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孝經》。請看《孝治章第八》。在前一章《三才章》夫子闡明了先王自己能夠愛敬事親,然后以德教加于百姓,正己化人,依據天地自然之道,順著人情來教化百姓,所以教化很容易推廣,使人心向善,社會和睦。這一章進而講述古圣先王用孝道來治理天下,所以列在《三才章》之后,名曰《孝治章》。“治理”的“治”,古音讀做“chí”。我們看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之心,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饗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這章分別講述了古代明王如何以孝治天下,諸侯如何以孝治國,卿大夫如何以孝治家,才能夠深得無論貧富貴賤之人的擁戴和歡心、恭敬侍奉、祭祀其父母祖宗,從而達到天下和平,天災人禍都不產生的結果。我們一句一句地來學習。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明王”,就是圣明之王,圣人心里是明白的,把天下事看得清清楚楚,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本性光明開發出來了,這樣的圣人居于天子之位,所以稱為“明王”。“明王”是順著天地自然之道和人的性情來治理國家,而“孝”,我們前面講過,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圣明之王一定是以“孝”來治理天下。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把對父母的孝敬推而廣之,以孝敬父母之心來恭敬天下人,所以“不敢遺小國之臣。”
怎樣做才是“不敢遺小國之臣”?夾注中說:“古者諸侯,歲遣大夫,聘問天子,天子待之以禮,此不遺小國之臣者也。”古代的諸侯每年派遣大夫聘問天子,天子對之以禮相待,即使是對小國的使臣也是如此,不敢遺漏小國的臣子,更何況是對公、侯、伯、子、男呢?公、侯、伯、子、男是周朝的五等爵位。周朝所封的諸侯國君,按照次第從高到低,分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也用公、侯、伯、子、男代表了當時大大小小諸侯國的國君。公、侯的土地方圓百里;伯的土地方圓七十里;子、男的土地方圓五十里。
夾注中說:“古者,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使世子郊迎。芻禾百車,以客禮待之。”按照古禮的規定,這些大小諸侯國的國君每五年要來朝見天子一次,天子要派嫡長子在郊外迎接,載著草料和谷物百車,以客禮相待。“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夾注中說:“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各以其職來助祭宗廟,是得萬國之歡心,事其先王也。”“萬國”不是一個定數,是極言其多。“諸侯每五年一次朝見天子,各自奉上其地的特產、物產來助祭宗廟,得到萬國的歡心,來奉祀天子的祖先。”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不敢遺忘小國派來的使臣,何況對于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呢?所以能得到各國諸侯的歡心,紛紛來助祭天子的宗廟。”
“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國”,當時治理國家的諸侯。“侮”,忽視、怠慢。“士民”指知曉禮義之士和為國效力之民。“先君”,指諸侯已逝的祖宗。“治國的諸侯連鰥夫、寡婦也不敢侮慢,更何況是對待明禮之士和為國效力之民呢?因此能夠得到百姓的歡心,來恭敬助祭諸侯的祖先。”這里是講作為諸侯國的國君,連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都不敢輕視怠慢,更何況對待那些為國效力的士人、民眾呢?其實不僅是不能夠侮慢,而且還要起到君親師的責任,做到“愛民如子,視民如傷”,這樣才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的歡心、信任、支持、擁戴。如《六韜》中所說的:“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
當周文王來向姜太公請教怎么樣治理國家的時候,姜太公說了一段話,他說:“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慈愛兒女,就像兄長慈愛自己的弟弟一樣,見到他們饑寒交迫就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覺到哀傷;看到他們勞苦奔波,也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覺到悲愁,想方設法地解決他們的困難。”為什么是這種態度呢?因為他知道祖宗創業維艱,作為后代子孫必須戰戰兢兢,用“以腐索之御悍馬”的態度,小心謹慎,才能夠守住來之不易的社稷江山,這才是對先君的孝。古人形容國君治理國家、治理民眾時的態度: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烈馬一樣,稍一不謹慎,烈馬脫韁就會給自己招致危險。這些國君對待民眾的態度也是小心謹慎,不敢輕忽怠慢。正是因為有這種態度,所以才能夠得到民眾的擁護。
就像我們這次面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時候,習總書記在一開始就鮮明地提出:“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因為費用問題耽誤患者救治。無論年齡再大,病情再重,我們都絕不放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成功救治的最大患者是108歲,有數字統計說截止到2020年5月,中國共成功救治三百余名八十歲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上至年過百歲的老人,下至出生不久的嬰兒,總體治愈率超過了94%。
