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孝經》第5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孝經》第5集
2020-08-10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孝經》,請看《庶人章第六》。這一章是講平民百姓的孝道。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違禮法、恭謹做人、節約用度,努力地奉養父母,這就是庶人的孝。在本章最后還總說五孝,指出人雖有貴賤、尊卑的不同,但是事親盡孝的心是沒有差別、沒有終始的。

我們看經文:“子曰,因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因天之道”這個“因”就是順著、循著的意思。順應天然、自然天道的規律。這個就是“因天之道”。

古人講,生產、生活都要順應自然天道的規律,這樣才是最健康、最養生的生活方式。古人講一年有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農耕就要順應天時,春天生發、夏天成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

但是我們現在認為科技發展了,可以種反季的蔬菜。實際上這種反季的蔬菜容易生長很多的蟲。而且對待這些蟲害,就是用農藥。結果一種農藥還不夠,還要用幾種農藥配合起來,這個對人、自然、健康也會產生影響,這屬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

古人認為生產要順應自然之道,生活也要順應自然天道,這個才最養生、最健康。比如說過夜生活的人,他就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因為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日春是早晨三點鐘,三點鐘春天已經來了,春天主生發,我們就可以起床來活動讀書了。五點鐘是驚蟄,小動物出來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起身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對于你的生活、精氣神都很有好處。六點鐘是一天的春分,就是春天的一半過去了,你再遲、再遲不能超過六點起床,否則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你還沒有起床趕上春天的生發。春天生得不好,夏天長得就不會很茂盛。夏天就是上午九點鐘到下午三點鐘,有的人上課或者工作就沒精打采。下午三點鐘到晚上九點鐘是一天的秋季,主收。而最好的休息時間就是晚上的九點鐘到早晨的三點鐘,特別是十一點到一點,這個是一天的日冬,一天的寒冬。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不睡覺,很精神,就等于穿著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久而久之,很容易著涼、生病。

你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像三點鐘起床讀書,五點鐘活動一下,最遲不超過六點鐘起床,這樣的人就會滿面紅光,臉上也非常有光澤。反之,你看那些過夜生活的人,晚上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早晨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沒有趕上春天的生發,你就會發現他臉上黯淡無光,然后身體久而久之還會得病。

按照自然節律飲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現在人卻恰恰相反。早晨要去上班,又起得很晚,匆匆忙忙吃上一口飯。中午也是在單位里食堂吃,吃一個盒飯,將就一下。到了晚上大吃大喝,應該吃得少的時候,恰恰吃得最豐盛。

一般晚上的宴請要喝酒,還要吃大魚大肉。我們想一想,這些大魚大肉放在常溫之下。像夏天的時候三十幾度都會發臭、都會變味,我們把這些大魚大肉吃進去之后,沒多久就上床休息了,胃就不再活動了。這些大魚大肉在37度左右的體溫中,呆上七八個小時能夠不腐爛嗎?第二天早晨一起來一打飽嗝,這個氣味就很難聞。所以很多人口氣很重,都是和自己沒有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密切相關。

古人特別講究養生之道,講“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是最健康的,這個叫天補。所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天補。在《禮記?月令》中也說,吃什么樣的食物最健康、最養生?要吃當地、當季,甚至告訴你是方圓三十里之內的食物,是最健康、最養生的。而現在人很多不明白這個道理,花了很多的錢去買進口的、昂貴的水果。但不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水果是養當地的人的,我們吃了并不健康。所以我們到了一個地方要吃什么食物?就看當地人吃什么。當地的市場上最多、最便宜的,那個就是當地、當季的水果和蔬菜。

“分地之利”,這個“分”就是分別、辨別的意思,“利”就是利益、好處。要分辨土地的特性和優勢,因地制宜來種植農作物,從而獲得好的收成。古人說要分辨五土。這五土,根據《周禮?大司徒》記載。“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這個“分地之利”,就是要充分分辨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洼濕地等五種不同的土地,觀察其高下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種植農作物。這個就是合理地利用土地,根據土地的特點和適用情況來獲得最大的收成。這樣做,既保護環境,又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還能夠節省成本,有利于人體健康。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這里邊有批注,“行不為非為謹身,富不奢泰為節用”。也就是自己的所作所為都符合正道,不為非作歹,這個叫“謹身”。也就是謹慎自己的行為,以遵守禮法的要求;言行合于禮法,不作違禮的事,就能遠離刑罰的羞辱。

