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大使、尊敬的諸位專家學者、尊敬的諸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榮幸,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總部,和大家一起來學習《群書治要》。《群書治要》這本書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派魏征、禇亮、蕭德言、虞世南等等的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這一部書奠定了唐朝“貞觀之治”的理論基礎。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學習《群書治要》?我們首先看一看,在貞觀盛世的時候,這個社會治理得到底有多好。
在貞觀四年的時候,全國被判處死刑的人只有29個人;到了貞觀六年的時候,被判處死刑的人有所增加,但是這一年唐太宗命令所有被判處死刑的人可以回家探望父母,辦理后事,到秋天的時候再回來受刑。結果怎么樣?這些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無一例外地按時回來接受死刑的判決。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唐朝貞觀盛世不僅僅是經濟繁榮,而且是政治清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貪污腐敗的朝代。
在《群書治要·淮南子》上還有一句話,孔老夫子所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么成就的呢?靠教育所成就的。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也是在《史記》上記載,說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在西門豹治鄴縣的時候,他采取的是法治的手段,把法律設計得非常地嚴苛,只要老百姓一觸犯法律給你嚴懲,結果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鄭國的子產治理鄭國,他做宰相把法律監督機制、激勵機制設計得非常地完善,老百姓想欺騙他馬上被發現,所以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也就是老百姓不能夠欺騙他;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里單父的時候,他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僅僅當他的領導者,率領他、管理他,而且像父母親人一樣地去關愛百姓,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當然做到這兩點還不夠,他還作之師,就是教導老百姓倫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本分,結果把孔子所教導的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后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
舉了這些例子,我們得到了一個什么結論呢?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群書治要》對一個國家來說可以政治清明;對于個人來說可以成為社會大眾的表率,成為君子圣賢;對一個團隊來說,無論你在與不在,屬下員工的表現都是一樣的,甚至比你不在的時候還表現得更加優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群書治要》的重要原因。
我們看一看《群書治要》里邊記載了哪些道德教育的經驗,仍然值得我們今天來汲取和借鑒?我們把他概括為八個方面,也就是有八個特點: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在《禮記·學記》上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個國的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我們與此相比,現代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現代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等高等教育,都是以重視知識和技能為重點,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說如果家長是否很重視人的做人,在周六周日的時候,送孩子去學習《弟子規》等等做人的教育了,還是讓她去學習奧數、學習英語、學習電腦、學習唱歌、跳舞了,所以可見我們并沒有重視一個人的做人,而把知識技能作為重點了。我們再看一看,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重視了做人,是大四的孩子道德素質好,還是大一的孩子道德素質高呢?我們現在把“大學”的英文叫University,我記得蔡老師在一次講課中提到,這個University翻譯成漢語什么意思呀?叫“由你玩四年”,我們在大學里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了,現在的大一的孩子是最好教的,新生入學,你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四年之后反而不如大一的時候那么好教,那么聽話,說明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偏離了“長善救失”的目的。我們現在社會為什么出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呢?因為我們沒有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
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等級:有德有才是正品。這個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這是我們社會所急需的,我們把它稱為正品;有才無德是毒品。這個人很有才能,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到奶粉里會有什么效果,結果就會出現了毒奶粉的事件,這都是有才無德的人做出來的;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夠,但是我們教導一下他,他還可以用,不至于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最后一等是無德無才是廢品,當然這樣的人是比較少數的。
