”字就不是隨意加上去的了。說明這些技藝必須以求道為目的,才不失正確的方向。這樣呢,練習這些技藝,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豁然與道相通。這個道就是人人所具有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純凈、純善,“在凡不減,在圣不增”,它起作用就顯現(xiàn)為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相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福報。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具有無量的德能、相好、光明、智慧、福報、財富,如何開啟自性的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那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無論學習何種技藝,通過何種方法,都要通過嚴守老師的教誡和規(guī)矩,然后常常地久久為功,這樣就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你看,學習琴、棋、書、畫、禮、樂、射、御、書、術,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是什么?這些規(guī)則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也是能夠把心定下來的方法。那你遵守這些規(guī)矩,在此基礎上一門深入,就能夠把心定下來。當心定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的時候,心如止水,智慧自然顯現(xiàn),而使心定下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讀誦經(jīng)典、靜坐、琴、棋、書、畫、禮、樂、射、御、書、術,乃至洗衣、做飯、舂米、砍柴等等,這個方法是無量無邊,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通過看一個人做事情的成果,就知道他心靜的程度、修養(yǎng)的功夫,以及他做事的心態(tài),是一心專注,心地清凈,還是心煩意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了事。比如說我們學生寫文章、寫書稿,交上來一看,邏輯混亂,錯別字很多,甚至張冠李戴,那你就知道他的心思很亂,可能事情很多,心也不清凈,沒有把心定下來,這是一種應付的心態(tài)。再比如打掃衛(wèi)生、做飯,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恭敬心和清凈心。

《曲禮》開篇就說“毋不敬”,就是告訴我們要一切恭敬,以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事、物,那你當下就在修行的狀態(tài),如果你心失去了恭敬,心當下就不在道上了。

《中庸》強調(diào)“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既然這個恭敬心是和我們本性相應的,這個恭敬心就是要常常保持,時時保持,你不保持這個恭敬心,稍一疏忽,你這個心就離開了道。禪宗經(jīng)常問一句話,說:“你會嗎?”這句話很有味道,如果你會,你穿衣、吃飯、喝茶、射箭、打球、習武,無不是道,無不是在求道之中。你如果不會呢,心不在焉、沒有恭敬,那你讀經(jīng)、聽經(jīng)也不是求道,所以這個“會”很重要。

“其節(jié),天子以《騶虞》,諸侯以《貍首》,大夫以《采蘋》,士以《采蘩》。故明乎其節(jié)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薄厄|虞》、《采蘋》、《采蘩》都是《詩經(jīng)》中的篇名,都收錄在“二南”中,就是《周南》和《召南》之中,《貍首》早已經(jīng)失傳了。根據(jù)《禮記正義》,《騶虞》九節(jié),天子用的這個節(jié)奏,它是九節(jié),比喻賢人多,說明天子以為天下得賢才而使官員齊備為志向,《貍首》七節(jié),是樂及會盟也,說明諸侯以樂于定時會盟,向天子朝拜述職為志向。《采蘋》五節(jié),喻循法度以成君事,說明大夫以遵循法度辦事,以成就君主的事業(yè)為志。《采蘩》五節(jié),是其不失職也,說明士以不失職守為志向。天子、諸侯、大夫、士各自明達其樂節(jié)所象征的志向,能不失其所為之事,各盡其責,忠于職守,就能夠成就功業(yè),樹立德行。德行樹立起來了,也就是能夠做到君仁臣忠,就不會發(fā)生暴亂的禍患,功業(yè)能夠成就,國家也就安定了。所以說射箭是用以觀察人是否具有大德的。