有評論稱:“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在全國范圍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了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員也能夠同樣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和西方的群體免疫、拔老年人呼吸機等等重利輕義的行為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使他們積極投身于疫病防控的活動中來。正是因為上下同心,眾志成城,所以才贏得了抗疫的階段性勝利。這是治國者他有這種“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態度,所以才贏得了民心,贏得了民眾的支持。
下面一段:“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之心,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治家者”是指接受國家俸祿,奉養父母雙親的卿大夫。“妻子”指妻子和兒女。“妻子”是屬于一家之中的尊貴之人。“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對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禮,更何況對于他的妻子兒女呢?所以能夠得到眾人的歡心來侍奉他的父母。”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從來沒有歧視婦女,因為什么?對妻子兒女都非常敬重,甚至把妻子稱為家庭的主婦。
在《孔子家語》中也記載:“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這里的妻子也是講,妻子和兒子,“親之支也”就是指父母祖先的支派。在《禮記》上,這個“支”也寫作樹枝的“枝”,也就是分支的意思,意思是說自身是父母的分支。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愛護妻子與兒女,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顧父母的主婦,兒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所以君主對于妻兒沒有不尊重的。談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傷害父母,傷害父母就傷害了根本,傷害了根本,枝干就隨之枯亡。君主敬身、敬子,敬妻是百姓效法的榜樣,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親愛兒女,推及到親愛百姓的兒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這三件事,深遠的教化才能夠推廣到普天之下。所以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沒有不敬妻子,更沒有歧視婦女。
中國人講夫義婦德,完全是按照天地自然之道提出來的。中國古人特別強調要講“道”,道是什么?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本來如此的狀況和規律。而古人是按照自然規律來指導人生,治理社會,這樣人生才能夠幸福,社會才能夠安定。
在《論語》中記載,孔子曾經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你看這個天說什么話了嗎?天并沒有像我這樣用語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可以從四季的變化中,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一種規律的存在,比如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都是一些自然的規律。我們人也要按照這種天道來生產生活。這種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所以把它稱為“天道”。這個“天”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這個自然而然的道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般人沒有去注意觀察,只有圣人把它觀察出來了,記載在經典之中。
我們為什么要讀《群書治要》,為什么要提倡學習經典呢?“經者,常也。”所講的就是恒常不變的規律。學習了傳統文化,你就可以做到“順天者昌”“得道者多助”,這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趨吉避兇,按照“道”去做,幫助你的人就越來越多;反之,違逆了道,幫助你的人就越來越少,甚至連父母親人都會離你而去。古人觀察了這種自然而然的規律去處理人際關系,首先就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男女有別”。這個“別”字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內,這是根據男女生理、心理的不同規定下來的,特別是在古代農業社會創造經濟收入、養家糊口主要是由男子來承擔的。這就要求他不能在外邊見異思遷,尋花問柳,而是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女子的承擔著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所以她必須有良好的德行,這樣才能夠言傳身教,把兒女教導好,并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所以夫義婦德這個是自然而然的規律。
