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魏征〈群書治要〉序》心得分享(上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魏征〈群書治要〉序》心得分享(上集)
2020-06-04

親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菲璘學習魏征《群書治要序》的一些心得。因為這個序是準備兩個小時,所以中間就不休息,因為一個半小時停一下,還剩半個小時了,所以大家如果有需要,就可以輕聲直接出去就可以,然后再回來,所以中間就不休息,好,那么我們下面就開始。

大家都知道,《群書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征、虞世南、褚亮、蕭德言,從經、史、諸子百家之中,輯錄了前代帝王治國理政的得失,作為借鑒,而編纂成的一部匡政巨著。魏征在《群書治要》編纂完成之后寫了一篇序言,他陳述了《群書治要》的編纂起因、編纂內容及原則,《群書治要》的作用和意義等。所以在深入學習《群書治要》之前,對《治要》進行整體性的了解就很有必要,而且學習序文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途徑。

下面我們就從《治要序》的第一個字一直看到最后一個字。這個PPT上的文字可能會一會兒比較多,大家也不需要忙著抄筆記,因為最后這些PPT都會留給大家,所以聽就可以了。

《群書治要》序

【唐·秘書監巨鹿男臣魏征等奉  敕撰】

這里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這里出現一個詞叫“秘書監”,這個是唐秘書省監的簡稱,就是秘書省的長官。秘書省它是做什么的呢?它是專門管理國家圖書文獻收集的。魏征是從貞觀三年到貞觀七年任秘書監。

虞世南就是《群書治要》的另外一位作者。他是從貞觀四年開始任秘書少監,直到貞觀七年接替魏征任秘書監。

所以在《新唐書?百官志二?秘書省》里面,它對秘書監有一個很簡短的敘述,它說是“監一人,從三品,(中略)監掌經籍圖書之事,領著作局。”領著作局是說,著作局是在秘書省的領導之下,著作郎是著作局中的官員,所以,著作郎也是秘書省的屬員。

為什么這里要強調一下著作郎呢?是因為《群書治要》的另外一位作者像蕭德言,他在貞觀年中也是任著作郎,同時他兼任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剛才有提到他,他是太宗即位初就升任了著作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群書治要》的成書其實和秘書省是有著非常深刻聯系的。

“巨鹿男”,這個是什么意思呢?“男”它在這里指的不是性別,它在這里指的是封號。《廣韻》這兒有說“男,所封爵也。”《禮記?王制》篇有講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在太宗登基之后,是拜魏征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所以這個是當時魏征爵位的封號。

下面看一下魏公:

魏公公元580年生,643年過世,字玄成。曾任諫議大夫,一會兒我們還要再提一下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當然《新唐書》里面說的是任尚書右丞,這個沒有關系。秘書監、門下侍中等職,貞觀十六年拜太子太師。在太宗朝的時候曾經進行了大范圍的修史工作,比如說他詔令令狐德棻、岑文本撰了《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了《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但是魏公受詔總加撰定修史,他是為《隋史》作了序論,為《梁》、《陳》、《齊》是各作了總論。所以魏公其實在大范圍修史過程中是做了非常關鍵性的指導性工作。修史工作一共是歷時七年而成,這些史都是修的非常好,在當時都稱為良史。修史完成之后,魏公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所以也稱魏公為魏鄭公。過世之后謚號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剛才有提到,魏公他是拜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是一個什么職位?諫議大夫它就是對皇上進行規勸,提出諫言,凡是朝廷它有缺失了,大事是在朝廷上去諫諍,小事則是論奏。所以魏公一生兩百多次向太宗皇帝諫言。所以魏公去世之后,太宗皇帝是親臨慟哭,而且是罷朝五日,還曾經在朝上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太宗對魏公的倚重,也可以看出,太宗他是一位虛心納諫,知過改過的皇帝。在為政者的眾多官德修養中,對于君主來說,其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能夠納諫;而對于臣子來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能夠提出諫言。太宗他能夠開創“貞觀盛世”,這與他能夠采納魏公的諫言也是密不可分的,而魏公對于太宗皇帝的諫言,也很多都體現在了《群書治要》當中。

下面我們就來逐字地來學習一下,看一下這篇序言。因為大家以前可能對《治要》的一些經文比較熟悉一點,但是對于序言可能絕大多數都沒有讀過,所以菲璘在這里把它拆成幾段,每段先讀一下,然后我們再來,接下來看內容。這是第一部分:

【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是以歷觀前圣,撫運膺期,莫不懔乎御朽,自強不息,乾乾夕惕,義在茲乎?】

