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06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06集
2012-12-17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和大家一起繼續和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下一句,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首先我們看一看這里邊的幾個字。第一“導”,在通行本中,這個“導”都寫作道路的“道”,它的音也念dǎo,這個意思是什么?馬融注解這個“導”,謂“為之政教也。”包咸注的就比較簡單:導,治也。也就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國,“乘”就是兵車的意思,在古代能夠出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說就是大國了。千乘之國就是一個大國,這一句話也就是告訴我們,治理一個大國的綱領,下面就具體說出五條。

敬,這個敬事的敬,《說文解字》上的注解就是“肅也”,嚴肅的“肅”。在《釋名·釋言語》中,“敬”解釋為“警也”,警惕的警,橫自肅警也。在包咸的注解中說,“為國者,舉事必敬慎。”這個敬慎,就和這里邊的肅警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敬,我們可以解釋為敬慎、謹慎的意思。這個“信”,我們上次學過了,《說文解字》上解釋為誠也,從人從言會意。它是人言為信,是一個會意字,就是誠信的意思。節用而愛人,這個“節”引申為節儉的意思。

在《賈子·道術》上,有一句話解釋這個字,“費弗過適,謂之節。”我們的費用,不超過適合的適宜的范圍,這個就叫節。“用”就是指財用,愛人這個“人”,其實就是民的意思,它是為了避免和下面的使民以時相重復,所以這里邊用的是人字。

“使民以時”,也就是中國古人,運用老百姓的勞力,比如說,要進行公共事務的建設、筑城、防守、防御盜賊、用兵等等,都要在農閑的時間,不要妨害農時。特別是在春秋的時候,“兵爭之禍亟,日事征調,多違農時,尤治國所宜戒也。”在春秋的時候,兵事很多,每一天都征調兵力,有很多都會違背農時,這是治國特別應該警戒的。

這五條綱領,可以說是治國的五條基本綱領。雖然說是一個治理大國的綱領,但是治理一個小的國家,治理一個企業單位,治理一個公司行號,乃至于治理一個家庭,它的道理原則都是適用的。

我們不要說,這個是講治大國之道,我們學了沒有用,其實每一個人學了都有利益。下面就把這幾句話,一句話一句話地來看一下。

“道千乘之國”,治理一個大國是如此,治理一個小國也是如此,這一個道理原則不會改變,這個是講的治理大國的五條綱領。

敬事,第一條綱領叫敬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盡忠,盡職,負責的意思。這也讓我們想起了,在佛教的寺院中,第一個建筑物天王殿。天王殿供的四尊天王,第一尊天王,他的名字就叫持國天王。這個持國天王教導我們的就是,負責、盡職的意思。持就是主持,國就是國家。如果我們主持一個公司就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就是總統、總理,怎么樣才能夠把這個國家治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有一個責任、有一個工作、有一個本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負責盡職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這個社會一定和諧,國家一定能夠治理好。

持國天王手里拿著一個琵琶,琵琶是表法的含義,告訴我們做事,要取中道,無過無不及。就像這個琵琶的弦,如果調的太松,就會彈不出美妙的聲音。如果調得太緊就崩裂了。只有調的適中,這個美妙的聲音才出現了。儒家講中庸,佛教講中道,都是教我們做事無過、無不及,才能夠負責盡職地把本分做好。

這也就告訴我們,佛教的這些塑像,他并不是神明,讓你去頂禮膜拜,求升官求發財的,而是起到了教育的含義,它是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學方式。我們很遺憾,看到現在很多的地方,把這個佛教變成了宗教,每一天在寺院里搞經懺佛事,為死人服務,更有甚者,把這個宗教,變成了迷信。有很多的領導帶著很多的錢到了五臺山各大寺廟去供養布施,回來之后,又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最后被抓起來了,還埋怨說這個佛菩薩都不靈,沒有保佑我。這并不是佛菩薩不靈,而是我們把宗教、把教育,佛陀的教育,變成了宗教,又甚至變成了迷信。沒有依教奉行,那這當然不是佛陀的真正弟子。這個佛教是教育,但是我們卻把它誤解了。持國天王代表的就是負責盡職,用我們古人所說的話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就是“夙夜在公”。

