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9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9集
2013-09-08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論語治要·為政篇》的這樣一句,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首選我們看一看前半句,說:“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呢,為人必須講信用。那么什么是信呢?在《說文解說》上,把這個“信”解釋為“誠也”。那么什么是誠呢?結果呢,再查一下這個誠,“誠,信也。”可見這兩個字是相通的。那么這一句話就是告訴人要誠信,不欺。所以這個信,就是說言語要信實,為人呢要講信用。那么這個信在八德中間特別地重要,像我們前面在《論語》上有主忠信,曾子三省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個都告訴我們信非常的重要。但是人們輕視了這個信字,很多人也都患了不信的病。比如說我們很多人學佛受菩薩戒,但是最難實行的是哪一條呢?就是不妄語戒。但是不妄語極為重要,一般人都沒有看重,孔子以為這個信字不可看輕。“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人而無信,可乎?不知其可也。”那么我們看一看這個口氣,就是說他除了信以外,還有哪一條不錯呢?如果連信都做不到,其余的就都無可取之處了。那么這一句話呢,也是在社會上辦了很多事,碰過很多釘子,有很多經驗閱歷的人才能夠領略的。

那么在說完這句話之后,下面說的是比喻,“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包咸注這個“大車”,(chē)和(jū)是兩個讀音,在當這個車的意思呢,它還是讀(chē),那么當它當牙床的意思時候,它就讀(jū),所以叫輔車(jū)相依。那么當它當車字講的時候,還讀車字。這個包咸注說大車就是牛車,小車,駟馬車。就是用牛拉的車,很能夠載重的這個叫大車,用馬拉的車子,這個就叫小車。大小車都有轅,以為牛馬引車之用。在轅端與橫木相接之處,都鑿一個與轅孔相對,以金屬物來貫穿,這個金屬物可以使轅端與橫木活動自如,而這一個金屬物在大車就稱為輗,在小車就稱為軏,是大小車行動之關鍵。

在《說文解字》注上,引戴東原說:“轅所以引車,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關鍵。故孔子以輗軏喻信。”無輗無軏必不能行,那么人而無信呢,在社會上也必不能行。這個輗軏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像這個車子沒有汽油或者沒有發動機一樣,他是行不通的。無信之人,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就是一事無成,更談不上學道了。所以孔子喻以無輗無軏之后,便問何以行之?人如果容易失信,容易妄語,心則不直。所以我們要謹慎守住這個信字,要好好學這個信字,才是希圣希賢。所以司馬光先生曾經說,修身從哪里開始呢?修身從不妄語開始。正是因為他從不妄語開始修身,最后達到的境界就是“平生所為之事,沒有一件不可與人言”。這個就是我們這一句話最基本的意思。

那么這個信很重要,我們也講了什么是信?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那么他究竟重要在何處?在社會上人與人交往,首先要求就是人語言信實,這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要求。所以《弟子規》上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因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意見、傳達感情全靠言語,所以我們的言語要正確,要誠實。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我們言語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擔負起傳達感情,交流意見的任務。這就像在兩岸之間,這個橋梁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也就被破壞了。

從個人的方面講,一個人的成敗根源在哪里呢?就源于我們內心的誠與敬。如果連應有的信用都沒有了,在社會上做事,就很難得到人家的信任,就很難想象還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成的。這個就是《中庸》上說的“不誠無物”。如果缺乏真誠的心,表現在外面就是言語不信實,那么任何事情也就很難成就了。而從社會方面說,如果人人都互相欺騙,就會造成人群互相猜疑,導致社會秩序紊亂。所以這個是告訴我們言語它很重要。那么無論是佛教、基督教、儒家啊等等,都是把不妄語作為基本的戒律。

那么不妄語的效果是什么呢?不妄語的效果就是發言成證。就是你說的話,別人不需要考慮,就是可以啊非常地信任。那么為什么要講信呢?為什么要講信呢?再具體一點講呢,第一呢,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行道的根本。在《論語》上記載著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張,他來問孔老夫子,一個人怎么樣才能夠在社會上行得通?孔老夫子就回答了一句,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你言語信實、行為篤厚,就是很厚道,很有德行,那么你呢即使是到了蠻夷之地,到了外國,你也都能夠行得通,也能夠和人家相處,人家也歡迎你。但是如果自己言語不信實,行為不厚道,即使是在與自己的鄰居、鄰里相處之中也都會出現摩擦,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在社會上行走,立身行道呢,必須首先要講信。

