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論語治要》。我們上次學到了《里仁》。我們看這一句:“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這個“約”就是簡約,采取何晏《論語集解》里孔安國的注解:“奢與儉約,俱不得中也?!边@個“中”就是中道,所謂的中道就是恰到好處。奢侈與儉約這兩者都不得中道,但是“奢則驕溢招禍”。“溢”就是像水泛濫出來了,奢侈顯得自己驕滿,必然招致很多禍患?!皟€約無憂患”,儉約則沒有憂患。孔子的意思是最好按照中道做,如果不能夠把握住中道,都有所偏的話,既然有所偏失,就要有一個選擇;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奢侈當然是有失的,儉約也有失,但是儉約的失與奢侈相比較而言,儉約的失比較少。所以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那為什么儉約相對于奢侈而言,它的偏失相對比較輕微?
中國人有一句話,就是在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叫李商隱,他總結了歷史興衰成敗的經驗,說了這樣一句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觀察一個國、一個家族,它之所以成就能夠成就、能夠興盛,無一例外的都是勤儉持家。那后來為什么由盛轉衰,又敗落了?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過分奢侈、過分浪費所導致的。所以一個人,家里的孩子如果特別奢侈,穿得很好,要名牌;吃得很講究,經常出入高級飯店,坐的是豪華的轎車,住的是別墅;那么這樣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的話,中國人有句話叫“由奢返儉難”,再讓他過上勤儉的生活就不太容易了。所以“由奢返儉難”,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就要怎么樣?就要去和人去競爭。如果每一天不勤奮地工作、去和人競爭,就不能夠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所以西方人的生活軌跡是這樣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在童年的時候,這個孩子要什么,父母給滿足什么。特別是在圣誕節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平時所喜歡的衣服、喜歡的玩具,都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這個童年還無憂無慮。但是人的欲望打開了,古人把人的欲望比作是深淵,欲是深淵,自己一旦打開了,自己也限制不了自己。所以中國人特別講究禮,禮就是為了讓人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所以古人也說,禮就像河水的堤壩,如果河水沒有了堤壩,這個洪水泛濫造成的危害必然很多。如果把禮認為是沒有用的而廢棄,那么它所招致的災禍比這個堤壩被去除了還要來得嚴重得多。所以禮非常重要,可以防止人欲泛濫,也可以防患于未然。那么奢侈到了人的欲望打開了,過著奢侈放縱的生活。
西方人,很多年輕人還沒有走上社會,信用卡已經透支了好幾個,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社會信用不好了,還為什么要這樣過度地消費?就是因為養成了這種奢侈的生活習慣,不這樣他也受不了。到老年的時候,西方人也沒有講中國人的孝悌觀念,老年人基本上是被送進了養老院。在養老院里,老人的物質生活比較不錯,但是精神生活卻非常地匱乏,大部分老人都是與電視為伍,整天過著坐吃等死的生活。所以中國人對于奢侈看得很嚴重。有一句話叫“少年得志大不幸”,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生活很富裕很奢侈,往往一生還沒有過完,因為這種奢侈放縱的生活已經把家業給敗壞了。
根據考證,在《禮記·表記》上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叫“儉近仁”。這三個字我們要注意,因為我們以前經常聽說“力行近乎仁”,而這里為什么又講“儉近仁”?什么是“仁”? “力行近乎仁”我們好理解,這個“仁”是兩個人相處之道,從人從二,由我們自己就要考慮到對方,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個才能做到仁。所以你能夠處處關心對方的需要,為對方著想,助人為樂,經常這樣做就會近于仁了。為什么在這里又講“儉近仁”?“儉”就是自己儉約,做事情一切從儉,不要勞煩很多人。比如說一個領導剛剛上任,如果很奢侈的話,要搞就任典禮,那會勞煩很多人為這一個典禮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勞煩很多人就沒有為很多人著想,因為你勞動他來做這件事,他可能就要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教育兒女的時間來把這件事辦好。那你完全不為對方著想,就為了自己的面子來勞動這么多人做這件事,那就沒有這一個仁愛之心了。這個仁心就離得很遠了。所以一個人辦事儉約,就處處不麻煩別人,處處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這就是在力行,他也是“力行近乎仁”。
學仁要從恕道做起,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經常以這樣的態度來處事,做著做著,“仁”就離得不遠了。此外儉約不只是節省的意思,凡是奢侈的人,比如說生活、說話、辦事啰嗦,這種人就與仁道不太接近了。為什么?因為凡是啰嗦都要有對象,那個對象就麻煩了。所以說話辦事啰嗦的人,沒有為對方著想,他和這個“仁道”也就離得越來越遠了,因為他必定會有妨害的對象。這個就是“儉近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白釉唬骸佑G于言?!蔽覀冏⒁膺@個“欲”字,“欲”,固然不能不說,但是要“欲訥于言”。這個“訥”就是說話遲鈍,不搶著說,似乎說不出話來,這是指君子。凡是君子說話都慎重,怕駟不及舌,所以五經講的都是慎言。為什么呢?
