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第10講--傳統文化與用人之道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第10講--傳統文化與用人之道
2021-07-02

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與用人之道》。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兩個問題:第一,講一講用人的重要性;第二,講一講用人的原則和標準。

首先,我們看一看第一個問題,用人的重要性。

在《群書治要·說苑》中有一段話,把用人的重要性講得很清楚,它說:“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一個人要想渡過江海,一定要借助于船;如果想走遠道,一定要借助于馬車;如果你要成就霸王之業,一定要借助于賢者。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如果任非其人而想取得功業,就像在夏至這一天希望夜是最長的。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夜是最短的。“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你想射水里的魚,但是卻把箭指上了天,你還想能夠射中,這也是不可能的。  

“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想做這樣的事情,即使是像舜和禹這樣的圣人都很難做到,更何況是一般世俗的君主?這告訴我們,要成就霸業,想有所作為,必須要任用賢人。

在《晏子》上也記載著一個故事。齊景公去問晏子,他說:“我的先君齊桓公,曾經率領兵車三百輛,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而現在我率領的兵車有一千輛,可以趕上齊桓公,在他之后一統天下嗎?”晏子怎么回答?晏子說:“齊桓公率領兵車三百輛,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那是因為他左有鮑叔牙,右有管仲的輔佐。而現在您呢?左右都是娼優,諂媚邪惡的人在前,阿諛奉承的人在后,又怎么可能趕上齊桓公而成就霸業呢?”這說明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是因為他能夠任用賢才、信任賢才。要想成就霸業的話,必須得依靠賢德之人。

在《說苑》上記載著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去治理單父的時候,是彈著鳴琴,不用下堂,然後單父就得到了治理。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巫馬期也去治理單父,他是怎么做的?是披星戴月,日夜不得安寧,凡事事必躬親,單父也得到了治理。巫馬期就問子賤,這是什么原因?子賤怎么回答?他說:“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我這樣做是所謂的“任人”,任用賢人,而你的所作所為就是自己出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佚也。”任用賢人的人當然是能夠安逸了,自己出力的,凡事事必躬親的,當然就要勞苦奔波了。

在《尸子》上也說:“夫用賢,身樂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如果能夠任用賢德之人,自己的身、心很安樂,而且好的名聲也都歸附了,事情很少,但是很容易建功立業,國家能夠得到治理,而且還能夠安逸。

這就是告訴我們,用人實際上關系到一個君主的成敗和安逸與否。

第二,我們看一看用人的原則和標準。

首先,我們看用人的原則,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任賢遠佞”。這個標準其實就是我們習總書記所說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習總書記說:“要嚴把德才標準。德才兼備,方堪重任。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并強調以德為先。”這就是我們用人的原則。哪些人可以被稱為賢人?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用人的標準。用哪些人?

首先就是孝廉之人。在《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

為什么是相背離的?比如說,我們逢年過節的時候都要想著去送禮,我們對誰的禮物最挖空心思地去準備?當然是對領導的禮物、對我們生意合作伙伴的禮物,因為領導管著我們的升遷、生意合作伙伴決定了我們能不能賺錢,但是我們對父母的禮物卻沒有這么用心。

為什么古人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很多人說:“你看中國人講話就是不講邏輯,我做事順不順利怎么和我孝不孝父母都有關系?”因為我們一個人不孝父母,他人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這種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么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舍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事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結果“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如果我們是以利益和人交往,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就像做生意,我們有錢可賺的時候是好朋友,但是生意做完了,交情就決裂了。

“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如果人以權勢相交往,今天我是領導,你要有求于我,那是朋友;有一天我從領導的位置下來了,就門前冷落鞍馬稀,沒有人來看我了。所以我們在位的時候就要拿著自己的權位能夠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救濟別人,讓人對你心存感恩,成為一輩子的朋友,這樣的話也不至于自己從權位上下來了,就朋友決裂了。

“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彼此是以色相來交往,有一天我年華不在了,臉上有皺紋了,這個愛也就終止了。

最后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天長地久。古人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是因為孝子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他不會忘恩負義、見利忘義。

“廉”有廉潔,也有廉政的意思。廉潔的官員沒有貪心,當然是國家所急需的。還有就是廉政的官員,像《潛夫論》上有一句話,它說:“夫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墮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賢者作為臣子,不以諂媚奉承而損害君主的威德;不因茍且偷安而迎合眾人;不會聽憑私益而損害公家的利益;不因畏懼權貴而歪曲法律,他的賢明能明察奸邪,他的道義使他不結黨營私。

