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王部長
尊敬的李部長
尊敬的馬會長
諸位企業家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應全國工商聯的邀請,和大家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我們都知道,現在國學熱在中華大地普遍升溫,大家對中國式的管理,也越來越有信心.那么中國式管理的精髓是什么呢?如果能夠用四個字概括一下,這個中國式管理的精髓,就是“君仁臣忠”這個君就是領導者,這個臣就是被領導者。領導者仁慈關愛下屬,被領導者竭忠盡智的 ,竭盡全力的完成領導者交給自己的任務,這就是盡到了忠心。這兩句話看似簡單,這四個字兩個要求,但是要把它應用在企業管理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是怎么成為經營之神的呢?他就是把這樣一種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所以被譽為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位廠長,有一次沒有來上班,結果恰恰不巧在這個時候,企業著了火,燒了大片的廠房。結果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諸位朋友 ,如果您遇到這樣的問題,您會怎么處理呀?您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去追究責任。但是松下幸之助卻不是這樣做的,他首先去調查原因,這個廠長為什么沒有來上班。經過一調查才發現,這個廠長的母親得了重病,而且住進了醫院。他是一位孝子,于是他就去照顧母親了,沒有來上班。誰知道恰恰不巧,在這個時候卻發生了火災。知道這件事之后您會怎么處理呢?知道這個原因之后,松下幸之助馬上帶了禮物,親自到醫院探望廠長的母親。并且安慰的說:“你的母親已經得了重病,而且都已經住進了醫院。但是這一件事我卻沒有關心到,那么這一件事我也有責任。你就全心全力的把你的母親照顧好,這件事等你母親出院之后再說。”結果他的母親康復了,他又回到了企業。那么松下幸之助怎么處理的呢?他并沒有給他以嚴懲,只是給他調離了一個工作,而且仍然是委以重任。諸位朋友, 我們看一看,假設如果您是這一位廠長的話,您的領導者以這樣一個信任的心、關愛的心 、體諒的心來對待你,你將以什么樣的態度,回饋他的信任呢?那一定是竭盡全力的
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讓領導放心。這就叫君仁臣忠。
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從松下幸之助身上我們看到,他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特點:
第一就是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任何事做的沒有達到理想的預期目的,沒有達到好的效果,不要先去責怪別人,而是馬上反省自己:這件事我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所以在堯舜禹湯 ,文武周公的時候,天下可以垂拱而治。為什么可以垂拱而治呢?首先一個要素就是這些領導者,能夠率先垂范,能夠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第二點 他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為什么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呢?因為一個孝子,他有恩義 、有道義 、有情義,他不會做出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事情來。所以他對領導就會很忠心。
第三就是君仁臣忠。他做到了君 、親 、師的責任,不僅僅當領導者管理屬下,率領屬下,而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這就是作之親。現在很多企業家都在說,自己沒有執行力,執行力越來越差了。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請問諸位朋友,哪一個企業家是像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的呢?誰是像關愛兒女一樣關愛屬下的?請舉手。所以你看,我們沒有起到作之親的責任。
在《群書治要》上,姜太公對周文王說:“要想治理好天下 ,怎么樣呢?就要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人民。像兄長慈愛弟弟去慈愛人民。見到他們勞苦奔波,要想方設法地解決他們的問題。發自內心的給以關懷和幫助。”所以作之親很重要。當然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兒女也沒有執行力了。比如說我們看《弟子規》,前面入則孝有四句話,說“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 ,須順承。”但是當您叫您家孩子名字的時候,比如說您說:“小明啊,”他都是怎么回答的 ,怎么表現的呢?有沒有誰家的孩子,無論他在做什么,
一聽父母叫他的名字,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恭恭敬敬的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還給你鞠一個躬說:“請問爸爸媽媽有什么事嗎?”誰家的孩子是這樣表現的請舉手,大家可能還覺得很奇怪。那么我們再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孩子對父母很恭敬 ,很有禮貌,這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呢?是正常的。那為什么我們又看到這樣的表現,會覺得有點兒可笑不太正常呢?因為積非成是。我們把錯誤的積累多了,我們認為是正常的,那個正常的,孩子對父母很恭敬 ,很有禮貌,我們反而覺得不正常了。那么孩子為什么沒有這樣的表現了呢?因為我們沒有教。
中國古人說國有國法 ,家有家規。諸位朋友,你們家現在還用家規教導孩子的,請舉手。誰們家還用家規在教導孩子呀,所以你看他不聽你的,甚至還有逆反心理,這也是正常的了。所以原因在哪里呢?因為我們沒有起到師的作用。這個師, 為人師表。最重要的是正己化人,自己做好了 ,給他做一個表率,這樣他才能夠跟著你做正確的事。
所以在《孟子》上有這樣一句話,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之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手足一樣,加以關愛,那你發現被領導者會怎么回饋你的呢?他會對你加倍的回饋,
甚至把你當成心肝寶貝一樣,更加的關愛。相反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領導者把被領導者雇傭來了,說我已經給你出錢了,你給我出力就好了。把他當牛做馬的來使喚 ,呼來喚去,還不把他當人看。結果在下班的時候 ,在超市里,
這個屬下遇到了領導,都是這樣的表現,那就是一低頭沒看見就過去了,就像看到了一般的陌生人,沒有太多的親密。那更有甚者,“君之視臣如土芥”,就像某些地方的煤老板一樣,把這個曠工雇傭來了,連最起碼的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證。要榨干他們的最后一滴血汗,結果則臣之視君如寇仇,這個被領導者說起老板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我們那個老板簡直就是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像仇敵一樣加以痛恨。所以諸位朋友,你的屬下對你的什么態度,取決于什么呢?歸根到底取決于你對待他們的態度。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當企業經營出了狀況,老板拿不出工資了。西方人都講人權,你不給我工資,對不起 ,你侵犯了我的人權,這還得了,所以這個員工都罷工,甚至會示威游行。
這種不理性的舉動,使企業雪上加霜。所以很多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紛紛倒閉了。
但是諸位朋友,我們知道韓國的員工是怎么做的嗎?韓國的員工,不僅沒有去罷工、 示威游行,反而把他們平時的積蓄和存款都拿了出來,交給了他們的老板,說:“老板這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有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都得益于您對我們的關愛,
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我們愿意和您同舟共濟, 共渡難關。這些錢請您先拿去用,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之后再說。因為一旦這個企業倒閉了,我們幾千人的家計也就沒有著落了。”諸位朋友 韓國員工這樣感人的一幕,我們是不是聽起來,既覺得熟悉 ,又感到陌生啊。為什么感到熟悉呢?因為那是我們丟失的傳統文化。比如說我們即使看民國時候的電視劇,這個主人家道衰落了,
但是仆人仍然跟著他不離不棄,不會因為他不給自己工資了,拿不出工資了,就毅然離他而去。那為什么我們又感覺到很陌生了呢?因為假設今天我們的企業遇到了瓶頸,我們能否保證自己的員工,做出像韓國員工這樣感人的舉動呢?我們有沒有信心呢?
