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季氏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這一段比較長,我們一句一句地看。“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論語治要》也都是節選的,有部分句子在節選的過程中被省略了。我們看這一段話,講季氏,將去攻伐顓臾。冉有季路來見孔子,說:“季氏將出兵攻伐顓臾。”季氏,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說,就是魯國的季康子。顓臾,根據《論語集解》孔安國注,顓臾是伏羲的后裔,風姓之國。本來為魯國的附庸。當時,陳屬于魯,為什么季氏要伐顓臾?因為此時的季氏有私心,不安分。那我們看完這一段之后,就知道他為什么要伐顓臾了。那么當時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都做季氏的家臣,所以來見孔子,報告這一件事。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孔子不說季路只說冉求,孔子指明冉有說:“求,無乃爾是過與。”“無乃”就是一個疑問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恐怕這是你的過失吧,先責備冉有。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就是指季康子。季氏要這么辦,我們倆個做家臣的人都不愿意,不支持。我們并不想攻伐顓臾。
孔子說: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說在古代有一個叫周任的史官,他是一位賢人,說了這樣幾句話。馬融注,周任古之良史。言,當陳其才力,不及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他說了什么話,他說:“一個人出去做事,為人輔相的人,必須陳力。什么叫陳力?就是度量度量自己的才能和力量。這些職責 任務,我能不能夠擔當?如果這件事我能夠擔當我辦得好,那我就辦。如果辦不了,要怎么樣?辦不了就停止不去辦。如果我度量自己的能力,可以把這個事辦好,那就必須去辦。列居職位,如果你答應了,但是卻沒有辦好也辦不了,那就得辭職。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告退。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否則,見人危險而不能維持,見人跌倒而不能扶起,那又何須你做他的輔相?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而且你說,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你這話說錯了,這就是直接責備冉有。你說不關你的事兒,這實際上是推托之詞。下面舉了一個比喻,虎兕出于柙,這個猛虎和兕牛從柙檻逃出。柙,檻也。它的意思就是關獸的籠子的意思。這個猛虎、兕牛,從關著它們的籠子里跑出來了。龜玉毀于櫝中,櫝也是木柜,木匣的意思。神龜寶玉毀在所藏的櫝柜中,那不是看守者的過失,究竟是誰的過失?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冉有又說,現在的顓臾城郭完固,與季氏的費邑相近,如果現在不攻取,將來必定會成為季氏子孫的憂患。他的意思是說,現在的顓臾和從前不同了,他的國家整頓得很堅固,而且接近費縣,費縣是季氏魯軍很重要的地方,它的西邊就是魯軍,如果現在不伐,后來費地保不住,那么季氏的子孫,也會以此為憂。所以,冉有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也是為季氏打算,如果季氏的后人一軟弱,季氏家就危險了,這是危而先持,并不是不盡責。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孔子說,求,你說的這個道理,君子很厭惡。為什么?因為明明是季氏想貪得顓臾的土地,但是你卻舍之不說,還給他捏造一些言辭,為他找借口。說什么,說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丘也聞,這個丘,我們讀作“某”,是為了避諱,表示尊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個《春秋繁露》,引這句話的時候是這樣引的,說,孔子曰: 不患貧而患不均。