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網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學習的題目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文化》。我給大家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講一講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這個問題主要回答一下為什么說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第二個問題,講一講教育是文化的生機,也就是回答一下如何才能夠實現文化復興的問題。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問題: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都知道,我國正在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怎么樣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呢?我們首先看一看歷史上一些偉人對民族復興的論述。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所在。”英國著名的道德學家斯邁爾斯也說,“哪一個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撐,就可以認定他是下一個要滅亡的民族。哪一個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誠、誠實、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我們也都知道,習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6日參觀了曲阜之后有一個重要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也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有的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復興。正如習總書記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時講話中所強調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下積極深入中華民族歷久彌心的精神世界,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
中國精神是什么呢?如果我們可以把它概括一下的話,我們可以概括成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是朱熹提出來的。另一種八德的說法是孫中山先生所概括的,他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八德”,我們把重復的去掉,就留下了12個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整個《四庫全書》的精華就用這12個字就概括的淋漓盡致了,這也稱為中國精神的代表。
習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都提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他說“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淵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在這個講話中,習總書記也給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離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那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無從談起。
中華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有哪些獨到之處呢?有人把中華文化的特色概括為倫理文化,也就是說,如果西方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的話,那么中華文化的特點恰恰在于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中華文化的這個特點,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化傳統文化,我們才知道應該從哪里入手。
在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我們社會的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物質文明有了相當程度的進步,但是,我們也看到,在社會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現象。比如說,貪污腐敗問題比較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甚至還出現了環境惡化、恐怖暴力的問題。有人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認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我們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事實中,我們發現,我們確實把西方的一些先進的制度搬過來了,但是,卻出現了異體移植的弊端,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什么意思呢?就是這些制度在西方國家能夠運用得很好,但是,一到中國,就走樣,就變味。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我們忽視了西方的制度建設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西方歷史上看,西方的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它的政治制度維護的是公平正義,但是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導的,所以教會承擔了道德教育的責任。所以,西方國家并沒有忽視道德教育,只是宗教育承擔起倫理道德教育的責任。這個道德教育的主體變成了教會而已。但是,我們很多人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忽視了西方的制度得以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誤以為只要把制度搬過來,我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恰恰相反,卻出現了很多的弊端。這就是讓我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他說,“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這句話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不僅僅在中國適用,在西方也同樣適用。比如說我們看到安然公司的破產,安然公司的破產就是因為他們的高管道德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以權謀私、見利忘義,結果使五百強的企業毀于一旦。
所以,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視制度建設的話,會有三個問題是不可以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難以防患于未然。中國古人說,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意思是說,禮儀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防患于未然,讓人根本就不去犯錯誤,而法律的制裁是等人們犯了錯誤之后給予嚴懲。