這一段序言的開篇,魏公闡示的是典籍的作用。

竊惟載籍之興。竊,是表示自己的謙詞。惟,是思考。載籍,是史籍、典籍,在這里尤其是在這一段當中,尤其是指史籍,史書。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尚,是久遠的意思。這是說,臣以為史籍、典籍的興起,由來已久。

左史右史,記事記言。左史右史:這是官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禮記?玉藻》上記載,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另一種說法是《漢書?藝文志》上的說法,是:“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法。

皆所以昭德塞違。昭德塞違:這是出自《左傳?桓公二年》。這里我們看到了第一個出處,在接下來菲璘在學習整篇序言的過程中就發現,遍地是出處。就是古人他真的是把“六經”完完全全的融會貫通,然后自己做出來,就好像是一部“六經”的融合,幾乎每一個字都有出處。“昭德塞違”在《左傳?桓公二年》的原文是,“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也就是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上,他對此注解說是,“昭德,是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就是品德更加廣為傳聞;“塞違”是“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也就是杜絕這些邪曲不正。就是左右史官記錄,這里特別指出是君王的事跡和言論,都是為了彰顯美好的品德,抑止悖謬的言行,勸勉善行,懲罰罪惡。

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薰風”就是和暖的清風。《呂氏春秋?有始》篇說,“東南曰熏風。”這兩個字:“薰”、“熏”,同源字通借。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這個“炯戒”是指昭然的警戒,這個“戒”是通下面這個“誡”,是告誡的意思。這是說因此言行舉止可以作為綱紀表率,其影響如同和暖的清風傳揚百代;動作舉止不合法度,昭然的警誡會流傳千年。

是以歷觀前圣,撫運膺期,莫不懔乎御朽,自強不息,乾乾夕惕,義在茲乎?“撫運膺期”這是一個互文見義。“運”和“期”在這里都是指受天命為帝王。“撫”、“膺”是一種形象化的比喻。撫,順應;膺,承受,這里就是指順應承受天命為帝王。“莫不懔乎御朽”這里出現了第二個有出處的詞匯。“懔”是畏懼的樣子;“御朽”是用腐朽的韁繩駕馭馬匹。這出自《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下面“自強不息”好理解。“乾乾夕惕”就是終日勤奮謹慎,這是出自《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個“夕惕若厲”就是朝夕戒懼,如臨危境,沒有絲毫的懈怠。

所以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所以遍觀先圣,順應天命成為帝王,無不是像用腐朽的韁繩駕馭馬匹一般畏懼小心,終日自強不息,勤奮謹慎,不敢懈怠。其道理就在于此吧!這個“此”其實就是因為有典籍,可以使得為政者他的一切言動,都有記錄。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作而可紀,熏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所以古圣先王他治理百姓,無不是小心翼翼、朝乾夕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類似的文字在《群書治要》的收錄中有很多,我們舉一個例子。下面這一段是出自《群書治要?陰謀》,其中有一段周武王和姜太公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到,古圣先王是如何以謹慎戒懼之心來治理民眾的。

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戒可聞乎?”這個“尚父”就指的是姜太公,這里是他的尊稱。“五帝之戒可聞乎?”就是我可以聽一聽您講講五帝的訓誡嗎?

然后太公就回答說:“黃帝之時,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搖搖”就是心神不定的樣子。黃帝說:“我告誡自己,我位居在人民之上,常常心神不安,唯恐夕不朝至。”

下面堯帝怎么樣說呢?“堯之居民上,振振如臨深川”。“振振”就是戰栗。堯帝位居百姓之上,戰栗恐懼如臨深淵。

下面舜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兢兢”,戰戰兢兢,就是小心謹慎的樣子。舜帝居民上,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滿日”。這個“栗栗”也同樣是畏懼的樣子。禹治理民眾,畏懼小心。“恐不滿日”,唯恐一天都維持不了。“湯之居民上”,“湯”是成湯。“湯之居民上,戰戰恐不見旦。”敬慎畏懼,恐怕只挨不到明天。

聽完了太公這一段的回答,武王接下來就說:“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怠。”這是說我現在剛剛兼并了殷商(武王伐紂兼并了殷商),位居萬民之上,當恭敬、謹慎、戒懼、不敢怠慢。

所以從這一段話中,像“搖搖恐夕不至朝”、“振振如臨深川”、“兢兢如履薄冰”、“栗栗恐不滿日”、“戰戰恐不見旦”、“翼翼懼不敢怠”。所有的這些形容,其實都在表明古圣先王在治理國家的時候,無不是以一種謹慎、敬畏之心來對待的,這種謹慎就好像用腐朽的韁繩,駕馭烈馬一般小心,不敢懈怠。其實這不僅是治理民眾,這也是任何一個坐在上位的人,所應有的心態。