在這里就講古代的圣王一定是敬重他的妻子。為什么敬重妻子?因為他是“親之主”也。什么是親之主?也就是說,她要負責祭祀祖先、孝敬公婆、助夫成德、和睦妯娌、教育子女,她負責著照顧父母、祭祀祖先、教育兒女等等重要的責任,她的責任無比的重大。所以古人說:娶一個好太太可以興三代,而娶個不好的太太也可以敗三代,這個絕對不是夸張。在古代妻子不僅不會受到歧視,反而還特別受到尊重。為什么受到尊重?古代這個妻子,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為什么?說明她不圖名,不圖利,什么都不圖,只是一心一意地幫助丈夫,成就他的事業,把這個家庭照顧好,讓他后顧無憂,所以對于妻子這樣的德行和付出,這樣的無私無求,丈夫怎么能夠不感恩不敬重?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出自《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告訴我們做女子的要效法大地的德行,那么這個大地有什么德行?首先它很安靜,很平穩。我們看“安”這個字寫得很有味道,上面是一個寶蓋兒,古代是讀作“棉”,是代表了房屋的意思。下面是一個女字,什么意思?這個女子在家,這個家就安就幸福,如果孩子回家找不到母親,他的心就會很空虛,所以他才會去下網吧、打游戲,因為他的心靈沒有得到慰籍,沒有寄托。女子還要效法大地的厚重、沉穩,它的厚德載物就體現在你把干凈的東西扔給它,你把骯臟的東西扔給它,它都照單全收,毫無怨言。所以古人也說“地之穢者多生物”,大地越是污穢骯臟的地方,越長出很多的植物,植物長得反而很茂盛,說明什么?說明一個女子越能忍辱負重,她的家庭幸福越能夠有所保證。正是因為她對家庭有這樣的貢獻,她有這樣的品質,所以當然受到丈夫的敬重。因為古代的丈夫也是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的人,不會對妻子的付出無動于衷。
如何敬重妻子?在民國時候有位王老善人,他提出做丈夫的,要有丈夫之道,那就是要做到“領妻,而不管妻”。就是要把妻子領在為人處世的大道之上,而不是事事去管她。俗話說“管人是地獄”。你去管她,她不服你的管教,她會不服從,甚至還產生逆反心理。怎么樣領妻?就是丈夫自己要走在做人的正道之上,自己要立住“三剛”,這個“剛”是剛強的剛,哪“三剛”?就是:性剛無脾氣,心剛無私欲,身剛無嗜好。“性剛”就是性情剛正,但是性情剛正,并不是說你脾氣很大,脾氣很大的人被稱為“暴夫”;懦弱的人、軟弱的人,被稱為“懦夫”。丈夫的剛正恰恰體現在他能夠克制自己的脾氣,不隨意發怒。如果丈夫脾氣不好,在身邊的妻子、兒女都會很有壓力,感覺到戰戰兢兢,沒有安全感。為什么?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因為一點芝麻大的小事大發雷霆,讓周圍的人戰戰兢兢。時間久了,這個精神都緊繃,很有壓力。“心剛無私欲”就是不能夠娶了媳婦,忘了娘,偏愛妻子兒女而薄待父母,這樣就沒有走在做人的正道上了。當然在這一方面,妻子一定要支持丈夫孝順父母,助夫成德,因為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子才有恩義、有道義、有情意。如果他不孝父母,見利忘義,忘恩負義,那么對妻子也可能會喜新厭舊。“身剛無嗜好”就是指做男子的要修身,首先要把自己的不良嗜好去掉,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好色。自己修身修得很好,又能夠創造經濟收入,使家庭生活有保障,還能夠做到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這樣就會讓妻子自自然然的佩服,愿意聽從丈夫的教導,所以這個“教”主要是身教勝于言教。做丈夫的敬重妻子,就體現在他對妻子很體貼,對妻子的付出很感恩,還要讓妻子有安全感、有依靠,生活得很踏實很幸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個就是講的敬妻。
此外還要“敬子”,為什么要敬子?這里講到,因為孩子、兒子是親之后,是祖宗父母的后代。怎么樣才叫做敬子呢?敬子并不是像現代人那樣,兒子需要什么就滿足他什么,這個叫滿足他的欲望。結果有人說,現在很多人都顛倒了,怎么顛倒了呢?古人孝順父母叫孝子,而現在什么叫孝子了呢——孝順兒子,孝順孫子叫孝子,更有人說,說“現在有了兒自己就成了兒,有了孫自己就成了孫”,這就完全顛倒了。這些話聽起來很諷刺,但是已經成為我們活生生的現實了。
敬子,什么是真正的愛護孩子呢?那就是要把祖宗的德行、品質、精神、風范,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創業的教訓傳達給后代子孫,讓這種好的品質、好的德行、好的家風代代相傳,這才是真正的敬子。
古人給我們總結出很多教子的格言,比如說:“孝悌為傳家之本,勤儉為持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可是我們現在人就很少讀這些圣賢書,如果多讀一讀這些圣賢教誨,在教子方面也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首先我們看“孝悌為傳家之本。” 現在的孩子為什么被慣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了?其實就是因為家長“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但是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途徑去教導他、引導他,反而是一味的滿足他的欲望,這恰恰是把孩子給害了。所以溺愛這個“溺”字寫得很有味道,是一個“氵”加一個“弱”字,看到這個字就告訴我們什么叫“溺愛”?就是你愛孩子,把這個孩子的能力、身體都愛得很弱了,是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上個學書包還要有保姆來代勞,更沒有任何承受挫折的能力。這個就是沒有自理能力,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健康也出現了問題。
