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1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1集
2012-10-27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群書治要》的第八卷中的《韓詩外傳》。

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韓詩外傳》這本書,《韓詩外傳》這本書是西漢時候,記述前代史實傳聞的著作,它里邊的內容,多是記述孔子的軼聞還有諸子雜說和春秋故事等等。在書中每一章的結束,都會有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來做結束,但是從它和《詩經》的關系上,它既不是對詩經的注釋也不是對詩經的闡發,所以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這樣寫道:其書雜引古事古語,證以《詩》詞,與經義不相比附,故曰《外傳》。就說《韓詩外傳》這本書是雜引的古代的故事和古代的這些言論,并且用《詩經》上的話語來證明它,它本身與《詩經》中的經義是沒有直接的關聯,所以稱為《外傳》。

《韓詩外傳》的作者是韓嬰,他是西漢燕人,專門研究《詩經》,當然他也研究《易經》,在漢文帝時他任博士,漢景帝時他曾經擔任常山王劉舜的太傅。他的著作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等等。但是到了南宋時期,他的著作就僅存《韓詩外傳》五萬多字,雜引古事古語三百余條,古人稱他是引詩證事,引事明詩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說他引用了《詩經》上的話來證明當時的政事,也可以說是引用這些故事來闡發明了《詩經》中的義理,魏征他們從《韓詩外傳》中節錄了二十一段文字這些文字沒有篇目,而且都是各成一段。收入《群書治要》主要是闡述為君之道,做君王的應該怎么樣崇尚仁義,怎么樣的采納諫言還有如何的去任用賢才,節制嗜欲等等,我們從這些節錄的文章來看,對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如何做官、如何為政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那我們下面就一段一段地把《韓詩外傳治要》一起學習一下,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楚莊王聽朝罷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罷之晏乎?”莊王曰:“今者聽忠賢之言,不知饑倦也。”姬曰:“王之所謂忠賢者,諸侯之客與?中國之士與?”莊王曰:“則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姬曰:“妾得侍于王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嘗不遣人求美人而進于王也;與妾同列者十人,賢于妾者二人,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專王之寵哉?不敢以私愿蔽眾美也。今沈令尹相楚數年矣,未嘗見進賢而退不肖也,又焉得為忠賢乎?”莊王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進孫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樊姬之力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這一段我們逐句來看一看“楚莊王聽朝罷晏。楚莊王也稱為荊莊王,是中國春秋時期最有成就的霸主之一,他也是春秋五霸。在出土的戰國楚簡文中也稱為臧王。楚莊王聽朝,聽朝就是在朝廷處理國家的政事。罷晏。罷,就是結束的意思。晏,就是晚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楚莊王在朝廷處理政事,結果結束的很晚。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罷之晏乎?”樊姬是楚莊王的夫人,因為她姓樊,所以稱為樊姬。樊姬就迎下了廳堂,走下了廳堂來迎接他說:為什么結束得這么晚呢?莊王曰:“今者聽忠賢之言,不知饑倦也。”楚莊王就回答了:我今天聽了忠誠賢明的臣子的議政之言所以忘記了饑餓,也忘記了疲倦。也就是說他聽議政之言聽得很開心,覺得心有戚戚焉廢寢忘食。姬曰:“王之所謂忠賢者,諸侯之客與?中國之士與?”樊姬就問了:大王您所說的忠賢之士是來自其它諸侯國的賓客呢,還是我們國家中有德有才的人呢。莊王曰:“則沈令尹也。”莊王說:我說的這位忠賢之士就是沈令尹。樊姬掩口而笑。結果樊姬聽說這位忠賢之士是沈令尹,她禁不住就捂住嘴笑了。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楚莊王就問,說樊姬你在笑什么呢?姬曰:“妾得侍于王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嘗不遣人求美人而進于王也”樊姬就回答說:自從我能夠來侍奉大王您,現在已經有十一年了,但是我還是就派人求美人而進于王也。