那么第二呢,就是說要處理好人倫關系呢,也必須守住這個一信字。在《群書治要》中選取了很多關于這個信的重要性的一些語句。其中一句呢是這樣說的,它說:“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應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處理好人倫關系,這個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君主、做領導的,能夠用信義訓導臣屬,那么臣屬就會用信義、忠心來輔佐君主;如果做父親的,用信義來教誨兒子,兒子呢就會用信義來孝順父親;丈夫用信義來帶領妻子,妻子就會用信義順承丈夫;在上位者秉持常道,來教化下位者,那么下位者就會遵守常道而順應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還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都不會有一例的。所以,這個告訴了我們上行下效的效果。

如果我們看到兒女不誠實,我們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比如說很多的父母打電話的時候,一拿起電話就是妄語。對方問說你丈夫在不在家,他要找他出去喝酒,結果她不愿意丈夫出去喝酒,明明他的丈夫就坐在茶幾面前喝茶,她隨口就說,他不在家,他去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結果這一個行為,恰好不巧,被她的兒女給看到了,所以這個孩子從父母身上就學到了不誠實,學會了說謊話。

所以上行下效,這個身教的力量啊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做領導的、做父母的、做老師的,不可以不言語謹慎。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把倫理關系處理好了,這個信字很重要。那么特別是在君臣關系之中,像這個《論語》中就這樣說:“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夏說:“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任,然后才能勞役民眾,如果還沒有取得民眾的信任,民眾就認為這是在虐待他們;那么君子若處于臣位時,應該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規諫。如果還沒有取得君主的信任,你就去勸諫君主,君主會以為你在毀謗他。”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君子使民還是事君,都應該以信為先。沒有這個信任的話,這個關系就很難處理好,那么還會造成種種的誤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信對于人倫關系的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還有,這個信對于國家的建立也是至關重要。像這個孔老夫子就說:“民無信不立。”就是一個國家,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這個國家就無所建立。所以要取信于民,是很重要。像商鞅變法的時候,要取信于民,就是通過立木取信,只有人們信任他,才愿意配合他。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你說的他不擁護、不支持,很多的政策都很難實行。像我們看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他去治理單父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做到無為而治,能夠達到不忍欺的境界,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人們信任他。

你看這個巫馬期,他去微服私訪,趁著夜色來到了單父,結果看到一個老人家在釣魚。在捕魚的時候,捕上了很多魚,但是他看了一看,又把這些魚給放回到河里了。他看了之后就覺得奇怪,就走上前去問,他說我看您捕魚,捕上了很多魚,但是為什么又把它給放回到河里去了呢?這個人怎么說?他說:“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撈那些還在成長中的小魚。”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古人自古以來都有生態保護的觀念,都有可持續增長的觀念,所以呢那個正在成長中的小魚啊是不能夠去捕撈的。而這一個人之所以愿意配合他,即使是在夜色之下,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捕魚,也看到小魚把它放回到河里。就是因為他相信,他們的長官這一個政策是為人民著想的,是有利于整個人民的利益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因為這一種信任,所以他推行一個政策,大家都會愿意全力配合。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孔老夫子就說,即使是足食足兵,如果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就先要去兵,然后要去食,但是不可以缺少信任,不可以缺少信用。

那么最后一點,信很重要,還是因為這一個信它也是道義建立的根本。所以在《群書治要》上有一句話說:“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如果你的信,信用不能夠得到彰顯,那么這個道義也無法建立。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有信呢?怎么樣讓別人信任自己呢?這個在《中論》上有一句話說,它說:“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日用久;日用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要想讓人信任自己,這個是很多人都希望的,那應該怎么做呢?就是你說了一個小小的話,一個小小的承諾,也都要盡力地去把它實行。如果你每一個小小的承諾,都能夠盡力實行,久而久之,人們就能夠看到你這個行為,你的道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讓別人信任自己,應該少說話而切實履行。就是說要少說而多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才會越來越長久。效果日益長久,事情才會更加清晰。事情清晰,則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夠歪曲事實呢。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讓別人信任自己,不是光靠自己去說,自己去表白,而是要靠自己的行為去證明。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也不能光看他怎么說。孔老夫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個是很重要的。