我們看《孟子》中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說,你要讓他得到各種各樣的鍛煉,要讓他的身體得到鍛煉,讓他的心智得到磨練,面對什么樣的環境都能夠泰然處之,甚至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但是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嬌慣溺愛的結果就是身體很弱,自理能力也很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很弱,這個就叫“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
“勤儉為持家之本。”從小要養成孩子勤儉的習慣,古人說 :“成由勤儉,敗由奢。”曾國藩先生也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再有錢也抵不上一個敗家子兒給你破敗,因為他不單是吃好的、穿名牌,享受奢華,還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說喜歡賭博、好色,結果再多的家產也能讓他在短短的時間敗散掉。
司馬光先生告訴我們說:“遺金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人辛辛苦苦掙了很多錢,攢了很多錢,自己還舍不得花,目的就是給后代子孫留下一點家產。但是古人提醒我們說:“如果你的兒孫有德行,有能力,他會用自己的德能創造財富,你留錢給他有什么必要?假設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把錢留給他,他遲早都會敗散掉,你留錢給他又有什么意義?”
“遺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看我們讀了圣賢書,覺得這個書真是寫得太好了,是字字珠璣,給我們人生很多的啟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閱讀,一種喜悅就油然而生。可惜的是,現在的孩子福報不夠,放著圣賢書不去讀,卻是喜歡看這些微博、微信,還喜歡打游戲等等。結果怎么樣?結果大好的青春時光都白白地耗費。現在的孩子教育不好,夫妻不能和睦相處,一個人當領導本來可以平步青云,卻突然鋃鐺入獄。歸根結底,都是沒有讀圣賢書所致。怎么辦呢?其實還不是沒有辦法,“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那就是要自己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給兒孫做好一個榜樣。而且做了好事不要到處去宣傳,因為你一宣傳,別人就贊嘆你,這個“名”也是福的一種,就把你做好事的這個福給報掉了。所以要積陰德,就是做了好事不宣傳,這個德行才越積越厚,這個陰德可以庇蔭子孫,能夠千秋萬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后邊講的,要讓兒孫讀圣賢書。這個是講“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
“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么時候他認為自己的奮斗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時候他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由盛轉衰的時期就開始了。
“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我們讀《論語》都知道,在《論語》中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但是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少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了,反而是走到哪里和人相處不到一個月、一個星期,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么原因?是古圣先賢說錯了嗎?原因在于前面幾句話我們給忘掉了:“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處處看到對方的需要,沒有什么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所以,現在的孩子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已經習慣了,父母、家人、爺爺、奶奶都是圍繞著他的需要、需求在轉,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不出現矛盾、沖突、問題就不正常了。為什么別人不喜歡自己?原因很簡單,就是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有傲慢心。這是講的曾國藩先生所說的三句話,也是給我們講“勤儉是持家之本。”
下面一句話,“謹慎為保家之本。”雖然家里很富裕,地位很高貴,但是為人處事還要很恭敬、很謹慎,這樣才能長久地保持富貴而不喪失。在前面我們學《孝經》的時候也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你看看現在也有很多富貴人家,他們是這樣做的嗎?希望自己長久地保持富貴,但是所作所為卻和經典的教誨恰恰相反。