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在《大學》的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開啟人自性本有的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純凈純善的本性,但是因為后天環境的原因,教育的缺失,把我們的本性給迷失了,所以外有貪、嗔、癡、慢、疑,內有怨、恨,惱、怒、煩,這就導致了種種社會問題。而教育的目的無非是把你的習氣給拋棄,回歸到本性而已,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成為君子,進而成為圣賢,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我們到底用什么來教人?古代人教導人的規范不是那么復雜的,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有一本書叫《易經》,《易經》這個“易”字有三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不易的、不變的。就是說雖然這個現象是變化莫測的,但是規律是自古至今都不變的;第二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這個現象是變化的,所以我們要懂得與時俱進,要懂得創新;第三個含義就是簡易、簡單。圣人所概括出來的道德規范,也是非常簡單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五倫八德。這個“八德”在歷史上有兩種說法,我們把兩種說法重復的去掉,實際上我們留下了十二個字,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道德觀,也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和繼承的道德觀,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我們看一看社會出現的諸多問題,這些諸多的問題就像樹的枝葉花果一樣,但是哪些問題是跑出了這十二個字之外的呢?換一句話說,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了這十二種德行,還有哪些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呢?社會諸多問題是枝葉花果,但是我們要把它的根找到,這個“根”就是缺少了德行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如果我們沒有這樣“一以貫之”的道德規范,就會出現《墨子》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的情況。什么意思呢?比如說在當代西方國家,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羅爾斯,他寫了一本書叫《正義論》,他也總結了歷史上關于“正義”的各種觀點:比如說有功利主義的,有倫理利己主義的,還有社會契約論的等等。他們從不同的概念出發,最后得出了關于正義的不同理解。當我們遇到一件具體事情的時候,到底應該按照誰的標準去判斷是非善惡美丑?西方有另一位倫理學家叫麥金泰爾,他寫了一本書叫《追尋美德》,還有一本書叫《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批判的就是當代西方這種道德混亂的情形。因為面對同一個事情,功利主義,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倫理利己主義,從倫理利己主義的角度看也是正確的;社會契約論從社會契約論的理論來看也是正常的。我們到底應該按照誰的標準去判斷是非善惡和美丑呢?所以中國古人把這個規范的確定下來了,這樣就不會出現“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的情形。
這個內容豐富就是指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不僅僅包含了倫理道德的教育,而且包含了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貫穿在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之中,并不是道家和佛教的專利。比如說《大學》里有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告訴你,你家的財貨,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比如說貪污受賄,坑蒙拐騙而來的,那會怎么樣?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所以古人把財富概括為有五種敗散的方式:第一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的錢貪污受賄而來,最后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自然災害也專會把那些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剽奪走;第四一點就是盜賊,中國古人講“道亦有道”,這個盜賊,要想做得大盜,也必須講仁義禮智信,否則他也做不了大盜。而盜賊的一個道義之一,就是專門劫富濟貧。他看你這個錢來歷不明,都是不義之財,他也過意不去,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像我們現在社會也有這種情況,比如說黑社會,也專門劫持那些為富不仁的人;最后一點防不勝防,就是“不肖子孫敗家子”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給敗散掉。
當然,古人這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導我們要學會去觀察,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不可取。為什么呢?孔老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什么意思呢?通過不道義的方式獲得富與貴的地位,這對我而言像天邊的浮云一樣。一層含義就是他離我很遠,和我毫不相關,我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另一層含義這個浮云聚散無常,那個不義之財就像浮云一樣,以不好的方式獲得,也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所以中國古人強調:“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德行是財富、名聲、地位的基礎根本。而這個德行的顯現就是外在的財富、名聲和地位,所以在《易經》上又有一句話說:“厚德載物”。就像我們這個桌子它本來能承重150公斤,但是現在你非要讓它承重250公斤,它就會被壓垮。一個人的地位越高、名聲越高、財富越多,要求他越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維持良久,否則也是曇花一現。還有很多人特別喜歡學《易經》,但是學《易經》也沒有在根本上去著眼。為什么喜歡學《易經》?找一個人給我算一卦,我這個事情的趨勢如何?我這個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合作,這些當然也能夠辦得到,但是這并不是根本,有兩句話如果你學到了,你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前途命運。第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到位,把我們一個人榮辱禍福的根本都指出來了。