所以現在中國文化,在中國面臨著斷層的危險,什么叫斷層呢?就是這個東西我們在經典中還能看到,但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 ,須順承。”
我們在經典中知道,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已經看不到了,這就叫斷層。
所以傳統文化要到哪里去找啊?到哪里人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呢?在韓國人的生活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一個青島的企業家,他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后,這個企業管理的特別好,
人與人之間彬彬有禮,結果有一個西方人來參觀企業,他一進門 ,這個門衛就給他鞠了一個90度的鞠躬禮,結果參觀完之后,
這個老板也很滿意。他就問, 他說劉總:“你們這個企業有多少人是日本人呢?”這個劉總覺得很奇怪,他說我們企業全都是中國人,沒有一個是日本人。結果這個外國人怎么說呢?“可是我進門的時候,那個門衛給我鞠的躬,可是一個標準的日本禮啊。”
這個人很愛國,他就很激動的說,他說:“日本人的文化,全都是我們中國人的,是向我們中國學習的。”所以他就拿出《弟子規》給他看,你看這個揖深圓 ,拜恭敬,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的禮節。但是諸位朋友,揖深圓 ,我們還能在生活中看得到嗎?我們在哪里看到了呢?我們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看到了,所以日本人見面鞠躬我們覺得正常,中國人鞠躬就不正常了。所以禮儀之邦的文化,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這就是斷層的危險。
我們再看中國式管理,能夠達到什么樣的境界呢?在《史記》上就記載著,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把法律設計的很嚴苛,
只要有人觸犯法律就給以嚴懲。結果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鄭國的子產治理鄭國的時候,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完美, 很合理,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做單父的地方官,他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并且把仁義忠恕的思想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后怎么樣呢?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子賤有一個同學叫巫馬期,他就很想了解子賤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就趁著夜色來微服私訪,結果看到有一個人在捕魚,但是奇怪的事兒是他捕上了很多魚,看了一看又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馬期就走上去問:“我看您捕魚,為什么捕上了一些魚又把它放回到河里了呢?”這個人怎么回答的呢?他說:“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殺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而我剛才捕上來的
恰恰是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它放回去了。”巫馬期很感慨,
回來就向孔子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做到,即使沒有人看管,在夜色下捕魚,但是就像有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知道他是怎么達到這種境界的。”孔子說:“子賤曾經說過,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有至誠恭敬之心,這個影響自自然然的會波及到遠方。
他就是把這種方式運用到管理之中了。你看這個捕魚的人,可能并不認識他們的長官子賤,但是子賤那種為民著想,視民如子 ,愛民如子, 視民如傷的心,能夠為他們所體會,知道他所制定的每一個制度政策,都是為老百姓的長遠利益著想的。所以他的每一個制度和政策,老百姓也愿意去擁護,愿意去支持配合。”
所以孔老夫子說:“這個信字特別的重要,必須讓政府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愛戴。如果一個人不信任政府,老百姓不信任政府,那么你做的任何決策他都不去配合,都會有懷疑,這個就很難再執行政令了。
諸位朋友,我們希不希望自己也能夠達到不忍欺的境界呢?無論我在和不在,這個員工表現的都一樣呢?如果我們希望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式管理的具體的一些方法道理。第一我們看一看治國之道,治國 、治企 、治家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第二與此相應的管理之道。第三致富之道。第四理財之道。最后道中之道。
我們首先看第一治國之道。一個國家 ,一個企業,怎么樣能夠和諧發展呢?孔老夫子講的很簡單 ,富之教之。有一次孔老夫子到魏國去考察,冉有給他駕車子。孔老夫子說:“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很稠密了。”冉有就問:“人口已經很稠密了,還應該做什么呢?”孔老夫子說了兩個字“ 富之”,就是要使人們富裕起來。那已經使人們富裕了,還應該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回答兩個字“ 教之”,要教育他們,把人教好了, 人心向善了,這四個字做好了,這個國家社會就和諧了。
在《論語》中我們看到,孔子從來沒有否定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比如他說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諸位朋友,誰不喜歡富貴的地位 ,請舉手。沒有人不喜歡,所以孔老夫子的話很平實。他說每一個人都喜歡得到富貴,但是怎么樣呢?“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如果用不道德的方式獲得富貴,我寧愿不處于富貴的地位。他還說“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這個天邊的浮云聚散無常。如果我通過不道義的方式獲得富貴,這個富貴于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是守不住的。
那么《孟子》也是如此,《孟子》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在干嘛呢?都在交相的爭奪利益。那么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為什么危險了呢?我們可以從現前的現實看到,我們連食品安全都出了問題,我們連呼吸的空氣 喝的水都不再干凈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大家只談利不講義所導致的。
所以孔老夫子、 孟老夫子沒有反對人們去追求利益,只是反對不正當的追求利益。那么《孟子》還說:“飽食暖衣 , 逸居而無教, 則近于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也有了房子住,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人就墮落的離禽獸不遠了。
