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2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2集
2013-01-03

尊敬的諸位朋友、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學而篇》的最后一句:“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之用,和為貴”。這個禮就是講規矩,不能亂。但是同時在講禮、講規矩的同時應該以和為貴。中國古人通常用體、相、用來解釋一個事情。那么這個禮的體,就是它的本體是什么呢?就是敬;禮之相就是它的表現形式,是儀;而禮之用,主要就是和。也就是說這個禮的根本是從內心表示出的一種恭敬心。那么內心的恭敬怎么樣通過形式來表達出來呢?怎么樣表現出來呢?那就是外在的儀,禮儀的儀。所以通過各種規矩、儀式才能夠表達出內心的恭敬。

比如說我們《弟子規》就是最基本的禮,上面有一句話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者先,幼者后”就是一種形式,通過這一個形式表達出自己對長輩、父母、老師的恭敬。現在我們不講這個禮了,飲食坐走都是孩子先吃、孩子先走,這個孩子就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沒有感恩之心了。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個孩子教不好就是因為沒有了這一個禮儀,表達出內心的恭敬和感恩。

我們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的人都見面要行鞠躬禮。很多的現代人看了之后就不理解,說都什么時代了還要行鞠躬禮,現在都講平等了,為什么我要給你鞠躬啊?因為人呢生來都有一種傲慢之心,即使是貧窮得如乞丐的人,他躺在大街上看到那些豪華的車子走過,都會:“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我們想一想,即使貧賤到連乞丐地位的人,他還有一種傲慢之心,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更何況有一點學問、有一點官位、有一點財富的人呢?所以這個傲慢之心會很容易表現出來。所以通過這一個鞠躬禮,把自己最尊貴的頭給低下去,折服了一個人的傲慢之心。所以現在的人學西方的平等,覺得這個禮很難接受了,實際上他不知道通過這一個“禮”培養了一個人內心的恭敬。

在日本人那里,他把我們中國人的禮學得淋漓盡致。你看現在日本人見面,人與人之間問好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禮,結果日本的民族被稱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原因就是他們把我們的禮保持下來,一直運用在他們的生活之中,而我們自己卻把自己的禮給丟掉了。青島有一位企業家就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說他們企業學習《弟子規》,結果上上下下都是相敬如賓,見面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禮。有一次,外國的企業家來參觀他們的企業,一進門的時候,這個門衛就恭恭敬敬地給這個外國人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這個外國人進來之后、參觀之后就非常的感嘆,覺得這個企業治理得這么好,氣氛這么和諧。他就問,他說你們企業有多少人是日本人呢?這個老板很激動,因為他很愛國,他說我們企業沒有一個人是日本人,我們全都是中國的員工。那一個外國人就不理解了。他說那我進門的時候你們那一個門衛所行的禮可是一個標準的日本人的禮呀。這下老板更激動了,他就把《弟子規》找出來了,他說你看我們《弟子規》上就有這樣的說法,說“揖深圓,拜恭敬”,而這個《弟子規》都是總結古圣先賢的禮,說明我們這個鞠躬禮自古有之,日本人的禮全是從中國人那學來的。

但是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國看不到禮儀之邦的這種景象了。你要學禮要到哪里去呢?你要到日本那里、到韓國那里尋找中國人的禮。所以有人去日本留學到了一些非常偏僻的鄉村,說這個民風特別的淳樸,真的是古代人所說的好像有點大同世界的味道。他們賣菜的人不需要有人在那兒看著,只是把這個菜上寫上一個標簽,這個菜多少錢,然后把這一個罐——裝錢的東西放在旁邊,誰想買這個菜自己放錢、自己找錢就好了。結果怎么樣呢?沒有人說拿了菜不付錢的,這是靠什么來取得的效果呢?這就是靠禮教化的結果。