要想不輕易失信于人,還要做到《弟子規》上所說的,“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就是你要看看這一個事情,符不符合道義,應不應該去答應。如果這一個事情不應該去答應他,就不要輕易地去承諾。比如說很多人在喝醉酒的時候,喝得很高興,大家一稱贊他,一肯定他,他就很興奮。他一拍桌子說:“好,這件事情你放心,我給你辦。”結果呢沒過兩天,酒醒了他才發現,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辦的,那么這個時候再后悔也來不及了。所以說:“茍輕諾,進退錯。”如果你輕易地答應人,你能夠去做什么什么事,但是又做不到的時候,無論是進是退,都是進退兩難。所以要做到不失信于人,還是要在答應的時候,就要非常地謹慎,看看這件事應不應該答應。

那么最后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時候可以失信?什么時候可以不講信用?因為孟子他告訴過我們,他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你不說讓人都要講誠信嗎?但是為什么孟子又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學習圣賢教誨,還有我們修學,他都是有境界,都是有層次的。像《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學問有四個不同層次的境界。

第一個境界,“可與共學”。比如說我們來到這里,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圣賢教誨,這是第一個境界。但是,“未可與適道”。比如說我們學了“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還處處看別人這不順眼、那不夠好,處處挑剔別人,這就是“未可與適道”,沒有按照道去做。比如說我們學習夫妻相處之道,講夫婦有別,懂得夫妻之間要互相欣賞、互相贊嘆,但是一進門就忘了,又嫌棄對方這沒有做好、那沒有做對,這也是沒有適道。那么這是第一個境界。

第二個境界,“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就是當我們真正去做了,這個適道呢是第二個境界,是我們真正去做了,但是還沒有達到第三個境界,就是未可與立。這個立,就是屹立不搖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在事事順利的時候,大家都能做到孝順忠誠,我們講君仁臣忠,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大家都能夠做到。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做不到這個孝順忠誠了。在危難的時候,就變節了。在紛亂的社會中,還能堅持孝心的,那是真正的孝子。在國家遇到危難的時候,還能忠誠的,那才是真正的忠臣。所以《道德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講得特別好,它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在爭亂的時候,你才能看出誰是屹立不搖的忠臣;當很多家庭的兄弟都不和睦的時候,你才能看出誰才是真正懂得兄友弟恭,懂得孝順的人。這個屹立不搖就是第三個境界,但是這還不是學問的最高境界。

那么學問的最高境界就是“可與立,未可與權”。這個權啊,就是通權達變的意思。如果我們沒有通權達變的能力,有的時候會死守原則,本來做錯了呢,可能還自以為是。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中國人有句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告訴我們都不要殺生,要有仁慈之心。但是同時呢,圣賢人也教導我們,做人要守信用,不能夠欺騙別人。那么你看到一個獵人在追一個兔子,走到了十字路口,這個兔子往東邊去了,他問你,這個兔子往哪邊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它往西邊去了。為什么呢?這個就叫通權達變。因為你這樣一說,雖然你說了妄語,但是你救了一個生命,也讓這個獵人沒有做殺生之業,對兩方都有好處,那么這個時候,雖然你不守信用,但是怎么樣呢?也是符合道義的。

