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繼續學習《韓詩外傳治要》。前面我們講了四段,今天我們從第五段開始學習。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惡,適情性,而治道畢矣。原天命,則不惑禍福,不惑禍福,則動靜修理矣;治心術,則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矣;理好惡,則不貪無用,不貪無用,則不以物害性矣;適情性,則欲不過節,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矣。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諸己而已!”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我們先看一看原文的意思。“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惡,適情性,而治道畢矣。”原天命,原字,是參究、推究、體悟的意思;天命,也就是在《中庸》上有一句話說:“天命之謂性”,天命,在鄭玄對《中庸》的注解上,他這樣解釋:“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也就是說,性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命,是什么樣的呢?中國古人說:“人性本善”,性命,人的本性,是純凈純善的,我們用一些詞匯來比喻它,它有真誠、清凈、平等、無為、真常等等的特點。在王守仁的《〈大學〉問》上,對這一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 《〈大學〉問》
也就是說,找回了自己本性的人,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有一體之仁。什么是一體之仁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夠有同體的慈悲,把我和眾生,我和萬物,都看成是一體的,密不可分,不分彼此。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萬物與我同根,眾生與我一體,這些都是找到了自己本性的人說出來的言語。既然我和他人、萬物都是一體的關系,當眾生受到苦難的時候,我們去無私無求地給以幫助,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這也是不需要講什么條件的,所以這樣的人表現出來的慈悲之心,就是同體的大悲,我們古人也把它稱為大慈大悲。為什么叫大慈大悲呢?因為一般的人,他看到別人有苦難,可能也會去幫助,但是不會像幫助自己一樣,像自己的身體受苦一樣去幫助別人,他沒有這種同體的感受,可能就是盡一點力,出一點錢,也就算了。但是真正地認識到我和眾生、萬物都是一體的人,他對于眾生的幫助,他是一種像自己在受苦一樣,有一種同體的感受,所以他去救助,他也是非常地盡心盡力。一般的人呢,一般的人對于自己,和自己有關系的人,比如說我的親人,我的兄弟姐妹、父母、兒女這樣的人,他是有幫助的心,也有關愛的心,他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好像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也和他們同樣的感受的痛苦。
那么當別人,陌生人,遇到這種苦難的時候,我們就生不起這種憐憫心,同情心,這也是沒有同體的感受。這種同體的感受,我們看王守仁也就是王陽明先生說:“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即使是小人,他也有這種天然的本性,也就是說,也有這種同體的悲心。這一點,我們從小孩身上特別容易觀察得到。比如說,幼兒園的阿姨經常發現,兩個小朋友在玩,一個小朋友追另一個小朋友,前面的小朋友突然跌倒了,而后面的小朋友看了之后,他就哇哇地哭起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這個小孩他受的污染比較少,他的天性還沒有被蒙蔽,所以他看到前面小朋友跌倒的時候,那一種苦痛,他是感同身受,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所以他就哭起來了。因此,這種天命之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我和眾生,君子和小人,都是同樣具有,這就是因為它是根于天命之性。那么它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自然靈昭不昧者也,他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所作為的,不是故意表現的,而且是靈昭不昧。用古人說的話,天命之性,它是寂靜無為的,但是它并不是死的,死氣沉沉的,它是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就是它雖然寂默無為,但是它有照的功能,也就是說眾生有感,它就有應的功能。它不是死的沒有應的這個能力的。那么這種天命之性,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命,那要參究天命,就是要了達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這叫原天命。
后面一句話是治心術,治是修治的意思,心術就是你心怎么想,你的想法,你的態度,你思考的途徑,你用什么方式去思考的,這可以說是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思想,我們對人事物的態度。那怎么樣去修治自己對人事物的態度呢?要順著天性去修治自己對人事物的態度。因為我們知道了,人和萬物和眾生都是一體的,所以你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就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就應該體現出這種同體之仁,就是我和眾生是一體的,這種仁愛之心。那么它就不會有對立,也不會有矛盾,也不會有沖突,更不會有競爭。所以中國傳統的文化,它從小教導人要禮讓、退讓、謙讓,從來沒有教過人去競爭,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他了解人的本性,所以這種教育,是順著人的本性而去施教的,這就是《中庸》上所說的“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的目的,就是從習性返回到本性。所以你這樣來修治自己的心術,修治自己的想法、態度,那才能夠和本性相應。
