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韓詩治要》的第十一段,“福生于無為,而患生于多欲。故知足,然后富從之;德宜君人,然后貴從之。故貴爵而賤德者,雖為天子不貴矣;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山澤之出財有盡。懷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挾百倍之欲,而求有盡之財,是桀紂之所以失其位也。” ——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我們一句一句地看一下,福生于無為。“無為”這兩個字,就是清靜虛無,少欲知足,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意思。用我們一般的所熟悉的話來說,就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隨著條件環境的成熟,把這件事,給它自然地促成。而不是等著所有的條件環境都不具備的時候,非得要想怎么怎么樣,那么這個,就叫攀緣了。如果一個人能經常做到隨緣,不強求,順應自然,這個心,就是清凈的。所以這個無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什么事都認認真真地去做,很負責任地把它做得很圓滿,但是心上不染著。所以,我們心里,沒有染著,沒有我想怎么怎么樣,那么這個過程,就是在放下我執的過程。所以我們經常,不要這樣想,說我想怎么怎么樣,我必須怎么怎么樣,我非得怎么怎么樣,那么這些想法,都是有為了,就不是無為了。那么只有做到隨緣,心不染著,才能夠,看到社會大眾的需要,看到社會環境的這種需要。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隨緣妙用。隨緣,就是隨著你現在的條件、環境、你的職責本分,能夠把你的事情做好,盡心盡力。那么這個,就是不要想著我怎么怎么樣,有我,這個也是一種私心的表現。所以我們明白了“無為”,才能夠怎么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為。這個無為,是體,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為。
那么我們看,為什么說,福生于無為呢?這個無為的狀態,其實也就是人自性中,本有的狀態,而當人回歸到這種自性本有的清凈狀態的時候,那個自性里的福德、智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你能夠回歸到無為的狀態,找到自己的自性,那么這個福份,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么這個中國人有一句話說:“非是閑人閑不住,能閑非是等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福慧,沒有福德智慧的話,你想讓他靜下心來修學,他還呆不住,他還想要去忙碌世間的這些事情。所以說:非是閑人閑不住。能閑非是等閑人,能夠真正閑下心來,一心修學的時候,那么這個人,他不是等閑之輩,他具備了一定的福德一定的智慧。那么這兩句話,也是提醒我們,能夠認真閑下來修行的人,那個人,也不是等閑之輩,我們不能夠小看他。那如果我們有了機會,有了環境,能夠認真地靜下心來修學,那也要珍惜這個環境,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要總是,想著去攀緣。
那么世間的人,都是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追求的無非是財色名利等等,那么這些東西,帶來的是一時的虛榮,但是,不能夠帶來靈性的提升,不能帶來精神境界的升華。所以我們看到《論語》上,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為什么,我們和顏回相比,又有錢,又有位子,又有車子,又有好的房子,但是很多人,卻是身心不安,壓力重重,煩惱不斷呢?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都攀著在這些財色名利之上,如果我們把財看得很重要,這個財就是一個韁繩,把我們捆了一道。所以現在有錢的人,并不比沒錢的人,活得更加輕松自在,活得更加幸福。因為自己有了錢,對錢,就擁有了怕失去。擁有的越多,一旦失去,他心理承受能力又很差,所以很多人,甚至走上了自殺的路。
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顏回他之所以能夠身心清凈,安住在當下,就是因為他,把這些財色名利,我們古人把它稱為身外之物,都已經看淡了,都已經放下了,所以他享的是清福,這個清福,一般人很難能夠體會到,即使清福現前,也很難去享受,很難去把握。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這個有福的人,實際上,是一種身心康泰,寧靜,不操心,沒有壓力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那么下面一句話,而患生于多欲,這個憂患的產生啊、災禍的產生是因為什么,就是因為欲望過多。因為自己的欲望過多,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那就要去和別人競爭,而有的時候競爭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欲望,在競爭的過程中,可能就會不擇手段,結果因為這個不擇手段,就會去妄求,采取了一些,不好的手段,甚至是違法亂紀的手段,導致的是,身敗名裂,鋃鐺入獄,所以這個憂患,就是這樣產生的。
那我們現在的人,欲望很多,概括起來,就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那么這個《管子》上,就有一句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看天下的人忙忙碌碌,每天早晨起床很早就去上班,晚上,回家又很晚,為的是什么呢?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名、為了利,如果沒有名利去推動,他們的工作,就沒有那么努力那么用心了。所以說,中國人有一句古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這個欲望,首先就是貪財。那么在《大學》上,有這樣一句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個財貨,是以不好的方式獲得的,那么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當然古人說了這句話,也知道后人可能會懷疑,還會懷著僥幸心理,去見利忘義。