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孝經》第10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孝經》第10集
2021-09-03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孝經》,請看《紀孝行章第十》。

根據邢昺的疏,這一章記錄的是孝子事奉父母雙親的善行。前一章《圣治章》是講圣人以孝治天下。所施行的政教,不需要嚴肅的手段就可以成就,自然而然。因此,君子都是由于具有孝心才有種種孝行可為記錄。這一章就講孝子的五種孝行,還有三種不孝的行為。

我們看經文:“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

我們也是一句一句地來學習。“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居則致其敬”,居,就是平常居家的時候。致,就是盡的意思,竭盡。平常居家的時候,孝子應該竭盡恭敬之心來事奉父母。這里強調這個“敬”字。在《禮記·祭義》說:“養可能也,敬為難。”說明贍養父母比較容易,但是要做到恭敬父母就比較難了。在前面我們講到《禮記·內則》中孝子從早晨開始,梳洗妝扮之后,就到父母居住的地方事奉父母,就是恭敬的表現。當然對父母的恭敬之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弟子規》上“入則孝”,前面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喊我們名字的時候,要馬上答應,不要遲緩。不能像沒有聽到一樣,待搭不理。似聽未聽、似聞未聞,像沒有那回事一樣,這就是不恭敬了。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令我們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也要馬上行動,不要偷懶,更不能借故不去做,找很多的借口。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當我們做事不夠完美的時候,父母有給我們指正過來,我們要有耐心,恭敬地聽從,不能夠反駁。現在說一言九“頂”,什么意思?就是父母說了孩子一句話,孩子有九句反駁父母,這叫一言九“頂”,這都是沒有受教育的結果。

“父母責,需順承”,當兒女有過失,父母責備的時候,要順著父母的心思,不能夠違逆父母,心里有逆反,這都是兒女對父母恭敬的表現。做到這四句話才是恭敬,反之就是不恭敬了。當然這個“恭”,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符合于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恭敬。

在《太上感應篇匯編》中記載,明代有一個讀書人叫王用予。有一天他就夢到了文昌帝君,于是他就向文昌帝君請教這一年鄉試錄取的名單,其中特別向文昌帝君請教,他們同鄉中有一個叫俞麟的人有沒有考上。為什么?因為這個人讀了很多書,學識不錯,而且鄰里鄉黨都說他孝順。大家看他每一天晨昏定省,早晨去問候父母,晚上又侍奉父母睡覺,做的也都很符合禮。所以同鄉的人也都認同他是一個孝子,甚至遠近都有人來背著書箱向他求教。但是沒有想到,文昌帝君臉上現出不高興的臉色說:“他沒有考上,他本來是可以考上的,但是他的功名被削掉了。”為什么?后邊這一段話很重要:“他是看起來很孝順,可是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他侍奉雙親犯了腹誹的罪過。”什么叫腹誹?就是在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父母,做的都符合禮的要求,但是內心對父母有抱怨、有不滿,沒有表現出來。這樣久而久之就傷了父母和兒女之間的天性,最后也使得孝親的行為都成了應付,都成了裝出來的,或者是做給別人看。這樣做使得他的良知受到了很大的障礙。俗話說天良泯滅。而且他對人說話也是非常的苛刻,這就說明了,他沒有從內心的忠厚去培養德行,而是以欺騙、虛偽的行為欺世盜名。所以就除去了他的功名,而且他終身也將貧困潦倒。

這說明孝本來是父子之間的天性,父子有親,這稱為道。這種天性,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出來。俗話說“人生百日,體露真常”,你看孩子出生一百天之內的時候,我們觀察他的動作、容貌。他看到誰都是發自內心地、由衷地喜歡,發自內心地對每一個人都微笑,這就是人的天性。他沒有說看到這個討厭,看到那個喜歡。看到父母,這種自然而然的天性親情就顯得更加明顯。這個就叫“人生百日,體露真常”。但是因為后天環境的熏染,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使他們本有的天良泯滅了。對人的這種自然的親愛、自然的信任、自然的友好、自然的恭敬,漸漸地消失了。人與人之間變成了懷疑、對立、排斥、互不信任。像他這樣,表面上對父母很恭敬,做出來的行為都符合禮,但是實際上是裝給別人看的。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孝子,博取一個好名聲,這都是好名之心。這種好名之心就掩蓋了本性的天良,使得本性的天良顯露得就越來越少了。這并非是發自內心的恭敬。這也是值得我們特別警惕的。