關于禮,也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們可以從扁鵲三兄弟的身上看到。在《群書治要》中記載,魏文候聽說扁鵲有兩個哥哥也是醫生,他就把扁鵲請來了,向他請教。說我聽說你的兩個哥哥都是醫生,那么,你們兄弟三人究竟誰的醫術最高明呢?扁鵲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明,因為他教人養生之道,告訴你要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結果這個人怎么樣呢?基本上不得病。我的二哥是在病人的病有了小小的征兆的時候就能發現,然后給你一些建議,他就可以不得大病。但是我二哥的名聲出不了這個病人所住的一條街,我的大哥出不了病人這一家,他的名聲只在他們一家中知道。而我的醫術是三個兄弟中最差的,但是,我的名聲卻最大,傳遍了整個諸侯國。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這個病人已經病入膏肓,我要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說鉗開他的血脈,給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他從死亡線上拽回來了,大家看了都佩服得不得了,說扁鵲這個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復生,我的名聲就傳遍了整個諸侯國。從這個故事之中讓我們體會到,為什么現在西醫的影響超過了中醫?為什么現在西方管理方式的影響超過了中國的管理方式?因為中國人都是習慣于防患于未然,把問題消除在萌芽階段,不是等到問題很嚴重之后才給以嚴厲的法律的懲罰。所以,法律的制裁難以防患于未然。
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視法治監督機制的健全,還會出現孔老夫子所出現的“民免而無恥”的現象。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什么意思呢?就像我們現在的管理方式一樣,我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法令條款、規章制度,用這個政令來引導人們,他只要觸犯了這個政令就給他以法律的制裁。結果是什么呢?人們因為懼怕處罰,免于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地去做壞事,逃避法律的制裁,還以此沾沾自喜,自以為聰明智慧。
我們看到,近現代以來,在西方國家有一句口號說“上帝死了”,很多年輕人不再相信宗教了,認為宗教是迷信,但是,他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維護公平正義來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怎么樣呢?結果出現了大量的“反社會行為”。什么叫“反社會行為”呢?就是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鄰里糾紛、青少年以強凌弱等等,這些行為沒有達到法律制裁的標準,但是已經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些問題靠嚴格的法律監督機制是沒有辦法能夠處理的、解決的。
所以,在《群書治要·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法律能夠把不孝的人給殺掉,但是,培養不出像孔子、墨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律也可以把偷盜的人給予刑罰的處罰,但是培養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么所成就的呢?是靠教育所成就的。(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群書治要·淮南子》)
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還會出現第三個問題,那就是老子所描述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什么意思呢?比如說我們社會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就有食品安全法;環境問題很嚴重,就有環境保護法;腐敗問題很嚴重,就有反腐敗法。現在有恐怖主義現象了,我們又有專家呼吁設立反恐怖法。我們有一種問題就有一個法律來應對,所以,這個法律怎么樣呢?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嚴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會并沒有因此而安定和諧,違法亂紀的人卻依然眾多。我們看現在的西方國家,出現了一個現象,什么現象呢?就是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嚴格的法律機制可以把犯罪的人關進監獄,但是問題因此得以解決了嗎?人們在監獄里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學會的是更加狡詐的作案方式,當他們被放回到社會的時候,仍然會為害人群。監獄越來越多,國家必須拿著大量的納稅者的錢去投資建設新的監獄。而那個警察連大的刑事案件都應接不暇了,對于小的民事糾紛都沒有人過問了。《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上這樣說,“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只是以刀具、刑罰制止人外在的行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執行判決,執行處罰,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這些,古人看得非常清楚,古人并不是否定法制監督機制的作用,而是看到了僅僅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必須依靠道德教育才能夠標本兼治。古人說“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諸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壞了。所以,在《品格的力量》一書中,斯邁爾斯這樣說,“一旦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此熱衷于對財富的追求,對感官快樂的追求,和如此熱衷于宗派活動,以至于榮譽、秩序、忠誠、美德和服從都已經成了過去的東西,那么,在這種墮落的社會風氣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誠實的人……到處摸索,并讓每個人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這個民族僅存的希望還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復,使每個個體的品格得到升華,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夠得到拯救。”
這些論述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有經濟的增長,有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必須有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所以一個國家的文化復興是它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怎么樣實現文化復興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教育是文化的生機。
如何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夠深入人心呢?我們把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教育的經驗給概括一下,把它的特點概括為四個方面:我們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對于我們解決今天道德教育不得力的現狀非常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所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呢?《學記》上也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使人們的善良不斷地增長,第二就是要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這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很多人說我們好象也很重視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嗎?其實,我們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必要”。我們想一想,有誰像重視經濟建設那樣重視道德教育了呢?比如說我們的家長,如果真的像重視分數那樣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那我們想一想,在周六周日的時候,我們送孩子去聽傳統文化的課程,學習《弟子規》,學習做人了,還是讓他去學習鋼琴、學習書法、學習奧數、學習繪畫了呢?我們再看,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如果秉持了”長善救失”的目標,我們的高等教育如果秉持了“長善救失”的目的,是大一的學生道德素質高,還是大四的學生道德素質好呢?我們是大一的孩子更好教,還是大四的孩子更好教呢?