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孝經》第13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孝經》第13集
2021-10-20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

在《開宗明義章》孔子講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并且提出這一至德要道就是孝,但是并沒有展開論述。這一章是廣宣“至德”之意。天子以其至高的德行,身體力行孝道、悌道、臣道,天下的人自然而然的受到教化。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家至而日見之”,根據邢昺的疏,“家至”:就是家家悉到。 “日見之”:天天見面。孔子說:“君子教導民眾孝道,不用親自到家家戶戶每日見面對之宣講。”

那應該怎么樣做?夾注中說:“但行孝于內,流化于外也”,只是行孝于內。比如說天子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天下人看到天子如此孝敬父母,也自然跟著天子學習,德澤自然感化于外。在《論語》中,孔子也多次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也是告訴我們上行下效的道理。

孔子還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你率領著大家去做正當的事,還有誰敢做不正當的事?領導者、在位者的率先垂范,對于治國具有關鍵的作用。

孔子還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假使一個領導者、在位者能夠端正自身,辦理政治又有何難處?假如不能端正自身,又怎么能夠端正別人?推行孝道也是一樣,在位者能夠身體力行,孝敬父母,天下的人自然起而效法。

在《群書治要·尸子》中記載,舜任用了五個人,而天下大治,但是天下人仍然以舜為父母。而且他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首先我們看舜,他任用的五個人都是誰?《論語》中也說:“舜有臣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

大禹,世人皆知,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的父親“鯀”也曾經奉命去治理洪水。但是“鯀”采取的是壅堵的方式,結果沒有把水治好。“禹”就繼承了他父親的事業,但是他改變了治水的方法,采取了疏通的方式,結果治理黃河有功,所以受禪讓繼承了地位。“禹”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最卓著的功績,除了把黃河的滔天洪水治好之外,就是把中國的國土劃為九州。后人尊稱他為“大禹”,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稷”是周家的始祖,他教民稼穡,讓人們有東西吃,這也是有德于民。所以為什么周朝可以享年八百多載?都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積了厚德,庇蔭了子孫。所以凡事都有它的因果,必須相信,那就是自作自受。

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三世而斬”。凡是五代同堂的家庭,都是他們的祖上有厚德,這是從正的方面講。那反過來講,這個家庭、家族后代不是很興盛發達,也是和祖宗不積德有關。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一有不如意的事出現的時候,就不會去怨天尤人。現在社會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是怨聲載道,什么原因?其實就是不明理所導致的。遇到問題不知道“反求諸己”,反而是推卸責任,責怪、埋怨別人。

下面一個人叫“契”,他是“子”姓,名“契”,是帝嚳之子,“堯”的異母兄弟,他也是商湯的祖先。在公元前十六世紀,他的第十四代孫“商湯”起兵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湯傳位十七世,三十個君王歷時五百多年,最后在商紂王的手里滅亡。“契”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當時擔任“舜”的司徒,也就是相當于教育部長。他教導人們什么?教導人們五倫大道,所以在《孟子》中有記載,五倫大道從契的時候就開始教導了。

“皋陶”就是舜禹時期的大理官,也就是司法長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法官。據說他長著青臉鳥嘴,鐵面無私,斷案公正。作為法官,必須公正無私,不能夠以權謀私,凡是以權謀私的法官,下場都不會太好。當然,不僅僅是做法官不能夠以權謀私,凡是我們做事情,擔任一個職位,都不可以以權謀私。為什么?《大學》中告訴我們:“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凡是以權謀私獲得來的財富,都叫“悖而入”,也就是說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那將怎么樣呢?就是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而且還失去了人家對你的信任。所以以權謀私的人,基本上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最后什么也得不到。這里講的是“皋陶”。“皋陶”后人就很少。為什么呢?因為作為法官,雖然小心謹慎,但是要判刑,這也是有一定的因果在其中的。

伯益是與大禹同朝為官,因為他善于狩獵、畜牧,就被推為虞官,就是負責當時的山澤、畜牧業等等。因為他在長期狩獵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熟悉鳥獸的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他馴服,所以在畜牧方面,也是卓有成就。