“養則致其樂”,唐玄宗注:“就養能致其歡”,強調兒女在父母身邊,奉養父母的時候,應該竭盡和悅的心去服侍父母,讓父母感覺到歡樂。

邢昺疏:《檀弓》曰: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言孝子冬溫夏凊,昏定晨省,及進飲食以養父母,皆須盡其敬安之心,不然則難以致親之歡。意思是說:孝子冬天要使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保持涼爽。早晚問安,以及進奉飲食、贍養父母都需要盡力表現出恭敬、安定之心,否則也難以使父母歡心。像《弟子規》中說,“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典故就是出自于漢朝黃香的故事。《三字經》中也提到:“香九齡,能溫席”。漢代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能夠想到,冬天的時候,天氣比較冷,他就先用身體,為父親把床鋪暖熱;夏天的時候,先用扇子把床席扇涼,再讓父母去躺,從小就有這種體貼入微的意識。我們想一想,黃香在為父親暖床鋪、扇床席的時候,他的心中是有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他的心中一定是懷著對父親的親愛,他是懷著一種喜悅的心情去做的。而父親感受到兒子對自己的體貼,心中也是當然生起歡喜。當皇帝知道這件事之后,立即重賞黃香,并且賜予了他八個大字“江夏黃香,舉世無雙”。這種做法就使孝親的榜樣樹立起來,讓人人都能夠效法學習,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孝的觀念就能夠得到迅速的普及。

在《二十四孝》之中,還有一個老萊子的故事。老萊子的父母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自己也七十幾歲了。為了讓父母歡喜。他七十多歲的人了,還穿上小孩子的衣服,在父母面前裝著嬰兒的啼叫,學著小孩子的走路;挑水的時候,故意滑倒,讓父母看了哈哈大笑,這就是想方設法地讓父母開心。我們想一想那種場景,父子之間的那種天然的本性,就從老萊子的表演中自然流露出來了。

“養則致其樂”,還要求當父母犯了過失,兒女要勸諫的時候,不能夠粗聲戾氣,傷了父子之間的和氣。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如果我們為了講這個理而傷害了情,特別是傷害了父子之間的親情,這個理就不再是理了”。為什么?因為父子有親是天道,這就是最高的理,其他的理都要服從于父子有親這個理。家庭是一個講溫暖的地方、講愛的地方、講關心、講理解、講付出的地方,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如果你講這個道理再對,但是你的態度傲慢無禮、不恭敬,甚至違逆父母。你這個理講得再好,父母也依然聽不進去。所以古人特別通達人情世故,而且是兼顧天理、國法、人情。像《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勸諫父母,不能看著父母陷于不義之中而無動于衷。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要和顏悅色,而且要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容易聽得進去的時候再去勸諫。不要等父母不高興的時候,你非要給他講理,非要去勸他、和他頂牛、說他不對,這是無論誰都很難接受的,也很容易傷害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感情。所以說:“諫不入,悅復諫”。待父母高興的時候,再次去勸諫。

“病則致其憂”。當父母有病的時候,做兒女的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去照顧,極盡憂心。《弟子規》中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是講古人為人子者,在父母生病的時候,那種體恤、耐心的態度。病是很多老年人都不可避免的。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也是最脆弱、最需要兒女關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兒女如果稍有不耐心,表現出厭煩,就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受傷、很有壓力,感覺到自己為兒女增添了麻煩,在心里也很過意不去。所以有一句話說:老來難,老來難。為人兒女一定要想到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怎么樣耐心地扶我們走路,教我們生活的常識。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那種焦急難過,那種愿意代兒女受苦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夠體會的話,當父母老的時候,我們也會對他們耐心地照顧、加以體恤。

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母親的身旁,困了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連睡覺的時候衣服都不脫。每一次為他母親進奉湯藥的時候,他都要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然后才敢于給母親進奉。漢文帝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手下的奴仆很多。但是他作為一個孝子,仍然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關愛,照顧母親事必躬親。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興起了孝悌之風,人心厚道,實現了天下大治。在漢代,每一個皇帝的謚號都要加一個“孝”字。比如說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說明什么?說明漢朝是特別重視以“孝”治天下,也是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況。