所以古人很用心,他把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都給我們概括出來了,把它概括為五個方面: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坑蒙拐騙賺來的,最后,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雖然賺到你手了,還沒有等你享受,又像曇花一現,給收回去了,自己還身敗名裂,得不償失。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看完《群書治要》之后,就總結了一句話,他說,當君主的很貪心,最后的結果是什么,結果就是:亡國。把自己的國家,給破敗了。如果一個當臣子的很貪心,最后的結果就是:喪身,身敗名裂。所以他還用“以珍珠彈射鳥雀”來比喻,那些臣子,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以權謀私、違法亂紀。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不能夠貪。
那么人,除了貪財之外,還會貪色。那很多人,他覺得,自己的錢,已經很多了,過上一個富足的生活已經不成問題了,也沒有必要為這些身外之物鋌而走險。即使自己,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何必,那么樣地貪心財物呢?結果他們看淡了財,但是,又開始貪著享受,喜歡呢貪色。那么中國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個色字頭上這一把刀,可不是一句形容詞,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會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做官的人,對于這一個字,都特別的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遇到美色,很多人都會把持不住自己,受到美色的誘惑。那么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當美色現前的時候,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欲望,第一,就是作不凈觀。
大家都知道,狄仁杰的一個典故。狄仁杰在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有一次他去進京趕考,路過了一家旅店,這個旅店的主人,正好是一個剛剛死去了丈夫的少婦人。白天看到狄仁杰玉樹臨風、英俊瀟灑、一表人才,結果就動了愛慕之心。到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這個狄仁杰還在刻苦攻讀,因為古人說: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十年的苦讀,就是為了這一次考試能夠考中,所以在趕考的路上,也不敢懈怠,還在刻苦讀書。結果,門外,就響起了敲門的聲音,狄仁杰,還有一點猶豫,但是因為他心胸坦蕩,他也就起身,把門開開了。結果打開門一看,看到了一個盛裝的,非常嫵媚的女子,而這個女子,還很坦率,她就說明了來意。狄仁杰,心里不免一動。但是,他馬上就鎮靜了下來,想起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老人家,這個老人家,給他看過相,告訴他說:“你一生主貴,意思是說,你以后一定是能夠做到達官貴人的,但是這個老人家也提醒他,說你一定要小心,千萬千萬不可敗壞在女色的手上,為什么?因為這個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會把你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狄仁杰聽了之后,他就問了,他說:“一個人年紀輕輕的,又遇到了女子主動地來投懷送抱,讓我不動心,確實有點兒難。
那么有沒有一個辦法,能夠讓我面對女色,而不心動呢?”這個老人家,就交給了狄仁杰一個辦法,那么這個辦法很管用,我也把它教給大家。他說:當一人個,面對女色,在我們現代社會,還要面對男色,而心動的時候,他說其實,不過是被一個人的表面所迷惑,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她)好看,不過是好看在外邊的一張皮而已,我們再仔細想一想,在這個皮的底下,都是些什么東西呢?都是血肉相連,還有一些骯臟的管道流淌著骯臟的東西。所以古人說,“人皮就是一個臭皮囊而已,沒有絲毫可取之處。”就像有一個人,送給了你一個禮物,這個禮物是什么呢?就是一個皮囊。這個皮囊的外面,是雕著花繡著朵兒,裝飾得非常的好看,讓你愛不釋手。但是,你把這個皮囊接過來了,把封口打開一看,看到里面所裝的都是什么東西呢?無非是血肉,還有屎尿等等,非常骯臟的東西,那么這個時候,你還愿意把他(她)抱在懷里嗎?我相信,這個時候,每個人的反應,都是一把把他(她)推開,嚇得就趕緊跑了。
所以,人皮就是一個臭皮囊而已,我們看明白了,就沒有什么可樂之處了。所以這個老人家說啊:“如果你遇到女子主動地來投懷送抱,那你就可以把她進行這樣的觀想。”比如說這個女子,得病了,躺在了病床上,很長時間,也沒有洗澡,全身散發一種濃厚的臭味兒,然后這個眼睛里,淌著眼淚,鼻子里,流著鼻涕,嘴里還淌著哈喇子,還有很多蒼蠅蚊子,聞到了這股臭味兒,過來紛紛地來叮咬她,那么你想象到這樣的情景,對于這個人,你還愿意接近嗎?也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嚇得趕緊就跑了。所以當遇到女子,主動地投懷送抱的時候,你就可以對她進行不凈觀,那么你把這個不凈觀一用上的話,你就發現,其實這個人沒有絲毫的可取之處。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狄仁杰就想到了老人家的提醒,所以他把這個方法,也教給了這一個女子,對她說:你用這種方法來觀察我,你發現我也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了!那這個婦人,受到了提醒,她也很慚愧,那么他們,就都潔身自好。那么這樣,就保持了婦人的名節。那這個狄仁杰,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德行,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夠“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進京趕考,一舉成名,后來,還成為一代賢相,名垂青史。