就像菲璘現在坐在上面,其實也是戰戰兢兢,真的是這樣。其實坐在這里是向大家匯報自己的心得分享,所以如果其中有任何大家覺得我們需要討論一下,這里講錯了,所以還請大家直言指出。我們下面討論,然后菲璘也向大家來請教,好,謝謝大家。

剛才這一段講的是典籍的戒懼作用。《群書治要》的其他篇章也有講到典籍的戒懼作用。這里也舉一個例子,是《群書治要?申鑒》中的。它說:

“朝有二史,右史記事,左史記言,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必記,臧否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

這什么意思?前面這一段跟之前的有介紹過,我們跳過去。

下面“君舉必記”,君主的一言一行,無論善惡、成敗都有記錄。中國古代記錄的歷史,它被稱為“信史”。因為記錄的史官秉持的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無論君主的善惡、成敗,都會記錄下來。從這里,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字,就是“信”這個字,就是前人留給后世的是可以相信的文字。所以我們是相信古人,才不會誣枉圣人。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講,相信圣賢人的教誨,才能夠真正從前人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驗中獲得借鑒;那么從個人的角度來講,相信圣賢人的教誨,修學也才能夠獲得利益。

下面這一句話,可能所有人都會引起注意。它說的是“下及士庶”,就是向下延伸到官吏、平民,若是有才德或者奇異之事也都會記錄在典籍之中。也就是說這些典籍記錄的不僅僅是為政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會有所記錄,而且這還是在當時記錄的這個工具,還尚不像現在如此發達的時候。所以到了現在社會,現代社會不僅使紙質的典籍變得非常的容易,更是出現了非常方便的電子化的記錄。比起紙質的典籍,電子信息的記錄,不僅更加普遍,像我們在網上也可以看到記錄事件的種類,對事件的描繪,也是更加的細致入微。其實如果仔細體會,這其中的這種警戒,會更加得深刻。為什么?無論是為政者,還是普通百姓更加要言行謹慎,應該是時時想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因為現在的這種記錄比以前是更加的細致了。

剛才說的是典籍記錄的這種深遠影響。換句話說,就是有被記錄的人,那么就有去記錄的人。史官在記錄的時候,古人秉持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現在的人,可能大家會畫一個問號。因為現在有些人專門寫一些不實的語言,這個其實都屬于謠言誹謗,屬于惡語妄言,都有因果在其中。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子化的這些信息比紙質的典籍更加難以消除。所以惡語妄言的后果,其實是要等到這些錯誤信息的影響都消除之后才能夠去除,所以這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凡出言,信為先。”這就是講要對因果心存敬畏。

最后一句:“或欲顯而不得,欲隱而名章”這一句。就是有人想要顯揚自己卻達不到目的;有人想隱而不入,美名卻被彰顯。行善、作惡只在朝夕之間,但是榮辱卻流傳千載。確實是這樣,誰不想流芳百世?誰也不想遺臭萬年。因此典籍它可以勸勉善人、警懼惡人。典籍就是通過無形的鞭策和警示來傳遞大道、教化人心。所以歸根結底,典籍的作用就是“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這是《魏公序言》的第一部分,講的是典籍的作用。

下面魏公陳述完典籍的教化之功,就對魏晉以來的文風流弊提出了批評。這一段菲璘先讀誦一下:

【近古皇王,時有撰述。并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采浮艷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博聞,飾雕蟲之小伎,流宕忘反,殊塗同致。雖辯彫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

這里有兩個字在PPT上標成了紅色。這里說明一下,大家有可能看過天明本的《群書治要》,這個天明本的《群書治要》里,這個“彫”字,印成了“周”字,它印的是“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但是根據出處以及看天明本的母本,也就是金澤文庫本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里是當時印刷的一個錯誤,應該是“辯彫萬物”。下面,“彌乖得一之旨”,同樣它這個“彌”,在天明本里是漏掉了這個字,這個是根據天明本的母本“金澤文庫本”得來的。

《群書治要》在流傳過程中也是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正好剛才好像也有一位家人朋友問到了版本的問題,如果有機緣,我們接下來可以在晚上或者以后有時間討論的時候,可以聊一聊版本。