我們再看《尚書》也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們再看《群書治要》、《史記》、《春秋》、《漢書》等等,發現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們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能知道他以后的結局命運如何,結果他們預測得非常準確,那是什么原因呢?是這些人有神通嗎?實際上這些人都是讀圣賢書的人,他明白禍福的規律,比如說我們看《左傳》上有句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在《尚書》上也有一句話,說得更具體:“如果一個人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對外喜歡打獵(古代的游戲主要就是狩獵),還沒有節制,還喜歡飲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墻上還雕刻著花紋,這六種情況只要有一種情況出現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魏征在注釋《群書治要》的時候,特意加了一個括號,說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這六種情況全都做了呢?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說你看古人看問題很深邃,能看到發展趨勢,那是因為他們經常讀圣賢書。所以真正的風水在哪里呢?很多人都很喜歡看風水,就是這個人的環境和人的命運會有一定的聯系,經常會請風水家來看一看這個地方的環境如何?適不適合居住?實際上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真正的風水在哪里呢?那就是“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福田靠心耕”。而有三種福田回報得最豐厚,那就是:恩田、敬田、悲田。
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好的前途、好的前程、好的命運就觀察他是不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比如說一個人雖然現在事業很好,很有錢,但是連父母都不孝順,我們知道了他的事業沒有根基,一定不會走很遠。第二,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有恭敬心。在《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什么以前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我們現在的人走到哪里和人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呢?原因是我們沒有做到最起碼的“禮”。君子能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處處看到對方的需要,能夠為對方著想,為人處世沒有什么過失,彬彬有禮,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孔老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弟子規》我們確實在這個社會上和人沒有辦法相處。所以我們要想有好的風水的話,一定要從自己的心上去改。第三個田叫悲田,就是你看別人有困苦的境界,值得同情的地方,發自內心地去同情,去幫助,這個人有福了。
在《群書治要》里面有一本書叫《呂氏春秋》,這里邊給我們記載了這樣一個事,楚王聽說有一個人會看相,他看了千百個人,結果沒有一個判斷錯誤,楚王就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向他請教,說你是怎么看的?能把人看得這么準。這個人怎么回答的呢?他說我并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會觀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如果我所觀察的這個人,他是一個平民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淳厚善良、畏懼法定,不敢做壞事,這樣他的家庭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他的身心會一天比一天更安樂,這就是所謂的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侍奉君主的臣子,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喜好善行的,這樣的人侍奉君主,他的位置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地更提升,他的官職也是步步高升的,這樣的人叫吉祥的臣子;如果我所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換一句話說就是一個領導者,他的朝廷之中有很多賢德的臣子,他做了錯事,大家都能夠犯顏直諫,敢于指正他的過失,這樣的人他的國家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安定,他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地受尊崇,天下人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心悅誠服,這樣的人就是吉祥的領導者;最后他還特意地再強調一句,我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
諸位朋友,我們結交的是什么樣的朋友呢?如果我們喜歡結交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喜歡仁義道德的人,那我們的前途也一定會是一帆風順。在《易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和你有同樣氣質的人,志同道合的人會被你所吸引、所感召成為你的朋友。你能不能感召到好的朋友、良師益友,關鍵在哪里呢?關鍵在你的心。如果你自己是一個喜歡仁義道德的人,那你所感召的朋友也是喜歡仁義道德的人;如果你自己是一個喜歡勾心斗角的人,你所感召的朋友也是喜歡勾心斗角的人。很多人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了,學習《弟子規》了,這個孩子走上社會會不會受氣呢?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了,他一定不會受氣的,因為他自己的氣質是什么樣的,他會感召同樣氣質的人成為他的朋友。“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其實在佛教上講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為什么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環境那么樣的美好莊嚴,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環境這么樣的丑惡,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是很好?