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同學(xué),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論語治要》。
上次我們講到了第一句話:“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歟。”在通行本上,這個“其仁之本歟”多了一個“為”——“其為仁之本歟”。上一節(jié)我們主要講了如何孝敬父母,我們在這一節(jié)課,再講一講如何友愛兄弟。
這個“悌”,善事兄長為“悌”。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是骨肉一體,是一個身體。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對待兄弟姐妹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呢,對于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他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中國古人對于這一個“悌”字,講得非常多。確實也是身體力行,能夠做到讓“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和睦相處,這個孝自然體現(xiàn)在其中了。
在《弟子規(guī)》上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也非常地合適。第一句話就叫“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得淡一點,看得輕一點,這個怨恨又怎么會產(chǎn)生呢?“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在言語上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委婉一點,這個怨恨不平的心,又怎么會產(chǎn)生呢?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
在《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了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這個官司你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容納。那么這一個家道,也一定會衰落。“訟則終兇”!古人一看這個兄弟姐妹,因為家產(chǎn)打起了官司,就能夠判斷出,這個家的家道一定會衰落。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當然,我們對這個“兇”,對這個“家”,也要做正確的理解。
中國古人把這個對兄弟的友愛推而廣之,在《禮記》中說,“十年以長,則以兄禮和之”。比我長十歲以上的,十歲左右的,那我們都要以對兄長的態(tài)度和禮節(jié)來和他和睦相處。中國人在豎的方面講對父母的孝,而父母上面還有父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而從橫的方面來講兄弟之間的友悌,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擴而廣之,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來到我們身邊的,一起共同修學(xué)的朋友、同事,那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怎么能夠做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呢?
在《論語》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我們現(xiàn)在的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獨生子女。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感受、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想著為他服務(wù),不自覺地就形成了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那么,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相處到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吵架不沖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們看到現(xiàn)在的孩子和人家相處,相處上一個星期以上,就出現(xiàn)了矛盾出現(xiàn)了問題。不是自己不喜歡對方了,就是對方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自己,我的想法,我的利益,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希望別人能照顧到。所以沒有做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君子人,能夠做到事事恭敬別人,為人處事沒有任何的過失。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對方的需要,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禮,那么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我們也看到,現(xiàn)在的大學(xué)生從小也沒有學(xué)習(xí)《弟子規(guī)》,結(jié)果到了大學(xué),幾個人住在一個宿舍,不是他關(guān)門聲大了,就是他晚上睡覺的時間太晚了,又不注意別人休息了。也沒有做到像《弟子規(guī)》上說的很多的要求。所以不能夠為對方著想,處處都想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難免會和別人發(fā)生沖突。所以我們學(xué)了《弟子規(guī)》,就要在生活中去力行,拿這個《弟子規(guī)》處處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當然,一個人能夠走到哪里,都能夠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那也是因為他在家里,對于兄長就能夠恭敬,就能夠聽從。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一個“誠感讓田”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嚴鳳的人,因為他對于兄長的友愛,感動了他同鄉(xiāng)的兩個兄弟。這個故事講的是,施佐和施佑是兄弟兩個人,他們做官之后就回到家鄉(xiāng)。但是這兩個人因為田產(chǎn)的問題就起了紛爭,而且互不相讓,還有了怨仇。親戚朋友都從中勸說,但是也都勸說無效。在他們同鄉(xiāng)之中,有一個人叫嚴鳳。這個嚴鳳就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