這個美人并不是說相貌姣好的人。美,就是善,好的意思。也就是說她四處尋求那些德行好的善良的女子來進獻給大王您。為什么要進獻給大王呢?這并不是為了貪圖欲望的享樂,因為在中國古代治理國家治理后宮也需要有很多的事務很多的事情來處理那么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要有很多人來協助,那么這些協助的人當然是得有有德行的善良的人,所以這位樊姬,她就派人去求這些美善之人來進薦給大王。下面她接著說:“與妾同列者十人,賢于妾者二人,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專王之寵哉?不敢以私愿蔽眾美也。”那么現在她所進薦的這些美善的女子和她的位置相等的有十個人,而超過她的已經有兩個人了。我難道不是想專享您的寵愛嗎?但是不敢因為自己的享受專寵而蒙蔽了眾多的美善的女子。“今沈令尹相楚數年矣,未嘗見進賢而退不肖也,又焉得為忠賢乎?”而現在的沈令尹,這個令尹就是專指楚國的執政官楚國的宰相。這個令尹是對它的專稱,現在的這個沈令尹輔佐楚國,當楚國的卿相已經好幾年了,但是卻沒有見他進薦賢德的人罷黜不賢德的人。不肖就是不賢德的,那怎么能夠稱得上忠賢之士呢。

莊王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結果改天楚莊王就把樊姬的話說給了沈令尹。“令尹進孫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樊姬之力也。”這個是沈令尹也很聰明,聽了樊姬的話,聽了楚莊王轉告他的這一番話了。馬上就向楚莊王進薦了很有德行很有才能的孫叔敖。這個孫叔敖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是被列為第一位,那么他治理楚國之后,就是當了楚國的卿相才三個月結果是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那么這個是給我們講孫叔敖才當了楚相三個月就取得了這樣好的效果。他對百姓實行施行教化來引導民眾,結果上下都是非常地和睦,社會風氣特別地好,政令很和緩有禁必止,這個官吏之中沒有奸邪之人,盜賊也都不見了。說明孫叔敖確實是一個很有德行很有才能的人。

在《史記》上也記載楚莊王覺得楚國通用的錢太輕了,所以就下令,把這個小幣換成大幣,結果老百姓都認為太麻煩了,然后就紛紛地改換了他們的職業,結果管理市場的市令就對孫叔敖說,他說自從改換幣令之后,改換錢幣之后,市場秩序混亂,老百姓都不從事原來的職業。這個秩序都不好了。那么孫叔敖就問說這樣的情形已經有多長時間了呢?他說這樣的情形已經有三個月了,孫叔敖說,好,我一定讓這個事情馬上改變。結果話說沒幾天正好和楚莊王朝會,他就對楚莊王說自從您改了幣制之后,百姓都以此為苦。市令告訴我百姓都改棄了原來的職業,市場的秩序都混亂了,還是請您收回成命,還是采用原來的幣制吧,結果楚莊王就答應了他。所以我們從這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這個孫叔敖他是一個非常忠誠的臣子,不是因為楚莊王喜歡什么就投其所好,知道這件事不好即使是國君說的,也敢于犯顏直諫而楚莊王也很難得,他居然就采納了孫叔敖的建議,把這個幣制改回來了。所以《史記》上稱孫叔敖出一言,郢市復。這個郢市就是郢都的市場秩序就恢復了。那么這些故事確實告訴我們孫叔敖他是一個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那么沈令尹把他推薦上來。“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治理了楚國三年之后這個楚國就成為春秋的霸主,而楚國之所以能夠有這個成就,也是因為樊姬的一片諫言,她的這一番勸諫之話,那么這也是她的功勞。

那么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領導者要任用什么樣的臣子呢。在《孔子家語》上也給我們有這樣一段的論述,說這個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貢來向孔子請教,說現在的大臣,誰能稱得上是賢明的呢?孔老夫子說:齊國有鮑叔牙而鄭國有子皮。子貢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奇怪,因為什么呢,因為他覺得這個管仲能夠協助齊桓公能夠稱霸諸侯。那這個人才是賢德之人,賢明的人。所以他就問了,他說: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子產也是治理鄭國,法令、監督機制設計得非常地嚴密,而且他自己很有德行,所以他過世的時候鄭國的百姓都紛紛地哭泣。那么孔老夫子聽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說你聽說是進賢的人賢明呢?進薦賢才的人賢明還是出力的人賢明呢?子貢說那當然是進薦賢才的人賢明了,孔老夫子說對呀,所以我聽說子皮曾經讓子產顯達,他推薦了子產。鮑叔牙讓管仲顯達,他推薦了管仲任宰相。而沒有聽說過管仲和子產推薦了賢德的人。比他們還更加顯達,所以他認為鮑叔牙和子皮,他有識人之明,同時他又不嫉賢妒能,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為賢明的人。

