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有一批歐洲的學者,一直在研究,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綿延不衰,最后他們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的太平是怎么得來的?現在的天下,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沖突和紛爭?
曾經有一位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教授,向一位長者請教:說我們現在都在講化解沖突,促進和平,您認為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哪里,結果沒有想到,這位長者這樣回答:說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家庭。這些專家感覺到很奇怪,說世界沖突的根源怎么會在于家庭?他說在于父子之間的沖突,在于兄弟之間的沖突,還有夫婦之間的沖突。我們想一想,一個孩子,生長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環境中,他學會了用吵架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他這種做事的方式,也會帶到社會,和老師對立,和同學對立,和一切交往的人對立。
相反,一個孩子生長在誠敬謙和的母教之中,他的母親和父親從來不吵架,向來都是互相忍讓,謙讓,禮讓,都是和睦相處,同甘共苦而且都是“各自責”,遇到問題都是首先承擔責任的。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走上社會,會怎么樣和人相處?他也一定是誠敬謙和的態度,他不可能想到要用武力,要用對立的方式去和人家解決問題。從這里,我們就體會到了,這個家教是多么的重要。
一個孩子從小受到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教育,你想一想,他走上社會,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呢?
現在很多的企業、老板都在抱怨,說沒有執行力。我這個企業,企業家沒有執行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在《弟子規》開篇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看一看現在的孩子,還有沒有這樣的態度?有沒有看見一個孩子,無論他在做什么,一聽到父母教他的名字,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跑到父母的面前,甚至還鞠個躬說:請問爸爸媽媽有什么事嗎?如果有這樣的孩子,很多人都覺得很好笑。為什么覺得好笑呢?因為現在,父母叫孩子的名字,他們都是待搭不理,聞如未聞。還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
當這樣的行為,我們看得多了,我們認為這是正常的。而那個孩子對父母很有禮貌,很恭敬的情況,就不正常了。這個就是積非成是。我們把錯誤的積累多了,我們就認為是正常了。那個孩子對父母很恭敬,很有禮貌的態度,反而覺得不正常了。
我們想一想,一個孩子在家里對父母,都養成了這種不恭敬的態度,那么他到學校對老師會恭敬嗎?他對單位的老板會恭敬嗎?如果他對父母不恭敬,但是對老師很恭敬,對老板領導很恭敬,那個恭敬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圖的。
什么是真的恭敬?就是他對父母恭敬,對老師一樣的恭敬,對領導也同樣的恭敬。這個恭敬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這個才叫真恭敬。
老板對員工,為什么沒有執行力?因為原因很簡單,在家庭里,家長對孩子,已經沒有執行力了,沒有權威了。父母呼,應勿緩的現象都看不到了。我把父母換一換,說老師呼,應勿緩;老板命,行勿懶;老板教,須敬聽;老板責,須順承。我們想一想,還有比這更高的執行力嗎。
這種態度,是從哪里培養起來的?其實歸根結底,是從家庭對父母的態度培養起來的。我們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說現在人沒有誠敬,他聽不懂,他說我很恭敬了,為什么你還不滿意?我們不學經典,確實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我們打開《弟子規》一看,我們就知道自己的恭敬心,確實不具足。這就是良好家教的開端。用《弟子規》來教導孩子,在這樣的家教之下,培養的孩子,肯定是孝順父母,恭敬父母,能夠做到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中國古人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凡是能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那都是有嚴格的家規家教。在2016年的春天,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之前,曾經播了一部動漫片。片名叫《鄭義門》。這個《鄭義門》,我們講課中經常提到,這個家族從宋代到清代,出了一百七十三位大大小小的官員,卻沒有一個人貪贓枉法。全都是廉潔奉公。為什么有這樣好的效果?就是因為他們家有嚴格的鄭氏規范,鄭家的家規。這個鄭家的家規,如何教育兒女,鄰里相處,怎么樣為官,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家教好,對人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也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特別的重要。它是教育的開始。
我們看《習仲勛傳》的時候,我們最后一章,就看到了習家的家道和家風。從中我們也體會到,為什么能夠培養出習總書記這樣的領導人。在書中有一些記載,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在談到習主席的母親齊心到時候,有這樣一段話:說齊心竭盡全力,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使習仲勛能夠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為黨和人民工作,她從不干預習仲勛的政務,從不給他添麻煩。更沒有因為是習仲勛的夫人,而自恃高貴,出風頭,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受習仲勛的影響,齊心多年來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國務院機關經常周末晚上舉辦一些活動,在一次晚會上,有人看到齊心衣著簡樸,就議論說:習總理的夫人,怎么穿著那么土啊。齊心回家說了這件事,習仲勛詼諧地笑著說:土比洋好。