古人講“口為禍福之門”,所以這個話要經過一番考慮之后再說,這句話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也容易理解,但是在生活中卻很難做到?!翱谑堑湼VT”,一個人的吉兇禍福大半都決定在口。比如說在《易經》上有一句話說“躁人之辭多”,一個人說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不會太樂觀,而且壽命也不會太長。我們觀察一下,凡是遇到一個人,自己就滔滔不絕講個沒完,這樣的人就是煩躁之人。這樣的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壽命也是不容易的事。為什么呢?中國古人說“話多傷氣”,對人的身體也是有影響的。
這個不是純粹的理論,也是積累了經驗得出來的經驗總結。中國人特別講養生之道,像道家說我們人身體都有精氣神三種要素,也就是精神,氣體,還有無形的神這三種。同樣的人應該都是一樣的,為什么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卻壽命短?那就是有的人注重養生,有的人卻不注重養生。就像我們買了一部車子,同樣是一部車子應該用的時間一樣長。為什么有的人用了很長時間,這個車子還是很好的,而有的人用了不長時間車子就壞了?就是有的人很注重保養這個車子,而有的人不太珍惜這個車子。所以道家講養生之道,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求收斂,收斂自己的精氣神這三種要素。這種收斂,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用功。
比如說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不要仰著睡,要右臥如弓;不要張開口,吐氣要吐得均勻,不要吐得那么大,這也是不衛生的;在白天也是這樣,在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要閉著嘴,用鼻子呼吸,呼吸得很勻稱、很調和、很柔和。如果我們一個人心里不平和,很急促,或者是運動后很急促地呼吸,對一個人身體里細胞的傷害和損失會很多。所以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不要多說話,把呼吸調得很均勻,在做事的時候心里也要很定,不要浮躁。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里著急;有些人是做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越是不高興越是在做,身心兩方面都是虧本。在遇到人的時候,就把心里面的一股悶氣發泄出來到處講,這個受到的損失更大。
所以,一個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氣和,心里很平,氣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就不會傷氣。所以這個口,話說得越少越好。《易經》上也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往往說話都是很少的。說話的內容無非是要表達自己的心理,講人,講事。凡是牽涉到人與事,就關系到人的利害,關系事情的成敗。所以在說話之前我們要想一想,這些話說出來對人到底是有好處,還是有害處?有修養的人他的腦子一轉就知道了。沒有修養的人或是一時沒有注意,他說話沖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把別人給傷害了,他自己不考慮。當然這個言不僅僅是說話,也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都是如此。有的人往往是把人家傷害了,自己還不了解。對方知道了會報復我們。有時候即使對方不知道他受到了損失,但是因為我們一句話損害了人家的名譽、權利,讓人受到了損失,我們還是要負因果的責任。