這一段話可以和樊姬這一段話參看,那么這就是告訴我們進薦賢德的人很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他第一要有識人之明。古人說能夠識別人才這個是最難得的,這個稱為明智,那我們看在古代也有很多識別人的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看在《體論》上,就這樣一句話告訴我們要識別人才可以從幾個方面去看,它就對比了君子和小人,就像我們《論語》上看到的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君子人他胸懷坦蕩,總是想著助人為樂成人之美,所以心胸寬闊沒有憂愁,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想方設法的去謀算別人,所以這樣的人表現出來就是抑郁寡歡,總是處于憂戚的狀態。那么還有一句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當然這個君子也有指在位的人,在位的人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以義來治理國家,而一般百姓所重視的事情就是怎么樣的獲得利益養家糊口,獲得錢財物資等等,這些都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那么在《體論》上有一段話告訴我們怎么樣去分別君子和小人。這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夫君子直道以耦世,小人枉行以取容;君子揜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爲功;君子寬賢容衆以爲道,小人徼訐懷詐以爲智;君子下學而無常師,小人恥學而羞不能。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 ——《群書治要·體論》  

說這個君子人通常是以正直之道來處事,小人恰恰相反,小人經常是以邪曲不正的行為討好別人來求得自己的安身。君子人他經常掩蓋別人的過失來長養自己的厚道善良,而小人恰恰相反,毀謗別人的善事善行善言還自以為功。君子人經常是能夠寬待賢人容納眾人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處事之道,但是小人卻是糾纏,這個繳,就是糾纏的意思,訐就是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過錯和短處,小人經常糾纏揭發別人的隱私,并且心懷奸詐還自以為聰明。君子下學而無常師。就是君子人他很好學,所以他不恥下問,也沒有固定的老師。像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一個人是惡人,一個人是善人,還有一個人就是我自己。也就說我從善人身上學他的善,從惡人身上避免他的惡,那無論是善人是惡人都是我可以學習的老師。那么現在的人卻沒有這種態度,看到有德行的人,做得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心生嫉妒,怨恨之心也因此產生。那見到不賢德的人,做得不好的人就心生嘲笑瞧不起,這樣的心就產生了。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無論是見到善人還是見到惡人都要生起一種正確的態度,所以修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看別人的過失,而是修正自己的這一顆心,讓自己的這顆心時時保持一個正確的態度。所以君子經常不恥下問,也沒有固定的老師,從早到晚每遇到的一個人,都是我可以學習和效仿的老師。小人卻恰恰相反,小人恥學而羞不能,這個小人以向別人學習為羞恥,他不好意思向別人去討教,那看到那些做得不好的人,沒有能力的人,他還嘲笑他們,那么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所以作為領導者他要能夠舉薦賢才,必須首先要有知人之明,能分得清君子和小人。

那么我們看一個人,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觀察,像我們經常講,觀察一個人的言語,就是觀察一個人所說的話在《格言別錄》上就有這樣一句話,說: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行很高的人他表現出來是心平氣和。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我值得學習,值得效仿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稱贊的人肯定的人贊嘆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行淺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挑剔的地方,可憎惡的地方,都有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瞧不起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是看他是贊嘆的人肯定的人多還是挑剔批評指責毀謗的言論多。

那么這個是觀察人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那么除了要能夠有識人之明之外,能夠舉薦賢德的人,還必須有一個很好的德行,那就是他不嫉賢妒能,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把他舉薦出來,甚至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為什么這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凡是不嫉賢妒能的人,都是因為他沒有私心,他一心為了這個團體,為了這個單位,為了這個國家利益而著想,所以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把德才兼備的人舉薦出來。而不顧及自己的位置是否比他低了,自己是否處于他之下了,自己受人管制了。所以有控制的念頭這也是自私自利的一種反映,所以這個不嫉賢妒能的人就像樊姬這樣的人,那都是沒有私心的人,她是一心為了對方著想,甚至把自己都忘記了,達到了無我的狀態。所以這樣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可貴的,所以領導者要把這樣的人選拔出來居于領導的位置。

那我們看到了古代的很多論述都是有這樣的人才選拔機制,比如說《漢書》上就有一句話說: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能夠為國家舉薦德才兼備的人,這樣的人應該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而把人才給蒙蔽的人埋沒的人應該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為什么呢,因為你推選了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推舉了這樣的人來做官,就等于把這個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而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又不給他鼓勵,不給他獎賞,很多人都不會這樣去做了。那么中國古人他這個制度完全是順著人情來設計的,那么他知道一般人沒有這個公益,沒有這個忠心,生怕別人超過自己,所以怎么樣呢?就要從制度上鼓勵人們把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推薦出來,甚至放在自己之上。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選拔人才重要的是要看能不能夠推舉賢才。那么這一個段我們就學到這里,我們接著看第二段。