諸位朋友看了這句話有什么感受呢?感受到古人所說的話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比如說我們看到網絡上各種各樣的逆倫現象,違犯倫常的現象。我們就會在思考一個問題,
人和禽獸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幾希,
幾希就是很小很小的一點點,只不過這一點點人把它保留下來了。
但是禽獸把它丟掉了。所以在《禮記》上也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 ,不亦禽獸之心乎。”他說你看這個猩猩啊,能夠學人講話,但是雖然它能夠學人講話,也是一只獸而已。有的時候鸚鵡也會學舌,雖然學舌也是一只禽獸。現在的人不懂了禮,不懂得用禮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那他雖然講話,不也變成了會講話的禽獸了嗎?所以古人制禮作樂,就是讓人成為人,讓人活得更有人的尊嚴。那么這個禮,我們古人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很多人說這是等級觀念的體現,這個恰恰體現了不平等。實際上我們對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誤解,為什么禮不下庶人呢?因為老百姓他忙于勞作,所以這個禮對他們不作出要求,而為什么刑不上大夫呢?因為古代的士大夫都是讀書人,他非常的羞恥心,他一旦做錯事,給他要判決,那不需要把他捆綁著,或者是怎么樣的,讓他失去尊嚴。他自己如果犯了重罪呢?就會跪地自裁,不需要再把他怎么樣要,要當庭審判再打他。再怎么樣的,這樣的話有損一個讀書人的尊嚴。所以這個刑不上大夫啊,是因為古代的讀書人,都有禮的觀念。所以他非常的有羞恥心,一旦自己做了錯事,他自己就不好意思,就自覺了,不需要你再去給他判決。所以古人的這個禮是對誰講的呢?都是對那些有錢有勢的人講的。
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有錢有勢的人會坐什么車啊?大家坐什么車來的啊,坐寶馬奔馳是吧。那么古代的人沒有汽車,那么有權勢的人坐什么呀?坐馬車,高頭大馬拉的馬車。那么這個禮上就規定了,他說當你坐著高頭大馬拉的馬車,進入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要入國不弛,你一定要主動的把車速放緩。看到過往的行人,還有人擔著擔子在那行走,你要主動的給他們讓路。那你把這一個動作做出來,大家佩服你贊嘆你,說你看這個人不僅有錢有勢,還懂得禮。所以尊重你把你稱為貴族,那么貴族和暴發戶的區別何在呢?貴族和暴發戶的區別就在于一個懂禮而另一個不懂禮。區別就在這里而已。
比如說我們現在有錢有勢的人,確實開著寶馬奔馳路虎,但是他開在路上,會不會主動給那些開桑塔納的人,騎自行車的人,擔著擔子的人,步行的人。主動讓路呢?不僅不會主動讓路,還把那個喇叭摁的啪啪的響,生怕人家不知道他開的是寶馬奔馳。這就叫暴發戶。
那么諸位朋友,有哪一位有錢的人希望別人稱自己為暴發戶的請舉手,我想沒有一個人希望別人說自己是暴發戶,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認為自己有文化,所以怎么樣呢?特別還要學一些《論語》上的話,《詩經》上的話,和朋友交談的時候,還引經據典,所以沒有人希望自己被這樣叫,所以他就愿意守這個禮。
諸位朋友,當你把這一個動作做出來的時候,你能主動給那些步行的人,騎自行車的人讓路的時候,你突然對自己也很佩服 很尊敬,你看我很有仁愛之心,我雖然有錢我還懂得體諒別人
為人著想,你看你這個仁慈之心也同時培養起來了。所以這就是禮的好處,它和法相比,不僅僅規定了人外在的行為,而且也培養了人內在的情感。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大家經常說有知識沒文化。諸位朋友這句話怎么理解呢?我們可以讀到碩士 、博士,我們可以考試都打百分,但是我們做不到。
比如說我們早的時候,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對吧,我們考試的時候也能給它倒背如流,打滿分。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還把白花花的大米 、白面隨便的丟棄、 浪費,這就叫有知識沒文化。很簡單, 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這個文呢? 就是文章 、文字、文藝 、禮樂、 詩歌等等
詩詞歌舞、 戲劇小說、 文章 、文藝都是文,那么你看了這一個文章 ,看了這首詩,聽了這首歌,能夠對你的行為產生變化
變化氣質,使你轉惡為善。本來不孝順的懂得孝順了,本來不感恩的懂得感恩了,本來不節儉的懂得節儉了,這就叫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所以古人說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么呢?因為他的言行舉止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那么我們現在的人,人人都在為利益而奔忙。那么在《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中湯恩比先生說
人類的生存,沒有比今天更危險的時代了,這種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是人類自己招致的。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爛用于利己主義、 邪門歪道和罪惡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險。正因如此他才遠比地震、火山爆發 、暴風 、洪水、干旱、 病毒、 細菌,還有鯊魚和猛虎更加危險。但是諸位朋友,我們意識到這種危險了嗎?我們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我們打一個比喻,當有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全國上下會嚴陣以待如臨大敵,當然這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于此相比,由人心的墮落則產生的社會問題,甚至引起的災難,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湯恩比先生說,這其實比自然災害還更加危險。那么這個就是說要治理人心要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管理之道。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管理之道。那就是禮主刑輔,要以禮儀的道德教化為主,以刑法為輔。那什么是這樣一種觀念呢?為什么不以法為主,以道德教育為輔呢?因為如果我們僅僅重視
法律監督機制的嚴苛,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那就難以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句話說:“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那么關于倫理道德這種禁于將然之前的效果,我們可以從婚禮來做一個例子,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把婚禮看的很重要,男女雙方要結婚,那有六個婚禮的步驟。就是在結婚這幾天也有很多步驟,都是提起兩個人對婚姻的責任感。比如說男女結婚前三天,
男方三日不奏樂,女方三日不熄燈。那為什么三天都不熄燈呢?