“節用”就是節約儉省,生活不奢侈浪費,不過分地消費,謹慎尊禮,節省用度,以此來供養父母,這是一般百姓應該盡的孝道。唐玄宗把這四個字用三句話來批注。他說:“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饑寒,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此庶人之孝也”。

第一句話講“身恭謹則遠恥辱”就是謹身的意思。謹慎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就能夠自然地遠離恥辱。恥辱都是因為自我放逸的結果。因為人不自重、不自愛,所以才會遭受恥辱。特別是在污染、誘惑很多的現代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恭謹之心,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把握不好自己,就很容易遭到恥辱,敗德壞名,甚至身敗名裂,辱沒自己的父母。像佛教的戒律中也講,“不謗國主、不做國賊,不犯國制”,這些也都是謹身的要求。

“用節省則免饑寒”,這句話也非常適用于當代社會。因為現在很多人都養成了一種鋪張浪費的習慣。古人很早就提醒我們,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即使是家資萬貫也不夠一個敗家子給你敗散掉。因為他吃得很過分,穿得都要求名牌,這還不算,還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說好色、賭博等等。這樣非常奢侈浪費的生活,即使是家資萬貫,也遲早會敗散掉。所以古人說“至要莫如教子”。

我們看在《習仲勛傳》最后一章《家庭生活與家風》中,記載著習老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習仲勛注意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他言傳身教,從點滴做起,經常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飯時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兒也不浪費。吃到最后,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凈。這種無聲地教育使孩子們都養成了一種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地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

習仲勛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力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仲勛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后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廳堂上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里只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面散步時,看見地上有煙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龍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兒女們一直保持著,就連孫輩們也繼承了爺爺的這些好傳統。所以你看,習仲勛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兒女,所以才培養出習總書記這樣的一代領導人。

“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一個歷史的規律。不僅僅一個家族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政黨,也是如此。

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呢?就是因為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事業。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還能夠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所以能夠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這樣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在美國,只有30%的家族企業到第二代還能夠延續,等到了第三代就只有12%了,繼續往下發展,四代以后仍然能夠存在的家族企業則只有3%。同樣的規律在西班牙的說法是酒店“老子——兒子富人——孫子討飯”。葡萄牙的說法是“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而德國人則用“創造——繼承——毀滅”來形容家族企業在三代里的發展情況。

我們現在也可以經常看到中國的青年留學生坐在飛機的頭等艙里,看的不是健康雜志,而是一些黃色刊物,而最令人驚訝的事是有些留學生動輒就購買豪宅,出手闊綽,生活上的豪華奢侈更是令人吃驚。他們駕駛的是最貴的跑車、佩戴的是名表、名貴的首飾。但是每一天上課還要父母遠在千里之外,萬里之外按時打長途電話來叫醒。他們的驕奢程度確實是令人驚心。司馬光先生在《資治通鑒》中說 “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父母愛孩子,但是方式錯了,結果恰恰是把孩子給害了。

在2002年的時候,歐洲一個金融世家的后代在繼承了龐大的家產之后,卻因為服食過量的海洛因而去世,年僅23歲。這些被稱為富裕病。這些富裕病的原因都是生活缺乏目標,最重要的是沒有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的滋養。

學習傳統文化有什么好處呢?用傳統文化的這些道理來生活,并且教育孩子,才能夠使自己的家業、家風、家道代代相傳。才能避免“富不過三代”的惡性循環。古人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看凡是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而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都很重視節儉、美德的培養。

我們前面講過,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曾頒布了《圣諭十六條》,用以教導百姓。其中有一條就是“尚節儉以惜財用”。特別強調“開其源尤當節其流”。就是我們不僅要知道去生產、聚集財富,懂得開源,而且還要懂得節流。就是要懂得節省,在用度花銷上不要過于奢侈浪費,這樣這個財才“不可勝用也”,這個財富用也用不完。

《禮記》中講“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意思是說,如果這個國家奢侈之風盛行,就要教導人們崇尚節儉,要“示之以儉”。如果這個國家風氣太過簡樸,就要“示之以禮”—就是要懂得禮儀。也就是說,過分的節儉也是不符合中道的,要符合“禮”的要求。特別是當客人、外賓來訪的時候,我們自己平時可以很節儉,但是招待客人、招待外賓還是要符合“禮”的節度,這樣才不失禮。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他說這個“禮”與其搞的太奢華,太浪費鋪張,還不如節儉,寧愿節儉。這是提醒我們節儉才是禮的根本。那我們現在,奢侈之風盛行,人們競相比著穿名牌、坐高檔轎車、住豪華別墅、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坐寶馬香車。