在《后漢書》上記載著祭遵的一個故事,祭遵當年是和漢光武帝出征黃河以北,任軍市令。當時漢光武帝他的族中有一個年輕的人犯法,被祭遵依法處死,光武帝很生氣,就下令將祭遵收監。當時的主簿陳副就進諫了,他說:“明公,您常想讓軍紀嚴明,現在祭遵執法不避權貴,就是為了使政令得以施行!”光武帝一聽,就赦免了祭遵,并且封他為“刺奸將軍”,而且他對諸位將軍這樣說:“你們要小心祭遵,我族中有一個小兒犯法,尚且被他殺掉,他也一定不會對你們有所偏向。”光武帝平定黃河以北之后,又拜祭遵為“征虜將軍”。

從這里我們看到,明君用人都是用廉直公正,不徇私枉法之人。光武帝非常地器重祭遵,給他很高的待遇,而祭遵為人既簡約又謹慎,克己奉公,把皇帝給自己的賞賜都分給士卒,家中沒有私財。他過世的時候,光武帝親自去吊唁,看到祭遵曾經坐過的車騎,涕泣不已。后來每次朝會的時候,光武帝都會感嘆說:“怎么能夠得到像祭遵這樣憂國奉公的臣子?”這就說明廉直的人確實是明智的君主所希望得到的人才。

第二種人才叫賢德之人。賢德之人就是指那些能夠言傳身教、德化百姓的人,對老百姓進行道德教育的人。為什么賢德之人這么重要?

在《呂氏春秋》上說:“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哪一個君主、哪一個父母都想得到忠臣、孝子,而哪一個臣子、兒女都希望能夠得到富貴顯榮,但是君主和父母常常得不到忠孝之臣子和兒女。

“人臣人子不得所愿。”就是說作為臣子、作為兒女的也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富貴顯榮,為什么?“此生于不知理義。”比如說,一個人貪污受賄,中途鋃鐺入獄了,這不就達不到自己富貴顯榮的目的了嗎?

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就是不知理義所致。“不知理義,生于不學”,“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也。”為什么他不明理?因為他沒有學習,特別是沒有學習圣賢經典,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古代的圣王沒有不尊師重道的。

在《尸子》上也做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那些言傳身教、德化百姓的人為什么應該受到尊重?它說:“假設你們家著火了,有人過來把火給撲滅,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很早都提醒你了,要把墻的縫隙涂好,要把煙囪做得彎曲一點,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們家終身都不會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

同樣的道理,現在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如果有人進入監獄把他救出來,使他免于牢獄之災,怎么樣?他們家全家族的人都會對這個人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了,可以孝敬父母、照顧妻子、教育兒女。問題是什么?那些教導人們仁義 慈悌道理的人告訴你,“仁者愛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能去獲取,你這樣做了怎么樣?保證你終身都不會被關進監獄,但是怎么樣?卻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

明智的君主對于賢德之人都非常的恭敬,都以拜師之禮去尊重這些賢德之人。像皇帝,他去接見老師的時候怎么樣?他面見群臣的時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必須降階,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就是提醒皇帝,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永遠是你的老師,不是你的臣子。一般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老師過世也要守喪,心喪三年,就是從內心表達出對老師的思念和感恩之心,不能夠忘記老師的教誨,這個叫心喪。還有一些皇帝把那些德才兼備的人聘為國師,給予像拜老師的禮來尊重,上行而下效,整個國家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所以對賢德之人尊重,社會風氣才能夠良善。

第三就是直諫之人,就是能夠犯顏直諫,指正君主過失的人。在《群書治要·新序》中記載,晉平公向叔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國家的憂患哪一個是最大的?”叔向怎么回答的?他說:“大臣重祿而不極諫,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大臣就是高級領導干部,重視自己的俸祿,不敢極力地勸諫。君主身邊的近臣畏懼被怪罪、降罪而不敢直言,結果下情不上通,這是憂患之中最大的了。所以明智的領導者都是能夠把犯顏直諫的人作為賢德之人加以敬重。

在《韓詩外傳》上,記載著一個趙簡子和他的屬下周舍的故事。趙簡子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就派人去問了:“你有什么請求啊?在我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周舍說:“我別無祈求,只想做一個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跟在你的身后,把你每一天的過失都記錄下來。每一天都有記錄,每一個月都有匯集,每一年看一看有什么效果。”一般的領導者遇到這樣的人,肯定是很不高興,覺得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呀,就把他給攆走了。但是趙簡子卻不是這樣的,他就答應了周舍的祈求,從此以后他走到哪里,周舍就跟到哪里,確實小心謹慎地把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都記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周舍過世了。趙簡子有一次在洪波臺和群臣飲酒,大家喝得正開心,他突然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這些臣子一看,不敢再飲酒了,紛紛起身請教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請您明示。”趙簡子怎么說?他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么過失,我不過想到了自己的一個臣子叫周舍,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諤諤。”一千張羊羔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不如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從歷史上看,商紂王的臣子都不敢犯顏直諫,閉口不言,所以商朝就滅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可以當面指正他的過失,所以周朝就興盛起來了。但是自從周舍過世之后,我再也沒有聽到自己的過失了,所以我才哀泣呀。”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古代的這些領導者是怎樣的開明,他知道任用什么樣的人真正對自己有幫助,他對自己的修身確實也是非常的嚴格。在《袁子正書》中也這樣說,“夫佞邪之言,柔順而有文;忠正之言,簡直而多逆。”那些邪曲的、諂媚的、奉承的言語都是很溫柔的、很順從你的,還有文飾,讓你聽起來感覺很好。忠正之言怎么樣?“簡直而多逆”,說起來直截了當,很多都是違逆你的意思。    