魏征大人編輯《群書治要》這本書,就給我們做了一個敬事的榜樣。他受到唐太宗的命令,要編輯一部書,來供唐太宗施政做參考。他接受這個命令之后,他們就從一萬四千多部的古籍之中精挑細選,選出了六十五部,又從這六十五部之中精挑細選,把那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結果用了短短五十萬字的篇幅,就把五十卷的書六十五種,就把這個唐朝以前經史子集的精華給概括出來了。

我們說,學習傳統文化從哪里開始?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傳統文化讀歷史,就要從讀群書治要開始,因為它是精華中的精華,用力少而得到的效果卻很好。

這本書呈現給唐太宗之后,唐太宗每一天手不釋卷的來閱讀。他就說“使我遇到事情不迷惑,能夠考察借鑒古代的經驗,這個都是得益于這一部書,使我“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卿等力也”,全都是魏征你們這些人的功勞。”

如果魏征大人接受了這個任務之后,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學者一樣,接受了國家的一個課題,目的就是拿到這一筆獎金,然后稀里糊涂地就完成了一部著作,拿著這個去交差,反正把這個錢領來了,可以花了,但是對于自己的著作,并不是很認真負責的,所寫出的東西,不一定是符合道的,也不一定是對治國平天下有幫助的,這就不是一種敬事的態度了。

敬事后邊講的是信,信就是講與民要誠信。關于信這個字,古人強調的很多,像我們《弟子規》上也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凡是我們說話,都要認真負責任,不能夠故意說欺騙別人的話。當然有的時候人做不到誠信,并不是因為故意的要去說欺騙別人的話,是因為什么?“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就是因為我們當時那沒有認真的思考,這個條件成不成熟,就很輕易的答應了別人。結果答應了別人之后,才發現這件事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或者時間不夠,或者精力不足,不能夠很好的完成,這樣的就很難實現諾言,也就失信于人。特別是現在有很多人很喜歡喝酒,在喝酒的時候,喝到高興的時候,他就得意忘形,一拍桌子,說:這件事就交給我辦了,結果就這么輕易地承諾,第二天早晨酒一醒才發現,原來這件事不是那么好做。如果不做,你又答應了人家,如果你要是去做,可能又違反了很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這就是進退兩難。

對于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來說,講求信用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群書治要·孫卿子》上,就有一段話,講了為什么必須講誠信?我們看一看這一段話是怎么說的,它說:“齊桓、晉文、楚莊、吳闔廬、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他故焉,信也”。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他們都是身處僻陋,就是偏僻狹小之地的國君,但是后來能夠威震天下,使那些中原諸國都感到受到威脅,這并不是什么別的原因,因為什么強大起來的?就是因為他們講信用。“是所謂信立而霸也”。這就是所說的,建立了信用,就會稱霸于諸侯。

下面它接著說,“不務張其義,濟其信。唯立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而常欲人之有”。這里面有幾個字,不務張其義,就是不致力于伸張他的道義,濟其信,濟就是成的意思,成就他的誠信,唯立之求就是唯利是圖,在內不恐懼欺詐人民,追逐小利,就是不顧一切的、不顧后果的來欺詐人民,追求小利。對外不顧一切地欺詐和他結盟的國家,追求大利。與,就是與他結交的國家。

“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在內不好好的治理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常常的想侵占別人所有的。“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得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就是說,如果這樣做的話,他的臣子和百姓就沒有不以欺騙之心,來對待君主的。君主欺騙臣民,臣民也欺騙君主,這是上下分崩離析。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亡。這樣一來,敵國就會輕視他,和他結交的國家也會懷疑他,權術陰謀日漸猖獗,以致國家不可避免地,出現危機以至滅亡。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他們不遵行禮、義、誠、信,而是專門靠玩弄權術陰謀來治國。這個話就告訴我們,對于領導者來說,統治一個國家的人,他們能夠與民誠信,是最重要的,這個信字,中國古人也是非常的強調,說信立而霸也。

