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為政》第二篇。我們看這一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边@個“比”在古語中、古音中,念“bì(必)”。那么這一章所說的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就品德上而言,也就是說,君子是有德之人,而小人是無德之人;另一種是就位而言,君子是在位之人,而小人是沒有位的平民百姓。那么這一章所說的君子與小人是就品德而言的。那么怎么樣判定一個人是有德,還是無德呢?這一章給了我們具體的區別標準。它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就是在“周”和“比”。什么是“周”,什么是“比”呢?在古注之中有很多不同的講法。比如說,有的講,“周”就是公,“比”就是私,這是就公私而言;有的講,“周”就是義,“比”就是利,像《論語》上也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是就義利而言;有的講,公就是普遍,比就是偏黨,這是就普遍和偏黨而言。在李炳南老先生《論語講要》中取的是公、私的說法,也就是說,“周”就是公,“比”就是私。君子人辦事是為公而不為私,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辦事是為私而不為公。那么君子人平時的修養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平時心里所思所想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我們看這個“周而不比”,我們從有無私心上來看,來區分君子與小人,也是來分辨善行與惡行的一個標準。那么我們讀《了凡四訓》就看到有一群學儒的讀書人,去向中峰禪師請教,說:佛家常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個說法靠不住。他說,為什么靠不住呢?是因為有人作善,他的子孫并不發達;而有人作惡,他的家道卻非常地興盛,所以這個佛家所講的善惡報應是靠不住的。當然我們聽了這一句問話,我們就知道這些儒生既沒有把佛家的書讀好,也沒有把儒家的經典學好。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善惡報應并不是佛家的專有。
在四書五經之中,也就是在儒家的經典之中,也有很多關于因果報應的論述。比如說在《大學》上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备嬖V我們人人都喜歡追求富貴財富,有財富有權勢的這種位置啊,財富、金錢等等,那么怎么樣才能有財富這個結果呢?它告訴你要培養自己深厚的德行。所以,德行是根本,財富、權勢、名聲那都是枝葉花果,外在的顯現,那么這個講的是因果。比如說,又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闭f你這個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結果怎么樣呢?一定也會以不正當的方式給敗散掉。所以這個財富并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實際上為五家所共有。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而來,最后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這個是為官府所沒收;還有這個水災啊、火災啊、自然災害,也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剽奪走;還有呢,盜賊也專門把不義之財給敲詐、勒索、偷盜;最后還有不肖的子孫、敗家子,也會把這個不義之財給敗散掉。所以我們現在社會出了很多的敗家子、富二代、官二代、啃老族,那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很多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他們的父輩,錢來之不是很正路,所以需要有這些敗家子、啃老族給他敗散掉。所以這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規律,其實講的也是因果。
那我們再看在《中庸》上,當孔老夫子在稱贊舜王的德行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笔钦嬲械滦械娜四兀欢ㄊ歉?、祿、壽、名都是齊全的。那當我們這個福祿壽名都不是很齊全的時候,我們就要反省自己了。自己是不是一個大德之人、厚德之人?這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痹谖覀兊默F實生活中,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即使是能夠做到一個小小的官位的人,他都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德行;比如說他或者能夠顧全大局,或者能夠心胸開闊,心量比較包容,總之他是有一些德行是一般的人不具備的。而我們再觀察一下那些很貧窮下賤的人,就是說地位沒有、財富沒有,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往往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這種品德;比如說他喜歡占便宜,喜歡想方設法地偷別人騙別人,正是因為他有這種不良的作風、不良的品德,才導致了這種貧賤的地位。