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4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4集
2018-05-19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很榮幸邀請到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做客我們今天的《一脈相承》。

主持人:

在現代有一本書,也在國內外引起非常大的反響,這個是我們總書記一系列講話匯集起來的一本書,今年也出版了第二冊,名字叫《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這本書當中也有很多的關于踐行文化,包括一些治國理政的一些概念,講述得也非常的詳細。其實在今年兩辦文件,還有十九大報告當中,習總書記也都有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如何更好地發揮領導干部學習、弘揚《群書治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夠讓“兩辦文件”落地生根,讓“兩學一做”如何落實。我們也請教授為我們談一談。

劉教授:

這個“兩學一做”,它是說要“學黨規黨章,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但是做一個合格黨員的前提就是你要做一個好人,而共產黨員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是如果一個人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像我們建造一個道德大廈,它是第五層、第六層,這是我們所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境界。這個道德大廈是有根基的,根基何在呢?那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孝親尊師”。如果一個人對他的父母都不能夠全心全意地去服務、去感恩,怎么可能對他的陌生人,對人民無私無求地付出呢?所以中國古人他講的道德教育是有次第的,也是有規律的,“百善孝為先”。我們現在看到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就走了。雷鋒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什么雷鋒精神三月來四月走了呢?當我們社會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回到經典中找到答案。

我們翻開《論語》,《論語》上就記載,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說,君子重視根本,根本樹立起來了,“道”自然就產生。我們現在追求的仁愛之心,仁愛之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仁愛之心的根本在哪里呢?那就是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這是仁愛之心的根本。愛人民,愛祖國,從哪里愛起呢?從愛父母、尊敬老師、尊敬長輩來做起,這個才是符合人的情感發展的規律。我們中國人他有五千年教育的經驗,他把這些規律總結出來,都記在經典之中。只要你回到經典中,你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們看到為什么“兩學一做”在很多地方變成了形式,沒有深入人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結合傳統文化這種道德教育的規律來教導人。教人從哪里教起呢?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先從“做一個好人”來做起。如果連一個好人都不是,怎么可能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呢?所以“愛民如子,視民如傷”,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對領導干部的要求。為什么古人他真的做到“愛民如子,視民如傷”了呢?就是因為他對父母,他對老師、對長輩,對兄弟姐妹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恩和關愛!如果我們連對養育自己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父母都漠不關心,他們處于病苦狀態都麻木不仁,又怎么可能對人民去全心全意的服務呢?這個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我們說,我們要把這些理念讓它落實,也都需要從經典中、從傳統文化中找到結合點、找到根本。

主持人:

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弘揚《群書治要》,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如何才能夠學懂、學會《群書治要》呢?

劉教授: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派魏征、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了,這一部書奠定了唐朝“貞觀盛世”的思想理論基礎。也就是說為什么有“貞觀盛世”的局面呢?貞觀盛世的時候,很少有人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比如說在貞觀六年的時候,全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只有290個人,而且唐太宗還命令他們回家去過年,處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受刑。結果怎么樣呢?這些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到第二年秋天的時候,無一例外地回來接受死刑的處罰。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在那個時代,即使是死刑犯,他都有道德的良知,他都有羞恥心,他都能夠做到“不忍欺”。這種盛世的局面是怎么樣達到的?我們現在都在講傳統文化是糟粕的、封建的,是落后的。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夠把社會治理到這種程度嗎?他既然能夠把社會治理到這樣的效果,應該去了解這樣的效果是怎么出現的,實際上就是靠這一本《群書治要》。