在隋朝時期,有一位官員叫辛公義。他在岷州做刺史,刺史就相當于現在的省長。當地就發生了瘟疫,而患瘟疫的人全被家人丟了出去,不再照顧他。這說明如果人沒有了孝道,道義也就喪失了,這就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辛公義并沒有去責備這些人,他怎么做的?他是把所有的病人全部移到他辦公的廳堂,并且找來最好的醫生,把這些病人全都治好了。當病人的病治好之后,再讓他們的家人把他們接回去。你看他這樣做呢,做到了合情、合理、合法。沒有使那些不孝的人,恩斷義絕的人感覺到難堪。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慚愧之心。所有來接病人的家屬,全都慚愧得抬不起頭來,為什么?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親人都不親自照顧,反而狠心地把他們丟了出去。但是他們的長官卻將他們的親人都醫好,所以整個岷州稱辛公義為“慈母”。

他通過自己行仁行義,挽救了當地百姓的良心。一個人如果連父母親都丟下不管,那就變成了行尸走肉。因為他的良心已經先死了。而辛公義用真誠的心守護仁,行為符合道義,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關愛百姓,結果就起到了正己化人的效果。他能夠革除地方的惡習,使岷州的社會風氣得到改觀。這也說明孝是人的天性,從孝道入手,最容易啟發人的天良,所以要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這就是“誠心守仁則能化”。重要的是要有人帶頭,誠心守仁,帶頭力行,特別是領導者和教育者首先要率先垂范。

“喪則致其哀”,父母過世的時候,做兒女的都要為父母辦喪禮。舉辦喪禮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因為父母這一生為了培養兒女付出了很多辛勞,無私無求地為兒女奉獻了一生、操勞一生,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品德,值得后人學習。可是父母過世了,兒女再也沒有機會喊那一聲爸爸、媽媽了,再也沒有機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兒女思念父母,當然非常哀痛。在《孝經》最后一章“喪親章”中也講到:擗踴哭泣。 “擗”就是捶胸, “踴”就是頓足,也就是哀痛到捶胸頓足而哭泣不止,以致茶飯不思、廢寢忘食,整日整夜地哭泣。這些都是兒女自然情感的流露。當然這種情形也不可以太長時間,這種哭泣、不吃飯不喝水的狀況不能夠超過三天,否則身體就會受不了了。而我們前面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雖然有哀痛,不可以超過三日,三日之后也一定要正常地飲食。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名叫劉敦儒,他的母親得了一種病,瘋瘋癲癲的。在吃飯的時候要鞭打人,或者拿竹板打人,否則她就吃不下飯。結果左右侍奉的人全都忍受不了了,都被她打跑了。但是劉敦儒就整日在母親旁邊侍奉母親,讓她吃飯的時候打自己。他經常被母親打得身體流血,因為只有這樣,母親才能吃得下去飯。一般人可能都忍受不了了,但是劉敦儒“怡然不為痛”,他欣然接受,而且絲毫不感覺到疼痛難忍,更沒有抱怨、怨恨之心。可見劉敦儒是全心全意投入在侍奉母親身上。而當劉敦儒的母親過世的時候,他是“毀瘠幾死”,你看他的母親吃飯的時候必須打他,而且有的時候打得他頭破血流才吃得下飯。但是等他母親過世的時候,他非常哀痛,而且吃不下飯。“毀瘠”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他極度瘦弱,幾致喪命。這種哀痛就是因為再也沒有機會來侍奉回報父母了。后來他做了起居郎,當時人們把他稱為“劉孝子”。

看了劉敦儒“忍痛侍母”等等歷史上的孝子的故事,我們才能體會到古人對父母的盡孝,甚至可以忍受自己身體的疼痛。這是因為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著深切的體會,也是出于對父母的深情厚誼才能做得出來的。

《孔子家語》中說“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喪事要有禮節,但是哀痛是喪事的根本。

在《呂氏春秋》中,有一段講述了喪禮的來源。喪禮是怎么來的?孝子尊重自己的父母,當然也包括了父母疼愛子女。這種情誼甚于肌膚之痛。所以當父母或者兒女過世的時候,也就是說自己所敬重,或者所疼愛的人過世之后,如果被拋棄于溝壑,按人的感情而言,是不忍心這樣做的,所以才有了安葬死者的禮儀。“葬”就是藏的意思,藏起來。這是孝順父母的兒女所應該慎重的。這說明喪禮是出自孝子敬愛父母的一片真誠之心,并不是外在的禮儀強加給我們,要求我們這樣去做的。所以應以哀戚為根本。