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古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那也絕非是偶然的,因為他們有很好的把持自己欲望的能力。他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那么古人,還有一句話說:天道禍淫最速。就是天道自然的規律,給這些淫亂的人、放縱的人、嬌蠻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那這一句話,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我們現實生活中得到觀察。我們看到,國家反腐敗的力度越來越強,很多省部級以上的官員,都紛紛落馬,因為貪污腐敗,被抓了起來。而我們再去調查一下,發現這些貪官腐敗分子,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敗壞在女色的手上。因為什么,因為你看一個人坐到了這么高的位置,他的工資,他的收入,要滿足自己的生活、自己家人的生活,那是綽綽有余,那為什么還要不斷地去貪,不斷地去占?就是因為,貪上了女色,而又要滿足這些女色不斷膨脹的欲望,那怎么樣呢?就促使他們一貪再貪,最后收不住了,最后就鋃鐺入獄。所以我們觀察這個世間,有官位的人,貪上了美色,最后他的官位被削平了,自己還鋃鐺入獄、身敗名裂。
那有錢的人,貪上了這一個女色,就沒有問題了嗎?有錢的人,貪上了色字,最后自己搞的一身的病,還會把所有的錢財都敗光,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所以對于這一個字,確實是應該,戰戰兢兢。當別人拿著美色來誘惑你的時候,你可不要覺得自己是當官的,你看,要什么都有什么可以滿足。其實是人家拿著誘餌,來誘惑你跳進懸崖,然后呢你把持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把這個腳踏進了懸崖,后來還想后悔。后悔后悔,那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也要知道,這個“識色,性也。”這個人的本性,都會喜歡男歡女愛的情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要放微杜漸,要怎么樣呢,防患于未然。所以中國古人,他都知道人的欲望、情欲一打開,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就像那個洪水決堤一樣,帶來的災害是很大的,所以怎么樣呢,就讓人要防患于未然,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所以古代的人,就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禮,比如說,男女授受不親,就是男士和女士在接遞東西的時候,不要親近,碰到了手。為什么呢,這就是給彼此提供了機會。
那么中國古人“男女別途,男女別坐”。像我們在小的時候,上課的時候坐座位,都是男生男生坐一起,女生女生坐一起,這也都是防微杜漸的表現。但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向西方學習,在學到了很多先進東西的同時,也不加選擇的,學到了很多所謂的開放的價值觀。比如說,我們學會了跳交誼舞,還認為這是一種,很正常的人際交往的需要,但是自從這個交誼舞在盛行之后,我們發現什么問題出現了,這個男女接觸的機會很多,很頻繁很容易,結果大量的婚外戀、未婚先育,然后,這個不合適的婚前性行為等,全都出現了。所以我們就知道,中國古人對人的欲望,他看得很清楚。那時要設置各種禮,來怎么樣,來防微杜漸,不要使人的欲望打開,一發而不可收拾。但是我們現在的網路,電影等等,實際上宣導的都是,讓人們去追求欲望。那么這個,實際上是非常可怕的事。那么這個電影電視劇,經常是第三者插足、情人小秘、床上戲很頻繁,那么這些孩子、觀眾,看到這樣的鏡頭,他就覺得,這樣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這個欲望不加節制,就導致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孟老夫子,他也提出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人就墮落的離禽獸不遠了。孟子還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幾希。”幾希是什么意思?就是很小很小的一點點,只不過這一點點的東西,人保留下來了,而禽獸把它給喪失了。那這點東西是什么?那就是人,他懂得禮,他懂得義。他知道用禮義節制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這是人和禽獸區別的根本。
那我們到西方去求學,一開始去的時候,看到電視上的很多節目,我們就覺得很不舒服,也覺得很不正常。比如說,有很多的電視節目,就把這個兩個男女朋友,請到演播臺,然后就當著他的面,然后把他婚外的朋友也請進來,甚至很多都是亂倫的。在這個現場,當著他這個妻子丈夫的面,給他揭示出來。所有的觀眾,也都在聽都在看。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鏡頭的時候,我們就在想:人與禽獸的區別究竟在哪里?所以,人不學禮,不懂得用禮義來節制自己的欲望,確實就沒有辦法和禽獸相區別了。所以這個貪色,重要的是,就是我們要懂得遠離。不要去嘗試。說我試一下,我能夠適可而止,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有一個母親,看到她的兒子吸毒,她想了很多的方法,幫助孩子戒毒。但是,她的兒子都沒有戒掉。這個母親愛兒子的心很急切,她就想自己去嘗試吸毒,看自己怎么戒掉,然后,來教導這個兒子。于是,她就去吸毒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她吸毒之后,就再也戒不掉了。所以我們不要覺得自己,在這些欲望的誘惑面前,能夠把持住自己。像很多人,去看這些黃色的錄像、黃色的片子等等。他都覺得自己,只是好奇一下,也對自己沒有什么影響。實際上,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一旦陷入了,這個沉迷欲望的境地,可能就不能自拔,毀掉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中國古人,就是告訴我們,對這些東西,要遠離。像我們《弟子規》上也說:“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這都是保護我們的,那么這個,是對色的貪著。