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貧賤的原因,還去四處乞討,不靠自己的勤勞去致富,那么結果是越來越貧賤。再過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們看到他們仍然是在向人伸手要錢。而我們看那些有財的人,就是非常能掙錢的人、有財富的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在用錢的時候,也非常地大方,知道別人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候就非??犊厝ベY助,所以他們是越施越多。古人所說“千金散去還復來”,這個手,左手把這個錢給花出去了,右手又把這個錢給賺回來了。那么這也同樣是因果。
那么在《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比绻覀兎_一部《二十四史》,我們讀一讀這些歷史上的故事,這一部歷史書講的是什么道理呢?其實都是給我們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那么現在很多人很喜歡學《易經》,那么學《易經》有什么好處呢?真正能夠通達《易經》的人,可以看到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他就能判斷出以后的榮辱禍福、興衰成敗。所以我們讀歷史,確實看到了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們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能夠推斷出他以后的發展如何、前途如何;看到一個軍隊現在的作風,就能夠推斷出兩軍作戰結果如何。最后結果和他預測的一模一樣。那為什么這些人有這樣的能力呢?其實并不是他們有神通,而是因為他們常讀圣賢書,他們能夠知道興衰成敗的規律。我們看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很多人在議論紛紛,探討“什么原因?什么原因?”在那猜測,眾說紛紜。其實我們古圣先賢在經典之中,早都告訴了我們原因了,只是我們沒有虛心的去學習。
那么《易經》上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以為什么今天會有鋃鐺入獄的結果呢?那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那是惡貫滿盈的結果。所以古人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現實享受很好,一擲千金,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對他很羨慕。那么再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你看一看他的子孫后代,你就知道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了。所以我們貪污腐敗之風屢禁不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讀圣賢書。像曾國藩,他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公家的一文錢都不敢挪作私用,沒有這個貪心,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貪財都在撈錢,為什么他卻能做到不取軍中的一文錢挪作私用呢?并不是他比我們傻,他比我們愚鈍,而是他和我們所讀的書是不一樣的,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樣的。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那我相信,他對這些“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還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都非常地通達,而且深信不疑。所以他的外孫聶云臺先生寫了一個《保富法》的書。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呢?就是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又是上海商會的會長,他耳聞目睹了當時滿清末年那些權貴的后代子孫興衰成敗的形態、情況,最后很感慨,就把這些案例給一一地記載下來。他就是用自己身邊耳聞目睹的案例,給我們證明了“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道理。
那么再看,在《尚書》上也有關于因果的教誨,比如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這個“逭”就是逃避的意思,就是有天災人禍,人還可以通過懺悔,通過改過修善積德能夠逃避;但是人作惡不知回頭,那災禍就是不可逃避的了。還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边€說“惟天福善禍淫?!边@個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那么《書經》上這樣的論述也是很多。
