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孝經(jīng)》,請看《廣要道章》 第十二。
上一章《五刑章》闡明了不孝之惡是罪大惡極,以及要挾君主、反對圣人等導致天下大亂,都是禮教所不允許的。如何避免出現(xiàn)這些社會問題呢?就是要廣泛地宣講孝道來進行教化,使人轉惡為善。
在第一章《開宗明義章》簡略地講到了孝為至德、要道,但是并沒有詳細地展開,所以在這里延伸展開來論述,所以稱為“廣”。這一章的題目是《廣要道章》,下一章是《廣至德章》。之所以把“要道”放在“至德”之前,是因為必須要靠“道”來施行教化,教化盛行而后德行彰顯,也是為了表明“道”與“德”是相輔相成、互為先后的。這一章,廣宣政教的“要道”,也就是說,如何進行教化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立竿見影、深入人心,達到預期的效果,避免道德教育成為空中樓閣,流于空洞的說教。這一章的內(nèi)容,對于當前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有效性也非常地有啟發(fā)。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我們先看第一句,“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這一句是講的德行培養(yǎng)的次序。在《開宗明義章》就講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說明,孝是培養(yǎng)一切德行的起點和基礎,一切道德教化都是從孝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孝為德之始,而悌之德次于孝。因此從這講孝開始,接下來就講到了悌,這是講人德行培養(yǎng)的次第。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義理非常的深刻。德行的根本是孝,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以至于連為人之本的孝都不敢講了。一講到孝就被認為是愚昧的、落后的、封建的。實際上孝是德行的根本。
為什么它是德行的根本呢?因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等其它的德目,都是從孝產(chǎn)生出來的。比如說悌道,《弟子規(guī)》中說:“兄弟睦,孝在中。”對兄弟的友悌也是從對父母的孝生出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個個成長、發(fā)展得很好,如果有一個孩子吃不飽、穿不暖,他都會非常牽掛。所以兄長能夠去幫助弟弟、妹妹,與弟弟、妹妹和睦相處,這就是對父母的孝。我們現(xiàn)在都在講扶貧,進行扶貧攻堅戰(zhàn)。如果我們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提倡家庭扶貧,這個效果也會是立竿見影的。首先扶助弟弟、妹妹、家親眷屬脫貧致富。這個每個人都樂意去接受,也樂意去幫助弟弟、妹妹,幫助家親眷屬。
再看“忠”。“親所好,力為具”。子女對父母能夠有這種忠心,竭盡全力地贍養(yǎng)父母。走到工作崗位上的時候,對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也會竭盡全力地加以完成。
“親有過,諫使更”。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討好、順從父母、諂媚父母,而是勸諫他,使他更改。那把這種態(tài)度用于事奉領導。當領導有過失的時候,作為屬下也會想方設法地去盡到勸諫的義務,這個才是盡到忠心。
再比如“禮”。“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
子女對父母有這種關心,這種禮貌已經(jīng)形成習慣了,就自然而然地會以此來對待師長、對待一切和自己有緣的人,特別會講究禮。
再比如說“義”。“喪三年,常悲咽”。父母過世了,三年中還經(jīng)常想著父母的恩德,常常紀念父母,緬懷父母的德行。這種有恩義、有道義的行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以恩義、道義、情義為原則的處事方式,所以義也是從孝養(yǎng)父母培養(yǎng)起來的。
再看“廉”。“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們對父母有什么東西不可以私自藏起來,或者是自己去享用。這種做法形成習慣,當你為官的時候,怎么會隨便地貪占公家的東西呢?
