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訪談的主題是《一脈相承》之《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今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五周年,同時也是在山東曲阜考察四周年之際,當時他提出一句話“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隨后在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又高屋建瓴地提出“復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的理論和概述。今年在十九大之際,習總書記又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已寫入黨章。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尤其要談到“要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我們今天很榮幸邀請到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做客我們今天的《一脈相承》。
主持人:
今天,我們將會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向您請教如何去推動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方向,講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增強文化自信。什么是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劉教授:“傳”就是流傳、傳承的意思?!敖y”就是蠶絲的頭緒,我們把它引申為源頭。概括起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以儒釋道為主體的,諸子百家為補充的“志于道”的文化,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是善道有統、源遠流長的,不是無由、沒有根的文化。
“志于道”很重要,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雖然“道”在儒、釋、道三家中表述不同,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比如說在《中庸》中說“天命之謂道”(視頻上是“之為道”?!吨杏埂飞鲜恰疤烀^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就是道。在《老子》中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我們講的恒常不變的規律,他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圣人達到了一種程度,他對天命,對“道”有體悟之后把它揭示出來,這些“道”就記載在經典之中。所以我們說“經者,常也”,經典之中所記載的都是恒常不變的道理。我們讀經典,經常說“文以載道”。
為什么要讀經典呢?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他就是可以讓我們趨吉避兇,像《孟子》上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道就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我們順著自然天理、天道去做,就會昌盛發達,而我們違逆了這個道,自然就會敗亡?!暗馈彪m然很深奧,就像老子所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的人聽到這個道,他就立刻能體悟,他去身體力行?!爸惺柯劦溃舸嫒敉觥保械鹊娜寺劦竭@個道,他半信半疑,他感覺說的有道理,但是又有所懷疑,所以猶豫不決?!跋率柯劦溃笮χ保碌鹊娜寺劦搅诉@個道就哈哈大笑,覺得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后面有一句話說得更好,“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這個東西沒有人笑話他,大家都能夠接受,這個東西就不是道了。
劉教授:
孔老夫子他很難得,他采取了一種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他給你講“道”,你聽不懂,他就給你講“德”;講“德”還是聽不懂,他就給你講“仁”;講“仁”還是不能夠具體化,他就把“仁”給具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給你講的太深奧的東西,他不能夠為世俗大眾所接受,他不能夠去身體力行,對他現實生活也沒有益處,他就給你講具體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道”就是宇宙人生自然界的規律,恒常不變的規律。而“德”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他說:“德”和得到的“得”是相通的,得到了什么呢?其實就是得到了“道”,得道之人在古人:儒家那里稱為“圣人”;在道家那里稱為“真人”;在佛家那里就稱為“佛”。他們都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體悟通達的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德行品質就稱為有德的了。
這個“道、德”具體化,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五倫八德”。所以說整個《四庫全書》在講什么呢?就是講“五倫八德”?!拔鍌悺本褪恰案缸佑杏H、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就是“道”。比如說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之間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情,這個親情不是圣人給我們規定下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順著“道”去做,就是怎么使這種父子親情維系一生而不改變。圣人去觀察,只有父母慈愛、教導兒女,兒女孝敬父母,也就是做到父慈子孝,這一個自然的親情才能夠維系,所以慈和孝就是德,這個是講的父子之間的關系。
下面講君臣有義?!熬加辛x”并不是封建專制社會的產物,而是指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領導者要有仁愛之心,這個“仁”字是一個“亻”加一個“二”字,從人從二,告訴我們是兩個人相處之道,要想到我們自己就要能夠想到對方,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所以作為領導者就不能夠對屬下呼來喚去,要對他有關愛、有仁愛。所以孔老夫子他就說,忠恕就是行仁之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從這入手就可以成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作為被領導者應該怎么做呢?被領導者對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要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所以“忠”,古人解釋為“盡己之謂也”,就是你能夠對領導交給的任務竭忠盡智,這樣的話就是盡到了忠心。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被松下幸之助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使他成為經營之神。而稻盛和夫也是把這種理念運用到管理中,使他創下了三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并且被稱為“經營之圣”,所以二十一世紀的管理也被稱為稻盛和夫的管理。
