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wǎng)站首頁 網(wǎng)站收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fā),轉發(fā)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xiàn)卡頓現(xiàn)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6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第6集
2012-11-15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韓詩外傳治要》,我們來看第十七段:魏文侯問狐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何也?”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叟頑;兄賢不過舜,而象敖;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亦從身始。人何可恃乎?”詩云:“自求伊佑”,此之謂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我們看一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講魏文侯問狐卷子一個問題,這個魏文侯就是魏武侯的父親,姬姓、魏氏,名斯,他也是戰(zhàn)國時,魏國百年霸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在公元前445年即位。魏文侯就問狐卷子了,他說:“父親賢德,可以依靠嗎?”這個“恃”就是依賴、倚仗的意思。狐卷子就回答說:“不足。”就是不足以依靠。魏文侯又問了:“子賢足恃乎?”兒子賢德,父親可以依賴兒子嗎?對曰:“不足。”不可以依賴。“兄賢足恃乎?”兄長賢德,弟弟可以倚仗兄長嗎?對曰:“不足。”回答仍然是不可以。“弟賢足恃乎?”如果弟弟賢德的話,兄長可以倚仗弟弟嗎?對曰:“不足。”還是不可以。最后魏文侯又問了:“臣賢足恃乎?”如果這個臣子賢能,那君主可以依賴這個臣子嗎?結果狐卷子仍然回答說:“不足。”不可以。聽到這樣的回答,“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這個“勃然”就是因為生氣或憤怒,心情緊張而變色的樣子;“作色”就是臉上變了顏色,指神情變得嚴肅或者發(fā)怒。聽到了這樣的回答,魏文侯就變了臉色,然后非常生氣地問:“為什么呢?”“對曰”,你看這個狐卷子,他的歷史知識非常的豐富,見聞很廣博,所以他就通過歷史上的這些故事來回答他。

他說:“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做父親的賢德的,沒有人比得上堯帝了,但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放蕩。這個丹朱是堯的兒子,名朱,封于丹淵,所以稱為丹朱。這個丹朱行為放蕩,想在陸地上行船,還喜歡淫欲,所以行為不端。所以堯帝就沒有把這個位置傳給他,而是傳給了舜。父親像堯這樣賢德,但是他的兒子丹朱卻行為放蕩。

“子賢不過舜,而瞽叟頑。”做兒子的賢德的,沒有比舜更賢德的了,但是他的父親瞽叟卻愚頑,這個瞽叟就是舜的父親,“瞽”就是雙目失明的意思,舜的父親雖然有眼睛但是不能夠辨別是非,所以當時人稱他為“瞽”,又給他配了一個字,叫“叟”,這個叟也是失明的意思。這個叟原來是有目字邊的(瞍),如果沒有目字邊,這個“叟”就是上了年紀的人的意思。做兒子的即使如舜那樣賢德,但是他的父親瞽叟卻愚頑。

"兄賢不過舜,而象敖。”做兄長的賢德的也比不上舜那么賢德了,但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繼母生的這個弟弟象,卻傲慢狂妄。瞽叟還有舜的繼母,還有弟弟象,三番五次地要置舜于死地,舜都很智慧地逃避了,當他逃難回到家的時候,看到這個象正在那兒想怎么樣分配他的財產(chǎn),但是他對這個父親、對弟弟、對繼母,仍然是一如既往非常地孝順。

后面又說了“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做弟弟的賢德的,比不上周公了,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卻被誅殺。我們都知道周公制禮作樂,他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很小的時候,周公就輔佐成王制禮作樂,所以也創(chuàng)下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yè)。但是在文革的時候,批林、批孔、批周公。當然這個周公是有所指,用這個周公,實際上是指代周總理,這也是四人幫別有用心,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對周公的印象不是很好,實際上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很大的。周公非常得賢德,他為了招引賢才,曾經(jīng)是“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就是他本來在洗頭發(fā),古代的人頭發(fā)很長,正在洗頭發(fā)的過程中,突然有賢德之士,來給他提意見了,他也顧不上把頭發(fā)洗完,也不能讓賢士在外面等,他對賢士的態(tài)度非常地恭敬,所以把頭發(fā)挽一下,趕緊就出去接待賢士。結果在他洗頭發(fā)的過程中,要多次停下來,這樣出去接待賢士。說明他日理萬機,對賢士非常地尊重。吃一頓飯的工夫,要“三吐哺”。古代的肉干非常得硬,在吃飯的過程中正在嚼著,突然有賢士來提意見了,他也不能說:“你等我吃完飯,我再來接待你。”他馬上就把飯吐在旁邊,然后就出去接待賢士。吃一頓飯的工夫,也是要多次停下來。這都顯示了周公為民為國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雖然他這樣賢德,但是他的哥哥管叔,他在被封于管的時候卻叛亂,結果遭到了誅殺。

“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做臣子的賢德的,比不上商湯和周武了,但是他們的君主夏桀王、商紂王,卻被討伐。

 后面這兩句話是這段話的重點:“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如果你把希望總是寄托在別人身上,那就很難達到目的,總是依賴別人,這樣也不會長久。

“君欲治,亦從身始。人何可恃乎?”如果君主你想達到天下大治,把國家治理好,應該從自身來做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夠總是寄希望于別人,去倚仗他人。

“人何可恃乎?”怎么能夠總是倚仗他人呢?“詩云:‘自求伊佑’。”這個“佑”字,在《詩經(jīng)》里,《詩經(jīng)·魯頌·泮水》上,寫作“祜”,這個“祜”的意思就是福,大福的意思。這個“伊”沒有實際的意義,是語氣助詞,也就說要自己求得那個福分。“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一個意思啊。

我們學了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父母、兄弟,乃至我們現(xiàn)在說的老師等等,這都是我們能夠成功、成就的緣分、條件。我們可以以此類推,說:“師賢足恃乎?”說你做老師的很賢德、賢能,就足以依賴了嗎?同樣的回答,也是:“不足。”不可以依賴。為什么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即使一個老師,他很有能力,也很有德行,但是他的弟子賢愚都不一樣。像孔老夫子有三千弟子,出色的有七十二個人,他們的賢愚都是不一樣的,和他們的天資有區(qū)別之外,還是也和他們個人的努力有關系。