還有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不喜歡財,不怎么喜歡色,就是喜歡出名。在《了凡四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就是說,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但是卻名不副實,這樣的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我們古人,把這稱為:“名不副實,德不配位。”一旦你的名聲和你的實際不相符合,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就往往會出現災難。那在我們現代社會,這一點也是看得很清楚。在現代社會,最最出名的人,就是歌星、影星。但是很遺憾的是,這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于社會的引導。比如說我們唱一些孝親、感恩的歌曲;拍一些引起人的同情心、引起人的愛心的影片等等。大部分的歌星、影星,都是在拍,引起人的欲望,還有暴力的這些影片。所以如果能夠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現在電視劇、電影,還有這個電視節目的內容的話,這四個字就是:暴力色情。那么這個孩子、觀眾,經常看這樣的影視作品,結果會怎么樣?結果也會被誤導,走上邪路。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突然有一天說,某某歌星自殺身亡。看這個歌星自殺的有很多,某某影星突然得了絕癥。還有一個歌星又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那么這些結果,是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于社會的引導所導致的。結果,他的名聲越大,對社會的誤導影響,也就越深。所以,有這樣的突如其來的災禍。所以對于名,要做到實至名歸。
這個名和財是類似的,就說財富本身、名聲本身沒有什么過失,主要是看你把這個財、把這個名用在哪里。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這個是對古代的國君說的,因為這個國君的影響很大。他說一句話,說的這個話是對的、正面的,整個國家都因為他這句話,興盛起來了。如果他說一句錯話,錯誤的引導,那整個國家,也會因為這一句錯誤的引導而衰敗。那么在現代社會,媒體很發達,名人效應很重要。所以,這個名人說一句話,他的社會影響,也是很深遠的。所以,越是有名的人,他說話,越應該謹慎。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怎么樣,不要做那些,德不配位、名不副實的人。
那么最后,還要貪的,就是貪吃。貪吃,也會導致了很多的,過分的貪著,也會導致很多的災難。比如說,我們現在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不是因為營養不良所導致的。大部分都是因為,吃的營養過剩,而導致的。所以這個貪吃,特別是很多人,就是還要吃那些野生的動物、保護的動物,結果自己吃出了一身病,最后自己的結果,也都不是很好。
那么除了財色名食之外,還有人貪利,這個利,不僅僅是財,就是凡是有利于你的環境和條件,那都稱為是利。那么中國古人對于這一件事,是怎么看的?他說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這個利益現前的時候,首先想到它符不符合道義。看到有獲得的時候,你要想到該不該去獲取。所以中國古人,他們都是以身作則,給我們做出了很多,見利思義的榜樣。比如說我們看到,東漢的時候,這個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就給我們表演了這樣一個見利思義的榜樣。他本來可以和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能夠成親。因為光武帝,他問姐姐湖陽公主,她看中了誰?湖陽公主就說,她看宋弘這個人,特別的有修養有學問,結果宋弘,其實已經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皇帝,為了給姐姐說媒,很不甘心,就特意請宋弘來,然后讓湖陽公主,在屏風后面,聽他們的對話。這個光武帝就問了,他說:“我聽說,人有了錢,富裕之后,就會換朋友;人有了地位,尊貴之后,就會換家室。我有一個姐姐,年輕貌美,又溫柔賢惠。”那么說到這的時候,這個宋弘,就體會到皇帝的意思了,他就說,他說:“皇帝,我聽說的和你聽說的不一樣,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和我們在貧賤的時候所結交的朋友,即使我們飛黃騰達了,也不能夠把他給忘記;‘糟糠之妻不下堂’,和我們同甘共苦過的原配夫人,她也沒有什么過失,怎么能夠無緣無故的就把她給休掉呢!”結果這一句話說出來,這個光武帝就知道,這個事辦不成了。
所以我們看到,能夠和皇帝攀上親戚,成為皇帝的姐夫,這在很多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一件事,是多么地希望啊。但是宋弘這個,有學問有德行的讀書人,他確實是做到了,見利思義。看到這個事,不符合道義、恩義、情義,絕對不去做。那么這些榜樣,都教導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取舍時,應該如何去抉擇。
那么這個,患生于多欲,就是因為,人在財色名利面前,沒有把持好自己,最后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所以古人也提醒我們說:“立名于一世,失之僅頃刻。”我們從小學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到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這一路走來,花費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但是,在一個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就是在頃刻之間。所以這個患生于多欲,確實是提醒我們,遇到財色名利的誘惑的時候,要小心謹慎,戰戰兢兢。
