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第一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第一集
2023-08-10

【解說】

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同期聲】

“庶之”、“富之”、“教之”是社會治理和諧的三部曲。而這對應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三大特征,那就是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還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解說】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回望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堅持把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和實踐要求。

【同期聲】

治國理政也是要按照“天道”來損其當損者,而補及當補者。否則,貧富差距過大,很多社會問題也就產生了。

【解說】

本期節目,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余莉做客《海口大講堂》,精彩講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節目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第一集,敬請收看!

 劉余莉教授講課: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收看本期的《海口大講堂》節目。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國情之一就是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所以在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也進行了概括。這五個特征都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它的思想淵源。從中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首先我們看第一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論語》中記載,孔老夫子到衛國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給他駕車子,孔老夫子就說,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很稠密了,他的弟子冉有說,人口已經很稠密了,還應該干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富之。”那就是使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說:已經使人們富裕了,還應該干什么呢?孔老夫子又回答了兩個字:“教之。”也就是說,“庶之”、“富之”、“教之”是社會治理和諧的三部曲。而這對應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三大特征。那就是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還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首先我們看人口規模巨大。我們知道歐盟的面積是 430萬平方公里,它有4.47億的人口;美國是937.3萬平方公里,但是它的人口只有3.3億;而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要養活14億多的人口。現在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也不超過10億。那么在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它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這使我們的現代化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這是一方面;但是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人口規模巨大的問題,能夠實現人口規模巨大也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分不開的。中國人講“天道好生而惡殺”,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希望萬物能夠生生不息,自然地生長而厭惡殺戮。所以《易經》上也說:生生之為易。老子也說:天之道,利而不害。那么圣人效法天道來治國理政。也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天的這個道理,就是利益萬物,從來不給萬物帶來傷害,圣人治國理政,效法天道,也是有所作為,但是不和任何人有競爭的關系。那么按照“天道”治國呢,中國歷史上實現的是“德政”這種政治,以德治國,以仁政為特點。

那么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強調慎戰不戰,而這種思想,就保證了中國能夠有大規模的人口。那么在《大學》上呢,也告訴我們,做事的正確態度、正確的秩序、正確的次序,那就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如果領導者是個有德行的人,他感召的人才,也是和他一樣的有德之人,志同道合。那么這些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人匯聚在一起,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自然就會創造財富。這個財富創造了,要用在哪里就很關鍵了。有了錢就驕奢淫逸,過上了鋪張浪費的生活,那么這種方式呢,顯然是不值得我們效法的。中國古人告訴我們,有了錢之后,應該把財用在使人的“德日進,過日少”上,也就是使我們的德行不斷地增進,而使我們的過失不斷地減少。這樣的財富用出去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那么實現這樣的德政有什么好處呢?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王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之后,這個地方就聚成了小村落,因為它實行仁政,它有德行,感德人民紛紛地歸附于他,所以人口越聚越多;兩年的時候就成了小城鎮;三年的時候就成了都市。當然,古代的都市人口也沒有像我們現在的這么龐大。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君主、一個領導者有德行就會感召人民自然地歸附于他,這是實現人口規模的一個基本條件。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人口規模巨大這個問題,它既使我們的中國式現代化面臨了一些挑戰,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把人口大國變成人口強國、人才強國。這也是我們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解說】

“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劉余莉教授認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百余年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著眼于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東方注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道德價值、歷史智慧養料。劉教授告訴我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蘊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中國是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要想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絕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借助中國智慧。《易經》中“天之道,利而不害”這句話便給出了答案:遵循“天道”。那么如何遵循天道?劉教授認為就是“德政”。也就是說,一位有德行的領導者通過仁政自然會感召越來越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德政,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現代化建設,憑貢獻分享發展成果,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團結在一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合力就是德政。

 劉余莉教授講課: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追求富裕,這個是中國傳統圣賢人不否認的,比如說孔老夫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誰不喜歡富貴的地位呢?但是他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如果我運用不道義的方式追求富貴,那我寧愿不處于富貴的地位。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說,現在我們所規定的田產制度,讓人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供養妻子兒女,年頭好的時候,終日奔波辛苦,年頭不好的時候就免不了餓死,凍死。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死里逃生都來不及,誰還有功夫給你講道德、明禮義呢?所以,孔子、孟子都認為,一定的物質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是講道德、明禮義的前提。