所以這里面的寡,作貧字講。那么在俞曲園,古書疑義上也舉例,認為“寡、貧”兩字,在傳寫的過程中互換了。可以根據《春秋繁露》的這句話訂正為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憂不平均。不憂患國家貧,為什么?因為一切缺乏也沒有關系,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起使,也可以脫貧致富。像我們古代的大家庭,是恩義、情義、道義的結合。每一個人為家族工作付出,那么到老的時候,由家族來養老。所以每一個人都很有安全感,因為即使自己的小家境遇不好,但是養老育幼的事情也不用操心,有大家族做后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身心安穩。那么后來為什么到解放之后,有一段時間吃大鍋飯,結果卻沒有效率了呢?因為吃大鍋飯吶,這個時候傳統文化的教育,因為八年抗戰被中斷,那么人們不再有恩義、道義和情義。
那么有的人看,自己干多干少都一樣,他私心生起來了,那就不愿意去努力的工作了。所以,大鍋飯才行不通了。就像家庭,一家的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古代能夠行得通,為什么到現代就行不通了呢?因為古代有兄友弟恭的教育,五倫關系,都處得很好。那么大家互相謙讓,互相關心,互相照顧都來不及,怎么還會因為一點點財產就起爭執?但是,傳統文化有幾代人,幾乎沒有人講了。那么一家人在一起,沒有接受過倫理道德的熏陶,不知道兄友弟恭。所以,家庭就出了很多問題,兄弟在一起,妯娌不和,就過不下去了。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血緣這個紐帶,而是有恩義、情義、道義的結合,有倫理道德的教育,這才是關鍵。所以要憂什么呢?憂,一切不平均。如果貧富差距很大,又沒有好的措施和教育,就會導致不平。那么古代的時候也有貧富差距,為什么沒有不平呢?因為古代有因果教育,富的人知道自己富的原因,他會更加歡喜的去布施,結果越施越多。窮的人知道自己貧窮下賤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慳貪,所以他也懂得,用自己的內財去布施,就是自己的身體、精力、學識等等,去幫助別人,而不是怨天尤人。而我們現在,既沒有好的措施,也沒有好的教育。如果貧富差距很大,就會導致不平,不平升級,就是怨。怨氣就產生了,怨再往上提升,就是恨。所以,政治上要講究平等,經濟上也不能不平均。貧富差距太大,就會導致社會不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擔心人民數量少,而擔心什么?而擔心,上下不安。那么,后面說:“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因為如果大家平均都一樣,就無所謂貧了。和無寡,這個和氣。即使自己的國家人少,也能把遠方的人招來。所以,只要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也就會相安無事。安無傾,相安則不招外患,國家不至傾危。只要安穩,國家就能夠保存住。如果內有苛政,外有外患,便不能安。當然并不是說,內部安容易,外部安難,其實只要內部和諧,上下一體,就能安。如果上下不一心,打仗的時候,槍往里打,便是倒戈。如果上下一心,寧死也要保國,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能夠抵御。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懂得親上事長,肯一心拼命,什么事都能辦得成,內外皆安,國家也能保得住。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誠能做到以上這些,遠方的人如果不來歸順。那怎么辦?那我就要修養文化道德,使他來歸。他既來了,還要使他能夠安之。孔子說這話什么用意?季氏想伐顓臾,不伐,又怕顓臾強大起來,費地保不住。那么什么樣的人會來攻伐費?其實不僅僅是顓臾,其他的國家也都會來費地找麻煩。所以“遠人”,就是指顓臾以外的國家,但是如果照我所說的方法,“柔遠人”,就是治理國家,辦外交,要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別的國家不但不來攻伐我,而且我做到了厚往薄來,待人加厚。即使別人待我很薄,我也要待他厚,講信修睦,不動干戈。要用文化的方法來招來,國家自然就穩定了。這一安,內外統統都安。所以,孔老夫子這里先說安內,再說柔遠,安外。