像孔老夫子有一次經過了一個地區,這個地方是衛國封給一個臣子的,而這個臣子正在造兵器,準備叛亂,要推翻衛國,孔老夫子最反對的、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亂臣賊子,所以他打算馬上就離開,然后到衛國把這件事情給揭發。但是被這個臣子給知道了,馬上派大軍,把孔老夫子團團地包圍住,然后跟孔老夫子說:“你對天發誓,絕對不要把我的事情講出去。”那么在這種危機之下,孔老夫子沒有辦法,他就對天發誓。結果說完之后,這個軍隊就撤走了。這個軍隊撤走之后,夫子馬上說:“走,我們去衛國。”弟子子路聽了,就很不高興了,他說:“夫子,你怎么可以不守信義,怎么可以言而無信呢?”夫子就跟子路說,他說一個人在被要挾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當然這只是一種情況了。重要的是這個信要和義配合在一起,這個信如果不符合道義了,你還守信,那就是未可與權,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通權達變。所以信義信義,對于正義的事情你要守信,對于不正義的事情,那就不必守信,所以你要懂得靈活運用。而且他還說呢:“假如我不去揭發,會讓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受災難,我一個人背信沒有關系,但是我不能讓人民受難。”這個就叫兩害相權取其輕。一個人失信于人重要呢?還是讓整個國家的人民受難重要呢?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如何去取舍,才是真正正確的。

所以啊有的人呢,他是感情用事,說為朋友兩肋插刀,我們講哥們義氣。那如果你看這個人呢,值不值得你為他兩肋插刀,如果他要去做錯誤的事情,你還為他兩肋插刀,你就等于助紂為虐了。所以我們經常有一句話說,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呢,要依他符不符合道義,他做的事情正不正確,而不是忠于某一個人。那么蔡老師呢也曾經講過一句話叫:“不以人情做佛事。”如果我們處處考慮到人情,而耽誤了弘法利生的大事,這個因果的責任就更重大了。所以這個學問的更高境界呢就是未可與權,要懂得通權達變。那么什么時候可以權變呢?這個就是這件事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眾,這件事符合不符合道義,根據這兩點呢去選擇。很多人死守原則,其實不是出于為大眾著想,那么這個就是學問還是做得太死板所導致的。

在蕅益大師的這個《論語點睛》上,這樣說道:“不信自己可為圣賢,如何進德修業?”那么他把這個信呢,就理解為相信了。那么這個信就是西方人講信他、講信上帝、講信真主。中國人首先相信的是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圣成賢。“人之初,性本善。”“涂之人可以為禹。”“人皆可以為堯舜。”那么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可為圣賢,怎么樣才能夠進德修業呢?在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上,把這個信講了六個方面,那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信自。那么要相信自己是圣賢,本身是有圣賢的品質,那么這樣的話才不會有自卑之心。“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性上都是平等的。那么為什么會有賢愚不同呢?那就是因為“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呢,因為后天的環境,還有熏習教育,結果把這個本性本善給蒙敝了。那如果我們知道人性本善,這個自信心樹立了,才會進而進德修業,成圣成賢。那么這個是信自己。

那么信他呢?就是相信古圣先賢的話,比如說儒釋道三家的圣賢人,都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這個人呢在佛家稱為佛,在儒家稱為圣人,在道家稱為真人。那么這些呢都是已經成就的圣賢,他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我們向他們學習,才沒有學錯。那么在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叫湯恩比,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那么這一句話呢,就是給我們了相信圣賢的信心。你看一個外國的歷史哲學家,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了各個國家的歷史,最后謹慎地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說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唯一有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那么大乘佛法、孔孟儒學在哪兒啊?在中國。那我們有幸聞聽了孔孟儒學,聞聽了這個儒釋道的教育,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把這一個事情啊給他承擔起來,起到呢傳承正法的作用。