“高墻豐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興,流潦至,則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淺,未必橛也;飄風興,暴雨墜;則橛必先矣。君子居是國也,不崇仁義,尊其賢臣,以理萬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變,諸侯交爭,人趨車馳,汨然禍至,乃始愁憂,干喉焦唇,仰天而嘆,庶幾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那么這一段話,我們也是一句一句地先看一看什么意思,“高墻豐上激下。未必崩也。”高墻就是很高的墻,豐上,就是指物體的上部或者頭部寬大和肥大。激下,在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中,他對這一個激,這樣認為:他說本文中的激當為墽,就是提土旁(土)加上右半部分(敫)。認為這個激,應當是墽字之誤。豐上墽下也就是豐上薄下之意,就是上面寬大而下面單薄,如果一個高高的墻上面很厚而下面很薄,那么平常呢可能不一定會倒塌。“降雨興,流潦至,則崩必先矣。”如果下了大雨,流潦,這個潦本意也是大雨的意思,這里引申為積水,流潦就是流動的積水。也就是說當下了大雨,然后地面流動的積水對這個高墻一沖刷,如果上面寬大,而下面單薄的話,則崩必先矣。

這個高墻一定會崩塌,“草木根荄淺,未必橛也。”這個草木根荄,這個荄,也就是指植物的根,這個草,樹木它的根基很淺,平時未必會連根拔起,橛這個木字旁的橛,通提手旁的撅,意思就是挖掘的意思。這里引申為連根拔起。“飄風興,暴雨墜,則橛必先矣。”飄風就是狂風,旋風,暴風,暴雨就是我們所說的瓢潑大雨。當這個狂風來了,下了暴雨,那么這樣根扎得淺的草木一定會被連根拔起。“君子居是國也,不崇仁義,尊其賢臣,以理萬物,未必亡也。”這個君子,這里就是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指執政者,領導者。這個執政者領導者在這個國家,如果平時不崇尚仁義道德,尊敬賢德的臣子,以此來治理國家,它不一定會滅亡,在平時沒事的時候不一定會滅亡,“一旦有非常之變,諸侯交爭,人趨車馳,汨然禍至,乃始愁憂,干喉焦唇,仰天而嘆,庶幾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一旦有了非常之變,那么就是說一旦有了變故。比如說諸侯交爭,就是諸侯國之間相互交戰。人趨車馳。這個趨就是快跑的意思,車馳,也就是駕車奔馳。遇到了諸侯之間的征戰人荒馬亂。汨然禍至,這個汨括號里注解說,汨作迫。就是急迫的迫,迫然禍至就是突然災禍來臨了,乃始愁憂,才開始感覺到憂慮。干喉焦唇就是焦慮得喉嚨也干了,嘴唇也焦裂了。仰天而嘆就是仰望天空,形容人抒發抑郁或激動心情時的狀態。仰天長嘆,庶幾乎望天之救也,這個庶幾在這里是希望但愿的意思。就是希望上天能夠給予救助,不也是太晚了嗎?

那么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做領導者的執政者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那么怎么樣,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呢?在平時就要崇尚仁義尊敬賢臣,以此來治理國家。所以在《荀子》上也說愛民而安,好士而榮。這個愛民就是你要崇尚仁義愛民如子,那么好士就是要尊敬德才兼備的臣子。

那么這兩點可以說是治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個環節。那么這兩點如果做好了。即使有了突然之變,國君那也會因為得到眾人的支持,賢臣的出謀劃策而平安無事。所以我們看崇尚仁義愛民如子,有什么好處呢?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個君主失去了民心,那么也就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也最終會失去天下。比如說我們知道,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西方的企業因為遇到了危機,員工又上街罷工,示威游行。結果很多的企業就破產了。那么在這個時候,韓國的員工他不僅沒有去罷工,上街示威游行,反而把他們平時的積蓄存款都拿了出來,交給了他們的老板,并且說,這幾十年來,我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養家糊口,那都是您對我們的關愛。

