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家庭幸福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教育好孩子。我們現在的孩子不孝敬父母、自我為中心,而且沒有感恩之心,這些都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比如說我們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家人在一起團聚,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諸位朋友,當我們夾起菜的時候,把它首先放在了誰的碗里?放在爺爺奶奶的碗里。那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也知道孝敬你。
可是很多家長夾起菜了,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爺爺奶奶一看,也會夾起菜往孫子的碗里放。那我們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孩子是核心。大家都在想著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的感受,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教出來了。所以什么叫“教”呢?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這個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什么意思呢?在上就是家長、父母、老師、領導,他們怎么做的;下面跟著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經途徑了。上行則下效,我們看一看現在的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原因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出孝親的榜樣讓他學習。當然,什么是孝呢?大家認為自己是孝子嗎?請舉手。
我們看看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有弟子來請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你看這個狗、馬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我們不孝敬,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這種孝和禽獸區別開來呢?
我們看一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是怎么樣對待父母的。我們看一個幻燈片,題目是《那是什么》。
你看這個孩子小的時候和父親去公園,問了父親二十一次“那是什么?”他父親都無一例外地很耐心地回答他“那是一只麻雀”。可是等父親老了,他陪著父親去公園,心思根本就不在父親身上,自己在那兒看報紙,他的父親為了和他交流,問了他四遍“那是什么?”他已經對著父親大吼大叫,很不耐煩了。
你看,這個是外國人沒有學過《論語》,不知道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而養父母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對父親是這樣的態度,對母親是什么樣的態度呢?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看了這個幻燈片,我們也體會到,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卻往往粗心大意,忽視了、甚至糟蹋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比如說父母,他心中時時牽掛著兒女,所以拿電話一打可能就問得沒完沒了,噓寒問暖。但是做兒女的卻不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擔心,因為自己工作很忙,還跟著父母大吼大叫:你不知道我很忙嗎?一拿起來就絮叨個沒完!其實不知道父母的心,時時刻刻在牽掛兒女。古人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但是很多人已經養了兒,又何嘗知道了父母恩了呢?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有求必應,像觀音菩薩一樣,但是對于父母卻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孔老夫子有一句話說:“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照顧,不去孝敬,而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已經不吉祥了,已經是敗相已露。
有人用一棵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這個樹的果實是孩子;樹的樹干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祖父母。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希望這個孩子長得碩果累累、根深葉茂的話,請問應該把養分、把水澆在哪里呢?應該把它澆在根上,去關愛我們的父母。那么這才會根深葉茂,才會有好的結果。那我們現在很多家長所做的事是把養分直接就放在了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孩子沒有孝心,那都是因為做家長的沒有做出孝的榜樣讓孩子去學習。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我們對老板,對我們的領導為什么沒有感恩之心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對父母已經沒有了感恩之心,所以道德教育從哪里做起呢,就是從孝親尊師來做起。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那么這個社會也就能夠和諧了。所以我們也希望經過這一堂課,使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當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孝道入手。開啟一個人的仁愛之心、感恩之心。把這種仁愛之心、感恩之心、恭敬之心推而廣之,來對待來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再向上提升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互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才有大同社會;才有和諧世界。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在此我也利用這一個機會,向諸位付出的員工家人表示深深的感謝,謝謝你們!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并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后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