舜所得到的這五個人都是賢能之人,因為任賢使能,所以達到無為而治。在《論語》中說:“舜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堯就向舜來問他治理天下的方法,到底怎么樣可以達到無為而治,而天下還以他為父母的這種境界?舜僅僅回答了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事天”。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照自然而然的秩序、自然之道來治理。那怎么叫按照自然規律、自然之道來治理?隨后他就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平地而注水,水流濕;”比如說你同樣在大地上注水,水自然會流向潮濕低洼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就燥。”同樣是把一堆柴火點燃,火自然會點燃干燥的柴火。這就是“召之類也”,就是感召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在后面就得出結論說:“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堯帝憑著自己的美德,感召了德才兼備的人來輔佐他;夏桀王品行敗壞,所以他任用和感召的人也是德行缺失,甚至是狡詐奸猾之人。這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

領導者明白這個道理,要想使天下民風淳厚,人人都能孝敬父母,應該怎么辦?就是自己要從自身做起,為天下人做出一個孝親的榜樣來學習。

在2015年元旦致辭的時候,習總書記的背后書架中多了幾樣東西:有一部大部頭的書就是《群書治要》,還有就是習總書記的全家福。特別是習總書記推著輪椅、推著父親出去散步的場景。全國人民看到習主席這樣地孝敬父母,這樣地重視家庭,也自自然然地會起而效法。

所以,在古代,天子、諸侯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也就會自然感召什么樣的下屬、什么樣的臣子、什么樣的民眾。所以做君主的、做領導者的來不得半點虛假。如果你是以虛假之心、虛情假意對待臣子,這臣子也會以虛假之心來應對。同樣的道理,臣子對領導者也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要有恭敬之心、真誠之心。

下面:“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君子教導民眾行孝,是要使天下作為父親的人都能夠得到尊重;教導民眾奉行悌道,是要天下的兄長都能夠受到尊敬。那么怎么教呢?《說文解字》上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君子以身作則,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就是教天下的人,特別是為人子者,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君子以身作則,對自己的兄長盡到悌道,就是教天下為人弟者都懂得尊敬兄長。

但是如果自己的父母兄長過世了,天子又應該如何以身作則教導天下的為人子、為人弟者盡到孝悌之道呢?這個就是夾注中所說的:“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敬天下悌也。” 

三老、五更,根據《漢 官儀》云:“天子無父,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三老就是古代掌管教化之官,是由五十歲以上的老者擔任,在鄉、縣、郡都曾先后設置。為什么稱為“三老五更”?根據《援神契》注:“三老,老人知天、地、人事者。”這個三老不是三位老人,而是老人知道天、地、人之事的。什么叫五更?就是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在《漢書·高帝紀》中就記載:“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把民眾之中五十歲以上的,有修行,并能率領大眾為善的人,這樣的人往往德高望重,而且又通達天、地、人之間的規律,作為三老。每一個鄉選一人,再從三個鄉里的三老中選擇一位作為縣三老,與縣令、縣丞、縣尉共同教導民眾處事,主要也是使民眾懂得仁義禮智信等道理。

五更,就是古代的鄉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員。五更就是知曉五行更替變化的老人,這也是古代鄉官的名稱,都是由那些年老、請求辭去官職的官員來擔任,一般是七十歲左右。像《魏書?尉元傳》就記載:“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所以,天子以侍奉父親的態度奉侍三老,這是表明他尊敬天下的老人;天子以對待兄長的態度來奉侍五更。這是教導天下人尊敬自己的兄長。天子的父兄過世,他是通過這種禮來身體力行,教導天下人如何盡到孝道,如何盡到悌道。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天子教導自己的臣子為臣之道,就是要使天下所有的君主都能夠受到尊敬。那么天子是如何以身作則教導臣子為臣之道的?因為他高高在上,已經是最高的領導者了,怎么以身作則?在夾注中說:“天子郊則君事天,廟則君事尸,所以教天下臣。”

這個“尸”,也就是神主。孝子的祭祀,看不到親人的形象,心思無所系念,于是就設立“尸”充當祭祀的對象,使孝子的心意有所寄托。所以“尸”,就是在祭祀的過程中,充當所祭祀神靈象征的特殊身份的人,這個人被稱為“尸”,可以由被祭祀者的孫子來擔當。像《禮記·曲禮》就有:“孫可以為王父尸。”