那么在《孟子》上也有關于因果論述,比如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边@是從正面的角度來說明因果。你能夠關愛別人,無私無求地幫助別人,所換得的,是社會大眾也對你無私無求地關愛。
在《論語》之中也有一句是講因果的,但是很多人并不認為它是在講因果。那就是我們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睘槭裁础凹核挥鹗┯谌恕蹦兀恳驗槟悴幌胱寗e人怎么樣對待我,我們就不能夠怎么對待別人。因為如果你這樣對待別人了,換來的結果是什么呢?也一定會感召別人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你。那么這個也是物理學上所說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都是因果。所以,因果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并不是迷信,更不是古圣先賢為了教化人心而設置出來威嚇百姓的工具。
我們看在《春秋左傳》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它前面講了一個故事,后面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弊詈蠼Y果確實如它所預料的。
在這個《了凡四訓》上記載,這個中峰禪師對“什么是惡,什么是善,‘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個說法不可靠”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他并沒有指出來:“你們連儒家的書都沒有念好,儒家就有很多講因果報應的句子呀?!彼卮鸬梅浅I羁獭K趺凑f的呢?他說:“我們是凡夫,情染還沒有洗滌干凈,慧眼、法眼都沒有開,所以往往怎么樣呢?把這個事情給看錯了,是非顛倒,還自以為是。把善的看成了惡的,把惡的看成了善的,自己不深自慚愧,反而責怪老天的報應不公平,這是罪上加罪?!蹦敲垂湃硕枷嘈盘炖怼_@個天理就是自然的規律。而我們現在人是無法無天。既不相信世間的法律了。因為世間的法律,執法的人不夠公平,如果我們給他行賄,送給他很多的金錢財物,他就可以給你網開一面,所以世間的法律就可以逃避。也不相信天理,不相信因果。那么這個時候就叫無法無天。它的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什么壞事都敢做。
你看這個食品安全問題出來了,貪污腐敗的問題出來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出來了。那么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因為人們不相信因果而膽大妄為所導致的。所以西方人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問題大惑不解。他說,你看中國的歷史上沒有西方所謂的天主啊、基督啊、安拉啊等等,這樣的神主管著人的榮辱禍福,沒有這樣的宗教,它的傳統文化不是宗教文化的傳統,但是為什么能夠把人心教育得這么好,社會保持了安定和諧的局面呢?什么原因呢?他們好像一直在研究。原因就在于中國人講因果,而且因果的教育深入人心。比如說,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等,都是歷代狀元宰相的必讀之書,也就是說他要考狀元啊去當宰相,能當好,就必須要讀這一部書。所以古代的讀書人都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對因果的道理是非常地相信的。這個就是中國古人沒有宗教教育,但是能夠把人心給教育好的重要原因。所以,恢復因果的教育也是迫在眉睫,否則的話,人們無法無天,確實什么壞事都敢做。
當然聽了這個中峰禪師的這個說法,說我們把善惡給看顛倒了。這些儒生就不服氣了,他說:“我們為什么會把善惡給看顛倒呢?”這個中峰禪師確實是很有智慧,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他們自己說,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結果有一個儒生就說了,他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禮敬人是善,中峰禪師說,未必然也。不一定是這樣的。那么另一個儒生就說了,他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禪師也說未必然也。不一定是這樣的。結果這些儒生說了很多關于善惡的看法。中峰禪師都說未必然也。那么這些學生就開始很疑惑了,就問他“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中峰禪師怎么回答的呢?中峰禪師這句回答非常有味道,他也是讓我們反省自己是經常作惡還是經常作善。中峰禪師告訴他們說,你起心動念言語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就是善;如果你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惡。比如說呢,對這個人有利益的,你打他、罵他、斥責他,這也是善。