再看“恥”。“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如果品德上有損傷,就會讓父母跟著蒙羞。所以一個人,他時時刻刻都想著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要讓父母蒙羞,那么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小心謹慎,做官也不會違法亂紀、貪污受賄。
再看“仁愛”。“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如果你把對父母的孝敬推而廣之,對待和父母親同輩的,或者差不多的年齡的長輩,這個仁愛之心也就長養(yǎng)起來了。
“和平”。“怡吾色,柔吾聲”。父母雖然錯了,但是在勸諫的時候還要保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如果父母錯了,就對他厲聲厲氣,這種態(tài)度一旦養(yǎng)成,以后對老板、對領導說話時自然也是這種態(tài)度。到社會上與人相處,別人稍微做錯一點兒事,也可能是惡語相向、大打出手。
“號泣隨,撻無怨”。即使父母不能接受你的建議,甚至對你誤解,痛打了你一頓,你仍然沒有怨言,心里沒有與父母對立,沒有產(chǎn)生怨恨。人為什么會產(chǎn)生怨恨呢?怨恨,還是因為自己心里有嗔,嗔心沒有斷掉,所以才有怨恨之心。人從侍奉父母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你當面對別人的誤解和誹謗的時候,就以和平的態(tài)度來心平氣和地去應對。
所以說“夫孝,德之本也”,不能夠把這一句話輕易地看過,所有的德行都是從孝這個根本產(chǎn)生的。在德行上出現(xiàn)了問題,追根究底也是在孝道上沒有盡圓滿而導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有一些歐洲的學者一直在討論,說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文明延續(xù)下來沒有中斷,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得出了一個結論:說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因為人一出生,所面對的就是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在家庭中,能夠形成對父母的恭順、禮敬,有這種孝道的教育,那么他走上社會的時候也不會輕易地與人發(fā)生沖突。所以這個結論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修福修慧從哪里修呢?如何修?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孝道,也給人家講孝道。所以《孝經(jīng)》中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句話就講得特別好,說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簡要的道理,把這個道理一推行,就可以達到什么結果?上上下下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沒有怨言,更不會出現(xiàn)上訪的事件。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現(xiàn)在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政課教育不得力,我們似乎很重視道德教育,很重視思政課。但是長期以來,道德教育不能夠深入人心、打動人心,所以習總書記曾經(jīng)提出:要研究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為什么要研究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進行的黨性教育、黨性修養(yǎng)課不能夠打動人心,不能夠讓人從心底去接受,心悅誠服地、主動自愿地去參加這些教育。而不能深入人心的原因就在于一個人連人都沒有做好,連孝道都不能夠盡到,他怎么可能是一個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領導干部?所以道德教育要從孝來教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你看三月的時候學雷鋒,很多人都出來做好事,無私無求地為人民服務。但是四月份就不學雷鋒了,就不再出來,無私無求地助人為樂了,搞的是形式主義。這說明道德教育沒有深入人心,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根本,沒有抓住孝敬父母這個根本。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如果連孝敬這個根本都沒有,還要去建一個道德大廈,我們就希望有第五層、第六層,這個大廈不就成為空中樓閣了嗎?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是這個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甚至是第六層。結果這個道德大廈的基礎沒有打好,孝親尊師都沒有做到,怎么可能建得那么高?所以這里講 “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論語》中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反過來說,人與人之間不夠親密,缺少這種仁愛之心、禮順之心,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根本的原因就是忽視了孝悌這一個根本。所以道德教育如果不遵循規(guī)律,不從孝悌做起,結果建造的就是空中樓閣,培養(yǎng)出很多偽君子。
一個人能夠對父母孝,并且能夠把這種孝心推而廣之,以對待父母的親愛之心,關愛一切與父母年齡差不多的人。一個人能夠對兄長講悌道,并以對兄長的這種禮敬恭順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上和兄長那般年紀的人,那么這個社會的風氣是多么的醇厚,許多紛爭、矛盾、沖突就自然地避免和化解了。 所以這里講,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辦法了,教導百姓禮敬恭順,沒有比推行悌道更好的辦法了。”
怎么樣教孩子孝悌之道?那就是要身教勝于言教,也就是為人父母者、為人君者、為人師者,必須首先自己身體力行,做出一個孝道的榜樣,給孩子、下屬、學生來學習效法。所以現(xiàn)在孩子教不好、自我為中心很嚴重,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厲害,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做父母的沒有身體力行給他表演出孝敬父母的態(tài)度,他沒有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去孝敬父母。