當然我們講話很小心就有福了。這個福怎么來的呢?比如說我們說話,看到別人有憂慮,我們去開導他一下;看到別人有恐怖,我們去寬慰一下;看到一個人受了委屈誹謗,我們說一句公道的話,仗義執言,給人家解圍、壯一壯膽子,這個就是我們說話的功德了。所以我們的口就看我們用它來做什么。我們用得好,就是能替人造福,自己也積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業,妨害了人家也妨害了自己。那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句話的典故就出在《論語·顏淵》篇。在這一篇里講道:“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這句話表面上看來好像影響不大,表面上看來,說君子講本質就好了,何必要講那么多的文飾和禮貌呢?這句一話對人好像影響不大,也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好的影響。但是子貢卻說,他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可惜,老夫子你說這個話說“君子”說錯了。為什么說錯了?因為君子不是如此,君子是“文質彬彬”,他不僅僅講本質好,而且也講外在的形式和禮貌,也要講這個“文”。當然只講“文”而不講“質”,這個不好。就像有人鞠躬,鞠了九十度的標準躬,但是心里沒有對對方的恭敬,這個就是只有文而沒有質,這個是不對的。但是只講質而不講文,這個也是不好的。就像很多農民他們心地很善良很淳樸,但是上了公共汽車之后連上衣都不穿,你看他也是有很好的本質,但是沒有外在的形式,也不會讓人有好的觀感。所以子貢就說君子應該是“文質彬彬”,既講外在的形式禮貌也講本質。所以一定要評論君子,話說出去,錯了以后卻駟馬難追,所以子貢說“駟不及舌”,用四匹馬拉著車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據這句話成為兩句,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個告訴我們,話一說出去,是非善惡就決定了,你想再后悔也都來不及了。在《論語·子張篇》上也記載著,子貢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不可不慎也?!本右痪湓捳f出來,說得好,人家覺得你有智慧;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認為你沒有智慧。所以你看言語重不重要?言語代表一個人的心理,修養、學問都在這個話里面包含著,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我們看顏淵問仁于孔子,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能夠克除自己的欲望,返回到禮的要求,這就是仁了。顏回很好學,他說:“請問其目?!闭埥o我詳細地講一講怎么樣把這個落實?孔子就說了四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視、聽、言、動都要符合于禮的要求。其中有一條重要的,就是“非禮勿言”。說話要合乎禮。禮的內容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損害人家這個全是禮。凡是不符合禮的話就不能說。在《孔子家語》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孔子到周家去觀禮,結果來到了周家的始祖后稷廟的廟口,發現在這個廟里有一個金人,金人的塑像三緘其口,也就是這個金人神像的口被東西給蒙了起來。在金人的背后的銘文上說:“古之慎言人也?!彼缘胶髞碇v一個人說話要謹慎,就是“緘口”。
從這里我們看到周家很早就在研究講話的藝術、說話的學問。古人講這個禮對于口非常注意,教人要“守口如瓶”。所以我們無論平時說話做事都要注意口,不要說錯話。我們說誹謗某一個人固然是不可以的,但是你說了一句普通的話,雖然沒有針對一個特定的人,但是說出來傷風敗俗,也會影響社會大眾的心理,害了社會公眾的心理,這個罪過就更大。現在做大眾傳播事業的人要特別地小心,想做社會大眾傳播事業最好是學習傳統文化。當然,我們看到現在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這些從業人員都不太懂因果,都喜歡把那些傷風敗俗的事、這些緋聞、小道消息到處去宣揚。