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但是如今,仲由和冉求輔相季氏,為季氏家做事,怕人來危害顓臾,繼而危害費邑。那就是遠人不服,又不能夠修文德,使遠人來到自己的國家。也就是說,你不與他們辦外交,搞聯絡。對外沒有邦交,所以外人不來,不來的原因,就是你內部沒有治理好,內部混亂。就像別的國家的人,想到這里來投資,但是你自己的政治不安定,經常搞內訌。別人看到這樣的環境,也不敢來投資了。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國內的人,人心分崩離析,自身已經不能保守了。孔老夫子說的這話,很含蓄,當時魯君被三家把持。“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這個邦,就是指魯君的邦國。什么是分崩離析?孔安國說:“民有異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民有異心,離心離德了,叫分。民想離開,不在這個地方呆著了,就叫崩。離析,就是不可匯聚。就是從前,服役的是老百姓,有事要聚合時,老百性不聽調度。邦家到了這個地步,現在不必遠人來,要保守你自己都保不住了。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出兵伐國內的附庸。顓臾,是在你的邦國內當附庸。你既保存不了自己,又要動干戈伐自己。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下邊就說出問題的關鍵了,季氏要伐顓臾,其實他的目的,并不是在小的國家,他有私心,私心何在?我們看看什么叫蕭薔就能夠明白了。”蕭薔“鄭康成注”,蕭之言,肅也。蕭薔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也就是說蕭,就是肅敬的意思。蕭薔就是屏風,走到蕭薔這里,想見國君一面,一切都必須收斂。像我們看京劇,京戲中的屏風,表示人到這里要端、肅、靜、適。國君的屏風在外,諸侯的屏風在內。大夫為簾,士為帷幔。那么君屏與外者,為薔。那么蕭薔之內,這里邊有兩種解法。一種注解說是指季氏家。當然,季氏與泰山,以天子的禮樂來祭太廟,這里采取君屏蕭薔,也是僭越。比如說,黃侃的著書就說,他說:臣,朝君之位在蕭薔之內也,今云季氏猶在蕭薔之內,謂季氏之臣必作亂也。比如說,陽貨他就是季氏的家臣,與季氏家也不和,陽貨找季氏的麻煩,囚禁了季桓子。所以說這個蕭薔之內,就是說,季氏的家臣必然會作亂,別說要伐顓臾了。自己的家已經保不住了。另一種解法,說蕭薔是指魯君。
比如方觀旭《論語偶記》說:”蕭薔之內何人,魯哀公爾,不敢斥君,故婉言之。“方觀旭認為,當時的魯哀公欲去三桓,收三家的權,三家都不高興。季孫就害怕顓臾世代都是魯國的城屬。顓臾如果治理的好,而且聽從魯侯的命令,自己的費在中間,顓臾在東,魯君在西,就會和魯形成犄角之勢。這樣,就有可能把季氏給滅掉,所以唯有謀伐顓臾,才能夠阻止魯哀公的企圖。孔子指季氏猶在蕭薔之內,意思是說,季氏并不是擔憂顓臾而去想攻伐顓臾,實際上是擔憂魯君,才去討伐顓臾。所以季氏伐顓臾,就是在抵抗魯君,想滅去魯君的一臂支柱。他自己便得安穩,不必為后世子孫擔憂了。那么這是孔老夫子譴責季氏的奸人之心,想要抑制他的邪逆之謀。
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贊同方觀旭的這一個觀點。那么對于這一段話,黃侃疏引蔡模說:冉有、季路,并以王佐之姿,處彼相之任,豈有不諫季孫,以成其惡。所以同其謀者,將有以也,量己揆勢,不能制其悖心于外,順其意,以告夫子,實欲致大圣之言,以救其弊。黃侃書,引蔡模的說法,說:冉有和季路,作為王者的輔佐,處在宰相的位置,哪里有不勸諫季孫的道理?助長他成就惡勢。之所以和他同謀的原因,是出于迫不得已,因為他度量了自己的能力和勢力,不能制止季孫的悖逆之心。于是就順著他的意思,把這件事稟告了夫子,實際上是想借著圣人的言語,來挽救這一個弊病。
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說:春秋三傳,皆不載季氏伐顓臾事。則其聞夫子之言而止,也必矣。潘維城在《論語古注集箋》說:春秋三傳——《春秋左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公羊傳》都沒有記載季氏伐顓臾的事情。那么可見,是季孫,聽到了孔老夫子的言語,所以停止了這一個企圖。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人在社會上,就要和人交往,不離朋友。父子兄弟是天然而成的天倫,無法選擇。夫妻是半天倫,雖然它不是天然的,但是有了共同的子女之后,也就成了天然的天倫。朋友雖然不是天倫,但是在五倫之中也是重要的人倫關系。人在社會必須要交朋友,交朋友就不得不被傳染。所以這一件事,事關重大。交友必須有所選擇,那么在這里,孔老夫子講,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損的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就是交正直的朋友。人心中,沒有彎彎繞繞,正直無私,不會害人,他也害不了你。但是你必須自己正直,才能夠交到正直的朋友。
