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很榮幸邀請到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做客我們今天的《一脈相承》。
主持人:
您認為新的文化使命是什么?我們?nèi)绾渭缲撈鹦聲r代的文化使命呢?
劉教授:
要知道文化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承擔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首先要知道文化的本質是什么。“文化”兩個字在古代漢語中也是兩個字來構成的,“文”就是文章、文字、禮樂、曲調等等。而“化”就是變化的意思,也就是人受教而變化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這個叫“以文化人”。所以,我們知道了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通過我們讀了這個文章,看了這個文意,或者是我們看了一個詩詞歌曲、戲劇小說、電視節(jié)目等等,起到了轉變?nèi)说臍赓|的作用。
比如說我們看了《跪羊圖》,我們沒有孝心,把孝心提起來了。我們讀了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本來不知道節(jié)儉,現(xiàn)在變得節(jié)儉了,這個就叫變化氣質。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把文化和知識等同起來了,我們經(jīng)常說,這個人有知識但沒有文化,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我們學了這首唐詩,但是我們在吃飯的時候,還把白花花的饅頭、大米飯丟得到處都是,不知道節(jié)儉,這個就是有知識沒有文化。而我們現(xiàn)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很多的學校教導孩子的時候,也是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知識來傳播,孩子可以把《弟子規(guī)》背得倒背如流,然后在考試的時候可以默寫下來得滿分,但是和自己的為人處事、生活學習都毫不相關,這個就叫有知識沒文化。我們抓住了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我們就知道新時代文化應該承擔什么樣的使命了。就是我們通過創(chuàng)造這些文化作品,能夠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使一個人可以說從惡人變成善人;把兩個人從敵人變成朋友;把一個人比較暴力、喜歡發(fā)怒,然后轉變成非常的和善、友好,這個就叫文化的使命。
中國古代的詩詞、戲劇、小說,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都是以弘揚、傳播正能量為核心,這個是我們要肩負的文化使命。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肩負起文化使命呢?第一就是要大力弘揚、深入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五千年的經(jīng)驗、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它在歷史上把中國建設成禮儀(視頻里教授的音是“禮義”)之邦、華夏之族,所以中國的皇帝也被譽為“天可汗”,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天下的領導者。這個“天可汗”的稱號,不是中國人憑著武力的強大,四處征伐其他的國家,讓人家臣服于我,給我一個“天可汗”的稱號,而是這些國家的人到中國來訪問,看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社會呈現(xiàn)出和諧的景象,他們特別羨慕,回去向他們的國君稟告,這些國君都愿意向中國學習,所以才把中國的皇帝尊稱為“天可汗”。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中華文化,對中國的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作(視頻是做)出了殊勝的貢獻、卓越的貢獻。
劉教授:
說起傳統(tǒng)文化,很多人對它沒有信心,是封建的、落后的、專制的,好像都是一些負面的這種評價。所以在新時代承擔文化使命,首先要全面認識、深入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第二,在新時代要承擔起文化使命,還需要有兼容并蓄的寬容的精神,能夠有借鑒地來吸取西方的先進文化。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特別強調的就是和而不同,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兼收并蓄。中國歷史上,儒家和道家是本土的文化,而佛教是一種外來文化,但是從東漢永平十年,傳到中國以后,它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中國的文化它很有包容性,它絕對不是閉關鎖國的,所以我們要用開放的心胸,來吸收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文化。
我們看西方的文化的特點,就是宗教文化的特點,也就說西方的社會治理它不僅僅靠的是制度,公平、正直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也是靠它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這種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會來教的。換句話說,西方的社會治理靠的是兩手:一手抓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這兩手都做的很好,社會才呈現(xiàn)出和諧的局面。但是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僅僅看到了西方重視制度建設的一面,誤以為只要把西方公平、正義的民主的制度搬過來,我們的社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事實上卻出現(xiàn)了異體移植的弊端,也就是說,這個制度在西方能夠運用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國就變了味兒、就走了樣。比如說我們用西方的民主制度來選舉村支書,但是因為公民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結果,誰給他送的錢多,他就選誰,誰和他關系好,他就去投誰的票,最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xiàn)象,這說明什么呢?說明越是民主的時代,越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而中國歷史上是儒釋道三家共同承擔著教育的這種功能,它能夠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深入人心,所以讓人轉惡為善、轉凡成圣。
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以后,比如西方歷史上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來中國傳教,中國的皇帝一看,他們的經(jīng)典也都是以仁慈博愛為核心精神,和我們的儒家文化也并不違背,所以也是歡迎他們來傳教。我們現(xiàn)在社會提倡文化繁榮、文明互建、文明交流,也需要以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來對待西方的這些文化,所以我們提倡宗教應該回歸教育,來互相學習、互相團結,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做出貢獻。
第三方面,要承擔好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應該大力借助于新科技、新媒體的力量來推動文化建設。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新媒體,比如說微信、網(wǎng)絡等等,已經(jīng)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些高科技的手段來推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nèi)容,這個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面。
主持人:
文化自信,它為什么有這樣強的生命力,總書記為什么這樣的重視,為什么他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包括我們在一些宣傳欄上也有看到四個自信,第一個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它的現(xiàn)實意義,還有它重要的理論都有哪些?