從這里可以看到,射箭并不是以娛樂為主要目的,更不是好勇斗狠、爭強好勝,而是通過射箭,使這個活動符合于禮樂的節(jié)度,培養(yǎng)人的德行,提升人的心性,彰明人的明德。而天子可以通過射禮觀察人的德行,考核人的能力,換一句話說,就是培養(yǎng)和選拔考核德能兼?zhèn)涞娜瞬?。射箭時控制動作的節(jié)奏,天子以《騶虞》這首詩的節(jié)奏為標準,諸侯以《貍首》的節(jié)奏為標準,卿大夫以《采蘋》的節(jié)奏為標準,士以《采蘩》的節(jié)奏為標準。不同階層的人士,明了其節(jié)奏的內(nèi)在含義,而去實行他們所擔當?shù)氖聵I(yè),就能夠建功立業(yè),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了,就不會產(chǎn)生暴亂的禍患。功業(yè)成就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所以說射禮是用來觀察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的。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shù)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務焉?!?/p>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鄭玄注:“選士者,先考德行,乃后決之以射。” 當選擇才能優(yōu)秀的人時,先考核其德行,然后再通過舉行射禮來決定人選。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對這一句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此一節(jié)明天子以射禮簡選諸侯以下德行能否。故圣王所以務以射選諸侯、卿、大夫者,諸侯雖繼世而立,卿、大夫有功乃升,非專以射而選。但既為諸侯、卿、大夫,又考其德行,更以射辨其才藝高下,非謂直以射選補始用之也?!边@一節(jié)講的是天子通過射禮考核選拔諸侯、卿、大夫的德行能力。因此圣王之所以通過射禮選拔諸侯、卿、大夫,是因為諸侯雖然通過世代繼承而確立,卿大夫是因為有功于國家才得以升遷,不是專門通過射禮而選拔的。但是已經(jīng)成為諸侯、卿、大夫,也要考察其德行如何,又要通過射箭分辨其才能技藝的高低。不是說直接通過射箭選拔、增補就啟用他們。

“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飾之以禮樂也?!蹦凶由小皯一 敝x,比如說在《禮記·內(nèi)則》中記載“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故云,射者,男子之事?!蹦凶右怀錾驮陂T左懸掛一把弓,并且從小就開始學習射箭的技藝,長大之后再以禮樂配合加以文飾,因此射事,通過禮樂的文飾能使其容貌、身體合乎于禮,其節(jié)奏合乎于樂。這個弓箭是古代戰(zhàn)爭中主要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所以射箭本身就具有殺傷性。比賽射箭的時候又有競爭性,如果不以禮樂來文飾,就容易使人形成暴力、對抗、競爭、嫉妒等人格特點,容易導致沖突和對立。但是以禮樂來配合射箭,就可以使人剛而不暴、強而不燥、勇而不亂,甚至還能培養(yǎng)人的謙讓、仁愛之心,這正是中國古圣先賢禮樂文化的高明之處,能夠把習武、射箭的技藝與涵養(yǎng)德性,甚至求道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他不離“志于道”的宗旨。這是現(xiàn)代的技藝,包括一些體育比賽、軍事訓練,乃至文學、藝術,甚至發(fā)展科技所應當學習和借鑒的,也就是說要不離于“志于道”的宗旨去發(fā)展、去創(chuàng)新,才是可取的。

“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shù)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務焉?!边@個數(shù)字的數(shù)在這里讀“爍”,就是頻頻的意思。所以古時候天子用射禮來考核諸侯、卿、大夫及士等德藝的高下。射箭是男人的活動,因而用禮樂來加以文飾。所以要尋得一種既能容含禮樂,又可常常去練習,以幫助人們樹立德行的事,沒有比射箭更適合的了。所以圣明的先王都大力提倡這件事兒。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觀其容體,比于禮,其節(jié)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于祭;其容體不比于禮,其節(jié)不比于樂,而中少者,不得與于祭。數(shù)與于祭而君有慶;數(shù)不與于祭而君有讓。數(shù)有慶而益地,數(shù)有讓而削地?!?/p>

歲獻,古時諸侯每年向天子獻國事之書,又俱獻貢物,就是古代的諸侯每年定時向天子獻國書,也就是匯報自己的一國的政事,同時也進貢其他的物品。根據(jù)《尚書傳》:“古者諸侯之于天子也,三年一貢士。”其中每三年要向天子進獻一次賢士。鄭玄注:“舊說云,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向天子進獻多少名賢士呢?大的諸侯國每三年要獻士三人,中等的諸侯國獻士二人,小的諸侯國獻士一人,這個比,鄭注:“親合也”,比于禮,就是合乎于禮的要求,這個數(shù)就是屢次多次的意思。慶就是褒獎,讓就是責備。益地,這個益就是增加,