因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果你自己不是一個正直的人,那個正直的人,也不會來與你結交。友諒,就是交寬恕的朋友。一切事都能寬恕,不苛刻要求,不把別人的過惡,總是記在心上,一翻出來就沒完沒了。那么很多注解,都把“諒”字,當信字講,但是,信字和前面的直字,意義很相近。為什么呢?因為直者必信,所以在這里應該當恕字講。友多聞,就是交博學多聞的朋友。因為多聞的人能夠通達,遇到事情不會鉆牛角尖。你和這樣的朋友交往,也可以幫助自己解決迷惑。那么交這三種朋友是有益的。
友便辟就是交恭謹周旋的朋友。也就是說,他會說話,言語巧妙,決不得罪人,這種人善于奉承。善于順承人,比如說三國的時候,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德操,他對于任何事都稱好。他的妻子不以為然,罵他,他也稱好,人稱他為好好先生。但是沒有人說他的壞話,為什么呢?因為司馬德操的行為很正直,那么這種人,他不算便辟的朋友。因為他會恭謹周旋,那么說出的話,他不愿意得罪人,也就很可能失去正直了。友善柔就是要交善于面柔的朋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巧言令色中的令色。友便佞就是交善于言辭的朋友,這種人可以無理辯三分。交這三種朋友都有損失。那么在古代的注解中,有人把便辟解釋為,《公冶長篇》的足恭,把善柔解釋為吝嗇,把便佞解釋為巧言,可以作參考。
那我們每一周,一起學習《論語》的朋友雖是益友,但是大家在社會上,和其他人接觸的時間更長。那我們一起在學《論語》,一周可能只有兩個小時而已。但是,其他時間都是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交往,而且我們所講的話,到底聽進去,沒有聽進去?所以成人,讓自己成就。誰讓自己成就,是自己讓自己成就。別人幫不上太大的忙,別人所提供的只是緣分。如果自己不成器不上進,即使是圣人來教,對你的幫助也不大。所以雖然交友很重要,但是能不能成就,更重要的是自己求不求上進。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三樂”的“樂”字一種讀音是yao當愛好講,一種讀音是le當喜樂講,當然樂在古代讀音為luo。前章我們講的是指人而言,指交友。這一章是指事而言,就事情上講。社會上雖然有各種習染,但是重要的還是在自己。習染好便好,不好也是在自己。益者三樂,就是有益的樂事有三種。損者三樂,對自己有損害的樂事也有三種。樂節禮樂,就是以禮樂節制為樂。講禮樂有什么可喜歡的?其實我們都喜歡,在我們本性中就有這個。比如說,人都喜歡咚咚鏘鏘的唱一兩句,禽獸也是如此,像狗叫馬鳴都是唱歌。人有心事,散悶氣。音樂就是七情發出來的言語,發出來的聲音。人人都有只是不會選擇,音樂是情感,圣人作樂,為的是調整人的情感往好處走,與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有很大的不同。今日有所謂的純音樂、純文學,想做賊就唱賊歌,這是純壞的情感。禮,我們也懂得什么是禮,比如說有人無緣無故地打了你一個耳光,你會不會很高興很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不高興,你便是懂禮的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愿意接受的別人也不愿意接受,這就是禮尚往來。禮講的是秩序,比如說我們知道,同街的狗它比較親近和善,它會欺負外來的,群起而攻之,自然有遠近厚薄。那么人對自己的兒女,自己的親友,他就會比較關愛,愛自己的兒女當然要比愛別人的兒女要多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都是人可以理解的。所以這個禮,很多人說它講等差,為什么講等差呢?因為這是自然的秩序。樂節禮樂,禮講秩序,樂講和諧。人天長地久在禮樂之中,彼此恭敬,內心和諧,這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一個人以禮來節制自己的言行,以樂來調和自己的七情,以此為樂事,必得性情之正。自然有莫大的利益。樂道人之善,道,有的版本寫作引導的導。這里不當道,就是“說”這個字講,而是當引導的導字講,以導人向善為樂事。比如說自己喜歡學禮樂,也引導別人一起學禮樂,一同往善路上走,必得大益。