我們看到,中國古人有很多的觀念,比如說仁愛的觀念,說仁者無敵,為什么仁者無敵呢?因為仁者,他真正地體會到了人的天命之性,人的本性是純凈純善的,和眾生是一體的。所以他不會和任何人有敵對,有對立的念頭。這個仁者無敵并不是說打遍天下無敵手,或者說有仁德心的人就沒有人誹謗他,批評他,嘲笑他,而是他自己遇到別人的誹謗、嘲笑、攻擊,他仍然是以一片慈悲之心來對待,在內心之中不和任何人起對立。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化敵為友,為什么能夠化敵為友呢?真正能夠化敵為友的人,一定是有這種仁愛之心的人。
我們看在《二十四孝》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在《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的后母,他的弟弟還有父親,三番五次地都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僅沒有對立之心,反而怎么樣呢?反而總是反省自己的不足,說我做兒子沒有盡到孝道,還沒有讓我的父母歡心,他們還對我不滿意。所以他得了天子之位之后,不是想著我現在當領導了,我終于有權勢了,可以報復你們了,這會兒給你們顏色看看,他不是這樣想的,他還跑到原野上去號泣,去哭泣,為什么呢?因為他覺得自己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仍然沒有盡到人子之孝。這樣,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他的后母,他的弟弟等等,終于,他的這種德行感化了他的父母,最終感化了天下的百姓,也受到了人們的愛戴。 和大舜差不多的一個故事,也是在《二十四孝》之中,那就是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他的親生母親過世了,他的父親就又找了一個后母,給他找了一個后母,又生下了兩個孩子,兩個弟弟和他生活在一起,但是這個后母就非常地偏心。在寒冬臘月的時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穿的衣服是非常暖和的棉衣,但是給閔子騫所穿的卻是蘆花做的衣服,看起來很厚,但是實際上并不保溫。有一次在出門的時候,閔子騫在趕馬車,結果因為凍得瑟瑟發抖,就把這個馬車沒有趕好。他的父親就非常地生氣,在盛怒之下一鞭子就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結果這一抽,把棉衣給抽破了,里邊的蘆花都跑了出來,結果他的父親才知道,原來閔子騫這個兒子,身上所穿的衣服不是保暖的棉衣,而是蘆花做的這種衣服,在盛怒之下他就要回去把這個后母給休掉。當父親盛怒之下要把后母休掉的時候,閔子騫也沒有覺得你看,給我報仇的機會出氣的機會終于來了,他沒有這樣想,反而是乞求他的父親,說了一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說如果我的母親還留在這里,只是我一個人受凍而已,如果您把母親給休掉了,那我們這三個兄弟都要挨凍了,他就勸父親把后母留下來。他這種德行就感化了他的后母,從此以后,一家人也就過上了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我們看一看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化解怨仇,靠的絕對不是對立,不是你踢了我一腳,我就打你一拳,然后對方再踢你一腳,你再打他一拳,使這個怨結呢越結越深,彼此都痛苦,為什么呢?因為你打了別人,你就得防備別人來回擊你,所以中國人他明白這個道理,他從小教導孩子不要去和人家爭,甚至還教導孩子要退讓、謙讓、禮讓。我們看在《論語》上就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孔老夫子說“君子無所爭”,君子人沒有要和別人競爭的地方,“必也,射乎”。如果說,一定要說要和人家競爭的時候,那一定是在比賽射箭的場合,比賽射箭的時候是怎么爭的呢?“揖讓而升,下而飲”。就是兩個人互相鞠躬,互相敬禮,然后走上堂去比賽射箭。比賽完射箭之后,下而飲,這個贏了的人要給輸了的人敬酒,還很謙虛地說:“承讓、承讓”。當然這并不是虛偽的謙虛,而是發自內心地認為,在高手之間的比賽,偶然因素很多,那我偶爾一次把對方給贏了,確實也有很多機遇在其中。而那一個輸了的人,接受了敬酒之后,他不是埋怨嫉妒勝過自己的人,說你看,他把我勝了,心里就有嫉妒不滿生起來了,“反求諸己而已矣”。他是反過身來,反省自己的技藝學得不精,所以才敗在了人家的手下。勝了的人沒有傲慢,反而很謙虛,輸了的人也沒有嫉妒,也沒有怨恨,而是想著去提升自己的技藝,下次能獲得好成績。所以孔老夫子最后說:“其爭也君子”,即使他們去競爭,去比賽射箭,也不失君子之風,沒有說因為競爭就和人家起了對立。所以我們從這里就看到了古人從小所學到的,就是建立在仁愛思想上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 這種仁愛之心,不僅體現在對人有這種關愛之心,同體的感受,而把這種愛心推及到了小動物的身上。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肯定也有我們現在農業所出現的病蟲害的問題,我們把這些蟲子來吃莊稼的現象,把這些蟲子就稱為害蟲,為什么被稱為害蟲呢?這是一種典型的自私自利的觀念,因為它損傷了我的利益,所以我才把它稱為害蟲。所以我們要怎么樣呢?我們現在學到的是西方的方式,要消滅它,結果我們說要除四害等等,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我們發明了殺蟲劑之后,想去把這些所謂的害蟲給殺掉,我們達到了目的了嗎?在七十年代左右的時候,美國有一位環保學家就寫了一本書,題目就叫《寂靜的春天》,告訴我們因為殺蟲劑在農業生產中的大量使用,已經讓我們聽不到小鳥的啼叫,還有蟲子鳴叫的聲音了,春天來了都很寂靜了。他告訴我們這種殺蟲劑的使用,對于生態的破壞,同時也對人身體產生了嚴重的危害。據說現在的殺蟲劑只使用單一的一種,已經沒有效果了,因為這個蟲子它都有抗藥力,必須要同時使用好幾種殺蟲劑,最后才能把蟲子給殺死。那我們想一想,這個藥對蟲子能夠有殺傷力,難道對人體就沒有危害嗎?所以它在殺蟲子的時候,最后是害蟲子終害自己,最后影響了人類自己的身體健康。
那么中國古人面對這種問題是怎么處理的呢?他是怎么解決人和蟲子之間的利益沖突的呢?他就有這種仁愛之心,這個仁呢,是從人從二,它是兩個人相處之道,是兩方相處之道,想到我們自己,你就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那他也會換位思考,想這些蟲子為什么會來吃我的農作物呢?因為它們也是一條生命,它們也要生存,它們只不過是餓了來覓食而已,所以怎么樣呢?充分感受到了蟲子的需要,那就在種植農作物的田地旁邊,專門開辟一塊地,專門種一些菜、谷物,請這些蟲子到這里來吃,大家覺得說這些蟲子能夠配合嗎?