那么下面一句話:“故知足,然后富從之。”為什么知足,富就跟從來了呢?這個富足與否,也就像一個人的幸福與否一樣,實際上是取決于每一個人,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有一個人,他很富裕,家資萬貫,但是他還要向上攀比,說那還有億萬富翁、還有世界首富,那么他心不知足,他也就不會有快樂的感受。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知足常樂。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如果人生理解了“知足”這兩個字,所有的煩惱,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古人也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別人騎著馬走路,我騎著一個驢走路,仔細想一想,我不如這個騎馬的人了。就像現在有的人,是開著桑塔納來上班的,一看別人,都是開著寶馬奔馳,他就覺得,自己不如這個開寶馬奔馳的人。但是,如果你總是向上比,那你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就像一個人,掙了十萬塊錢的時候,看到還有一百萬的人,過得比我好,錢比我多,生活的比我富足,他就不滿足,他就拼命去掙。如果自己有那個命,他還能掙到;如果他沒有那個命,他即使很拼命,他也掙不到那么多的錢,自己身心交瘁。那即使掙到了一百萬,還看到,還有上千萬的人,過得比我好,錢比我多,再掙到了上千萬,上面還有上億的人,如果這樣比下去,即使他的錢已經很多了,他也不會有富足的感受。所以我們看,剛才講的顏回,他的生活很簡單,吃飯沒有飯碗,喝水沒有杯子,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覺得他的生活太艱苦了,但是他卻樂在其中。他樂在其中,就是因為他有知足感,他心里很富足,所以他就是“知足而后富從之。”
那么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屋寬不如心寬。”他說,你這個屋子,越住越大,我們從平房,搬到了樓房,從八十多平米,搬到了一百多平米,從一百多平米又搬到了別墅。房子越住越大,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人的幸福指數,卻沒有越來越提升。什么原因呢?就是人的心,沒有知足感。所以你看,古人說的這句話說得多好,那個屋寬仍不知足的人,他不富足。那么心寬,他房子很簡陋,但是已經很滿足的人,他是一個富足的人。所以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人的富足與否也像人的幸福與否一樣,它是一種內心的感受,不是能夠靠外在的,這些物質的欲望能夠填滿的。所以,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永遠樂不起來。
下面一句話,說:“德宜君人,然后貴從之。”他說你的德行,適宜當人的君主,能夠統治人,那么這個尊貴的位置,也就自然而然地來到了。像我們都所熟知的,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財呢,就是指你的財富、名聲、地位等等。就是你這個德行是根本,這個財富、名聲、地位,都是這個德行的外在顯現,枝葉、花果而已。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從根本上去努力,而不是在枝節上做文章。正如在《論語》上,孔老夫子所說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要擔心什么呢,擔心有什么樣的德行,有什么樣的能力,給了我們一個好的位置,我們能夠立德、立功、立言于社會,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去,培養自己的德行,讓自己的心地更厚道,那么精神,更加往上的,精神的境界,更加向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事辦事的能力,更加地提升。結果別人想要一個人,非找我們不可,人家都爭著搶著地要我們。這個就叫:“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擔心,自己的名聲不夠顯揚,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而應該追求那一個足以使你的名聲,可以顯揚的德行和能力,甚至是垂范后世的那種德行和能力。那么這個,都是讓我們處處回到根本。那么你就應該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取舍,你才能夠做到理得心安。
那么這個德宜君人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大舜,他就是這樣一個有德行,而居于天子之位的人。那么這個舜,他的父親鼓叟,非常地愚頑;他的后母,又非常地暴虐;弟弟象,傲慢狂妄,他們都想殺害舜。但是舜,仍然很恭敬地盡人子的孝道。所以他的孝,就非常的聞名,在全國都有名。那堯就聽說了舜的名聲,就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要考察一下他在家里的實際表現。這還不止,又把他的九個兒子也派來侍奉舜,看他在外面為人處事到底如何。結果,堯的兩個女兒,到了舜的家里之后,不敢因為自己的身份,出身高貴,而就對他的家人驕慢;堯的這九個兒子侍奉舜之后,就更加得忠厚、嚴謹、恭敬。那么他到驪山去耕田的時候,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的百姓都爭相推讓田地的邊界;他到雷澤去捕魚的時候,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都爭著把那個好的捕魚的居所,讓給別人;他在黃河岸邊制作陶器的時候,結果這個地方所出產的陶器,沒有粗制濫造的。那么這樣的德行,為堯所看重。所以就派他,去推行五倫的教育,結果百官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那么讓他干什么事,他都做得井井有條。那么這個堯過世之后,他就當了天子,受到了諸侯的擁戴。那么這個舜的故事,舜這個故事,就是給我們講了,德宜君人,然后貴從之。