《孝經》提醒我們:雖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沒有驕慢的表現,這樣即使身處高位也沒有被顛覆的危險;雖然自己很富裕,但是用度節儉,謹守法度,一言一行很謹慎,都符合禮法的要求,這樣雖然富有,也不會有入不敷出的危險。“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這個才是長久保持富貴而不喪失的方法。現在出了富二代、官二代、富三代、官三代的問題,原因就是教育出現了問題,沒有學習圣賢經典所致。
“和順為齊家之本。”中國古人說:“家和萬事興。”你看這個家族以后能不能夠興旺發達,就看他們家團結不團結,能不能夠和睦相處。同樣我們看一個單位、一個企業能不能夠興盛,看什么呢?也是看這個企業單位里邊的人能不能夠互相團結、互相合作、互相幫助。我們一個同門師兄弟也是如此,古人講“師徒如父子。”同學之間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所以同學之間能夠互相贊嘆、和睦相處、團結互助,這就是孝敬老師,因為這是真正地依教奉行。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同學不能夠團結,不能夠和睦,甚至還搬弄是非,惡口兩舌,這個罪過就很大了,因為你不孝不敬,還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你看一個人有沒有孝敬之心,就可以通過他和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是否和睦、是否隨喜贊嘆就可以看得出來。
“詩書為起家之本。”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在古代說沒有問題,因為古代人所讀之書都是圣賢之書,但是現在這樣說就會產生一些流弊,為什么?因為現在的書并不都是圣賢之書。很多人沒有讀圣賢書,學了很多知識技能,越學得多,反而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能夠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學得越多就越偏離了道。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因為古人所讀之書都是圣賢之書,教導你如何處理人倫關系,如何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來生產、生活。在古代讀書人特別受尊重,為什么呢?因為讀書明理、理得心安,自己可以坦蕩蕩,生活得無憂無慮,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而且還能夠以自己所學之道來幫助別人、成就他人。
古人的這些教誨對于我們現代人如何教育兒女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敬子”就是以良好的教誨來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滿足兒女的欲望。古人說:“慣子如殺子”,“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養了兒子沒有加以良好的教導,結果他長大了,長了一副驢脾氣,這個驢的脾氣都很怪也很烈,頂撞父母、不尊敬父母,有的甚至還打爹罵娘,沒有絲毫感恩之心,這樣的兒子,確實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養女不教如養豬”,這個女兒只知道吃穿享受,不知道盡自己的本分,到了婆婆家里也不知道孝敬公婆,不知道助夫成德,甚至現在連兒女都不愿意教育,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只顧吃喝享受,這不就像養豬一樣了嗎?
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無后”不僅僅是指沒有兒子,更重要的是說沒有可以承傳家道、家業、家風、家教的圣賢的子孫,特別是對于為君者而言,對于繼承人的培養更是非常重視。
在《漢書》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對繼承人的培養是多么的重要。“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說“你看到,夏朝的天子傳承有十幾世,殷朝的天子傳承有二十多世,周朝的天子傳承了三十多世,但是到了秦朝,天子傳承到二世就滅亡了。人性本來都相差不大,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有道而能長久,秦朝的君主無道而突然滅亡了?這其中的緣故可想而知,什么緣故?那就是教育繼承人的方式不一樣,對繼承人的教育重視程度不一樣。
古人是怎么樣教育繼承人的?古代的君王,在太子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很重視胎教,太子出生之后更要用禮來引導。怎么樣用禮來引導呢?讓成年男子背著他,由專門負責禮的官員穿好端服,戴好禮帽,帶著太子拜天,也就是要行祭天之禮。為什么要行祭天之禮?這就是培養太子的敬畏之心、恭敬之心,當路過宮門的時候,要把太子從背上放下來,這個宮門就是君主處理朝政的地方,本來這個太子是在人身上背著的,但是在路過宮門的時候,一定要把他從背上放下來,以示恭敬;在路過宗廟的時候,這個宗廟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要恭敬地小步快行,這也是表示恭敬。這是做孝子的應有行為。