結果人們看了之后會怎么樣?比如說我們看新聞,今天看到一個人貪污了上千萬;明天看到一個官員貪污了上百萬。那么我們經常報道這樣的新聞,那一個貪污了兩萬塊錢的人會怎么想?他想:“我這是小巫見大巫,人家都貪污了上百萬上千萬,我才貪污了兩萬,我貪污的還不夠?!蹦且粋€一心廉潔有守、不自私自利的人會怎么想?他想:“你看,天下的烏鴉一般黑。現在做官不貪不占都是少見的,都是不正常的。那我這樣一心為公、一文錢都不占,是不是不太正常了?”所以這樣的宣傳沒有把人善良的一方面給引發出來,反而更助長了人的惡,引不起一個人的羞恥之心。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要“隱惡揚善”,要把那些善良的東西、好的方面處處讓大家知道。如果我們的電視今天讓我們看到一個孩子不孝敬父母,把他的父母送到了火車站;另一天又看到兄弟因為一點點的財產就起了糾紛,吵上了法庭。
那么那一個還在孝養父母的人會怎么想?他想:“你看,人家的兒女對父母是這樣地不好,我能夠贍養父母,供父母吃、供父母穿,已經是不錯的了?!彼男⑿臎]有被提起,反而認為自己是不錯的了。那么一個不孝的人他也想:“你看天下人都是這樣做的,我不孝父母也沒有什么不正常?!彼赃@些做廣播電視媒體的人特別要懂得要傳播什么,特別是那些公眾人物,說話更加要謹慎。比如說有一個明星,當一個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就問到他和一個某某女子的不正當的婚外關系。這個男子為了遮掩自己的丑事,說了一句話,他說:“這是一個正常的男人都會犯下的錯誤。”那么這個話說出來之后,因為他的影響很大,就給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大家會認為什么?你看我們這么崇拜的人都會說,這是一個正常的男人都會犯下的過失,那我犯這樣的過失也很正常了。這個就會引導大眾去做不仁不義不道德的事情。這就是告訴我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特別是那些公眾人物說話更是要謹慎。實際上我們中國古人對男子的道義、恩義、情義特別地重視,講“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個才是我們社會需要宣揚的主旋律。像在《詩經》上,開篇就講《關雎》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為什么這一句話以《關雎》作為開篇呢?因為雎鳩鳥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它什么特點呢?這個鳥被稱為義鳥,它一生忠實于自己的配偶,一生忠實于自己的伴侶。所以詩人說你看一看在河州上停著的雎鳩鳥吧,它們一生都能忠實自己的配偶,忠實自己的伴侶,那我們做人的呢?難道我們做人的還不如這些雎鳩鳥嗎?難道我們做人的還不如禽獸嗎?這才是正確的引導。所以你看凡是放在書開篇的這一句話,都是對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教誨,這反映了我們古人對后人這種教育的重視。什么意思?只要你一虛心地打開這一部經典,就一下子得到對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教誨。所以你看了這句話呢,說你看一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的好伴侶,是有賢淑美德的女子。這個告訴我們,夫妻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只有把夫妻關系調節好了、處理好了,這個社會的和諧才能真正達到。很多人不能夠“訥于言”的原因,喜歡夸夸其談,就是因為喜歡自夸。自夸就是希望別人知道他自己實際上并沒有的更好的東西,自夸實際上是由于怯懦,在別人面前感覺到有壓力,因此要在別人面前展示實際上自己沒有的、但是比自己實際具有的要好得多的東西,最后往往是給自己帶來的是更大的壓力。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高聲叫賣的人賣的東西往往是比較差的。