下面,我們重點講一講節用。節用,我們中國有很多的名言,“成由勤儉敗由奢”,“富不過三代”,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就是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奠定了基礎。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他還能夠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僅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還學會了鋪張浪費,驕奢淫逸,這樣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我們觀察歷史,凡是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那都是要有嚴格的家規、家教、家訓。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就這樣教導子弟,說 “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國家、一個家族、政黨、企業、單位它的破敗,都是因為這里邊的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過分浪費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了。

在《群書治要·漢書》上就記載,他說:“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來,成康盛世刑措四十年而不用,這個刑罰擱置了四十年,都沒有用,囹圄空虛,監獄里都沒有犯人,他達到了這樣的治理。從那個時候到當時的漢代,將近有一千年了,想使國家得到治理的人很多很多,哪一個當領導的不希望使國家得到治理,社會和諧?但是這個太平盛世,卻沒有再出現,這是什么原因?

下面給我們回答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就是因為我們,廢棄了治國的常理、常法,這個法度就是,古人所講的理法,而且是恒常不變的理法。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再講“仁義禮智信”了。不再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了。也不再講“禮義廉恥”了,也不再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了,把這些都給舍棄了。而憑著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喜好來治理國家。奢侈盛行,而仁義被廢棄了。因為人的私欲生起來了,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必然會過上奢侈浪費的生活。而一旦一個人奢侈浪費了,他就不惜盤剝人民的血汗,他也不可能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奢侈行而仁義廢,這就是國家不能夠在回復到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我們再看,在《群書治要》上有一段,講的是魏文侯,當時請教李克,李克也稱為李悝,請教他什么?就問他刑罰的根源是什么?刑罰是怎么產生的?李克怎么回答的?他說刑法的根源是產生于人們邪曲不正的,還有放縱奢侈的行為。為什么這么說?他說凡是奸邪之心,都是因為人們饑寒交迫,才產生的。而過分放縱安逸的人,都是把心思耗費在文飾之上,耗費在追求奢侈品之上,饑寒并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有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在這個時候還能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情,這是很少有的。

而另一方面,“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這個男女,都裝飾得很精致,并且以此來互相攀比,看誰的用度更奢華、更浪費,如果這樣的話,人們不驕奢淫逸的,這也是很難辦到的。如果上面的人,領導者不禁止奇技淫巧,什么是奇技淫巧?像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個iPhone5,這些東西都是奇技淫巧。人們為了追求這個奢侈品,結果越來越多。你越是追求的就越有人生產,滿足你的欲望,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是國貧民侈,國家越來越貧窮,而人民卻越來越奢侈。“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

如果這個國家貧窮,但是人民又奢侈浪費,那貧窮的人為了也過上好的生活,就一定會去做奸邪之事;而富裕的人也一定會放縱自己的欲望,驕奢淫逸,這不就等于驅使人民去做邪曲不正的事嗎?當人們被驅使,上了邪路,再用法律來懲罰他們,這就是等于給人民設置陷阱。所以,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從根本上來堵塞,而只是在枝節小事上進行督促,這是傷國之道。

我們從這一段話中,就可以看到李悝他在魏國變法,他還是一個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在闡述刑罰產生的根源的時候,他給我們深刻地指出,實際上是在于人們邪曲不正的,還有放蕩奢侈的行為,這才是刑罰產生的根源。

如果我們過著很奢侈的生活,也還促使人們追求奢侈的生活的話,就等于驅趕著人走上邪路。他走上邪路了,欲望打開了,自己都控制不了了,然后我們再拿法律來制裁他,這不就是給人們設置陷阱嗎?明智的君主要知道這個刑罰產生的根本,不是從枝節上去治理。

在康熙皇帝的時候,頒布了《圣諭十六條》,來教導百姓,其中有一條就是和我們講的節用有關系。這一條的題目就是“尚節儉以惜財用”,開其源尤當節其流。我們不僅要知道去生產,聚集財富,還要知道節省、節儉,這樣的話財才不可生用也,這個財富才用也用不完。