那么在《中庸》上,有一句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說那個真正有德行的人,那是福祿壽都齊全的,說的就是舜的故事。那么下面一句話:“故貴爵而賤德者,雖為天子不貴矣。”因此就是把這個爵位看得特別重要,但是輕視德行的人,即使是得了天子之位,也并不尊貴。“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貪著財物,而不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即使得到了天下,也并不富裕。“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山澤之出財有盡。懷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挾百倍之欲,而求有盡之財,是桀紂之所以失其位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土地生產萬物,它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有一定的極限的,是不能夠增加的。那么山川,這個池沼等等,它們所生產出的財物,也是有盡頭的,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懷不富之心,就懷著不能夠滿足的心,去求那些不能增多的財物。懷著百倍之欲,這個百倍,就是形容詞,就是非常非常多的。那么就是懷著強烈的欲望,而求得那些,而追求那些有窮盡的財物,這是夏桀和商紂之所以失去天子之位的原因。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歷代的這個帝王,他們在創業的時候,都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艱苦奮斗;而末代的帝王,之所以喪失了國家,喪失了天下,都是因為過分地奢侈,過分地浪費,欲望不能夠得到滿足。
那么我們看在史書上,在《史記》上,就記載著這個商紂王的例子。這個商紂王,他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史記》上說,這個商紂王,他的天資非常的聰明,利口善辯,行動敏捷,博聞強識,他的力氣也超過平常的人,能夠空手和猛獸搏斗。他很有才智,但是他的才智用來干什么呢,用來拒絕臣下對他的勸諫。他的口才很好,但是他把口才用在哪了呢?用來修飾自己的錯誤,掩飾自己的過失。他向群臣夸耀自己的才能,在天下抬高自己的聲威,還認為別人都比不上自己。他喜歡飲酒、沉迷音樂、寵愛女人,特別喜歡妲己,他特別聽妲己的話。那么當時,他還命令一個樂師涓,創造新奇淫蕩的音樂,以鄙俗的舞蹈,再配上頹廢的樂曲。
因為他的欲望很多,那為了滿足自己這么多的欲望,就不得不加重百姓的賦稅。加重賦稅來充實鹿臺的錢庫和鉅橋的糧倉,他多方搜集狗馬等奇特的玩物,來充滿宮室,他還要擴建沙丘的園林樓臺,大量的捕捉飛禽猛獸,來飼養在其中。他把這個酒,都灌滿了池子,把這個肉懸掛成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地在其中追趕嬉戲,通宵狂歡。百姓對此都表示嘆息。那么如果有怨恨的,有背叛的,他就給他們施以酷刑,所以他也制造了炮烙之刑。正是因為商紂王這樣的奢侈無度,那么放縱自己的情欲,最后被武王所討伐,自己也喪身、喪國。那么這個例子,就是給我們講了商紂王之所以失去天子之位,就是因為他這個欲望太多,而且認為這些,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地去盤剝百姓,搜刮百姓。當然這里邊講“桀紂之所以失其位也”,并不單單是指桀紂,而是指像桀紂這樣的暴君,這樣奢侈無度的君主,他們失去自己的位置,大部分都是因為放縱自己的欲望所導致的。
那么我們知道在周朝,周厲王他也是一個這樣的暴君,那么在《史記》上,也記載著周厲王的故事。說這個周厲王,他登上皇位之后,特別的貪圖財利,他親近榮夷公,為什么親近榮夷公呢?這個榮夷公是個奸佞之臣,他擅長搜刮財物,他就教唆周厲王,對山川林澤這些物產,進行封山占水的專利政策,就是讓天子直接控制山川林澤,不要讓老百姓進去打獵謀生等等。那么因為他這樣的荒淫無度,這個芮良夫就來勸諫他,在勸諫的時候,就這樣說:“這個王室啊,就要衰敗了吧?”為什么呢?他說:“夫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他說:“這個榮夷公,喜好獨占資源,而不知道,這樣做會有大禍,這個資源,是眾多的物類所產生的,是大自然所賜予的。如果有人想獨占了它們,那么,禍患自然就來到了。
天地之間,各種各樣的資源,人人都可以獲取,怎么可以獨占呢?獨占資源,必然會招來很多的憤怒,不去防備大的災難,卻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唆君王,這個王位,怎么能夠持久呢?作為一位君主,應該將資源,推及上上下下的各個層面,使人們各得其所。即使這樣做了,還每日誠惶誠恐,怕自己做得不好。現在您卻要學著獨占資源,這怎么可以呢?就是平民百姓想要獨占資源,尚且被稱為強盜,如果大王您真的要這樣做的話,那恐怕歸附您的人,就會很少了。如果榮公被重用,周朝必定會衰敗。”但是芮良夫的這一段諫言,并沒有被周厲王所聽任,為什么呢?我們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周厲王,貪財好利,所以他也喜歡任用,像榮夷公這樣,榮夷公這樣能夠搜刮財物的人。所以他仍然重用榮夷公,過著很奢侈浪費的生活。最后人們對他不滿,紛紛起來反叛他,最后他也逃到了彘地。那么這些例子都是告訴我們,這個“患生于多欲”,不能夠欲望沒有止足。那么這個是我們講的這一段話。
那我們接著看下一段話,下一段話我們先念一下:“古者必有命民。民有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故其民雖有余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余財物。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陵弱,眾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亂斯止矣!”——《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那么這一句話,我們也是一句一句來看一下。“古者必有命民”,這個“命民”就是古代的君主,下詔命封賞的人,封賞的平民百姓,為什么要封賞他呢?下面一句告訴我們“民有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就是在平民百姓之中,有能夠尊敬長輩,可憐那些孤兒,那么在取舍上,能夠推讓,做事盡心盡力的人,就會被他們的君主下詔命給予封賞。那么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這個制度的設計,它都是要順著人情去做的,就像我們前幾次,在講前面的一句話的時候講到了,講到了說,在這個《韓詩外傳》的前面,我們講的第七句話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句話,說:“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這個是反映了,我們古圣先賢治國的高度智慧,也就是說他知道人都有七情五欲,那么要順著人的情欲、愛好來治理國家。人們都愛好什么呢?人們都喜歡發財,都喜歡當官,都喜歡受人尊重,這是人之常情。那我們治理國家,就要順著人情去治理,人們才能夠愿意接受。那你喜歡受人尊重,你喜歡當官,你喜歡發財。怎么樣才能夠發財?怎么樣才能當官?怎么樣才能受人尊重呢?