比如說我們看在這個廣欽老和尚那里就有一個典故,廣欽老和尚有一個弟子向老師請教,他說:“我這個人我執很嚴重,請師傅幫助我破一下我執?!睆V欽老和尚看他很誠懇,就笑了笑,說:“好吧!”然后這個學生就出去了。結果過了幾天,有很多有名聲的人、各種各樣的人很多來拜訪廣欽老和尚,結果這個弟子就在旁邊服侍。結果他做什么,廣欽老和尚都斥責他,說他做得不對,想方設法地挑剔他、斥責他、指責他。最后這個學生實在忍無可忍了,就向廣欽老和尚來請教了,他說:“老師啊,為什么你當著那么多人的面來指責我呢?我也沒有做什么不對的啊?!边@個廣欽老和尚就告訴他,說:“你前幾天才告訴我,讓我幫你破我執,結果我剛剛來想幫助你,你就受不了了。”這個學生突然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來幫助他的。所以,你利益一個人,你即使是打他、罵他、斥責他,有利于他,那也是善;但是你恭敬別人、禮敬別人,甚至你去給人家送禮,那是為了巴結人家,讓人家給你辦事,賄賂別人,那也同樣是惡。所以你看,我們世間的人分不清善惡,所以怎么樣呢?往往指惡為善、指善為惡,自己還不知不覺。
我們在這個《群書治要?春秋左氏傳》上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魯左襄公二十三年這個時候發生的事,說這個孟孫特別厭惡臧孫,但是這個季孫卻很喜歡臧孫這個人。那么當孟孫死的時候,臧孫就進入靈堂,哭聲非常地哀慟,流了很多的眼淚。出來之后,他的車夫就對他說,他說:“孟孫生前厭惡您,您卻悲哀至此,那么如果季孫死了的話,您又將如何地悲慟呢?”這個臧孫怎么回答的呢?臧孫的回答很有味道,他說:“季孫喜歡我,猶如給我增添了疾病?!币驗樗晃兜貙檺鬯此暮?,對他的過失呢?那可能也就原諒了,也就姑息了,所以“他雖然喜歡我,猶如給我增添了疾病。”“孟孫厭惡我,猶如給了我治病的藥石,雖然他厭惡我,但是他看到我的問題就及時地指正,那不就是給了我治病的藥石嗎?”那么他再做了一個比喻,“你看人發熱的時候臉上很紅,這個臉色很紅的熱癥,外表顯得很好看,但是不如外表顯得不美的石針。為什么呢?因為這個石針能夠使我活命,而這個熱癥似乎使臉上很美,但是危害卻很大。如今孟孫死了,我的死期便為時不遠了?!睘槭裁茨??因為這個孟孫死了,沒有人再厭惡他,沒有人看到他的過失,給他及時糾正了,斥責他了。那么怎么樣呢?那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了。而且身邊總是很多人在贊嘆他,在稱揚他,久而久之就自以為圣明了,自以為自己修養得很好了。
所以我們看古人呢,確實做到了《弟子規》上所說的“聞譽恐,聞過欣。”所以我們學習,要把它落實在生活之中,聽到別人批評我們指責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給人家鞠躬表示感謝。所以你看這個孩子學習比我們成年人還要更加地能夠力行。像有一位學生學了《弟子規》之后,有一次洗碗沒有洗得很干凈,結果這個老師就告訴他,怎么樣才能把碗洗得很干凈,不能這樣應付了事。結果他怎么樣?。柯犕炅私陶d之后,非常恭敬地給老師鞠了一個躬,說:“謝謝老師指正我的過失?!彼晕覀兛戳耍裁唇猩?,什么是惡呢?不要從行跡上看,而要看一個人的存心。否則的話,我們往往把善看成了惡,把惡看成了善。那么后邊它得出了一個結論,“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蹦敲催@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把真善和假善來區別清楚。
這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沒有私心,都是利益團體、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他人,那么這個“公”就是真的,所以這個是大公無私啊,這個善才是真的。利己是私心,這個私心是假的,所以這個善是假善。那么后面他還說:“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本褪悄阕錾剖履兀娲蟊娛浅鲇谧约赫嬲\之心,這個是真善;如果是模仿別人,別人做了,我們也跟著去做,這個就是假善。比如說我們給人家鞠躬,為什么要給人家鞠躬啊?是因為我們有發自內心的真誠恭敬感恩,所以我們才給人家鞠躬。但是我們沒有這種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只是看到別人在給對方鞠躬,那我們也模仿他們來鞠躬,這就是假善。那么后面還說,“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笔裁匆馑寄??就是我們做的善事,沒有什么企圖和目的,這叫無為而為,這是真善;如果我們雖然做了善事,但是目的求的是名聞利養,求的是供養,求的是名聲,那么這個善就是假善。
所以我們古人特別強調陰德。什么是陰德呢?就是做了好事不要到處去宣傳自己。為什么要宣傳自己呢?為了獲得別人的恭敬、贊嘆、肯定、出名,你看這都是為了名聞利養。這個心很微妙哦,雖然我們同樣是作善,但是還求得別人的肯定、恭敬、供養,這個善就是假善。那么你做事就是為了利益大眾,沒有什么目的,也不想讓人知道,還不露痕跡,這個善才叫真善。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要認真地考察自己所作的善,所做的行為是真善,還是假善;自己是一個君子,還是一個小人。