所以做人不可以不立志,這個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們立志要做什么呢?讀書志在圣賢。所以我們讀書呢,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成圣成賢,不是為了求取功名利祿、升官發財。你把這個心給樹立起來了,無論前面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有什么樣的挫折,你都能夠坦然面對。因為這條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并不是像想像的那么好走的。那么這個志向立定之后,還要切實地去力行。怎么樣去力行呢?就是要勤學、要好學。那么人這個一生啊,短短數十寒暑,可以說是眨眼就過。那么我們每一天,如果都渾渾噩噩啊,都在輕松之間度過,這個日子很快過去了,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仍然沒有太多的長進。如果我們抓緊時間,珍惜光陰,每一天都戰兢惕勵,來反省自己,來學習圣賢教誨,那么再過十年,可能你就是一個真正能夠擔負起傳播正法的老師。所以我們的志向很遠大,但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每一天都不要懈怠,不要錯過。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好學,向誰學呢?要向圣賢教誨來學習。所以學習的方法呢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為什么要選擇一門呢?因為你選擇太多,就太多太雜。而這個一門,每一門都是圣賢人心性的流露。你如果真正把這一門給學進去了搞通了,你的心和圣賢人的心是一體的,不是兩個了。那么盡其心則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這個一經通一切經通。那么這也告訴我們,古人做學問的方法呢他求的是智慧,而不是求的知識,那么這個呢是和西方人做學問的方法大相徑庭。而我們對誰的做學問的方法生起信心呢?我們還是應該對古圣先賢的方法生起信心,去身體力行,做出一個榜樣,做出一個效果,證明給世人看,這個是我們要定的方向。所以學習呢要勤學,但是方法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長時熏修的力量啊非常地重要。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三日是什么情況呢?古代的人幾乎家家都有圣賢經典,人人聽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教誨,每一天接觸的戲劇小說、歌舞表演,這些地方文藝都是宣講正法,怎么樣做人的。在這種情況下,三日不讀書,還面目可憎。那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么樣的時代呢?現在我們睜開眼睛所接觸的,幾乎呢就是電影電視網絡媒體,這里面宣揚的都是殺盜淫妄的內容比較多。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一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一日不聽圣賢教誨就面目可憎。所以修學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說我們達到了一個高度就可以不退轉了,需要我們長時熏修,每一天聽經啊,聽這個儒釋道的教育啊都不中斷,這樣的話才能在這一個面臨五花八門誘惑的社會中立足。所以我們能夠來到這樣一個很清靜的環境,大家在一起學習而不受污染,這個是非常難得的環境。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

那么第三呢就是要信因,第四就是信果。這個因和果是相對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啊也必有因。那如果我們想求成圣成賢,這個是結果,那么因在哪里呢?大學之道呢告訴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要成圣成賢,就要首先從格物來做起。格物并不是朱熹所講的格除萬物之理,而是呢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財色名利的面前,能否把持住自己如如不動。所以這個格啊就是格斗,這個財色名利這些欲望,要和它們格斗。當然呢,除此之外還要和我們不好的習性格斗。比如說我們很懶散,每天起床呢都喜歡晚起,不精進,這個也是一種不好的習性。如果一個人想成就的話,沒有這個勤字,不能夠吃苦,這個是不可能辦到的。

所以,要勤奮好學,要精進,能夠以苦為師,這樣呢學問才能夠有成就。那么最簡單的呢就是我們要放下十六個字,也就是最粗重的物欲煩惱,那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癡慢。把這十六個字都放下,這個才是最初的入手處。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修學了這么多年了,我們真的把這個幾字給放下了嗎?其實人這個自私之心,是生而有之的煩惱。人的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就是為了自己。比如說我們看到了一個蚊子,我們想把它趕出去,為什么想把它趕出去啊?因為怕它影響了我,怕它傷害了我。其實它在這里很溫暖啊,它想在這里也聽圣賢教誨啊,我們為什么要把它趕出去呢?我們這個起心動念,我們覺得是自然的,是無可挑剔的,是順理成章的。為什么呢?因為有我在,因為它影響了我的利益,它讓我感到不方便。所以我們把這些蚊蟲等等啊,老鼠啊、蟑螂啊稱為害蟲,這不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得出的結論嗎?所以人這個私心哪,可以說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起心動念。如果不去細微體會的話呀,你自己自私自利了啊都很難發現。那么這個呢就是告訴我們修身從格物做起,格物然后才能夠致知,致知啊才能夠誠意,就是你的智慧現前了,你的心意真誠了。什么叫誠意呢?最起碼就是意識上沒有自私自利,說得更圓滿一點,就是沒有念頭。所以曾國藩說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才是誠意最高的境界。

那什么是心正呢?沒有煩惱才能夠做到心正,有煩惱這個心就不能夠擺正。《大學》上的幾句教誨特別好,它說:“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一定心里沒有喜歡的,沒有偏愛的,沒有憎惡的,沒有讓你生氣的,沒有恐懼的,沒有憂慮的,這個呢心才能夠擺正。這個好樂啊就是貪,滿我意的我就高興,不滿我意的我就嗔恨,忿懥就是嗔,憂患恐懼就是癡,這個貪嗔癡在心里,叫三毒煩惱,這個心怎么能正啊。