我們如果能夠依《弟子規》、《常禮舉要》來實行落實,在外面做事的時候就會少受些譏諷。如果自己不會不懂禮,如何去引導人?自己不正怎么能夠導人正?所以能以禮樂引導人又是一件樂事。比如說,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蘧伯玉這個人,羞恥單單自己是君子。為什么?因為環境都壞,你自己好,沒有道理。若自己真好,你周圍的朋友,也都會受你的影響而變化,所以他不好就是你不好。俗語有一句話說—觀友而知其人。我們學論語,也必須悟。這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們觀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如果引導自己周圍的人都去做好人,這就是第二種樂趣,樂處。樂多賢友,以多得賢友為樂事。中國人有句話說:多一個朋友多條路。朋友是五倫之中一個重要的關系,人在社會上不能離開朋友,朋友越多越好。但是必須選擇賢者為友,才對自己真正有益處。益矣,在社會上走這一條路,對你便有好處。
《太上感應篇》開頭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都是自己招來的。在《易經系辭》上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這些都講的是因果,那么下面再說,不好的事,對自己有傷害的事,不能干。樂驕樂,就是以驕為樂,不管是以富貴驕人,以學問驕人,都對自己有損害。一個人不知道驕傲有損害,反以為樂,而且以能夠得到驕樂為樂,那么他所得的損害就可想而知了。驕,人人都有,比如富與貴,及有學問的人都容易驕傲。比如說有錢人見到沒錢人便驕傲,因為他不如我。做大官的看不起做小官的,其實,如果做小官的人一心為百姓,他就是君子。做大官的害百姓,以權謀私,他也是小人。今人說值得驕傲,就說錯了,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小人。孔老夫子說:富而無驕。說值得驕傲的人,就沒念過這一句話,而對人,驕傲并以此為樂。在佛教的《成唯識論卷六》說:云何為驕。什么叫驕?后面下了個定義——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驕,染依為業。意思是說,對于自己的長處,自己所擅長的,心生執著,從而陶醉驕傲,他能夠障礙不驕。不驕就是謙卑,生長染污不凈之法,這都是驕的作用。為什么會有驕傲的心態?佛法總結說,有八種原因,讓人產生驕傲的心態。
第一,盛壯驕。因為自己的身體強壯,精力旺盛而驕傲。這在動物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比如說我們看動物世界,對驕傲有深刻的了解。很多動物都是以體力暴力稱王稱霸一方。
第二就是因為種姓、人種、血緣,優越而驕傲。比如說有人出生就生在貴族種姓的家庭。這就有了驕傲的本錢。雖然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社會文明進步了很多,但是因為種姓、膚色、性別所造成的等級。在世界各國還是存在,并且也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存在。比如說,同樣都是美國的公民,但是白種人在黑人面前,就顯得高人一等。種姓在古印度是地位階級的象征,古印度階級非常的分明。
第三是富驕。就是因財物富裕而驕傲。古往今來,很多人不擇手段地去掠取財富,就是為人實現富驕夢。孔老夫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富而不驕傲,修養本來就不容易了。但是比起貧而無怨來,還更容易一些,所以說易。有許多人,財富多了,地位高了,反而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這就是富而無驕。然而,這畢竟是不容易,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貧戒怨,富戒驕”的古訓。那么暴發戶和貴族的區別在哪里?區別就在這里,貴族就是有財富,有地位,但是懂禮不驕慢的人。而暴發戶卻恰恰相反,因為自己有權位,有財富,就以此驕慢無理。