那么我們看在《群書治要?后漢書》上,就記載著一個第五倫的故事。這個故事,它是讓我們對照省察自己,我們的心到底是公心還是私心。當然我們看了這個故事,也覺得很慚愧。這個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第五倫,他是京兆人,在建武年間被舉孝廉。當時的皇帝是光武帝,就以政事向他詢問,兩個人談得很投機,一直談到了晚上。光武帝就對他說,他說:“聽說你在做小官吏的時候,曾經用竹板打你的岳父,而且還不到你的堂兄處吃飯,難道真有這些事嗎?”你看一個人非常地忠正廉潔,難免就會有一些人要毀謗他,說一些他的壞話,甚至造謠中傷,而這個有德行的人又不愿意去辯護,所以這個謠言就四起。沒有智慧的人可能就會信以為真。那么這個第五倫怎么回答的呢?回答說,他說:“臣娶過三房妻子,都沒有父母。”那么可見,那個說他曾經拿竹板打過岳父的這個事情是謠言。他還說:“臣年輕時曾遭遇饑荒,確實不敢隨便到別人家去吃飯?!彼阅憧此@個回答很巧妙,也很有趣味、很幽默。
那么這皇帝一聽就大笑,把他任為太守。那么在任太守期間,第五倫奉公盡責,說話做事從來不受私情所左右。有人問他:“你也有私心嗎?”你看他怎么回答的呢?他回答,反省自己反省得非常深刻,他說:“過去有一個人曾經送給我一匹千里馬,雖然我沒有接受,但是每到三公選拔舉薦官員的時候,我心中總是對這個人念念不忘,當然,到底也沒有任用他?!边€有一件事說明他有私心的就是:“我的哥哥他的孩子曾經生病了,我一個晚上去探望了十次,但是我回來之后就安穩地睡覺了,睡得很安心;而我自己的兒子得病了,我一次都沒有去探望,但是我整夜都睡不著覺。你看我都有這樣的行為,難道說我沒有私心嗎?”你看這個古人,他反省自己,反省得多么地認真而深刻,說自己有一點點的私心、不平等的心,都能夠反省得出來。按理說,人愛自己的孩子,看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好,關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多,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這是凡人的人之常情,對于那些想成圣成賢的君子人來說,他認為這就是自己私心的表現了。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古人,他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公心和私心的要求確實是非常地嚴格。我們看了這些,也確實感到非常地慚愧。
那么在關于這個“比、周”的注解上,西漢的經學家孔安國,對于“周、比”的注解這樣說到,他說“忠信為周,阿黨為比?!笔裁匆馑寄??這個忠,上面是一個中,中間的中,下面是一個心字。告訴我們什么叫忠啊,就是把心放得中正,這就叫忠心。那么為什么會不忠信呢?為什么心會不忠呢?就是因為心中有私,有私了,這個心就不忠,言語就不信實,所以君子人內心公正正直,說起話來才會言而誠信、信實,說的是如實的話。
那么我們看古代的很多做官的人,他們確實做到了公正無私,做到了這個忠心。比如說我們知道的明朝的一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全家人幾代人同堂,甚至有上千口人,都能夠和睦相處。那么他呢,當時的皇帝就是朱元璋,就問他:“你是根據什么樣的辦法,有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把全家這么多的人治理得如此和睦呢?”鄭濂回答了四個字,他說:“不聽婦言。”當然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都要學到根本,不要在形跡上做文章。你看,既然他都告訴我們不聽婦言,那老師您的話我們都不用聽了。這個不聽婦言呢,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婦女很少讀圣賢書,所以她的理智沒有提起,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往往就用私心,從感情出發,容易感情用事。
所以,對自己的孩子、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很偏愛;那對別人的孩子、和自己關系遠的人,可能就會很疏忽。那如果用這個方式來處理事情,有私就會引起不平,這個不平之心積累多了,就會怎么樣呢?就會產生怨氣。這個怨氣再積累多了,升級,就會產生仇恨。那么這個對立啊、沖突啊,就因此而產生了。所以,不聽婦言,就是不聽自私自利的、感情用事的、有私心的言語。那么這個皇帝也想知道:他怎么樣做到了不聽自私自利的言語,沒有私心,為人處世很公正。所以就賜了他兩個大水梨,還派人跟在后面,看看他究竟怎么樣來分配這兩顆大水梨。結果鄭濂看到了皇帝的賞賜,不慌不忙,派人找來兩個大水缸,然后吩咐人把這兩只梨給它擠碎,把這個梨的汁流在水缸里,然后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過來,說這是皇帝的賞賜,那每一個人一人一碗。你看他這個事就做得很公正。沒有因為這個人是我的孩子,所以就怎么樣呢?就把這個水梨就分給他。不是因為這個人我很喜歡,就把這個水梨賜給他。那么皇帝的賞賜要讓大家均沾,所以一人一碗,所以大家都喝得很歡喜。所以你看這個古代的讀書人,他確實能夠把心放得很中正,所以為人處世讓人很信服,信服才能把這個事情處理好。
那么這個小人呢,卻恰恰相反,“阿黨為比”這個“阿”就是曲媚的意思,阿諛奉承、攀緣巴結、結黨營私,這才是小人的特點。那么這個皇侃的《注疏》繼續解釋說,他說“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為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為阿黨?!蹦敲催@句話實際上給我們解釋了,為什么君子他能夠做到忠信。就是因為他的心量大,心量廣博周遍,所以起心動念不是為一身不是為一家,甚至不是為一國而考慮,起心動念都是為天下人著想。所以圣人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心包整個宇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周到了極處。所以君子他能做到公正,就是因為他的心量很大,心量很大很廣博,所以他能做到公正。而小人喜歡討好、巴結,見到達官貴人,立刻就起阿諛奉承之心跟他親近。這個親狎的這個“狎”字,也是親近的意思。但是這個親近,外表沒有莊重,內心沒有公正,言語沒有誠實,完全是為了依附權貴,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心。那么這種人,孔子所不齒,謂之為小人。