下面,“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夾注中說:“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音樂可以感發(fā)人的情感,音樂雅正則人心純正,音樂淫縱則人心淫縱。這里就強調(diào)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也就是說提倡德音雅樂是改變社會風氣最有效的辦法。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在一切藝術中,音樂是“刺激感官與情緒最劇烈的藝術”,因而也能滲透到心靈的最深處,叫“感人至深”。
所以孔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問這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首先聽一聽他們流行什么音樂,他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了。在《論語》中也記載,孔子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就是鄭國的音聲,也就是“淫聲之哀者”。“雅”就是正的意思,“聲”就是指宮、商、角、徵、羽五聲。“雅樂”就是先王的雅正之樂,中正和平,能夠調(diào)和性情,與人的本性相應。但是“鄭聲哀以思”,鄭國的音聲淫哀,容易感動人,使人心妄動,但是不得性情之正。當時有很多人都喜歡鄭聲,不知雅樂,所以結果就是以淫聲亂雅樂。
在《禮記》中也強調(diào):“先王之制禮樂,非以及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說古代圣王制禮作樂,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yǎng)出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來。
《尚書》中也說:良好的音樂教育,可以使人性情“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總之,“樂”的作用就是在于達到和諧,使人形成“和”的性情,使社會有一種“和”的氣氛,所以它能夠移風易俗。儒家非常重視音樂對人心的影響,主張音樂應該有益于人的教化。認為以“道”為主導的音樂,有益于人心性的提升;而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為主導的音樂,則將導向社會混亂。所以《樂記》中說:“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在古人看來,“音”和“樂”是有所不同的。低層次的“音”,它是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則,是對人欲的宣泄毫無節(jié)制,引導人走向頹廢、甚至暴戾的極端,最終毀滅人性,所以也被稱為亡國之音。
而高層次的“樂”,它是天道的體現(xiàn),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熏陶,涵養(yǎng)心性,是“入德之門”。換句話說,只有符合于道的音才稱為“樂”。所以《樂記》中也說:“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唯有有道的君子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樂”。懂得音而不懂得樂的,是一般的眾庶,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社會大眾,只有受過音樂教育的雅致君子才懂得“樂”的道理。孔子他也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樂對于平衡人的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行為,以至達到社會的和諧都至關重要。
在《禮記》中,就記載著一段魏文侯和子夏的對話,這段對話就為我們說明了“音”和“樂”的區(qū)別。魏文侯問子夏,我身著端冕,“端”,就是正式的朝服;冕,也就是正式的禮帽,也就是說當我正襟危坐、穿著端服、戴著禮帽來聽古樂,結果怎么樣呢?卻昏昏欲睡,唯恐要睡著。但是,當我聽鄭衛(wèi)之音的時候,就不知疲倦。就像很多人,聽我們正襟危坐、講經(jīng)教學的時候,聽著聽著就困了。但看連續(xù)劇、看那些電影,卻是看得很入迷、不知疲倦,這是為什么呢?他就問了,為什么聽古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而聽新樂卻令人不知疲倦?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古樂和新樂的區(qū)分。所謂的古樂,就是指自黃帝、堯舜以來,圣賢相傳的雅樂,它們的節(jié)奏緩慢莊重,令人心氣平和。而新樂就是指當時人所作的淫聲樂曲,比如說鄭衛(wèi)之音,恣意放蕩。
所以有人建議我們說,我們要創(chuàng)新,我們也要和時代相結合。你們講經(jīng)的時候不要正襟危坐,要學一學現(xiàn)代的演講術。現(xiàn)在人都是站著講,而且把人的情緒調(diào)動得非常熱烈。那么你看一看古人關于音樂的這種表述,就知道為什么不能夠學習了。這些方法、方式確實調(diào)動了人的情緒,讓人當時好像是群情高昂、而且不知疲倦,但是并不助于人心氣平和,讓人心是躁動不安的、是靜不下來的。而古樂,它緩慢、莊重,你聽了之后能夠讓你的心沉靜下來,這個才是與“道”相應的。
就像我們這個水都是波瀾壯闊的、起起伏伏的,就像我們的情緒,有大悲、大喜、大怒。當你的情緒在波動的時候,你這個心就不清凈了,就像水帶著泥沙,很混濁,而且是彎曲的,它對外界的映照就是歪曲的、不如實的,而且也映照不清楚。只有把水平靜下來,泥沙沉到底部,水是清澈的、平靜的,它對外界的映照才是如實的、才是清楚的。我們修心,就是為了讓心保持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而不是波瀾起伏。從這里就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3诌@一種講課的方式了。