所以在《論語》中,孔子也強調“喪,與其易也,寧戚。”“易”,和易的意思,和順而有條理。這就是說,在喪禮之時,與其把事情辦得很合順、很有條理,有條不紊,不如哀戚,這才是抓到了根本。因為父母過世,自己很哀傷、很懷念。這個時候處事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也是人之常情。

當然我們現在都在講臨終關懷,通過一些臨終關懷的方式,讓父母以和平安靜的方式過世,這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總之,為父母辦喪事并不是為了面子,讓人夸獎自己孝敬父母,把喪事辦得很排場,很奢華,圖得一個孝子的名聲。辦喪事,要抓住根本,那就是感恩懷念父母的恩情,用回報的心來安葬父母。

“祭則致其嚴”。父母過世之后,要依時依理進行祭祀。祭祀的宗旨在于不忘本,所謂返本報始,是教導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而不是以功利的原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在《禮記·祭統》中就講了祭禮的來源:“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說明祭祀,并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要求人這樣做的,而是什么?而是發自于人的內心。“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正是因為人們內心有感念父母祖先的這種存心,把這種存心通過禮表達出來,才有了祭禮。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夠透徹了解祭禮的意義。

在《禮記·祭義》中也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禮不能夠頻頻地舉行。如果頻頻地舉辦,就會讓人感覺到太頻繁,而生起厭煩之心。這個厭煩之心升起了,也就失去了恭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同樣,祭祀也不能搞得太少,如果搞得太少,就會讓人產生怠慢,怠慢心一產生,就容易把父母的恩德給遺忘了。從這里我們看到古圣先賢確實非常有智慧,對我們什么時候祭祀,祭祀的頻繁程度,以及怎樣進行祭祀,都有詳細的規定。

在祭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所以孔子說:“祭如在”。當我們祭祀父母的時候,就如同父母就在面前一樣,畢恭畢敬。所以“我祭則得福”,為什么?因為通過祭祀把一個人的感恩心、恭敬心、給引發出來了。“福田靠心耕”,你有恭敬心,又有感恩心,怎么會沒有福?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很忙碌,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好像沒有停歇的時候,很少有機會能夠收攝內心。也就是把自己的心從外物上收回來,稍微安定一下。所以祭祀就是給大家一個收攝身心的機會。在祭祀之前有要求,那就是要齋戒沐浴,對內要調攝內心,使內心清凈,也就是要把心從外物上收回來。

在《論語·鄉黨》中也說:“齋必變食”。在齋戒的時候,不但不能吃肉,就是好糧食也不吃。為什么?怕的是自己心里貪著滋味。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是這樣的恭敬,對內要收攝內心,對外還要隔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等等的活動。在齋戒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集中于思念父母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飲食習慣、志趣愛好等等。當然更重要的,是思念父母留給后人的道德精神。兒女要發心,把這樣好的道德精神承傳下去。這樣專心地齋戒三天,就能夠將祭祀的父母活現在心中。所以古人一看一個人齋戒時那種恭敬的程度,就知道這個人思念親人的程度如何了。

齋戒必須謹慎,所以孔子說:“我祭則得福”。如果參加祭祀是為了走形式、走過場而沒有內心的恭敬,那么“得福”就很有限了。君子對父母是在世的時候恭敬地贍養,去世之后虔誠地祭祀。這句話說,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日常居家時,對父母要竭盡恭敬;奉養父母時,要竭盡歡悅;父母生病時,要竭盡憂心;父母去世時,要竭盡哀思;祭祀父母時,要極盡恭敬。以上五點都能完備,才真正做到侍奉雙親。

我們再看下一段。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

“居上不驕”夾注曰:“雖貴為君而不驕也”。雖然貴為人君,高高在上,但是卻不驕慢。“為下不亂”也就是“為人臣下不敢為亂也”。這個亂我們要注意一下,唐玄宗注解為:“當恭謹以奉上也。”也就是說,為人下者,為下者,就是在居于下位的人,也就是臣子、屬下,應當恭敬謹慎以事奉其上位者。有這種恭敬謹慎的態度,做事就會嚴謹、認真、負責、守程序、按規則、不馬虎、不怠惰,當然也就不可能犯上作亂。這個“亂”不僅僅是犯上作亂,凡是不恭敬,不謹慎,都叫“亂”。