天子郊祀時(郊祀祭天的時候),以對待君主的禮節來奉事上天;宗廟祭祀時,則以對待君主的禮節,來奉事代表祖先受祭的尸。這就是為了教導天下人懂得為臣之道。也就是說,天子在祭天和祭祖的過程中,做出為臣的榜樣,這樣就是以身作則來教導臣子們為臣之道。

當然,這種禮還有很多很多,教導臣子怎么樣做為臣之道。比如說朝覲之禮,諸侯國君來朝見天子,他怎么樣對天子恭敬,也是教導他手下的臣子,如何盡為臣之道?“《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夫子講完了至德之教之后,就引用了《大雅·泂酌》中的兩句詩來進行贊美:“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愷”,樂,和樂的意思; “悌”,易也,簡易、容易相處的君子,也就是平易近人的意思。這就是說,和樂而平易近人的君子,能夠順應民心、推行教化。自己身體力行孝、悌、忠的德行,又把這種教化推行到天下,使天下的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者都能孝順其父母、尊敬其兄長、忠于其君主。換一句話說,至德之君教導人們孝、悌、忠,使天下的父母、兄長、君主,都能得到孝敬、尊重、忠誠,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那就是能夠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甚至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境界,因此,他被稱為人民的父母。夾注中說:“以上三者,教于天下,真民之父母。”用上述三點來教化天下,真正是人民的父母啊!如果不是具有至高德行的君主,又有誰能夠順應民心到如此廣大的程度?所以說“至德之君,能行此三者,教于天下也。”擁有至高德行的君主,能夠按照這三點去做,以教化天下。

所以《詩經·大雅·泂酌》中說:“溫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若沒有至高之德,有誰能夠順應民心,到如此廣大的程度呢?這是我們講的《廣至德章》。

下面我們看《廣揚名章第十四》。

在第一章《開宗明義章》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但是怎么樣“揚名”,對于“揚名”的含義并沒有進行延伸、講述。所以在這章中廣述“揚名”的含義。這一章列在《廣至德章》之后。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首先我們看第一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能盡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對君主的盡忠之上。”要想求得忠臣,怎么樣求?忠臣出于孝子的家中,所以可以把孝道移到君主身上。

在《后漢書》中,記載著“韋彪論官”的故事。韋彪官居大鴻臚。當時,凡是向皇帝陳說朝事的,大都提到郡國舉薦人才不按政績、功勛的次第,所以守職的人越來越懈怠,而政務也慢慢疏懶,這個過錯在州郡一級。韋彪上書說道:“孔子曾說:‘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人的才能和德行很少能夠兼備。有的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足;有的人有才能,但是德行不夠。德才兼備的人是比較少的。所以孟公綽做趙、魏兩國的家臣很優裕,但卻不能做滕、薛兩個小國的大夫。”這也是出自《論語》。孟公綽廉潔正直、沒有貪心,但是政務一繁忙就受不了了。而滕、薛雖然是兩個小國,政務繁多,他任兩個小國的大夫,就力不能及了。后面,韋彪接著說:“忠孝之人,存心近乎仁厚;而鍛煉成熟的官吏,存心近乎刻薄。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夠直道而行,是因為古代用賢,都經過砥礪選練。選拔人才,應該把才行放在首位,不能單純的只考慮他們的功勞、門第。而其要點,在于選拔孝廉的郡守,郡守賢能,貢舉就能夠求得合適的人才了。”光武帝聽了之后,非常贊同他的建議。

這說明古人選官,忠誠是根本。怎么看一個人能不能夠忠誠?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個人有恩義,有情義,有道義,他不能夠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才能夠把這個職位擔當好。這個選取人才的方法在日本的企業一直得到沿用。當企業想提拔某一個人成為中層領導的時候,一定要去家訪,去探望這個人的父母,看看他的父母對這個人滿不滿意,看看他在家是不是一個孝子。在《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他不愛自己的父母親去愛其他的人,這是和性德相違背的;一個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而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相違背的。因為我們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一個人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都能夠不去顧,但是對領導照顧有加,怎么可能是真心實意的呢?而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一旦做了官,就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為他自己有父母,就會想到百姓也有父母,把對父母的這種關愛推及到關愛天下的老人身上。自己有妻兒,也會想到百姓有妻兒。有了這種仁孝之心,怎么可能不成為一個好官呢?這樣的人也不會貪污受賄,讓自己的父母蒙羞。