在教育兒女這件事上,也有一段論述。說習仲勛注意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他言傳身教,從點滴做起。他經常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飯時,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后,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凈。這種無聲的教育,使孩子們都養成了一種,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
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從這一段論述中,我們看到,注重節儉的習慣。不就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體現嗎。
中國古人告誡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一個人從小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知道這一針一線,一米粒,都是來之不易的,他才懂得珍惜。所以在小的時候,他知道惜福還要培福。也就是要自己努力學習,長知識,長見識,長學問。讓自己以后能夠有能力報效國家。所以童年是惜福,是培福。到中年的時候,是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造福社會。到老年的時候,這兒女都教育得好,每一個兒女都有孝悌的觀念,對老人很尊敬,兒孫圍繞膝前,享受著天倫之樂。所以老年人享福,這是真享福。這是中國古人的幸福人生的軌跡。
這本書還寫到:習仲勛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歷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仲勛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后還用澡水洗衣服。家里廳堂上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里只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面散步時,看見地上有煙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龍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
我們知道習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后,就號召在全國反對奢靡之風,并且在講話中,也引用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提起我們歷朝歷代,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勤儉持家而興盛。最后也都是因為驕奢淫逸而導致了滅亡。
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為什么能夠培養出習主席這樣的領導人,這也確實不是偶然的。是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給了他很深遠的影響。習主席不僅繼承了,父母親的勤儉作風,也繼承了父母的德行風范。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在2001年10月15日,家人為習仲勛在深圳舉辦八十八歲壽宴,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八十八歲是“米壽”,是人生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習家三代人及親朋好友,都歡聚一堂為他祝壽。這也是習家人難得的一次大團聚。唯獨缺席的,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不是習近平不想參加父親的壽宴,而是作為一省之長,他實在是公務繁忙,難以脫身。于是抱愧地向父親寫了一封拜壽信。這信是這樣寫的: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希望從父親這里繼承和吸取的寶貴與高尚品質很多,給我最深印象的大約如下幾點:一是學父親做人,父親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我黨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為您為人坦誠,忠厚。你曾教誨我,您一輩子沒有整過人,和堅持真理,不說假話。并一以貫之。這正像毛澤東說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二是學父親做事,父親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我輩與父親相比,太過平庸,汗顏不已。但更令我們感動的,是父親從不居功,從不張揚,對自己的輝煌業績視如煙云,這才是成大事者的風范,永遠值得我輩學習和效仿。
三是學父親對信仰的執著追求。無論是白色恐怖年代,還是極左路線時期,無論是受人誣陷,還是身處逆境,您的心中始終有一盞明亮的燈。永遠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在社會上喊我們是“狗崽子”的年代,我就堅信,我的父親是一個大英雄,是我們最值得自豪的父親。歷史已經證明,您是一個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的,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四是學父親的赤子情懷。您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您熱愛中國人民,熱愛革命戰友,熱愛家鄉父老,熱愛您的父母、妻子、兒女。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這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五是學父親的簡樸生活。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從這一封信中,我們看到習老對習主席的影響,確實是潛移默化,確實是身教勝于言教。也就是在這樣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培養了一代偉大的領導人。
習仲勛在最后的日子里,對子女們說:“我沒有給你們留下什么財富,但給你們留下了一個好名聲”。這就是習仲勛留給子孫后代的,享之不盡的寶貴財富。他以光輝的榜樣,教誨兒女們如何做一個,純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從這里我們看到,一個人,他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就能夠成就怎樣的人格。習主席的家教,可以說,完完全全是受中華傳統美德的影響。