很多人說那不就是迷信嗎?現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的形式,但是這些形勢不為所知,它的教育內涵被忽視了,被人們誤以為是迷信。因為再過三天這個女兒就要出嫁了,趁著她還在家的時候抓緊時間,給她以為人妻為人母的教育。所以徹夜不眠抓緊時間教育女兒。那么在迎親這一天,丈夫這個新郎就很早起來了,起來之后做什么事呢?他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為什么呢?因為兩個人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他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整個家族的延續。那么他要臨行之前他的父親
要給兒子敬酒。我們知道中國人特別的講究長幼有序,平時吃飯的時候,都是兒子畢恭畢敬的給父親敬酒。但是這一天這個次序顛倒了,是他的父親給兒子敬酒,而且還是代替他的祖宗給兒子敬酒。所以這個兒子就感受到我今天所做的這件事與眾不同,那他來到了岳父岳母的家里,岳父岳母親自把女兒的手交到了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說:從此以后我這女兒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給你了。
你要對她負責任 ,很關愛,這個新郎也能夠體會到,岳父岳母的心情。一方面嫁女兒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擔憂,因為不知道這個女兒到了婆婆家里會不會受氣,婆媳關系是否能夠處理好等等。所以這個新郎就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們為自己培養了一位賢內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
自己會善待他們的女兒。這樣呢這個女子才被娶上了花轎,她坐上花轎之后,一定要做一個動作,不知道以前大家有沒有做,做什么動作呢?就是把她的香扇從這個轎子的窗口給扔出去。那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動作呢?這就是提醒這個女子,以前在家的時候,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千金小姐,這些壞脾氣小姐的習氣都很嚴重。比如說這個天氣稍微熱了一點,還要拿扇子扇一扇,說這個天氣好熱。你看這嬌里嬌氣的小姐習氣挺多,但是今天你要去為人妻為人母了,這些小姐的習氣壞毛病,全都隨著這一把香扇拋出去,拋的一干二凈。這樣才被娶到了婆婆家里,這個公公婆婆,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結果他們從主人的位置退了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這個兒媳婦從主人的位置迎了上來。什么意思,從此以后我們這個家就托付給你了,你是我們這個家的主婦,那個責任很重大。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 ,輔助丈夫,下還要教育好子女。
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厚德載物。《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告訴我們女子要效仿大地的德行。那么大地有什么德行呢?第一它很厚重,所以你必須很厚道。第二它很安靜 ,很沉穩,不能夠地震是吧。你看地震的時候,在上面的人就驚慌失措了,中國的文字也是一個智慧的符號。大家看看這個安字是怎么寫的呢?安字是一個寶蓋,寶蓋在古代代表一個房子。下邊是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在家才能夠有安寧,才能夠有安定,這個家才能夠安穩。所以做女子的不能夠常常往外跑,是吧,否則家里誰料理呢?這個女子她的德行越深厚,他一家的幸福越有保證。
而且這個大地,無論你扔給它臟的東西,還是干凈的東西,它都照單全收沒有怨言。說明什么呢?說明這個女子要忍辱負重,這個家庭才能夠安寧 ,才能夠幸福。
那么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這個交杯酒也喝的很有味道。這個交杯酒是拿一個葫蘆一切兩半,一人一半。然后里面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是苦的,喝了這一個交杯酒之后,就說明夫妻從此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 白頭偕老共度一生。這還不算,兩個人喝完酒之后,還要把兩個葫蘆瓜拿繩子系在一起,掛在墻上。
什么意思呢?提醒夫妻兩個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就忘記了兩個人結合時最初的發心。
諸位朋友,你們結婚的那一天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發心的。我們現在講不忘初心,這個不忘初心哪里都可以用。我們結婚時的那個初心是什么?有沒有一個人一個女子坐在轎子里是這樣想的,她說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可被我逮到了,我一定要搞的他們家家破人亡。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在結婚的時候是這樣發心的。那都是怎么想的呢?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我們終于可以每一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 ,互相照顧,白頭偕老 ,共度一生了。所以你看一看這個葫蘆瓜,想到兩個人最初的發心,那就不會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影響了夫妻和睦相處的主旋律。所以這個就是禮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所以你看現在很多貪污腐敗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給他抓起來嚴懲,那么確實可以把他關進監獄。但是他給國家造成的損失
已經不可彌補了。所以中醫上也有句話說,“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醫生 、真正高明的管理,是讓這個消極腐敗的現象根本就不發生,那怎么不發生呢?那唯有靠禮儀的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
那么第二如果我們忽視了禮,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會導致第二個問題免而無恥。什么意思呢?你看我們現在的企業管理都是這樣的,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用這個來引導人。如果他觸犯了就給他以刑法的處罰,比如說員工遲到就罰款而且重罰,這個時候人民因為怕你處罰而免于去做壞事,但是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的做壞事,還認為這是自己聰明智慧的表現,逃避法律的制裁。比如說我們用現代的科技方式來打卡,
員工來了打一個卡,員工走的時候打一個卡,諸位朋友中間這一段時間,他在哪里呢?即使中間這段時間你也能監控他,他是不是在座子上,他所思所想是不是和他的工作相關,是不是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之上了呢?你也很難把控.所以在蘇州有一個固锝企業,他們學習傳統文化之后,他說我們要把家文化來引入企業,那么既然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有沒有誰們家有打卡制度的呢?誰們家有打卡制度的請舉手,所以他們把這個制度給廢除了.那么是不是廢處之后人們就早退了,就遲到了呢?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有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結果這個員工反而更加竭盡全力的來工作了.