如果我們的教育秉持了“長善救失”的目標,那一定是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他的德行越提升才是正常的。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是沒有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因為我們的小學生學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當然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學,能夠整理好自己的床鋪,考試不作弊,不偷別人的自信車已經不錯了,由此可見,我們的德行沒有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而變得越高尚,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的學校教育也偏離了“長善救失"的目標。我們看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為什么能夠起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而且這個教育貫穿了一個人的一生的過程,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把夫人尊稱為“太太”,大家知道這個“太太”是怎么來的嗎?這個“太太”就來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夫人是太姒,他的母親是太妊,所以教出的兒孫也是圣賢的兒孫。比如說周文王的母親太妊在懷孕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識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不好看的景色都不去看,淫辭歌舞都不去觀聽,口里所講的話全都是非常溫柔的話,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粗魯罵人的話呢?正是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圣人,所以,她生出的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圣人。這叫“始從胎教”。
那這個孩子出生了一睜開眼睛,還不會說話,不意味著他沒有在學習,他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們現在很多的母親不明白這一點了,她一邊抱著孩子喂奶,一邊就在生氣、說謊、罵人,結果這些都像攝像機一樣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成為他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地辦理喪事,還要定時追奠亡世的先人,這個民風自然歸為淳厚了。中國古人就有祭祀祖先的傳統,每逢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這個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為什么把全家族人都召集在祠堂之中呢?宣講祖先的德行。比如說你們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有什么貢獻,他有什么德行,我們后代子孫需要學習和效仿。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的話,對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適的。所以,祭祀祖先,培養起了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但是,這樣好的教育,我們不認識,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把祠堂作為四舊給破掉了,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現在的年輕人做事不僅不會想到他的祖先,連想到他的父母都謝天謝地了。比如說,男女雙方要結婚了,前一個星期把對方帶到父母面前說,再過一個星期,我們要結婚了,請給我們準備房子,準備錢吧,如果不是為了這個,他們兩個結婚了,住在一起很久了,父母連知道都不知道。這個就是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以,把家庭教育貫穿了一個人的一生。
學校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延續。而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是什么呢?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就是孝順父母。這個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個孩子的父母在家教到他要尊敬老師,他走到學校,老師教導他要孝敬父母,這樣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但是現在很多的家長也不明白這一點了。他的孩子在學校里被老師一說,回來就告家長,家長就不理智,就去找校長,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校長再去批評老師,老師就不敢再指正孩子的過失,所以他怎么會不一錯再錯呢。中國古人特別懂得教育,親師之間,一定要密切配合,這在古禮之中就表現得很明顯,比如一個孩子跟著他的父親去拜見老師,他的父親會帶一些禮物,都是家中最好的,貴重的禮物,這不是討好老師,而是表示對老師的誠意和尊重。到了那里,先沖著孔子像至圣先師,他的父親帶著孩子行最重禮,在古代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用現在的禮說就是三鞠躬。這還不算,還要請老師上坐,老師坐定之后,父親再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呢?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禮呢?這個禮全都是教育。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最畏懼的人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畢恭畢敬,那對老師的教導怎么敢不聽從呢?而老師教導他什么呢?老師教導他要孝敬父母,所以,這樣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很容易教好了。
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這個孝的內容也非常復雜,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在孔老夫子的時候,有弟子來問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于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所以孔老夫子還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意思是說這遠遠不是孝。
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惟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這個孩子在學校,功課不好,貪玩,父母會擔憂,那就是不孝了。到了高中,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上了大學,開始下網吧,打游戲,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甚至貪污受賄,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開除了,哪一天鋃鐺入獄了,這還是不孝。所以,我們從這里看,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確實是一個完美的人了。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讓父母放心。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智。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父母培養了我們一回,并不只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是希望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所以,一個人在為國盡忠,為人民服務的時候,這就是在盡更高層次的孝,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大孝孝天下的父母”。這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是養父母之志。