“在丑不爭”,這個“丑”就是類的意思,以為善,不忿爭。也就是說,和同類同輩相處的時候怎么樣?不能和人忿爭。侍奉雙親的孝子,雖處上位謙敬而不驕慢,處在下位,恭謹而不敢作亂;與同輩相處,和順而不與人忿爭。為什么?下面幾句就講原因了。

“居上而驕則亡”,夾注中解釋,“富貴不以其道,是以取亡也”。如果身居富貴的位置,但是不能夠以其道義來行為,這是取亡之道、滅亡之道。這在歷史中有很多例子,凡是能夠把國家治理好的有一定成就的君主,都是居上不驕。比如說《史記》中記載,周公曾經告誡伯禽,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于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不算低賤了。然而,我在洗頭發的時候,曾經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飯的時候也是數次吐出口里的食物,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仗著國君的身份看不起人,輕視人”。這個周公,就是這樣,以謙敬的態度對待天下人。所以有一句話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春秋的時候,有一個賢人叫田子方,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學生,道德學問聞名于諸侯。當時魏文侯慕,名聘他為師,對他非常的禮敬。在《說苑》中記載,魏文侯正在從中山國極速地奔赴安邑。田子方就落在了隊伍后面。太子擊,也就是后來的魏武侯遇到了田子方。他很有禮貌,他趕快下車,快步前行。看到了田子方,就這樣來禮敬他。但是田子方坐在車上動也沒動,告訴太子擊說:“請替我向國君請求,在朝歌等候我。”太子擊一看,就有點不高興了。于是他就對田子方說:“我不明白是貧窮的人待人驕慢?還是富貴的人待人驕慢?”田子方說:“當然是貧窮的人待人驕慢了,富貴的人怎么敢驕傲于人呢?君主如果待人傲慢,就會亡國;大夫待人驕慢,就會失掉他的采邑。而貧窮的人如果不高興,穿上鞋子就離開了,去哪里會得不到貧窮呢?”太子擊追上了魏文侯,就把田子方所說的這一段話告訴了魏文侯。文侯聽了之后,嘆了一口氣說:“要不是你的緣故,我怎么能夠聽到賢人的這一番話呢?我用對待仁者的態度來禮敬子方,所以才能夠和他交朋友。自從我結交上子方之后,君臣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親密,百姓更加歸附于我,我因此才明白了與賢士交友的成效。在我要征伐中山國的時候,我以對待武士的態度恭敬地對待樂羊,結果怎么樣呢?他三年就把中山國攻了下來獻給了我,我因此獲得了與武將交友的成效。我現在之所以不能稍有進步,就是因為我還沒有遇到憑智慧驕慢于我的人。假若我能夠得到憑智慧驕慢于我的人,那我怎么會趕不上古人呢?”

這個故事,特別是田子方的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越是富貴越不能驕慢。因為驕慢會導致滅亡,導致富貴不能長保。

歷史上還有一個趙簡子的故事。趙簡子也是一個很尊重賢人的人。有一次他上一條崎嶇的羊腸山路。群臣都下了車,光著膀子幫他推車。只有虎會不幫忙,自己扛著戟,還唱著歌。趙簡子很不高興地說:“群臣都來幫忙推車,而虎會你卻扛著一支戟,還唱著歌。身為人臣,侮辱了君主,該當何罪呀?”虎會回答說:“作為人臣,侮辱他的君主,罪過是死而又死。”趙簡子說:“什么叫死而又死呢?”虎會說:“首先罪臣自己被處死,然后他的妻子和兒女也受到牽連,也被處死,這就叫死而又死。”虎會接著又說:“君主您已經聽到了臣下侮辱君主的下場了,那您還想聽一聽人君侮辱臣子的結果嗎?”趙簡子就問:“那是什么結果呀?”虎會說:“君主侮辱他的臣子,有智慧的人就不會為他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就不會再為他出使其他的國家,勇敢善戰的人也不會為他去作戰。有智慧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國家就危險了;

能言善辯的人不為他出使,國家的外交關系就搞不好了;勇敢的人不為他去作戰,邊境就會受到侵犯。”趙簡子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僅沒有怪罪虎會,反而拜他為上客,對他更加敬重了。