   在《禮記》上有這樣一句話,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孔子謂:禮,與其奢也,寧儉。《禮記》上有一句話說,如果這個國家奢侈之風盛行,就要教導人們崇尚節儉,示之以儉。如果這個國家太簡樸了,就要示之以禮,要讓他懂得禮儀。也就說也不要過分的節儉,要符合禮的要求,特別是當客人外賓來訪的時候,我們平時自己可以很節儉,但是,招待客人的時候,還是要符合禮的規定,這才不失禮。

孔子說,這個禮與其奢也,寧儉。這個禮與其搞得太奢華浪費,寧愿節儉。這些都告訴我們什么?節儉是禮的根本。

我們看到,我們現在的國家奢侈之風盛行,人們競相比著穿名牌,坐高檔轎車,住豪華別墅,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坐的是寶馬香車,在這種風氣盛行之下,習書記當了總書記之后,就提出了政治局常委要遵循的八條規則,這就是示之以儉的表率,這就是從自己身體力行給大家做出一個節儉的榜樣,來引導社會,不要去盡情地攀比。

在這里面的他還說到,他說“暴殄天物,則必招天譴;耗蠹民財,則必招民怨;縱欲敗度,殃禍立至。”如果對于這個自然界所生產的這些物品不是很節儉,而是過分的耗費,結果會怎么樣?一定會有災禍,殃禍立至。

在明代的時候,就看到了這樣一個例子。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張牧之。張牧之這個人,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對國家有功勛的人的親戚,擁有的資產不計其數,他過著豪華驕縱的生活,就是連王侯都比不上。他的婢女也都穿著錦衣繡服,奴仆也都穿著綺羅,妻妾穿著的用度就更加奢華了。拿綾,我們說的這個綾羅綢緞,來干嘛呢?來纏腳。拿帛來做抹布,絲毫都不覺得可惜。他們家里有一個聚景園,春天牡丹花一開,用各種奇異的景觀,構成了一個五畝大的棚子,用彩絲做繩,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來歌舞飲酒,還取名為百花同春會。每唱一曲歌,就贈給絹兩匹。

有一個客人看了之后就勸告他,他說:過去寇萊公身為宰相,讓歌姬陪酒給綾一匹,賞給她綾,綾羅綢緞的這個綾一匹,有識這人就譏諷他奢侈,為他作了一首詩,這首這樣說:“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那知織女機窗下,幾度投梭始得成。”有人唱一首歌,就贈給她一束綾,被贈的這個人還覺得贈的太輕了,誰知道這一匹綾,是那個織女在織窗下,撥動了多少梭子,才把它織成的呢?寇萊公他聽了這首詩之后,就很后悔,而明公您爵位還不及寇公,用度不應該太過分了。結果張牧之聽了之后就大笑了,他說萊公是個窮酸漢,他哪里能和我比呀。你看他傲慢的根本就不聽。

到了冬天的時候,他就剪彩綢為花,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掛在樹枝上。舊了之后,就把他換下來換成新的,每年的彩綢費用就不可勝計。怎么樣呢?沒過幾年這個張牧之就死去了,而家里又被清算,妻妾都穿破鞋,向人要一尺一寸的布絲,人家都不給他。這個就是,暴殄天物最后得到的災殃。中國古人說,暴殄天物,則必招天譴。耗蠹民財。則必招民怨。縱欲敗度,殃禍立至。這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