那么古人就說了,他說這個“爵,非德不授”。這個爵位、領導的位置,你沒有德行,就不授予你。那么這樣的制度一設計,人們都會爭先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因為你沒有德行,你不會處于這個爵位,沒有得到這個領導的位置。還有一句話是“祿,非功不與”。這個“祿”,就是古代的俸祿,就像我們現在的工資,這個俸祿,沒有功勞就不授予。所以大家,實行了這樣的制度之后,就會爭先恐后地去建功立業,想對這個國家多做貢獻。因為你做的貢獻越多,你的俸祿越豐厚。那么這一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平民百姓,他可能能力不是很高,但是他很有德行,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引領的作用,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表率。他能尊敬那些年長的人、憐愛孤兒,這都是培養一個人的仁慈之心。如果人人有恭敬心、有同情之心,這個社會的風氣就會很好。那么這樣的人,能夠給大家做這樣的表率,對社會有這樣的貢獻,國家就會給他下詔命、封賞。
那么還有“取舍好讓”,也就是說,在面對利益得失的時候,能夠謙讓為先,能夠禮讓,能夠推讓,這樣的人,國家不能夠讓他吃虧。如果他越是謙讓,越是讓他吃虧,那人人都會去爭、就去搶了。所以現在有句話說“不哭的孩子沒奶吃”,如果大家都要通過哭鬧,才能夠獲得利益;都要通過上訪,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證,你這不是鼓勵人們去上訪嗎!所以人越是推讓、越是謙讓,你越不能夠讓他吃虧,你越要給他封賞,那么這樣就鼓勵人們,愿意去謙讓。那么還有,就是“居事力者”,這就是做事很負責任,盡心盡力的,把這個事做得很圓滿的人。這樣的人受到封賞,那么就告訴大家,我們應該向誰學習。那么后面還講了“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這個就說,如果你有這樣的德行,又受到君主的詔命,給以賞賜,給以封賞,那你就可以怎么樣了,就可以坐著裝飾得很華美的車,乘著兩匹馬拉著這種華麗的車子出行。如果你沒有得到君主的詔命、封賞,你就不能夠隨便乘這樣的車子,如果你乘了這樣的車子,就會受到處罰。那么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呢?“故其民雖有余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余財物。”
那么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說,這個人呢,即使有多余的錢財,還有多余的錢物,他沒有禮義功德,就是不講禮義,沒有對國家建功立業,沒有德行,他也沒有辦法使用它多余的財物。那么這一個制度,就和我們現在的制度大大的不同了。我們現在學習西方的市場經濟,都是怎么樣了,都是看誰有錢就尊重誰,都是讓人們想方設法地去謀取財利。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我們有錢,你坐什么車子都可以,不管這個車子是不是領導者的車子,只要你有錢就可以買。只要你有錢,你坐飛機就是頭等艙、商務艙。所以我們每一次去坐飛機的時候,就很感慨,每一次都聽到這個喇叭里喊,說:請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人,先行登機。為什么呢?這樣的一種號召,就是在鼓勵人們去追求財富,而不是追求道德。如果我們改了,我們說:“請道德模范先行登機”。那不是道德模范,你再有錢,不可以坐頭等艙,那這個社會的風氣,就大大的改變了。所以我們古人他設置這個制度,都是要培養人德行,讓人愿意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而不是,把財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事事都是金錢至上,以一個人的金錢多少,來評價這個人的價值的話,那就是在引導人們“笑貧不笑娼”!
為什么現在社會,食品安全問題這么多,人們就是見利忘義!為了追求財富,而不擇手段。所以我們現在都在說,制度有問題,制度不完善,制度問題的根本何在?制度問題的根本就是:沒有設計一個合理的制度,引導鼓勵人們向善,培養德行,使有德行的人受到重用、受到提拔、受到尊重。那么這個是我們制度,最應該考慮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人這些制度一設計,它就會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下面就說了:“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說你這樣的制度一實行,這個有德行的人受到皇帝的封賞,那么人們就不會再把財物看得很重,而是把德行、仁義看得很重。
“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陵弱,眾不暴寡。”這個都是有因果關系的。因為人們把財利看得很輕,把仁義看得很重,那就不會,去爭奪財物,不爭奪財物,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眾欺寡的事情。那么這些事情都不會出現,那么這就是“唐虞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的原因。就說在堯舜時期,他們并沒有實行肉刑,而僅僅實行了象刑。什么是象刑?就是,這個人犯了錯,沒有給他施行肉刑,而是讓他穿著和平常人不同式樣、不同顏色的衣服或鞋子,那么告訴他這是恥辱的事,讓他引起羞恥之心。這個就叫象刑,就是象征性的刑罰。那么這個唐虞時代,都沒有實行肉刑,只有象征性的刑法,結果怎么樣呢?人民都不會去犯法,人們不去犯法,這個動亂,也就停止了。那么這個就是說,古代的人,他是從制度的設計上,來培養起人的向善好德的心。也就說我們,講道德教育,它不是空洞的說教。