偶爾有一天,這個施佐(就是這兩個起爭訟的弟弟),他就見到了嚴鳳,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chǎn)的事情告訴了嚴鳳。這個嚴鳳聽了之后,就皺著眉頭,長嘆了一聲,他說:“可惜我的兄長、我的哥哥他太懦弱了,如果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身體健康,把我所有的田產(chǎn)都奪去了,我還有什么憂慮的呢?”說到這里,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很瘦弱,他就不禁哭出聲來了。施佐看到這,他非常地感嘆,也非常地感動。所以他就拉著嚴鳳的手,來到了哥哥家里,向哥哥道歉,說自己不應(yīng)該和哥哥爭田產(chǎn)。他的哥哥也非常地感動。從此以后他們都以田產(chǎn)相讓。這一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嚴鳳他自己能夠力行孝道,力行悌道,而且以真情實感能夠感化自己同鄉(xiāng)的人。那確實是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兄長的那一種友悌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才能夠感動鄉(xiāng)人,感動施佑施佐兄弟也不再因為田產(chǎn)而紛爭了。所以中國古人說:“觀德于忍,觀福于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
所以我們看這個兄弟爭訟了,就能夠判斷出,他們家的家道要衰落。這不是偶然的,因為一個人他的心量已經(jīng)狹窄到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夠?qū)捜荩值芏家蜕戏ㄍィ敲催@一個人的心量狹窄到極處了。因為他心量很狹窄,所以怎么樣呢?所以他們家道一定會衰落。古人對于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地重視。那么在這樣好的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田產(chǎn),一點點財產(chǎn),就會吵上法庭。比如說,法昭禪師,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專門描寫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說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從一個樹根長出的不同枝杈,是“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后,各自都有發(fā)展,各自有各自的事業(yè),這個就叫“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中國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所以孔老夫子教導(dǎo)弟子:首重德行,其次就是重視言語,然后才是政事,才是文學(xué)。由此可見,如何說話、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又不傷害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種藝術(shù)。“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弟兄姐妹之間相處,只要能夠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我們看一看這個忍,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字。這個字一看,就告訴我們什么叫“忍”呢?當我們的心上有一把刀刃來割,我們都能夠怎么樣呢?都能夠處之泰然,不起怨恨之心。所以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說一句比較直接的話,我們都不能夠忍受;別人稍微怠慢我們一點,稍微不禮貌一點,我們都不高興;那我們的忍辱功夫,就是一點都沒有了。所以“弟兄同居忍便安”。對于陌生人的侮辱誹謗,尚且能夠容忍,那么對于弟兄之間的言語呢,稍微直接一點兒,稍微過分一點兒,又怎么會忍讓不了呢?“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一點點芝麻大的小事兒,就起了爭端,起了爭訟,把兄弟送上了法庭。“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像我們上了年紀的人,就非常有感觸。
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兄弟姐妹好不容易碰到一起,突然發(fā)現(xiàn)哥哥姐姐的頭上多了幾根白頭發(fā),臉上多了幾個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相處在一起,互相關(guān)心,互相呵護,互相照顧呢?所以人確實要懂得惜緣。中國古人有句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沒有緣分的人是不可能相聚在一起的。那么既然有緣相處在一起,就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緣分。那么要怎么樣呢?要互相幫助,互相呵護,像兄弟姐妹一樣能夠好好相處。最后一句話:“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現(xiàn)在長大成家了,下邊也又有了孩子,而孩子之間也成為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之間做到了兄友弟恭,能夠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那么下一代也從我們身上學(xué)到了如何相處。所以要給兒孫做一個好的榜樣、好的典范。
雖然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有三四代人沒有講了,但是我們從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輩身上,還可以看到兄友弟恭的榜樣。像我的母親,她在家里就是老大。在舊社會那個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所以她早早地離開家,到外面去工作。但是她從沒有忘記照顧父母,還有照顧自己的兩個弟弟。所以她自己有了好東西,自己舍不得用,全是留給弟弟、弟媳婦用,讓弟弟、弟媳婦也非常地感動。所以現(xiàn)在她走到老家,見到弟弟、弟媳婦,他們都對她尊重有加,走到哪里都像一家人一樣,特別受歡迎。這上一代人,能夠這樣友愛兄弟姐妹,也為我們下一代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樹立了榜樣。所以我們兄弟三人,也是同甘共苦,這個也是從上一輩那里學(xué)來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兄弟姐妹互相關(guān)愛的故事,確實也非常地多。像我們看到在唐朝,有一個唐英公叫李勣,他雖然貴為仆射,仆射就是唐朝的宰相。他雖然貴為仆射,但是看到他的姐姐病重的時候,他還親自來燒火煮粥。結(jié)果這個火一不小心, 把他的胡須都給點燃了。姐姐看了之后就勸他:“你貴為仆射,下面有很多的奴婢、奴仆婢妾等等,他們都可以供你使喚,何必要親自動手為我煮粥呢?”他聽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回答說:“我親自為您煮粥,并不是因為沒有下人可以供我使喚,而是想到姐姐的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而我自己的年紀也很大了,漸漸衰老,我們的時日都是有限的。雖然想很多次為您煮粥,來盡我的一點點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還有多少時日在一起,為您煮粥呢?” 所以你看李勣雖貴為仆射,他還親自為姐姐煮粥,都燒到了自己的胡須。評論就說:“古稱孝子愛日,若英公之奉姊,亦可謂愛日者矣。”什么叫“愛日”呢?就是古代的孝子都珍惜時日,知道父母年老日衰,在世間的時候不是特別長了,所以就特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想方設(shè)法的去侍奉雙親。像唐英公李勣這樣侍奉姐姐,也可以稱得上是愛惜時日了。因為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年老力衰,所以這些故事就告訴我們: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夠等。要趁著父母兄弟還都健在的時候,還有機會的時候,去給予關(guān)愛。這個就是古人講的“悌”,很重要。
