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解說】
孝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歷來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也是修身正己、廉潔從政的道德源泉。
【同期聲】
古人告訴我們要以孝廉這兩種德行為先,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就知恩報恩,不會忘恩負義,見利忘義,一個人有廉潔之心就不會貪污受賄,以權謀私。
【解說】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所以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同期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解說】
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獨立富強、民生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所以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
【同期聲】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解說】
本期節目,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余莉做客《海口大講堂》,精彩講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節目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第四集,敬請收看!
劉余莉教授講課: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收看本期的《海口大講堂》節目。我們說百善孝為先,所以從漢代就實行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就像我們現在選拔人才也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那以什么德為先呢?古人告訴我們要以孝廉這兩種德行為先,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就知恩報恩,不會忘恩負義,見利忘義,一個人有廉潔之心就不會貪污受賄,以權謀私。
古人道德教育它的次序是很合理的,都是首孝悌,次見聞。首先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培養起他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這個利益沒有了,交情也就疏遠了。我們彼此是以權勢來交往,當我是領導的時候,你要找我批條子簽字,那就對我恭敬送禮,但是一旦從領導位置下來了,就門前冷落鞍馬稀,沒有人再送禮了。彼此是以色相來交往,是有一天衰老了,年華不在了,他又去喜歡別人了,這個愛也就終止了。那怎么辦呢?我們彼此是以恩情義道義相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能夠天長地久。
所以古人無論是選官還是選擇配偶,都首先看這個人是不是孝敬父母,那么把對父母的孝推而廣之,那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用對父母親的這種愛來仁愛百姓,再用這種愛推及到萬事萬物的身上,所以張載就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伙伴。那就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
我們看教這個字,左邊是個孝字,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你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你要有耐心。《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跟著怎么效法,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這些教育的經驗方法,都是我們現代社會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值得汲取和借鑒的寶貴經驗。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那么這一思想其實也是來自于中華傳統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易經》上也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那么《莊子》上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習總書記充分地汲取并發揚了這一思想,他說: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求人要根據自然節律來治國理政,甚至來養生。在《禮記·月令》中就記載,古人是“上察天時,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古圣先賢上觀了天文天時的變化,而下又了解民事,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來治國理政,這樣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比如在《禮記·月令》中就記載:(孟夏之月)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在夏天的第一個月,萬物還在生長的過程中,所以要讓這些植物繼續生長增高,不要去破壞它們,不要有大興土木工程,不要征發民眾,不要砍伐大樹,(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到夏天的最后一個月樹木成長正茂盛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命令那些掌管山澤的官員到山里去考察,但是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能夠斬伐大樹,也不可以大興土木工程。(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到了秋天的最后一個月草木都枯落了,這個時候才可以去砍伐木材作為燒火的材料。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才能夠身體健康,按照自然節律來治國理政,這個國家才能夠治理好。
中國古人特別重視生態保護,在《禮記·月令》篇中就記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就是在春天的第一個月春天主生發萬物都開始生長,這個時候不可以砍伐木材,不可以搗毀鳥巢,也不可以殺那些幼蟲,還有懷孕的這些鳥獸等等。(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到春天的第二個月就是不能夠竭澤而漁,也不能夠焚燒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也就是到了春天的最后一個月,凡是用來捕獵鳥獸的各種網,還有毒殺鳥獸的藥都不能夠帶出九門,這些都是保護生態的反映。
【解說】
這一節,劉余莉教授首先從古代的孝廉文化談起,古人認為孝和廉緊密相連,移孝于忠,忠者必廉,孝為德之先,廉為官之德,因此治國理政要以孝廉治天下。接下來,劉教授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句話進行了深入解讀。《周易》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們中國人一直遵循的“天道”。按照自然規律活動,對自然資源取之有節、用之有度。劉余莉教授緊接著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向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統一。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將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顯著提升。
劉余莉教授講課:
第五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其實和中國古代的“王天下”思想一脈相承。這個“王天下”和“霸天下”是孟子提出來的,所謂的“霸天下”就是以我武力的強盛,經濟的強盛,四處充當國際警察,干涉別國內政,使別人臣服于我,這個就叫“霸天下”。什么是“王天下”?“王天下”就是我自己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人倫關系穩定,別的國家來做生意來考察,他們愿意去學習中國的文化,把這種禮儀文化帶到自己的國家,所以“王天下”就是給世界各國做好一個榜樣,這個就叫“王天下”。
所以《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你看古代的人開口就是天下,都很少說到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說明什么?古人的胸襟和格局就不僅局限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而是希望天下各國都能夠和諧共生,共同發展,榮辱與共,這也是一體的宇宙觀給人們的啟示。那么在這種“王天下”的傳統下,我們和各國保持了一種和平發展的友好關系。在《群書治要·文子》中就提出:“亂國之主,務于廣地,而不務于仁義;務于高位,而不務于道德”。也就是說,使國家混亂的君主有一個特點,他致力于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展自己的地盤,而不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仁義;致力于謀求高高的位置權勢,但是不致力于修養自己的道德。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大國,處處都是在講道德仁義,所以贏得了世界的贊嘆,所以她的國際地位是越來越提升。我們古人從小就知道,你看在《弟子規》童蒙教育經典中就指出:“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無論是用經濟的強勢,軍事的強勢,都不能夠使人心服口服。如果你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人家是中心悅而誠服。
所以我們看在歷史上,在漢唐盛世,中國的皇帝被稱為“天可汗”,那是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這個“天可汗”的稱號并不是中國的皇帝憑借著武力的強大四處充當國際警察,要求別人給我們這樣的封號,而是怎么樣呢?人家到中國來參觀訪問,看到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五倫關系特別的穩定,他們升起了向往之心,主動的給中國皇帝這個“天可汗”的稱號。
所以,習總書記在2014年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指出,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個思想就是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一體”的宇宙觀,這個一體的宇宙觀就是告訴我們人不僅僅和他人是一體的,而且和天地萬物也是一體的。我們把這種一體的宇宙觀來處理國際關系,必然是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存共榮。
中國人講夫義婦德講做丈夫的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有德行,只有他們互相配合,互為一體,家庭的幸福才有保證;那么這種一體的宇宙觀也滲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上,所以我們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種一體的宇宙觀用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提出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解說】
《群書治要》中記載:“亂國之主,務于廣地,而不務于仁義;務于高位,而不務于道德。”也就是說,導致國家混亂的君主,他熱衷的是擴大地盤,謀求權勢,而不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仁義道德。劉余莉教授告訴我們,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大國,文明底色處處都彰顯道德仁義,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靠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與世界合作共贏、共建共享,打破了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順應人類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情懷與擔當。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將造福世界人民,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戰略擘畫,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必將越走越寬廣。
【結束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特征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這說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也讓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好,今天的節目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