近古:在序文中特別指的是魏晉到隋朝這一段時期。時有撰述。“撰述”指的是著述,這個合起來講指的就是著述。其實如果拆開來講,這兩個字的意思不同,撰是撰,述是述。“撰”的意思,像《正字通》上面說:“屬詞記事曰撰”。但是什么是“述”呢?《論語·述而》篇上,孔老夫子說:“述而不作。”這個述者就是傳于舊章,這樣怎么來看“撰”、“述”的區別呢?就是“撰”是作,“述”是不作。這個就是“撰”和“述”的區別。

并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牢籠”是指包羅、容納,“群有”就是指萬物。所以這句話是講,魏晉以來的帝王時而會有著述,其內容無不是涵蓋天地,包羅萬物。

競采浮艷之詞。這個“浮艷”指的就是文辭華而不實。爭馳迂誕之說。“馳”是追求向往。“迂誕”是荒誕、夸誕。

騁末學之博聞。“騁”是施展、發揮。“末學”是膚淺的學問。飾雕蟲之小伎。“飾”是掩飾、粉飾。“雕蟲小伎”是指雕琢詞章的微小技能。這個“雕蟲小伎”有一個出處,它是出自揚子《法言》。

揚子《法言》: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

“或問”,這個“或”在這里指的是“有人”的意思。有人問說:“吾子少而好賦。”然后這個怎么回答呢?他說童子雕蟲篆刻,這個雕蟲篆刻,“蟲”是指蟲書,“刻”是指刻符。它各為一種字體。

在秦朝的時候,一共有八種書寫體,這個“蟲”和“刻”各為八種書寫體中的兩種。這八種,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的序文中可以看到。西漢時期學童是要學習這秦書八體,但是后來就是以雕蟲篆刻來比喻一些詞章小技。

“俄而曰:‘壯夫不為也。’”這個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其實,這些雕蟲小技,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技藝,雕琢詞章的小技藝,豪杰之士是不屑于做的,所以在這里說,其實他有一種悔過的意思在里面。剛才這是說了四種情況。

接下來魏公說,還對此“流宕忘反。”就是還“撰”在這四種形式里面沒有出來,但是都導致了什么樣相同的結果呢?殊塗同致。這里“殊塗同致”其實也有一個出處,出自《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對他的注解,像《周易注》上說:“塗雖殊”,也就是道路雖然不同,但是歸處是相同的,“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天下萬事是同歸于一的。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道路也許是不同的,其實就像我們大家現在坐在一起是一樣的。我們大家都是從五湖四海而來,但是都為了一個相同的目的而來,就是學習《群書治要》。而學習《群書治要》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實是為了承傳中華文化,這個也是我們大家從各行各業來,為了一個相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接下來的七天呢,我們就彼此一起來,共同度過這愉快的的七天,學習《群書治要》。當然這里,它這個“殊塗同致”指的是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其實是一個不太好的結果。

下面這一句話就講的是這個結果:雖辯彫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辯彫萬物”是指用華美的詞藻為萬物雕琢。“辯彫”就是華美詞藻雕琢、修飾的意思,“彫”是琢文也。這個“辯彫萬物”出自《莊子?天下》篇:“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這有一個出處,就是雖然用華美的詞藻為萬物來進行雕琢,但是卻怎樣呢?“愈失司契之源”,“司契”語出《老子》。下面,我們會進一步來看一看這個“司契”是什么意思,我們先看“司契之源”。這里的“司契之源”指的是有德。這是說雖然能用華美的辭藻為萬物雕琢,但是卻忘失了“有德”這個根本。我們返回頭來看一下這個“司契”,它的出處是《老子》。原文是:“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群書治要》在引注解的時候,《群書治要》的原文本身就有引注解。如果大家讀過《群書治要》的原文,會發現有一些大字,有一些是小字。這個小字就是魏公當時在編撰《群書治要》的時候直接引用了一些注釋。(附在里面的注解)。

《群書治要》魏公在引《老子》的注解的時候,用的是《老子·河上公注》的注解。《老子·河上公注》對這一段注解,它說,“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

“司契”,說了半天還是要先看一下“司契”,“司”是執掌、主管的意思。“契”就是契券。在古代的時候借貸財物所用的這個契券,它是用竹板制成的,一劈兩半。左片叫作左契,刻的是借債人的名字,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作右契,是刻債權人的名字,由借債人保存。在索還債物的時候,要兩契相合作為憑據,就是也是合為同一個,合同,所以現在我們有一個詞叫“合同”就是這樣來的。