從唐太宗到太子,到這些王公大臣都在學習這一本書。所以,全國上下思想觀念高度的一致。大家讀書的好處是什么呢?“讀書明理,理得心安。”《貞觀政要》上就記載著唐太宗對身邊的臣子說,說那些貪財的人、受賄的人,他實際上是不懂得怎么樣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益的,就如同是拿著珍珠的子彈去射鳥雀。珍珠的子彈是很昂貴的,但是他不懂得珍惜,拿著它去干嘛呢?去射麻雀,取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利益。比如說你在做官的時候,你的俸祿很高,足夠養活你全家人,衣食無憂,而且你走到哪里受人尊重。你的家人走到哪里,大家一說是誰誰誰的家屬,大家都會肅然起敬。你看你又有俸祿可以養家,又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但是你對這些都不珍惜,拿著這個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以權謀私,最后鋃鐺入獄了,結果怎么樣呢?這個位置沒有了,俸祿沒有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且自己的家人都跟著受牽連,說你看這是誰誰誰的家屬,他們家的那一位還在職務犯罪被關進監獄。所以確實是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而且他說,正是因為這個魯國的宰相,他喜歡吃魚,他有朋友就投其所好,就送給他一些魚,他看了一看又送回去了。這個人就覺得奇怪了,他說:“您不是很愛吃魚嗎?我找了一些上好的魚送給你,你為什么不接受呢?”這個宰相就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魚。為什么呢?因為我喜歡吃魚,我自己有錢,自己拿去買就好了。但是如果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魚,改天因為這個行為被關進監獄,當我被關進監獄的時候,請問還有人再送給我魚嗎?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魚啊!”唐太宗他經常引用《群書治要》上這些故事,來給身邊的大臣來做比喻,引導他們要珍惜自己的官位,不要做這些得不償失的事。

人經常讀《群書治要》有什么好處呢?那就是可以把自己的理智提起,不會利令智昏、情令智迷。所以我們讀《群書治要》,我們發現它里邊沒有太多的具體的制度、方法等等,它都是在治國理念的高度,告訴你應該怎么做。我們看到《群書治要》它雖然是幾千年之前的著作了,它里邊的思想也是傳承了幾千年,為什么在今天還管用呢?還需要學習呢?因為經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這個東西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古人說“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既然是被稱為“道”的東西,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自古至今都是不變的。你不能認為傳統的東西,老的東西、舊的東西就是過時了。太陽它很老,它每一天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你不能說它就是腐朽的、過時的、落后的東西了。唐太宗能夠通過運用《群書治要》的理念把國家治理好,我們今天汲取、借鑒其中的一些經驗、方法、智慧,也可以把我們的國家治理好,那就是達到古人所說的“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境界。

主持人:

今年其實很多的會議上,我們也看到一些外國領導人拿到譯著的我們《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也請我們總書記去簽名。其實這本書它談了些什么?我們如何才能讀懂好、落實好這本書,落實好“兩學一做”呢?

劉教授:

這本書里提出了很多的新理念、新觀點,還有新的方法、新的思想,這些思想如果真正能夠認識深刻,也必須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學習。比如說習主席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古人就講“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評價一個人到底怎么樣,不能只看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所以“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這個也是《群書治要》里邊的話。

再比如,習總書記還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個更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延續。比如說《春秋左氏傳》上就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說一個國家為什么能夠興盛呢?就是因為它能夠把人民視為自己的傷病,加以體恤、加以關愛,這是一個國家興盛的原因;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就是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可以隨意地踐踏,這是國家衰亡的原因。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他把人民就看作是父母慈愛兒女一樣去對待,像兄弟慈愛弟弟一樣去關心,是“見之勞苦,則為之哀”。看到他們饑寒交迫、勞苦奔波,都發自內心地為他們哀愁,想方設法地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對待百姓的態度。我們提出的這些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在經濟上富民、利民;在政治上要聽民,要廣開言路;在文化上要樹民、教民。這些其實都是來自于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傳統文化把這些也講得非常的深入,非常的具體。

習主席提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國沒有德就立不起來,興盛不起來,人也是一樣的。這也是秉持了《禮記·學記》上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過失得以挽救。所以,習總書記也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目標,這個是非常符合傳統文化的理念的。

現在我們學校教育都是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比較大,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重視智力的發展,但是卻忽視了德育,忽視了人格的培養。把“立德樹人”提出來,作為教育的這種目標、任務,這也是吸取了《禮記·學記》的教育理念。文化要發揮它“以文化人”的作用,也更是《周易》上所提出的,說古代的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圣先賢都是在觀察天地自然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了這些“五倫八德”的學說。我們用這個東西來教育人,來變化人的氣質,才能夠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像我們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也是來自于中國傳統的“一體”的觀念。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天人合一”,就是說人不僅僅和他人,不僅僅和動物,而且是和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一體”的關系。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