所以同樣是在一個教室聽課,聽的是同一個老師的同樣的內(nèi)容,但是每一個人所得的收獲,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是不一樣的呢?因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就沒有利益。”

所以我們經(jīng)常講,在歷史上有一個典故。說這個蓮池大師,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地好學,很喜歡去參訪善知識。他聽說遍融禪師很有智慧,結果怎么樣呢?他就三步一叩首,去求見遍融禪師,結果見了這個禪師之后,他就問:“怎么樣學佛,才能夠有進步,才能夠有效果、得利益。”這個遍融禪師就回答了一句,他說:“千萬不要被名聞利養(yǎng)所蒙蔽。”就是要把名聞利養(yǎng)給放下。這一句話,法師也經(jīng)常講,別的人聽起來,也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就是要把名聞利養(yǎng)給放下。但是因為蓮池大師,他的心地非常得真誠,他是三步一叩首,走到了遍融禪師那里去請教,所以這一句話對他來說,印象特別地深刻,他就依教奉行,終身都是以這一句話嚴格要求自己,衡量自己的行為,結果他一生的成就,就是得益于這一句話。當名聞利養(yǎng)現(xiàn)前的時候,他都能夠記住遍融禪師的提醒,沒有讓這個東西迷惑自己,最后終于成為凈土宗的第八代祖師。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師父是同樣的師父,老師講的課程也都是一樣的,每一天講的內(nèi)容,都是面對大眾,并沒有對某一個學生特別地指教,但是這些學生的成就卻非常的不同。這個就是在于我們聽的學生的誠敬心是不一樣的。有沒有真正地把老師講的內(nèi)容,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個是最重要的。

我們也知道,中國古人常用因、緣、果,來解釋這個事情的發(fā)展和結果,我們從這里就知道,為什么兄弟、父母,乃至于老師,都不足以倚仗,因為任何事情要有結果,都是要有因、有緣,才有果。這個因,就像這個種子一樣;這個緣,就是條件,就像空氣、溫度、水等等。有因有緣,才會有結果的產(chǎn)生。老師、父母、兄弟賢德,這都是緣,也就是說都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條件,就像提供了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水、適宜的空氣一樣,沒有這些條件,有了種子,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所以緣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說,你有了好的父母、兄弟、老師,你自己不努力,你就會有好的結果產(chǎn)生。就像我們給了你充分的陽光、充分的雨露、充分的空氣,但是你自己沒有種子,再怎么在緣上、條件上去努力,都不會有結果產(chǎn)生。所以我們從這里就明白了,為什么他說兄弟、父母,乃至于臣子,都不足以依賴。這個并不是說他不重要,他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完全依賴,自己不努力,那個就很難成就了。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都是尊賢、重視賢才,賢才對于國家的安定特別得重要,但是如果領導者自己不修身,即使有了賢才,賢才來到他的身邊,他們也會格格不入。為什么呢?因為他所作所為和賢才所教導的不相符合。久而久之,這個屬下、臣子看到了,也會對這個賢德之士的話就聽不進去了。所以關鍵的關鍵,還是要反求諸己。也就是我們《了凡四訓》上所說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就是《詩經(jīng)》上的這句話“自求伊祜”。自己求得多福,自求多福。

《了凡四訓》上也是告訴我們,其實沒有一個神明來主宰我們的命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講宿命論,說人的命都是定下來的,是由神明來主宰的,不可改變的。恰恰相反,中國古人認為,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人出生下來這個命是有的,但是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你做了一件好事,命就加了一點;做了一件惡事、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命就減了一點;如果你做的這個事是大善事、大好事,能夠利益很多的人,這個命就乘了,翻倍地增長,福報就翻倍地增加;如果你做的這個事是大惡事,影響了很多人,你這個命也就除了,命本來很好,也變得很糟糕。這也就是《易經(jīng)》上所說的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家庭的命運是如此,個人的命運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命運也依然是如此。所以我們看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要看他的祖宗積德是不是積得厚。這樣的話我們才知道,選擇哪些地方來生活。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要積極地斷惡修善,甚至連一個惡的念頭都不敢起,這樣的話才能夠逐漸地改造自己的命運。像袁了凡先生那樣,本來命里沒有兒子,后來也生了兒子;本來命中沒有進士,最后也考中了進士;本來他的命運壽命只有五十多歲,但是經(jīng)過積功累德、改過修善,最后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寫了家訓,這個是我們值得學習的。這一段話,我們就學到這里。

昔者田子方出,見老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問于御曰:“此何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束帛而贖之。窮士聞之,知所歸心矣!——《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昔者”就是從前,“田子方出”,這個田子方是姓田,名無擇,字子方,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人,他也是孔子弟子子貢的學生,道德學問聞名于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為師,對他非常地禮敬。

在《新序》上,還有《說苑》上都有一些關于田子方的典故。魏文侯對田子方非常地禮敬,結果他的弟弟公季成看了之后,就對魏文侯說:“田子方固然是賢能之士,但他并不是有封地的諸侯國君呀。而您總是和他平起平坐,假如有比田子方更加賢能的人出現(xiàn),你又如何對他呢?”這個魏文侯怎么回答的呢?魏文侯說:“像田子方這樣的人,不是你所能議論的。為什么呢?因為田子方是一個有仁德的人,而仁人是國家的珍寶。”你看這個魏文侯他確實是很明智,知道任用賢德的人,并且把賢德的人視為是國家的珍寶。“智士是國家的人才,諸事都通曉的人是國家應該受到尊崇的人。國家有了仁人,會有什么效果呢?如果一個國家重用有仁德心的人,那么群臣之間,就不會明爭暗斗。為什么呢?因為有這個仁人在,他們?nèi)幎范疾缓靡馑剂恕矣辛酥鞘浚蜎]有四鄰諸侯侵擾的擔憂,因為這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出謀劃策,別的諸侯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國家有了博通諸事的人,國君就會受到尊崇,因此這個事不是你所能議論的呀!”結果他的弟弟公季成聽了之后,就自覺地離開了都城。這個說明田子方是個有仁德心的人,而魏文侯也很難得,對他禮敬有加,而且不聽讒言。