在2006年左右的時候,我們去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去學習傳統文化,看到他們的傳統農業的示范田,就是這樣做的。結果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人種的這些蔬菜、食物、糧食等等這個田地里,就很少有小蟲子來,而那個專門為蟲子開辟的田地,那個菜被咬的窟窿很多,那都是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我們看人的真誠之心,不僅能夠感化人,而且能夠感化動物,這都是仁愛之心的人,才能夠想出的辦法。所以怎么解決自己的利益和他人之間利益的沖突呢?既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又不損害對方的利益呢?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只有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夠發明,才能夠發現。
所以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中國傳統的中醫都是這樣的觀念。西醫是講消毒,給這個毒菌給消滅,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他講的是解毒,把這個毒給化解。在SARS來臨的時候,我們知道最后還是靠中醫找到了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你消滅這個病菌,你剛發明了一種方法,它馬上就變異,你又發明了一種方法,它又變異,它變得很快呀,你發明的速度還趕不上它變異的速度。所以只有靠解毒才能夠把彼此之間的怨結給化開,才能夠化敵為友。這種仁愛之心運用在解決矛盾,化解沖突,促進和平上,也非常地有效果。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錯誤的想法,比如說損人利己,好像為了自己的利益實現,就必須要去損害別人,實際上,損人從來不能夠利己,恰恰相反。在《孔子家語》上孔老夫子還說“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你想損害別人的利益,來利益自己,反而給自己自身招致了不吉祥,招致了災難。修治自己的心態和思想,就是要按著人的天性來做,那符合天性的,我們就可以這樣去想,不符合天性的,就不能夠這樣去思想,這樣去對待別人,這就是治心術。
下面叫“理好惡”,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好惡就是喜歡、厭惡。為什么要調理自己的喜歡和厭惡之心呢?在《大學》上也說“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當你的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心的這種心之正,就是它已經不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剛才講了,天命之謂性,這個天性這個本性,它具有平等的特點,所以你對人要一視同仁,要平等對待,結果才是和睦相處,所以這個平等對待是因,和睦相處是結果。結果我們的心,看到這個就喜歡,看到那個就厭惡,看到這個就滿意,看到那個就不滿意,這個時候這個心已經不得其正了。所以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調理自己的好惡之心,以平等之心待人,特別是對于領導者而言,這一點更加地重要。像我們在《禮記》上就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禮記》
說下之事上也,就說下級侍奉上級,并不是看他所命令的,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而是看他怎么行為的。因此,“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上級領導的喜好和厭惡,就不能夠不謹慎,是民之表也,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上級領導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如果是對的,比如說他喜歡善行,喜歡有德行的人,那么整個的團體也會跟著他興起樂善好德之風。相反,這個領導者就喜歡諂媚巴結、阿諛奉承的人,那整個的團隊,也會興起阿諛奉承,諂媚巴結的風氣,所以領導者的喜歡和厭惡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禮記》上還說道“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說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屬下就一定會有比他更加喜歡的。這些都是提醒我們,要養成正確的好惡之心。
下面一句叫“適情性”,這個情性是怎么區分的呢?適就是使適合、使適度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調節,調節人的情性,那么什么是情?什么是性呢?在《中庸》上有一句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情性的區別。在《中庸》上有句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你喜怒哀樂愛惡懼,這些情緒都沒有發出來的時候,這個狀態稱為中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人本性的狀態。剛才我們說了本性是清凈無染的,所以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那什么是情呢?“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說這個喜怒哀樂愛惡懼這些情緒發出來了,這個就從性變成情了。但是,雖然發了出來,都沒有過分,都有一定的節度,都符合理的要求,這個狀態稱為和的狀態。那對于一般人而言,很難體會到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一個中的狀態,人們都說怎么可能沒有喜怒哀樂呢?那都有喜怒哀樂,但是這個情緒都不要過分,那我們就是要調節自己的性情,達到適度的狀態,這個就叫適情性。古人也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比如說告訴我們要欲而不貪,就是告訴你,對什么事情也可以喜歡,也可以享受,但是你不要貪著,不要執著。你要享受,但是不能夠想方設法地去占有,這就是沒有執著,達到了一種中和的,比較適度的狀態,這個就叫適情性。那么后面說“而治道畢矣”,也就說你把這四點都做到了,治道,治,就是修治的意思,這個主要是指治身、修身,就是我們修身之道就完備了。