習總書記充分發揚了這一思想,他說,從根本上說,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沒有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空談理想信念,空談黨的領導,空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空談思想道德建設,最終意識形態工作也難以取得好的成效。那么首先,我們要明確,追求富貴是自然的人之常情。但是這個富裕,應該是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順應天道治國理政的結果。像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天道自然的規律就是減損有余的而補償不足的。那么人治國理政也是要按照天道來損其當損者,而補及當補者。否則,貧富差距過大,很多社會問題也就產生了。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也提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為什么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呢?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下,我們知道資本都是逐利的,哪里有利,這個資本就會趨向哪里、投向哪里。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那么這個積極作用就體現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第二點,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反對奢靡之風。在《群書治要·管子》中講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所以管子也認為,要治國必須首先使人民富裕起來,如果人民貧窮,吃不飽、穿不暖,那么就很難治理好了。那么怎么樣才能夠使人民富裕呢?在《群書治要·晏子》中提出“節欲則民富”,特別是上層領導者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不過分驕奢淫逸,這樣才能夠使民眾富裕。

在《群書治要·漢書》中記載,古代的人有這樣一句話,一個農夫不耕作,那就有可能因此有人受到饑餓,一個織女不織布,那就有人因此受到寒冷。“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就是萬物的生長,都是有時節因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它有一個生長的過程。但是人們用起來萬物卻沒有節制,揮霍無度。那么這就使人不斷膨脹的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資源、有限承載力之間,構成了一對矛盾,而這一對矛盾,隨著人不斷膨脹的欲望而越來越大,就沒有辦法彌補了。所以“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

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考慮得非常周密,所以他有足夠的糧食儲備、物資儲備來應對突發事件,這都體現了古人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思想。在漢代的時候,漢文帝的時候,賈誼就向漢文帝上書,就寫了這樣一段話,“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就是當時的時候,大家都背離了農業這個本業,趨向商業這個末業,不勞而食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對天下造成極大殘害的問題,驕奢淫逸的風氣日日滋長,這也是對天下造成很嚴重傷害的問題。

總之,古人認為,農民付出得多,但是收入很少,工商業的付出少,收入卻很豐厚,這就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加大,貧窮的人看到富裕的人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也會心生向往,那他就可能做出一些偷盜的、搶劫的行為,他就會做奸邪之事。富裕的人,因為這個錢太多,就會做縱欲放蕩之事,這樣,作奸犯科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一但人們養成奢侈放縱、浪費的習慣,國家的資源也就會越來越枯竭,如果國家再不重視農業的話,耕田的人越來越少,人們的衣食都不能夠得到保證,那么遇到災荒的時候,國家也就沒有辦法接濟百姓,也應對不了突發事件。所以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以減少貧富差距。同時還要提倡,在位者、領導者要反對奢靡之風。

 【解說】

回望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一直把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和實踐要求。自古以來,共同富裕也是中國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劉余莉教授告訴我們,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就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出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小康社會理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也道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至理名言。那么,要想實現共同富裕,我們要如何做呢?劉余莉教授認為,一方面要學習《道德經》中的智慧——“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縮小貧富差距。另一方面要汲取《群書治要·晏子》中的營養——“節欲則民富”。如果在位者、領導者反對奢靡之風,提倡節制過分的欲望、弘揚社會正風正氣,那么上行下效,民眾也會節儉成風,如此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出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動局面。

 【結束語】

所以在《群書治要·政要論》中就提出,“修身治國也,要莫大于節欲。傳曰:‘欲不可縱。’”這就是說,修身也好,治理一個國家也好,最關鍵的沒有比節制自己的欲望更重要的了,《禮記》中說,欲望不可以過分地放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于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就是我們考察歷史呢,發現有家族、有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沒有不是因為儉樸節約所導致的,而失去這個國家,失去家族、家族衰落,沒有不是由于奢侈放縱所導致的。節儉的人節制自己的欲望,奢侈的人放縱自己的情欲,節制自己欲望的人就能夠安穩,放縱自己情欲的人就會危險。這個就是古人提倡要節欲,然后才能夠使貧富差距減少。好,今天的節目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下集精彩預告:

【解說】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儉戒奢的美德。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的中國人對奢靡之害有著刻骨銘心的認識。對個人而言,奢靡生活可能導致敗德喪身的個人悲劇;對家族而言,窮奢極侈也可能導致“富不過三代”的家族悲劇;對國家而言,奢靡之風更有可能導致糧食不足、物資缺乏、社會風氣敗壞甚至亡國滅族的危害。因此戒奢崇儉,需要上行下效,從家長做起,從領導者做起,從“匹夫”做起。這個“匹夫”,就是包括你我在內的國家中的每一個人!

【同期聲】

奢靡之風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墮落,物欲膨脹。那么這個就是“國奢,則示之以儉。”因為奢靡之風非常地嚴重,所以就提倡節儉,反對“四風”。

【解說】

《管子·牧民》中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華文明歷來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豐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嚴,講究仁義禮智信,期盼社會風氣和順,憧憬物質生活充實、道德境界高尚、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同世界。

【同期聲】

中國古人特別強調,在經濟發展、溫飽問題解決之后,要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人要有人的樣子。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