   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蔡京,在執掌國政的時候,他的飲食用度都非常的奢侈,他用人乳喂豬,用芝麻喂鵝鴨,用綠豆喂牛羊,還常用珍珠八寶煎湯做菜,煮沸過幾次之后,就把它扔掉,另換新的。每一次宴請客人,一盤菜就值中等人家一家之產。你看多么奢侈,一盤菜,就是中等之家的一家的財產。蔡京還嫌不美味,沒有什么可吃的,這樣他還不滿足。結果上行而下效,他的一個家人叫翟謙,士大夫們都稱他為云峰先生,也是浪費無度,與蔡京差不多。有一次他在年底在宴請朝臣,結果這個客人約有五百多人,廚師進上湯來,有一個客人就隨便說了一句,他說:鴨舌做湯即鮮美又補養,結果翟謙了看了一下左右,微微示意了一下,結果他的這個下人馬上就心領神會了,結果怎么樣?過了沒多久,就端上來每人一碗鴨舌湯,每碗里都有三只鴨舌,客人看了之后都驚嘆不止。有和翟謙關系比較好的,就戲言說,這還不夠,能再添一些嗎?翟謙回答說:既然有心請客,還怕大肚漢嗎?于是就派人快快添上,每人又添了一碗鴨舌湯。這個時候有這個良心的人有善心的人同情心的人,也有這些客人,不忍心吃了就放下了筷子。估計翟謙這一次請客,因為客人隨便的一句話,殺傷了多少生靈呢?殺傷了三千多條生靈。后來蔡京被貶斥流放,翟謙的家產也被充公,金人騷擾汴京以后,翟謙到了貧無立錐之地的地步,最后沿街乞討,餓死在街頭上。

中國古人知道,奢侈是既對自身不好,給自己招來災禍,也對國家不好。凡是那些英明的領導者,皇帝,都是率先垂范,來力行節儉。

有一個宋仁宗的故事。宋仁宗有一次對自己的身邊近臣說:昨夜因為夜不能寐,睡不著覺,突然感到肚子饑腸轆轆,非常想吃燒羊肉。這個近臣就說:皇帝您既然想吃,為什么不傳旨,要一個燒羊肉呢?這個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要一只燒羊肉算得了什么呢?為什么還要強忍著不吃,不要呢?宋仁宗怎么回答的?他說:我怕我一旦傳旨索要這個燒羊肉,恐怕從此以后就會成為慣例,即使不是每天都有燒羊肉吃,那時常也會有燒羊肉吃,此例一開,就不知道有多少羊被宰殺。他說:“豈可不忍此一夕之饑,而啟日后無窮之殺哉。”我怎么能夠不忍受這一晚上的饑餓,而開啟日后無窮無盡的殺戮啊。

皇帝,他貴為天子,他要一只燒羊肉,他要幾只都很容易,但是他怕這個先例一開,很多人會投其所好,那就不知道要宰殺多少只羊了。宋仁宗平時在私下休閑的時候,常常是穿著那種洗了又洗的衣服,他的帷帳、被子,都沒有加紋繡,沒有特別的裝飾,精致的繡花等等,只是用那種一般的布帛。

還有一次,有人呈獻了宋仁宗蛤蜊二十八枚,那種非常稀有的海產品,殼類的海產品,這個東西確實很貴,每一枚價值一千。皇上怎么說的,他說我這一下筷子,就要花費二十八千錢,我怎么能夠忍受,我不堪忍受啊,這不是我能夠所忍受的呀!這個宋仁宗他被稱為仁宗,確實是名副其實。他的仁愛之心不僅僅推及到萬民,甚至推及到動物身上了。

這就是古人說的,萬物和我是一體的。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孟子說,君子人都遠離廚房,為什么呢?因為廚房里經常殺雞、宰羊,經常看到這些血淋淋的情景,人經常看到這樣殺動物的情景,自己同情心、惻隱之心,就會慢慢地淡了,就會習以為常了。所以要遠離這些殺戮的場合,為了是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宋仁宗雖然看不到,也沒有下廚房,也沒有看到這些動物被殺戮的情景,但是他都能夠想到,能夠仁愛動物。這確實是古人所說的,以萬物為一體。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怎么會不被感化呢?