劉教授:
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層的自信,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其他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也都無從談起。而我們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nèi)绾伟l(fā)揮這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把它作為我們獨特的資源來使用,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努力,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個問題。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學習到的也是西方的一些享受物欲的文化,這種文化實際上是只見物質不見精神,這種思想如果繼續(xù)流傳下去,我們的國民素質就會一落千丈了。就像一個人他有錢了,但是沒有道德,無論走到哪里也不會受人尊重。一個國家如果只是有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是沒有文化的進步,沒有呈現(xiàn)出文明的狀態(tài),這個國家也同樣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他其實有一段話表明了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階段理論。在《論語》上記載,孔子“子適衛(wèi),冉有仆”,就是孔老夫子到衛(wèi)國去考察,冉有給他駕車子。“子曰,庶矣哉”,這個地方人口已經(jīng)很稠密了。冉有就問了,人口已經(jīng)稠密了,還應該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富之”,也就是說要使人們富裕起來,人們都富裕了,還應該作什么呢?孔老夫子又回答了兩個字:“教之”,也就是說要給他們以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他知道自己在人倫關系中的本份和責任,這樣的話才能夠使社會和諧。
我們看,如果說新中國的發(fā)展,毛澤東思想它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使中國成為一個人口富庶的、人口眾多的,有獨立主權的大國,它做的是“庶之”的工作。而鄧小平理論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使中國富裕起來,它重要解決的是“富之”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要解決的就是“教之”的問題,因為人們富裕之后,人的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如何,這個才是這個國家受人尊重的根本。我們看,把文化自信寫入黨章、寫入十九大報告,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通過文化的這種作用“以文化人”,能夠使國民素質提升,這樣才能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什么叫文化的軟實力呢?也就是說通過“以文化人”的作用,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使人的精神狀態(tài)、道德素質蒸蒸日上。人心都變好了,它自自然然的就會促進社會的和諧,各個方面事業(yè)的發(fā)展,這個才叫文化的軟實力。
主持人:
在全國道德模范的一個頒獎會上,他看到在背后有兩位耄耋老人,總書記主動請兩位老人坐到他的身邊,這個動作其實是不是也是一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美德,是不是也彰顯了一種大國的自信呢?
劉教授:
習總書記這個小小的動作,正是中華傳統(tǒng)尊賢敬老的一種體現(xiàn)。中國古人,比如說《孟子》上有一句話說:“爵一,齒一,德一。”讓我們尊敬有爵位的領導者,尊敬上了年紀的人,還有尊敬有德行的人。這兩位老人他不僅僅是年紀大,而且是對國家很有貢獻的專家、科學家。習主席能夠主動給他們讓座,禮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他就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尊老敬賢的態(tài)度。尊老就是告訴我們要知恩報恩、飲水思源,因為沒有這些老人的奉獻、付出,就沒有年輕人的好的日子、好的生活。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尊老的態(tài)度反映了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而敬賢,一個國家能夠有尊重賢者的態(tài)度,使能者在職,賢者在位,這個國家一定是欣欣向榮的,一定是道德風尚良好的。賢能的人,他能夠對國家建功立業(yè),在社會中會產(chǎn)生非常好的影響,這個也是國家領導者要特別重視的地方。
主持人:
去年在作協(xié)和文聯(lián)的會議上,總書記提出一句話說,“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教授您怎樣看待總書記說這句話的含義呢?
劉教授:
這一句話實際上是彰顯了文化在國家民族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有一句話說“文化是民族國家的靈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主席在曲阜講話的時候也說了,他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換言之,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就很難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