削地就是削減的意思。

所以古代天子的制度規(guī)定,諸侯每年進貢國書、禮品,推薦人才給天子以供祭祀。天子便在射宮用箭術考核這些人才。如果射箭時的儀容、姿態(tài)合乎禮的要求,節(jié)奏符合音樂的節(jié)拍,而射中的又多,就可以取得日后參與祭祀之禮的資格。如果他們的儀容和姿態(tài)不合乎于禮,節(jié)奏不合乎于音樂,射中的又少,就沒有資格參與祭禮。能多次參與祭禮,就能夠得到天子的褒揚,多次得不到參加祭禮的資格,就會受到天子的責備。能多次得到褒揚者,便增加諸侯的封地。如果多次受到責備,便要削減諸侯的封地了。

那我們想一想,這種制度的設立有什么好處呢?第一呢就是考核諸侯的政績,重要的一條就是看他為天子、為國家推薦了多少德能兼?zhèn)涞娜瞬?,也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的一種具體落實。而這種用人的原則一確立,就能夠使德才兼?zhèn)涞娜瞬恢劣诒宦駴]。這些諸侯都愿意把自己諸侯國內(nèi)德才兼?zhèn)涞娜送扑]給天子,這些德才兼?zhèn)涞娜硕寄軌虮慌e薦出來,居于領導的位置,被重用。那么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德行,也就是在位者的德行像風一樣,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樣,這個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德才兼?zhèn)渲司佑陬I導位置,上行而下效,國家治理自然走向正軌,社會風氣就自然良善。

那另一方面,這種制度的設立還有助于推動男子熱衷于練習射箭。因為通過射禮,被選拔出來、舉薦出來他就可以、能夠為天子所重用,所以通過射禮就可以推動禮、樂、德、能的教化,讓人在習射比賽、娛樂、競技之中不知不覺地就提升了身體素質(zhì)、作戰(zhàn)能力,并且也提起了自己的責任意識,涵養(yǎng)了良好的性情,這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故曰: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浜钫撸錇橹T侯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p>

天子舉行的大射之禮被稱為“射侯”。所謂“射侯”就是通過射禮來考核諸侯,其射箭合于射禮就意味著這個諸侯稱職,其射箭不合于射禮,就意味著這個諸侯不稱職。這里邊小注說“大射,謂將祭擇士之射也。得為諸侯,謂有慶也;不得為諸侯,謂有讓也?!边@里邊就是把這個大射呢就解釋為天子舉行祭祀前,選擇祭祀人選的射禮。所謂的“得為諸侯”,就是說會得到天子的褒獎?!安坏脼橹T侯”,就是說會受到天子的責備?!暗脼橹T侯”,就是說他做諸侯做得稱職,天子會褒揚他?!安坏脼橹T侯”,就是他做這個諸侯不稱職,會受到天子的責備。

“故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痹谶@里有一句話叫“反求諸己”,這一句話可以說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

在《孟子·離婁》中也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抖Y記·集解》中說:“為仁由己,射之中否亦由己,非他人所能與也。故不怨勝己,而反求諸己?!?/p>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此可知,射箭包含了“仁”的道理,先要求自己心正體直、拿得穩(wěn)、瞄得準,認為一切妥當才發(fā)射。如果箭發(fā)出去而射不中目標,也絕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只是回過頭來檢討自己的不足罷了。孔子說,君子不會有與人競爭之心。要說有,那大概就是在射箭的時候。但是在射箭的時候,也不失君子之風,大家呢“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這句話呢也有不同的解法。也有人說呢:君子沒有要和人競爭的地方,但是呢在射箭的時候,他是爭著去做一個君子,如果說有這個爭心的話,那是爭著去做什么呢?就是爭著去做一個標準的君子。

在《禮記·射義》中說,“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彼^的射就是尋繹的意思。什么叫尋繹?射者的身份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應在射禮的過程中尋繹自己的志向。只有心志端正、體態(tài)直順,緊握弓箭,瞄準目標,才有可能射中。此外,無論是父親還是兒子,無論是天子、諸侯或者是大夫、士,是都要把箭靶作為自己的道德目標、道德標準來射。盡管他們是同用一個箭靶,但是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標卻各不相同。所以射鵠的過程,也就是射這個箭靶的過程,就是反復內(nèi)省、存養(yǎng)、進取的過程。因此孔子說“發(fā)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p>