還要養父母之慧。《弟子規》上也說,“親有過,諫使更”,并不是說父母事事都是對的,他也有說錯做錯想錯的時候,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并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委婉地勸諫,一定要勸告他更改過來,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和顏悅色,“怡吾色,柔吾聲”。所以要養父母之慧。一個真正的孝子并不是一味地順從。
我們看,古人所講的孝道非常全面,你把這些內容全都做到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這個孝的意義非常深廣,“孝”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告訴我們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真正把這個孝字做到徹底的,那就是莊子所說的,能夠體會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人。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以孝悌為基礎,向上提升,那就是互愛,也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給予幫助,那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大同世界,這個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所描述的,這個大同世界是什么樣的呢?天下為公,這個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為公,選賢舉能,我們把賢德的人,有能力的人舉薦出來做國家的領導,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睦鄰獨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使老年人都能夠養老送終,壯年人得到一份工作,能夠為社會服務,能夠為社會所用,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那些鰥寡孤獨,也就是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贍養和幫助,這樣的一個社會,仍然是我們現在和諧社會要追求的目標。靠什么達到的呢?其實就是靠我們傳統的價值觀。這個是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
社會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比如說詩詞歌舞、戲劇小說,包括我們現在的廣播電視媒體,像我們的網絡、微信、微博等等,其實都是社會教育的方式。都要秉持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一個原則,那就是“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這些戲劇、歌舞、小說等等文藝作品、文學,都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內容。比如說我們看音樂,孔老夫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我們到底應該流行怎樣的音樂?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看這個地方的政事辦的如何,先聽一聽他們流行什么音樂,他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怎么樣了。所以,在《禮記》上說,古圣賢王治禮作樂,并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好惡之心,而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是故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群書治要·禮記》)。在《呂氏春秋》上也說,亂世的音樂,如果演奏木制、革制的樂器,它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石制銅制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這樣的音樂,它的聲音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音聲來動蕩自己的心氣,搖動自己的耳目,動蕩自己的性情,是可以辦到的,如果以這樣的音樂作為音樂來演奏,想給人帶來快樂,那是絕對辦不到的。所以,這個音樂,越是奢靡,人民越是抑郁,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低下,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群書治要·呂氏春秋》)所以,我們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告訴我們要聽那些德音雅樂,而不能夠聽靡靡之音。
我們講道德教育,并不是我們在這兒上了一堂課,聽了一堂關于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就是受到了道德教育。其實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戲劇、小說、網絡、電視、電影,現在我們說的微信、微博,其實每一天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傳播什么樣的內容,我們就受到什么樣的教育。這些內容都應該是傳播正能量,用我們現在話來說都是應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這個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那都是不應該傳播的。這個是講社會教育。
此外,中國古人還有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它的核心內容都是仁慈、博愛,所以,當他們要到中國來傳教的時候,中國的皇帝首先看他們的經典,一看和我們的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吻合的,有一些地方不太吻合,那是因為他們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一樣,所以,怎么樣呢?歡迎他們來傳教。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性,講究“和而不同”。什么叫和呢?就像我們一個花園,有五顏六色的五彩繽紛的花,它們的顏色不同,種類不同,但是,它們配合在一起,讓我們覺得美不勝收,但如果這個花園只有一個品種,一個顏色,那我們就會覺得很單調了。這就叫同。和而不同,也就是說,盡管你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還有民族都不一樣,這都沒關系,只要我們都信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觀念,我們就可以完美地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家人。在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把56個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家庭。這都得益于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強調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
這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從哪里做起呢?中國古人說,百善孝為先,為什么百善孝為先呢?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對于給予自己養育之恩最重的父母都不能去回饋,他一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這種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么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舍的方式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我就會對他全力以赴,這個人從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事情來。人生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我們連父母這么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去報答,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去回報呢?