習主席曾經指出,“有些領導干部愛憶苦思甜。口頭上說是窮苦家庭出身,是黨和人民培養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當上官了,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要好好享受一下當官的尊榮,擺起官架子來比誰都大。享樂主義實質是革命意志衰退,奮斗精神消減。根源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拈輕怕重、貪圖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糜之風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墮落、物欲膨脹、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在這種奢侈風氣盛行的情況下,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八項規定,這就是“國奢示之以儉”的做法。而在位的領導者能夠節儉,就會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說,雖然奢侈之風很盛行,但是只要領導者帶頭反對奢靡之風,力行節儉,而且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個風氣還是可以扭轉過來的。

古人說,“暴殄天物,則必遭天譴;好蠹民財,則必招民怨;縱欲敗度,殃禍立至”。什么意思呢?如果人對于自然界所生產的這些物品、物產不是很節儉,而是過分地消耗,結果一定會有災禍,必然遭到天譴,“殃禍立至”,這個殃禍馬上就來到。

在明代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明代有一個人叫張牧之,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對國家有功勛的人,擁有的資產不計其數。他這個福分,其實都是祖宗給他積下的。但是他不知道節儉,過著奢華驕縱的生活,就是連王侯都比不上。他的婢女都穿著錦衣繡服,奴仆也穿著綾羅綢緞。妻妾們穿著的用度就更加奢華了。奢華到什么程度呢?他們拿著綾羅綢緞來纏腳,拿帛來作抹布,絲毫都不覺得可惜。他們家有一個“聚景園”,春天牡丹花兒一開就用各種奇異的景觀構成了一個五畝大的棚子,用彩絲做繩,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來歌舞飲酒,還取名為“百花同春會”,每唱一曲歌就贈給絹兩匹。

有一位客人看了之后,就勸他,說:“過去寇萊公身為宰相,讓歌姬陪酒給綾一匹,只賞給她綾一匹。有識之士就譏諷他過于奢侈,并且為他做了一首詩: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哪知織女機窗下,幾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說,有人唱一首歌就贈給她一束綾。被贈的這個人還覺得贈的太輕了。誰知道這一匹綾是織女在織窗下撥動了多少次的梭子才把它織成呢?寇萊公聽了這首詩就很后悔。而明公您的爵位還不及寇公,用度不應該太過分了呀。”

結果張牧之聽了之后卻哈哈大笑,他說:“萊公是個窮酸漢,他哪里能和我相比呢?”到了冬天的時候,他就剪彩綢為花,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掛在樹枝上,舊了之后就把它換下來,換成新的,每年的彩綢費用就不計其數。結果怎么樣?這樣做沒過幾年,張牧之就死去了。而家里又被清算,結果他的妻妾都穿破了的鞋,向人要一尺一寸的布絲,人家都不給他們。這就是暴殄天物,最后得到的災殃,這都是現世報活生生的例子。

而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多。但是可惜現在人卻不讀圣賢書,不懂得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針對黨員領導干部中的奢靡之風,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遏制領導干部的奢靡之風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但是如何遏制富商們的奢靡之風呢?那就必須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讓他們讀書明理,使他們自覺地過上一種節約用度的生活。而且要明白“富不過三代”的道理,甚至“富不過當代”。

第三句話,“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這個“公賦”就是現代的稅收。有所收入就要向國家繳稅,這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佛教中也有這樣的教誨:“不漏國稅”。因為財布施得財富。對國家的貢獻越多,越不偷稅漏稅,自己的心地正大光明,過日子也特別的安穩。而財富也會因為你的越施越多,這是講老百姓的孝道。

下面說“此庶人之孝也”。這個“庶”就是眾的意思,為天下眾人也。這是講一般百姓眾人的孝道。

在東漢的時候,當時有一個人叫江革,這也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故事。當時社會很動亂,出了很多盜賊。為了避亂,江革就背著母親到處逃難。因為他從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在逃難的過程中,他多次遇到盜賊,要把江革給劫奪去。每每遇到這種情景,江革就哭泣著說,“我有老母需要奉養”。結果每一次盜賊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也就不忍心殺害他。

后來江革就背著母親,來到了邳下這個地方。因為一路行走,錢財都用光了,也很貧窮。為了奉養老母親,他每一天就光著上身,赤著腳去給人家做苦工。靠出賣勞力來奉養母親。老母親所需要的東西,他都給一一地籌備齊全,不讓她有任何的欠缺。你看一個人已經貧窮到這樣的程度,但是還是不惜勤苦地工作,甚至出賣苦力來奉養母親,不讓老母親有所缺乏。

