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第35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第35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2017-11-06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句話也是出自于《群書治要·孝經》,我們今天到底應該流行怎樣的音樂?我們看《群書治要·呂氏春秋》上,對音樂的一段描述,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它說:“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亂世的音樂,如果演奏木質革質的樂器,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質、石質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之樂,聲音就像大嚷大叫。“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性,則可矣。”以這樣的音樂來驚駭人的心氣,搖動人的耳目,動蕩人的性情,是可以辦得到的。“以此為樂,則不樂。”如果想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那絕對不可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快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這個音樂,越是奢華,人民越是抑郁、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教化的本質了。《呂氏春秋》這一段話,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有非常大的警醒作用。它提醒我們: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要重視樂教,要挑好的音樂來流行。

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他還沒有問這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首先聽一聽流行怎樣的音樂,大家喜好聽什么音樂,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如何了。

在《論語》上,孔子也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什么是鄭聲?就是當時鄭國的音樂,它是屬于“淫聲之哀者”,這個“雅”就是“正”的意思。我們知道宮商角征羽五聲,什么時候用什么樂,都是有一定的規矩的。而這個雅樂,就是先王的雅正之樂。它中正平和,能夠調和性情,與人的本性是相應的。但是鄭聲它是哀以思。鄭國的音樂淫哀,很容易感動人,使人心妄動,但是不得性情之正。

當時有很多人都喜歡聽鄭聲,而不知雅樂,結果就是以淫聲亂雅樂。在《禮記》中強調,先王制禮作樂的目的是什么?它說:“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之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告訴我們古代先王,制禮作樂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出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中來。

這個音樂的作用在于“和”,一方面是使人培養出“和”的性情,另一方面也是使社會有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才能夠移風易俗。

如果國家平時就重視提倡禮樂的教化,那根本就不用警察來維持秩序了。儒家特別重視音樂對人心的影響。主張音樂應該有益于人的教化。認為以“德”為主導的音樂,有益于人心性的提升。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為主導的音樂,則將導向社會的混亂。在《禮記·樂記》中說:“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這就說在中國古人看來,音和樂是有所不同的。低層次的音,它違背天道中庸的原則,對人性的宣泄毫無節制。那會怎么樣?會引導人走向頹廢,甚至暴戾的極端,最終毀滅人性,這也被稱為亡國之音;而高層次的樂,它是天道的體現。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熏陶,涵養心性,是入德之門。換一句話說,只有符合于道的音,才稱為樂。

《樂記》上也說:“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唯有有道的君子,才懂得真正的樂。只懂得音,而不懂得樂的,就是一般的眾庶,一般的庶民百姓。只有受過音樂教育的雅致的君子,他才懂得樂的道理。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也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這個音樂,對于平衡人的內在情感和外在行為,以至達到社會的和諧,都至關重要。

在《禮記》中,就記載了一段魏文侯和子夏的對話,我們從這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到音和樂區別。有一天魏文侯問子夏說:我穿著端冕,這個“端”就是端服,正式的朝服。“冕”就是禮帽。也就是說我正襟危坐,穿著端服,戴著禮帽來聽古樂,結果怎么樣?卻昏昏欲睡,唯恐要睡著;但是當我聽鄭衛之音的時候,卻不知疲倦,請問為什么聽古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聽新樂卻令人不知疲倦?

在春秋的時候,有了古樂和新樂之分。所謂的古樂,就是指自黃帝、堯、舜以來,圣賢相傳的雅樂。比如說舜的“韶”、禹的《夏》等等。這些樂節奏緩慢莊重,富有寓意。而新樂則是指當時人們所做的淫聲樂曲。比如說鄭衛之音,恣意放蕩。子夏怎么回答的?子夏就說:這個古樂,齊退齊進,整齊劃一,樂生和諧,平正寬廣,弦、匏、笙、簧等等樂器,都應之以節。以鼓表示開始,以金鐃來結束。君子通過樂舞,可以相互交流心得,談古論今。述說的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正是演奏古樂的意義。而新樂,這個樂舞進退,都彎腰曲體,參差不齊,奸邪之聲泛濫,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并且不時的有倡優侏儒側身其間,男女混雜,尊卑不分,猶如一群獼猴相聚。樂終之后,大家也沒有什么獲益,更不能聯系歷史事實,給人以啟發。這就是演奏新樂的后果。現在您所問的是樂,而您所愛好聽的卻是音。樂和音雖然相近,其實不相同。