我們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忘恩負義的現象,比如說很多的大學生,接受了資助,但是,連個感謝的信也沒有,感恩的話也沒有,很多專家學者寫了長篇大論去探討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已經不知道感恩父母了。他連父母都不知道感恩,對于一個陌生人的資助又怎么可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念念報答呢?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道德教育從哪里做起呢?從孝道來做起。所以,這個孝,就像道德大廈的根基,而我們講的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道德大廈的第四層甚至是第五層。結果我們現在道德大廈的基礎都沒有奠定,就希望有那個第四層、第五層,結果怎么樣呢?結果培養出了很多的偽君子,這個道德大廈是空中樓閣。這也是為什么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的重要原因。
我們既然知道了孝這么樣的重要,我們就要從各種制度上來保證培養起人們具有孝的品質。我們既然知道道德教育如此的重要,我們也要從各種制度上保證人培養出良好的美德。比如說我們的選舉制度,很多人認為我們現在的腐敗都是和傳統的官本位有關系。其實我們對什么是官本位文化,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中國古人確實特別尊重領導干部,比如說《孟子》上就說,“爵一,齒一,德一”,一就是尊敬,放在第一位,要讓我們尊敬那個有爵位的領導者,尊敬那個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為什么領導干部這么樣受人尊敬呢?因為中國古人選官,也就是他的選舉制度,有這樣一個重要的原則。在《群書治要·傅子》上記載,“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這句話很重要,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爵位,領導的位置,沒有道德的人就不授予給他,祿就是我們所說的俸祿,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俸祿、工資、獎金,沒有對國家建功立業的人就不給予,這樣的一個選官原則一確立,人們就不是去追求那個官位,而是追求道德,追求對國家的建功立業。所以,人們一看這個人的位置高、爵位高,就知道他的道德是高的,所以,他尊敬的是什么呢?尊敬的是這個人的道德,而不僅僅是那個位子。我們現在的領導干部為什么越來越不受人尊敬了呢?因為我們的選官可能并不是按照選賢任能的標準來提拔的,可能這個人是我的關系,這個人給我送了禮,是任人唯親,所以,人們對領導干部就不像以前那么尊敬了。這個是選舉制度。
從漢代以來,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作為官吏的候補,由國家來培養。因為一個人孝就會對國家忠,一個人廉潔才沒有貪心。這是選拔人才的兩個重要的標準。
為了讓這個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而不是把我認識的親朋好友舉薦出來了,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如果這個地方官為國家舉薦的人才,對國家建功立業,那么這個舉薦的人要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如果他手下有人才,但是他嫉賢妒能,都把這個人才給埋沒了,蒙蔽了,一旦被國家發現,要給予嚴重的處罰。這樣的制度一設立,大家都愿意把德才兼備的人舉薦出來,這些德才兼備的人,居于領導的位置,這個社會想不和諧都很難。
再看,中國古代還有獎懲制度。比如說,對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中,能夠尊敬長輩,憐憫孤兒,能夠謙虛、好讓,做事竭盡全力的人,這個國家就給他推舉為“命民”,就是皇帝親自下詔書,把他給予“命民”的稱號。就像我們現在的道德模范一樣。但是,這個道德模范享有特權,一旦你受皇帝“命民”的稱號,你就可以坐著兩匹馬并排拉著車出行,這個馬車裝飾得很好。如果你不是命民,你再有錢,你也不可以乘坐這樣的車出行,如果你乘坐了這個車,那就違背了禮,就要給予懲罰的。(“古者必有命民。民有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飾車幷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群書治要·韓詩外傳》)這樣的制度一設立,大家知道,有道德的人才受尊重,大家就怎么樣呢?就去追求道德了。我們現在的社會為什么會出現“笑貧不笑娼”的情況呢?因為我們現在只要有錢就受尊重,有錢就享受特權,并不問這個錢是怎么來的。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比如說我們在機場,經常聽到,請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人先行登機。這意味著什么呢?只要我有錢,我就可以享受優等的服務,我就可以提前登機。所以,大家怎么樣呢?會對有錢的人比較尊重。所以,會有“笑貧不笑娼”的情況出現。正確的做法,古人說,要請道德模范先行登機,你不是道德模范,你再有錢,對不起,你不能夠先行登機。或者請老弱病殘幼先行登機,說明我們社會提倡尊老愛幼,還關心弱勢群體。這個價值觀才能樹立起來。所以,中國古人弘揚什么,就要從制度上保證什么,表彰什么;他反對什么,就要從制度上懲罰什么,這樣的話,這個道德觀才能夠真正樹立。這是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就是要重視教育者和領導者的率先垂范。