前幾天我們也去參觀了斯里蘭卡。我們看這個斯里蘭卡的總統去上臺演說的時候,下面坐著大大小小的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起立表示尊敬。而這個總統演講完下臺的時候要回到他的座位上,路過這些大臣、這些官員的時候,這些官員也是不約而同地起立表示尊敬。所以讓我們想到了《論語》上的一句話,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就是我們侍奉君主、侍奉領導很講究禮、講究尊敬,但是現在一般人都不講究這個禮了,如果我們講究這個禮,就好像是在諂媚、巴結領導者。所以怎么樣呢?所以出于這種原因,我們也就不講究禮了,所以對領導這種恭敬心就越來越差了。這個就是導致了君不君,臣不臣。所以靠禮來治理國家,才能夠使社會和諧。在歷代,有增有損,是禮的儀式、表達形式,但是它表達的恭敬心是不變的。

禮的作用也很多。比如說它可以鍛煉身體,它也可以折服人的傲慢心,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最重要的是以致和,就是達至和諧為最可貴。有一位講中醫的人就跟我說,他說你知不知道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是什么呢?你們學傳統文化的。我說很遺憾,我們這個傳統文化學得不到位,所以也不知道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是什么。結果這個中醫就說了,他說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就是中國古人的拜祖先之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跪九叩首的禮。為什么這么說呢?他說當你把這個禮做下去的時候,你從頭到腳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環節都運動到了。特別你看你經常叩頭,你這個頸椎要不斷地往下低,你這個頸椎就不會得頸椎病。你要鞠躬的時候,你看你要以腰作為軸,經常鞠躬的話你也不會得腰椎病。所以你看我們現代的很多的人,這個病那個病的很多,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不行禮而導致的。所以古人的禮很多,見面就行禮,見面就行禮無形中就是一種鍛煉。

當然這個禮的作用有很多很多,但是它最重要的、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能夠達致和諧。所以這里邊講“禮之用,和為貴”。比如說我們彼此之間有一點小小的誤會,小小的矛盾,結果見面之后把這個禮一做,把這個躬鞠下去,這個內心的矛盾也就化解了很多了。

下面在《論語講要》上這樣寫道:皇、邢二疏皆以“和”作音樂之“樂”講。就是皇侃和邢昺的注疏,都把這個和解釋為音樂的樂,但是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上說,他說“和是禮中所有,故行禮以和為貴”。就是說這個“和”是禮本身所具有的,禮的作用、禮的目的就是和,所以行禮以達到和最為可貴。“皇邢疏以和為樂,非也”。 就是皇侃和邢昺的注疏把這個和解釋為樂(yue),有點不妥當,所以我們不采取這種說法。下面一句話:“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句話告訴我們禮是由誰來制定的,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必須遵循禮。這個先王就是指先代的帝王,這個王就是指圣人,而且還在君主的位置上的,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制禮作樂。先王為政之道就是“制禮用和”,通過制定禮儀制度來達到“和”的目的。所以這個禮是由古圣先王,就是先代的圣王所制定。

在《禮記》上,對于禮是根據什么來制定的,也有一句闡述。它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則死,得之者生”。 也就是說古代的圣王是以什么來制定禮的呢?以什么作依據的呢?就是以自然而然的法則和規律。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古圣先王用禮來承順天地自然的法則,來調冶人的性情。所以對于治國者而言,如果失掉了禮就會滅亡,得到了禮就會生存。而對于個人而言,如果失去了禮,他就不成其為人了。古代人有說“衣冠禽獸”。像在《禮記》上就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你看這個鸚鵡能夠學人講話,雖然能夠學人講話,也不過是一只飛鳥而已;猩猩也很聰明,智商很高,也會學人講話,它雖然能夠講話也不過是一只禽獸而已。現在的人不懂得了用禮來節度人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雖然能夠講話,不也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嗎?變成了會講話的禽獸了嗎?所以這個禮呢,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禮,我們就把他稱為衣冠禽獸。在《禮記》上,把禮的重要的社會作用還比作水的堤防。如果人們認為這個水的堤壩沒有用把它廢棄掉,一定會導致水災泛濫。如果認為禮沒有用,就像我們批判古禮是吃人的禮教,認為它沒有用而把它廢棄掉,那么就會導致社會災禍的產生。

