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5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5集
2018-05-19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來收看今天的《一脈相承》。我們很榮幸聆聽到劉教授為我們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主持人:

在“兩辦”文件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議,就是談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也談到了要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教育部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關于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我們記得習主席在北師大考察時間也曾經說一句話,說“老師的天職就是傳道”。傳統文化如何走進校園,如何在學校讓學生開始去學習好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請教授為我們談一談。

劉教授:

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有次第的,在《弟子規》和《三字經》上都說“首孝悌,次見聞”,告訴我們教育首先從《弟子規》、《小兒語》等等,培養起一個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謙恭有禮的態度,然后才去學習知識和技能,這一個次序是不能夠顛倒的。如果我們首先讓孩子學了知識,背誦了很多的英文單詞,很多的經典,但是卻沒有培養起謙恭有禮的感恩的態度,結果就是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長輩、老師放在眼里。

現在我們學經典的孩子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他四書五經、十三經倒背如流,從十三經之中,你任何抽出一段話,他都可以給你接著背下去,但是他的父母、老師都沒有學過。他就反而瞧不起父母、老師,傲慢心滋長了。這個原因出現是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次序。所以學習傳統文化必須首先從《弟子規》、從做人的教育來開始,這樣的話他才學得越多越謙虛,學得越多越感恩。

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她學英語學得很不錯,她也是背了很多的單詞,結果她的母親很高興,帶著她去見姥姥。見了姥姥就開始夸,說孩子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不信你考考她。結果這姥姥就問,說“書本怎么說呀?”她說“Book”。“書桌怎么說?”她說“Desk”。背了很多,倒背如流。但是沒想到,突然之間小孩就反問了她的姥姥一句,說:“姥姥姥姥,這個傘怎么說呀?”因為她的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結果沒想到孩子就當著很多的人的面就諷刺她的姥姥,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啊。”像現在孩子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原因就在于我們把教育的次序搞顛倒了。我們先讓孩子去學英語,學奧數,學唱歌、跳舞、鋼琴,這些都是技能,都是知識。但是他做人的基礎沒有奠定,她連父母都不知道感恩,連老師都不知道尊敬,也沒有謙恭有禮的態度,結果學得越多就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里了。

我們古人的教學次第都在童蒙教育經典之中。我們要想讓國學進校園,必須不能夠違背這一個次第,必須從《弟子規》開始,培養起他做人的、處事的正確態度,才讓他學習知識、學習技能。而且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中也是有次第的。像我們古人講“三百千千”,這個都是童蒙教育最基本的經典,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你把這些童蒙經典記住了,像識字、基本的日常生活的用語、常識也都掌握了。而且《三字經》都是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也易行。雖然《三字經》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它把中國的,像國學經典的學習次第,還有中國的歷史,還有歷史上著名的一些典故、人物包括在其中了。掌握了這一部書,也是對中國的歷史大體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為學的次第也就基本上不會錯了。

像我們現在學經典,就是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其實就是沒有讀《三字經》。像我們先從《孝經》開始,然后再學習四書五經,然后再讀諸子百家,這個次序才是正確的。我們看現在的小學,就可以以《圣學根之根》這一套書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這一套書不是我們自己編輯的,而是把古人童蒙教育經典放在一起。也就是說它的次第是由淺入深,而且學習的次第、規律,都是符合古人的教學理念的。到中學就可以學四書五經,可以學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然后再加上一些《資治通鑒》的內容。到了大學的話,就可以學我們這一本《群書治要》。因為《群書治要》它是經、史、子的精華,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你掌握了這50萬字的書,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掌握了。如果各個領導干部、各級的黨員、領導都學習這一部書,就能夠達到“見和同解”,就是我們用這一部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來要求自己、來治理國家,就會大家意見統一、沒有問題。

就像我們說中央黨校就是原來的“太學”,“太學”用來干什么呢?就是培養接班人,培養下一屆朝廷的大臣,包括太子,太子下面的這些朝廷的重臣,因為他們所學的都是經典,所以他們的意見都是高度統一,統一在哪里呢?其實是統一在經典之中。

主持人:

習主席在北師大考察時,他說“老師的天職是傳道”。在我們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老先生也說一句話,“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情。對于當前的老師,如何去傳道?什么又能代表傳道呢?