“原天命,則不惑禍福,不惑禍福,則動靜修理矣”,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夠推究了天命之理,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本性,你掌握了宇宙人生的規律,掌握了道,自然會不惑禍福,惑就是困惑的意思,就不會對禍福這些事情感到困惑,感到迷惑了。“不惑禍福,則動靜修理矣”,這個修是遵循的意思,這個理就是義理,你的動靜,你的行為,你該取還是該讓,該進還是該退,這些你都知道遵循禮義來取舍。“原天命”,因為你知道了天命之性,知道了宇宙人生的規律了,你自然就對于禍福的規律有所把握,就不會對禍福有所迷惑了。人都希望趨吉避兇,都不喜歡災禍,都喜歡有福分,那么這個禍福,它是怎么來的呢?看了《了凡四訓》我們就知道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講的是宿命論,它是什么呢?它認為人的命運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他的發展趨勢、榮辱禍福。所以要改造自己的命運,那很容易,就是向了凡先生學習,要斷惡修善。
我們看《了凡四訓》這本書,就講了袁了凡先生一生改變命運的經驗,到年老的時候,他把這些經驗都記載下來,教導他的兒孫,寫成了《袁了凡家庭四訓》,所以這個《了凡四訓》實際上是他教導兒孫的家訓。在《了凡四訓》上就講了,這個了凡先生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孔先生,這位孔先生也學過古代的那些算命的方法,結果把他一生的流年、吉兇禍福,都算得一清二楚。結果他每一次考試的時候,名次是第幾名,和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樣,哪一年該提拔到哪個位置上,領多少的俸祿,也和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樣。從此以后,了凡先生就認為命是天定的,是一定的,即使是努力也是白努力了,所以從此以后,每日開始靜坐,什么都不想了。有一次他去南京國子監讀書,國子監就是國家設立的大學,在去讀書之前,他就到南京的棲霞山,去拜見了一位云谷禪師,拜見云谷禪師的過程中,他和云谷禪師兩個人對坐了三天三夜。結果在坐的過程中,他一個眼皮都沒動,非常地安靜,結果云谷禪師看了以后,覺得很驚訝,就問他說一般人都是妄念紛飛,胡思亂想,但是你和我對坐了三天三夜,居然連一個妄念都沒起,功夫這么好,那這是為什么呢?
袁了凡聽了之后就說,當時他還不叫了凡,他是姓袁名黃,字坤儀,自己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學海,學海就是學問像大海一樣的那么樣的豐厚,說明他自己也是對自己有點傲慢。他聽了之后就回答了,他說因為我早年遇到了一位孔先生,把我一生的榮辱禍福都給算定了,那我知道了,人生榮辱禍福都是有定數的,我即使是妄想也無可妄想,妄想不來的,所以我就不妄想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功夫。結果云谷禪師聽了之后就哈哈大笑,這一下子就把袁坤儀先生給笑得不知道什么原因了,他就問,您為何發笑呢?云谷禪師就說,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杰,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結果聽您這一番回答,才知道你不過是一個凡夫而已。那袁坤儀就問了,他說您為什么這么說呢?云谷禪師就說了,他說一般人他的命是可以算定的,因為他沒有做什么大的善事,也沒有做什么大的惡事,所以被人一算就很準。你二十多年來命運被他算得一毫不差,這不是說明你是個標準的凡夫嗎?這個袁坤儀一聽,他就很驚訝,他說難道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云谷禪師就說,他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如果如理如法地去求,命是可以改變的。后來,這個禪師就告訴了他改造命運的方法,比如說他沒有兒子,他想要兒子,沒有舉人也沒有進士,他也想要這個功名。結果,禪師就告訴他,讓他反省自己的過失,說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有什么樣的過失,讓你命里沒有兒子,還有什么樣的過失,讓你沒有舉人進士的功名。這個了凡先生很難得,他一經提醒,他就非常認真地反省了自己的過失,最后,他把這些過失一一地改正過來,又多行好事,多積陰德,最后怎么樣呢?最后他所求的這些,全都求到了。以后,他所經歷的和孔先生所算的就不準了。到了他晚年的時候,就把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方法記述下來,希望讓自己的兒子們學習。
這一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人的禍福、命運其實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像《易經》上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還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我們看現在的很多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出了問題,甚至鋃鐺入獄了,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惡貫滿盈的結果,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以我們現在的反腐敗,之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傳統文化中所講的這些積德行善,改造命運這些方法都不相信,有所懷疑了。其實這個因果的規律,不僅僅是道家佛家的發明,在儒家之中也有很多這些類似的這種教誨。