下面它具體講了一些禮廢棄的結果:“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假如這個婚姻的禮節廢除了,夫婦相處之道沒有了,這個痛苦就產生了。夫妻相處很痛苦,而淫亂邪僻的罪行也就跟著多了起來。“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如果鄉飲酒之禮廢除了,長輩和晚輩的次序失去了,那么爭斗的刑事案件,就跟著越來越多了。“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喪禮和祭禮都被廢除了,臣下和子女對于君主對于父母的恩義就會越來越淡薄,結果背叛死者、忘記生者這樣的事情,忘恩負義的事情就越來越多了。“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聘覲之禮廢除了,君與臣錯位了,結果那些臣子背叛、欺凌君主的事情就發生了。

所以這個禮確實是很重要。那我們舉一個婚姻之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我們知道中國古人特別講究婚姻之禮。在進行婚禮的時候,這個婚禮當然有很多的步驟。在將要舉行婚禮之前的三天,女方三天不熄燈,男方三天不奏樂。為什么女方家三天不熄燈呢?現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形式,但是因為內容大家不了解,就誤以為它是迷信。為什么三天不熄燈呢?因為再過三天這個女兒就要出嫁了,趁著她還在家的時候,抓緊時間給以她做人妻、做人母的教育,怎么樣當好一個人的妻子,怎么樣當好一個人的母親。當然了,平時夫妻之間相處很和睦表演給兒女看,兒女已經學得很多了。但是在出嫁前的三天,要抓緊時間徹夜不眠、不熄燈地給女兒以這樣的教育。這一天這個兒子,這個新郎要去娶妻,娶妻之前他很早就起來祭祀天地,祭祀祖宗。為什么這么做呢?這就是提醒自己:取妻生子并不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它關系到整個家風的承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那么他到了女方的家里,岳父岳母會非常鄭重地親手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什么意思呢?就是提醒新郎官,從此以后,我這女兒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給你了,你要對她很關愛。新郎就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女兒感恩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新郎也感恩岳父岳母給自己培養了一個賢內助。這一個禮節,其實都是能夠體會到這個女方家父母的心情。你看這個女兒長大,從小是愛如掌上明珠,看著她一天天長大的。現在她要出嫁了,要成為人家的妻子了,這種心情實際上也是很復雜的。新郎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來感恩岳父岳母,這個也是讓他放心,這個父母心中也會很寬慰。

這個女子娶上花轎,她坐上花轎之后一定要做一個動作,就是把自己的香扇從轎子的窗戶口扔出去。什么意思呢?從前,女兒在家的時候是備受父母珍愛,是非常地嬌氣。夏天熱了,稍微熱一下要拿扇子扇一扇,說這個天氣好熱呀,所以非常地嬌氣,還有很多小姐的壞脾氣。那么這一天,你要去做人妻、做人母了,就需要把你這些嬌里嬌氣的小姐習氣隨著這一把香扇給它拋出去。那么她到了公公婆婆的家里,公公婆婆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他們就從主人的位置退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這個兒媳婦兒從主人的位置上迎了上來。什么意思呢?從此以后我們這一個家的幸福就托付給你了,你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這一個事情必須有很深厚的德行才能承擔好。所以《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女子的德行應該效仿大地。大地有什么特點呢?你看我們把臟的東西扔給它,干凈的東西潑給它,它都毫無怨言,都沒有拒絕,平等地接受。所以做女子的要效仿大地能夠忍辱負重,厚德載物。所以這個女子的德行越深厚,她越能夠忍辱負重,這一個家庭才越幸福。

