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今天來看這一句:“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在《史書》上記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也就說這個子夏,姓卜,名商,他比孔老夫子年輕四十四歲。“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孔子過世之后,子夏就到了西河這個地方教授生徒,他曾經是魏文侯的老師。
“事父母,能竭其力”。這個“竭”,在《說文解字》上注解:“竭,負舉也。負舉者必盡力,故竭。”也就是說,像一個人要舉重,背負一個東西等等,他必須要盡力,所以這個稱為“竭”。那么也解釋為“盡”,就是竭盡全力的“盡”。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解釋為“至尊”。也就是至高無上,至尊,至為尊貴的。鄭注,鄭玄注解說:“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那么換一句說,在我們現在社會,一個國家的總統、總理,一個地方的省長、市長、縣長,都稱為“君”。乃至于一個公司團體的領導人,也稱為“君”。“能致其身”,這個括號里有注解:“盡忠節,不愛其身也。”也就是說,侍奉領導、侍奉君主,能夠不私愛其身,竭盡全力,能夠盡心盡力,這個就是“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個我們講得比較多了。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這個“信”就是“誠信”的意思。“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個“謂之學矣”這個“謂”,《爾雅》訓詁解釋為:“說也”。那么這句話就是說,侍奉父母能夠竭心盡力;侍奉君主、領導能夠怎么樣呢?盡忠不私愛其身;與朋友交往,言行都誠信。雖然他說自己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了。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在中國古人看來,求學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個學問和知識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廣學多聞,很有學歷,這個學的是知識,這個不叫學問。那我們也知道在歷史上,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一個字都不認識,他沒有知識,但是他很有學問,他很有智慧,別人有問題去請教他,他能夠回答,能夠點撥人。所以古代人求學不是求知識,而是求學問、求智慧。知識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智慧卻可以解決問題。那么求學問從哪里開始呢?就是從學五倫大道來開始。所以這一句話講的是“倫常”之意。這個“倫”就是五倫,這個“常”就是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五倫之學,時代有變,但是這個五倫之學不能夠變。
在《左傳》上也說:“人棄常,則妖興。”什么叫人棄常呢?就是人不再講求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了,五倫大道不講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不再講究了,把這些拋棄的話,則妖興,這個怪異的現象、違背常理的現象就發生了。那就是像子殺父,然后兒女把父母送上法庭,兄弟因為財產起了紛爭,等等諸如此類的五倫關系的紊亂現象就產生了,這個都是因為五常不講求所導致的。
那么五倫,我們知道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那么這一句話,就給我們講的是“倫常”之意。因為我們這個是《論語治要》,是魏征大人等從《論語》之中節選出來的,主要是講那些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所以這一句話前面有四個字沒有選進來,那就是“賢賢易色”。這四個字主要是講夫妻之倫,也就是夫妻之間選擇配偶的時候,要重德不重色,這個就叫“賢賢易色”。