在《群書治要·晉書》中記載了一個吳隱之的故事。吳隱之早年父親過世了,他就成了一個孤兒。孤兒就是幼兒無父,叫孤兒。他侍奉母親非常的孝敬、恭謹,特別注重對父母的色養,就是特別注重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后來,他的母親過世了,他懷念母親,在守孝的時候,因為悲傷過度,差點喪失了性命。他的鄰居恰恰是韓康伯家,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明的、有德行的婦人。每一次聽到吳隱之在哭泣的時候,如果她是在吃飯,就會放下碗筷,和他一起哭泣;如果是在織布,她就會放下梭子,也和他一同悲泣。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吳隱之的服喪期滿。韓康伯的母親特意囑咐韓康伯說 :“如果你以后做了負責選拔人才的官員,一定要推舉像吳隱之這樣有孝順之心的人”。果不其然,后來韓康伯到吏部任職,于是他就推薦了吳隱之,而且是越級推薦。從此,吳隱之就成了一位廉潔官吏,被封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

吳隱之去廣州上任的時候,聽說廣州的北邊有一個泉水叫“貪泉”。父老鄉親都傳說,一旦飲了貪泉的水,即使廉潔的官員也會變成貪官一個。吳隱之到了廣州,先到貪泉舀了一口水喝了,并且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古人說喝了這貪泉的水,就會變成貪官污吏。但是我想,假使讓伯夷、叔齊這樣有廉潔、德操的人,飲了這貪泉的水,終究也不會改變他們廉潔之心。所以他到廣州做官,更加地注重德操,非常廉潔,結果使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蠻荒之地都受到了感化,這實際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一個人,他的力量是很小的,周圍的人都在貪污受賄、以權謀私,都在驕奢淫逸,但是自己卻不受影響,反而能夠轉變民風,這需要有多大的定力,還有智慧呢?當時的皇帝晉安帝下了一個詔書:“廣州刺史吳隱之孝心過人,他把自己的俸祿平均分配給九族的親屬,處在可以貪得的官位上,卻不改變他的節操,不講求自己的享受。雖然家庭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但是家人所穿的還是粗布衣服。他不改變服飾,革除奢侈的作風,務求簡約,所以使南方地帶的社會風氣大大地改觀。朕以為這樣的行為應該受到嘉獎,給他進號前將軍,賜錢五十萬,賜谷千斛。” 

吳隱之他做官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恭謹、廉潔的程度,就是因為《禮記》上說:一個孝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念念想著父母的教誨,不敢因為自己的行為給父母抹黑。所以孝子為官,也一定會清廉恭謹,不敢貪污腐敗。

中國從漢代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一個孝子,他言行舉止小心翼翼,唯恐辱沒父母的名聲。就像吳隱之,時刻要保持自己的清廉之志,所以哪怕是一丁點的小事,都不會放縱自己。吳隱之在年輕的時候,曾有一次吃到咸菜,因為味道太鮮美,于是就拋棄不吃。在廣州做官時,手下人給他送魚,常常剃去魚骨和刺,只留下肉。吳隱之察覺了他的用意,責罰并開除了他。在歷史上,兩晉時期的官風極其腐敗,日食萬錢、比闊斗富的丑聞經常發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但即使在官場風氣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吳隱之依然能夠清廉自守,成為一代廉吏,名垂青史。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吳隱之他的孝德根基扎得很深,所以才能夠面對各種誘惑屹立不搖。

“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

侍奉兄長能夠盡到悌道,所以可以把它移用到對尊長的敬順之上。像西周初年的周公,就是一位友愛兄弟、講求悌德的典范。在約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興兵打敗了昏君商紂,建立了周朝。但是武王在第二年就患了重病,臥床不起。當時天下還沒有平定,百廢待興,朝中的群臣一下子就亂了陣腳。太公和召公就想占卜吉兇,周公建議再等一等,為什么?他說: “如果祖先們在天之靈知道了,也會憂慮悲傷的”。但是如何才讓哥哥恢復健康呢?周公就暗暗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哥哥武王的壽命。于是,他悄悄地設立了祭壇,捧著玉璧、玉圭,向祖先虔誠祈禱:“您們的長孫周武王現在辛勞成疾,身患重病。如果先祖們真的需要一個子孫前去侍奉,那就請讓我代替哥哥去吧。我多才多藝,可以好好地侍奉你們。但是哥哥武王,卻不如我多才多藝,而且他身為周朝天子還肩負重任,請先王們庇佑他吧!”為了表示他的誠心,周公還讓內史記下他舍身代兄的祝禱詞,然后進行占卜,結果為大吉。這就預示著武王的病會痊愈,即使不能夠痊愈,先王也會同意周公代替武王。