我們社會希望人們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德行,我們的制度,就要鼓勵人們這樣去做。像我們現在,每年也會評道德模范,但是道德模范評出來之后,就是評的那一些天,大家好像對這個關心一下。而我們的青少年,你去問一下他,今年評了多少位道德模范呀?他們都有什么事跡呀?你問問他們知不知道,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出來。但是你去問一問他們,說某某歌星他的成名作是什么呀?他有什么樣的經歷呀?他是哪一天的生日呀?很多的孩子都倒背如流。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們的這個制度,我們的這些宣傳,沒有去真正重視有德行的人。所以我們說,國家也提出了八榮八恥為內容的榮辱觀,其中有一句叫“以驕奢淫逸為恥”。國家領導人提得很好,以驕奢淫逸為恥。但是社會中,人們是真的以驕奢淫逸為恥了嗎?恰恰相反,人們是以驕奢淫逸為榮。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們的宣傳,我們的電視媒體,全都是在引導人們,追求更奢華的房子,更加名貴的衣服,然后還有這些奢侈品。那你每一天都在進行這樣的報道,雖然提出了以驕奢淫逸為恥,人們怎么可能真正的做到以驕奢淫逸為恥呢?所以我們從這里更加看到了,古人他治國的這種智慧。那么它的制度設計,和他的宣傳、他的引導、他的價值觀,一定是相配合的、相吻合的。那么這一句話,我們就學習到這里。
下一句話:趙王使人于楚,鼓瑟而遣之,曰:“必如吾言,慎無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嘗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瑟固方調。"使者曰:"調則可記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濕,弦有緩急,柱有推移,不可記也。”使者曰:“臣請借此以喻。楚之去趙也,千有余里,且有兇則吊之,吉則賀之,猶柱之有推移,不可記也。故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辭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那么這一句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是講了一個故事。趙王派人去出使楚國,那么在送行的時候,他是彈著瑟,為使者送行,這個瑟是一種弦樂器,他的形類似古琴,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種類,每一個弦上有一柱,上下移動,以定聲音,這個就是瑟的這個特點。那么在鼓瑟為使者送行的時候,趙王就說了:“必如吾言,慎無失吾言。”說一定要按照我說的話去做,要非常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和我的話說的有出入。這兩句話看似是重復,實際上是反映了趙王,他不放心這個使者,一遍一遍地重復,要讓他一定按照自己說的話去說。“使者受命”,使者接受了命令、接受了任務。“伏而不起”,就是俯伏在地上沒有起來,曰:“大王鼓瑟未嘗若今日之悲也。”未嘗就是未曾、不曾的意思,說:“大王彈瑟,沒有像今日這樣悲傷的呀。”王曰:"然,瑟固方調。”趙王回答說:是啊,這個瑟,剛剛把它的弦調整好,因為他剛剛把弦調整好,所以它能非常精確地表達出這個樂曲的悲傷,或者是愉悅。
所以他說:“對呀,我這個瑟,剛剛把弦調整好。”使者曰:“調則可記其柱。”他說:“你把這個弦,把這個弦調整好了,就可以把這個瑟柱的位置,給它記下來。”王曰:“不可。”為什么不可以呢?“天有燥濕,弦有緩急,柱有推移,不可記也。”說這個天氣,有的時候干燥,有的時候潮濕,那這個弦,也會隨著天氣有的時候松,有的時候緊。所以這個瑟柱,也要隨著這一個弦的松緊來上下地移動,不可把它死記下來。使者曰:“臣請借此以喻。楚之去趙也,千有余里,且有兇則吊之,吉則賀之,猶柱之有推移,不可記也。”他說呢,請讓我以琴弦這個瑟柱不可以死記下來這件事,來做一個比喻。說這個楚國距離趙國有上千里這么遠,而在這個行程過程中,不知道楚國,會發生或吉或兇的事,如果有兇事有喪事,就要去慰問;有喜事有吉事,就要表示祝賀,就像這個瑟柱,它上下要移動一樣,不可死記下來。那么后邊這一句話是重點:“故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辭也。”所以明王他派遣人去出使別的國家,一定要謹慎他所派遣的人。那么既然你任用了這個人,你是把自己的心意托付給他,而不是把自己的言辭托付給他。那么這邊有一句話說:“必慎其所使。”那么這個要慎其所使,謹慎地派他任用的人,一定要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你要對這個人有全面的了解,有全面的了解還不夠,你還要任之不疑。所以古人有一句說,這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一般的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像在這個歷史上,就記載著,在魏國,有一個龐恭,他要去隨魏太子,到趙國邯鄲去做人質,那么在臨行之前,他就對魏王說,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你,市場上有老虎,你會相信嗎?”這個魏王說:“我當然不相信。”“那如果有兩個人這樣對你說,你會相信嗎?”魏王說“我會猶豫,會半信半疑。”那這個龐恭又說了“如果有三個人來告訴你,說市場上有老虎,你會相信嗎?”魏王說:“那我就相信了。”龐恭就說了,說:“這個魏國距離邯鄲的路程,比這里距離市場的路程要遙遠得多,如果來向您進讒言的人,又不止三個,還請您明察。”意思是說,不要對我妄加地猜測,要對我有信任、有信心。這個魏王就答應了。但是這個龐恭和太子,去到趙國之后,回來了果然有一些人,對魏王進讒言。結果他回來之后,這個魏王也就不召見他了。所以你看,雖然他在出行之前,已經提醒了,用這樣的故事來提醒了魏王,說不要聽信讒言。但是怎么樣,當眾多的人都來說,這個人的壞話的時候,這個君主,也就失去了知人之明,對他的信任也就打折扣了。所以要“慎其所使”,要對這個人,有充分的了解,有了了解之后,就要任之不疑。那么這樣的話才能夠讓他,把這個事情盡心盡力地做好。那么這一段話我們就學到這里。
那么現在,時間也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