為什么古人有恭敬心?這個恭敬心都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禮來培養出來的。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表達了這種恭敬、感恩和畏懼之心。就像《弟子規》中所說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很多人說這是不是形式主義呢?我們家孩子工作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就是孩子先吃。這個小小的禮,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培養起感恩之心。因為他的父母、爺爺奶奶忙了一天,又是做飯、又是洗衣服、又是收拾屋子,他們還沒有先動筷子,作為晚輩的,對這個家庭的付出最小、貢獻最少,怎么有資格先動筷子呢?就是從這個小小的禮上來體現出他的恭敬之心和感恩之心。
這個孩子的恭敬心,他不是一下子就長養出來了,而是需要從生活的禮儀之中來教化而成。所以從嬰孩開始,對太子的教導就已經開始進行了。例如,在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就請了邵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就是姜太公,做他的太師,這都是當時全國最有道德學問的人。什么是太保?“保”,保其身體,也就是要保護太子的身體,讓他的飲食起居,都符合自然規律,講究養生之道,這還不算,還要讓他的言行中規中矩,很有威儀。“傅”,傅之德義,這個太傅的責任就是教導他道德仁義,培養起他高尚的道德品質。“師”,導之教訓,太師就是給他各種訓誨和教育引導,包括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這是三公的職責。除此之外,還為成王設置了三少,那就是“少保”、“少傅”、“少師”,他們是平常、日常起居都和太子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說,他們負責把太師、太傅、太保教導太子的道理表演在生活之中,讓太子看到、學到,從孩提懂事的時候,三公三少就為他講明孝、仁、禮、義的道理,引導他把這些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遠離惡人,不能夠讓太子看到丑惡的行為。這還不算,還要挑選天下品行端正的人,比如說,孝敬父母的、友愛兄弟的、博學多聞的、傳道有方的人來輔佐、保護太子,讓這些人和太子生活出入在一起,“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個太子一出生所看到的就是正事,所聽到的就是正言,所走的就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這樣太子平日習慣了和正派的人在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為就不能夠不端正,就猶如一個人生長在楚國,不可能不會講楚國的方言。
孔子說,少年時養成的品德就如同天性,養成了習慣就如同本來具有一樣自然而然。這個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從這里我們能夠體會到,古代的君主是多么重視對繼承人的教育和培養。
一般的家庭雖然不像君主這樣重視,但是也非常重視對兒女的教導。相對而言,我們現在社會結果出現了富不過三代,富不過兩代甚至富不過當代的現象。有錢人被稱為土豪而不是貴族,原因何在?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傳統文化、禮義道德的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所導致。
后面還講敬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敬身,就是敬重、尊重自身。怎么樣才是敬重自身?《弟子規》上說,“身有傷,貽親憂”,自己的身體有損傷,會讓父母家人擔憂,所以首先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讓父母家人放心。最無私無求的、關心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親人,除非有個別不正常的父母除外,我們要相信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無私無求的,盡管父母對兒女管教的方式可能很極端,但是都是出于一種父母對兒女的愛心。這一點你體會到了,才能夠消除很多誤解,才能夠不和父母去對立,產生逆反。而你不和父母起對立的時候,你能夠以一顆善心去和人交往的時候,這種不和任何人起對立的習慣才能夠養成,我們對人懷疑、對人不信任,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其實是由對父母懷疑、對父母不信任所導致的。古人講化解矛盾,化解靠的是真誠之心的感化,而不是對立和逆反,用對立和逆反的方式,只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特別是當一個人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有對立、有情緒,不能化解的時候,彼此之間的痛苦是最深的。為什么?本來父母和兒女的心是相通的、是一體的,但是現在彼此之間有了障礙、有了隔閡、有了誤解,結果就是彼此之間誰都高興不起來。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后才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是可以通過感化、通過交流,化解很多矛盾的,不總是對立、沖突的關系,這個沖突和對立讓彼此之間都有壓力、都緊張、都痛苦。做兒女的,如果能夠深深體會父母的存心,就能夠理解他們的一些哪怕是極端的做法,進而能夠感化父母、化解矛盾。