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遇到了金融危機,那我們也不能夠眼睜睜的看著企業垮掉,如果企業一垮我們所有的人也都沒有收入了,所以這些錢您拿去用,等這個金融危機過去了,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了再說。為什么韓國企業的員工做出了這樣感人的舉動,最終使很多韓國的企業安度危機呢。就是因為韓國人把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最好,他們從小就學習《論語》沐浴在儒家倫理道德的熏陶之中,都把仁義禮智信,作為處事待人的起碼準則。那么企業家也是學到了儒家的這種,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作風。這種態度使得他們平時對于員工非常的愛護,而且他們也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不僅僅是當他的領導,而且要當他的親人,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關愛員工,比如說我們看《群書治要》在《六韜》上就這樣的一句話,它說:“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其饑寒,則為之哀;見其勞苦,則為之悲。”——《群書治要·六韜》

擅于治理國家的領導者,他對待百姓什么態度呢?就像父母慈愛兒女一樣,就像兄長關心弟弟一樣,見到老百姓很勞苦奔波,就為他們感覺到哀傷,見到老百姓饑寒交迫,也為他們感覺到愁悲。那么這是一個領導者對待員工正確的態度,對待百姓的正確的態度,那我們想一想領導者,平時都是這樣來對待百姓,百姓自然會以一顆忠心也想方設法的找機會回饋領導對自己的關愛。所以一旦遇到了突然的變故,他們也會竭盡全力地來幫助領導度過難關,所以平時就要廣施仁義。那么尊敬賢臣就是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這個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對國家安定至關重要。

像我們以前經常講,在《尸子》上就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是說你們家著火了。別人趕過來把火幫你撲滅,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你了,說要把這個房屋煙囪做好,墻的縫隙涂好。把柴火搬得離灶臺遠一點,讓你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但是我們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還覺得這個老者太嘮叨了,真煩。把他的話當成了耳旁風。那同樣的道理,假設有一個人被關進監獄,有人幫他從監獄里逃脫出來,讓他免于牢獄之災,那會怎么樣呢。他們全家的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為什么呢?因為他出了監獄之后可以教育兒女,可以孝順父母,可以照顧妻子。

但是呢,但是什么問題呢?說有人教導你,什么人呢,就是圣賢人,我們現在這里邊講的賢臣,這個賢臣對國家的貢獻是什么呢?因為他有德行,他對百姓廣施教化。我們看在歷史上,凡是能夠治理得非常好的時期,這個君主都是任用了賢德之人,對百姓展開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人心向善,這個社會風氣就非常地好了。所以這個賢臣就是圣賢的臣子。他們對國家貢獻就在于此。教導人們任一慈悌的道理,你明白了做人要有仁愛之心,不能夠專門想到自己自私自利,看到這個利益現前的時候,首先要想到他符不符合道義,不符合道義的絕對不能夠取,慈就是慈悲,慈愛。看到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從內心生起同情心想著去救度別人。悌,在家是指尊敬兄長,那么把這個悌推而廣之就是你要尊敬長輩尊敬領導者。那你尊敬領導者尊敬長輩,你自然奉公守法。也不敢去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圣賢人出來把仁義慈悌的道理給你講出來,讓你終身沒有被關進牢獄的這種災禍。都不會被關進監獄。

但是怎么樣呢,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之所以出現很多的道德淪喪的現象,什么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不知道做人的本分責任在哪里,不知道做人的標準,就像《孟子》上所說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我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卻沒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怎么樣呢,人們墮落的離禽獸不遠了。那我們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網路,電視,廣播等媒體報道的各種人倫關系的紊亂現象,這么多的案例每一天都在發生,或者是兒子不孝敬父母,不贍養父母,父母把兒女送上了法庭。或者是兄弟因為財產起了紛爭。還出了人命,還有夫婦因為一點點財產也把彼此都給殺掉了,而最讓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現在的兒女居然把父母給殺害了,學生把老師給殺害了,之所以出現這些五倫關系的混亂,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尊敬那些賢德的人。尊敬他們來教導百姓。我們尊敬的是什么呢?我們尊敬的是金錢是權勢。