古代的皇帝,確實是自己身體力行。為了不開啟奢侈浪費之風,就自己忍著不去吃這些美味。我們從這里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這種敬慎的態度。自己是皇帝,一個動作,一個旨意,那就不知道會產生怎樣的后果。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非常地敬慎。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了有很多這種節儉的故事。比如說司馬光,司馬光在說他先父的時候,他就這樣說,他的先父曾經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有賓客來的時候,也會設酒款待,但是他的酒都是有節制的,或者是三巡,或者是五巡,最多最多也不超過七巡,而這個酒全都不是自己家釀造的,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家里的果子,水果,也就是梨子、栗子、棗子、柿子,這些很平常的東西。所吃的食品、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醬,菜羹,就是蔬菜,這些非常簡單的食物,所用的器皿也都是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因為當時的士大夫都崇尚節儉,所以他父親這種簡樸的作風,也沒有人非議。

但是到了司馬光的時代,奢侈之風就盛行了,他就非常的感嘆,他說現在的士大夫就不是這樣了,喝酒一定是特別的方法釀制的酒,這個果品都是從遠方來的珍貴奇味,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種各樣的,特別的豐富,器皿都是很精致,擺滿了案頭,不這樣做就不敢去請客。常常是在請客前的幾天,就要為此準備,然后才敢去發邀請函。如果不是這樣做的話,不是準備得這么豐盛,就怕旁人會誹謗、會嘲笑,以為這家人都有吝嗇了、太窮了。到了司馬光的時代,不隨著當時的風氣,奢靡浪費的人就很少了。但是司馬光先生,他就受到他父親的感化,他甚至做得比他父親更加地節儉。

   在史書上就記載,司馬光在鄉下的時候,聚集學生講學,師生聚會的時候,飯菜很簡單,都不飲酒,甚至比他父親還做的更加好,他的父親飲酒有節制,他這個時候都不飲酒了。司馬光按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出先后,然后給他們講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學生沒有不感化的。有幾個老鄉,獻上了普通的飯菜,也來請求司馬光講學,司馬光不以飯菜的好壞為異,就為他們講解《大學》中的章節,聽講的人都很高興。司馬光每次出門,老百姓總是旁立,敬如神明。后來司馬光奉詔到朝廷去做官,衛士見了司馬光,都舉手加額以表示恭敬,老百姓攔都攔在道上歡呼說,司馬公做宰相,我們才能過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馬光做了宰相,經過青州的地方,村民數千圍群,踴躍慶賀。當時的遼國聽了司馬光做了宰相,就紛紛地告誡說,中國以司馬光為宰相,不可于此時侵犯宋朝邊界。

在司馬光過世的時候,皇帝為他減膳、撤樂,輟朝三日以示紀念,三天沒有上朝,為了紀念他,哀悼他,京城的民眾都罷事哭泣,祭奠他,就像祭奠父母一樣。四面八方來了幾萬人參加葬禮,把這個紙箔、香箔、紙錢都買光了,這種情況還從來不曾有過。一個人他有德行,愛民,節儉,老百姓對他的回報也是非常地豐厚。

現在搞市場經濟,有很多人先富起來,但是先富起來沒有學禮,不知道用這個錢去救濟百姓,這樣就把錢用在奢侈浪費,買豪華的奢侈品上。特別是中國人一到國外,LV的箱包,都是不止一個兩個的買。看了這個節用,我們確實也覺得,現在的人,應該好好學如何節儉。

士大夫、當領導的人、在上的人,如果能夠節儉,那么也能夠上行下效,起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雖然奢侈之風很盛行,但是只要領導者帶頭力行節儉,這個風氣仍然是可以改過來的。

在歷史上,楊綰做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楊綰這個人為官清廉,自己能非常的節儉,他被封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帝王的命令下達之日,郭子儀正要宴客,聽到了這件事,馬上把他座鐘的聲樂就減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他的隨從本來很多,當天那他就減少了。中丞崔寬,他的房屋建造的非常豪華奢侈,結果他怎么樣?馬上就把它給拆毀了。這個感應之速,是影之隨形,響之應生一樣。所以想去除奢侈之風,也并不是積重難返之事,只要上面的領導者能夠堅持節儉。這是我們講的節用。

下面我們講一講“愛人”,剛才我說的這個“愛人”,那其實就是“愛民”。古代的經典之中,對于愛民這件事都特別的強調,像我們以前專門講一堂課,講《群書治要》中的民本思想,其實就是講古代這些領導,怎么樣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