我們想一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貧窮、困乏,能與江革相提并論嗎?但是我們對父母的奉養,可能還不像江革那樣盡心盡力,能夠讓父母衣食無缺,父母所需要的一應俱全。這個就是講庶民的孝道。

孔老夫子說,順應自然規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點,行為謹慎,節約減省,以此供養父母。這就是老百姓應盡的孝道。

下面一句是總結前文,“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無終始”,這個“終始”是指孝道,始于天子,終于庶人。無論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還是庶人,都能夠行孝。不分高低貴賤都要行孝,這是“孝無終始”。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這句話有兩種解法。第一種解法,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擔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不能孝敬父母之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在《德育古鑒》上說,有些人名為孝子,但是實際上并不是孝子。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有一些有錢的人,嫌父母年老多病,就對人說,父母不愿意和我們住一起,所以就送到養老院去了,把他們安置在那里;有的害怕父母太偏執,就找一個理由違逆了父母的意思,離父母而去,也和父母分家了;有的是厭惡父母耳聾眼花、腿腳不便、反應太慢,所以就不耐煩,不以和顏悅色的態度來侍奉父母。結果怎么樣呢?下面幾句話說得特別好,“遂至日遠日疏,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尊而不親”。對父母是一天一天地疏遠,一天一天地冷淡,雖然物資都不缺乏,很完備,但是很少有父子之間的親情。“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在心里既不依戀牽掛、懷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對父母沒有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尊而不親”,雖然尊重父母,但是沒有親情,所以說起來是孝子,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盡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確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每一個人都要去努力都要去贍養父母。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樣盡心竭力地照顧自己的父母。歷史上有一位德行和道業都很高的道濟法師,他常常在城東講經,所以經常擔著擔子到城外去講經。在講經的時候,前面的擔子里擔著自己的老母親。另一個擔子里面裝的是經書、佛像等等。他經常對人講,如果有母親能夠親自奉養,他的福分,就和供養登地的菩薩所獲得的福分是一樣的平等的。所以家有老母、老父可以讓你供養,那是你的福分,也是給自己積福的一個好機會。他的父母衣食、大小便等等,他都是親自來照管。

有人看他講經很辛苦,就想幫助他去照顧母親。他怎么說呢?他說,“吾母非爾母也”。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母親。所以他就堅持親自來照顧母親。無論是出家的僧眾,還是在家的居士,聽到他的故事都被他感化。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來侍奉母親了。

很多人聽到這樣的故事,感覺到很慚愧。因為什么呢?因為雖然自己很有條件,但是并沒有像道濟法師那樣,能夠親自竭盡全力地照顧父母,以盡孝道。那么“患不及者”還有一種解釋,這個“患”就是禍患的意思。禍患不降臨其身。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行孝道,就可使人遠離禍患,趨吉避兇。

因此,從天子到百姓,不分貴賤,行孝都是無始無終、沒有止境的。如果不能始終如一踐行孝道,那么禍患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這是總說五種孝道。強調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的百姓,都應當圓滿孝道,能夠踐行孝道,災難自然不會靠近自己。這就是“未之有”,是說從來沒有過的。

在《德育古鑒》上,《孝順》這一篇前面,有一段話總結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做不到孝順父母?在它的導言開頭這樣說,“顏光衷曰,天下哪有不孝的人?”,顏光衷先生說,天下哪有不孝的人呢?因為孝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這種天性,我們看孩子在搖籃的時候,在襁褓中的時候,就能夠觀察得到,你看這個孩子對父母的微笑、親愛、依賴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不是裝出來的,也不需要人教。所以人天生對父母就有一種親愛,所以父子有親,這是天性,所以哪有不孝的人呢?