那我們進一步要問了,為什么君子人他能夠心量很大,廣博周遍,念念為天下;而小人為什么心量小,念念為一己之私而結黨攀緣呢?原因很簡單,你看這個皇侃再引古注,進一步解釋這個周和比,就告訴了我們原因了,他說,“理備故稱周,無私故不比?!边@個“理備”就是得到了天理,我們的心量就大了,就能夠廣博周遍了。那么這個天理就是自然的道理,也就是說這個人明理了,他就能做到廣博周遍,心量很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真理是什么呢?那就是天下和我本來是一體的。那么既然是一體,我們古人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彼裕阏勊骄蜎]有意義了。那我們現在的人都是迷惑顛倒。我們經常比喻,就像這個海里起了一個小水泡,大家都認為這個水泡是我,其他的水泡是他,所以就有了我和他的區別,而執著這個我,我的利益,所以才會有私心,我和他才有了對立。
而這個圣人就是一個明理之人,他明白了我和其他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沒有區別,他就沒有我與他的對立,所以他心量很大,廣博周遍,也沒有自私自利。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宇宙本來就是一體,分不出自我和他人,本來就應該是心地無私。只是現在我們迷了,迷惑顛倒了,產生了一個妄想,把這個一體的境界分為二;有了這個分別就是執著這個是我、那個是他,所以才產生了執著,產生了分別;產生了分別之后再執著,說為了自己,要滿足自己的利益,那么這個自私自利就產生了,這個就是我執。那么你既然執著我,那么也就肯定執著人。沒有了我,那么也就沒有了人。所以學習圣賢教誨,首先就是要去掉我執,去掉我執之后呢,你才知道了人我本來不二。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到大公無私。那么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經常所說的大公無私,并不是勉強而為之的,不是硬著頭皮去做的,而是在明理的基礎上自然而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所以這個圣賢人、菩薩,覺悟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幫助眾生、教化眾生,無私無求,為什么呢?因為他知道我和眾生是一體的。那么既然是一體的,像我們的左手有了問題,右手去幫助它,這是自然而然的,不要講什么條件。那么我看,這個覺者的生活、君子人的生活,他呢有公心,表現出來他和小人的區別,就在各個方面了。比如說,在《論語》上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边@個君子人,他明了我和眾生是一體的,我和宇宙萬物是一體的,所以他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看到別人做事做好事,全心全力地去幫助,無私無求,不講條件。所以他沒有得失的念頭,就不會患得患失。而“小人長戚戚”,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心考慮的是自我的利益。那為了我的利益,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想方設法去謀害別人。這樣的人整天活在郁郁寡歡的憂戚狀態。那么還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尤怂鍪率紫瓤紤]的是,這個事應不應當做、符不符合道義;而小人起心動念是為了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欲望滿足,所以他就可能會做損人利己的事。其實你真正明白了“人與眾生、人與宇宙萬物是一體的”這一個真理之后,你就明白了:損人絕對不會利己,損人就是損害自己;利益別人、幫助別人,那就是幫助自己。
那么還有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蔽覀冎袊鴤鹘y文化特別講究“和”?!昂汀本褪呛椭C,“同”就是等同。那么君子人強調和而不同,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我們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工作任務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把這個事情做好,利益社會大眾。雖然我們承擔的任務是不同,但是我們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感恩,為的是能把這件事成全。那么小人呢,是同而不和,他可能怕得罪別人,影響了這個人際關系,明明知道這件事不對,但是他要給你保持茍同的意見,也不愿意給你指出來,最后可能因為這件事做錯了,產生了流弊,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整個利益、長遠的發展。