所以我們看孔老夫子說的這句話,讓我們現在人特別值得反思.因為我們現在還以不能欺 、不敢欺為先進,但是中國古人早就提醒我們:“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
在《淮南子》上,對這句話展開的更加充分,他說法律能夠殺掉不孝的人,但是培養不出孔子 、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律也能夠把偷盜的人給以刑法的處罰,但培養不出伯夷、 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么所成就的呢?這是靠教育所成就的。
那么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呢?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還會出現第三個問題,那就是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有一次我們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有一位西方的學者她也是一位女士,她站起身來用非常諷刺的口吻說:“你們中國人千萬千萬不要盲目像我們西方學習,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西方國家,并不像你們想象的那么理想,恰恰相反還出現了幾千年前,老子所描述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很難得這一個西方的學者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話,
那就是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我們的法律條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多 更嚴密 、更細致。只要出現什么問題,我們就有相應的法律來對峙。但是社會因此更加安定和諧了嗎?恰恰相反,違法亂紀的人鉆法律空子的人依然很多。所以在《袁子正書》上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能制止人民作惡的心,而僅僅是以刀具也就是刑法。禁止人外在的行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執行死刑,執行判決,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為什么不能制止呢?因為人們的惡心作惡的心沒有改變,所以如果我們僅僅重視法律嚴密 、具體 、細致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就會出現,法出而奸生 ,令下而詐起的現象。這個法律一出臺奸詐的情形就產生,這個命令剛下達,奸詐的行為就興起。就像以湯止沸 ,以薪救火一樣,愈甚亡益也,于事無補。那么這些并不是說法律不重要,而是說所有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壞了。那么怎么樣拯救人心呢?要拯救人心,不是靠一兩個法律條文的出臺就能夠達到目的的。那必須要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教化,所以中國古人的管理之道,是以禮儀的教化為主,而以刑法的處罰為輔。
那么在歷史上成康盛世的時候,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治理期間,囹圄空虛就是監獄沒有犯罪的人。刑措不用,這個刑法雖然很嚴密很合理,但是都擱置不用。為什么擱置不用了呢?因為沒有人去作奸犯科,那他是怎么達到這一種結果的呢?其實就是因為重視了禮儀的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
所以孔老夫子說:“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我們用道德來引導人們,用禮儀來教化人們,人們有了羞恥心,從心底不愿意去犯錯,而且還有人格有人心的歸附。
那么第三點我們講一講致富之道。因為我們都是做企業的,這個財富是從哪里來的呢?財富的根本在哪里?在《大學》上說
“德者本也 財者末也”。什么意思呢?這個枝葉花果就是末,這個根本就是像大樹的根一樣,這個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外在的表現。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 “厚德載物”。你外在的財富 身份 、地位 、名聲,要靠什么來承載呢?要靠一個人深厚的德行。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我們現在很多人本來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風順的步步高升,但是卻突然鋃鐺入獄了什么原因呢?其實就是因為不懂得這一句話所導致的。這句話什么意思呢?你的財貨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那會怎么樣呢?大家說會怎么樣,那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當然很多人會對這一句話表示懷疑,中國的古圣先賢也知道后人會懷疑,所以他就做了這樣一個比喻,
在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 ,鴆酒止渴,非不暫飽, 死亦及之。”取不義之財的人
坑蒙拐騙、 貪污受賄 、違法亂紀,甚至做那些毒食品等等各種各樣的,就像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來止熄自己的饑渴,這樣達不到目的,還給自己招致了殺身之禍。那么古人還把財富敗散的方式,給我們概括了一下,概括為五個方面,說這個錢并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得了,它實際上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
首先就是官府。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 違法亂紀賺來的,后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所以賺到你手了你也守不住。像我們看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和珅的例子,我們看了和珅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的例子。當然很多人看了會覺得,這是不是歷史上一個偶然事件,代表不了普遍的規律呢?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歷史感應統計》,這本書就是專門把政史之中類似的案例全都摘抄出來,有這么厚,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其實不是偶然的。
那么第二是水災、 第三是火災,這些自然災害呢,也會把那個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剽奪走。
第四是盜賊。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盜亦有道”,盜賊也會專門偷盜 、敲詐 、勒索為富不仁的人。
最后一點防不勝防是什么呢?就是不肖子孫 敗家子 啃老族,不賢德的子孫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敗散掉。當然我們古人這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導我們要學會去觀察,知道不義之財其實確實像浮云一樣,它是守不住的。“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的規律,那么是古人總結了歷史經驗,所得出來的規律。
所以“經者長也” ,什么是經?經典上所講的道理,都是恒常不變的規律。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像我們前不久有一部紀錄片叫《鑒史問廉》,也是把歷史上類似的案例總結了一遍。
那么這些案例都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在民國的時候,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云臺,他出任上海商會的會長。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他和滿清末年那些后代子孫交往很多,耳聞目睹了這些后代子孫敗落的情形。最后他忍不住就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值得大家好好看,這本書的題目叫《保富法》。也就是賺錢容易 ,貪財容易,但是要保持富貴三代以上,那就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現在為什么出現了富二代、官二代富不過三代的問題呢?其實都是因為這個“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也沒有給兒孫做一個好的榜樣所導致的。
那么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福田靠心耕”你這個福分從哪里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方寸就是指我們的方寸之心,
而回報的最豐厚的福田有三種,那就是恩田 敬田和悲田。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首先看他是否知恩報恩, 飲水思源。
在《孝經》上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而愛別的人,這個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和禮也是相背離。一個人雖然很有錢,但是連父母都不孝順,我們就可以知道,他這個事業不能夠維持很久。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懂得知恩報恩 ,飲水思源.