它分為左契和右契,這個左契是在下面,右契是在上面,“圣人執左契”,所以執左契其實是執卑下,比喻處柔弱。《老子》說,“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責”是令責、索取的意思。這里是指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施恩而不求回報。所以這就是憨山大師下面他的這句注解中所說的,“圣人無心之德,但施而不責報。”就是圣人是施惠于民,施恩而不求回報。“有德司契,但與而不取,徒存虛契。”也就是有德之人就是如同掌左契的這個人,僅是與人,而不取于人。相反,“無德司徹”,憨山大師有一段注解說,“不計彼之有無,必征其余,如賦徹耳。”這個“徹”是周的一種賦法,就是官府按時收稅,沒有商量的余地。時間到了就會“必征取于民”,而無一絲毫假借之意。所以如果對比“司契”與“司徹”,“司契”是施恩不求報,看似是失去了利益,但是其實有得必有失,“失利”但是“得于天”,“人不與而天必與之。”所以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就是《周易》上所說的“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剛才是解釋的“雖辯彫萬物,愈失司契之源”。

下面一句“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術”是道術,道術變得越來越多種多樣。這是出自《莊子?天下》篇,“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裂”就是分離的意思。道術變得越來越多種多樣,但是怎么樣呢?“彌乖得一之旨”,這個“得一”其實指的就是得道。“得一”同樣出自《老子》,原文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說天得一,所以它能夠垂象清明,地得一,所以它能夠安靜不動搖。神能得一,所以能夠變化無形。谷可以得一,故能夠盈滿而不絕。“萬物得一以生”是說萬物皆須道而生成。“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這是說王侯得一,故能為天下平正也。所以這是說“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就是講,道術越是多種多樣,越是背離了萬法歸一,也就是歸于道的這個宗旨。

所以魏公的這段話其實給我們了很大的啟示。“司契之源”就是有德,這是為政之本。辦政治要抓住根本。當然擴展來講,不僅僅辦政治要抓住根本,同樣一個企業、一個社團的領導者也是要抓住“司契之源”,也就是有德。特別是領導者要有德行。只不過很可惜呢,有很多人他沒有意識到,就是管理的精髓其實是在于管理好自己,相反,還設計出很多制度法令去管理別人,那么這個結果就是什么呢?就是上面說的“術總百端,彌乖得一之旨。”所以總結魏公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忘記“司契之源”,不能夠背離“得道”這一宗旨。

這段話從個人的修學角度來講,我們說學習圣賢教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明明德”。《大學》開篇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文以載道,關鍵是要歸于“道”。能夠傳遞大道的“文”才是經典,所以這也是該學習和繼承發揚光大的重點。

現在有些人也學習傳統文化,但是把精力放在了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上。有人有疑問,說這些不是也挺好的嗎?像電視上其實也是非常的火,有很多節目,《詩詞大會》呀什么的,其實這些好,這些都屬于傳統文化,但是這些是屬于“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中的“游于藝”。像《論語?述而》中“游于藝”的這個“藝”,這些“藝”關鍵是什么?是要通過這些“藝”,培養德行,最終回歸到“道”。所以任何一種技藝,當后面加上了“道”這個字的時候,就不再是簡單的“術”了,而是能夠使人修身養性,進而涵養性德,最后歸于道,找到真我的方式。

相反,如果這些“藝”失去了歸于“道”的宗旨,那么這些“藝”就是會淪為一種娛樂時尚,甚至是嘩眾取寵,對于提升人們的德行毫無意義。所以現在很多文學作品,都是華而不實,剛才有提到雕蟲小技,可能真的是連雕蟲小技都算不上,甚至一些網絡作品,都是學說荒誕,不僅對提升人們的道德沒有任何的意義,反而還會敗壞人們的道德。但是可惜的就是,創作的人和閱讀的人還有點樂此不疲,所以這其實是值得現代人所反思的。所以魏公剛才的這一段話,雖然說的是魏晉當時的情形,但是其實可以給我們現在人有很多的啟示。

接下來是魏公贊嘆太宗皇帝,這一段也是菲璘先讀誦一下:

【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叡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玄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己利物,行列圣之所不能行。翰海龍庭之野,并為郡國;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冕;天地成平,外內禔福。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

皇上以天縱之多才。“天縱之多才”就是指上天賦予的這種卓絕而非比尋常之才。“生知”就是“生而知之”。這是出自《論語?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生知之叡思”,“叡思”是圣明之思,這是出自《尚書?洪范》,“思曰睿。(叡是這個睿的異體字)睿作圣。”所以“叡思”就是圣明之思。圣上以上天賦予的多種才華,施展與生俱來的圣明智慧,本性合于天道,言行幾近神明。這就是從“皇上以天縱之多才”到“動妙幾神”這一句。