第四叫聰明驕。就是因為自己聰明賢惠而驕傲。沒有知識學問就迷惑顛倒,掌握了一些學問,又驕傲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這叫聰明驕。
第五叫色驕。就是因為容貌端正而驕傲。人長得漂亮,身材好,這也自然產生驕傲,這也難免。那么在《玉耶女經》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玉耶是王舍城護彌長者的女兒,出生在豪貴長者家,而且端正無雙。因為她長得姿容美麗,身材楚楚動人,加上從小就嬌生慣養,因此就養成了驕慢的性格。后來她嫁給了舍衛國須達多長者的第七個兒子做妻子。須達多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的性格性情仁慈,也是佛著名的在家護法。他因為常常憐憫貧窮孤獨的人,好行布施,所以被譽為給孤獨長者。須達多長者的家庭非常的和諧,他的六個兒媳婦,不僅僅溫柔賢惠,而且都信奉佛法。但是玉耶女嫁到夫家之后,卻仍然心高氣傲,既對公婆沒有孝順服侍,對丈夫和親友也缺乏應有的尊重。那么給孤獨家,就商議說:婦人這樣的驕慢,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教訓教訓她。如果用杖捶,就是打她一頓,施以家法,那肯定不是好的辦法。但是如果沒有訓教的話,她的罪過會與日俱增。由于玉耶不能善盡婦道,沒有女子賢淑的德行,讓須達多長者非常的悲傷失望。他想不到,本來是大家閨秀的玉耶,才嫁進夫家就這么目無尊長,我行我素。
須達多也曾想讓她去見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是她拒絕不肯去。須達多長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但是玉耶又和家人、媳婦們不同,從不愿意去祈園精舍,聽佛陀說法。不得已,須達多決定,請佛陀上門應供,就是請佛陀到他們家去吃飯,以便乘著這個機會,以佛法教育媳婦兒。須達長者就到祈園精舍求見佛陀,對佛陀稟告說: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來請您相助,本來家丑不能外揚,但是佛陀是我們眾生的慈父,唯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調服,剛強難化的眾生。
他就接著說:佛陀,弟子一生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六個媳婦都孝順賢惠,唯有第七個兒子的媳婦兒叫玉耶,長得絕頂聰明美麗,但是她驕慢異常,時時出言不遜,輕慢尊長。我們本想帶她來聽佛陀開示,但是愚癡遮蓋她的心靈,她非但不信,而且誹謗佛陀。她以為人生就是享樂第一,美貌第一,愛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關心,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只能請求佛陀慈悲,為度化我這個剛強不化的兒媳婦兒,想個辦法。佛陀察知須達長者的心意,當即說道,玉耶既然不愿意前來,你又對她這么愛護關心,那么明天,我就到你的府上去訪問一趟吧。須達多長者一聽佛陀要光臨他的家里,驚喜得老淚縱橫,當即奔向佛陀的座前頂禮佛足。
第二天,佛陀帶著弟子,來到了長者的家中。長者的夫婦,以及他的七個兒子六個兒媳婦兒都出來繞佛三匝,以示歡迎,只有玉耶躲避佛陀,不肯出來。長者感到非常對不起佛陀,心想娶了這樣不賢惠的兒媳,而且辜負到佛陀的慈悲,這是全家的恥辱。但是佛陀卻不以為意,反而心生慈憫,身上發出了萬道德光,照得所有的墻壁都透明如玻璃。大家這時都看到,其實玉耶就在門后的縫里偷望著佛陀,玉耶對佛陀雖然有抵觸,但是一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過去的反感一掃而光,而且衣毛為豎,戰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體隱藏不住,只好站出來,來到了佛陀的身邊。低著頭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顏。佛陀心平氣和地說: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嬌美,不名為美人兒。更不值得驕傲,而心行端正,有貞(鎮) 靜悠閑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姿容的秀麗,身材動人,雖然可以誘惑迷醉癡人,但不能夠受人尊敬,并不能算作很好的人。