那么在《管仲論相》這個問題,這個故事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管仲年紀老了也得了病,他的主公齊桓公就來探望他并且向他請教,說一旦你過世了,請誰做宰相接替你的位置呢?這個齊桓公說易牙對我很忠心,因為有一次我們聊天他問我,有什么天下山珍海味沒有吃過的,我說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這個易牙回到家里,就把它的孩子給殺了,烹飪了一盤菜來呈獻給我。
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孩子,你看他夠不夠忠心。管仲說人情所摯愛的莫過于自己的兒子了,但是這個人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這個人絕對不可用。桓公聽了后說那豎刁應該可以啦,豎刁對我也很忠心,他的忠心怎么表現的呢?他為了進宮方便隨時陪我玩兒,他居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目的就是能夠隨時出入宮廷陪伴我。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身體,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相信了呢?管仲說一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是最關心的,但是豎刁可以自殘以求榮,為了求得榮寵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這個人不能用。開方應該可以了,開方對我很忠心,開方的忠心怎么表現的呢?他本來是魏國的公子,但是他來到我們齊國一住就是15年。這15年之中再也沒有回去探望父母,甚至他父母過世他都沒有回去看過,你看他夠不夠忠心。管仲說:“主公啊,一個人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了。但是開方這個人居然可以絕親以干祿,為了求得一個祿位,和他的父母親都訣別。這個人也絕對不可以相信,一定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但是齊桓公并沒有相信管仲的話,后來他就任用了這些人,結果怎么樣呢?結果自己死的很慘,死了六十多天還沒有人給他收尸
這個尸體都腐爛長蟲了。那我們給大家講這個故事呢,不是讓大家增長見聞,而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個故事來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易牙、是不是豎刁、是不是開方這樣的人呢?
很多人說怎么可能啊老師,我再怎么殘忍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給我們的領導烹飪一盤菜,我們確實沒有這么做,但是在下班之后你老板 、領導說:“你今天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客人要見,你跟我去應酬一下吧!”結果我們怎么樣啊,我們放棄了和兒女共進晚餐的時間,就陪著領導去應酬了,
你看我們連和孩子共進晚餐的時間都沒有,又有什么時間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的教育,關心他的人格發展呢?
你看在十八大之前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也是孩子的心聲。那就是爸爸回家吃晚飯,有沒有聽過?當這個孩子走到十七八歲的時候,突然做了一些悖逆社會的行為,甚至鋃鐺入獄了。諸位朋友請問我們掙多少錢,能夠挽回一個孩子的前程呢?雖然我們沒有親手殺了孩子的生命,但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我們斷送的是孩子的慧命,我們是不是殺子奉君王啊!
那我們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豎刁呢?我們現在做生意的場合,氣氛都不是很好。首先就是煙霧繚繞,這抽煙的人自己被動自殺還不算,讓旁邊的人也要跟著受害,那還要喝酒,是喝了啤酒喝紅酒,喝了紅酒喝白酒。最后是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所以十八大之后這個八項規定,實在是太好了,因為它挽救了我們很多領導干部的身體健康。那我們知不知道這個喝酒,對自己的身體不好啊?明明知道但為什么還要去喝呢?很多人說老師你不知道,我們不喝酒這個合同簽不了,我們喝了這個酒,對方一看一拍桌子很高興,說你這個人夠哥們意思,這個合同我簽了。你看我們這個事不就辦成了,我們存款折上的數字不就增長了嗎?
年輕的時候我們拿著身體健康,去賺得財富的增長。到老的時候有錢了,又拿著錢去買健康。諸位朋友請問我們買得到,還是買不到?即使能買到我們又是何苦呢?所以你看我們是不是豎刁
自殘以求榮呢?
那我們再看一看是不是開方。我們很多的同學到外地到外國去求學,結果在外國找了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再也沒有回到家鄉探望一下培養他成長的父母,甚至連父母過世,也真的沒有去看一下。那請問我們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干祿?