 在《孫卿子》,也就是《荀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如果你順從了君主的命令,確實是有利于君主的,這叫順從;如果你順從了君主的命令,但是實際上并不有利于君主,就叫諂媚;如果你違逆了君主的命令,而確實是有利于君主的,這叫忠。魏征說他不想做忠臣,他想做良臣,為什么?因為忠臣都是遇到了暴君,暴君把忠臣給殺了。他想做良臣,犯顏直諫的臣子能遇到明主,這就叫良臣。太宗聽了之后也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他也要做一個明君。“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如果你違逆了君主的命令,而且是不利于君主的,這叫篡,篡權。

“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既不體恤君主的榮辱,也不關心國家的安危,而一味地迎合君主的意思,茍且容身,保持自己的俸祿,結交一些權貴朋友。這叫什么?這叫國賊,因為沒有擔當精神。

第四就是薦賢之人,就是能夠推薦賢德的人,這樣的人是最值得重視的。為什么?因為這樣的人沒有私心,他不怕賢德的人位置超過自己更受重視,甚至位置在自己之上,說明他是一片公心。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子貢去問孔子,他說:“現今之世的臣子,誰能夠被稱為是賢德的臣子?”孔老夫子說:“齊國有鮑叔牙,鄭國有子皮,可以稱為是賢德的臣子了。”子貢就覺得奇怪了,他說:“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統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鄭國的子產在鄭國變法,使鄭國也強大起來。在子貢看來,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賢德的臣子。

但是孔子怎么說?說:“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賜”是子貢的名。在古代,只有老師和父母可以一生稱人的名,說明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聽說是出力的人是賢德的人?還是能夠進薦賢德之人的人被稱為賢德?”子貢就明白了,他說:“進賢,賢哉。”就是能夠舉薦賢德之人的人才稱為賢人。孔老夫子說:“對呀,我聽說鮑叔牙舉薦了管仲,讓管仲顯達。子皮舉薦了子產,讓子產顯達,但是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舉薦過比自己更加賢德的人。”這就說明在孔子看來,能夠薦賢的人、舉薦賢德之人的人,才被稱為賢臣。

在《尸子》中也說“有大善者必問孰進之,有大過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賞罰焉,且以觀賢不肖也。”如果一個人做出了大善,對國家有很大的功勞,一定要問是誰舉薦他的?如果有人對國家做出了大的過惡,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也要問一問是誰任用他的,而且還要給他們以相應的賞罰,并且通過這個來觀察這個人是賢德還是不賢德,賢德之人才能舉薦公正,不嫉賢妒能,把真正賢德的人舉薦出來。

在《說苑》上說,有一個人他是賣酒的人,他的酒器非常的干凈整潔,他的酒標也掛得很高,但是它的酒就是酸了也賣不出去。他就問他的鄰里,什么原因?鄰居的人就說了:“你們家有一個猛狗,當人拿著酒器要去打酒的時候,這個狗就迎上去咬人家,這是你家的酒酸了也賣不出去的原因。”

管仲就說:“國家也有猛狗,就是君主身邊那些做事的人。那些有道德學問的人想去協助君主,成就他的霸業,結果這些君主左右任事的人卻嫉賢妒能,迎上去撲咬他、重傷他、誹謗他,這就是國家的猛狗。”說明什么?說明君主身邊如果有這些嫉賢妒能的猛狗,這個國家也很難得到治理。為什么?因為賢德之人都不能夠靠近。

最后就是隱惡揚善之人。《體論》上說“君子掩人之惡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你觀察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經常說人家的過惡,還是經常贊嘆別人的善事。君子人把別人的過惡都掩飾,為了是增長自己的厚道、善良,小人故意毀謗別人的善事,自以為功。

所以領導者要特別能夠辨別身邊的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來到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個是非之人、嫉賢妒能之人,所以對他的話要小心謹慎。而那些隱惡揚善的人才是厚道之人、忠誠之人。因為他希望這個團隊能夠團結,能夠昌盛,沒有私心。這就是我們講的用人之道。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