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這個交杯酒也喝得很有味道。他們拿了一個葫蘆瓜一切兩半,然后夫妻一人一半。什么意思呢?就是提醒夫妻兩個人本來是一體的,不分彼此。不是像我們現在學的很多西方的“先進”的觀念,這個先進都是打著引號的。什么觀念呢?就是婚前財產公證。這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想到以后一旦要離婚,不要因為財產起了紛爭,所以先進行婚前財產公證。我們看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已經想到了以后可能會離婚,那么這一個婚姻怎么能夠經營得好呢?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心想事成。一個人經常有什么樣的想法,結果這樣的事情往往就發生在他的生活中。如果我們去深入調查,追蹤一下那些進行婚前財產公證的夫妻,看一看以后離婚的多不多,我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真實不虛。所以中國古人的想法不一樣,說兩個人一旦結合就是一體的了: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不分彼此。那么這一個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兒是苦的,喝了這一杯酒之后就意味著夫妻兩個人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頭偕老,共度一生。喝完這個酒之后呢,還要把葫蘆瓜拿繩系在一起掛在墻上。為什么呢?因為人都很健忘,把這個葫蘆瓜掛在墻上,在以后的夫妻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碰碰就忘了兩個人結合時的初心,也就說兩個人最初結合在一起時那種發心。什么發心呢?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坐在轎子上是這樣想的,說這下可被我逮著了,我一定搞得他們家雞犬不寧!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在結婚的時候是這樣的發心。那都是什么樣的發心呢?說這一下,我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終于可以兩個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互相呵護,互相扶持,彼此關愛,白頭偕老了。所以把這一個葫蘆瓜掛在墻上就是提醒兩個人在以后的夫妻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小小的插曲影響了夫妻和睦相處的主旋律。

這個婚禮整個進行下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是提起彼此的責任感和愛心。婚姻之禮如果廢除了呢?現在我們不講婚姻之禮了,婚姻視同兒戲。有的人是上午去結婚了,領了結婚證,下午就離婚了。現在更多的人向西方學習,男女根本就不結婚了,就同居在一起,好呢,就在一起住;不好呢,就解散。這個夫妻之道,相處就痛苦啦。而且怎么樣呢,邪淫的、邪曲不正的、放蕩的行為就越來越多了。你看看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古人設置這個禮是什么呢?是防患于未然。就像這個水的堤壩一樣,我們認為它沒有用把它廢棄了,結果就是物欲橫流,這個人都活得不像人了。這個是婚姻之禮。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師之禮。我們知道中華文化能夠承傳靠的是師道和孝道,所以中國古人對于尊師重道特別地重視。那么這個在古禮中也有一些表示,比如說男子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行成人禮,說明他成人了。同學朋友要送給他一個字,從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學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不能再稱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稱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這說明什么呢?說明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給我們的是身命,而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所以對于老師特別地恭敬。

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守喪三年是為了報答父母三年的不免于懷的養育之恩。那么老師過世呢,也要守心喪三年,也就是說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從內心表達出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常常記著、回憶老師的教誨不敢忘記老師的恩德。皇帝是一國之尊,他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就不能夠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了,而是要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就是提醒皇帝呀,雖然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永遠是你的老師,他不是你的臣子。那么做皇帝的都能夠這樣尊師重道,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