得到這個結果,周公很高興,立即趕到宮里祝賀武王:“哥哥,占卜結果是大吉,您是不會有災禍的,您只需要考慮如何治理好天下,其他的都不用擔心。”周公還把寫有祝禱詞的冊文放到柜中密封起來,并且告誡守柜的人,不許泄露他舍身代兄的事。

周公身為輔佐大臣,可以說是權高位重,但仍然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哥哥的安康,同胞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令人為之動容。這一份源自天性的骨肉同胞之情,就是“悌”德的天然基礎。

周公敬愛兄長,輔佐武王開創了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在武王去世之后,他又遵從武王的遺愿,盡心盡力地輔佐武王的兒子成王。在他攝政期間,他把對兄長的尊重,轉化為對于賢者的禮敬,因此留下了“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典故。

古代的時候,男人的頭發都很長。他在洗頭發的時候,突然有賢德之士來求見了,為了讓賢德之士不要久等,他馬上就把頭發綰一下,趕快去接待賢士。而在他洗頭發的過程中,要多次停下來出去接待賢士;在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吃飯的時候,正在嚼著肉干,古代的這個肉干比較硬,突然有賢德之士來求見了,他也馬上就把肉干吐在旁邊,起身去接待賢士,吃一頓飯的功夫要多次停下來。

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周公為國為民、竭忠盡智,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對于賢士還非常地禮敬。這種禮敬賢者的態度,和他對兄長的尊重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人還把對兄弟的友悌之情推而廣之,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如《蘇子卿詩四首》中所寫到的:“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兄弟姐妹,一奶同胞、手足情深,就像長在一根樹枝上的幾片樹葉一樣,是離不開彼此的。而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是親如兄弟、彌足珍貴。再把目光放遠一些,我們生而為人,都是同胞,大家腳踩著同一片土地,頭頂著同一片藍天,又哪有什么互不相干的陌生人呢?都應該友好相處、相親相愛。

正是因為孝悌觀念的延伸,使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個人、家族、國家、天下是不可割裂的,而是一個整體。因此,中國人共同體的觀念非常開闊,不是一個家族,不是小團體主義、一個地區主義,而是超越了地方局限性的大天下情懷。這種大天下情懷,正是從孝悌觀念延展而來。

對父母的孝德推展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對兄長的“悌”德延展開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可以打破血緣的界限,將這一份仁愛互助之心向身邊的人輻射,進而向更廣大的人群延伸,最終形成仁慈、博愛、和諧、友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古代中國以及現代中國,都高度重視“孝悌”之德的傳承與培養,它不僅有利于家庭和諧,還可以培養出人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愛心。

總之,悌德在培養對尊長的敬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這里說:“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以恭敬之心奉事兄長,則能敬順,這種敬順之心可以移到對待尊長的身上。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理”,治的意思。能夠將家庭治理好,家族治理好,就能夠把治家的方法移用到處理政務上。

我們知道在堯帝的時候,當他考慮帝位的候選人時,就請諸位諸侯來舉薦賢德。大家都對堯帝說,在民間還有一個沒有娶妻的人,名叫虞舜,他是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不遵德義,母親不講忠信,弟弟狂傲無禮,但是舜都能夠用孝順、友愛之心與他們親睦相處,使他們上進,而不至于發展到奸惡的程度。可見舜,他確實是一位至孝之人。他的父親瞽叟愚頑無德,后母沒有慈愛之心,弟弟象又很傲慢,他們都想殺舜,但是舜卻恭謹孝順,恪守孝道,最終感化自己的父母兄弟這樣的人。

堯聽了之后就說:“那我就先考驗考驗他吧!”于是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通過她們來觀察他的德行,又讓九個兒子拜舜為師,來觀察他的處世之道。