還有一個故事在《說苑》上,說的是魏文侯從中山國正急速地奔赴安邑,結果田子方就落在了隊伍之后,太子擊,這個太子擊就是后來的魏武侯,太子擊遇到了田子方就趕快地下車,快步前行。田子方坐在車上,動也沒動,而且告訴太子說:“請?zhí)嫖蚁驀埱螅诔璧任摇!碧右豢淳筒桓吲d了,便對田子方說:“我不明白,是貧窮的人待人驕傲呢?還是富貴的人待人驕傲呢?”田子方就說:“當然是貧窮的人待人驕傲了,富貴的人怎么敢驕傲于人呢?做君主的人如果待人驕慢,就會亡國;做大夫的人對人驕慢,就會丟失他的采邑。貧窮的人如果不高興、不愿意,穿上鞋子就離開,去哪里會得不到貧窮呢?”

太子擊就趕上了魏文侯,把剛才田子方所說的一段話,告訴了魏文侯。文侯聽了之后就嘆息地說:“要不是你的緣故,我怎么能夠聽到賢人的這一番話呢?我用待仁者的態(tài)度來禮敬子方,所以才能夠和他交朋友。自從我結交上子方之后,君臣之間的關系就越來越親密,百姓更加歸附于我,我因此才明白了與賢士交友的成效。在我要征伐中山國的時候,我以對待武士的態(tài)度恭敬地對待樂羊,結果三年他就把中山國攻下來獻給了我,我因此獲得了與武將交友的成效。我現(xiàn)在之所以不能夠稍有進步,就是因為我還沒有見到憑智慧驕慢于我的人,假若我得到憑智慧驕慢于我的人,那我怎么會趕不上古人呢?”

從這一段故事中告訴我們,田子方確實是一個仁人,為什么呢?在《論語》上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的人總是重視于外表的修飾,這樣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地討人喜歡,說的話就看別人高不高興,總是順著這個領導者的意思去說,就很難有仁德之心了。而田子方他說話非常得直率,告訴這個太子擊說:“富貴的人不可以待人驕慢。”這既教育了太子擊,也讓他轉告魏文侯,能夠待這些賢士非常地恭敬,所以田子方他的仁德之心,也是表現(xiàn)在不會巧言令色上。魏文侯也很難得,他聽到了這樣的話,他馬上就教育太子,說:“這個是賢人的話。”而且還給他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讓他也學會尊敬那些賢士,這個是田子方。

這里邊的典故是說,田子方外出,“見老馬于道”就看到一個老馬在道路上。“喟然有志焉”,喟然就是長嘆了一口氣,長嘆了一口氣,非常有感觸地“以問于御曰”就是充滿感觸地嘆了一口氣,問車夫說:“此何馬?”這是什么馬呀?御曰:“故公家畜也。”這個車夫就說:“這是過去公家所使用的、所養(yǎng)的馬。”“疲而不為用,故出放之。”現(xiàn)在已經(jīng)疲老不堪了,不能夠再為國家效力,所以就把它賣到了民間。“田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田子方聽了這樣的回答就說:“在年輕的時候,這個馬有力量,就用盡了它的力氣,到了年老的時候,就把它拋棄,仁慈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說完之后“束帛而贖之”,束帛,古人捆為一束的五匹帛,稱為束帛。通常用作聘問、饋贈的禮物。也就是說田子方用了五匹布,把這個老馬贖了回來。“窮士聞之,知所歸心矣。”窮士,就是貧窮的人、貧窮之士。貧窮之士聽到了這件事以后,就知道誰是他們可以歸附的人了。誰是呢?就是像田子方這樣有仁愛之心的人。從這一段話中,也是告訴我們:我們觀人要觀其心,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仁德之心,不是僅僅看他做的事。從這個事上,可以洞察這個人的存心。

在《韓子》上,我們就看到有這樣兩個對比。《韓子》上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樂羊,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魏國的這一個將領,他受命去攻打中山國,而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正好在中山國。結果中山國的國君就把他的兒子給抓住了,把他給烹殺了,而把他的兒子煮成了肉漿送給了他。結果樂羊怎么樣了呢?樂羊當著魏文侯的面,就把這一杯的肉漿都飲盡了,就吃完了。結果魏國的君主魏文侯看了之后,就對堵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原因,竟然吃了他兒子的肉。”意思是說,他對我多忠心呀。但是堵師贊卻說:“他連自己的兒子都能吃,那還有誰不能吃呢?”樂羊在結束了對中山國的戰(zhàn)爭之后,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但是卻懷疑他的用心。

另一個故事,與此相對的,就是孟孫他在打獵的時候,打到了一個鹿崽,一個小鹿,他就讓秦西巴把這個小鹿帶回家去。這個時候小鹿的母親,母鹿看到之后,就在后面追著趕著地哀叫,結果秦西巴心有不忍,就把這一個小鹿給放了,讓它隨著母鹿而去。結果孟孫知道之后就非常地生氣,他把自己獵得的獵物給放走了,結果他一氣之下就把秦西巴給趕走了。過了三個月之后,孟孫要找一個人,給他的兒子做師父,教導他的兒子。結果他又怎么樣呢?又想到了秦西巴,就把秦西巴招回來,做他兒子的師父。孟孫的車夫看了就問:“過去您怪罪他,現(xiàn)在卻又把他招回來教導您的兒子,這是為什么呢?”孟孫回答說:“對一只小鹿他都不忍心傷害,他又怎么會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對我的兒子不好呢?”后面他得了一個結論說“巧詐不如拙誠”。也就是機巧的詐偽不如拙笨誠實。樂羊因為打敗中山國有功,但是卻被魏文侯懷疑他的存心;秦西巴因為私放小鹿有罪,但是卻更受到孟孫的信任。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古人很有智慧,他看這個事情,他不僅僅是就事論事,而是從這個事上看他的存心。