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世界人的心是不一樣的。水結晶的實驗告訴了我們答案:你要想改變自己不好的環境,不好的人際關系從哪里入手呢?從自己的心來入手。所以有一句話,老法師在講課的時候經常講:“如果你是佛的話,你看到每一個人都是佛;如果你的心是菩薩的心,你看到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都是菩薩;如果你看到每一個人還都是凡夫,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自己也是凡夫。”所以修行了,不是修別人,是修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的心歸于純凈純善。這個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也就是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而且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還把夫人尊稱為太太,大家知道這個“太太”是怎么來的嗎?這個“太太”就是來自于周朝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母親是太妊,夫人是太姒,這三位都是圣人的母親。把兒子教導成圣人,所以我們把對方尊稱為太太,是期許她成為圣賢的母親,培養出圣賢的兒孫。比如說文王的母親太妊在懷孕的時候,她在懷文王的時候,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淫詞歌舞,不去觀聽,口里講的話都是很溫柔的話,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粗魯罵人的話呢?正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睜開還不會說話,不意味著他沒有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學習的榜樣。但是現在很多母親并不明白這一點,他一邊抱著孩子喂奶,一邊就在說謊,就在生氣,就在罵人,這些都被孩子給學會了。他們也學會了生氣罵人和說謊。家庭教育貫穿了一生,到終的時候要謹慎地辦理喪事,還要追奠亡故的先人。我們中國古人有祭祖的觀念,為什么要舉行祭祖儀式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父母親,連他的祖先過世的父母都念念不忘,那對于眼前的親人哪有不孝順、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適的,所以祭祀祖先培養了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而祭祀祖先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宣講祖先的德行。
比如說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姓楊的人,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為什么取名叫“四知堂”呢?就是因為在東漢的時候有一位太守叫楊震,他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了昌邑縣,縣令王密是他曾經提拔過的,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于是趁著夜色要送給他十斤黃金表示感謝。楊震看了之后就嘆了一口氣說:“唉,我了解你,但是可惜的是你卻不了解我呀。”王密就說:“這一件事沒有人知道,深更半夜的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楊震怎么回答的呢?楊震說:“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所以他拒不接受這“四知財”。他一生為官清廉,到晚年的時候也沒有什么遺產留給后人,同事看了過意不去就勸他,說你不留財產給自己也就罷了,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留一點家產給他們呢?楊震怎么回答的呢?楊震回答說:“我留給我的兒孫最好的財富,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后代。”結果怎么樣呢?果不其然,他的廉潔作風庇蔭了他的子孫,他們家在歷史上被記載說“四世三公”,連續四世都有做到三公位置的子孫,“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師,要選全國最有德行,最有學問的人來擔任。不僅如此,楊家的后人一直承傳到今天。在前幾年旅居到緬甸的楊家后人還要重建“四知堂”,讓更多的后代子孫來紀念祖先。諸位朋友,我們想一想,我們如果是楊家的后人,我們從這一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我們是什么樣的態度?什么樣的心情?我們的祖先不收“四知財”,那我作為他的后代子孫,怎么能夠因為自己貪污受賄給祖先抹黑呢?所以你看中國的反腐倡廉的教育,在家庭之中已經開始了。
在浙江蒲城縣有一個“鄭義門”,這個“鄭義門”從宋代到清代出了173位大大小小的官員,但是沒有一個人貪污受賄,違法亂紀,都是廉潔有守,那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家有嚴格的家規《鄭氏規范》,這個家規對如何做官?如何教育兒孫?如何鄰里相處?都有嚴格的規定,這就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
道德教育還要進一步加強,那就是到了學校,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就是孝親尊師。所以中國古人特別講究尊師重道,一個父親帶著孩子要去拜見老師的時候,首先帶著孩子沖著孔老夫子的像行最重禮,用現代話說就是三鞠躬禮。這還不算,還要請老師上座,父親帶著兒子再對老師行最重禮。為什么是這樣的表現呢?因為這個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如此地敬重,他對老師的教誨怎么敢不聽從呢?老師教他什么呢?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這樣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很多人說這個“孝”還需要老師教嗎?哪一個人不知道孝敬父母呢?實際上“人不學不知義”。如果沒有受教育還真是不知道怎么樣孝敬父母。
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來請教他說“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于狗馬而言,他們也能以自己的體力去侍奉他們的主人,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和禽獸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又有一個弟子來問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所以侍奉父母不僅要贍養父母,更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心,尊敬父母,而且不要讓父母擔憂。