子夏回答說:“古樂,齊退齊進,整齊劃一,樂聲和諧,平正寬廣,弦匏笙簧等樂器應之以節(jié),用鼓表示開始,用金鐃來結束。君子通過樂舞,可以互相交流心得、談古論今,述說的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正是演奏古樂的意義。而新樂,這個樂舞進退都彎腰曲體、參差不齊,奸邪之聲泛濫,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并且不時有倡優(yōu)侏儒側身其間,男女混雜、尊卑不分,猶如一群獼猴相聚。樂終之后,也沒有什么獲益,更不能聯(lián)系歷史事實給人以啟發(fā),這就是演奏新樂的結果。現(xiàn)在您所問的是“樂”,而您所喜好的卻是“音”。“樂”與“音”雖然相近,其實不相同。”
魏文侯接著問了:“請問音和樂到底有什么不同?”子夏說:“古時候天地和順,四季有常,民有道德,五谷豐盛,疾病不生,又沒有兇兆,全都是恰到好處,這被稱為大當。”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出現(xiàn)了,確定了“父子君臣”的名分綱紀。這個綱紀一確立,天下才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之后,端正六律、調(diào)和五聲,用樂器為歌曲伴奏、用詩歌來表示頌揚,這就是德音,德音才能夠稱為“樂”。而您現(xiàn)在所喜好的是濫無節(jié)制的溺音。比如說鄭國的音樂,音調(diào)濫無節(jié)制,使人心志放蕩;宋國的音樂過于安逸,使人心志沉溺;衛(wèi)國的音樂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煩亂;齊國的音樂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驕逸。這四種音樂特點就是‘淫于色而害于德’,過分的放縱情欲,但是有害于人培養(yǎng)美德,不能稱之為樂,所以祭祀時候也不能夠使用。”為什么不能使用?因為這些樂敗壞了中正之氣。
最后,子夏還提醒魏文侯,他說:“作為一國之君,一定要謹慎選擇自己的好惡。因為國君喜好什么,臣下就會做什么;上層干什么,百姓就會跟著干什么。”《詩經(jīng)》上說:“牖民孔易”,“孔”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意思是說引導人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為什么容易?其實就是上行下效,自己喜歡什么,就會帶動整個社會興起這個風氣。所以說治國其實很容易,容易就是君主自己修身修好了,沒有貪、嗔、癡、慢、疑,感召的大臣也是和他有同樣氣質(zhì)的人。任用賢人,把國家也就治理好了。但是它又很難,為什么難?因為君主要克服貪、嗔、癡、慢、疑,克服財、色、名、食、睡,那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多少聰明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都是在財、色、名、利這幾個字上沒有過關。所以怎么樣?本來可以一帆風順,平步青云,但是卻鋃鐺入獄了。說明什么?說明樂之所以具有平衡人的內(nèi)在情感,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是因為樂是與天地之間的和諧秩序相應的,和人的心性平和相應的。所以真正偉大的音樂,能夠自然地模仿自然天道的和諧,只有這樣的音樂才是有意義的、可取的。在《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個音樂的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間建立起一種平和的氣氛。“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這個音樂在宗廟之中一演奏,君臣上下一同聽這個音樂,就無不和諧恭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間,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宗族鄉(xiāng)黨之中演奏,長幼一同聽這個音樂,就無不和諧依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在家門之內(nèi)演奏,父子兄弟一同聽這個音樂,就無不和睦親密。“故樂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所以說音樂是為了和諧父子、君臣之間的關系,而使萬民歸附親順的,這才是古代圣王立樂的宗旨所在。所以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平和的境界。
關于音樂對心靈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所認識。比如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畢達哥拉斯,他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輸一種對和諧的愛,怎么樣灌輸呢?他說我們可以通過欣賞音樂的美而成為和諧的人。畢達哥拉斯相信,人的實際追求是通過對感官的反復灌輸而形成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接觸什么,比如說耳朵經(jīng)常聽什么,眼睛經(jīng)常看什么,結果這個東西最后就成為我們的實際追求。音樂不僅僅是娛樂,在教育中,音樂是被用來傳授道德的。通過使人看美好的形式,比如說世界名畫,聽美妙的旋律曲調(diào),比如說聽這些德音雅樂,最后就可以實現(xiàn)人對美的追求。你從這里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太任在懷孕的時候,她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說明什么?說明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自己的所聞、所聽、所言、所行對自己乃至于對胎兒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第一個通過韻律和曲調(diào)的形式建立音樂教育的人。他通過音樂教育來塑造弟子們的性格,幫助人們改正壞的品格,并達到對激情和欲望的控制,恢復人原初的和諧狀態(tài)。從這些曲調(diào)中,他還設計了檢查和治療各種身心疾病的方法。更令人驚奇的是,他運用神的啟示而設計的曲調(diào)很容易地改變并且控制了弟子中出現(xiàn)的各種精神上的激情和欲望,比如說,沉溺在痛苦中的憤怒,還有遺憾、嫉妒、創(chuàng)傷的恐懼,各種形式的欲望以及侵略性、食欲不振,還有松弛、懶惰、狂熱等等。通過合適的音樂,就像通過精心調(diào)制的草藥,他把這些受困擾的人恢復為擁有和諧美德的人。史書上就記載,畢達哥拉斯曾經(jīng)對著一個醉漢吹奏不同的曲調(diào),結果怎么樣?制止了他瘋狂的行為,恢復了他清醒的頭腦。這說明音樂通過節(jié)奏和樂調(diào),能夠進入到心靈的最深處。所以一個孩子聽什么樣的音樂,就不能夠不謹慎;看什么樣的視頻,也不能夠不選擇。一個孩童從小就受到好的教育,節(jié)奏與和諧在他的心靈深處就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爾雅。如果接受了壞的音樂教育,結果就恰恰相反。