在《左傳》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就是因為他把人民視為受傷的病人,加以體恤,加以關愛。很多人說這個視民如傷,就是把人民視為自己的病痛,那就更進了一層,就是把人民視為自己是一體的了。這樣的去關愛百姓,這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所在。它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這也是一個國家災禍所產生的原因。

在《六韜》上,也給我們講道,他說:故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能夠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對待兒女一樣,就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見到他們饑寒交迫,就為他感到哀傷;見到他們勞苦奔波,也為他們感覺到憂愁。他是這樣一種心,來對待百姓的。

古人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民本思想。領導者,統治者都能做到愛民如子,視民如傷,并且起到君親師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百姓就不需要拿著人權,去和統治者討價還價了。所以沒有提出人權,并不是因為我們落后,而是因為我們有更好的方法,把這個人權保護的很好。

中國古代的政治,稱為圣賢政治。這個制度就是把人教育成圣賢君子,再使圣賢君子居于領導的位置上,這個叫圣賢教育。我們現在為什么沒有圣賢人了,原因就是沒有人教了,缺少教育。不像古圣先賢那樣重視經典,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了,這才是我們現在人權問題顯得很突出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個叫,“使民以時。”這個使民以時的第一層含義就是,中國古人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生產、生活,這才是符合道的,這才是正確的。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無論是農業、手工業、建筑業,都有它適宜的時節,順著這個適宜的時節來安排工作,這個就叫使民以時。不要在這些人很忙碌的時候去役使他。比如說去讓他們去建筑一個宮殿,或者去出兵打仗等等。我們對這一句話也要做與現代相適應的理解,農、工、商、民都各有忙時,在他們不忙的時候來使之,這個就叫使民以時,不違農時。農在現代社會,不僅僅是農業,工業、商業等等,都要不在他們的忙時,去役使他們。

我們再把這一句話擴大范圍來講,現在的老百姓,從小到老這一生的過程,在什么樣的年齡,就應該有適應的教導、適合的教導。比如在人小的時候,記憶力最好,就要讓他多讀誦經典,讓他明白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他學習《弟子規》,特別是小孩他記憶力最好,你就要充分發揮他記憶力好的特點,讓他多讀誦圣賢經典,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十三經》都倒背如流。什么叫倒背如流?就是從《十三經》里任意拿出一句話,他都給你接著背下去,你讓他停,他才停。

古代的孩子,特別是漢代的時候,我們看歷史,出了很神童、圣童,什么意思呢?就是這些孩子十二三歲,就可以把經書倒背如流,我們認為這樣的人很聰明。實際上并不是那個時候才出神童,是因為古代的教育符合兒童心理成長的規律。其實我們用心教,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神童 、圣童。

我們現在的教育就違背了兒童心理成長的規律,在他記憶力好的時候,沒有抓緊時間讓他記誦圣賢經典,而讓他去干嘛呢?逼著他去做有很高的理解力的奧數、物理,這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一件很為難的事。

現在的孩子,這個背包是越來越沉,但是效果卻越來越差。這是什么原因?這就是沒有在他小的時候,給他以適宜的教育。到壯年的時候,就要讓他有一個好的工作,能夠讓他為國家效力,為人民服務。到了年老的時候,就讓他安享晚年,能夠生活有保證,得到贍養,過一個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中國人把養老育幼這些事都看得很重要,把人民的一生都給安排好,按照他的年齡,給他以適時的引導,這個也叫使民以時。這個使民以時,就是按照他的生長規律來教導、來引導,也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在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中,他對這樣一句話有這樣一個注解,以敬事為主。敬事,又從敬止功夫得來。什么叫止?這個止就是《大學》里邊的”知止而后有定”,也就是止于至善。我們中國古人經常講,有定力、有一心,也就說你有專注的能力,這些都是真實的功夫。如果心里沒有定,心里就沒有主宰,哪里來的敬呢?所以心里有主宰,才談得上負責盡職。如果我們心里沒有目標,不知道做這件事是為什么,心里很亂,還很憂郁,懷疑不定,那么什么都談不上,什么都做不好。靜止的功夫是從學問當中來,是從學道、明理當中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內容。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