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的這個尊師之禮也是非常地隆重。那么為什么要辦得這么隆重呢?這也都是教育,通過這些禮儀表達出內心的恭敬。所以古代的人帶著孩子去見老師的時候,拜見老師的時候,都是要帶一些禮物表示對老師的恭敬,不是說要去賄賂老師多照顧照顧我的孩子。到了老師那里先沖孔子像,這個父親帶著孩子行最重禮。當時的最重禮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禮。那么現在的最重禮是三鞠躬禮。這個還不算,然后又請老師上座。老師坐下之后,這個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那我們想一想這個老師坐在上面是什么感受啊?這個老師一定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什么呢?因為你看人家的父母對我們這么樣地尊重,對我們這么樣地信任,把這個孩子就托付給我們了,那我們怎么能夠不把這個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盡心盡力負責任地把這個孩子給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這個就是古人他通過這一個禮表演給孩子看。就說這個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結果他對老師都如此的尊敬,那么他對老師的教誨怎么敢不聽從呢?所以這個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師教孩子什么呢?老師教孩子要孝敬父母,所以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那么我們現在對老師沒有尊重之心了,甚至老師把這個孩子多說了幾句,說得重一點,父母還不理解。這個孩子回去告家長,家長就去找校長,校長再去找老師,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結果是這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老師也不敢給他指正過來。為什么不敢呢?因為第一,如果學生接受不了,心里會怨恨。第二他還會告訴家長,家長關系又很廣,還要去找校長,校長還對你批評指責,甚至還給你上新聞曝光,說你怎么樣對孩子不好。那么誰還會討這個沒趣呢?所以,學生沒有辦法教了,學生來到學校是為了混文憑,老師教導學生是為了掙工資,兩個都是互相糊弄。所以這個師不師,學生也不學生了,這個學生也是沒有辦法教。所以這些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去學習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平等,老師和學生怎么能夠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體的事項上,表現是不平等的。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古圣先王他都是以尊師重道來傳承中華文化,孝道如果沒有了,這個師道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呂氏春秋》上有這樣一段話,它說“先王的教誨,沒有比孝更榮耀的了,沒有比忠更顯揚的了,忠臣孝子,是做君主的、做父母特別想要的”。顯榮,就是能夠得到好的名聲。這是做人臣、做人子特別希望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做君主的、做父母親的得不到忠臣孝子,而做臣子的、做兒女的也得不到想要的顯榮。什么原因呢?說就是因為不知禮義。《論語》上說“不學禮,無以立”。因為他沒有學,沒有學禮義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他,所以才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古圣先王沒有不尊師重道的。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說這個人無論有什么樣的毛病缺點都沒關系,只要他謙虛受教,這些毛病缺點都很容易改正。

最最困難的、最最難教的一類人,是哪一類人呢?就是這一類人特別的自以為是,傲慢,不把人放在眼里,認為自己都比別人強了,這樣的人就很難受教,你想幫助他都幫不上忙。當然這樣的人如果遇到自己特別佩服的人,他一心地跟著他學習、依教奉行,也是很容易轉變,他轉變得也是很快的。這個就是說找誰做自己的老師,這是很有學問的。就是找那一個你最最佩服的人。所以在古代的很多祖師大德那里都有這樣的典故。這個人上這兒來求學了,兩個人就開始聊天了,問了很多的問題,最后這個老師就告訴他了,他說你的緣分不在我這里,你到哪哪哪去求學,一定會有成就。因為這個也是他佩服的老師嘛,他就依教奉行,他就去那里去求學了,結果過了幾年,就果然成就了。原因在哪里呢?因為在聊天的時候,這個老師就要問,你都看過誰的東西呀?都看過哪些書啊?在談話的時候他就會特別提到一個人,對某某人特別地佩服,這個老師就知道了,說你的緣分不在我這里,你到哪哪里去求學,一定能夠學有所成。因為那個人是他最佩服的人,他說話都會依教奉行。這個教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對誰有恭敬心就跟誰學習,最容易成就。

在《呂氏春秋》后面還接著講了一段話,這段話也非常的有味道。它說“現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智慧更是不如古圣先賢,但是還不尊敬老師,還想得到道,那是不可能的了”。這句話說的很有味道。你看我們現在人學了一點傳統文化就非常地傲慢,其實我們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可傲慢的呢?我們哪里比得上古圣先賢一點點呢?所以你和這些古代那些成就的人、圣賢人相比呀,就覺得自己差得太遠太遠了,沒有任何的傲慢可言。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不尊重師長,不尊師重道,我們還想學到道,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古人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沒有誠敬,我們任何利益也都得不到。所以這個老師要求恭敬,并不是說對他本人恭敬,而是希望對他所教的這個道,道業有恭敬。你對老師沒有恭敬,你對所學的道就不會有恭敬之心,所以獲益不大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尊師重道才能夠學到真的東西,學到真的智慧。