所以柏拉圖也說,“一個真正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在他的心里會有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狀態(tài)的美,表現(xiàn)在有形的體態(tài)舉止上,也會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diào)和的美。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心靈的統(tǒng)一作用,它對于同道必然會氣味相投,一見如故。”你看,柏拉圖這句話和《易經(jīng)》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簡直是異曲同工。他還說,“而對于渾身不和諧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而正確的愛,就是對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jié)制的、和諧的愛,這與縱情任性截然不同。而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就是達到對這種美的愛,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使人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所以好的音樂可以在人的內(nèi)心培養(yǎng)起和敬的態(tài)度,這也是音樂教育的根本。而這種和敬的態(tài)度一旦養(yǎng)成,人們的行為自自然然地就會表現(xiàn)出仁、義、禮、智、信。
我們也看到,現(xiàn)在有的企業(yè)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在企業(yè)中播放德音雅樂。像我們曾經(jīng)參觀過一個青島的企業(yè),這個企業(yè)廠房里的工人在工作的時候,都在播放著《推動搖籃的手》、《跪羊圖》、《感恩的心》、《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等等,結果就使得這些員工時時刻刻懂得感恩父母。自己工作好、認真負責,也是為了讓父母放心。這種平和的氣氛一旦產(chǎn)生,你看這個員工的眼神兒、工作狀態(tài)都和外邊的人不一樣。
但是,現(xiàn)在社會普遍流行的卻是古人所謂的靡靡之音。比如說,有一些孩子喜歡搖滾樂,本來這個骨骼身體還沒有發(fā)育完全,但是隨著音樂邊唱邊強烈地扭動,對身體健康、對于心性的培養(yǎng)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但是家長還沒有這種敏感度。作為領導者、領導干部,如果喜歡聽這種靡靡之音,就會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沉溺于享樂而不務正業(yè)。他的正業(yè)是應該想著如何把人民教導好,如何把政事處理好,使社會安定和諧,不要有那么多上訪的人。但是因為自己喜歡這些靡靡之音,經(jīng)常去KTV等等娛樂,最后怎么樣了呢?最后沒有時間精力放在政事之上,最后導致的是怨聲載道并自取滅亡。
我們看到就在前幾天,在10月23日,習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的師生回信,對他們傳承發(fā)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他在回信中強調(diào):“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fā)展戲曲事業(yè)關鍵在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我們知道習總書記作為國家領導人,可以說是日理萬機,每一天需要處理的事情有很多,為什么還專門抽時間給中國戲曲學院的師生回信呢?這就是因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戲曲音樂對于改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習總書記一直在倡導學習傳統(tǒng)文化,而且自己也帶頭聽京劇。那么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和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它對于陶冶人的性情,培養(yǎng)人的浩然正氣特別地有幫助。所以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些學戲劇,包括學京劇的孩子,他出來的表現(xiàn)就是穩(wěn)重、落落大方,不像那些喜歡流行音樂的,特別是喜歡搖滾樂的孩子蹦蹦跳跳,沒有絲毫的穩(wěn)重可言。而且戲曲里邊的內(nèi)容都是宣講五倫八德的道理,所以古代的婦女雖然沒有機會多讀圣賢書,但是她做人,懂得忠孝節(jié)義,懂得孝敬公婆、和睦妯娌、助夫成德。為什么?就是因為受了這些民間戲曲的影響,因為經(jīng)常看這些戲劇表演,包括小說等等文藝形式,都是以宣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主要內(nèi)容。
所以你看,去參觀一些祠堂,有的人就不明白,為什么祠堂的對面還有一個戲臺?為什么在這個地方還建設一個戲臺呢?這么莊重的地方為什么有戲臺呢?這就是因為古代的戲曲和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是不同的,這個戲曲音樂也都起了教化人心的作用,這個就叫“寓教于樂”,而不是“靡靡之音”。所以對于社會風氣的倡導,戲曲音樂確實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人也認為人性本來是平和的,好的音樂一定是與本性相符,對于“明明德”有幫助。在《樂記》中,就有一段這樣說:“人性本來是平和安靜的,但是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就使他產(chǎn)生了種種貪欲之心。而當這種種貪欲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及人的覺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被物質(zhì)世界所擾亂的時候,就喪失了自我,被欲望所淹沒。從這里就滋生了叛亂、違抗、狡黠、欺騙以及普遍的不道德。因此才出現(xiàn)了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弱肉強食、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無所養(yǎng)的局面,這就是亂世的表現(xiàn)。”