我們知道《論語》中孔子也說了一句類似的話,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币簿褪钦f中國古人從來不講競爭,特別是君子更沒有爭心。如果說君子有所爭的場合,那就是在比賽射箭的時候。在比賽射箭的時候,是怎么去做的呢?“揖讓而升”,兩個人先互相作揖,然后才升堂去比賽射箭。“下而飲”,結果出來了,這個贏了的人要給輸了的人敬酒。輸了的人則“反求諸己而已矣,不怨勝己者?!陛斄说娜怂皇侨ヂ裨?、嫉妒贏了自己的人,更不是去尋找客觀的原因,說今天這個風、天氣不好,把這個箭給吹歪了,不知道這個弓是誰做的,有假冒偽劣的嫌疑。他是“反求諸己而已矣”,馬上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在技藝上有不夠精湛的地方,在德能上有可待提高的地方。他喝的這個酒是罰酒,也就是說要反省自己,無論是德能和技藝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你看這一個禮,對于勝者,提醒他不要驕縱,要有敬讓之心;對于敗者,是讓他反省自己技藝、德能沒有達到標準,而不是去嫉妒或者埋怨這個贏了自己的人。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的殘酷較量。射禮所追求的就是通過射箭比賽、禮樂配合實現(xiàn)謙遜、和讓、道德、自省,所以他也被稱為“立德正己之禮”?!犊追f達疏》說“此明射是仁恩之道,惟內(nèi)求諸己,不病害于物。既求諸己,恥其不勝,乃有爭心矣?!边@說明射箭是培養(yǎng)人仁義恩德的方法,只是反求諸己,不責難、要求、傷害外物。既然反求諸己,以自己不能戰(zhàn)勝對方而羞恥,這也是起了競爭之心、比較之心。但這種競爭是爭什么?“其爭也君子”,是爭做一個君子?;蛘哒f他去爭也不失君子之風。所以中國人講的競爭絕對不是去和別人爭,而是和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氣來競爭。比如說有的人懶惰,有的人貪吃、貪玩、貪睡、貪財,有的人沉迷于手機游戲等等,概括起來無非就是貪、嗔、癡、慢、疑等等煩惱。不能夠戰(zhàn)勝這些煩惱,就會不戰(zhàn)自敗。所以不是別人讓你失敗,是你自己被自己的習氣所打敗。但是這一點西方人卻不理解,特別是美國,他也看不到這一點。所以總是打壓別的國家,禍起蕭墻還不知不覺。你看這個美國,他的這個動亂都是來自于國內(nèi),而不是來自于他國讓他被打敗,而是自己自取滅亡。

清華大學著名的禮儀學家彭林教授就說,奧林匹克運動起源于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的古希臘,與中國鄉(xiāng)射禮的普及年代約略相當,但兩者所體現(xiàn)的文化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古希臘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與體魄是分離的,精神由上帝管理,人只負責自己的體魄。所以古希臘的體育精神是強調(diào)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競爭,注重體魄強健和雄美。競技的勝利者就是超群絕倫的英雄,要用飲酒的方式予以獎勵。奧運會獎杯的形狀就是放大了的酒杯,正是源于此。儒家特別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認為人的精神和體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

人類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體魄和技能才有價值。意味深長的是,在與古希臘同樣是征戰(zhàn)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儒家鑄劍為犁,在保留田獵之射的形式的同時,“飾之以禮樂” (《射義》),重塑了射擊競技運動的靈魂,將它改造成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為引導民眾全面發(fā)展、社會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之一,儒家主張人類的和諧發(fā)展。所以在鄉(xiāng)射禮中,不是勝利者,而是失敗者要大杯飲酒,不過飲的是罰酒,因為他們無論是技能還是德性都沒有達標,需要警示。是內(nèi)求還是外求,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差別。可以說反求諸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西方能夠把戰(zhàn)勝他人、戰(zhàn)勝千軍萬馬的人稱為大英雄,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能夠戰(zhàn)勝自己習氣的人才被稱為大英雄。我們?nèi)ニ略憾伎梢钥吹接幸粋€殿叫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里供奉的都是大英雄。這是因為這些人不是戰(zhàn)勝千軍萬馬的人,而是能夠戰(zhàn)勝自己煩惱習氣的人。所以大英雄呢?就是能夠斷自己的煩惱,和自己的煩惱習氣作斗爭的人。