那么“事父母能夠竭其力”是講的父子有親。我們對父母之道,講得也很多了,但是這個孝道是說不盡的。我們從“竭其力”可以知道事父母要盡心盡力。在哪些方面要盡心盡力呢?第一個,在奉養父母之身,養身的方面要盡其力。兒女奉養父母,雖然能夠使父母不匱乏、不缺乏,但是要竭盡全力侍奉父母,這樣的話才叫“竭其力”。比如說,我們在東漢時期,看到有一個江革的故事。江革的時候社會很動亂,出了很多盜賊,為了避難,他就背著母親到處去逃難。因為他從小父親過世,他就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所以背著母親逃難。但是在逃難的過程中,就多次遇到盜賊要把這個江革給劫奪去。每每遇到這種情景的時候,江革就哭泣說:“我有老母需要奉養”。結果這個盜賊一看,他的這一片孝心,也為他感動了,所以也就不忍心殺害他。后來江革背著母親到了邳下這個地方,因為一路行走,很貧窮,錢財也都用光了,為了奉養老母,他每一天就光著上身,赤著腳,去給人家做苦工,出賣勞力來奉養父母。他老母親所需要的東西,他都給一一地籌備齊全,不讓她有任何的缺(乏)。那么我們看一個人,已經貧窮到這樣的程度,但是還不惜這樣勤苦的工作,甚至出賣苦力來奉養母親,不讓他的母親有所缺乏。那我們想一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貧乏、困窮,能比得上江革嗎?但是我們對父母的奉養,可能還不能夠像江革那樣盡心盡力,能夠讓父母衣食無缺。這個是說,養父母之身要盡其力。
第二,養父母的德行也要盡其力。像遇到一些父母不夠慈愛的時候,特別是遇到那些后母的時候,對待兒女非常的苛刻,甚至虐待,這個時候兒女也應該竭盡全力來養父母之德。那么怎么樣養父母之德呢?像我們前面所講到的閔子騫的故事,講到的大舜的故事,他們都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像閔子騫的后母對他那樣的不好,他的父親要把她休掉,結果閔子騫還跪下來,為后母求情,并且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大舜就更加難得,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并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他們,而登上了天子之位,還仍然想著不能夠得父母歡心。結果怎么樣呢?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和弟弟。所以我們想一想,他們之所以能夠感化父母,靠的是自己的德行。所以非常地有耐心,自己的心非常的柔軟,不和人對立,所以最終能夠把這樣的后母也感化了,讓她能回頭,這個也是提升了他們的德行。
那么養父母還要盡心竭力地養父母的智慧,特別是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竭盡全力地勸導父母。那么在《德育古鑒》上講到孝順的時候,它就這樣說道,它說:“有一些人,自己認為是孝子,但是實際上不能夠稱為孝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只知道順親于情,而不知順親于理。他只知道從父子親情上,一味地順從父母親,但是不知道要讓父母有道義,能夠順著理去做,這個叫“順親于理”。比如說有的人,父母親非常地固執,性格很不好,結果導致了一家老少不得安寧。這樣的話,你還一味地順從,不知道耐心地勸導的話,就很難讓家庭幸福。有的父母親脾氣暴躁,非常自私,不能夠為別人考慮,結果攪得鄰里不安,和鄰居都搞不好關系,這個時候你一味地順從,也會讓鄰里對父母產生不滿。有的父母親作惡,做兒女的不去勸告,還一味地順從,結果導致走上違法犯罪的路,那么這個都叫順親于情,而沒有順親于理。所以在《孝經》上說,如果一個父親,有能夠犯顏直諫的兒子,他就能夠使自己不至于披上不義的名聲。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要竭盡全力地勸告父母,當他們有過失的時候,不能夠任他們的過失去行事。
最后在養父母之心方面,也要竭盡全力。我們都知道,有的人對父母的衣食,供養得非常地充足,要什么都給滿足什么,但是在養父母之心方面,就做得不夠了。在《德育古鑒》上也說,有些人名為孝子,但是實際上并不是孝子。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有一些大家的、有錢的人,他嫌父母年老多病,所以就對別人說,父母親他(她)不愿意和我們一起住,他(她)就到養老院去了,把他(她)安置在那里;有的害怕父母太偏執,那就找一個原因,違逆了父母的意思,離父母而去了,和父母分家了;有的是厭棄父母耳聾眼花,腿腳不便,反應太慢,所以就不耐煩地以和顏悅色的態度來侍奉父母,結果怎么樣呢?他說這幾個字非常好:“遂至日遠日疏,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尊而不親。”也就是說,對父母一天一天地疏遠,一天一天地冷淡,雖然物資都不缺乏,很完備,但是很少有父子之間的親情。“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在心里既不依戀、牽掛、懷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對父母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尊而不親”,雖然尊重父母,但是沒有親情。那么這就是說,說起來是孝子,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我們看到,要盡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確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需要我們去努力。