我們剛才講了,說這個禮的作用就是達到“和”的目的,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以禮治國,強調禮主刑輔。在《漢書》上就有這樣一段闡述:“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則民怨背,禮義積則民和親”。說如果以禮義道德治理國家,積累的就是禮義道德;如果以刑罰來治理國家,積累起來的就是刑罰。刑罰積累得多了,人們就會怨聲載道,離心離德。禮義積累得多了,人們之間就能夠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下面它也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說世間的君主、領導,想使人們向善的目的是共同的,但是采取的使人們向善的方法卻是不一樣的。“或導之以德教,德教洽而民氣樂;或驅之以法令,法令極而民風哀。”有的是通過倫理道德的教育,禮義的教化來引導,有的人是通過法律法令來驅使。用倫理道德來引導的,德教和諧融洽的時候,民風就是一團和氣,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風氣很好,用法令刑罰來驅使,法令過于嚴苛的時候,民風就出現了哀怨。

在《漢書》上,我們看到這個董仲舒向皇帝建議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古代的國土也是今日的國土。既然同樣是一片國土,古代能夠使天下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沒有奸詐邪惡,囹圄空虛,監獄都沒有囚犯。恩德潤及草木,德澤廣被四海。以古觀今,為什么相差的這么遠呢?是什么地方出現了差錯,以致道德風氣衰敗成這樣呢”?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說同樣是一片國土為什么古人治理時候像“成康盛世”,四十年監獄沒有死刑犯,而現在道德風氣卻頹敗,出現了這樣的不良風氣呢?那么后面他就給予回答了,“想來大概是比之古時,治國之道有所差失,或者是與天理有所違背呀。上天對待萬物也是有分別的,比如說給予了很鋒利的牙齒的,就去掉他的抵角;讓它長著翅膀的,就讓他只長著兩只腳。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而不能同時再獲得小的好處。同樣的道理,古代凡是接受俸祿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官員,不以體力勞動謀生,就不得從事商貿事業。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得再謀取小利。如果已經接受了大的好處,又要謀取小利,連上天都不能夠滿足,更何況是人呢?這就是人民所以怨恨憂愁,苦其不足的原因。自身受寵而居于高位,家人溫飽而享受厚祿,于是憑著富貴的財力和天下人民爭利,人民怎么能比得上他們呢?因此富有的人擴大他們的產業、儲藏他們的積累,還致力于此沒完沒了,欲望沒有止境,并且還壓迫踐踏人民,人民漸漸因此而十分窮困。富有的人奢侈美滿,貧窮的人艱難愁苦。因為什么呢?因為居上位的人,就是領導者不給予救助,那么人民都活不下去了,既然人們都不樂意活著,連死都不逃避,又怎么能逃避犯罪呢?這就是刑法之所以繁多,但是奸邪卻制服不了的原因了。所以,享受俸祿之家以俸祿為生就夠了,不能夠再與民爭奪產業。這樣利益才可以普遍地分布,而人民才能夠家給人足,這是上天的公理,也是古代的治國之道,上古的治國之道”。所以他建議皇帝說應該以這樣的方法作為制度,大夫應該遵循它,并成為自己的行為。