下面看下面這一句:玄德潛通。“玄德”是指潛藏而不著于外之德。孔穎達在注《尚書?堯典》“玄德升聞”的時候說,這個“玄”指的是幽潛,潛行道德。“玄德潛通”,下面再看“損己”,“損”是減損,克制。下面“列圣”是指古圣先王。所以從“玄德潛通”這里開始意思是說,用含藏不露的美德,潛移默化地感通,感化了前代君王沒能感化之人;損己利他,踐行諸位圣王未能成就之德行偉業。

所以從魏征對太宗皇帝的這段贊嘆,其實我們可以讀出幾個關鍵詞,第一是德行,第二是教化,第三是克己,第四其實還有一個是謙卑。這是太宗皇帝做出的為政者的表率,他是以含藏不露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去改善社會風俗,克己利他。

我們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老師上午講的主題,“教學為先”,“教”是教育。我們來看一下“育”這個字,“育”這個字在《說文解字》里面解釋是“養子使作善也”。“育”這個字的上面這個部分——?,這個字念tu, 它是一個倒著寫的“子”字,就是兒子的“子”字,這個“?”的意思是“不順子”。徐鉉在校定《說文解字》的時候,對“育”這個字增加了徐鍇的解釋,他說:不孝順的都可以教,何況孝順的孩子呢?

段玉裁對此注解說,“育”這個字不從子而從倒子,正體現了通過教育,可以把不善的人教成善人。所以現在整個社會其實最缺乏的就是包含倫理道德因果的圣賢教育。那么怎樣教最有效?就是教的人要以身作則。教育這個“教”是“上所施,下所效。”就是教的人將如何落實表演給學的人看。用德行感化下屬,感化民眾。因此教的人,修身就是關鍵。  

修身從哪里開始?從戒貪開始。也就是魏公序言上所說的“損己利物”,這個對應的是“損己”,也就是“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修身從戒貪開始。為什么領導者克制欲望這么重要?舉一個也是《群書治要》中的一句經文來解釋:

《群書治要?晉書上》上面總結夏、商、周三代,這個三代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之興,無不抑損情欲;三季之衰,無不肆其侈靡。”三代之所以興盛,無不是因為領導者對自己的七情五欲加以節制;三代末期的衰敗,無不是因為肆意的奢侈浪費。這就是原因。

所以習總書記也是深刻認識到了驕奢淫逸對于社會和國家的危害。因此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當時就提出說,“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回到序文。在接下來的序文中,魏公繼續贊嘆太宗皇帝建立了偉大的功業。

翰海龍庭之野。“翰海”,是指北海,也同樣指沙漠。“龍庭”,是指古代匈奴祭天地鬼神的地方。這兩者在這里都是借指邊塞民族部落,泛指北方及西北的一些邊塞民族。

下面“扶桑若木”,這里要解釋一下,“扶桑”和“若木”都是神樹的名字,它們都是出自《山海經》,這兩者在這里是泛指東方以及西方的諸國。

“咸襲纓冕”“襲”是穿著,穿的意思“纓冕”,纓,是指系在脖子上固定帽子的帶子;“冕”就是冠。“纓冕”在這里引申為唐朝的服飾。這是一個互文見義,這兩句的意思是邊塞一族并入唐朝的版圖,周圍國家都穿戴唐朝的服飾。

“天地成平,外內禔福。”“天地成平”,是天下和平安寧,這是出自《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這個“平”和“成”也是有一點區別,《孔安國傳》是說“水土治曰‘平’,五行敘曰‘成’”,這是“天地成平”。

“外內禔福”。“禔福”是安寧幸福。顏師古,在注《漢書·司馬相如傳》的時候,《司馬相如傳》中有一句叫“中外禔福”,這個顏師古在注解的時候就注解,把“禔”注為“安”的意思。所以這是講天下風調雨順,兵戾不起,國家內外安寧幸福。

雖然如此,但是太宗皇帝怎么樣呢,仍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就是下面這一句話:“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為而不恃”出自《老子》“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有所作為,卻不自恃有功,這個“恃”就是倚仗的意思。“雖休勿休”出自《尚書·呂刑》篇,“雖畏勿畏,雖休勿休。”《孔傳》說“休”是美的意思,《孔傳》說:“行事雖見畏,勿自謂可敬畏。”就是我不自己說“可敬畏”,“雖見美,勿自謂有美德”,我并不自己認為有美德。