所以中國人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孝呢?為什么講百善孝為先呢?就是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父母照顧我們無私無求,不求回報,要什么就盡心盡力地滿足什么。這個家里東西不夠吃的時候,自己寧愿挨餓,也不愿意讓兒女挨餓;自己寧愿受凍,也不愿意讓兒女受凍。這樣無私無求地付出,這么大的恩德,我們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的話,請問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

所以在這個世間,幾乎沒有人的恩德超過父母的恩德。但是我們對父母都很冷漠,都不去關愛、不去贍養(yǎng)、不去照顧,沒有孝心,這一個人就沒有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恩義、道義、情義的處事原則,他不會什么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以功利為原則進行取舍。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這個人對我有幫助,我就會對他全力以赴。當這件事或者這個人,由利變成害的時候,那對不起,我就要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句話經(jīng)常被人批判,那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這個孝子他不會忘恩負義,他對父母知恩報恩、飲水思源,這種處事待人的態(tài)度就會延及到對一切人的處事待人之中。所以我們擇偶、擇友,選擇下屬、選擇領導干部,都要看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孝子,如果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夠贍養(yǎng)、不能夠照顧、不能夠同情,一旦當了領導,他對百姓,又怎么可能生起同情之心呢?

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說,很多的領導對于人民群眾沒有感情,為什么沒有感情呢?因為現(xiàn)在人的良心、良知,都被財色名利給蓋覆住了,他對自己的父母都沒有同情、都不能夠贍養(yǎng),對百姓處于悲苦的境界,又怎么能夠生起同情之心呢?所以很多的地方都把能否孝敬父母,作為選拔干部的一個基本條件之一,這個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從這里也看到,古代的人仁愛之心,確實是延及到動物身上,延及到畜牲身上。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古人這個教育也是體現(xiàn)在生活之中。像中國在歷史上第一個寺院,官方的寺院,叫白馬寺。為什么取名叫白馬呢?因為當時的交通不是很便捷,這個經(jīng)書、僧人,都是萬里迢迢,由白馬馱過來的,對于白馬的功德不能夠忘記,所以要取名白馬寺來對它表示感恩、表示紀念。想一想,一個人對畜牲有功尚能夠知道報答,更何況是人呢?這就是把教育落實在生活之中。所以我們中國古人的這個仁愛之心,確實是做到了《孟子》上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對萬事萬物都有仁愛之心。

在《太上感應篇》中也說:“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對于昆蟲草木都不忍心去傷害,怎么忍心去傷害人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也正是這樣一種仁愛之心,使我們中國古人,他對待小動物的時候,沒有把它視為害蟲。像我們現(xiàn)在說的害蟲害蟲,都是從我的利益出發(fā),才給它們命名的。為什么叫害蟲呢?因為它傷害了我的利益。所以當人有我的時候,不僅和他人對立,也和小動物對立,也和萬事萬物對立。所以西方人的觀念是殺毒,中國的中醫(yī)的觀念是解毒。而我們把這種仁愛之心,在延及到昆蟲草木身上的時候,我們就找到了一個方法,能夠怎么樣呢?能夠不使用殺蟲劑,就能夠把我們所謂的害蟲問題解決好。

我們這一次去斯里蘭卡去參觀,我們發(fā)現(xiàn)斯里蘭卡全國沒有使用化肥,沒有使用農(nóng)藥,也沒有使用殺蟲劑。我們就好奇了,我們問他:“你們是靠什么來種莊稼的呢?”他說:“我們靠的是佛法。”怎么靠佛法呢?他說:“我們?nèi)绻徽疹欉@些小鳥、小蟲子,我們的祖先都會對我們不滿意,說我們對它們沒有同情心、沒有仁愛心。所以我們在種地的時候,特意開辟一塊園子,專門用來照顧這些小蟲子、小鳥,就是請它們到這里來覓食,而不要去吃那些給人種的蔬菜、農(nóng)作物。結果他們這樣一種方式,運用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中,現(xiàn)在在化肥、殺蟲劑普遍使用的世界上,都因為這個殺蟲劑、農(nóng)藥的過分使用,而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但是斯里蘭卡卻仍然是一片凈土。

所以我們?nèi)⒂^了之后,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們應該向誰學習?我們更應該向西方、向美國等等發(fā)達國家學習呢?還是更應該向斯里蘭卡這樣,有著濃厚的、傳統(tǒng)的,還有有著濃厚的仁愛之心的國家來學習呢?

在西方,我們都知道,說它文明國家,其實只是物質文明、物質發(fā)達而已。物質文明它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滿足人的欲望。相對于物質需求而言,實際上精神上的需求,靈性的提升,這是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應該僅僅提升物質文明,向西方的這些發(fā)達國家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精神文明,向斯里蘭卡這樣有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這個傳統(tǒng)文化沒有斷層的國家來學習。

在這個訪問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他們的很多做法、很多的傳統(tǒng)文化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說他們對父母的尊重、對長輩的尊敬,孝的觀念很重。這個孩子要去上學,如果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就要早起半個小時,干什么呢?在上學之前,先跪拜他的祖父、祖母,再跪拜他的父母、長輩、兄長等等,把這些長輩都一一打招呼之后,他才出去上學。對老師也很尊重,這個學生別人可以不看,但是老師必須經(jīng)常去看。如果這個老師在外面遇到了自己的學生,這個學生對他照顧得很周到,也會給他提供很多的便利。