劉教授:

這個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圣人心性的流露記載在經典之中,它就是這種“道”,就是規律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傳道”要向孔老夫子學習,孔老夫子稱他自己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發明創造,他所傳授下來的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古圣先王的理念。圣人他們的心性是一樣的,就是說如果是真理的東西肯定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說這個東西是真理,大家都達到了對真理的認識,他們的意見肯定是一致的,就是“英雄所見略同”。比如說我們儒家講“天人合一”,在道家講“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佛教也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些東西都是對人的這種“明德”,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明明德”,而佛教講的“自性”的一種描述。雖然他們用了不同的詞,但是所講的境界、道理都是一不是二。

雍正皇帝有一個上諭,開篇這樣寫道,說“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三教就是指“儒、釋、道”三家,他們的道理都是從一個源頭、一個根源出來的,傳道的方式可以并行而不相違背。但是因為人們不能豁然貫通,就是說他學沒有學到一定深度,所以儒家就排斥道家和佛家,認為佛家和道家不如儒教正統。而道家也排斥儒家和佛家,佛家也排斥儒家和道家。他認為這都是什么原因呢?都是沒有豁然貫通,所以才各執己見所導致的。做一個比喻來說,就像我們一個手掌,它有五個手指,這是儒、釋、道等等。如果他們都是對真理的認識,當你從這一門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說你就學儒,你學《大學》也好,《中庸》也好,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到手掌的時候,你見到了真相,你發現它和道、和佛家所說的是沒有區別的。學道的人如果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學佛的人也深入到一定的程度,他們就發現都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們的側重點不同,但是都是用不同的概念方法,殊途同歸,達到的都是對“道”的一種體悟。所以怎么樣“傳道、授業、解惑”呢?就是我們對經典一定要有恭敬之心,看不懂的地方先要存疑,不要妄加批判。就像圣人,他的境界是在20層,他站在20層樓,但是我們一般人是站在兩層樓,我們達不到20層樓的境界,反而還要把他拉到兩層樓,說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就對古人妄加批判,這個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主持人:

當我們看不懂的東西,讀不懂的經典,就說是糟粕。其實總書記也一直強調說我們對于文化要能夠繼承下去,要能夠不忘本來,才能夠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夠不斷地去創新發展。怎樣讓我們能夠認識經典、了解經典,而沒有去妄加評論,讓大家能夠有一個恭敬的心去誦讀、學習我們的文化呢?

劉教授:

古人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對經典沒有誠敬之心,我們從它之中得不到任何的利益。我們讀經典就是首先要“信”,信為道源功德母,然后你去理解。這個信不是迷信,而是說你有問題的話可以問,你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存疑,你可以看一看古圣先賢的注解,然后你去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然后你按照他的去行,力行,最后證明了古圣先賢的智慧是真實不虛的。也就是說經典它是經得起考驗的,它經歷了幾千年這么多的文人志士,他們都在讀誦這些經典,如果有糟粕,有不如法的地方,也早被古人看到了。但是為什么這么長時間,比如說孔老夫子的智慧——《論語》,這么多讀書人還都在認真地學習。而且對他們的生活,對國家的治理還仍然起到這么大的效果呢?說明它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是大浪淘沙的結果,都是真理性的東西。“經者,常也”,它講的就是恒常不變的道理。特別是四書五經,這些古圣先賢傳下來的經典,如果我們對它有看不懂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謹慎的態度,不要對它妄加批判。

主持人:

就像剛才教授講到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事。

劉教授:

是。就是沒有恭敬心的話,古圣先賢的經典你看不懂,而且對你的生活、工作也沒有啟發。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個“道”就記載在經典之中,它就是真理。但是第一你對它懷疑,第二你也不去看,就像習主席說的,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不能對它妄加批評。這個經典你都沒有認真讀過,我們就可以對它妄加批判,這就像這一個文章我都沒有看過,我就可以給它寫評論一樣,這個是不符合科學的!其實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都是從自己想當然的角度,或者是看了一些二手作者的一些評論,而沒有自己翻開四書五經,看一看古圣先賢到底寫的是什么。

這一點我自己也有很深刻的體會。因為在99年的時候,當時也是剛剛改革開放之后,大家都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我當時也是到英國去留學。為什么去英國留學呢?就覺得傳統文化這些東西,它使中國社會發展緩慢,使中國落后挨打,所以要到西方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到了西方一看,每每別人問起,他說你是學什么的?我當時特別不好意思,我就說我是學孔子、學老子,讀這些著作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們每一個人聽了之后都肅然起敬,他說“真了不起,學習這些圣人的這些經典”,他一下子就非常地佩服。

后來我們看了看西方的漢學家,研究這些傳統文化的文章、著作,就發現他們沒有經歷過文革,他們沒有經歷過對傳統文化的這種批判性的這種過程。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都是從經典出發,所以他們是言之有物,而且非常的客觀,對這些圣賢人的典籍也是非常地尊敬。我們在批評傳統文化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采取一種謹慎的態度。我們真的把這個經典說的意思,他的真精神了解了嗎?然后他為什么沒有采取西方的一些,比如說民主,還有我們經常所說的一些言論自由等等,其實它都是有很深刻的考慮在其中的。這里邊的深意只有你去進入到經典之中,了解了它背后的深意,你才能夠領略到,所以不要對傳統經典、古人的話妄加批評。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