敬重自身,除了對自己的身體要注重保養、注重健康養生之外,還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放心。《弟子規》上又說“德有傷,貽親羞”,如果我們的修身不夠完美,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有很多的問題,走到哪里都產生障礙,讓父母也會很擔心。一個真正能夠讓父母放心的人,那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古人才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為什么“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時時刻刻都不忘記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希望能夠讓父母更受尊重,而不是讓父母蒙羞,那他自自然然的就能夠克制很多欲望,就知道拒絕很多無理的要求。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最害怕別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你這個人很沒有教養!”為什么?因為這句話不僅僅是罵了自己,還侮辱了自己的父母。所以我們在德行上沒有虧欠,才能夠“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盡孝才盡得圓滿。對于一國之君而言,要敬重自身。那就要求對自己的修身很完美,能夠使自己的江山事業代代相傳。在這段話之后。哀公問孔子:“請問什么是敬重自身?”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說:“國君發表錯誤的言論,則民眾就會起而說不正當的話;國君如果做了錯誤的事情,民眾也會起而效法。國君的言論不可超越政令,行動不可逾越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超越政令規范,老百姓就會恭恭敬敬地聽從您的命令。如果做到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敬重自身了。能夠敬重自身,就能夠成就雙親的名聲了。”哀公很好學,他接著問:“什么是成就雙親的名聲?”孔子回答說:“所謂的君子,就是成就了名聲的人。能夠敬重自身的人,百姓就送給他一個名稱,把他稱作什么呢?把他稱為“君之子”。那就是君子的兒子。這樣就使他的雙親得到榮顯,使他的雙親成為君子,這就是成就了雙親的名聲。”孔子隨后說到:“如果治理政事而不能夠愛護民眾,那就不能成就自身。不能成就自身,就不能安穩地擁有自己的國家,不能安穩地擁有自己的國家,就不能夠樂行天道。不能夠樂行天道,就不能夠成就自身。”
哀公說:“請問什么是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說:“使自己無過錯于天下,就稱之為成就自身。”“無過錯于天下”就是你的言行思想都符合天道,君主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成就自身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君主要成為一個好的君主,敬重自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好學,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而且學什么也非常重要,只有認真學習圣賢經典,才能夠保證自己的言行符合天道,沒有過錯,這樣才不至于以盲引盲。
一個人只有自愛才能愛人,自尊才能夠尊人。一個人懂得敬愛自己的兒子,才知道敬愛天下人的兒子。為什么?因為你疼愛自己的兒子,你就知道天下的兒子也都是為父母所生,他們的父母和你一樣,也有疼愛兒子的心,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就能夠以仁愛之心,愛戴、愛護天下的百姓。敬愛自己的妻子,也能敬愛他人的妻子。怎么敬愛?就是要以禮相待。自己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被別人欺負,自己也不能夠欺負別人的妻子。這種推己及人的做法,才能夠使自己心量拓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當然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真正明了因果的規律。你要知道,你不想做的事,你做給別人了。這個因果也會返回到你自己的身上。這個不好的事也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只有真正明白或者相信因果的規律,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講治家的卿大夫,當然也包括治國的國君和治天下的天子,能夠以正確的方式、方法,去敬愛妻子、兒女甚至臣下奴婢,所以能夠得到眾人的歡心,恭敬侍奉自己的父母雙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饗之。”這個“夫”是發語詞,沒有實在的意義,“然”就是如此、這樣的意思。“故生則親安之”,“生”就是指父母健在的時候。“安”就是舒適安樂。父母在世時,努力使父母快樂,所以父母就心安。這就是“生,事之以禮。”,“祭則鬼饗之”,這個“饗”通享用的享,就是指鬼神享用祭品。父母過世的時候,祭祀父母的時候,努力做到嚴肅恭敬。所以過世的父母,即使成為鬼神,也會來享用祭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身心安穩,死后成為鬼神,也能夠享受子孫的祭祀。”這個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因此使得天下太平,為什么天下太平?因為上下無怨,故和平。因為上級和下級之間沒有怨恨,所以會安定和平。“災害不生”夾注中說“風雨順時,百谷成熟。”這個災害主要是指天災,因為人心善良,感得風調雨順,各種谷物都得以成熟。這也是境隨心轉。“禍亂不作”這個禍亂主要是指人禍。為什么禍亂不作呢?夾注中說“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禍亂無緣得起也。”君主樂于施惠,臣下忠誠盡職,父親慈愛,子孫孝順,因此禍亂沒有緣故得以出現。“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有這樣的效果。夾注中說:“故上明王所以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以其孝治天下,故致于此。”上面所說的明王在位,之所以能夠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災人禍都不產生,就是因為他以孝道治理天下,所以才能夠達到這種效果。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這個“覺”就是大的意思,有大德行,四方之國,順而行之也。有大的德行,偉大的德行,所以四方的國家都會順從,而歸附于他。這個《詩》就是指《詩經·大雅·抑》篇。