而且斯里蘭卡這個國家,經(jīng)濟不是像西方那么發(fā)達,但是它從小學到大學,全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這樣的一個國家如此地重視教育,和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有相同之處。中國古人就是特別地重視教育,像這個禮、戶、吏、兵、刑、工,這個禮部是排在第一的,禮部是負責什么的呢?禮部就是負責教育的。如果宰相有事,禮部尚書就可以代理宰相來處理政事。所以所有其他的部門,都是圍繞著教育來進行的,要把人給教好這個社會才能夠和諧。我們從這個斯里蘭卡的訪問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傳統(tǒng)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而且使他們享受了一個很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的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關系,而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代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現(xiàn)代文明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和弊端。這一種智慧,是幾千年的經(jīng)驗沉淀下來的,是大浪淘沙的結果,確實值得人尊重。這個是我們講的這一段。

魏文侯問李克曰:“人有惡乎?”對曰:“有。夫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之。”文侯曰:“行此三者,使人勿惡,可乎?”對曰:“可。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能分貧,則窮乏士弗惡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不惡也。”文侯曰:“善!”——《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魏文侯向李克來請教,這個李克,又作李悝。他曾在魏國實行變法,也做了魏文侯的卿相,他也曾經(jīng)授業(yè)于子夏的弟子曾申的門下,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jīng)》一書。魏文侯向李克問了一個問題“人有惡乎?”說人有厭惡的事情嗎?對曰:“有”。人確實有厭惡的事。“夫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之。”這地位高貴的人,通常被地位低賤的人所厭惡;富裕的人經(jīng)常被貧窮的人所厭惡;有智慧的人經(jīng)常被愚鈍的人所厭惡。

聽了他的話,文侯又問:“行此三者,使人勿惡,可乎?”這個問題很好,說:“如果成為這三種人,但是又讓別人不厭惡,能夠做到嗎?”對曰:“可。”李克就回答說:“可以。”那怎么做到呢?“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我聽說如果地位高貴的人,他能夠謙恭禮敬地對待地位低賤的人,眾人就不會厭惡他了,也就是《孝經(jīng)》上說的:“居上不驕,高而不危。”就是你雖然身居高位、高高在上,但是你不驕慢,這樣的話即使身處高位,也不會有被顛覆的危險。

 中國古人這個禮,制定得特別地有味道,為什么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禮不下庶人。”很多人不理解,說為什么“禮不下庶人”呢?那是因為這個禮,它就不是對一般老百姓的要求。因為一般老百姓都忙于生產(chǎn)生活,他很忙碌,所以在禮上就不要給他們過多的約束,對他們的要求就不是特別得嚴格。這個禮主要是對誰的要求呢?就是對那些有權有勢、有財富的人他們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在現(xiàn)在社會,這個有權有勢的人,他們會坐著寶馬、奔馳、奧迪這樣的豪華轎車,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財富。在古代的時候,沒有寶馬奔馳,有錢有勢的人就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禮就規(guī)定,說你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要進入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時,就要把你的馬車車速放緩,不能夠橫沖直撞,看到過往的行人,還要給他們主動讓路。這個禮顯然是對這些有錢有勢的人要求的,因為一般人他沒有錢買那個高頭大馬拉的馬車。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看到步行的人、擔著擔子的人,他馬上就把車速放緩,主動給他們讓路,大家看了這樣的禮敬行為,會怎么樣呢?就會對這一個人生起好感,你看人家雖然有那么高貴的地位,但是還給我讓路,一點都不驕慢。

我們在中國基本上好像看不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般都是騎自行車的人、走路的行人,給那個汽車讓路。結果我們到英國去學習的時候,我們在走路的時候,遇到了車子過來,他會主動地停下來給你讓路、讓你先行。所以我們一開始覺得很不習慣,我們就對這樣的司機感覺到特別地尊敬,特別地產(chǎn)生好感。所以中國古禮其實早都有這樣的規(guī)定了,但是我們現(xiàn)在卻沒有把它保留下來,結果是那個有錢有勢的人,坐著寶馬奔馳,不僅不會給那些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讓路,反而會把自己的喇叭按得啪啪響,特別得刺耳。意思是說:你沒看我開的是寶馬奔馳,我有錢嗎,還不趕緊給我讓路。不僅是對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是這樣的態(tài)度,對于那些開的車不如他的人,他也是這樣傲慢無禮,所以這樣的人被稱為暴發(fā)戶。所以什么是暴發(fā)戶和貴族的區(qū)別呢?這個區(qū)別很簡單,就是:有權有勢而懂禮的人被稱為貴族;而有錢有勢不懂禮的人就被稱為暴發(fā)戶。當然,沒有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喜歡自己被稱為暴發(fā)戶的。

我們看到現(xiàn)在很多的人,確實掙了很多錢,但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讀幾天的書,生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在吃飯的時候、宴會的時候,還要背上幾個古文,引經(jīng)據(jù)典,生怕別人說自己沒文化、沒讀過書。這說明沒有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喜歡別人叫他暴發(fā)戶的,那怎么辦呢?那你就要把這個禮給做出來,遇到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擔著擔子的人,你要主動給他們讓路。這樣的行為一做出來了,人家才尊你為貴族。而我們一旦把這一個禮節(jié)做出來,我們主動給那些過往的行人、擔著擔子的人讓路,也就培養(yǎng)了一個人的同情心、謙恭有禮的態(tài)度。他說:“你看這大熱的天,這么冷的天,我坐在寶馬奔馳里很舒服,要冷氣有冷氣、要熱氣有熱氣,但是人家卻背著擔子,在太陽底下或者寒風中艱苦地前行,那我給人家讓路還不是應該的嗎!”所以這個禮一做出來,這個人的同情之心、謙恭有禮的態(tài)度也就培養(yǎng)出來了。這個就是古禮的好處,它能讓那些有錢有位的人不驕慢。

“富能分貧,則窮乏士弗惡也。”自己很有錢很富裕,但是沒有把這個錢用來驕奢淫逸、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是把這個財富分發(fā)給、布施給那些貧窮的人。“窮乏之士”就是窮困匱乏的人,他們就不厭惡這個有錢人了。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說有仇富心里,為什么有仇富心理呢?那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很多人的財富來歷不明,有很多人的財富是不義之財;第二,自己賺了錢之后,自己享受得很好,但是怎么樣呢?沒有拿著這個錢去幫助那些貧窮的、需要的人。我們在這次訪問的過程中,導游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師就向導游問:“你們國家違法亂紀的人、訴訟的官司、法律案件多不多呀?糾紛產(chǎn)生了會怎么樣呢?”他說:“我們這個訴訟案件很少,我們產(chǎn)生了問題之后,就到寺院,去找法師。”怎么找法師的呢?他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人偷了另一個人一個椰子,結果他們倆就產(chǎn)生了矛盾,到了法師那里,法師就問,他說:“你們倆個有什么矛盾啊?”