人之所以不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煩惱習氣是什么原因呢?清代理學家陸隴其在《松陽講義》中為我們講了三個原因,哪三個原因呢?一是為氣質(zhì)做主而不能變化,一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一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不能夠無過,不能夠反求諸己,克服自己的習氣,是因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就是氣質(zhì)做主而不能變化。比如一個人喜歡發(fā)怒,是因為他已經(jīng)習慣于用發(fā)怒的方式解決問題,習慣成自然,動不動就發(fā)火,這就是因為為氣質(zhì)做主而不能變化。那怎么辦呢?古人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zhì),當然古人所讀的書都是圣賢之書,圣賢之書告訴你如何去忍,如何去制怒、懲忿窒欲。經(jīng)常讀這樣的圣賢書,那就會提醒自己,發(fā)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僅不能夠把問題處理好,還傷害了自己的身體。這一類人只有經(jīng)常反省、長時熏修,才能明白道理,慢慢地把這個氣質(zhì)變化。

第二,就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也就是貪求物欲,比如說喜歡飲酒、貪吃好色,都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有的人好色并且好色之心很濃重,藕斷絲連,這就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對于這一類問題只有深明因果,知道貪欲的害處和可怕,才能夠斷除貪戀物欲的習性。

第三,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這個習俗就是社會風俗習慣,在社會大眾普遍如此的環(huán)境中生活也自然會沾染上壞毛病,比如說抽煙、喝酒等等。很多人知道抽煙喝酒對自己的身體不好,也想戒掉,但是為什么三番五次戒不掉?在家里戒掉了,但是一出去應酬,同事、朋友就會遞煙勸酒,處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就很難戒掉,很難戒煙戒酒。這就是因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

應該如何應對呢?對于修學之人,既然知道自己的控制能力有限,就要遠離惡緣,對于不好的環(huán)境污染、誘惑要懂得去躲避??鬃釉诮虒ь伝氐臅r候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边@個視、聽、言、動都要符合于禮的要求,在《弟子規(guī)》上也強調(diào)“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边@些做法都是有助于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所以要遠離惡的緣分,遠離惡的人際關系,而親近良師益友。這有什么好處?古人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你親近良師益友和善良的人相交往,就如同一個人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這個水打濕不了你的衣服,但是時時給你德風的滋潤,你可以時時感受到他的熏陶,不知不覺自己也沾染上同樣的氣氛。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親師擇友,遠離惡緣。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在面對失敗、面對挫折的時候,如何來培養(yǎng)起百折不回的毅力?從失敗走向成功,都可以從射禮中得到體悟。所以這里強調(diào)“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鄙浼某蓴?,關鍵在于能否調(diào)整好自己的身心、體態(tài)。發(fā)而不中,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的人,而是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

這個《禮記·射義》傳入日本,成就了日本的弓道。日本現(xiàn)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起奉為國之經(jīng)典。射禮在日本出現(xiàn)之后,就形成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也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分。因此有日本學者說:“《禮記》的射禮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古以來作為狩獵爭斗技術的日本弓射?!?/p>

中國古代的射禮傳入朝鮮半島之后,對當?shù)氐娜寮一伯a(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韓國人把射箭稱為“弓道”,認為它含著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時可以涵養(yǎng)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體育運動。目前韓國弓道協(xié)會有幾十萬會員,在韓國漢城的白云山弓道俱樂部還保存著有古代的這種弓箭,墻上貼著《弓道九戒訓》和《執(zhí)弓八原則》,是射手必須遵循的最高準則。弓道九戒訓就是“仁愛德行、誠實謙遜、自重節(jié)操、禮儀嚴守、廉直果敢、習射無言、正心正己、不怨勝者、莫彎他弓”。執(zhí)弓的八原則“先察地形,后觀風勢、非丁非八,胸虛腹實,前推泰山,后握虎尾,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在弓道的修煉過程中,強調(diào)身心渾然一體,甚至達到“無心”的境界。這可以看到,這個射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競技活動,確實兼有儒家修德養(yǎng)性的要求,甚至也是求道的一種方式。

你看在這里他說達到“無心”的境界,練而無練,念而無念,這個就是無心的境界。說明什么呢?它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求道的一種方法,但是這些在國內(nèi)已經(jīng)看不到了,也令人不禁感嘆傳統(tǒng)射禮的失落。

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禮記治要》,今天已經(jīng)全部圓滿了。在習講之中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網(wǎng)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wǎng)站建設多維網(wǎng)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