而自視美貌,看不起他人,行為不檢點,只會為自己的將來帶來無窮的苦患。而身為女人之身,注定就具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障。那么佛陀先說女身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障,導致的女人多苦,因而折服了玉耶驕慢之心。隨后佛陀又為玉耶女說法。批評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貴而驕慢夫主。指出外貌的美麗不足為美,心靈純潔,行為端正,方為真美。教導她如何做一個好的妻子。玉耶女聽聞佛陀的教誡之后,深深地懺悔自己過去的錯誤。向佛哀求懺悔,玉耶流淚,走上前去。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順夫尊,自今以后當如婢婦,盡我命壽,不敢驕慢。即前長跪,求授十戒,三自歸命。玉耶也請求皈依佛門,佛就為她授了十戒。她發愿世世生生做一個學佛的居士。須達多長者的全家見了這個情形,也歡喜鼓舞,也都為她慶祝新生。從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個賢良的媳婦兒,為遠近的人們所稱道。那么這就是講的,因為自己的面容姣好而驕傲。
第六是壽命驕。因為壽命長而驕傲,長壽也成了驕傲的資本。
第七行善驕。因為行善修德而驕傲。行善做好事,幫助他人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驕傲,好事就變成壞事了。那么很多人還在做好事里邊,不知不覺起了名利心,結果把好事變成了壞事,違背了初衷。
第八種叫自在驕。也就是因事情順心,心情自在而驕傲。比如說學圣賢教誨的人,都知道心想事成,事事順遂,那么因為這個修行有一些感受,也因此而驕慢、驕傲。
那么這里所說的八種驕,只是概括而言。驕慢帶來的實質是痛苦的,正如莎士比亞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那么《弟子規》也提醒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只是學了一些圣賢的典章,名言警句,但是沒有用在自己的修身上,這個就是大毛病了。那么驕慢也障礙人學道。印光大師曾經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我們看,謙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在《了凡四訓》上,了凡先生參加過好幾次趕考,在每次趕考之前,他判斷哪一人可以考取,哪一個人要落榜,結果最后的結果,和他所預測的都一模一樣。那么他看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如果這個人表現得謙虛的,即使年齡很小,也決定考中。他的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謙卑。
在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晏子,有一位駕馬車的屬下。有一天,當他為晏子張開車蓋的時候,駕車人的妻子,正好從門縫里看過去,看見他的丈夫趾高氣昂,很得意的樣子。過了一會兒,駕車的人回來了,妻子就要丈夫和她離婚。駕車的人覺得很奇怪,就問妻子,說:“你為什么要和我離婚?”這個妻子很有智慧,她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可是在齊國做宰相,名譽傳遍了天下的諸侯,但是我看他出門的時候,態度很謙和,常常好像自己不及他人的樣子。而你,身子有八尺長,給人家駕車,像奴仆一樣,但是你出來的時候,卻表現一副高傲不可一世的神情,所以你只適合做一個卑賤的人。由于這個緣故,我要離你而去,從此以后,那個駕車的人就很謙下了。晏子覺得他的行為突然改變,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駕車的人就把這件事的原委,老老實實地稟告給晏子。晏子很贊嘆他能夠改過自新,就推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你看境隨心轉,他這個驕慢的態度一變,自己的地位也就變了。
《左傳》上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樂驕樂。這是一件不好的樂事,對自己會有損害。
那我們先講到這里,下一次課,我們再接著講。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