如果有人向我們炫耀他的優越性,我們就要懂得這恰恰是證明他并不具備這種優越性,無論這種優越性是學識,是勇氣,還是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的成功,我們都可以從他的夸耀里,推斷出他在這方面是一無所有的失敗者。一個真正具有能力并且實現了人生成功的人,是不會想到要大肆渲染自己的成功的。因為他滿足于自己實實在在擁有的一切。我們還發現如果我們在別人面前炫耀我們自己已經擁有的,那么我們很快就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或者已經擁有的東西會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挫折。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虛言折盡平生?!?。
如果我們喜歡自我夸耀,或者提前說謊,就會使得那些本來就應該在我們命運中實現的、實實在在的美好,由于在我們自己的虛言之中已經實現了,那么這些美好就不再實際地出現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或者我們要獲得它就會倍加艱辛。有很多人喜歡提前說謊,把自己想象中將會擁有的東西,提前挪到今天拿來吹牛,沒有得到什么,就說是得到了什么;自己租的房子說是自己買的房子,這都會折損自己的福氣,一定要改正過來。自夸很難維持長久,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給自己帶來巨大的不安。所以我們如果明白了“口為禍福之門”的道理,就會學會慎重言語,言語才不會有太多的過失。《易經》里面也講“括囊”,什么是“括囊”?“囊”是布袋,把布袋的口結扎起來,這個就代表了我們人的口。你口不要亂講話,等于是布袋把口用繩子給它結扎起來,里邊東西就出不來了。所以說,話不能夠亂說,言多必失。
那么下面一句講“而敏于行”。做事要敏捷,只要這個事情經過思考決定這么做了,就應該趕快去做?!懊粲谛小?nbsp;事情才能夠成功。不能夠像現在人只說不做。只說不做,話說得再好,但是不去做,一件事情都不能成功,一事無成。就像一個人,一直在研究地圖,說從北京到紐約可以怎么走?坐輪船好還是坐飛機好?還是坐其他的交通工具好?怎么走最節省時間、最節省能源、最節省金錢?他總是在這里研究研究,搞得非常地透徹。但是他就沒有去走,他永遠也到不了紐約。所以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做事最好是先實行再說,絕不可說了不做。君子講究實踐諾言,“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研究孔子這個話,自己的行為照這么去努力,就感覺圣人的話對我們生活學習的關系非常地密切。
《論語·公冶長》篇?!白迂晢栐唬骸孜淖雍我灾^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笨孜淖邮切l國的大夫,家庭混亂,但是死后卻得了一個“文”的謚號?!爸u號”就是古代的天子、諸侯、卿大夫或者一般的讀書人,他們過世之后人家送給他一個謚號,把他一生所做的事有哪些功或哪些過,用一個字給概括出來。天爵高的人則有私謚。
在古代有《謚法考》和《謚法解》的書。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貢很聰明,看到孔文子家庭混亂,但是卻得了“文”這一個很好的謚號,心里不免疑惑,就向孔子提出了這個問題??桌戏蜃釉趺椿卮鸬??“子曰:‘敏而好學’”。“敏”就是聰敏,來得快。這句話有兩種句讀的方法。一種讀法是“敏,而好學”,這種讀法就是說他聰敏是一件事,好學是另一件事。另一種讀法就是“敏而好學”,聰敏的人差不多都不好學,自以為比別人高,但是孔文子這個人又聰敏又好學。不恥下問,這個就更難做到了。“下”有天爵人爵的不同。以人爵來說,部長去向司長請教便張不開口;再說天爵,博士就不好意思問沒有學歷頭銜的人,老年人也不愿意向青年人去請教?!笆且灾^之文也”,孔文子雖然家庭混亂,但是他有“敏”、“好學”、“不恥下問”這三條好處不能抹殺,這是國家所定的謚法,先從好處講,壞事不提。