第三講夫婦有別。這個“別”并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別,而是在職責上有分工,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因為一個家庭它有兩個重要的職責,第一就是要創造經濟收入,使家人衣食無憂,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職責,這個職責就是要教育兒女。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什么是“無后為大”呢?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兒子,那就是沒有后代,實際上是指沒有承傳你良好的家業、家風、家道的后繼的人才。比如說一家人生了七八個兒女,但是都是敗家子、啃老族,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就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后為大”。所以中國人把培養后代子孫、后繼的人才這件事看得特別的重要,而這樣重要的職責就不能夠推給別人。像我們現代人把他推給電視、推給祖父母,還有推給小課桌,這個其實都不是很負責任的做法。其實對兒女最負責任、最有愛心的就無過于他的母親,是母親承擔起教育兒女的責任。所以古人說“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正是因為有良好的母教,才培養出了良好的圣賢的兒孫。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夫妻要互相配合,丈夫負責經濟收入,而妻子負責相夫教子,這樣兩個人互相配合,這個家庭和睦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下面一倫講長幼有序。就是一家的兄弟姐妹出生是有一個自然的順序的,既然是自然的順序,就應該給以尊重,而不能顛倒。從這個自然的順序出發,就要求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幫助弟弟妹妹。古代的這個“友”它就是寫作兩只手互相攙扶,如果弟弟妹妹有了困難,做兄長的去幫助、去關心,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就不能再講什么條件了。而弟弟妹妹們對于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兄友弟恭做到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就和睦了,所以古人把兄弟之間的關系稱作手足之情、骨肉之情?,F在我們看到兄弟姐妹之間,因為一點點財產的紛爭就吵上了法庭,而且在二胎放開之后,母親可以生二胎了,受到的障礙最大的就是來自于一胎,因為他不想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減少,自己不再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這個就是沒有兄友弟恭的觀念。
《弟子規》上其實有兩句話,對于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特別的合適。有一句話就是“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手足之情、骨肉之情,把財物看得淡一點、輕一點,怨恨又怎么可能產生呢?還有一句話說“言語忍,忿自泯”,說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上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忿忿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這些話雖然看似很簡單,但是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對于保持人際之間的和諧都特別的有效。
五倫關系最后一倫就是朋友有信?!靶拧弊质恰叭搜詾樾拧?,說明人所說的話必須是守信用的,否則都不是人所說的話了。而朋友關系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他其實指的就是在社會上,和我們平等交往的一些關系應該怎么處理,那就是要守住“信”這一個字??桌戏蜃右舱f,“信”字對于一個人而言,就像一個車子的發動機,這個是我們現代的比喻,古代是牛車馬車,他說“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用我們現代化的比喻就是說車子缺少發動機,就是車子缺少最關鍵的環節,你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來行走呢?所以一個人如果言而無信,在這個社會上寸步難行。這個是五倫關系。
“八德”,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熹所提出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一種是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兩種八德的說法重復的給去掉,后來就留下來十二個字,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其實就是這五倫八德,或者說十二德,這個是整個《四庫全書》的精神,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
主持人:
剛才您有提到五倫道德,它是歷久彌新的,八德它也一樣是嗎?
劉教授:
是的。比如說我們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兒女,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不知道感恩,反而認為都是父母天經地義應該做的事,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因為沒有孝心,不知道父母培養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古人說“習勞知感恩”,因為孩子沒有教給他去做家務,只要你把學習成績搞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換一句話說就是缺少孝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教育。如果我們把孝的教育提升起來,這個孩子,比如說他不負責任、他對父母沒有感恩心的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們現在社會還有很多的腐敗現象,官員貪污受賄、以權謀私,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官員的廉恥之心提起來,他能夠廉潔奉公,有羞恥之心,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我們現在社會還有很多的,比如說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只要把企業家的誠信之心提起來,他這些問題就不會出現。整個社會問題看似非常的繁多,就像樹的枝葉花果,有很多的枝葉,但是這些枝葉花果都是一個根本上長出來的,這些根本是什么呢?這個根本就是人心。人心它要轉變了,這些枝葉花果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說要培養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而根本的德行就是古人所總結的這十二個字。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品質都具備了,這個教育能夠做好,社會還有哪些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