古代的賢人君子、身居爵位的人都是這樣的。他還舉了公儀休的例子作例證。這個公儀休他身居宰相之位,自己非常地廉潔,要求屬下不要與民爭利,那么他自己也是率先垂范。他們家的這個織女織的布質量上乘,種的菜非常地好吃。結果怎么樣呢?他就把這個菜給拔掉,把這個織機給毀壞,把這些織女什么的都打發走了。他說如果我們家自己種的菜這么好吃,我們自己織的布這么樣地質量好,那誰還去買農夫種的菜,去買織女織的布呢?你看他不與民爭利,嚴格要求自己,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所以他說古代的賢人君子、身居爵位的人都能夠這樣做,所以下面尊敬他們的品行而聽從他們的教誨,人民被他們的廉潔所感化而不貪婪鄙陋。由此看來,天子、大夫也就是我們說的高級領導者是百姓所效仿的榜樣,怎么能夠自己居于賢人之位卻像平民那樣所作所為呢?

后邊他說了兩句話非常好,他說:“皇皇求財利,常恐匱乏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也就是說經常惶惶不安地謀取財力,并且擔心財用匱乏,那是平民的意識,平民所應該想的事。惶惶不安地求取仁義,并且經常擔心不能教化百姓的,這是大夫的意識,這是領導者應該考慮的事。他還引用《易經》上的一句話,他說《易》曰:“負且乘,致寇至”。就是背著東西又乘著車,就會招致賊寇來到。為什么呢?乘車是君子的位分,但是背負肩挑是平民所干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你身處君子之位,但是所作所為卻是平民之事,這樣的人就會給自身招致災禍。

我們看了這些論述,我們再對比一下,我們目前很多官員之所以出現問題,就是沒有依據古圣先賢的教誨,也就是當官的人不能夠再去經商。用我們習書記的話來說就是當公務員的人就不要再想著去發財致富。因為你已經選擇了做公務員這一個職位,這一個職位就要求你應該把怎么樣給人民作表率、治理人民作為自己考慮的要務,而不是想方設法的去賺錢。如果你想去賺錢的話,你可以去經商。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國家所以治理不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按著禮來治理。這個禮是什么呢?就是接受俸祿的人就不能再從事商貿事業。把這個禮給違背了,所以這個社會才出現了苦樂不均,然后還有很多上訪的事情啊,都是和這個相關的。所以我們看,古代的圣賢人治理國家,他們都是能夠明了這些道理,所以把這個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之中。

在“貞觀之治”之中,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靠《群書治要》把國家治理好了。那么“貞觀之治”的形成不僅僅是唐太宗一個人的功勞,就是他的皇后-長孫皇后,也是熟讀經典,把以禮治國的理念運用到她的勸諫之中。

在史書上記載,這個長孫皇后生了一個女兒叫長樂公主,她和皇帝唐太宗都非常喜歡這個女兒。結果這個女兒出嫁的時候,唐太宗就命令給她備辦的嫁妝陪送,要比長公主高出一倍,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了。這個時候魏征就覺得不符合禮了,他就來勸諫。他怎么勸說的呢?你看你要勸諫也要熟讀歷史才行,才有說服力。他說過去在漢明帝的時候,要賞賜自己的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說我的兒子的封賞怎么能夠和先帝的兒子同等待遇呢?所謂的長公主確實應該比公主的地位尊貴,情分上雖然有差別,但是禮儀上卻沒有等級之別。假如您讓公主的陪嫁待遇超過長公主,這恐怕在道理上講不通。所以希望陛下能夠考慮。結果唐太宗回到家里,就把魏征的這一番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這個皇后很感嘆的說,她說:我一直都聽說陛下您很器重魏征,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聽了他的諫言,真的是能夠以大義克制皇帝的感情,就是勸導皇帝,不要感情用事。這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正直的國家棟梁之臣。而且我和陛下有幸結為結發夫妻,陛下對我以禮相待,情深意重。即便如此,我常常在勸諫的時候還要看著陛下的臉色行事,要看皇帝心情好的時候才給以勸諫,不敢輕易地冒犯您的威嚴。更何況作為臣下,從情義上來看呢,情分生疏,從禮上來說呢,禮儀有隔,怎么能和夫妻相比呢?所以韓非說勸說是一件難事,東方朔也說勸說確實是不容易。但是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對于治理國家的人極為緊要。采納忠言,民風就會安寧;拒絕忠言,朝政就會混亂。誠懇希望陛下能明白這一點,那么天下就太幸運了。