比如說你為人作墓志銘,要銘其德,頌揚德行。如在歷史上的“桀”、“紂”,之所以被給予這樣的謚號,那是因為他一生都沒有做好事,如果他是有三分善七分不好,那也就三分善中來說。中國人講厚道,隱惡揚善,只要這個人不管有什么其他不好的事情,但是只要有好的一面,就從好的這一面來稱許他,這是給人一個改惡向善的機會,圣人的用心在于此。不像后代人,不管別人一生做了多少好事,只要他犯了一些罪惡的事,就把他所有的功都掩蓋起來,否定了,這是后來人的事。在圣人看來,應該引導一個人向善,引導一個人好的方面,多給人以啟發和鼓勵。而一旦一個人善的方面受到了鼓勵,那自自然然地,他罪惡的一方面就逐漸放棄了,這也是講做人的一種厚道。所以《弟子規》上也說:“揚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蹦惆褎e人好的事在背后去宣揚,這個人知道了,“你看我剛做了這么一點小小的善事,他都到處都夸獎我”,他做善的心就受到了鼓勵;而且他知道你在背后說他的善事、善行,他對你的印象也會特別地好。相反你在背后把別人的惡行惡事到處去宣揚,結果被人家知道了,他對你非常地痛恨,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所以厚道是需要慢慢地培養的。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謂子產”,這個“謂”,就是孔子跟他的弟子或者是跟別的人談話的時候,談到子產。子產是誰呢?根據《論語集解》孔安國的注解,說:“鄭大夫公孫僑”,子產就是鄭國的一個大夫。從前的人都有名有字,日本人和洋人都只有名而沒有字。鄭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古人的字與名必須有一定的關系。
錢大昕《后漢書考異》上面說“產者,生也,木高曰喬,有生長之義,故名喬,字子產”。后人增加人旁成為“僑”。原來這個喬是沒有人字邊的,后邊公孫僑是帶著人字旁的。什么原因?《后漢書考異》上給我們解釋了。子產他是有四種符合君子之道的,所以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哪四種?“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靶屑骸本褪亲约盒蕹值臅r候,他是恭。在蔡清的《四書蒙引》上說,“恭敬分言,則恭主容,敬主事”,也就是說恭和敬兩個字分開來說的時候,“恭”主要是指外在的容貌,像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個恭就是講的容貌;“敬”則說事情,我們經常說敬事,也就是說凡是做事一絲一分不茍,而且百分之百做好,這就是敬其事;若草草率率便是不敬。現在的人辦事,于公事不敬,于私事也不敬,公私都不敬。但是能辦到十分的人,把事情辦得很圓滿的人,又貢高我慢,傲慢心很重,便是無恭,這也是沒有恭敬心。若單說恭則含敬,反之也是如此。敬中即含恭。也就是說當你只說恭或說只說敬的時候,它是包含了恭敬兩個方面的意思,既指容貌上的恭,也指做事上的敬?!笆律稀?,就是侍候君主。在朝廷做官的臣子怎么樣才稱得上是“敬”?“敬”并不光是見到君主怎么樣地行跪拜禮,怎么樣地鞠躬,怎么樣地趨走,這只是形式。
除了這個以外,對于治國、對于治天下,都有他自己的理想,他用自己的理想去建議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才是大的敬。所以中國人他講選賢與能,所謂的賢人政治,這個賢人出來辦事搞政治,并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像這樣建議君主如何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才是敬之大者。對于怎么樣地鞠躬、怎么樣地行禮,那個敬是敬之小者。那么下面再講到養民,既是做一個大夫,幫助君主治國,那就負有養民的責任。養民怎么辦?要做到一個“惠”字?;菥褪嵌骰?,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是百姓有知識、沒有知識,他們所知所見的只是一部分,不能夠見到全體,在古時候更是如此。即使是在現代資訊非常地發達,你想知道什么信息就能夠知道。但是作為個人,沒有國家政府那種能夠集中很多的人才、專家進行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再經過很多的幕僚研究提出一個政策,所以個人的學問沒有辦法了解全面。