好的音樂是那種能夠引發(fā)人進行心靈內(nèi)在反省的音樂,讓人心平氣和的音樂。所以《樂記》上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助其教焉。”音樂是圣人所樂的,不是一般人為了追求感官刺激所樂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感人至深,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所以古圣先賢特別重視音樂的教化。音樂教育對于改變?nèi)说牡赖缕焚|(zhì)、維護社會和諧是最有效的途徑。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唐玄宗注:“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禮教為我們說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系。因此人學習了禮,就自自然然地懂得如何把這些人倫關系處理好。所以禮,可以幫助扶正君臣之間的關系(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者),以及協(xié)調(diào)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彼此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履行什么樣的義務,這個關系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還有,明了“男女、長幼之序”,也就是夫婦之間、長幼之間的秩序,應該是如何建立的。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們經(jīng)常聽人批評或者評論說:某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太可笑、遠著他、少來往”。這一串的名詞之所以被加到一個人的頭上,歸根結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不懂得禮教。這個人的人際關系,因為不懂得禮,肯定處理不好,這個人的前途恐怕也會因為沒有禮而受到影響。這個禮其實都在《弟子規(guī)》之中,你把《弟子規(guī)》學好了,你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地就會受歡迎。
比如說《弟子規(guī)》上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樣的話,你有這個態(tài)度,做老師的呼喊你,做領導的命令你、教導你、責備你,也都是這樣的態(tài)度。
再比如《弟子規(guī)》上說:“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你在路上遇到了長輩,你要怎么樣?趕緊跑上去敬禮、問候,如果長輩沒有跟你說什么話,你就退到一邊。 《常禮舉要》中也說:“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
《弟子規(guī)》上還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常禮舉要》也說:“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弟子規(guī)》上還說:“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當人很忙碌,沒有空閑的時候,不要老去打擾人家;當人身心欠安的時候,也不要用閑話去干擾人家。所以你看,你把這些東西一一地落實在生活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中,你就自自然然地受人歡迎。
總之,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事與事之間維持秩序、國與國之間保持常態(tài),都需要禮節(jié)。
所以《禮記》中說:“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在這里也說: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百姓得以治理,沒有比禮更好的了。為什么沒有比禮更好的了?
在《大戴禮記》中講, “禮”具有“絕惡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學了這個禮,可以在罪惡還沒有萌發(fā)之前,就加以杜絕;使人在細微之處,培養(yǎng)起恭敬之心;讓人不知不覺中,就遠離了罪惡而改過遷善。所以它有防微杜漸的作用。古人也說:“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在《漢書·禮樂志》中,記載著國家制禮作樂的重要性,這一段也收錄在《群書治要·漢書二》之中。這一段話是這樣說的,說六經(jīng)的宗旨殊途同歸。這個六經(jīng)就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它們的宗旨殊途同歸,而發(fā)揮禮樂的作用最為迫切。為什么呢?修身者片刻忘失禮教,就會有急躁、傲慢的情緒進入其心;治國者一旦失去禮教,就有混亂的局面到來。人含藏天地陰陽之氣,生有喜怒哀樂的情感,為了節(jié)制人的情感而不過分,圣人就效法天地制定禮樂,用它來感通神明、建立人倫、端正性情、節(jié)制萬物。
于是,哀痛時就會有邊哭邊頓足的禮節(jié);高興時,就會有載歌載舞的儀容。這對于正直的人來說,足以與他的真誠相稱;對于偏邪的人來說,也足以防止他的過失。因此,婚姻之禮被廢棄,夫婦關系就會乖繆,而放蕩、偏邪之罪就會增多;鄉(xiāng)飲酒之禮被廢棄,長幼之間的秩序就會混亂,而爭斗、訴訟就會增加;喪祭之禮被廢棄,骨肉之間的恩情就會淡薄,而違背死者遺志、忘記祖先的人就會增多;按期朝見天子的禮儀被廢棄,君臣的位置就會錯亂,而侵犯、逾越的行為就會產(chǎn)生。
所以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可以調(diào)御民心;樂,可以調(diào)和民聲。
國家通過政令推行禮樂、動用刑罰,目的是為了防止禮樂不能推行。禮、樂、政令、刑罰這四者都得到實現(xiàn)而不被違背,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備了。
音樂能調(diào)治人的內(nèi)心,禮儀能用來修治人外在的行為。內(nèi)心安和,人民就會和睦親愛;尊卑有別,就會使人心存敬畏;和睦親愛,就不會有怨恨;心存敬畏,就不會有爭斗;謙遜禮讓之間就能夠使天下得以治理。這就是禮樂的妙用!