在《孝經(jīng)》上也說:“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也就說你侍奉兄弟,能夠講到友悌,這個隨順,隨順之心就可移于對待長輩。這個“順”就是隨順的意思。下邊還接著說,能盡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順。就是能夠孝敬父母的,培養(yǎng)起一種心和的品質(zhì)。而能夠友愛兄弟的,他也能夠培養(yǎng)出一種隨順的品質(zhì),所以和順這兩個字,就是把孝悌的精神,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中國古人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如今仁愛不興,什么原因呢?或者說我們五倫關(guān)系紊亂,講仁慈博愛也都沒有效果。像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我們給很多大學(xué)生提供一些資助,他們也沒有感恩的話,也不寫感恩的信,連一個表示都沒有,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國外我們也看到,對鰥寡孤獨廢疾者,就是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政府給予特別的優(yōu)惠,有很多的福利待遇。但是這些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還做出了很多假的證據(jù),為的是獲得政府更多的資助。
那么這些現(xiàn)象,原因出在哪里呢?所以孔老夫子這一句話——有子這句話也是引用孔老夫子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就是把這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給我們指出來了。所以仁愛不興,都是因為不孝不悌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在孝悌不講求了,不修學(xué)了,這個世界才會大亂。所以要挽救這個世界,也一定要從提倡孝道,提倡悌道來做起,這樣才能夠消災(zāi)免難。所以講修福修慧,什么是修福修慧最好的辦法呢?那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給人家講孝道,講悌道。在《孝經(jīng)》上也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就是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簡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夠和睦相處,人們之間沒有怨言,那么這一個“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孝,就是悌。
那么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說你這個仁愛之心,從哪里培養(yǎng)起呢?就是從“親親”,親愛你的父母親,把這種親愛之心推而廣之,來關(guān)愛百姓,關(guān)愛人民;然后又把這種關(guān)愛人民的這種愛心推而廣之,擴大到萬事萬物身上;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以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所以這就告訴我們,要想宣揚仁慈博愛,讓大家都有愛心,必須找到愛的原點,而這個愛的原點,就是孝悌。就像我們現(xiàn)在搞道德建設(shè),我們要建設(shè)一個道德大廈,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那是雷鋒精神。
但是,如果我們的基礎(chǔ)都沒有打牢,對父母都不夠孝敬,對老師不夠尊敬,對兄弟不能夠友愛幫助,這一個第五層、第六層也是空中樓閣。這一句話實際上也是指出了我們現(xiàn)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從孝悌這個基礎(chǔ)來做起。所以在《孝經(jīng)》上也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本質(zhì)相背離的。為什么是背離的呢?在沒有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之前,我們經(jīng)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說,我們的領(lǐng)導(dǎo)叫我們?nèi)コ燥垼f“你今天晚上有沒有時間啊?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客人要見,你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是怎么做的呢?我們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lǐng)導(dǎo)去應(yīng)酬了。但是我的母親說:“你有沒有時間啊,我們家里已經(jīng)很久沒有去超市買東西了。已經(jīng)缺這個、少那個的了,我們下午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吧! ”結(jié)果我們怎么回答的呢?我說:“我哪里有時間啊,我要忙這個忙那個,一大堆的事,你就和你們的那些老朋友一起去買好了。”所以你看我們是用什么心在和人交往的呢?一個人連父母這么大的養(yǎng)育之恩,都不能夠去報答,不能夠讓父母歡心,那我們想一想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我們沒有形成以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我就會對他很恭敬;但是他從利變成害的時候,對我沒有幫助,沒有用的時候,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孝為什么是仁愛之心的根本。因為他培養(yǎng)了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現(xiàn)在也有很多的家長都很抱怨,說,“我這個孩子呀,就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你看他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厲害,處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會想到父母”。這些都是結(jié)果,請問原因在哪里呢?