從這個角度講,孔老夫子說的是實話。他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負責治理國家的人,對于百姓是真正的有恩惠,還是假有恩惠,只有他靠自己的良心才知道,老百姓并不能夠完全了解。那么你對于老百姓真正有恩惠,就是要靠自己的良心。那么子產他是真正地做到了“養民也惠”,幫助君主養民,做到了一個“惠”字,這是孔子圣人所了解的。下面講“其使民也義”,國家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動員老百姓辦事。這個“義”字是什么意思呢?義就是合宜,意思就是說叫百姓辦事的時候,孔子講“不違農時”。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特別重視春耕、夏耘、秋收。春天要耕種,夏天要耘草,秋天要收獲,這都是在農忙的時期。在農忙的時候就不能夠使民。到了秋收之后,農民入閑的時候,可以動員老百姓來辦事。但是即使是在農閑時候替國家辦事,也是興辦水利、修橋鋪路這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所以為國家辦事也就是替老百姓自己辦事。古人辦政治特別強調不隨便擾民,要滿足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動用百姓辦事要在適當的時候,這個就叫義。子產有這幾種品德,就是恭,敬,惠,義。恭是對自己,他對自己的修養很嚴格,很高,因為什么?因為正己才能化人。事君就是一個敬字。事君,做事非常地恭敬、不茍且,而且不可有驕傲的容色。敬,不單是在形式上的敬,還要求實質上的那種敬。對于老百姓一個是養民,一個是使民;養民就是要加恩惠于人民,制定的政策要百姓得到好處;使民要在適當的時候,不要使百姓過度勞苦。這些都是君子之道。這四種,前兩句是自行,下兩句是化他。要學儒、研究中國文化的人必須學習,這四種都做到的話,你對中國文化所講的“修己安人”才真正能夠落實。也就是說自己修持好,然后能夠平治天下,辦安定天下的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首先我們看前邊,“子曰:‘巧言令色足恭?!薄扒裳浴本褪茄哉Z說得很巧妙。前面我們講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令色”就是好的容色?!白愎А?,唐朝以前認為“足恭”,這個“足”就是兩足,“恭”就是恭敬。但是后來宋儒把這個“足恭”解釋為過分的恭敬。其實這三句話講的是三件事,一口一色一足,巧言是口,令色是容,足恭是腳,這是三種事,不是兩件事。
“足恭”,足就是腳,恭就是恭敬,足為什么恭敬?比如一個人他見了某種權威的人,或者是與他有利害關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說你要去求一個職位,見到主考官了,或是看到機關的領導了,這就怎么樣了呢,就足恭了。什么是足恭?這個腳要往前走,又不敢往前走,非常地小心。韓愈有篇文章叫《送李愿歸盤古序》上有一句話,“足將進而趑趄”,“趑趄”就是想進而又不敢往前進,這就叫足恭。凡是對一個有利害關系、一個權威的人,你要去見他的時候就會有這么一種狀況。
像以前給人當差的人,主人只要一叫“來”,便一呼百諾,鞠躬如也,口、言、表情都是如此,隨說隨答“是”,隨往后退,那種恭謹看起來令人肉麻。所以“巧言”,言是言語,“令色”是自己的態度表情,“足恭”就代表了自己的身體。這三者表現出來這么樣的狀態,不能夠欺騙讀書人,所以下面說“左丘明恥之”。左丘明,古人對他的考據很多。李炳南老先生認為,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這有很多的考據,不必疑惑。