在周朝的時候,借鑒了夏朝、商朝兩代的經(jīng)驗,使禮制儀文尤其完備。大事上定有制度,小事上也能委曲防范,也就是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因此教化遍及百姓,人民和睦相處、災害不再發(fā)生、禍亂不再出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情形?全國的監(jiān)獄四十多年都極少有犯人出現(xiàn)。等到周王室衰微,諸侯逾越法度,憎恨禮樂妨害自己,于是就拋棄了禮樂典籍。后來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些禮樂典籍也在動亂中亡佚了。典籍亡佚了,禮樂也就沒有人講了。
漢朝建立以后,高祖治理混亂的局面,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但因事務繁忙沒有空閑,雖然如此,他還是任命了叔孫通制定禮儀,來修正君臣之間的名位。這個禮制定好了之后,漢高祖贊嘆說:“我今天才明白作為天子的尊貴啊!”于是制定禮儀法度,但還沒完備,叔孫通就去世了。
到了漢文帝的時候,賈誼又提出:漢朝承接了秦朝敗壞的風俗習慣,拋棄禮義、舍棄廉恥,大臣們只是把文書部冊得不到批復和不能在規(guī)定內(nèi)實施政令作為大事,反而對世風日下安然不覺得反常。可見,要轉變風俗、改良習俗,使天下人轉變心意、趨向道義,似乎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做到的。確立君臣的名分、齊整上下的等級,使國家綱常法度有序、六親和愛親近,這些不是上天能夠做到的,而是人建立的。既然是人為建立的,沒有作為,就不會成立;不修整,就會敗壞。于是賈誼便草創(chuàng)設置禮儀,皇上對此很高興,但是大臣周勃、灌嬰等人卻從中障礙,于是賈誼的意見就被擱置了。
等到漢武帝即位以后,商議要設立明堂、制定禮服。又恰逢竇太后不喜歡儒家學說,這一提議又被廢止。后來董仲舒說:“君王秉承上天的意旨行事,所以應致力于推行道德教化而減少刑罰。如今廢棄先王德教,而專門任用執(zhí)法的官吏來治理人民,卻想使道德教化遍及天下,是很難成功的。
古代的君王,沒有人不把教化百姓作為治國的首要任務。他們設立太學,在國都推行教化;設立庠序,在地方上教育人民。教化既已昭明,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已形成,天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沒有一個人犯罪入獄的情況。到了周朝末年,天下無道,秦朝繼周朝之后又更加嚴重于周朝。而如今漢朝承繼于秦朝之后,雖然想治理這種局面,也是沒有好的辦法。法律剛剛頒布,奸邪之事就隨之產(chǎn)生;政令剛剛下達,欺詐之事就隨之出現(xiàn)。這就好比用熱水去止息沸水,卻只能使水更加沸騰而無濟于事。所以自從漢朝取得天下以來,盡管總是希望治理好天下,但至今也不能夠感化殘暴的人轉惡為善、廢除刑殺。其失誤在哪里呢?就在于應該改革的時候而沒有進行改革。”也就是說應該推行禮教、重視道德教化,但是卻沒有重視。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正在征伐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堅決地想要取得軍事上的成功,沒有時間留心禮制儀文方面的事情。
到了漢宣帝時,瑯邪的王吉任諫大夫,又上疏說:“真正有志于天下太平的君主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現(xiàn)在公卿大臣們有幸身逢其時,卻沒有能拿出建立萬世基業(yè)的長遠國策,以輔助英明的君主開創(chuàng)像夏、商、周三代那樣的太平盛世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些大臣們所注重的,只是整理文案書冊、審判案件、聽理訴訟而已,這并不是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根本辦法。但是宣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到了漢成帝時,劉向勸告皇上說:“應當興建辟雍、設立庠序、陳設禮樂,使雅頌的音樂隆盛、使揖讓的禮儀盛行,以此來教育感化天下百姓。像這樣做,而天下還不能達到太平的,這種事情還從未有過。況且教化是天下太平的依靠,而刑罰只是起輔助作用。如今廢棄天下太平所應依靠的道德教化,而只建立輔助型的刑罰,這不是用來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方法。”成帝把劉向的意見交付給公卿大臣們商議,丞相和大司空上奏,請求建立辟雍,然而確定地基位置的圖表還沒有制作好,就趕上成帝又駕崩了。
到了東漢,漢世祖劉秀稟受上天的使命,使?jié)h王朝重新振作,在位三十三年,使得四周少數(shù)民族前來歸附,政治教化清明,于是建立明堂、辟雍。漢明帝即位后,親自在明堂、辟雍實行古禮。禮節(jié)儀式已經(jīng)豐富完善,但道德教化仍未能遍及天下。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為禮樂的制度尚不完備,群臣百官無法稱頌,地方學校還沒有普遍設立起來推行禮樂教化。
那么《漢書·藝文志》中的這一段話,就講了夏、商、周以禮樂治國所取得的效果,那就是“囹圄空虛,刑措不用”。后來禮樂被廢棄之后,國家出現(xiàn)了動亂不安,以及后人又不斷地勸諫皇帝必須重視禮樂教化的歷史。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要說明禮樂制度的設立以及普遍推行,才是社會大治的根本。
所以你看古人治國,它依靠四種方式:禮、樂、政、刑。
而這種排列的次序也不是隨意的,它是把“禮、樂”放在了“政、刑”之前,“禮、樂、政、刑”是這樣排序的。說明什么?說明禮樂教化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