我們先看一個幻燈片,這個幻燈片的題目叫《哪一個是我》。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之后就知道了,現(xiàn)在的孩子處處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也在想如果讓我的兒女來看一看這個幻燈片,那就好了。中國古人有句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想一想,為什么孩子自我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脾氣很厲害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沒有給他表演一個孝敬父母的榜樣,讓他去學(xué)習(xí)。比如說到春節(jié)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誰的碗里呢?我們要帶著父母兒女出去旅游,我們選擇了父母喜歡去的地方,還是選擇了兒女喜歡去的地方啊?所以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全家人都在考慮孩子的感受,全家人都在為兒女服務(wù)。所以《弟子規(guī)》上有這樣一句教誨:“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無論是吃飯走路,都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后。為什么是這樣一個順序呢?這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一個孩子的感恩之心。你看爺爺奶奶父母長輩,都忙了一天了,又是刷碗、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飯,他們還沒有先上桌子,那我們做晚輩的年齡最小,對家庭的貢獻最少,我們有什么資格先動筷子呢?很多人說我們家就不興這一套,我們家就是孩子先吃。那等孩子長大了,你趟在病床上的時候,你需要他來照顧你,他會怎么說呢?他說:“對不起,你從來都沒有教過我。”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不懂得孝,確實是因為沒有人教。
古代的時候到學(xué)校,老師第一個科目教導(dǎo)孩子如何孝敬父母。而且一家人,父母和祖父母都生活在一起。現(xiàn)在學(xué)校不教孝道了,而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那這個父母帶著兒女,偶爾周六回去看望一下爺爺奶奶,還給爺爺奶奶留下了一大堆的碗碟要刷。那么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從哪里能夠?qū)W到孝敬父母呢?所以在一個《弟子規(guī)》的班上,有一些孩子學(xué)了《弟子規(guī)》之后,請他們上臺來分享,其中有一個孩子就說了:“我學(xué)了《弟子規(guī)》之后,才知道為人要孝敬父母”。另一個孩子又走上臺來這樣說:“在沒有學(xué)習(xí)《弟子規(guī)》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謀害父母。”那我們聽到這樣的話,都覺得很驚訝。其實仔細想一想,也沒有什么驚訝的。你看這個孩子,被家長逼著去學(xué)英語、去學(xué)奧數(shù),去學(xué)鋼琴,自己學(xué)得很苦,而這個父母,還體會不到孩子的心,逢人就講:“我這個孩子又學(xué)了鋼琴,奧數(shù)是全國第幾名……”好像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么這個孩子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愛,他還以為父母讓自己學(xué)這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臉面。結(jié)果,久而久之就會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之心。
中國古人要靠老師來講孝道。所以對老師也非常地尊重,尊師才能重道。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不以孝悌之心相處,就會以功利之心與人交往。結(jié)果怎么樣呢?結(jié)果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你所有的事情都不順利,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你不懂得孝敬父母所導(dǎo)致的。那很多人說,我做事順不順利,和我孝不孝敬父母,都有關(guān)系嗎?剛才我們講了,兒女不孝,那是和我們不孝敬父母密切相關(guān)。那我們待人接物經(jīng)常結(jié)交一些忘恩負義的、見利忘義的朋友,是不是也和我們不孝敬父母有關(guān)系呢?古人有一句話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彼此是以利益來交往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生意,這個時候有利益的往來,這個交情就很深厚,我們就是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這個利益盡了,交情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現(xiàn)在很多人是領(lǐng)導(dǎo)的時候有權(quán)勢,別人就要來送禮。你不送禮,這個條子我就不批,這個字我就不簽。結(jié)果自己從領(lǐng)導(dǎo)位置上下來了,勢力傾覆了,交情就決裂了。
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是以色相喜悅來交往。結(jié)果怎么樣呢?久而久之,年紀大了,臉上長了皺紋了,結(jié)果這個愛也就終止了。最后,“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情義、恩義來交往,這一個交往,它才經(jīng)得起考驗,才是天長地久。我們現(xiàn)在的人都感嘆,現(xiàn)在交不到真心的朋友。都是以利害之心與人相處的人多。什么原因呢?“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以利害之心與人交往的。你看我們沒有用恩義、情義、道義的心與人交往,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去關(guān)愛。結(jié)果外邊的事顯得很忙,都是在追名逐利。那么這樣的人,也就結(jié)交不到真心的朋友。這就是我們《易經(jīng)》上所講的“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也是我們古人所說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是自然感應(yīng)的道理。