那么這個呢就是信因信果,這個因果呢就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像“影必隨行,響必應聲”。我們的身子走到哪兒,這個影子就跟到哪兒。那么這個呢就像我們在山谷里叫了一聲,必定會有回響一樣,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和規律。

比如說我們今天講到信,結果我們說話別人總是懷疑,總是不信任我們,什么原因呢?很可能是因為我們說話經常有妄語,所以被人家不信任。任何事都是有緣故的,有結果必有其原因。所以我們要想讓別人信任我們呢,也要學這個信,就是說話誠信,即使一點小事啊,不能夠欺騙人。比如說我們上街去買菜,看看這個菜挺好,但是還想看看有沒有更便宜的,然后你就說,我過一會再來買吧!但是過一會你又沒有回來買,這就是妄語,這就是欺騙人、不誠實。所以這個言語啊,要做到信,確實很難,所以別人經常懷疑我們的說法,懷疑我們的做法,那也是有因的。我們要把這個信做到了,這個信任啊才能樹立起來。

那么第五和第六呢就是信事、信理,什么是事呢?《大學》里講的家、國、天下,這些都是事,事是無窮無盡的。那么朱子講啊,他說要窮盡萬物之理,這個萬事萬物的這些事理無有窮盡,如果我們心要向外攀緣,那么永遠呢也不可能把這些事理搞明白。就像我們現在的科學一樣,對外呢到了宇宙太空,對內呢到了分子原子,甚至是電子,但是能夠把萬事萬物之理都搞通了嗎?你要去求有知,那就一定會有無知。你有知道的東西,就有不知道的東西,這個肯定的,有知就會有不知啊。那么你怎么樣才能夠窮盡萬事萬物之理,達到無所不知呢?那只有求無知,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所以呢,這個般若無知啊,無所不知。那么這個呢就是我們儒釋道啊它求學問的方法,首先讓心空靈,反求諸己。它不是讓你去求外太空,去求原子電子,而是反求于你自己的本心。當你把這個心搞明白了,萬事萬物之理啊也都在其中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宇宙萬物都不過是我的心所現、識所變所導致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回歸自性,那么萬物之理就豁然通達。

那么這個事和理是相對的,有事必有理,事上是林林總總,這個理是什么呢?就是全都是我這一念心中所現之物。那么這個就是理,也就是家、國、天下呢都沒有出我這一念介爾之心。藕益大師用了這個介爾之心,這個介爾就是比喻極其微小。也就是這一個念頭啊、這些境界啊、萬事萬物呢其實都沒有離開我的念頭,都是我的心所變現,那么離開了這個念頭就沒有事了。這個念是依真心而起,它離不開真心,而這個真心呢從來沒有動搖過。那么這個念頭是什么呢?念頭是依真心而起,這個真心是念的體,而這個念呢是跟真心合在一起,所以它被稱為妄念。為什么稱為妄念呢?因為它不長久,它是轉瞬即逝的,就是你前念滅啊,后念又生起,剎那剎那都不停留。所以這個心,真心呢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是那個念頭。

那么我們現在要格物,格物啊這個格也有正的意思,就是把這個心給正過來,也就把物給正過來了。為什么呢?因為心外無法,心外無境。這個境呢既然都是我們心的呈現,那么我們心變了,這個外界的境也就隨之轉變了,所以“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和我們的心最切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的心有貪嗔癡慢,表現在身體上,就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和合,這樣或者那樣的疼痛和疾病。所以當你把心給變了的時候,貪嗔癡去掉了,那你這個身也就自然健康了。再看一個人的相貌也是由心生,比如說這個小偷,都長得是賊眉鼠眼相;那這個好色之人,我們說酒色之徒,你看他那眼睛啊都帶著著好色的表現;而那個殺人犯、搶劫犯呢,臉上也都帶有一種兇相。那么這個呢就是你長期日久的這個狀態啊表現在臉上,所導致的一種相貌。同樣我們的環境,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是由我們的心所產生。