比如說我們看在上飛機的時候,每一天都能夠聽到這個喇叭這么樣響,這么樣說:說請那些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人先行登機,隨時可以登機。這是崇尚什么呢?金錢至上。那為什么不是老年人,需要照顧的帶孩子的婦女先行登機呢?所以我們整個社會沒有興起倫理道德教育之風。人們都以崇尚金錢為榮,這就是在引導人們笑貧不笑娼,所以怎么會不出現人倫關系的混亂呢,我們沒有尊敬那些有德行的人,沒有任用他們來教導百姓。相反,我們尊敬的是有錢的人,那大家為什么不去追求金錢不擇手段呀。所以這些問題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古人治理國家特別強調的兩點,就是愛民,崇尚仁義,第二就是尊敬賢德的人,尊敬賢德的人教化百姓,這個社會才能夠安定,和諧社會才能真正達到,所以中國古人在《禮記?學記》上就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這個教的目的就是長善救失,使人的善良不斷的增長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核心和主軸。所以教育并不是讓人學一些知識,學一些技能,教育主要是把人做好,培養出一個人基本的品質,那么這個靠誰來教呢?靠圣賢人,所以尊賢最重要,那么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作為領導者作為執政者要知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而防患于未然最好的就是要懂得崇尚仁義,懂得尊敬賢臣。

當然我們從這一段話中的也能夠對我們自己的修學有啟發,所以一個人的修身,如果沒有根基的話,在平時也沒有遇到什么誘惑的時候好像還能過得去,還能夠把持住自己。但是如果我們修學沒有根基,或者根基扎得不夠深的話,一到社會上,比如說給你一個高官厚祿,給你一個很多的錢,或者有美色到你的面前,投懷送抱的時候,當你有這些機會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把持住自己呢?就很難說了,所以修身必須要有良好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我們所說的《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還有《太上感應篇》,我們每一天都用這三本書的教誨,能夠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把這個《弟子規》的講座《太上感應篇》的講座,《十善業道經》的講座反反復復地多聽。多聽是什么目的呢?聽一遍印象不深刻,多聽的目的就是在薰修。什么叫薰修呢?就像我們這個衣服放在衣柜里,我們這個衣柜里放了一些麝香,本來你這個衣服沒有香味,但是因為你放在個柜子里很久這個柜子里有麝香,結果時間長了你這個衣服上也就有香味兒了。這個就叫薰修的力量。所以一遍又一遍地聽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用這個東西來檢討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違犯,那么你這個修學的根扎得越深,越牢。你面對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的時候,你才能夠越有能力去抵制。

所以《大學》上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想去治國平天下,從哪里做起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最高的領導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作為最基礎的。而修身又從哪里做起呢?修身前面有四個步驟,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到了修身。所以說修身是從格物來做起。什么叫格物呢?就是格除物欲。這個格物不是像朱熹解釋的是格除萬物之理,結果王陽明按著他的理解去格竹子,把自己格出了病來,也沒有格通萬物之理,后來他認為這個解釋是不對的,那么有印光大師對這個格物的解釋。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也就是說你在財色名利,高官厚祿,美色之前都能夠如如不動,把持住自己不去做錯事,不去做越軌的事,這個才叫格物的功夫,所以修身從格物開始,那我們看現在的大學生包括我們自己沒有修身的基礎,結果在大學的時候聽到了腐敗就義憤填膺,甚至要去為反腐敗上街游行,非常的有正義感,但是自己畢業之后獲得了一個很好的職位,當了領導面對人家送來一疊一疊的人民幣,一疊一疊的鈔票,他們的態度就變了,變成了誰反腐敗我反誰?為什么有這種態度的變化呢?就是因為修身沒有根基,沒有真正地相信古圣先賢的教誨,所以在這些誘惑面前,那就動了心,這個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從這一段話上也是提醒我們修學要把根扎好。這個根就是從《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做起。那么這個是    