魏文侯就又問:請問音和樂到底有什么不同?子夏回答說:古時候天地和順,四季有常,人民有道德,五谷豐登,疾病不生,所以沒有兇兆。所有這一切也都是恰到好處。這被稱為什么?這叫“大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出現了,他確定了父子君臣的名分綱紀,也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這個綱紀一確立,天下才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之后,端正六律,調和五聲,用樂器為歌曲伴奏,用詩歌來表示頌揚。這就是德音。德音才能稱為樂。而現在您所喜好的,是濫無節制的溺音。比如說鄭國的音樂,它的音調泛濫而沒有節制,使人的心志放蕩;而宋國的音樂過于安逸,使人的心志沉溺;魏國的音樂急促快速,讓人心志煩亂。齊國的音樂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驕逸。這四種音樂,都是淫于色而害于德。都是過分地讓你放縱情欲,有害于人培養美德。所以不能稱之為樂。正是因為他們有這些特點,在祭祀的時候,這種非常莊重正式的場合,不能夠用它們,為什么不能用?因為它們破壞了中正之氣。最后這個子夏還提醒魏文侯說:作為一國之君,一定要謹慎選擇自己的好惡,因為國君喜好什么,臣下就會做什么。上層干什么,百姓就會跟著干什么。

《詩經》中說:誘民孔易。這個“孔”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意思是說引導誘導老百姓很容易很容易。怎么個容易法?其實就是上行下效。上層的人喜歡做什么,就會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從這里我們看到:這個樂之所以具有平衡人的內在情感,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是因為這個“樂”,源于天地自然的和諧與秩序。

真正偉大的音樂,能夠成功地模仿自然的和諧。也只有這樣的音樂,才是有意義的、可取的。在《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的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間建立起一種平和的氣氛。“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合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夫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是先王立樂之方也。”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音樂如果在宗廟中演奏,君臣上下一同聽這樣的音樂,就無不和諧恭敬;在宗族鄉黨中演奏,長幼一同聽這個音樂,就無不和諧依順;在家門之內演奏,父子兄弟一同聽這個音樂,就無不和睦親密。所以說,音樂是為了和諧父子君臣之間的關系,而使萬民歸附親順的。這才是古代圣王立樂的宗旨。所以說這個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和”。

關于音樂對心靈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都有所認識。比如說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畢達哥拉斯,他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灌輸一種對和諧的愛。怎么樣灌輸這種對和諧的愛?我們可以通過欣賞音樂的美,而成為和諧的人。所以音樂不僅僅是娛樂,在教育中,音樂是被用來傳授道德的。因為它可以控制品格中欲望的、賦予侵略性的部分。畢達哥拉斯還通過音樂教育,來塑造弟子們的品格。他相信,人實際追求什么,是通過反復對感官的灌輸而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追求什么,通常是因為我們經常接觸什么。比如說我們的耳朵經常聽什么,眼睛經常看什么,耳濡目染,就會習慣成自然。最后這就會成為我們的追求。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人也有所記載,比如說周文王的母親太妊在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說明什么?說明中國古人很早也對此有相同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使人看到美好的形式、形態,和聽到美好的韻律曲調,就可以實現人對美的追求。一個孩童如果從小就受到好的教育,節奏于和諧在他的心靈深處,就牢牢地生了根。那會怎么樣?他自然會變得溫文爾雅。如果受到了壞的音樂教育,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柏拉圖也說:一個真正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在他的心里會有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表現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會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

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心靈的統一作用,他必然對于同道會氣味相投、一見如故。什么意思呢?《周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感覺,感覺這個人不對勁。對于渾身不和諧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而正確的愛,就是對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這與縱情任性截然不同。而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就是要達到對這種美的愛。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使人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所以好的音樂,確實可以在人的內心,培養起一種和敬的態度。這才是音樂教化的根本。而這種和敬的態度一旦養成,他的行為自然表現出仁、義、禮、智、信,對那些不和諧的人事物,他也會特別地敏感,從而敬而遠之。