你看這個皇后這一番話,就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皇后的賢德,確實是超過一般的婦人,甚至是一般的男人。一般的人都會感情用事,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要聽說有人不同意給她的嫁妝這么樣地厚重,一定是很不高興。但是長孫皇后深明大義,她還怎么樣呢,她還派宦官使者帶著五百匹帛到魏征的家中賞賜給他,就是因為他敢于犯顏直諫。你看這個皇后她做得確實是如理如法。按照禮來治國,所以才成就了“貞觀之治”,被譽為禮義之邦。

下面一句,說“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個在皇邢二疏之中,就是皇侃和邢昺的注疏中,這個“由”都解釋為用。也就是說:無論大事小事,皆用禮,而不用和,于事也有所不行。比如說在《孟子》上有一個故事,有人向孟子請教,說“男女授受不親是不是禮”呀?說男女在接受和給予東西的時候不要碰到手,這是不是禮的要求呢?孟子說,當然是禮的要求了。這一個禮的制定也是為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那么這個人就又問了,如果這個嫂子落水了,掉到水里了,我要不要伸手去救她呢?因為我伸手救她,這個男女肌膚相親就有接觸了,是不是就違背了禮呢?孟子怎么回答呢?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而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你不去救她,就是連禽獸都不如了。你見死不救,還有什么仁德之心呢?連自己的嫂子都不去救。他說這個嫂溺啊,援之以手,這是一種權變。所以不能夠事事都用禮,有的時候事事用禮也行不通,反而是什么呢?拘泥于禮的形跡、形式,而達不到真正的和。

最后一句話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知和為貴,然而專門用和,不用禮來節制,此亦不可行。”也就是只知道和而不用禮,這也行不通。像我們現在都是一團和氣,為了不得罪別人,明知這件事不對,也不敢于去勸諫,這個就是不符合禮了,就是為了達到和而忽視了禮。比如說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學校都要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如果我們為了討好人,人緣好,把這個制度給廢棄了,就是為了和而失去了禮,最后也是行不通的。所以馬融說“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那么像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婚姻之禮沒有了,尊師這禮沒有了,《弟子規》上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也不講了,這些禮都被廢棄了。為了什么呢?為了方便。最后怎么樣呢?最后離婚率也上升了,學生不尊敬老師了,兒女也不孝敬父母了,兒女都變成小公主,小皇帝了。所以這個純用和還是不行的,以禮來達到和,這個和才是真實的。

在《藕益解》上有這樣兩句話,它說:“由之,由其本和之禮也。不行者廢禮而尚和,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這個由,小大由之。這個斷句也有兩種,就是我們這一句話,我們剛才講的是一種斷句的方式,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是一句話。“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是一句話。“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一種斷句的方式,那么另一種斷句的方式,就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后面又說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雖然斷句不一樣,但是意思大同小異,《四書藕益解》就是根據這一種斷句來解釋的。說“由之,由其本和之禮也”。由的是什么呢?由的是本和之禮,這個禮我們剛才說了,它的體是人的心性,人的性德,也就是天道。這個道本身是和諧的,古人把它稱為太和,這個宇宙自然本身是和諧的。我們人一出生,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它也是很和諧的。這個禮本身就有著這個和,所以你由的是什么呢?由的是本和之禮。“不行者廢禮而尚和,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為你把禮廢除了,而一味地求和,結果是沒有行禮,這個禮沒有行得通啊,這個和也并沒有真正的達到。這個話和我們前面講的意思是大同小異的。

這一段話我們就先分享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