最后引用《詩經》中的一句話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來歸順他。”這個就是“得道者多助,順天而昌。”中國古人自古以來都提倡“王天下”,提倡王道政治。什么是王天下?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五倫關系處理得井井有條,別的國家看到了心生向往,都愿意來學習仿效。這個“王天下”就是給大家做一個好的榜樣,而不是“霸天下”的傳統。
早在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先生就對西方的“霸道文化”和東方的“王道文化”做了一個很好的對比,他在《大亞洲主義》的演講中這樣講道:“就最近幾百年的文化講,歐洲的物質文明極發達,我們東洋的這種文明不進步。從表面的觀瞻比較起來,歐洲自然好于亞洲;但是從根本上解剖起來,歐洲近幾年是什么文化?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這是一種武力的文化。這種專用武力壓迫人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行霸道’,所以歐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但是我們東洋向來輕視霸道的文化。還有一種文化,好過霸道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而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是‘行王道’。所以亞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但是很多人卻認識不到這一點,在《淮南子》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今謂強者勝,則度地計眾;富者利,則量粟稱金。若此,則千乘之君無不霸王,萬乘之國無破亡者矣。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由此觀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意思是說:“現在有人認為只要強大就可以制勝,于是便怎么樣呢?丈量本國的地域,計量本國的人口,認為只要富有,國事就順利,所以熱衷于計量儲存的糧食,稱量金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有千輛馬車的君主無不可以稱霸諸侯;有萬輛馬車的大國,便是永遠不會滅亡了。事實上,一個國家將亡,再大也是靠不住的;如果道義暢行,國家雖小,也不能輕視。由此看來,國家得以存在,是因為有道,而不在于其大;國家所以滅亡,在于失道,而不在于其小。”
講王道就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就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就是要用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而講功利強權,就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
孫中山先生在演講中也指出:“現在世界文化的潮流,就是在英國、美國也有少數人提倡仁義道德;至于在其他各野蠻之邦,也是有這種提倡。由此可見西方之功利強權的文化,便要服從東方之仁義道德的文化。這便是霸道要服從王道,這便是世界的文化,日趨于光明。”
當前世界危機四伏,湯恩比等人,有識之士也認為:要拯救今天的災難,唯有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我們知道湯恩比先生,他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專門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歷史,所以他是歷史哲學家。他研究了各個國家的文明發展史,最后得出了結論說:“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放棄霸道文化,施行王道的文化。
而《群書治要》正是一套以王道治國的綱領,所以現在的美國還有一些西方國家,為什么衰落呢?只要好好讀一讀《群書治要》就能夠找到原因。《群書治要》,中國人讀了之后,可以真正樹立堅定文化自信。外國人讀了《群書治要》,他可以深入理解中國的王道政治,他就可以更容易地放下成見,避免“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能夠真正相信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意,是出自中國“愛好和平,追求和諧”的文化傳統,才能夠為建設合作共贏的世界新秩序而攜手努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大力宣揚《群書治要》的原因,確實讀了這一本書,可以給世界帶來光明的前程。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