那我們看了這個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啊,對這個一個道理體會得就更深刻了。當這個水貼上愛和感恩的時候,它的呈現結晶呢是很美的,像盛開的鮮花一樣,很好看,讓人看了很喜悅。但是當這個水被貼上了我恨你、討厭你、丑死了,它對你的呈現就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很丑惡,還渾濁一片。所以你看,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我們就知道我們對人家的心是怎么樣了。如果別人對我們不好,一定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隱隱地對別人產生了不好的想法。而當你把這個想法給轉變過來的時候,你發現突然他對你的態度也就轉變了,所以我們學習圣賢教誨對這些道理要相信。所以你需不需要去轉變別人呢?不需要去轉變別人,只要轉變你的心,你對他的心一轉變,他對你的態度也就馬上轉變,這個就叫“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那么有一個影片呢叫《天下無賊》,這里邊的劇情就很有意思。這個劇情呢講的是在一個火車上,有一個叫傻根的農民,他在大城市掙了錢,準備想回家去娶媳婦、蓋房子,這個傻根他的心地很厚道、很老實,他不相信天下會有賊。他帶著很多錢呢在身上,結果就遇到了兩伙賊,都想偷他的錢包,但是他不知道。有一對賊呢,是一對男女,他想欺騙傻根,但是傻根非常地厚道,被他們騙了也不知道,反而還想去幫助他們,結果把他們給打動了,覺得他太純樸了,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錢。這說明這個盜亦有道啊,這個盜賊也有道義,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也有良心。你看這個人這么純樸,就把他的良心給喚起來了。那么他感動了之后呢,看他這么淳樸呢,怕他上當受騙,怕他的錢被人偷走,所以就決定去保護他,圓他一個天下無賊的夢想。那另一伙偷竊的這個團體,也想偷傻根的錢,結果呢就跟這兩個男女明爭暗斗。在火車上還有便衣警察也卷入了這場斗爭,因為警察們要捉賊。后來呢傻根的錢被掉包了,他也不知道,一直坐著火車,哪里知道火車有這么熱鬧呢?這幾伙人一直在打斗,打到最后,錢又回到了傻根那里,傻根還是不知道,然后他下了火車帶著錢回家了。

那么這個影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傻根他的心里沒有賊,他的天下就沒有賊。所以我們心里總是有賊,覺得天下都有賊,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好像個個都是賊。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自己有賊心,自己心里如果沒有賊心呢,天下就無賊,心里有賊,天下就有賊,一切法從心想生。

那么在這個影片中,有一個很著名的臺詞,就是這個傻根對著臺下的那些賊人講:“喂,你們誰是賊,站出來給老鄉看看。”叫了兩聲也沒有人站出來,然后他就對老鄉們說:“你看看怎么樣,沒賊吧。”他就不相信有賊,他心里真沒有賊。他傻不傻呢?其實他不傻。他活在一個純凈純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沒有惡人,也沒有賊人啊。他的天下全是好人,他看到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嗎?

所以這個世界怎么和諧呢?其實很容易,就是把我們自己內心里的貪嗔癡慢,比如說貪婪啊、猜疑啊、妒忌啊、嗔恚啊、對人的不信任啊、怨恨啊,這些諸多的煩惱都去掉。我們的心和諧了,世界也就和諧了,宇宙也就和諧了。所以我們不要去關注別人怎么怎么樣,而把這個關注的重點呢拉回來,關注自己的修身,是不是自己太多疑了,自己是不是太嫉妒了,自己是不是修行還有待提高。所以當你事事關注自己的心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你的心變好了,這個環境啊、人際關系就都變得和諧了。如果我們看別人不順眼,說別人的是非,還批評人、毀罵人,看人都是賊,那么自己就比傻根還傻,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心變成了承載別人過失的垃圾桶,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充滿惡賊的世界里。你說這是不是最傻的呢?

所以我們真正的圣人呢是看一切人都是圣賢人,所以當你看一切人都是佛的時候,你就是佛;當你看一切人都是菩薩的時候,你就是菩薩;當你看一切人都是凡夫的時候,說明我們自己也是凡夫。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人性本善,那么通過進德修業,回歸到本性本善,那就可以成圣成賢。明白了這一點呢,我們這個自信心,才能夠真正樹立。

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所要分享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