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8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8集
2018-06-24

主持人:

確實現在我們通過十九大報告當中,在最后的一個篇章,總書記也非常重視年輕人的成長。當前有兩個字,一個詞,確實在大家心中一直在久久地回蕩著,也是大家熟悉的“傳承”兩個字,因為整個傳統文化發展綱要當中的意見,其實傳承是離不開的。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最后也有提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國家也需要后繼有人。一個企業一樣,企二代、富二代他們也需要家業的一個傳承。如何讓中華文化后繼有人,如何讓中華民族代代有人才出?

劉教授:

這個就是說,就像我們中辦和國辦發的這個文件一樣,就是全社會的人都應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青少年他之所以會崇洋媚外,之所以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究其原因在于他的家長身上,在于整個社會的宣傳。我們整個社會都是崇洋媚外的風氣,自然會影響到下一代,他們也會覺得以向西方學習為榮,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我們要想讓青少年學習、重視傳統文化,就也要有一些具體的措施。

比如說,我們說國學教育要貫徹國民教育的始終,也就是說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上去,都應該重視國學的教育,而不是英語的教育。像我們前幾年,大家感觸特別的明顯,我們各種考試,包括一些考公務員,或者是考碩士博士,甚至一些考資格證書,和英語都用不上的,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都要考英語。這個就是在整個社會提倡一種什么風氣呢?不學英語寸步難行。現在我們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從教育入手。比如說我們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包括高考,各級考試都要考古代漢語,都要考漢字文言文。這就在倡導什么呢?只要你讀不懂古書,不懂得經典、漢字文言文,你就寸步難行。

為什么要倡導學習漢字文言文呢?我們說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它蘊藏著很多古圣先賢的智慧在其中,其中有一點就是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個標準化的書寫工具。中國古人他發現,“語”和“文”如果不加區分的話,這個“語”就是我們的日常用語,這個“文”就是我們寫文章的文字。如果怎么說就怎么寫,就像我們現在似的,他會有什么弊端呢?我們的日常用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擴展。比如說我在英國讀了四年半的書,又回到中國的時候,我發現很多流行詞、流行語我就看不懂了。比如說什么叫“粉絲”?什么叫“頂”?還有什么叫“PK”,什么叫“after”?現在這些詞年輕人中非常的流行。但是當時我回來的時候就不知所云,后來才知道是一些外來語,我們沒有翻譯,直接音譯過來就使用了。如果我們怎么說就怎么寫,四到五年有一些東西我們就認不得了、看不懂了。那我們想一想,再過十年、二十年,再過上百年、上千年呢?我們怎么說就怎么寫,結果就是后人再看前人所寫的東西,完全不知所云,就像讀天書一樣了。

我們怎么能夠把古人的智慧、文化,這些經驗代代傳承下去呢?中國古圣先賢發現了這個問題,于是他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他就發明了一種標準的書寫工具,就是文言文。也就是說你的日常用語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拓展,但是只要你一落在書面上,傳達思想、傳達經驗、傳達智慧的時候,都采取統一的標準化的文言文的方式。這有什么好處呢?只要我們后人也掌握了這個標準化的書寫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幾千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對話,他們的智慧,就可以為后人所承傳。所以我們只要掌握了漢字文言文,我們就掌握了開啟古圣先賢經典的寶藏的一個金鑰匙。這個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每一個后代子孫都應該掌握的。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這樣才能真正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我們國家既然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就應該從各種制度上、政策上來支持、鼓勵、激勵大家都來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讀懂自己的經典。我們不能夠把英文說得很溜、唱著英文歌曲,但是連自己古圣先賢的經典、自己祖宗發明的文字都看不懂,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而且現在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包括特朗普的外孫女都在學習《三字經》,都在學習唐詩,還有好多金融家的女兒,她們也在學習漢語。當然他們學習的是現代漢語,目的是……很多人是為了想和中國人做生意。但是實際上學習現代漢語這個利益是小利益,學習古代漢語、掌握漢字文言文,這個能夠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這個利益才是真正的大利益。

我們看到現在的孔子學院也是建到了世界各國,這個是我們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的平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孔子學院只是承擔了一個教外國人學漢語的,或者是一些淺層的這種文化交流的作用。而真正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卻沒有人能夠去講解,也沒有能夠讓外國人去領略。外國人為什么會有中國威脅論呢?因為他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傳統文化的承傳迫在眉睫,而且也必須是從娃娃抓起,從年輕人抓起,才能夠真正地培養出國學大家。

主持人:剛才教授也談到了,就是現在全球都面臨著空氣環境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看到一個資料,總書記在2015年到云南考察時,他曾經說一句話,他說:“必須讓我們留住青山綠水,必須讓我們記住鄉愁。”中央電臺也有一個大型的百集紀錄片叫《記住鄉愁》,我們大家也會想問一下什么是鄉愁?我們如何才能夠守住我們的文化根脈呢?