這個就是“小人同而不和”。所以我們就知道了什么是和、什么是同,我們就知道中國文化為什么這么有包容性。像幾大宗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人都沒有排斥。為什么呢?因為打開他們的經典,核心內容都是仁慈博愛。雖然他們有一些內容和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地理環境和我們不同所導致的。但是根本上都是仁慈博愛。所以怎么樣呢?歡迎他們來傳教。所以不同形式的宗教,以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和他們自己有緣的眾生,共同配合,才有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而不同、大一統的局面。而如果我們求同,那就是大家都是清一色。比如說,我們這個大花園,有五顏六色的花,五彩繽紛,互相配合,才覺得美不勝收。如果求同的話呢,這個大花園只能有一種一個顏色的花,這個就顯得非常地單調了。所以中國在歷史上能夠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這個國家完美地統一在一體,就是因為他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夠為公而不為私,他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表現,他在行為方式上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要去注意觀察。那么在《論語點睛》上藕益大師又把這一個話境界給提升了。他說:“生緣、法緣、無緣,三慈皆是周;愛見之慈,即是比?!痹凇洞笾嵌日摗防锩嫣岢隽巳N慈悲,那就是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什么是眾生緣慈呢?眾生緣慈呢,就是緣眾生的相而生起的慈悲。比如說我們《弟子規》所說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在《孟子·梁惠王》上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卑阉丝闯晌覀兊母改福闯晌覀兊男值芙忝?,甚至看成我們的兒女,這個是有相的,這個是緣眾生的相而生起的慈悲,這個叫眾生緣慈。那么世間的慈悲,世間圣賢的慈悲,都是這種意義上的慈悲。
比如說我們講的這個《弟子規》上說的“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那么這個就是世間圣賢能夠做到泛愛眾,那么這個也是周。法緣慈,第二種慈悲叫法緣慈,這個法就是真理,也就是你認識了真理,知道了一切相本空,眾生是五陰假和的假相,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眾生不覺悟,在這里產生了虛妄的分別與執著,迷惑了就造業,造業了就受苦,苦不堪言。那么圣人看到了,憐憫眾生,讓他們要離苦得樂,那么這個是基于法緣慈,依法而起的慈念,稱為法緣慈。這個無緣慈呢,這個緣就是條件的意思,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慈悲。我們知道,圣人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無住生心,不住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不住過去、現在、未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那么這些法都不住,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無所緣。那么在無住的心中生起憐憫眾生的心,這個慈悲心就是無住生心,這個就叫無緣大慈。那么這個是因為什么呢?因為眾生不知道諸法實相,不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p>
所以才虛妄造業。那么有了這個惡業呢,就會有惡的苦果,圣者慈憫眾生,就來救渡眾生,令他離苦得樂,明了諸法實相。這個眾生緣和法緣慈悲,還有無緣的大慈,都是“周”。下邊講“愛見之慈即是比”。這個愛見之慈,就是我們一般世間人所有的,有情愛的這種慈悲。比如說父母愛兒女,丈夫愛妻子,他們是因為愛而產生了慈悲。因為他是你的兒女,你就愛他。他不是你的兒女,你就不愛他?;蛘咭驗樗悄愕膬号?,你就愛他多一點;他不是你的兒女,你就愛他少一點。這個叫做什么呢?叫做產生于愛見當中的慈悲,這個稱為“比”,愛見之慈,這個就稱為比。這個是把我們的境界再向上去提升,讓我們拓開心量,不能夠有愛憎之心、分別之心。一切眾生我們都應該愛,至少我們要做到眾生緣慈,這個就是“凡是人,皆須愛”。而當我們有了般若智慧,視一切法皆空,這就是做到了法緣慈。再向上提升,就是“心無所住,而生大悲之心?!蹦?、我們就有了無緣大慈,真正成了大圣人。所以我們看這一句話,經過蕅益大師的這個講解,就把它的境界更加地提升了。那我們學了這一句話就知道,這個學圣、學賢的路非常地遙遠,不可以得少為足,不能夠自己稍微有了一些修養,有了一些進步,就沾沾自喜。我們和圣賢人相比,確實是差得非常地遠。那么這樣的話,這個人的謙虛之心才會真正地生起。
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課所想分享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