你看我們現在的人就是做著這樣,悖德悖理的事但是卻不知不覺,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德心的人有了錢之后干什么?他做慈善救濟窮苦扶持教育,最后為自己贏得了好的聲譽、
好的名聲、 好的身份、 好的地位。這就叫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沒有仁德心的人,他是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健康、自己良好的身份、 地位名聲為代價,去求得財富的增長。結果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得不償失。所以有沒有智慧的人生那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這個仁德之心從哪里培養起,知恩報恩的心從孝敬父母來培養起,關愛父母來培養起。那我們看我們現在很多做生意的人,也是沒有學過《論語,》也不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我們不妨看一個幻燈片,題目是《那是什么》
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呢,感受到兩點,第一 ,人不學不知道。這個《論語》上說,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于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
所以孝順父母首先要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那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論語》,所以他不知道對父母說話要和顏悅色。
那么這個幻燈片告訴我們第二點,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雖然他沒有學過《論語》,不知道孝敬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但是他看到了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自己的慚愧心 、孝心也就升起來了。所以人之初 性本善。人是可以教的好的。那我們對父親是這樣,我們看對母親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再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路過》。
好, 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也是提醒我們,其實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做兒女的往往忽視了,
甚至糟蹋了父母的關愛。那么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讓父母傷心的原因。那我們連父母都不能關愛都不能夠感恩,請問世界上還有誰的恩情會超過父母呢?所以一個人沒有恩義 、情義 、道義的
原則處事,他不會什么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就會以利害的原則為取舍。這個人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對他全力以赴。這個人由利變成害,那我就對他不理不睬了,甚至見利忘義了。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為什么諸事不順和不孝有關系呢?因為一個人不孝父母,是以利害的心和人相處。
那《周易》上有一句話說,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會感召和你相似氣質的人成為朋友 、成為伙伴,或者是成為下屬。那我們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與人交往,那我們所感召的朋友,也是以利害之心和我們交往,那我們做事怎么可能順利呢?所以以利交者 ,利盡而交疏,以利益相交往的人,這個利益沒有了 ,交情就疏遠了。以權勢相交往的人,權勢傾覆了, 這個交情就決裂了。以美色相交往的人,有一天我年華不在了, 臉上有皺紋了,這個愛也就終止了。以道交者 ,天荒而地老。所以要以道義情義恩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是天長而地久 ,經得起考驗。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是因為這個孝子他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這個就是恩田。
我們看一看松下商學院的一天,他是用什么來培養人才呢?
我們把他一天的一些點給大家拿出來看一下,
比如說6點10分的時候全員集合,點名之后各個學員面向故鄉遙拜父母,心中默念 :孝德之本也,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七點十分早飯,每一頓飯前全體正襟危坐, 雙手合十,口誦五觀之偈, 五種觀想。想什么呢?
第一, 此膳耗費多少勞力。我們吃的這一頓飯,比如說一碗米飯 ,看似很簡單,但是端到我們面前,不知道花費了多少人的勞力。這個農民要買來種子把它種下去,辛勤地施肥、 澆水 、收割,你看收獲的時候要浪費很多,最后把它送到了這個采購的地方,采購的人又把它賣到商場,商場又把它擺在貨架上,然后又有伙食科的把它買回來,又有廚師把它洗干凈 ,蒸熟了,
又有服務員把它端上來,所以你看這一碗米飯來到我們的面前
容易嗎?所以不知耗費了多少人的勞力和付出,不能夠隨意浪費
第二偈 自己是否具有享用此膳之功德。就是我們一天的所作所為,對國家、人民、 團隊有什么貢獻,是不是該享受此膳
第三偈 以清心寡欲為宗。吃一頓飯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第四偈 作為健全身心之良藥享用此膳。
第五偈 為走人之正道享用此膳。飯后還要雙手合十,誦念 愿此功德, 廣播天下,吾與眾生 ,共成道業。諸位朋友這種傳統從哪里學來的呢?這種傳統也是從中國文化中學來的。在寺院里有齋堂 ,齋堂叫什么名字呢?就叫五觀堂。觀想什么呢?就是觀想這五句話。所以日本的文化是從哪里來的呢?真的是從中國文化得來的
7點50分商業道德課。學習《大學》、《論語》、《孟子》和《孝經》,確立經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到最后晚上的時候10點17分點名 全體學員面壁父母,就是面對著父母的像,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10時20分全體正襟冥想。總結一天的收獲,吾日三省吾身。所以你看這個松下商學院是徹底地把傳統文化,運用到他們的教學之中。所以他們成為經營之神。
第二 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就看他有沒有恭敬心,在《易經》上:”一陰一陽之謂道”,什么意思呢?我們看有日就有夜 、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 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 ,一消一漲。而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
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所以我們說富不過三代,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呢?我們學傳統文化不要走向迷信,前一段有人說,你看我們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幾位夫人,都是山東人。所以怎么樣呢?娶一個山東的媳婦會比較旺夫。一時間這個山東的女子就比較搶手。我們這樣的話,就把傳統文化變成了迷信了。其實富不過三代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失去了教育。
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因為第一代創業的人白手起家,兢兢業業, 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 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生活,不僅不知道什么叫克勤克儉,還學會了驕奢淫逸,結果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所以富不過三代真正的原因是失去了家庭教育。
是因為你娶一個山東人就可以旺夫了嗎?那我們要進一步追問,山東的女子和其他的女子有什么不同呢?山東人他是齊魯大地 、孔孟之鄉,他受傳統女德的熏陶 ,會潛移默化,她是有德行的女子,所以才會旺夫。所以你看在《孔子家語》上就記載了一個典故。這個國君來向孔子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
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可不可以相信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呀:”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
第一損人而自益 ,身之不祥也。也就說我們所說的損人利己,你給自己招致了災禍。因為人家一有機會就要報復你,棄老而取幼 ,家之不祥也。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把孩子作為中心,把所有的關愛放在孩子身上,把老年人都放棄了,不去贍養, 不去關愛,這個叫棄老而取幼,這是家庭的不吉祥。因為你們家這個孩子,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自我為中心,成了敗家子 、啃老族。釋賢而用不肖 ,國之不祥也。我們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用
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 幼者不學 ,俗之不祥也。年老的人不愿意教了 ,為什么呢?