在沒有學(xué)習(xí)《弟子規(guī)》之前,我們自己也是深有感觸。因為我們自己經(jīng)常很吝嗇,非常地傲慢,還很苛刻。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自己結(jié)交的朋友,即使很有錢,他對我也很吝嗇。當時我還不知道什么原因,我還在想這個人這么有錢,為什么對我這么吝嗇呢?你看不知道反省自己,就會去怨天尤人,從別人那里尋找原因。結(jié)果我們自己非常地傲慢,非常地苛刻。別人約我們講課,突然人家有事情了,要調(diào)一個時間,我們就覺得這樣對我們太不尊重了。本來都約好了時間,現(xiàn)在我們把這個時間空出來了,結(jié)果他又要調(diào)整。明明我們有時間,我們也不給他調(diào)整,心里還很不高興。
那么我們做事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也會有很多人,給我們設(shè)置障礙,做事也不是很順利。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去反省自己,總是找別人的毛病。這個人怎么這樣呢?這個事明明就可以辦成,他為什么無緣無故又給我設(shè)置障礙呢?你看,不知道從自己身上反省的時候,你就會怨天尤人。結(jié)果學(xué)了傳統(tǒng)文化之后。我們學(xué)會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此就變得比較慷慨。我們有的,別人需要,我們就送給別人。然后別人請我們講課,我們也不給人家講條件了。只要人家有需要,我們有時間,我們就去給別人講課。結(jié)果后來我就發(fā)現(xiàn),我自己的處境也就變了。經(jīng)常會受到別人沒有條件的幫助,別人對于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而我們再去辦事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莫名其妙的就很順利了,就不像以前那樣,人家有事沒事的給你挑毛病了。所以這些境況的轉(zhuǎn)變讓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更加生起信心。確實是境隨心轉(zhuǎn)。那么我們自己做事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障礙,那一定是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還有一些秘密的、不為人知的、不符合道德的東西。所以你把這些東西,給它找出來,給它剔除掉,你再去做事,就發(fā)現(xiàn)很順利。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孝敬父母,做事不順利,諸事不順因不孝。
一個能夠孝敬父母的孩子,他心中時時不忘父母。所以怎么樣呢?所以古人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為什么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呢?很多人就說:“你們講這個孝有什么用啊?某某高官他也是一個孝子,但是他還同樣貪污受賄、違法亂紀了。”我們看在《禮記》上,有一個樂正子春的故事。子春在下堂的時候,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腳給傷到了。結(jié)果三個月之后,他的腳傷已經(jīng)痊愈了,但是臉上還是悶悶不樂的。他的弟子們就問,他說:“老師啊,您的腳傷已經(jīng)完全恢復(fù)了,為什么您還郁郁寡歡,面帶憂愁呢?”這個子春就說,他說:“我聽曾子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的父母生我們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完完整整的身子,我們要把這個身體完完整整地保養(yǎng)好,這才是一個孝子。”所以一個孝子呢,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河可過,有船可乘,就不會涉水過河;有光明大道,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就不會口出惡言,那我們不出惡言罵人,別人也不會以憤憤不平的言語來罵你。這個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所以你從這里就知道了,一個真正的孝子確實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那么他怎么敢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從這里就是告訴我們: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他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在《禮記》上還說:“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于親,敢不敬乎?”如果你的生活起居不莊重,被人家說你沒有教養(yǎng)。像我們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別人說我們沒有教養(yǎng)。為什么呢?因為這句話不僅僅說了自己,還說到了我們的父母,讓我們的父母蒙羞,所以居處不莊,就不是孝道了。“事君不忠,非孝也。”侍奉君主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敬。如果你不忠心侍奉君主,還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最后東窗事發(fā),鋃鐺入獄,讓父母蒙羞,確實是災(zāi)及于親。“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沒有恭敬心,也就是對自己的事業(yè),不恭敬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朋友之間不講究信義,人家也會罵你,會傷害到父母。“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這五者做不好,就都會給父母蒙羞,甚至給父母帶來災(zāi)難。所以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孝子他確實能夠面面俱到,在生活中非常的謹慎。那么在這句話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在《四書蕅益解》上,有一段注解。我們把這一段注解也學(xué)一學(xué)。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為仁,也就是說,為仁、行仁、求仁,都是學(xué)做人。