比如說我們看《大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的財貨是以不好的方式獲得的,就要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就是因果呀!還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德行是財富的根本,而財富只是德行的枝葉花果和外在顯現而已,這不也是講的因果嗎?還有在《尚書》上所說的“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淫亂的,放縱的人,驕慢的人帶來災禍,這都是古人在觀察天地之道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很多人說這是糟粕,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一句話,說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句話,在一般的意義上說沒有什么錯誤,但是究竟誰有資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呢?當遇到具體的問題時,這句話就出現問題了,因為什么呢?因為有的人對這個書根本就沒看懂,看懂了他也不理解,他也不認可,他也不相信,他就認為這是糟粕。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讀書人都學習這一個,都沒有說這是糟粕,而中國的歷代歷史,我們翻開一看,不過就是一個因果報應的歷史啊,那我們怎么能說這不符合規律呢?所以我們不能夠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些東西是糟粕,就不去學習,把它剔除了。而人們不信因果,不講因果的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現在人們是無法無天,他既不相信世間的法律,因為通過行賄受賄,可以避免法律的制裁;他也不相信天理,也不相信因果了,最后的結果是人們膽大妄為,無惡不作,所以社會出了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一點。
西方人在歷史上,他們有宗教的教育,他們就很奇怪,說中國的歷史上沒有西方的所謂的宗教,沒有一個上帝掌管著世人的吉兇禍福,那為什么中國的人心非常的和諧,社會得到良好的治理呢?那就是因為中國人講因果,而講因果的效果,和講宗教的效果,是異曲同工的,為什么呢?因為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之中,人最后死了去哪里?是上帝或者是天主或者是安拉來裁定的。如果這個上帝、天主、安拉,是一個真正公正的人,他一定會按著這一個人一生所做的善惡,來判定他是去天堂還是去地獄受苦。所以他根據的是什么呢?根據的也是因果呀!所以中國人講的還更直接。而因為中國人都有這種因果報應的觀念,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報時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才不敢去作惡。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每一個縣鎮都有城隍廟,城隍廟里邊供的是十殿閻羅。十殿閻羅告訴我們,你偷盜,以后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邪淫,以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偷稅漏稅會有什么樣的果報。到逛廟會的時候,古代的人都有逛廟會的傳統,廟會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孩子很喜歡去。去完之后,父母就帶著他們來到城隍廟,看一看十殿閻羅,他們看了之后印象深刻,再也不敢去作惡了。所以有人說,在一個地方有一個城隍廟,它的效果能夠抵得上十萬個警察,這就說明因果的教育,如果能夠深入人心,這個社會的倫理道德,社會風氣,就會有很大的好轉。當然,這個都是因為對禍福不迷惑,才能夠有的結果。那么你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對于禍福的規律不迷惑了,你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就知道要按著理來做,不敢做越理悖分的事。所以,就是這里所說的動靜修理矣。
下邊一句話“治心術,則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矣”。如果你能夠修治自己對人對事的想法和態度,你就不會妄生喜怒,不妄喜怒,則賞罰就不會徇私偏袒。一個人因為生起了歡喜心,在高興之下,可能就賞賜別人了,封別人一個什么位置了。比如說,我們很多的領導經常喜歡去喝酒,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就一拍桌子說:“好,這件事我同意了,明天來找我簽字吧。”在高興的時候就輕易地允諾,而第二天人家來找的時候才發現,這個事情好像不太合適,到底簽不簽字呢?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你給他簽了吧,它不符合規定,如果你不簽吧,你又承諾人家了。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胡亂地喜怒,這樣的話,你的賞罰才會合理,才不會循私偏袒。
下面一句“理好惡,則不貪無用,不貪無用,則不以物害性矣”。這個理呢也是調理的意思,調理好自己的好惡之心,你就不會去貪著那些沒有用的東西,不貪著這些沒用的東西,就不會因為這些物欲,傷害了自己的性情,傷害了自己的本性本善。中國古人都認為這個物欲,會把人純凈純善的心給蒙蔽,就像我們這個心,本來是純凈純善的,像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光芒四射。但是我們把這個水晶球,掉在了油污里,染上了油垢,又掉到了泥土里,染上了泥巴。經過這層層的折騰之后,這個本來光芒四射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它的光就被遮住了,有光也散不出來了。物欲的效果,對于我們心性的蒙蔽,就像這個泥巴油垢對這個水晶球的蒙蔽,效果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修行、修行,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我們純凈純善的本性給找回來,把這些外邊的油垢還有泥巴,一層一層地剝落。物欲的效果,就像這些蒙蔽水晶球的泥巴和油垢一樣,你的欲望越厚,就把你的本性蒙蔽得越深,不得發揮光明。所以,如果你不貪著那些沒有用的東西,生活很簡單,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屋子遮蔽風雨,這就足夠了,就不會因為物欲蒙蔽了自己的本性。括號里還有一個注解,它說“本書,不以物害性矣,作,不害物性”。也就是說,這一句話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就說不貪無用,則不害物性,為什么這種說法也有合理之處呢?因為,下邊這句話“養性知足”,它就是不害人的本性,這一句話把它解釋成不害物性,也有一定可取之處。因為你不貪沒有用的東西,就不會增長自己的欲望,奢侈浪費,對資源、萬物的開采就不會過分,也就是不害物性的意思。這個不害物性,就是指自然萬物,包括自然資源等等。