還有四種父母特別需要我們盡心竭力地去侍奉的。第一種,就是年老的父母,一曰老。在父母半衰的時候,就是說五六十歲的時候,他的飲食起居還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到了老態龍鐘的時候,拄著拐杖,走路怕跌倒,還經常得病,衣食不能自理,有了病的時候還會時間很長,“歷月經時”,就是很久都要躺在床上,甚至是幾個月,結果生活起居都要兒女照顧,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盡心盡力地照顧父母。
二曰病,纏綿惡疾。這個纏綿惡疾,這個病,特別是父母親有病,躺在床上幾個月、幾年,然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一會尿在褲子上,一會便在床上,弄得被子衣服都很骯臟,兒女侍奉父母最難的就是在這個時候了。而父母需要兒女照顧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了。中國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實際上真正的孝子,就是父母親有病,他也仍然能夠一如既往地不嫌棄父母。像我們都知道在最近有一些傳統文化的論壇,我們經常邀請一位老師,就是大連的孝子王希海老師。他侍奉父親很長時間,父親是臥床不起,但是他每一天都給父親換床單、換衣服,結果這么長的時間,都沒有得褥瘡。結果有一次他帶父親去看病,這個醫生看了這個父親的病歷扭頭就走了,說你父親病了多長時間了?他說多長多長時間了。結果這個醫生不相信,覺得他在欺騙他。因為臥床這么長時間的老人,還能不得褥瘡的人,那他是沒有見過的,所以他覺得這個孝子是在騙他,所以他扭頭就走了。結果當他再回來的時候,眼里就含著淚水,因為他知道這個王希海孝子,照顧父親數十年如一日,每一天從早到晚,都是認真地給父親換這些衣服和床單,所以他被感動了。他就說,那些在專業護士學校學護理的人,他的照顧護理水平都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你看這個孝子,他確實能夠照顧病臥在床的父親數十年如一日,這確實讓人很感動。
第三種父母親就是鰥寡,老而無夫叫寡,所以我們經常說寡婦。老而無婦稱為鰥,所以稱為鰥夫。這個鰥夫寡婦到老的時候,喪失了配偶,形影相吊,也沒有人在前面問寒問暖,心里有了事,也不知道向誰去訴說,晚上睡覺的時候也非常的孤單。就算兒孫滿前,結果兒女們都在看電視,和自己的妻子丈夫談笑,然后和自己的孩子嬉戲,也顧不上去關心父母。孫子即使在面前,也經常在憨睡之中,也不知道去關心奶奶、姥姥的心情,所以徹夜難眠、輾轉反側,也非常的孤獨、非常的孤單,這就是鰥寡之人。
最后一種是貧乏,貧乏之人。因為撫育兒女,心力都費盡了,又要為兒女置辦嫁妝、婚禮,把這個財也用完了。結果這個年輕的兒女吃飽了、穿暖了,住著好的房子,但是老父母卻在垂首躊躇。看到別人吃美味,就禁不住流下口水,一日三餐也是靠行乞為生,這樣的兒女也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身是從哪里來的。還經常埋怨父母,有什么能夠遺留給我的。我們上面說的這四種老人,他們的怨氣是非常深的,如果這個兒女對他們不好,他們的怨言也很重。所以對這四種老人,要非常竭心盡力地來照顧。
我們看歷史上有很多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們是怎么樣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父母的。比如說在歷史上,有一個德行和道業都很高的道濟法師,他常常在城東講經。我們從這里也看到,古代的出家人他的本份就是講經教學。所以他經常擔著擔子到城外去講經,去講經的時候,前面的一個擔子里面擔著自己的老母親,另一個擔子里面裝的是經書、佛像等等。他經常對人講,如果有母親能夠親自供養的,他的福分就和供養登地的菩薩是一樣的、平等的。所以家有老母親可以供養,那是你的福分,也是很好的給自己積福的一個機會。他父母的衣著、飲食、大小便等等,他都親自來照管,有人看他講經很辛苦,想幫助他去照料母親,他怎么回答呢?他說:“吾母,非爾母也”。說這是我的母親,又不是你的母親,所以他就堅持親自來照顧母親。