“雖有不孝的人,而稱之孝則喜;名之不孝,則怒且愧”。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你稱贊他很孝順,他也會很高興,很歡喜;如果你批評他不孝順,他也會非常憤怒、生氣,而且很慚愧。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習性習氣不能自化,所以依舊不孝也”。把這良知良能、本有的良心擴充,這就是大孝的根本。只是因為人已經習慣了,所以不能改變不孝的行為,依舊去做不孝的事。

他說不孝的人之所以習以成性,那是有原因的。他把這些原因總結為七個方面。

第一就是嬌寵。因為兒女受到父母的憐愛太多了,所以經常順著孩子的性子,事事讓他占先;做事都考慮兒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兒女的心,任他安樂,突然之間你做了不順他意思的事,就像十件事,有九件事你都滿足了他,只有一件事沒有滿足,他就不能忍受了,就要一哭、二鬧、三上吊,這就是因為平日嬌寵慣了。

第二是習慣。如果一個人語言粗率慣了,他就敢對父母說一些違逆的話。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照顧行為簡慢慣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對待兒女都習慣于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兒女,自己少吃,甚至不吃,結果久而久之,兒女就習以為常,不再體會到父母吃的是不是習慣了。父母經常拖著重病去做家務事,結果久而久之,兒女也就習以為常,不關心父母的痛癢了,這就是因為習慣。

第三是因為樂縱。有的人對朋友特別講義氣,別人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陪我去喝個酒,招待一個客人?”,結果他一下子為朋友兩肋插刀,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還非常慷慨大方。但是對待父母呢?“對雙老而味薄”,但是請父母出去吃一頓飯,都覺得囊中羞澀,不愿意花那么多的錢,覺得浪費。對待自己喜歡的人,他很幽默,想方設法地說一些話,討他們的開心,但是對父母卻默默無言,呆若木雞,無話可說。更有甚者,還認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的境界很高,不愿意和他們相處。

第四就是忘恩、記怨。恩義、情誼時間長了,人就容易忘記,但是陌生人或者其他人對我們有恩,我們卻能夠受人滴水之恩,長思涌泉相報。人家對我們有恩,時間長了就淡忘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仇怨積累多了,每每想起來,就把自己氣一遍,然后累積起來,就越積越深、久久地不能忘。所以陌生人給了你一頓飯,你反而對他感恩戴德。

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一個女孩在家里和母親吵了一架,一生氣就離家出走了。結果身上也沒有帶多少錢,又是大冷的冬天。她到了一個賣包子的鋪子面前,看著熱騰騰的包子,就越來越感覺到饑腸轆轆。這個老板娘看到了之后,知道她很餓,于是就說:“你過來吧,我給你煮一碗面,不要你付錢。”,結果這個孩子吃了這碗面,頓時覺得暖和了,也不像剛才那么饑餓了,對老板娘非常感恩戴德。老板娘就問她,“你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呢?”,她就說,“您看我的父母對我特別的不好,說了幾句讓我生氣的話,我就離家出走了。可是您對我卻這么好,在我無依無靠的時候,還給我一碗飯,不收我的錢。”,這個老板娘也是為人母者,所以她很有智慧。她這樣說:“你從小到大,你的母親不知道為你端過多少碗飯、幫你洗過多少次衣服、做過多少事,那你有沒有對她感恩戴德呀?而我僅僅給你端了一次飯,你就這樣地感恩我,這真是分不清哪一個重,哪一個輕啊!”

這個女孩子吃了這碗飯,對老板娘心懷感恩,所以對她所說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她覺得一個陌生人對自己說這些話也沒有所圖,也是為了她好。所以她聽了之后很慚愧,趕緊就往家跑。結果跑到她家的巷子里,就看到她的母親正在焦急地東張西望。逢人就問,“你看到我的孩子了嗎?”,看到這種情景,她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對于一飯之德,我們尚且能夠記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父母每一天給我們做飯,每一天給我們洗衣服、做家務。我們吃得久了,反而嫌他們給的太多了、給的太少了、味道咸了、味道淡了等等。人家就幫助你一次,你就知道對他感恩戴德,而父母經常地幫助你,經常地照顧你,每天如此,你卻忘記了感恩戴德。還嫌人家幫助的少了,是不是足夠了,態度是不是好了,比上次是不是不夠多了等等,這都是人之常情。

陌生人之間見面,朋友介紹說這是誰誰誰,一見面你覺得很親近,對他很禮貌,很熱情,但是如果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就有了猜疑,更何況父母兄長,從小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慢慢地也就習慣了,這就是“以親愛為故常”,認為父母這樣期待我、照顧我,處處體會我的需要、關心我,這是應該的。有的時候父母為我們擔心,我們還嫌他們多事,違背了我們的意愿。常常教誨我們、叮囑我們,我們還對他們的用詞挑來揀去。甚至在鼓勵我們,夸獎我們的時候,還招致我們的討厭。有的時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護兒女,做兒女的卻不知道感恩,還習以為常。對于父母勉強自己的事兒,有的時候還怒目而視,對父母發脾氣。對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尚且認識不到,更何況能夠想得到父母的胎養之勞、哺乳之苦呢?對于那十月懷胎之苦,還有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懷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夠想象得到呢?這就是“忘恩記怨”所導致的。