舜讓兩位妻子遷居到媯水(媯音guī)旁邊,她們都能夠遵行為婦之禮,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而驕慢舜的家人。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忠厚謹敬。堯認為舜做得很好,就讓舜謹慎地教導人們五倫大道,也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舜的教導之下,人們都能尊崇五倫的教化,教育辦得也很好。堯又讓舜廣泛地參與百官事務的管理,結果各種事務也處理得有條有理。堯又讓舜在四方之門迎接來朝見的賓客,結果接待得莊嚴肅穆,諸侯和遠方的賓客對主人都很恭敬。堯又讓舜進入山林川澤,遇到暴風雨,舜從來不迷失方向。堯認為舜有超人的智慧,就把舜召來說:“你謀劃的事情都能做到,說過的話都有成效,已經三年了,你可登上帝位了。”但是舜沒有迫不及待地要接受天子之位,他仍然認為自己的德行不夠,缺少歷練,還不足以讓人心悅誠服,因而辭讓。到了后來舜才接受了堯帝的禪讓。

堯在禪讓帝位給舜之前,對舜進行了幾個方面的考察,首先考察的就是他的治家能力。為什么?這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在這里也說,“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夾注中講:君子所居則化,所在則治,故可移于官也。君子所居住的地方,自然會被他所感化,所在的地方自然可以得到治理,所以可以把這種辦事能力移到做官治民之上。這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特別是古代的家族和現在的家庭不一樣,都是大家族,小則上百口人,大則上千口人。能夠把這樣復雜的家族關系處理得井井有條,這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比治國更容易,必須有足夠的德行、智慧和忍讓。舜對百姓的教化是身教,民眾對舜的信任和擁戴,也是因為他修身有成。

在《史記》中記載,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互讓田地邊界;在雷澤捕漁,雷澤的人互相推讓居所;在黃河邊制作陶器,那里生產的陶器沒有粗糙破損的,沒有假冒偽劣產品。一年的時間,舜居住的地方便成為了一個村落,兩年成為一個集鎮,三年成為一個都城。這都是因為舜他有高尚的德行,還有高度的智慧所感召的結果。

我們學習了歷史就知道,當今中國的很多干部培養模式和制度,還能從堯舜這里找到歷史淵源。從堯帝禪讓舜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古的圣君選賢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其中特別強調以孝德為先的選賢標準。

其次,在任命之前,要對候選人做全方面的考察。就像堯從公、私兩個方面來考察舜。在私的方面,首先考察舜齊家的能力。因為《大學》上也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像我國現在考察領導干部,家人的狀況也被納入考察的內容,因為這體現著領導干部教導、影響家人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齊家的能力,而且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領導干部之所以鋃鐺入獄,都是被家人拉下馬的。此外,在公的方面考察的不僅僅是政績,還要考察這個干部在民眾中的口碑。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干部選任,之前都進行公示,公示期間一般是七到十五天。在這個期間,要廣泛聽取群眾的反映和意見,再正式實施對他的任職。這就是在“大事”上看德,在“小節”中察德。而這個過程也是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過程,也是一個民主的過程。

第三,在選賢之后,舜沒有立即即位,而是經歷了歷練和考核。這個過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進入高層的領導干部要經過系統、全方位的培養和考驗。所以中國,中高層領導干部的選拔實行的不是西方式的民主選舉制。像西方的民主選舉,我們也看到它具有以言取人、引發對立、自贊毀他、結黨營私等問題。中國不是采取西方式的民主選舉,但是又充分地發揮了民主的作用。同時也不迷信選票,既有民主,也有集中,它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是根據干部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政績,進行考核、選拔、任用。干部必須從基層做起,再經過換崗,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同的工作地域進行磨練,積累從政的經驗。之后再根據政績以及群眾的反響進行晉升。比如說中國最高決策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候選人,幾乎都擔任過兩任省委書記或具有其他相應的工作歷練。

在中國,即使治理一個省,對主政者的才干和能力的要求也都非常高。因為中國的一個省的平均規模,特別是東部省份,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口數量,幾乎都是歐洲幾個國家的規模。因此,在中國的干部培養選拔制度下,不可能將低能的領導者,甚至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領導者選入國家最高領導層,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現行的選人、用人體制就沒有任何可以提升的空間。如果我們能夠借鑒和強化中國傳統“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標準,在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中更加注重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教育,公務員考試和選拔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原則。舉薦官員的過程中,適當地實行連帶責任制,以及更加深入地借鑒中國古代的諫議制度,倡導人人敢說真話、敢講實話的良好氛圍,這樣的選人用人制度就更加完善。