這說明越是身居高位之人,越應該保持謙敬的態度,避免驕傲自大。這樣才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人才匯集的局面。如果自高自大,即使是親戚賢才也都會棄之而去。就像夏桀和商紂那樣,就免不了滅國亡身了。

“為下而亂則刑”,為人臣下而好犯上作亂,則必然遭受刑法的處罰,殃及其身,令父母擔憂,甚至還會連累父母,讓全家人不得安寧。我們學習經典也要舉一反三。一個人以權謀私、貪污受賄,也會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抓起來,鋃鐺入獄,讓父母擔憂蒙羞。所以古代的盜賊就像今天的黑社會等等,犯上作亂之人,都談不上孝敬父母。推而廣之,腐敗的官員以及凡是從事違法亂紀勾當的人,危害社會大眾和民族、國家利益的人,都會令父母家人蒙羞,都談不上孝敬父母了。所以孝道教育真正做好了,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社會沒有違法亂紀的事情了。因為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不能夠讓父母擔憂蒙羞,那么都不會犯上作亂,都能夠遵紀守法。

“在丑而爭則兵”,夾注中說:“朋友中好為忿爭者,為兵刃之道。” “兵”就是指刀劍之類的兵器。與同輩朋友相處而喜好爭斗,嚴重的就會導致以兵刃相互仇害。因此在同輩相處中喜好忿爭的人就會引來兵刃相加。特別是當一個人在青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所以孔子特別告誡,要“戒之在斗”。如果因為爭斗,無論傷害了自身,還是傷害了對方,都會令父母擔心。

其實一個人如果有和別人斗爭的思想,這就是對立。但是,我們現在整個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后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比較大,從小就教孩子競爭。西方的價值觀是以自我為核心,而這個自我又是一種占有性的自我,就是把我所擁有的、外在的東西,比如說我的票子、我的車子、我的位子、我的房子,這些是外在于自我的東西,作為評價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所以這個自我說白一點,就是自利。為了獲得自我利益的滿足,就要和別人競爭。但是競爭還是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競爭向上提升就變成了斗爭。這個時候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問題就出現了。斗爭還是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再向上提升就變成了戰爭。

我們現在打開新聞,每一天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局部的沖突,甚至是戰爭。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西方的價值觀在全世界普遍流行的結果。人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產生了矛盾沖突,最后解決不了就訴諸于戰爭。那么在現代社會之中,如果再發生戰爭,很有可能上升為核武戰爭。一方不理智,選用了核武器,最后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人類的同歸于盡,世界末日。所以用競爭的方式獲得自我滿足的利益觀、自我利益滿足的價值觀,不能把人帶上光明的前程,只是把人引上了窮途末日。

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核心價值。一個人對父母有“孝”,對兄弟有“友悌”之心,把這種“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變成了“互愛”。那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切實的行動加以幫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那就是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大同世界是什么樣的?“天下為公,選賢舉能”。這個“天下”不是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我們把賢德的人、有能力的人舉薦出來作為領導者。“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睦鄰友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人不僅僅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也關愛他人的父母。不僅僅把自己的兒女當成兒女,也關愛他人的兒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使老年人得到贍養,可以養老送終,壯年人能夠為社會所用,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廢疾者,就是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贍養和照顧。這樣的世界是每一個人都向往的。怎么達到?這個就是湯恩比先生所說的:“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普遍流行,才能夠為世界帶來和平,帶來光明。

下面一句:“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三牲”就是牛、羊、豕。古人宴會或者祭祀時,用三牲稱為“太牢”,是最高等級的供養。在《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說明什么?孝以不毀傷自己的身體為先。而以上所說的“居上而驕、為下而亂、在丑而爭”這三件事,都可以導致亡身敗家,甚至牽連父母。因此,如果不去除這三件事,即使每日對父母雙親的物質供養非常的豐厚,但是卻不能使父母心安,反而常常讓他們憂慮、牽掛、擔心,仍然是不孝。

夾注中說:“夫愛親者,不敢惡于人之親。今反驕亂分爭,雖日致三牲之養,豈得為孝子”。親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現在反而傲慢作亂,引起紛爭。雖然每天用“三牲”,最好的、最高級別的供養來奉養父母,又怎能稱得上是孝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上位,如果驕傲就會滅亡;身居下位,如果作亂就會受到懲罰;跟大眾相處,如果斗爭就會互相殺害。為人子女,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即使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來供養父母,還是不孝。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