“式遵稽古”。“稽古”是出自《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這里落了一個“俯協堯舜”的“俯協”,“俯”是低頭,表示恭敬;“協”郭璞注《爾雅》的時候,他把這個“協”注成了“喜而服從”,就是歡喜服從,“俯協堯舜”就是非常恭敬而且是歡喜,依據堯舜之道來治國。“式遵稽古”剛才有說了一下出處,《孔傳》上說:“能順考古道而行之,帝堯。”這個“式”是準則、法度。“遵”,是遵從、依照。“稽古”就是考古道而行,這個是出自《尚書》。

這段話是說太宗皇帝,他雖然功成而不自居,雖見美善,亦不自詡美德。而是恭敬地效法堯舜,考察并遵循先王之法度,不只是在平靜的水面上自我觀察欣賞,而是要從圣哲的教誨中獲得借鑒,這就是太宗皇帝的謙虛之德。

有關謙虛之德,《群書治要·說苑》這樣評價謙德,它說:“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這個如何“守”?太宗皇帝給我們做出的榜樣就是:“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就是效法堯舜,依照古圣先王的常理常法來治國理政。其實太宗皇帝下令編纂《群書治要》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大唐新語》也稱為《唐新語》卷九《著述篇》,記載有一段太宗皇帝答魏公上《群書治要》的手詔,他說:

“我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太宗皇帝他自稱年少之時崇尚威武,不精學業,對于古圣先王的治國之道 “茫若涉海”,就是要像跨海一樣,茫然不知所措。但是看到了這部書,也就是魏征等人所編纂的《群書治要》中所記載的,可以說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可以使太宗皇帝鑒覽前古,考察古人,如何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使皇帝面對事情的時候不生迷惑。這部書的功勞真的是非常的大。“其為勞也,不亦大哉。”所以在《群書治要》成書之后,太宗皇帝特別下令使繕寫十余部,分賜給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

太宗皇帝有謙虛之德,他能夠虛心地取法于古人,聽取臣子的諫言,最終成就了“貞觀盛世”,所以他自己也被稱為“千古一帝”。這就是太宗皇帝以謙德來守天下,守國家,守自身。

所以現在的人喜歡創新,他不喜歡、不相信古人所說的常理常法,比如說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認為這些已經過時了。自己創造的比古人要高明,這是不謙虛的表現。“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的規律。圣人他明心見性,他所說出的。常理常法是自性的流露,合于道,可以作為普適的原則。但是現在的人,缺乏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一個原因就是他不能夠虛心地學習古人的教誨。其實只有保持謙虛的態度,對古圣先王的教誨,生恭敬心,才能夠理解圣賢人的用意。這是魏公整體對太宗皇帝的贊嘆。

接下來,就進入到《群書治要》的部分。下面的序言魏公開始介紹《群書治要》。首先介紹的是編纂的起因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

【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踳駁,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泛觀,則博而寡要。故爰命臣等,采摭群書,翦截淫放,光昭訓典。】

“六籍”指《六經》,也就是《詩》、《書》、《樂》、《易》、《禮》、《春秋》。“六籍紛綸”,“紛綸”是浩博的意思,浩如煙海,書籍非常的廣博;“百家踳駁”,“百家”就是諸子百家,“百家踳駁”就是駁雜。皇帝認為六經的義理淵博深邃,諸子百家的思想駁雜;“窮理盡性”這是出自《周易·說卦傳》“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孔疏說“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皇上他認為六經義理淵博深邃,諸子百家思想駁雜,想窮究天地萬物之性理,耗費精力卻收效甚微,周遍閱覽,泛泛閱讀,則見識廣大但是卻缺乏要理。

因此,“故爰命臣等”,“爰”是于是;“采摭群書”,“采摭”是選取的意思,這是出自孔安國的《尚書序》。“研精覃思,博考經籍,采摭群言,以立訓傳。”這個“覃思”就是深思,精研深思;博考典籍,選取群言,作為后世的訓傳。

下面“翦截淫放”,“翦截淫放”同樣是出自孔安國的《尚書序》“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這是“翦截淫放”的出處,其實這個“翦截浮辭”就是為了撮其機要,去而少為翦截,就是把精華提出來。這個目的,做的目的是什么?“光昭訓典”,“光昭”是彰明顯揚,發揚光大的意思。“訓典”尤其是指的“先王典章制度之書”。這也是出自《左傳·文公六年》,這句話的意思是皇上便下詔命臣等從各種典籍之中采集摘錄,刪削浮華之辭,去粗取精,顯揚光大先王典章制度的常理常法。所以“光昭訓典”,這其實是他們作《群書治要》的一個目的。剛才是編纂的起因,下面是編纂的目的。