在《群書治要》上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它說萬物它生之有時,它的生長是有一定的時節的。但是如果我們用得沒有一定的節度,非常地奢侈浪費,欲望不斷地攀升,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就要對這些萬物、資源來過分地開采,過分地浪費,這就會使資源枯竭。用我們原文的話就是“則物力必絕”,物力,就因為你的奢侈浪費而枯竭了。那我們看到了現在的生態破壞,環境出了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人們過度膨脹的欲望所導致的,就是很多人貪著那些沒有用的奢侈品,最后怎么樣呢?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所以環境危機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在于,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人不斷膨脹的沒有止境的欲望之間,產生了一個矛盾。而人的欲望越來越提升,但是資源是一定的,是有限的,它們兩者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才會有環境問題,才會有生態問題。所以,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儉,也是我們中國人所提倡的,這一個儉樸的生活方式,在我們現代社會也依然適用,也是解決生態危機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所以在西方環境問題日益惡化,有很多的環保主義者認為,要通過市場經濟的刺激手段,法律的規定等等方面,來調節來保護環境。但是,如果人們的價值觀沒有改變,他的生活非常地奢侈浪費,不知道儉樸節約,這種態度沒有改變,那么這些手段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有一些西方環保主義者,環境理論學家都提出說,要真正解決這些環境危機,只有到東方的儒釋道之中去尋找這些方法。這是我們講的不貪無用,則不以物害性,或者說是,不害物性。
“適情性,則欲不過節,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矣” 。
適情性,適就是調適,使適度的意思,使你的情性都適度,不過分,那么你的欲望就不會超過一定的節度,你的欲望不超過一定的節度,或者說都符合禮的要求,則養性知足矣,就能夠涵養自己的心性,而知足常樂。人的欲望如果一放縱一打開,那是沒有止境的,所以在《禮記》上就說“欲不可縱”,不可以放縱自己的情欲。因為一旦一個人放縱了自己的情欲,這個情欲也就像決了口的洪水一樣,不可遏制,連自己想改都改不了了,都無能為力了。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我們看很多人喜歡抽煙,喜歡喝酒,好色,他知不知道這個不好呢?吸毒,都知道這個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危害,但是一旦沾染上這個習氣,他明知道不好,但都很難改正。所以中國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就設置了禮,來節度人們不合適的欲望。這個禮,說實在話,它不是約束我們,限制我們的,它實實在在是保護我們的,讓我們不要沾染上這些習氣,最后怎么樣呢?最后都是想改也改不了,這樣的時候就會非常地痛苦。
在《尚書》上也說了這樣一句話“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尚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在外又沉迷于打獵、游玩,沒有止境;喜歡飲酒,不加節制,還愛聽靡靡之音,住著又高又大的房屋,房屋的墻壁上還雕刻著花紋。以上這六種情況,如果有一種情況出現,就沒有不滅亡的。古人說得很肯定,他觀察一個人的榮辱禍福,恰恰是從這些微小的細節上去觀察。那如果我們在這六種情況之中,有一種出現了,我們就知道自己必敗無疑。那我們再看一看現在的世間很多人,沉迷于靡靡之音,卡拉OK、KTV包間,喜歡飲酒,沒有節制,然后還迷戀女色,住的房屋奢侈浪費,這六種情況幾乎全都發現了,這樣的人怎么能夠不滅亡呢?所以當一個腐敗分子鋃鐺入獄的時候,你不要等到他鋃鐺入獄的時候才感覺到驚訝,其實我們從他以前的所作所為之中,早就能夠判斷出他必有這一天來臨,只是或早或晚而已。這一句話也是給我們作警戒,不要被物欲所蒙蔽。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知足常樂,如果一個人不知足,他有再多的錢,再好的官位,他都不能夠快樂,為什么呢?一個人掙了一萬塊錢的時候,他就看到還有十萬塊錢的,掙的比他多,過的比他好,他這個心就起了攀比,就不知足了,結果又去拼命掙;掙到了十萬塊錢的時候,結果發現還有一百萬塊錢的人,住的比他房子大,開的車比他的豪華,他又不知足了,又去拼命掙;結果掙到了一百萬,一看,還有一千萬的人,過的比他好;掙到了一千萬,還看到有上億的人;即使賺到了上億,他也沒有知足,反而看到了還有世界首富,過得比他好。這樣的人沒有滿足,總是沉浸在對物欲的追求上,他的心永遠也樂不起來。而且,并不是錢越多,就過得越幸福。現在人都問,說為什么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個生活水平是指物質生活水平,但是人的幸福感卻越來越差了呢?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誤以為,只要我們有錢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就會更幸福,這一個假設是不成立的。為什么說不成立呢?因為一個人的幸福感,它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內心的感受怎么能夠靠外來的東西彌補、填充呢?