他說:“他偷了我東西。”“你偷了嗎?”他說:“我偷了。”“為什么要偷啊?”“因為我沒有。”“偷的是什么?”“偷了一個椰子。”那法師聽了之后就問這個人了,他說:“你有多少椰子呀?”他說:“我有好幾畝地,全都是種的椰子,有很多。”他說:“那為什么還需要讓他偷?為什么不給他?從此以后你每年給他一百個椰子。”這個案件就這么處理了。

所以你看他們的這種處理案件的方法和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的方法不一樣。西方人提出:“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我們現(xiàn)在也學習西方,覺得這理所當然。但是中國古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天下為公”的理念。你既然這么樣的富有,有這么多的椰子,他連一個椰子都沒有,他又吃不飽、喝不好,為什么不能夠給他呢?還需要人家去偷,說明你沒有仁慈之心。所以法師這樣來斷案也是很有合理之處的。所以我們從這些故事中,也是啟發(fā)我們,有錢人如果受人尊重,不受人厭惡,那就要拿著自己的錢財,去幫助、救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現(xiàn)在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很喜歡供奉財神,我們大陸的人供奉財神,很多人都供奉范蠡,但是不知道供奉財神的意義何在。很多人以為到財神面前燒一炷香、放上一些錢,就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富,這就是把這個行為變成了迷信。中國古人供奉神明他都不是迷信,他都起到教育的意義。為什么要供奉財神呢?因為這個范蠡他曾經(jīng)是越王勾踐手下一名謀士,他曾經(jīng)協(xié)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收復了失地。但是在慶功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越王勾踐可以同患難,但是不可以共富貴,所以他就帶著西施逃離了越國,來到了當時的齊國之地。到了齊國之后,他就開始做生意,結果很快賺了一筆錢,賺到了這筆錢之后,他沒有用它過上奢華的生活,反而全把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親朋好友、需要幫助的人。結果他又開始做生意,別人知道是范蠡在做生意,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因為都受過他的照顧,都愿意來幫助他。結果他又賺了一筆錢,他還是和上次一樣,又把所有的錢都散了出去,又開始從小本生意做起。結果沒想到又賺了一筆錢,如此往返做了三次。所以在歷史上有“三聚財,三散財”之稱,大家認為范蠡最會做生意,所以供財神都供奉范蠡。供奉范蠡的用意并不是希望他保佑自己升官發(fā)財、賺更多的錢,只要給他供上一些香、供上一些錢,就能夠賺來更多的錢。這樣想就是把神明當成貪官去賄賂了,怎么能夠得到保佑呢?供奉范蠡的目的就是從他身上學到賺錢的方法。怎么樣才能賺錢呢?你要懂得拿錢去布施,救濟別人。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千金散去還復來。”你左手拿了很多錢去幫助別人了,結果右手就把這個錢給賺回來了。

我們古人也說,這個財布施得財富。這個財是從哪里來的呢?很多人都喜歡賺錢,從因緣果的角度來分析:財富是結果。它的因、它的種子,就是財布施。那緣就是你的努力、你的人際關系、你的工作,如果你有這個種子的話,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yè),都會有財富的結果。

 所以我們看到同在大學教書、同當老師,但是他們的財富收入是不同的。有的人這個收入很豐厚,又有課題,又出去講課,收入滾滾而來。但是有的人就非常得清苦,只是靠自己的這個工資維持生活。什么原因呢?因為他們的因是不一樣的。我們也看到像很多的商學院的教授,講如何去做股票、如何去辦公司、如何去賺錢,如果他講的這個理論是普遍適用的話,那應該他是最有錢的人才是正常的呀!但是問題是,他只是一個窮教授,他卻也沒有賺到錢,說明什么呢?說明他的因,沒有財布施的因,所以怎么樣呢?只能靠微薄的工資來維持生計。而很多人他沒有讀過幾天書,大字都不識一筐,他做什么生意都賺錢,說明什么呢?說明他很愿意拿這個錢財去幫助別人,慷慨布施。這個道理明白了,越是富有的人越要有智慧,不要拿著自己的錢去驕奢淫逸,而是拿著這個錢去幫助別人。

下面一句,“智而教愚,則童蒙者不惡也。”有智慧的人能夠教導愚鈍的人,“童蒙”這個“童”就是幼童的意思,“蒙”是暗昧的意思。因為幼童對于事理都是暗昧無知,所以叫“童蒙”,在這里是泛指不明事理的人。如果有智慧的人能夠主動去教導愚鈍的人,這些不明理的人、愚鈍的人,就不會厭惡他了。

古人還有一句話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什么叫法布施呢?就是自己會的方法、智慧,你主動地去教導別人,讓別人也會、也明白,這個就叫法布施。他的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聰明、智慧。比如說這個數(shù)學題別人不會,來請教我,我給他講了一遍,結果在講的過程中,自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還可能找到了一個更加簡潔的、迅速的解題方法。如果你明明就會,但是你吝惜、不告訴他,這個結果就是愚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就歡喜給別人講這些道理,而你越給別人講,確實是自己越聰明,自己對這些事理也越通達。這個就是李克回答的幾個問題。