【圣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神衷。雅致鉤深,規摹宏遠,網羅治體,事非一目。】

皇上所考慮的“圣思所存,務乎政術”。“政術”是指治國理政之道;“綴敘大略”,“綴敘”是編輯整理。“綴”就是縫補連接的意思。“大略”是遠大的謀略。“咸發神衷”。“咸”是皆、都的意思。“神衷”是神明的內心。“衷”是心、思的意思。圣上所考慮的,專注在治國理政之道,編輯整理遠大的謀略,皆出自圣王神明的內心。

“雅致鉤深”,“鉤深”是探索深奧之義,這也有一個出處,出自《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也就是“孔疏”,它說是“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致之。”這個“規模宏遠”,“規模”就是我們現在的規模宏大的這個規模;“網羅”是搜羅,包含。下面這一句話的意思是雅正的旨意在于探索深遠的義理,而且規模宏大、格局深遠,搜集含括的治國的綱領和要旨,不局限在某一綱目。這就是《群書治要》編纂它所要達到的目標。

下面是《群書治要》的編纂內容,這一段他是分四個方面來編纂整理的,因為比較長,所以我們一段一段地來讀,一段一段地來看。

(一) 著為君之難

先看第一個部分,魏公選取的第一個部分,他是集中在擇錄賢明與昏庸的君主,將他們的得失都完備的記錄下來,以體現為君之難。菲琳先把這一段的經文讀誦一遍。

【若乃欽明之后,屈己以救時,無道之君,樂身以亡國;或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或得志而驕居、業成以致敗者,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

 “若乃”是至于的意思,它是放在句首,另述一事,這時候就用“若乃”。“欽明”是敬肅圣明,“欽”是敬的意思,這是出自《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馬融注:在這里注解這個“欽明”是“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欽明之后”的“后”這是上古對君主之稱。這個“后”在簡體字就是我們現在“后來”的后,但是在古代當時的正體字,這個“后”是專屬于對君主之稱,當然也有就是皇后的“后”也是這個后,后來的“后”是現在正體字、繁體字的後,在那個時候是兩個字。

我們先看一下這一段的意思:這是說那些敬肅圣明的君主委屈自己來拯救時運,而昏庸的君主則因貪圖自身享樂而導致國家滅亡;有的君主身臨危難而知道畏懼反省,從而轉危為安;有的君主得志之后驕傲自處,大業已成又導致失敗的,沒有不備陳其得失之因,以此就是為了體現為君之難。

我們也是從《群書治要》中選取兩個例子來看一看,歷史中的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出自《孔子家語》。

第一個例子是講:殷朝太戊統治時期,也曾一度社會道德敗壞,國家法紀紊亂,以至于出現了桑谷二樹,共生在朝堂之上的異常現象。這個桑谷二樹“桑谷生朝,七日大拱。”七天就長得非常粗大。太戊他十分的恐懼,于是便謹慎地修養德行,勤修善政。“三年之后,遠方慕義。”就是三年之后,遠方的部族都傾慕殷朝的仁義;“重譯至者十有六國。”通過重重翻譯前來謁見的就有十六國之多。 所以這其實是以人力扭轉天意,轉禍為福的例子。在太戊時期,殷朝中興,所以太戊也是獲得了“中宗”的稱號,享國七十五年。

我們再看一個相反的例子,太戊的后世子孫——帝辛,也就是商紂王。在帝辛統治時期,有一只雀鳥,在城墻角下生了一只大鳥,帝辛就妄以為,可以借助雀鳥之德,從而不修國政。大家后來也知道,殷商后來怎么樣,殷朝由此而滅亡。這就是正反兩個方面的例子。

(二)顯為臣不易

下面看《治要》選取內容的第二個方面,剛才是從君主的角度來講,第二個方面是從臣子的角度來講,“為君難,為臣不易”。所以選擇第二方面就是選擇忠貞之臣的事跡,奸邪之臣的惡行,輯錄他們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體現“為臣不易”。先看一遍經文:

【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忘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外;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國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獻身朝廷,鞠躬盡瘁,建立功勛,樹立恩惠,忠貞正直,捐軀殉國,身殞其時代,卻名揚千古;那些極其奸猾之臣,權傾朝野,依仗權勢為非作歹而難以消除,顛倒黑白邪正是非,忠臣因為他們被流放,國家因此而危亡的,也都記敘其來龍去脈,以體顯為臣不易。

這里有兩個典故,一個是“委質策名”,一個是“社鼠城狐”。下面分別來看一下這兩個典故。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