無論是出家的僧眾,還是在家的人聽到他的故事,都為他感化。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來侍奉母親了。那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也感覺到很慚愧,因為什么呢?因為雖然我們有條件,但是沒有像道濟法師那樣親自地、竭心盡力地來照顧母親。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講“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主,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侍奉領導,能夠怎么樣呢?能夠致其身,能夠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獻出去,竭盡全力地,這樣的人才稱為“致其身”。那么這個致其身,也有幾種情況,第一就是當君主或者國家遇到危難的時候,這一個人奮不顧身地保衛君主、國家,和他同舟共濟、同甘共苦,這樣的話稱為是“事君,能致其身”。
像我們在《群書治要》上,也看了到這樣一個故事,說在晉文公逃亡的時候,這個陶叔狐總是跟從著他,結果晉文公回國之后,三次行賞,卻沒有封陶叔公。陶叔公就跑去見咎犯,說:“我跟從君逃亡已經十三年了,面色都變黑了,手足也長了老繭,可是現在君主返回國家,行賞了三次也都沒有輪到我,這是為什么呢?是君主把我忘了嗎?還是我有什么大的過失呢?”這個咎犯就把這句話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怎么說呢?晉文公說:“唉,我怎么會忘了這個人呢”。他說:“能夠用道,使我的精神專注,用義來說服我,使我的名聲得以顯揚,使我成為德才兼備的君主的人,應該受到最高的獎賞;以理來規范我,以義來勸諫我,使我不能夠為非作歹的人,應該受到次一級的獎賞;那些勇猛強壯的勇士,有難在前,他們就沖鋒在前,有難在后,他們就在后斷后,使我免于禍難之中,我認為這樣的人,應該受到三等的賞賜。而且,他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道理嗎?能夠為人效死的人,不如保存這個人的生命;和人逃亡的人,不如保存這個人的國家。在三次行賞之后,就應該輪到有勞苦功績的人了。而在有勞苦功績的人當中,陶叔狐應該列在第一位,我怎么敢把他忘了呢?”
那么這就是說,中國古人看來,對于臣子的功勞,是認德不認力,雖然他跟著君主到處逃難,而且奮不顧身地保衛君主,但是比不上那些用道義來勸說君主,為君主出謀劃策,而不使君主逃難的人。所以第二種人,那就是在君主有過失的時候,能夠犯顏直諫,糾正君主過失的人。這種“致其身”,使君主能夠防患于未然,不犯這個錯誤,這個是更加值得獎賞的。
我們看在歷史上這個犯顏直諫的臣子特別的多,特別是在《群書治要》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在《呂氏春秋》上,就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這個楚文王得到了茹黃狗,宛路箭,這個都是非常有名的狗和箭,用我們現在來說,都是名牌,這個茹黃的狗和宛路的箭都非常地知名,結果他得到了這樣的狗和箭之后,就到云夢澤去打獵,三個月都不回來。后來又從丹地得到了一個美女,結果每一天和美女在一起,從此就一年都沒有去上朝。在這個時候太保申就對他說:“先王曾經占卜,說讓我做太保是一件很吉祥的事,而現在您的行為應該受到鞭刑。”這個楚文王就說:“能不能變換一個方法懲罰我呢?也就是說能不能不給我施行鞭刑呢?”這個太保申就說了,他說:“我繼承的是先王的法令,不敢廢除,如果你不受鞭刑,我就等于廢除了先王的法令,我寧愿獲罪于大王您,也不愿意獲罪于先王”。楚文王聽了之后就說:“那好吧”。于是這個太保申,就把席子拉過來,讓楚文王趴在上面,然后又把五十根細細的荊條綁在一起,跪著,把它放在了楚文王的背上,如此做了兩次。楚文王就說,既然都有鞭笞的名譽了,你不如痛快淋漓地、名副其實地打我一頓好了。太保申就說了,他說:“我聽說對于君子,能讓他感到羞恥就足夠了;對于小人,才需要讓他感到疼痛。如果讓他感到羞恥,他都不改變自己的行為,讓他感到疼痛,又有什么幫助呢?”太保申說完之后,就站起身出去了,請求楚文王把他處死。這個楚文王就說了:“這都是我的過失,太保您有什么過失呢?”你看這個楚文王也被太保這種忠誠、冒死犯顏直諫的心給打動了。于是他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把這個太保申重新召回來,殺了茹黃狗,折了宛路箭,把丹地的美女也放回去了。從此勵精圖治,一心一意地治理楚國,最后他兼并了三十九個國家,使楚國的地盤非常廣大。而能夠有這樣的成功結果,也都是因為太保申犯顏直諫的結果。所以你看歷史上的這些忠臣,他確實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勸告君主,不要讓他犯錯以至于不可挽回。