那上邊這個“為”字是動詞,也就是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xué)仁求仁也都是學(xué)著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這個“仁”我們上次講過,《說文解字》上解釋,說“仁字,從二人,會意”,這個“仁”字是從人從二,它是一個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所以這一個仁字,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人,把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人的區(qū)別,那么這個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在佛教里稱為佛菩薩,在儒家里稱為圣賢人。“作亂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為禽獸。”我們剛才講了,說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確實就墮落得離禽獸沒有區(qū)別了。所以《孟子》上也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你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xué)習(xí)做人,而學(xué)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xué)起。下面說,“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么呢?也就是人道,也就說你做不到仁義禮智信,你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在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
在《左傳》上也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jié)果就怎么樣呢?出現(xiàn)了五倫關(guān)系的紊亂,這個社會各種道德敗壞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這就叫“人棄常,則妖興”。“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這個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是良知良能。王陽明講的“致良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良知,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說人做了壞事,做了惡事,他感覺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zé),這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他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么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這個人就墮落離禽獸不遠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后邊接著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來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也就說這個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在對父母兄弟的關(guān)系上,表示為孝悌;對領(lǐng)導(dǎo)與被領(lǐng)導(dǎo)的關(guān)系上就表現(xiàn)為仁和忠;對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上就表現(xiàn)為信;對夫婦之間的關(guān)系上就表現(xiàn)為夫義婦德。所以要從性上來說呢,這個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也就說我們從哪里來修起呢?“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yǎng)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才是仁愛之心的原點。“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要想真正做到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里做起呢?這個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自己做起。很多人說:“那別人都是什么什么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呢?”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那我們?nèi)绻蛩麄儗W(xué)習(xí),我們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我們要學(xué)做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這個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說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jié)果。我們想將來到哪里?我們?nèi)绻胱约河泻玫慕Y(jié)果,那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們自己無關(guān)。而且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了,我們也得到了好的結(jié)果,讓人才會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看人家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照樣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而且身心安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我們何苦這樣去做呢?這也是給社會大眾來做一個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那么怎么樣才能興起孝梯之道呢?那就是我們上次課也講到的:在位的領(lǐng)導(dǎo)者,能夠力行孝悌之道,并進而弘揚孝悌之道,這個社會才能夠興起和諧之風(fēng)。孝悌之人居于領(lǐng)導(dǎo)的位置,這個天下的大治才是有所希望的。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所講的內(nèi)容。我們下一次課接著講下一句。這一次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