第五個原因是私財。就是把財產看得太重了,財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認為是自己所有的,而在父母的手里還認為應該給兒女才對。財錢具足的時候就忘了父母,財錢匱乏的時候,就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錢財。求錢財求不到的時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不能夠贍養自己,需要自己照顧的時候,就更加厭棄父母。

甚至都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父親孤苦伶仃,把獨生的兒子給養大了,但是父子為了錢財,卻形同陌路,吵上了法庭。這時候就應該想一想,我這個身是誰生養的?誰哺育的?既然這個身都是父母給的,父母哺育的,那么這個財又是誰的財呢?所以不要因為財產和父母起紛爭。

第六就是因為戀妻子。這個“妻子”就是指妻子和兒女。自己掙了錢,買了好吃的,就拿來讓妻子高興,讓兒女享受。有了空閑的時間能夠去休假的時候,就帶著兒女去度假。這樣一來,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更沒有想著去討父母的歡心。

下面這句話說得很好“不思子為我子,而我為誰子?”不考慮我的兒子是我的兒子,可是我自己又是誰的兒子呢?自己當然是父母的兒子,應該也去孝養父母才對。“親子我,而我不顧,則我亦何賴有子哉?”父母親把我當成兒子這樣地倍加關愛,但是我卻不照顧父母親,贍養父母親。那我又怎么能夠依賴兒女來贍養、照顧、回報我呢?

我們希望兒女怎么樣對自己,自己就應該怎么樣去對待父母。兒子一旦成家了,有了妻子、兒女,對妻子、兒女就倍加關愛,結果讓父母反而沒有了兒子。所以有的人就說,這個成了家之后,這個兒子就給人家養了。這都是因為做兒子的貪戀妻子、兒女,而不懂得孝敬老人所導致的。

第七個原因就是爭妒。父母生的孩子很多,父母對于兒女的照顧和愛護其實都是平等的。父母對兒女的愛,沒有私心,但是兒女對于父母卻有順有逆,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愛也表現出不一樣。順著父母的,父母愛他就多一些,違逆父母的,父母對他的愛就少一些,這也是正常的事。

一個人如果失愛于父母,就是不為父母所寵愛,應該怎么樣呢?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平心靜氣地想一想,父母為什么對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對我不是那么好,如果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寵愛就咬牙切齒,生了怨氣,那父母知道了,會更加的嗔怒。這是因為和兄弟姐妹爭妒而不孝父母。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以上這七種情況是為人兒女的應該時時警醒、事事檢點、念念克制的。每時每刻、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從心底去克除。

“勿以親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為父母親心地很仁慈,不和我們計較,我們就可以寬恕自己,

“勿以世道之薄,我猶勝人”,不要因為現在世風日下,很多兒女都已經不贍養父母了,自己還能贍養父母,就認為自己比別人做得好。特別是現在很多電視媒體也起了一些不好的消極影響。經常把那些兒女不孝父母,兄弟因為財產爭訟的事情搬上熒幕,久而久之就讓聽眾、觀眾覺得天下很多人都不贍養父母,那我還能贍養父母比那些人做的不知道強多少倍了。

其實我們看一看古人侍奉父母的故事,就會覺得非常慚愧。我們應該隱惡揚善,要經常把那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故事給大家講出來,這樣才能夠提起人的孝敬之心。

孔子的一個弟子叫子路。我們知道“子路好勇”。有一次這個子路來見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時候,自己吃的是豆葉等等非常簡單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為父母背米”。因為他很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吃得和自己一樣簡單,雖然家里很窮,他自己吃的是豆葉做的簡單的食物,但是要到百里之外給父母背米,不論嚴寒還是酷暑,都堅持如此。

等到父母過世之后,他到楚國出游,跟從的車子有上百輛,隨從也很多,享受的俸祿也很豐厚,可以說是“積粟萬鐘”,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他說:“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跟從的人很多,隨從很多,但是他還想,像以前那樣,為父母到百里之外去背糧、背米,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

孔子聽了之后就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說子路侍奉父母,可以說做到了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盡心盡力地供養父母。到父母過世之后,還能夠思念父母,有思念父母的這種情意。不是說等父母過世了,自己就覺得沒有負擔了,一下子解放了,反而還時時惦記著父母的恩德。

古人在父母過世后的三年中,還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來父母還非常地傷悲。這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喪三年,常悲咽”,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里,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