所以我們看《論語》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顏回吃飯都沒有飯碗,喝水都沒有杯子,住在非常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堪忍受他生活條件的艱苦,但是顏回卻樂在其中。他樂在何處呢?他樂在道中,因為他是一個求道之人,從學道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那種發自內心的,像泉水般涌出的喜悅,古人把這叫法喜充滿,也有人說禪悅為食,這些人都是在修道的過程中,體會出了這種法喜。所以有一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去卡拉OK一下,和朋友聚餐聊聊天,哪有學道的快樂呢?但是一般人沒有體會到這種法喜,也沒有體會到學道的快樂,所以,理解不了顏回他樂在何處,甚至很多人還嘲笑顏回。所以我們現在對古人的批判,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古人站在二十層樓,而我們是站在兩層樓,我們看不到古人所看到的境界,反而想要把他拉回到兩層,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境界。
我們看現在的人,并不是越有錢就越快樂,為什么呢?有一天,看到一個新聞,說某某富翁,很有錢的人,企業家,因為股票下跌,他承受不了,結果怎么樣呢?就跳樓自殺了。他雖然股票下跌了,他的損失很慘重,但是他在銀行的存款,還是有幾百萬塊錢。而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地方,偏僻的農村,有一對靠撿垃圾為生的夫妻,正在燈下快樂地數著今天賣垃圾所賺得的錢,今天賺了六十多塊,比昨天多賺了十多塊,他們就很高興。結果你看看,一個人在銀行里有上百萬的存款,但是怎么樣呢?他卻跳樓自殺了;而另一家人他只是賺了六十多塊錢,僅夠這幾天的生活,但是他仍然樂在其中,所以并不是說人越有錢就活得越快樂。當一個人越有錢的時候,他把這個錢看得很重的時候,這些錢就成了他的負擔,而為這些財富的失去,患得患失,所以有錢的人并沒有比無錢的人活得更快樂。那我們發現現在社會,得了焦慮癥得了憂郁癥的人,很多人都是有錢的人,不是沒錢的人。那怎么辦呢?學習傳統文化,就會讓人有錢也有幸福,甚至沒錢也有幸福。這就是告訴我們,貧賤的時候就安于貧賤,富貴的時候也能夠安于富貴。這就是說有財富也不要放在心上,能夠知足常樂,這就是欲望不過節,就能夠養性知足。
“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諸己而已”就是以上這四個方面,都不是從外面求得的,也不是需要依靠別人獲得的,只不過是反求諸己而已矣。諸,反求諸己這個諸,就是之于的合音,就是反求之于自己而已。這就是告訴我們,能夠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恢復自己的天命之性,這都不用從外面去求,只要反省自己就可以了。反身,就是反求于自己,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那么這個反諸己,當然這個意思也很深,像在《孟子》上有一句話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
就說圣人能盡他的心,能夠回歸到本性,而回歸到本性的人,才發現我和萬物的性,和他人的性,都是同一個性。所以你也就知道了萬物之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真正地回歸到本性的人,就是古人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他體會到了其實萬事萬物和我是一體的,都是我心的一個反應。所以,既然是我心的反應,就不需要從外面去求,也不需要依賴別人。所以人的自性、人的本性之中,是有無邊的德行,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這些不是靠外在求的,到外在求的都是有限的,而內在的智慧、福德,都是沒有限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里,我們再看下一段。
下一段原文“天設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設其厚,而山陵成居;上設其道,而百事得序。”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這一句話比較簡單。天有其高,所以太陽月亮才得以顯現它的光明;地有其厚,高山丘陵才得以在上面安住;上設其道,而百事得序,上是指君主、領導者,領導者、君主有了完備的治國之道,各種事情才能夠有序地進行。所以上設其道很重要,也就是我們用什么樣的治國理念來治理國家,這個很重要。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道、德、仁、義、禮來治天下的,它的順序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從漢代開始到清朝末年,中國人一直是以禮來治天下,被稱為華夏之族,禮儀之邦。那我們就要問一下,說為什么中國古人不以法治天下呢?為什么是以禮來治天下呢?因為這個禮相對于法而言,它有三個特長,三個優勢。第一,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禮相對于法而言,它可以防患于未然,就像我們經常講的扁鵲的例子,扁鵲的大哥是在病隱伏未發的時候,可以對治;二哥是在病有小小的征兆的時候,給以對治;扁鵲是等這個人病入膏荒的時候,切開他的血脈,給他進行針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結果把這個人從死亡線上拽回來,大家都贊嘆他醫術高明,妙手回春。但是扁鵲他出生在中醫世家,他心里明白,他的大哥醫術最高明,二哥醫術其次,自己的醫術是三個兄弟中最差的,因為什么呢?因為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醫生,都是在病沒有發作的時候給以預防,讓這個消極的嚴重的后果就不產生,中國管理方式它也是這樣一種理念。所以禮設置好,用禮來教導民眾,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結果。
第二點,如果我們僅僅依靠法,而缺少禮儀的教化,還會導致孔老夫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的狀態。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就是我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用這個政令條款來引導人們,他違背了這個政令條款,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這個就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結果是什么呢?人民因為懼怕你的懲罰,免于去做壞事,他不敢去做壞事了,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地做壞事,躲避法律的制裁,還認為這是自己聰明智慧的表現,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的領導者,就是以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沾沾自喜,這就是我們沒有培養起人的廉恥之心,(沒有)用禮來教化的結果。