我們知道,在《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什么是教,什么是良好有效的道德途徑?他一句話給我們指出來了,“上所施,下所效也”。上在家就是父母,在學校就是老師,在單位就是領導者,他們怎么做的,下面跟著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了。孔老夫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風,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在這個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為什么在十八大之后我們的反腐倡廉取得了如此好的效果呢?取得了這么好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行下效。因為我們的總書記要求從本人,從中央政治局做起,來帶頭奉行廉潔。所以,這個是我們道德教育得以有效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我們用言語去教導他,自己都做不到,結果他有逆反甚至還反問你,說:你都做不到,有什么資格說我呢?他就給你起爭訟。如果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得非常好,都符合《弟子規》的標準,你不用去說孩子,他自自然然地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懂得如何謙虛、禮讓。這個就是身教的效果。我們很多的孩子,為什么成為小公主、小皇帝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比如說我們在家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有孩子的爺爺奶奶,但是,做父母的,夾起菜首先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爺爺奶奶也夾起菜往孫子的碗里放,從這個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啊?孩子是核心,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教出來了。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有孝心,我們要在生活中表演出孝順父母的榜樣,讓他來學習:夾起菜首先放在自己的父母的碗里;要出去旅游的時候,首先要問父母想去哪里;出門在外,要買禮物的時候,首先想到父母需要什么。這才能夠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一個經驗,就是重點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每一個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責任意識。“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意思就是說,任何一件事情沒有達到理想的目的,不要去責怪別人,推卸責任,而是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為什么呢?因為“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大家互相指責、互相挑剔,互相批評,結果就是天翻地覆,如果遇到問題大家都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我應該承擔什么責任,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天清地寧。
堯帝有一次出來視察,看到自己的兩個百姓犯了罪被押往監獄他看到自己的兩個百姓犯罪,非常惶恐,馬上跑上前去問,你們兩個人為什么犯罪,為什么被關進監獄呢?結果這兩個人怎么回答呢?他們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很久沒有下雨了,我們沒有東西吃,不得以偷了鄰居家的東西,結果被抓了起來。聽了這樣的回答,堯帝怎么做的呢?他馬上非常真誠地對押解犯人的獄卒說,你們把他們兩個都放了,把我給抓起來。大家一聽都非常惶恐,說怎么能夠把國君給抓起來呢?堯帝說,因為我犯了兩個過失,第一,我作為一國之君,我應該起到君親師的作用,負責教育好百姓,承擔著教育百姓的責任,但是,我卻沒有把他們教好,讓他們犯了罪,這是我的第一大過失。第二,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這是我的第二大過失。正是堯帝有這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上行下效,每一個人都有反省自己的意識,都不去推卸責任,那么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這一句話中,我們也體會到中國古人的這種智慧。這一句話很簡單,但是,把矛盾沖突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都給我們指出來了。這就是中國古人道德教育的經驗。
當然,今天我們只是拋磚引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效果,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地學習和借鑒。只有人人都能夠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揮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民族復興中的軟實力的作用,我們的民族復興才是指日可待。我們今天的課先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