劉教授:

用習總書記的話來說,鄉愁就是我們離開那里就會思念那里。我們思念那里的什么呢?就是思念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思念那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它的傳統文化。所以說要記住鄉愁,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保護好我們的這種傳統文化的村落,包括那些祠堂、這些寺廟等等,它們都是非物質文化的財產、遺產。在一個數據中告訴我們,在這近15年來,有92萬的傳統村落在丟失,而且還在以每天1.5個村落在消亡的這種速度在增長,這個數字實際上是非常驚人的。告訴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忽視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再過一些年,我們確實很難再找到兒時的這些記憶了,也很難再找到這些傳統文化的這種歷史的建筑了,一些歷史的見證了。

我們到國外,我們發現這些發達國家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越是古老的,越是受尊重、受重視的,而且越是值錢的。所以在文物保護方面,在古村落的保護方面,我們全社會都應該有非常非常強的觀念,不能夠因為一時的急功近利而破壞了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文化的根脈給留住,像這個傳統的這些建筑物也都起到了傳統文化傳承和教育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教育意義的建筑物有三種,第一就是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歷代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干什么呢?宣講祖先的德行。告訴你這一家,歷史上有哪一個人,他有什么德行,他對國家有什么功業,我們要向他學習、向他效仿。我作為他們的后代子孫,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夠因為自己的言行給祖先抹黑。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四知堂”,這個就是楊家的堂號。我們想一想,凡是楊家的子孫從這個堂號走過的時候,就會想起他們的祖先不收“四知財”,他的這種廉恥之心就會樹立,生怕自己的言行給祖先抹黑。我們每一家歷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人物,所以祠堂就是講述祖先的德行,而且讓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提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行為不僅僅關系到我們自身,而且還是關系到祖宗的榮耀,不能夠因為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和祖宗抹黑。所以祠堂就是良好的機會教育的場所。

第二個建筑物就是城隍廟。在中國古代我們都有逛廟會的傳統,廟會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所以孩子特別喜歡去。但是去吃了、玩了之后,父母一定要帶他到城隍廟里去看一看,看什么呢?看一看城隍廟里供奉的四殿閻羅,告訴你,你做壞事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比如說你不誠信,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你作惡會有什么樣的處罰?孩子在這個城隍廟里一看,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從此以后再也不敢作惡了。所以城隍廟它起到了“因果教育”的作用,有人說這一個縣有一個城隍廟,能頂得上十萬個警察,這個并不是夸張。因為它有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報時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的因果教育的意識。他有這種意識,他就不敢去作惡了。

第三個建筑物,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孔廟。我們知道至圣先師孔子他是稱為“萬世師表”。說“先孔子之前而圣,非孔子無以名”。如果在孔子之前的這些圣人,不是孔子,可能后代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不知道他們有什么行為和德行。“后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法而圣者”,就是在孔子以后的這些圣人,如果沒有孔老夫子,就沒有效法的榜樣。所以孔老夫子被稱為“至圣先師”。歷代的皇帝都有非常隆重的祭孔這種儀式。這教導我們什么呢?教導我們要尊師重道。尊敬老師,看到老師的塑像,就想起老師的教誨,而且要想到,要見賢思齊。

這些建筑物,還有這些傳統,都起到了文化傳承的作用,都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的意義。所以我們說這些雕塑、建筑,這些音樂美術繪畫等等,它都是良好的教育的方式。我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現代化的過程中,對這些文物,對這些村落,對這些建筑,都應該給以特別的尊重和保護。

像在九九年的時候,我到劍橋大學去訪問,當時來到“三一學院”的時候,他們的教授指著它們的教堂、學校的這些建筑就說:“你看我們這些建筑已經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歷史非常的悠久。”他提起來非常的自豪,他可能這樣介紹已經習慣了,歷史悠久。但是突然間他就意識到了,是在向中國人講歷史悠久,忽然就感覺很不好意思,他就補充了一句,說:“當然了,我們在中國人面前用‘歷史悠久’這個詞還是要小心謹慎。”說明什么呢?說明他們知道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歷史源遠流長,他們七八百年的歷史實在算不了什么。比如說我們到四大名山佛教名山,這個千百年的寺院,那是到處都是。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對我們的這種寺院、這種建筑的自豪感和西方人相比就差了很多,文物保護的意識也是差了很多,西方人在這方面確實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