所以在《易經》上說:“王臣謇謇,匪躬之故”。什么意思呢?這個臣子忠厚老實,犯顏直諫,并不是為了自身的緣故。仁臣之所以能夠忠厚老實、犯顏直諫,去進諫他的君主,不是為了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匡正君主的過失。如果君主有過失,這就是危亡的征兆。而看到君主有過失不去勸諫,那就是輕視君主,陷于危亡的境地,忠臣是不忍心這樣做的。這就是告訴我們,要能做一個致其身的忠臣,那就要能夠犯顏直諫,能夠糾正君主的過失。在《政要論》上也說:“賢人君子,不忍觀上之危,而不愛身之殆。”賢人君子,不忍心看到他們的君主處于危殆的境地,所以他不關心自己的危難。“故蒙危辱之災,逆人主之鱗,及罪而弗避者,忠也,義也。”所以他們蒙受危難、受辱的災禍,揭開人主的龍鱗,即使有罪也不愿意去避開,全是一片忠義之心。
我們看這個唐朝太宗皇帝之所以能夠重用魏征,就是因為他每一天讀《群書治要》手不釋卷,他明白什么樣的臣子對自己、對國家是有幫助的,所以犯顏直諫也是盡忠的一個方式,一種表現。
在《說苑》上,也記載著魏文侯的一個故事,當然我們看這一句,這個子夏,子夏曰,這個子夏就是魏文侯的老師。有一次這個魏文侯和諸位大夫在一起坐著,他就問:“你們看,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啊?”這個群臣都說:“您是仁德的君主。”但是輪到翟黃的時候,他的回答很直接,他說:“您并不是一位仁君。”魏文侯就說:“你為什么這樣說呢?”翟黃就直接說,他說:“您去征伐中山國的時候,把這個中山國打下來了,沒有把它分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分給了您的長子,從這件事我就知道,您并不是一個仁德的君主。”結果這一句話就把魏文侯給觸怒了,就把他逐出了廳堂。結果輪到任座的時候,魏文侯又問他,他說:“你看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啊?”魏文侯這樣一問,任座回答得很巧妙,他說:“您是一個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就說:“你為什么這么說呢?”任座回答說:“我聽說君主仁慈,他的臣子說話才會很直接,可以犯顏直諫,剛才翟黃的言語非常直截了當,不惜觸怒您的龍顏,所以從這一件事上,我就知道了,你是一個仁德的君主。”你看他說得多么的巧妙,多么的婉轉。魏文侯聽了之后覺得有道理,他說:“恩,說得好!”又把翟黃給召進來了。那么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到魏文侯這個人也很難得,他明理,他能夠知錯就改,接受諫言。只要臣子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認真接納。
在《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也說:“夫佞邪之言,柔順而有文;忠正之言,簡直而多逆。”它說,邪惡的、巴結的言語,都是很溫柔的、很好聽的、投其所好的,讓你聽了之后很痛快,很愿意接受;而忠正的言語,卻是很簡潔,很直接的,而且可能和你的心思不相符合,所以一般的人都喜歡聽諂媚巴結的言語,而不喜歡聽那些犯顏直諫的言語。所以做一個忠臣確實很不容易,為什么呢?如果你能夠說真話,為了國家的安危,為了百姓的福祉去犯顏直諫,很可能自己的祿位就保不住了,還要討領導不喜歡。能夠致其身的臣子,他確實不是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是給我們講的這一句話。
當然這個致其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在和平時期,能夠竭盡全力地、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是“致其身”。也就是說領導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地、竭盡全力地加以完成,又有效率,又有質量,這也是“致其身”。當然中國人他講責任和義務都是相對的。講臣子要致其身,那么講君主,就要對屬下有仁慈之心。當然我們這句話,不是講君主應該怎么做,當領導的應該怎么做,這句話教我們怎么樣被領導,怎么樣當臣子的。而且在中國古人看來,一個人盡好自己的本分,不以對方是否盡本分為前提。