中國古人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確立音樂的好壞?他是不是出于個人的喜好?中國古人他確立事物的好壞,都是以人性為依據,或者說以天道為依據。比如說《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的本性是什么樣的呢?中國古人認為人性都是平和的。所以好的音樂一定是與本性相符。它對于明明德有幫助。

《禮記·樂記》中講:它說人性本來是平和安靜的,但是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和影響,就起了種種的貪欲之心。當這種欲望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及人的覺悟的心,被物質世界所擾亂的時候,就喪失了自我,被欲望所淹沒。從這里滋生了叛亂、違抗、狡黠、欺騙以及普遍的不道德。這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弱肉強食,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無所養的局面,這就是亂世的表現。

由于音樂它是源于心靈的內在運動,因此它也能夠滲透到心靈的最深處。好的音樂,就是那種能夠引發人,進行心靈內在反省的音樂,讓人心平氣和的音樂。當我們人心很煩躁的時候,你拿出一個舒緩的古典音樂,聽上一段,你發現什么呢,你這個浮躁的心很快就平和下來了。

《樂記》上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音樂是圣人所樂的,不是一般人為了尋求感官的刺激所樂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感人至深,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古圣先王特別重視音樂的教化。我們看到孔老夫子以《六經》教導學生,其中《樂經》是重要的一本。但是可惜的是,后來這個《樂經》就失傳了。中國文化也被稱為禮樂文化,說明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和改變人的道德素質,維護社會的和諧,是最有效的途徑。

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論壇上,有一位老師專門講了一堂課,這一堂課的題目叫《移風易俗》。這是一堂音樂課,她在這個音樂課中,給我們唱了一些德音雅樂,比如說《妻子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兒行千里》、《跪羊圖》、《推動搖籃的手》、《感恩的心》等等。有的企業,還在他們工人做工的過程中,專門放這些孝親感恩的歌曲,讓人心平氣和的歌曲。結果我們發現整個廠房的氣氛,那都完全不同,都非常地和諧。這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音樂對于一種平和氣氛的產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流行的音樂,就是古人所謂的靡靡之音。為什么這么說?比如說我們看,現在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唱這首歌,“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看過來。”我們想一想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讀書求學之間,結果沒有把這個心思,放在學業之上,而是走在路上,都想著對面的女孩看過來,而且還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個沒完沒了。這就讓人特別注重外在的修飾,而忘記了內心品德的修養,內在心性的提升。

還有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唱那個歌:《給我一杯忘情水》,唱得兩眼迷離,好像真的是很投入。其實他的心智還未開,他還不應該接受這樣的音樂。

還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搖滾樂,結果這個骨骼,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就隨著這個很激烈的音樂,在那扭動。這個對身體,對心性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很多的家長卻沒有這種敏感度,甚至還喜歡看孩子去學習這些音樂。

很多的領導者,特別喜歡靡靡之音。經常去KTV包間唱一些讓人心志萎靡不振的,意志消沉的歌曲。我們想一想,一個領導者經常喜歡唱這樣的歌曲,沉溺于靡靡之音,他的心思怎么會在他的工作之上?他怎么能夠想著把人民教導好,把自己的政事處理好,讓社會安定和諧?上行而下效。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領導者要倡導、要提倡德音雅樂。

我們看到在十八大之后,我們習總書記特別倡導學習傳統文化,而且帶頭聽京劇。京劇和現在的流行歌曲相比,有哪些不同?我們知道京劇里邊,他的內容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一個孩子經常唱京劇,他的正氣就自然地培養出來了。他對于陶冶人的性情,培養人的浩然正氣,特別地有幫助。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喜歡看京劇,喜歡唱京劇的小孩,他和那些喜歡唱流行歌曲的小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小孩的最大特點,就是非常地穩重,落落大方。而且非常有感恩之心,有一種道義在其中。而喜歡唱流行歌曲,特別是喜歡唱搖滾樂的孩子,蹦蹦跳跳,沒有什么穩重。這個就是長期的樂教,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也看到中國古代的婦女,她沒有讀過多少圣賢書,但是她為人知道如何去孝敬公婆,知道如何對丈夫,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她還有貞操的觀念。這是什么原因?這都是因為這些民間的戲劇,還有民間的音樂,藝術形式給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我們倡導好的德音雅樂,對于社會和諧,確實是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么中華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的原因。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并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后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