我們看習老的這一句話,讓我們想到了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官員叫楊震,他在赴任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縣,這個縣令王密就是他曾經舉薦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就趁著夜色,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楊震就拒不接受。王密就說:“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結果楊震怎么回答的?楊震說:“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這“四知財”。
在這種廉潔的作風影響下,楊震一家人都非常廉潔,結果也很清貧。到晚年的時候,就有同事勸他:說你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要留一點家產給他們。楊震怎么說的?楊震說:我留給我的兒孫最好的財富,那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后代。結果怎么樣?果不其然,他的后代子孫都受到楊震的影響,非常的廉潔。而且連續四世都有兒孫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歷史上稱他們家“四世三公”。不僅如此,楊家后人,把他們家的堂號取名為“四知堂”。為什么呢?提醒楊家的后人,凡是從這個匾額下走過的子孫,都要學習楊震不收“四知財”的精神,讓他的這種家風代代相傳。結果楊家的后人一直傳承到今天。在前幾年,楊家的后人到了緬甸,但是“四知堂”的堂號仍然使用,仍然要紀念他祖先這種廉潔的作風。
我們看了楊震的這句話,再想想習仲勛老先生的這句話,確實是異曲同工,有相似之處。《周易》上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也是經過歷史反復驗證的規律。
在《習仲勛傳》上就記載著這樣幾個故事。習仲勛向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待別人卻是難以想象的寬宏大度。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一位秘書,在小說《劉志丹》事件中,經不住政治壓力,違心地寫過揭發習仲勛的材料。習仲勛復出之后,這位秘書一直不好意思去見他。習仲勛從別人那里知道他住房有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時候,就指示有關部門,很快地給他解決了一套住房。使這位秘書心里更加感到不安和慚愧。在他住院的時候,習仲勛還專程去看望,結果他感動得淚流滿面,哽咽不已。習仲勛卻安慰說:“你也是身不由己,我能理解。過去的事不要再提了安心養病吧。”
還有一個大學青年教師,在“文革”期間打過習仲勛,“文革”之后,這個教師所在的學校派人,找到習仲勛調查取證。習仲勛對來人說:“當時都是年輕人,算了吧。”當外調人員要告訴打他的人的名字的時候,習仲勛卻擺擺手說:“我不需要記住這個人。”看到這些,讓我們想到了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上,所說的一句話:“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說一個人他也沒有犯什么過失,也沒有什么罪過,但是好端端的就被人無端誹謗、侮辱,還給他加了很多的惡名,無緣無故地受冤枉。這個時候他還能夠平心靜氣的忍受。結果怎么樣?“子孫往往驟發”。你看他的子孫后代往往突然之間,就發達起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因為他的德行積得厚。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此外,習仲勛對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在他身邊工作過的秘書、警衛、公務員都深有體會。他要求大家決不能利用領導的名義和工作的特殊性,為他人或者個人謀取利益。得到特別的照顧和提拔。要與其他的工作人員一樣,平等地接受組織的考察、調配和監督。習仲勛特別講:“秘書是一個特殊的工作崗位,因為在領導身邊,幫助領導做具體工作,下情上傳,上情下達,責任重大。秘書的思想品質,工作作風,尤其是紀律觀念,對群眾影響很大。也影響著其他工作人員。秘書崗位雖然特殊,但人不能特殊。”你看,習老對身邊的工作人員,這樣地嚴格要求,嚴格教育,特別值得現在的領導干部學習和效仿。他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其實,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就明白了,也是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
在《群書治要·尚書》中就這樣的記載:在周朝的時候,這些圣王,他所任用的侍御仆從,全都是正直的人。什么是侍御仆從呢?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侍奉他的人,給他駕車的人,跟從在他身邊辦事的人,服務人員。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領導身邊的秘書、司機、公務員、服務人員等等。那么要用什么樣的人呢?在《尚書》中告訴我們:不能用那些諂媚巴結、阿諛奉承的人,一定要用正直的人。而且在制度上都有規定,朝廷要專門設一個職位,這個職位叫太仆正。太樸正負責什么?專門負責教育這些侍御仆從,怎么樣才是一個合格的服務人員,工作人員。“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諛,厥后自圣。”這句話說得很好,說如果侍御仆從,這些近臣都是中正之人,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君主自然會保持中正。如果侍御仆從,這些近臣都是諂諛巴結之人,久而久之,君主就會自以為圣明。所以后德惟臣,弗德惟臣。這個君主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君主有德,是因為有群臣的輔佐,經常提醒他的不足,糾正他的錯誤,才成就他的德行。君主無德,也是因為臣子沒有盡職盡責、犯顏直諫,才誤導了君主。所以千萬不能夠親近奸佞之人,不能讓這些人來擔當君王的耳目,以免誘導君王,違背了先王之道。
你看習老先生對工作人員這樣嚴格要求,其實也是秉持了傳統文化。我們為什么對習主席深具信心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習主席的家教好,家風好。我們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受過這么好的家教呢?他就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所提出的治國理政的經驗、觀點、理論,也一定是符合經典,符合天道的。這也是我們對習主席深具信心的重要原因。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并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后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