文侯聽了之后說什么呢?文侯曰:“善!”魏文侯說:“你說得太好了。”為什么太好了呢?因為他學到了怎么樣做能夠不讓人厭惡的方法。這個是這一段。

下一段:“人主之疾十有二發(fā),非有賢醫(yī),莫能治也。何謂十二發(fā)?曰:痿、蹶、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此之謂也。賢醫(yī)治之若何?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無使小民饑寒,則蹶不作;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無使倉廩積腐,則脹不作;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無使群臣縱恣,則支不作;無使下情不上通,則膈不作;上振恤下,則盲不作;法令奉用,則煩不作;無使下怨,則喘不作;無使賢人伏匿,則痹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夫重臣群下者,人主之心腹支體也。心腹支體無害,則人主無疾矣!故非有賢醫(yī),莫能治也。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yī),則國非其國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這一段話給我們講的是,當君主的通常會犯的十二個毛病,這個是用病來比喻政事上的弊端。

“人主之疾十有二發(fā)。”這個“人主”就是君主,他的疾病有十二發(fā)。“非有賢醫(yī),莫能治也。”沒有賢能的醫(yī)生,不能夠把這些病給治好。“何謂十二發(fā)?”這十二發(fā)是什么呢?“曰:痿。”“痿”就是指身體的某部分萎縮,或者失去機能的病。“蹶”,“蹶”,就是指氣上逆而生的病,輕者四肢寒冷,重則不醒人事。“逆”,就是氣不順的病。“脹”,腹部鼓脹的病。“滿”,這個“滿”通“懣”,就是滿字下面有一個心字,意思是煩悶的意思。“支”,這個“支”通四肢的“肢”,就是四肢所生的病。“膈”,這個膈,就是膈膜上所生的病。“盲”,這個盲,懷疑是肓,就是我們所說的膏肓。這個肓字,膏肓所患的病。中國古代的醫(yī)學,以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在古代醫(yī)學認為,這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肓就是膏肓上所得的病。“煩”,就是心中不安寧的病。“喘”,就是哮喘病,患者呼吸迫促,這個就是哮喘病。“痹”,這個“痹”就是風濕病,在《素問·痹論》上有一句話,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個痹就是風濕病。“風”,就是風病,像我們說的中風、痛風等等。這些都是十二種病癥,說“何謂十二發(fā)”,指的就是這十二種。

“賢醫(yī)治之若何?”賢能的醫(yī)生是怎么樣治這十二種病的呢?“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省”,就是減少的意思,“省事輕刑”就是減少事物,然后把這個刑罰讓它變得輕微,不要那么嚴厲,這個就是“省事輕刑”。如果能夠節(jié)省事物,然后減輕刑罰,這個萎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小民饑寒,則蹶不作。”“小民”就是指下面的百姓,一般的老百姓,不要讓他們感到饑寒,那么蹶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不要使這些財貨,都流到了那些權貴的手中,這個逆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倉廩積腐,則脹不作。”這個倉廩就是指儲藏米谷的倉庫,不要使儲藏米谷的倉庫米谷都積壓了、腐爛了,脹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府庫就是指國家儲藏財物、兵甲的處所。府和庫是不同的,“府”,就是指寶藏貨賄之處也,就是它藏的是寶物,還有賄賂的財貨等等。“庫”,是車馬兵甲之處也,庫裝的是古代作戰(zhàn)用的車馬兵甲。不要使府庫充實,滿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群臣縱恣,則支不作。”“縱恣”,就是恣意妄為的意思,不要使群臣肆意妄為,支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下情不上通,則膈不作。”“下情”,就是群臣、下級,或者百姓的情況或心意。不要使這個群眾或者百姓的心意,不能夠為上所知,膈病就不會發(fā)作。

“上振恤下,則肓不作。”“振恤”,就是賑濟的意思。上面有權有勢的人,能夠賑濟、體恤下級的百姓,膏肓的病就不會發(fā)作。

“法令奉用,則煩不作。”法令都能夠依法來行事,心煩的事情、病癥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下怨,則喘不作。”不要使老百姓怨聲載道,哮喘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賢人伏匿,則痹不作。”不要使圣賢人、有德行的人都隱居,這樣的話弊病就不會發(fā)作,風濕病就不會發(fā)作。

“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不要使百姓總是作詩誹謗朝政,風病就不會發(fā)作。

“夫重臣群下者,人主之心腹支體也”。“重臣”,就是國家所倚重的、權位很高的臣子。“群下”,就是指下級,或者是群眾等等。如果重臣和群下,國家所倚重的臣子還有群臣僚屬,都是君主的心腹肢體,那么“心腹肢體無害,則人主無疾矣。”如果這個國家所倚重的臣子還有百官、僚屬,都沒有什么問題,那么這個君主就沒有病了。

“故非有賢醫(yī),莫能治也。”因此,不是有真正高明的醫(yī)生,對于君主的這些病都治不好。

“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yī),則國非其國也。”說一般的君主都有這十二種疾病,如果不任用賢醫(yī)來治病的話,這個國家就不稱其為他的國家了。

這個是告訴我們,國君有十二種病癥,是有原因的,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夠把這個病給醫(yī)治好。這一段也是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中國古人,像在民國的時候,就有一個王鳳儀老先生,他專門研究人的病癥和五倫關系的關系。就說如果一個人在五倫關系中沒有做好,他就會得各種各樣的病,這一段話也有類似之處。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病,他的病因是很多的,他也不僅僅是做比喻,說借人體所生的病來比喻國君在政治上的錯誤措施。實際上如果人做不好,確實也會有種種不同的表現(xiàn)。王鳳儀老先生這個書就告訴我們,人要在五倫關系中,負責盡職地做好,這些病就自然地不會產(chǎn)生了。這是我們所學的這一段。

齊景公使使于楚,楚王與之上九重之臺,顧使者曰:“齊亦有臺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階三尺,茅茨不剪,采桷不斫,猶以為為之者勞,居之者泰。吾君惡有若此者乎?”于是楚王怉如也。——《群書治要·韓詩外傳》