比如說我們剛才看到了,這個大舜、閔子騫的孝行,他并沒有要求他的父母怎么樣對他,他只是覺得我作為一個兒子,我就應該孝敬父母。父母對我還不滿意,說明我做兒子的孝道沒有盡到。這做臣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是做被領導的,是做屬下的,領導交給我們一份工作,我們就要盡心盡力地完成,讓他放心,不以領導怎么樣對我為前提。那么領導有對領導的要求,但是中國人強調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領導而言,他屬下對他不夠忠心,不能夠盡心盡力,他要反省自己。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公司遇到了問題,遇到了瓶頸,這個員工就會去罷工、示威游行,那么做老板的應該反省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韓國金融危機的時候,韓國的員工不僅沒有上街游行,還把自己的積蓄拿了出來,交到了老板的手上。他們還說,這些年來,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對我們的關愛,所以企業遇到瓶頸,我們愿意和您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我們看到這樣的感人故事,做領導的就應該反省自己了,為什么這樣感人的一幕,沒有出現在我的公司呢?我的員工要去罷工、示威游行呢?一反省才知道,我們沒有起到君、親、師的作用。換一句話說,我們根本就沒有按著孔老夫子的教誨去做,沒有愛民如子,視民如傷。韓國的員工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因為韓國人把中國文化繼承得最好,而且力行在他們的生活中,運用在他們的管理上。所以他們有這樣的結局,那也不足為奇了。
所以中國人講,一個領導者起到君親師的作用,被領導者應該怎么樣呢?竭盡全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各守本分,這一個關系才能處理好。但是不要要求對方,首先應該要求自己。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事君,能致其身”。怎么樣呢?后面還有一句話,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個我們講得也比較多了,在這里我們再舉幾個例子。在漢代的時候,有兩個人是朋友,一個叫張劭,一個叫范式,他們同在太學讀書,感情很好。結果讀書完了之后,他們各自拜別,要回自己的家鄉。他們就約定,在兩年后的今天,這個范式要去拜訪張劭,結果過了二年之后,張劭就對母親說,今天我有一個朋友范式要來拜訪我,要多準備一些飯菜來招待。這個母親就說了,她說:“那是兩年前的約定了,而且我們的兩家相隔千里之遙,他會不會來啊?”張劭就說了:“我這個朋友,非常地誠信,他一定會來的。”母親看他說得這么肯定,所以也就準備好飯菜,結果到時候范式果然來到了。所以他們兩個朋友之間,這么樣地講求信用,感情也會越來越深,交情也會越來越好。像我們古人的這種誠信的故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比如說我們還有一個春秋戰國的季札,季札是吳國的公子,他要去出使魯國,在途中就路過了徐國,徐國國君就宴請他、招待他,在吃飯的過程中,徐國的國君眼睛就盯著他身上的配劍來看。這個配劍就是出使別國的信物。這個季札一看,古人說視思明、聽思聰,他一看就明白徐國國君的心意了。他心里想,等我完成了出使任務,從魯國再返回來,路過徐國的途中,我就把這一個劍贈送給徐國的國君。他就這樣想了一下,就去出使魯國了。結果在完成出使任務,回來的路上又路過徐國,結果才知道徐國的國君已經過世了。但是這個季札仍然信守承諾,來到了徐國國君的墓前,把這個劍就掛在他墓前的樹上了。他隨從的人員看了,就感覺到很奇怪了,他說:“公子啊,這句話您沒有說出來,您又沒有答應要把這個劍贈送給徐國的國君,您又何必如此呢?再說,即使您答應過他了,他現在都已經過世了,您又何必這樣做呢?”這個季札怎么回答呢?他說:“雖然徐國的國君過世了,但是我心已經許諾了,我不能夠違背自己的心意。所以還是堅持把這一個劍掛在了樹上,要送給徐國的國君。”所以你看,中國古人的這種誠信確實不僅僅是對自己說出來的言語信守承諾,就是連自己心里許下的諾言,沒有說出來的,別人不知道的,他都能夠信守承諾,這個信就達到了這種程度。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相交往,你言語、做事都很信實,才能夠受到朋友的信賴,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才會事事順利。這個就是講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最后一句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雖然他說自己沒有學過,我也認為他已經學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知道,學問的目的是什么呢?學問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把五倫關系處理好。