下面一句:“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唐玄宗注:“修上三德于內,名自傳于后世。”在內修養以上三種德行,名聲自然傳于后世。哪三種德行?就是上一章所講的移孝以事于君、移悌以事于長、移理以施于官。也就是說這三種德行不喪失,其美好的名聲自然傳于后世。

就如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例子:吳隱之堅守清廉的操守始終不渝,因此從做官到去世,屢次被朝廷獎賞,后世的清廉之士也以他為榜樣,所以孝子吳隱之終成一代廉潔官員的典范。此外,像“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大舜孝感動天”的德行也至今仍被人們廣泛傳頌。

除此之外,歷史上留名青史的忠臣大都是孝子。比如說為大家所熟知的“扇枕溫衾”的黃香,后來官至尚書令,在任期間,勤于國事、一心為公,又通曉邊防事務、調度軍政有方,深得漢和帝寵信;魏晉時期,“臥冰求鯉”的王祥,為了侍奉父母隱居二十年,父母離世后出仕,曹魏時歷任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時拜太保,進封睢陵公。任內高潔清廉、克勤克儉、倡導教化,深得高貴鄉公曹髦和晉武帝的器重,去世后謚號“元”;三國時期“哭竹生筍”的孟宗,后來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間,他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勤于政務,為吳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還有北宋時期以“鐵面無私辨忠奸”而著名的“青天”包拯,為侍奉父母辭官盡孝十年,后來他的雙親離世,他守喪期滿重新出仕。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官至樞密副使,正二品。在任期間,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不徇私情、英明決斷,敢于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去世之后還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等等。這些例子數不勝數。中國古代諺語有說:“忠臣孝子人人敬,侫黨奸賊留罵名。”

因此,君子在家中把這三種德行的根基養成,將來就能建功立業,其美好的名聲自然就會傳于后世了。當然我們要注意,這里的揚名于后世,不是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是虛名,是靠不住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而且“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像《了凡四訓》中所說的“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怎么樣呢?卻德不配位,這樣的人往往有突如其來的災禍。所以這里的“名”,就是《開宗明義章》中所講的“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的“名”,也就是說這個“名”是以立身行道為前提。古人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是萬物之靈,所以與天、地并稱為“三才”。所以應該怎么樣?要“贊天地之化育”,要明了天地之道、學習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道、順應天地之道。這樣才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力行天地之道、弘揚天地之道。這樣的人就是要成就君子、成就賢人、圣人之名。如何力行天地之道?我們知道,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孔子講的政治學,就是要求為政者完全放下自私自利,而為天下人謀福利。其實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為什么不為自己謀福利?因為無論官做得多高、錢賺得再多,臨終的時候也依然心懷恐懼,而且什么都帶不走。但是學圣人就不一樣了。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學成圣人,對于死亡都無有恐懼,還有什么可值得恐懼的呢?自己成就圣人之名,也幫助他人成就圣人,這才是真正的“揚名于后世。”這樣也把父母的名弘揚出去了。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立上這個名,讓天下后世的人一提到你、一提到這個名,就愿意向你學習。后世儒家的人說:“名教中人”。什么是名教?就是以名來立教,一提到你的名,就想到你的品質,要想到向你學習。這個“名教中人”就是從《孝經》“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這里學到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這個立名、揚名于社會中和我們一般世俗人所講的爭名奪利有著根本的不同。與人爭名奪利,越爭越成為小人,連君子的標準都達不到。而這里的立名是要從孝悌學起,成就君子、圣賢之名。而且這個名不需要你爭,自自然然就來了,這就叫實至名歸。這才是名立于后世。你這樣學才是名教中人,讓后世的人一聽到你的名字就肅然起敬,愿意向你學習。就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還有孔老夫子那樣,無論各行各業的人,一提到他們,都愿意向他們學習。并不是說只有從政的人才能夠成為圣人,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學成圣人,因為各行各業都可以有君子、圣人的示現。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