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最后圣人伏匿, 愚者擅權, 天下之不祥也。圣賢人都隱居起來了,
愚鈍的 、自私自利的人把持了權位,這是天下的不吉祥。孔老夫子最后還強調:“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在其中。”那么這告訴我們學傳統文化,要從哪里入手啊 從根本上入手。這個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一個人的德行,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你的福分從哪里來呢?就是你的方寸之心,這是你福分的根本。而不是你找一個人看一看相,看一看風水算一算命就可以改變的。
現在你看中央紀委也號召大家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推薦了一本書叫《了凡四訓》,這個日本天皇以一書一訓來教導兒孫。一書就是《曾國藩家書》,一訓就是《了凡四訓》。這個《了凡四訓》上把人的命運是不是有,如何改造命運給我們揭示的清清楚楚,希望大家也找來看一看。那么在《易經》,這本說明天道的書中
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兇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而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么意思呢?高山一般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易經》之中,這個高山寧愿居于平地之下。一個人雖然有錢有勢,但是他不居功自傲還能夠謙恭謹慎,這樣的人無論是上級還是屬下,都會尊重他 ,支持他。所以《尚書》上說:“滿招損謙受益 ,時乃天道。”還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所以一個人有恭敬心,謙虛謹慎這個人才有后福。
第三就是悲田。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看看他有沒有同情心,看到別人有悲苦的境界,發自內心的同情給以贊助,這就叫悲田。所以我們古人看一個人,他是看在德行上看在根本處,而不是在肢解上做文章。
那么第四我們看一看理財之道。怎么樣賺錢之后把錢花在正確的地方。《大學》上有一句話說:“財散則人聚 ,財聚則人散。”
你把錢賺到了聚在自己的手中,人心就背離了,你把錢賺到了散出去,照顧那些應該照顧的人,這個人心就凝聚了。那我們看世界五百強企業,平均壽命是四十年到五十年,中國大的企業平均壽命是七到八年,小企業平均2.9年。所以企業界有句話說,“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領風騷三兩年”。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因為沒有按著“道”去做。這個大學上告訴我們,做事正確的順序是,
首先要有德行,這樣你感召的人才才是好的人才。這個人才來了就會有資源。這個土就代表資源。比如說有人力資源,有市場營銷的能力等等。有土此有財,大家有資源有人眾志成城發揮能力,
就自然會創造財富,財富有了之后用在哪里,特別的關鍵,因為它關系到你的可持續發展。用在哪里呢?要用在使你的德日進 過日少上。所以有了錢之后不能去驕奢淫逸,花天酒地, 去競奢斗富。而是要把它用來回饋員工,回饋消費者, 回饋社會。這樣才能夠使你贏得好的聲譽,使你的企業有進一步的發展。
我們做企業的人都喜歡供財神,供財神供的是誰呀?供的是文財神 范蠡。為什么要供他呢?因為范蠡教我們賺錢的方法,那就是你要會舍財。他在歷史上有三聚財 ,三散財之稱。所以供奉財神,不是你在他面前供一些香蕉水果,再給他磕兩個頭, 他就保佑你發財。我們這樣學傳統文化,全都學成了迷信。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那這個財神豈不是連世間的,正人君子都不如嗎?你給他賄賂他就保佑你,我不給他賄賂他就不保佑我。這個財神代表的是教育的含義,意思是要舍才有得,千金散去還復來。
所以財富是結果他的因在哪里呢?在于財布施。你要懂得散財 小舍則小得,大舍則大得,不舍則不得,這是財富的真因。
那么最后我們講一講道中之道。也就是正己化人,中國式管理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不要去要求屬下 ,要求員工,。很多人學了《弟子規》覺得很好,回家讓我的兒子也學一學。那么大家知道這個《弟子規》是怎么讓孩子學的嗎?那就是你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全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這個孩子是從你的身上學到的《弟子規》.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想讓員工做的老板首先自己要做到,這才是成功的秘訣。為什么呢?因為各自責 ,天清地寧各相責 。天翻地覆,遇到事情大都是相互指責,相互挑剔 ,相互抱怨,結果就是天翻地覆。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這個結果就是天清地寧。那我們的團隊要形成這樣的風氣,都是反省自己而不是責怪別人。誰首先要帶頭呢?那就是領導者要帶頭。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否極泰來。怎么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大家今天聽了我的課,相信以后就能夠否極泰來了。
當然我們不是講迷信,我們是按著傳統文化的教誨去做。這個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什么意思呢?這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確的位置的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換的,什么意思呢?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各自責 ,天清地寧。而否卦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 ,坤在坤的位置。他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 ,指責對方 ,挑剔對方,說你應該應該怎么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就叫各相責, 天翻地覆,所以就會不太吉祥了。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一看,小到夫妻之間的關系,大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乃至于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關系,
都是因為人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所導致的。
那么我們今天因為時間關系,我們講到這里。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有時間繼續來學習傳統文化,深入《群書治要》。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把我的公共微信號加一下,這里有很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