我們講的第二段,我們再看下一段: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謂哀公曰:“臣將去君,黃鵠舉矣。”哀公曰:“何謂也?”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此五德,君猶烹而食之者,何也?則以其從來者近也。夫黃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黍粱,無此五者,君猶貴之者,何也?以其所從來者遠也。臣將去君黃鵠舉矣。”哀公曰:“止,吾書子之言也。”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書其言為?”遂去之燕,燕以為相,三年燕政大平。哀公喟然大息,為之避寢三月,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我們看一看這一段,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這個人侍奉魯哀公,但是卻沒有被哀公重用,這個察就是考察后予以提拔重用的意思。謂哀公曰:“臣將去君,黃鵠舉矣。”于是田饒就對魯哀公說:我要離您而去了,就像黃鵠要高飛一樣,這個舉就是飛翔飛起的意思。哀公曰:“何謂也?”您這話什么意思呀?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你看君上您難道沒有看到過那個雞嗎?他是以雞作比喻,這個雞的頭上戴著雞冠,這是它有文采的表現。“足傅距者,武也”這個傅,通附近的附,附著的意思。它的足上附著著非常鋒利的利爪,這個距,就是指雄雞,雄雉腿后面突出的像腳趾的部分,那么這個就是雄雞的利爪它的足上附著著利爪,這是它有武的表現,勇武的表現。“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如果有敵出現在前面他就敢于去和它爭斗,這是它有勇的表現。“見食相告者,仁也”看到有食物了,它不是自己就把它吃了而是互相地呼喚同伴,這是它有仁愛之心的表現。“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就說它值夜班他鳴叫不失時辰,不會錯失時辰,這也是它的信的表現。“雞雖有此五德,君猶烹而食之者,何也?”雞雖然有這五種品德,但是您還是把它煮來吃,這是為什么呢,“則以其從來者近也”就是因為它是近處獲得的,很容易就得到了。“夫黃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黍粱,無此五者,君猶貴之者,何也?”那么相反,這個黃鵠,就是一種鳥的名字,也被稱為是天鵝。說這個黃鵠它一飛就飛了千里,然后落在了您家的園林池塘之中,吃您的河塘里的魚鱉,啄食您的黍粱,這個黍是谷物的名字,它的籽粒性粘,可以做食物或者釀酒,這個粱,就是粟,也就是谷子。那么這里就是說來啄食您的糧食。沒有這雞的五種美德,但是您還對它很看重,這是為什么呢?“以其所從來者遠也。”因為它是從遠方而來的。所以你才認為它稀有難得。“臣將去君,黃鵠舉矣。”

那我現在要離您而去了,就像那個黃鵠振翅高飛一樣。哀公曰:“止,吾書子之言也。”哀公說您不要走了吧,還是留下來吧。我把你的話都寫下來,記下來。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書其言為?”田饒的回答說:他說,我聽說吃人家食物的人就不要毀壞人家盛食物的器皿,在樹下乘涼的人不要折下那棵樹的枝條。君上您有臣子不重用。把他的話記下來又有什么意義呢。 遂去之燕。就是,去,就是離開的意思。之,就是到的意思,往的意思。于是這個田饒就離開了魯哀公,來到了燕國,燕以爲相,到了燕國之后就被燕所重用,而且把他認為宰相。三年。燕政大平。這個太平就是指詩時世安寧和平,這個政治辦理得很好,哀公喟然大息。喟然就是感嘆。嘆息的樣子。大息就是大聲長嘆,深深地嘆息,那么哀公知道了之后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爲之避寢三月。避寢就是指避正寢,這個正寢就是正殿的意思。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都會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免難。曰,這個曰就是有人說,“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不慎其前就是在開始時不小心謹慎,事后才懊悔。怎么能夠彌補呢?那么這一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有人才不認識也不重用,結果人才走了之后,才感到惋惜,感到追悔,而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人之常情。

像在《抱樸子》上有一段論述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抱樸子》上就說“貴遠而賤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嘆息于韓非之書,而想其為人;漢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世。及既得之,終不能拔,或納讒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此蓋葉公之好偽形,見真龍而失色也。”——《群書治要·抱樸子》

這句話就是說人們都珍貴遠方的東西,而輕賤來自近處的東西,這是人之常情。人們都聽信耳聞而懷疑自己的親見,這也是古今常有的憂患。因此秦王嘆息于韓非之書,秦始皇開始沒有看到韓非的人,但是讀到了韓非的書,他就非常想見見這一個人,漢武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文章就感嘆這個文章寫的太好了。他以為是前人所做,說恨自己不能夠和他同世,沒有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及既得之,終不能拔”結果等到韓非來到了秦國,秦王也見到了韓非,但是也沒有重用他,漢武帝也見到了司馬相如,也沒有能夠重用他。那么這個韓非是因為秦王聽了李斯的讒言,把他給誅殺了,而這個司馬相如,漢武帝雖然見了他的真人,但是也就給他設置了一個閑散之官,給安置了,也沒有重用他。那么這個就是最后他感慨地說這個就好像是葉公好龍,這個葉公很喜歡畫龍,他喜歡這個龍的圖形,但是見到了真龍,卻嚇得大驚失色,那么這些例子都是說明我們對自己近處的人不能夠珍惜,不能夠重用反而對那個遠方來的人特別的看重,這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說我們現在很多學校不是都是高薪聘請人才都是引進人才,其實他自己的單位自己的學校就有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卻沒有得到重用,如果能夠讓這些人才都能夠各盡其能,能夠把他們的才華智慧德行,充分發揮出來的話,那么這個單位學校就應該辦得不錯了。但是我們沒有把這個精力時間用在發揮現有的人才,他們的才智上,而是想方設法的到外邊去引進人才,甚至挖人家的墻腳,那么這個就是舍近而求遠,因小而失大。那么這個田饒的故事確實也是提醒領導者能夠識別身邊的人才重用身邊的人才,不要浪費人才。那么這是我們講的這一段。那我們再看下一段。