《左傳》也是左丘明所作,孔子作《春秋》,“寓褒貶,別善惡?!弊笄鹈髟谝慌允艿娇鬃拥闹更c很多。左丘明對于巧言令色足恭的人感覺得很羞恥,自己決定不愿意這樣做。為什么?因為這不符合正當的禮。用這種額外的特殊的禮貌來對待人,左丘明感覺到很羞恥。不但左丘明恥之,孔子說:“我丘也是感覺到很羞恥?!薄扒裳粤钌愎А保@種人不直,孔子是“以直報怨”,如果外表裝作直,往往是大奸慝之人。后邊講“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就是與人有怨仇,但是卻把怨隱藏在心里。不但隱藏起來,“而友其人”,表面上還跟他做朋友,臉上裝出好似真心要好,這顯然不是真心,必定是存著希望你對他有好處的心,這也是錯的?!白笄鹈鲪u之,丘亦恥之?!边@個就是說孔子他都告訴人要學直道,要以直報怨,他有好處不忌妒,他遭到災殃,愿意幫助他,即使你不愿意幫助他,也不可以幸災樂禍。如果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都是不直。要報怨,也要在他好的時候可以去報怨,為什么要落井下石呢?上面那一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個比較好懂。比如說陶淵明,他看見當時官場上的那種現象,他受不了,寧愿自己不干。他當一個縣長,當縣長都是有俸祿的。
但是按照當時的官場,上級隨便來一個人,他就要把他當成太上皇一樣恭敬,他受不了,寧愿不做,自己回家了?;丶曳N田,自食其力,這是他的書生本色。像李白也寫過這樣的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令我不得開心顏?!彼粫谩扒裳粤钌愎А眮韺Υ?,這樣諂媚跟謙虛禮貌、謙讓待人是不同的。為什么不同?這個“巧言令色足恭”是有求于人,而且它不是靠正當的途徑來求于人,而是用諂媚巴結的方式有求于人。我們普通的時候待一切人,自己要謙虛、要恭敬人家,那是沒有利害關系在其中的。對待一切人都謙虛都恭敬,這是做人應有的態度。所以這種謙虛待人和這個巧言令色是不能夠相提并論的。不要用“巧言令色足恭”,我們做人才保得住人格。不然的話,人家隨便拿一分好處給你,你就順著人家的意思去做,順著人家做,好處是得到了,但是人格卻沒有了。人格沒有的話,普通的人都感覺到羞恥,更何況是學道的君子呢?那么“匿怨而友其人”,有什么不對呢?論語里講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根本就沒有把那個冤家放在心上,在心里就把它給取消掉了,不放在心里。那個境界是非常高的。
而這個“匿怨而友其人”不能和那個境界相提并論。這個“匿怨”就是把怨很藏在心里,而表面上跟那個人來結交朋友,“匿怨”就是隱藏得讓對方看不出來,以為這個人對他沒有惡意,反過來還跟他交朋友。跟他交朋友是做什么呢?這就是預備將來找到有報復的機會的時候就來報仇,這個是要不得的??鬃拥慕逃?、儒家的學術教人“以直報怨”。像在《下論語》上面有人問,“以德報怨,如何?”如果有人傷害你,你反過來待人家特別好,怎么樣呢?孔子說這個不可以,如果說“以德報怨”的話,那么“何以報德”呢?你用什么來報答別人的恩德呢?如果你依然是“以德報德”,那么就不公平了。所以他告訴人要“以直報怨”。
孔子不講“以怨報怨”,也不贊成“以德報怨”,他是講“以直報怨”。比如說你當了個法官,這個人犯了罪,正好你來審這個案子,不能因為他是你的仇人,你就給他加重判刑。你作為法官,雖然是你的仇人,但是你仍然按照通常的量刑來處理,甚至你還站在犯人的角度考慮為他著想,能輕判就輕判,這個就是“以直報怨”。像這個“匿怨而友其人”,那就是“以怨報怨”了,不但以怨報怨,還講究陰謀。有些人就是表面上讓人不要提防,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一下就讓對方翻不過身來。左丘明感覺這是很羞恥的事,孔夫子也認為這是羞恥的事情??鬃又v這一段話,就是教人不要學這個,要學一個“直”字。在世間做人要直,直心才能感動人,沒有直心的話,怎么能夠感動人?
在《列子》上講了一個故事,在《列子》上講,海鷗在海灘上,這個小孩很有童心,小孩子對這個鳥沒有陷害的心理,每一天到在沙灘上跟這些海鷗在一起玩兒,那個鳥也不害怕他。一天,他的父親就說,你明天抓幾只鳥回來給我看看。到第二天這個小孩兒存著這樣的心,想抓幾只鳥帶回去給父親看看。結果怎么樣呢?他一到海灘上,所有的海鷗通通都飛走了。我們從這個事實去體會,真正直心一顯現,不但感動人,連動物都能感動;相反你對人有這種不好的心思,人能感覺出來,動物也能感覺出來。所以學道修道更要直,學得直,修行的心才能凈化。學道并不是說你把四書五經都研究明了,但是不按照這個經典來修心。心不轉變的話,四書五經都背熟了也沒有用,心一定要改變。所以古人說,如讀《論語》前是何等人,讀了《論語》仍是何等人,這個《論語》就是未曾讀。
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