也就是說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夫妻和睦,朋友誠信,能夠忠于領導,忠于君主,你能夠把這五倫關系處理好,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最基本的目的。所以中國古人他學習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不是為了什么呢?不是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能,結果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知道怎么去處理,那么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了。所以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為人著想,看到別人真正的需要,這是最重要的學問。所以這個學,不僅僅是學習書本,在生活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點點滴滴,那都是在學習。所以我們前面講了,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是我們主修的課程。而學習經典文獻,這是助修,原因就在于這里。
在上次課我們分享了《顏氏家訓》上,有一段關于讀書的、求學的目的。那么在下一段,還有一段很好的論述,我們看一看它是怎么說的。它說:“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這一段對于我們知識分子,特別是我們學儒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警惕。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學習目的是為了求得長進,可是我見到,有人讀了十幾卷書后,便自高自大,欺侮長者,輕視同輩,這樣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那樣討厭他。像這樣求學,其實對自己沒有好處,還不如不學。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于社會。像孔老夫子,他到處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仁愛學說,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使自己好的學說,能夠為國君所用,造福于社會,利益人群,這才是他周游列國真正的目的。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的需要,增長自己的才干,以求做官。
學習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那么什么是花朵,什么是果實呢?它接著講了,講論文章,這就是好比賞玩春花。就像我們講《論語》,講道德,學習傳統文化,這都是在賞玩春花。真正的學問是什么呢?看這個人真正有沒有修養,在哪里呢?就是能夠把自己所學的,力行落實在生活之中。也就是說他的德行,他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有提升,能夠把五倫關系做好,盡到本分,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結果我們現在搞儒學的人,把儒家的學問拿來寫文章、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碩士學位,評教授、評職稱、評博導,能不能評上呢?當然能夠評上,但是與自己的待人處事沒有任何的關聯,所以仍然是生活在痛苦和煩惱之中。比如說為人沒有盡到孝敬父母的責任,父母對他很抱怨,夫妻不能和睦相處,甚至還吵上法庭。朋友之間沒有信義,被領導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那么這些就不是真正學問了。
最后說,修身力行,這好比摘取秋果。所以為什么說能夠孝敬父母、盡忠職守、忠于領導,還有能夠和朋友相交,誠信的人,雖然他說自己沒有學習,我們還說他已經學了呢?原因就在這里。因為他能把這些運用在生活之中,這才是真正的學問。所以我們從這里也看到了,古人求學,學的目的和我們現在求學學的目的是很不一樣的。那么古人先要學做人,把五倫關系處理好,盡到做人的本分,然后才學一技之長,為國家、為社會謀福利。這個學習的次序才是對的。按照這樣來教育,這個社會才能夠和諧。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