孔子曰:“士有五:有勢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勢尊貴,不以愛民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資勇悍,不以衛上攻戰,而反以侵凌私斗;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詐;貌美好,不以統朝蒞民,而反以蠱女從欲。此五者,所謂士失其美質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這段話是孔老夫子說的,那么也非常的有味道。孔子說士有五,有五種士。哪五種呢?下面就一一地列出。有勢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這個勢就是權勢的意思,富厚的就是指家財物資非常的豐富,勇悍就是勇猛彪悍強悍,那么這句話就是說士有五種,有的權勢很尊貴,有的家里家財很豐厚,有的是天資勇猛強悍,有的是心智聰慧,有的是貌美端莊。后面的就說了“勢尊貴,不以愛民行義理,而反以暴傲”這個家庭有權有勢非常地尊貴,但是他沒有用這個尊貴的權勢來愛護百姓,行義理,這個義理就是倫理道德的準則,沒有按著這個倫理道德來行事,推行仁義。而反以暴傲。暴傲就是殘暴傲慢。反而利用權勢暴力傲慢欺壓百姓。“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家庭家資萬貫,家境富裕,資財雄厚,但是卻沒有用這個來賑濟貧窮,而救濟那些不足的人,反而用這些雄厚的資財干什么呢?來過著奢侈,糜爛,沒有節制的生活。“資勇悍,不以衛上攻戰,而反以侵凌私斗”天資勇猛強悍,但是沒有用這個天資來保衛君上君主,攻城野戰。就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保家衛國。而反以侵凌私斗。反而用這個天資勇悍的特點去侵犯欺凌別人。挑起私人之間的爭斗。“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詐”心智聰慧但是沒有用這個聰慧去為國家出謀劃策,計數就是指謀略權術。沒有用這個聰明智慧,為國家去出謀劃策設計一些謀略等等,而反而用它來干嘛呢?事奸飾詐就是做這些奸邪的事,然后再掩飾那些欺詐的行為。“貌美好,不以統朝蒞民,而反以蠱女從欲”他的相貌端莊美好,但是沒有用這個好的相貌來統帥朝廷官吏,蒞民就是治理百姓。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而用端莊美貌的相貌干嘛呢,蠱女從欲,蠱就是蠱惑誘惑的意思,縱欲我們都知道就是縱情享樂放縱自己的情欲。就是他自己的相貌端莊美好,沒有用來統帥朝廷的官吏治理人民,反而用這個美好的相貌來誘惑他人放縱情欲,“此五者,所謂士失其美質也!”美質就是美好的本質,美好的稟賦的意思。那么這個五者,這五種情況,這五種人,可以說是士人中喪失了其美好的本質的人。   

那么為什么會喪失美好的本質呢?中國人講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還是因為沒有學習圣賢教育,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就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在古代的時候幾乎人人有條件就會讀圣賢書,所接受的都是倫理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三日不讀圣賢書還面目可憎。就不像人了,那么我們想一想在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和古人相比,讀圣賢書的人很少,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我們《群書治要》找到了也重新出現于世,但是能讀懂的人卻很少,說明什么呢?現在的人基本上不怎么讀圣賢書,圣賢的教誨都看不懂了,那么沒有接受倫理道德的熏陶就會接受五欲六塵的熏陶。每天打開電影電視廣播報紙,我們每一天看到的內容是什么呢?幾乎就是殺盜淫妄,完全和倫理道德相背離。在這樣的情況,如果一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所以在現代社會有美好的本質但卻失去了美好的秉賦。這樣的人就數不勝數了。所以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無論是你相貌好,有權勢,有財富有地位,還是你身體強壯彪悍,這些都要有一個前提,才能發揮正面的作用,那就是有良好的德行,所以這個德行,沒有了,那么這些好的秉賦好的本質。就會被用歪而走上邪路。那么這個也是孔老夫子所感嘆的,也是我們現在社會所出現的現象。讓我們引以為戒,那么這就是我們講的這一段。那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再接著講,感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