第三呢,第三個結果還會導致《老子》上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是我們的法律條款一天比一天更多了,更具體了,更嚴密了,滲透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因為人的良心泯滅了,人的欲望被誘惑開了,誘惑起來了,結果怎么樣呢?雖然他知道有法律,但是他明知故犯,為什么呢?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居然鋌而走險。所以法律法令條款越來越多,但是違法亂紀的人,鉆法律空子的人卻越來越多。所以在《群書治要》上有很多地方都講了,僅僅靠法律的制裁來治理國家,它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說它給我們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說你這個法律可以把不孝的兒子給殺死,但是不能夠把每個人都培養出像孔子、曾子那樣有高尚德行的人;法律也能夠把偷盜的人判處刑罰的處罰,但是不能夠把人培養出像伯夷、叔齊那樣有廉潔品質的人。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個,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世間效法的榜樣,這是教育所成就的。這就是禮治達到的效果,而不是靠法律的懲罰達到的效果。
像這樣的論述還有很多,比如說,法律可以殺人,但是不能夠使人有廉潔之心;法律也能夠處罰人,但是不能夠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僅僅靠法律也很難把國家治理好,所以中國古人從漢代到清代,一直是以禮來治國。但是到了后來,包括到了現在,禮沒有了,禮崩樂壞,結果怎么樣呢?結果人心沒有得到教化,就出現了五倫關系的紊亂,這五倫關系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結果這五倫關系混亂了,父子之間沒有親情,甚至還有兒子把父母給殺了這樣的現象,父子無親。
君臣無義,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領導者應該仁愛關心下屬,下屬應該竭盡全力地完成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結果現在恰恰相反,領導者很苛刻,想方設法地盤剝屬下,屬下受不了了,他們就要怎么樣呢?就要罷工,示威游行,兩個方面都對立了。
夫婦有別,這個別字是差別的別,當然不是說在地位上有差別,而是說在職責上有分工。現在夫妻的分工也不見了,男子去賺錢,女子也不甘示弱,也去賺錢要創造事業。結果兩個人都忙于賺錢,只是承擔了創造經濟收入的職責,教育兒女的職責沒有人承擔了,把他推給了父母,推給了電視,推給了小課桌,推給了保姆,結果是什么呢?結果,爺爺奶奶教導兒孫,都有過度溺愛的傾向,把這個孩子都教得像小公主,小皇帝,而且能力和身體都很弱,這就是溺愛的結果。所以溺字它寫得很有味道,是一個三點水加一個弱字,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愛之不以道,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途徑去關愛孩子,教育孩子,適足以害之也,怎么樣把他給害了呢?就是他的能力、身體都很弱了,這就是溺愛的結果。那如果把他交給電視,電視每一天講的主要核心內容,就是暴力、色情。如果這個孩子經常看電視,特別是喜歡看奧特曼這樣的動漫片,男孩子基本都有多動癥,女孩子也有一種暴力的傾向。所以這個孩子也沒有被電視帶好,因為現在的電視內容,不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是殺盜淫妄。那么把他交給了保姆,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古希臘也有一位哲人這樣說,他說如果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保姆來照管,結果怎么樣呢?
結果你將得到兩個保姆。也就是這個孩子,每一天都和保姆生活在一起,身教勝于言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得和保姆都一樣了,自己變成了小保姆。所以這個孩子沒有人教,后繼乏人,這是我們社會很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里,我們看到,夫妻都為了到城里去打工,結果留守的全是婦女兒童,就是老的父母還有兒童。這些孩子好長時間都見不到父母的面,很難把他們給教育好,也就說你賺了再多的錢,也挽救不了孩子的前程。當這個孩子走到十七八歲的時候,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走上了違法亂紀的路,這個時候,父母再后悔,也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了。這是講夫婦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區別了,職責上沒有分工了。
長幼本來應該是有序,兄長應該友愛關心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應該恭敬兄長,結果因為缺少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兄長和弟弟沒有這種關愛了,甚至因為一點點的財產就大打出手,還吵上了法庭,這個兄友弟恭也看不到了。
最后,朋友有信。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說和我們一起求學的人叫朋;在一起,同學之中志同道合的人,這個就叫友,換一句話說,朋友關系是指和我們地位相等的人相處的一種關系,應該是以誠實守信為原則。但是現在,朋友之間都不講誠信了,朋友無信。這些結果出現,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我們忽視了以禮來治國,忽視了以倫理道德的教育來教化百姓。所以上設其道,而百事得序,如果上面領導者有了完備的治國之道,各種各樣的事情才能處理得很好,井然有序。相反,如果我們沒有按照禮,倫理道德來進行治國,那么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就出現了。
這是我們講的這一段,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