我們現(xiàn)在說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哪里做起?也要從弘揚禮樂文化來做起。我們看古代的時候,一個王朝被推翻之后,新的王朝建立,馬上就頒布禮樂,“制禮作樂”,結果怎么樣?三五年之間社會就恢復太平。所以說,政令、刑罰是輔助性的手段,而且頒布政令,也是為了推行禮樂;動用刑罰目的是為了避免禮樂教化不能得以推行。
禮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禮樂可以在人的內(nèi)心培養(yǎng)起一種和敬的態(tài)度。如果國家平時重視提倡禮樂的教化,就不需要用警察來維持秩序了。所以這里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安定在上位者,也就是古代的所謂天子諸侯,他們能夠安定地處在其位置上治理國家。治民就是治理民眾,沒有比禮更好的辦法了。講禮也就是講規(guī)矩、講禮讓。相對地講,它可以使天下維持太平的局面。而你講禮,講到絕對之處,就像大舜那樣對后母,他子孝講到了絕對的境界,就可以使人成為圣人。因為這個禮是和天地之道,和人性都是相通的。
下面說“禮者,敬而已矣。”夾注中說:“敬,禮之本,有何加焉。”敬是禮的根本,又有什么能夠超過敬呢?《禮記·曲禮》曰:“毋不敬。”也就是要一切恭敬。如果講到禮的種類、禮的儀式那是相當?shù)亩嗔耍懊嫖覀冎v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但是用一個字概括它的本質(zhì)就是一個“敬”字。所以學禮就要從“敬”這個字來學起。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學到這個敬字,禮的根本也就學到了,其他的也就容易學了。因此這里說所謂禮,就是一個“敬”字而已。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唐玄宗注,說:“居上敬下,盡得歡心,故曰悅也。”居在上位的人能夠恭敬那些在下位的人,比如那些為人父、為人兄、為人君者,都會盡得歡心,就能得到天下的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的歡喜。我們想一想,天下有多少人呢?天下有太多的人因為在位者居上敬下而心生歡喜。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為人子女的就會喜悅;尊敬別人的兄長,為人弟弟的就會喜悅;尊敬別人的君主,為人臣子的就會喜悅;尊敬一個人就會讓千千萬萬的人都感到喜悅。
“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眾。所敬的只有一個人,這是說所敬者少,而能讓千萬人喜悅,這就是所悅者眾。
“此之謂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也就是說用孝悌之道來教導民眾,用禮樂之道來感化民眾,這就是所謂的“要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所尊敬的人雖然很少,而感到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所謂的切要之道啊!這說明治國大道至簡。孟子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句話特別值得我們現(xiàn)在的人注意,他說這個道本來就在近處,但我們非要到遠處去求,本來是很容易的事,卻偏偏要往難處去做。其實只要人人都親愛自己的親人、父母、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所以孟子又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們現(xiàn)在都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有親愛,有仁慈、博愛。這個仁愛之心就是從“親親”培養(yǎng)起來的,就是從孝敬父母、親愛父母培養(yǎng)起來的。把這種親愛之心推而廣之來關愛人民,再把這種關愛人民的愛心推而廣之,擴大到萬事萬物的身上,這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愛人”首先要從愛父母做起,然后愛其親人、愛其長上、愛其國家、愛其人民,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孝悌的教育始于“事親”,進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做到“民胞物與”。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伙伴,直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孝悌之心的擴展,不僅可以達到人際和睦,而且還可以達到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所以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是我們追求的結果。從哪里入手?從孝悌的教育、禮樂的教化入手,你所尊敬的人雖然很少,但是感到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所以稱之為要道。
思政課教育如何提升才能夠深入人心、有實效?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如何建設?那就是要抓住三個重點:第一,就是孝悌為本;第二,就是身教為先;第三,就是禮樂為要。教育者、領導者先受教育,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