齊景公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國君,是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他在位五十八年,也是齊國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齊景公使使于楚”,他派遣了一個使臣出使楚國。“楚王與之上九重之臺”,九重就是九層,楚王和使者一起登上了九層的樓臺。“顧使者曰”,“顧”,就是回頭看,回頭的意思。回頭看了看使者說:“齊亦有臺若此者乎?”說齊國也有這樣的樓臺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階三尺,茅茨不剪,采桷不斫,猶以為為之者勞,居之者泰。吾君惡有若此者乎?”使者的回答很巧妙,他說:“我們的國君有治位之堂,就是處理國政的廳堂、朝堂。”“土階三尺”,堂前只有三尺的土臺階。“茅茨不剪”,“茅茨”,就是茅草蓋的屋頂。茅茨不剪就是代表了他崇尚簡樸,不事修飾的意思。“采桷不斫”,“桷”就是方形的椽子;“斫”,就是雕飾的意思。就是他的茅草蓋的屋頂沒有加以修剪,應該彩繪的椽子,也沒有雕琢裝飾。“猶以為為之者勞”,還認為修建朝堂的人太辛勞了。“居之者泰”,而居住在里面的人太安泰了。“吾君惡有若此者乎?”我們的國君哪里有像這樣的樓臺呢?聽了他的回答,“于是楚王怉如也。”這個“怉”,就是不安的樣子,聽了他的話,楚王顯得很不安,覺得也是自己太奢侈了。

我們看在古代這個國君都要“視民如傷、愛民如子”,要特別地珍惜民力。所以作為統(tǒng)治者,都不是以朝堂的豪華為榮。也就是說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地方政府,都是把自己的政府大樓蓋得多漂亮引以為榮。恰恰相反,他還崇尚節(jié)儉,以節(jié)儉為榮。

我們看在《典語》上有一段話就告訴我們,做君主的應該節(jié)儉愛民。這一段話說得很好:“上天生養(yǎng)了萬民,把他們授予君主,所以君主綜合治理天下,接納養(yǎng)育眾多的庶民。做帝王的人處在最高的地位上,管理著眾多的諸侯之國,統(tǒng)治著億萬之多的民眾,擁有四海之內(nèi)的資財,這就是他所以尊貴的原因。然而,他的宮殿屋宇壯觀,出自民眾的勞動;用具服飾,珍玩之物,來自于民眾的錢財;上千的車輛、上萬的坐騎,都來自于民眾。如果沒有上述三者,天子就是巍然獨處,也沒有什么尊貴可言了。那么明智的君主知道是憑借民眾才得以尊貴,國家就必須有好的政策,然后才能達到太平。他們憐憫民眾,憂慮勞累而通宵達旦,日已西落都忘記了進餐,以自己的所想來推想民眾的心愿,致力于博愛大眾。御駕來到了華美的宮殿,看見長廊、欄桿的光彩美觀,就期望人民都有安身的宅院、有居住的房舍;窈窕的女子擠滿了庭堂,美麗的家人侍奉在身邊,就期望人民都有適合的配偶、家室的溫暖;吃著肥美的魚肉,喝著醇香的美酒,餐用珍貴的膳食,就期望人民都有買糧的資財、充饑的飲食;軟軟的皮衣增加溫暖,衣裳以重疊的絲絮做成,就期望人民都有保暖的衣服、御寒的儲備。

以上這四個方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情所共有的。所以明智的君主享樂于上,也希望天下的男女歡喜于下。因此,他的仁慈廣泛潤澤,家家安居樂業(yè)。這樣他親臨戰(zhàn)場,兵士都會為他舍生忘死;治理國政,人們也都會尊奉他的教導。這就是先王之所以能夠豐其福祉,享受長久的原因。如果百姓住的沒有遮風擋雨的住所;家中沒有匹配的伴偶;口中沒有充饑的食物;身上沒有遮體的衣服;締結了婚姻,但是卻沒有錢去行聘禮;死亡埋葬,也沒有錢去吊唁;饑腸轆轆、嚴寒入骨、悲傷憂愁、摧心裂肝…即使有一百個舜,也不能夠杜絕其怨恨的聲音;有一千個堯,也不能成就其大治的事業(yè)。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體恤民眾、教育士人,自己以仁愛之心待下,由近及遠,教化通達天地萬物,不擔憂人民不安樂,所以才能使國家治理步入坦途,使他的道德教化傳播四方啊!

你看這個我們《群書治要》上,都是這樣好的教誨,當君主、當領導的,常常讀誦一些這樣的提醒,對自己的行為也會有很多的提醒。

那我們看古代的帝王,他不僅僅是這樣學的,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比如說我們看《史記》,看到了有一段記載漢文帝的,有一段就是這樣說的,說:“漢文帝,即位二十三年,他的宮室、園林、狗馬、服飾都沒有增添,有不便于人民的事,便立即放棄不做,以有利于民。漢文帝曾經(jīng)想造一個露天平臺,但是一計算,要花上百斤的黃金,結果文帝怎么說呢?他說:‘百斤的黃金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產(chǎn)業(yè),我享有先帝的宮室,還常擔心會辱沒先帝,要露臺干什么呢?’所以就停止了這一個工程。文帝經(jīng)常穿著粗絲的衣服,他所寵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許拖地,帷帳不能繡花,以表示質樸,做天下的表率。修建霸陵都用瓦器,不許用金銀銅錫做裝飾。不修墳,想要節(jié)省,不煩擾百姓。”這個就是講漢文帝他雖然當了皇帝,都即位二十三年了,但是他的所用、所行都沒有增添,而且自己首先力行節(jié)儉,能夠珍惜民力。所以這樣的皇帝在我們的歷史上有很多,他們身體力行,給大臣、給百姓都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才能夠達到國家安定和諧的局面。所以文景之治那也不是偶然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現(xiàn)在的領導者學習和效仿。

    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網(wǎng)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wǎng)站建設多維網(wǎng)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