又有弟子來問“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說:“一個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夠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如果很貪玩而耽誤了功課,父母就擔憂了,這就是不孝。走上了中學,喜歡下網吧打游戲也是耽誤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再走上了大學,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當他走上工作崗位貪污受賄、以權謀私,這會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因為腐敗給抓起來了,這仍然是不孝。
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古人才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還是學習、工作、生活都能夠讓父母來放心,這還不算,還要養父母之志。在《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父母培養了我們一次,并不僅僅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希望我們能夠為國家為民族乃至為世界都作出貢獻,所以當你在為人民服務,為國盡忠,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時候,就是在盡更高層次的孝。所以古人說“大孝孝天下之父母”。
還有“養父母之慧”。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像《弟子規》上所說的:“親有過,諫使更。”一定要勸諫父母,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怡無色,柔吾聲。”所以在《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一定是愉色婉容,你這些全都做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那這誰來教啊?老師來教導。
我們現在和很多的年輕人在一起交流,說你這樣做不孝敬父母,他會說我這個人很孝敬父母,你怎么說我不孝敬父母呢?因為他不知道孝的標準在哪里。
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提升、豐富,社會教育要秉持孔老夫子一個理念,就是“思無邪”。無論是詩詞、歌舞、戲劇、小說,都要能夠以傳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主要內容。古代的很多婦女沒有讀過圣賢書,但是她知道為人要孝敬公婆,為人要懂得忠孝節義,她們是在哪里學的呢?就是從這些地方的戲劇、民間文藝中所學來的,這是社會教育。
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升華,中國古人的傳統文化講“和而不同”,特別具有包容性。當外國的這些宗教,比如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要到中國來傳教的時候,中國人把他們的經典一打開,發現核心都是仁慈博愛,所以怎么樣?歡迎他們來傳教。這是這四種不同層次的教育。不同形式的教育使人就能夠教好了。
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一個理念,就是“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呢?就像我們的花園有五顏六色的不同品種的花,他們共同配合在一起,讓我們覺得美不勝收,五彩繽紛。但是如果只有一個顏色的一個品種的花,清一色這就叫“同”,那就讓我們感覺到很單調了。所以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也讓很多的世界哲學家看到了希望,認為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
道德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從哪里著手來進行道德教育呢?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這么大的養育之恩我們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呢?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理”的要求相背離的。中國古人從這個“孝”入手,培養了一個人仁慈博愛的情感。
這個“孝”字,上面是個“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看到這個字就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你有兩個有代溝這個觀念,“孝”已經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而這無始無終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個理念就是佛家所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我們從“孝”的理念培養了我和眾生、我和自然、我和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觀念。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也是圣賢人所達到的境界。為什么圣賢人從內心里不和任何人起對立呢?為什么能夠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呢?因為他們是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我們本來就是一體的。說一家已經遠了,是一體的關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看“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堯舜怎么治理天下呢?就是把這個孝悌之道擴而廣之而已。大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傳達了一個什么觀念?傳達了一種“仁者無敵”的觀念。這個仁者無敵就是一個真正有仁愛心的人,他在內心里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所以他能夠把三番五次置他于死地的后母和弟弟都能夠感化。為什么呢?因為他是圣人,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中國人講“仁者無敵”,還講“化敵為友”。怎么樣才能化敵為友呢?就是要靠仁愛之心的感化。
我們再想一想,我們周圍有沒有像大舜的后母那樣三番五次要置我們于死地的人呢?我們很幸運,我們沒有遇到這樣惡劣的人。但是我們連他都不能夠感化,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德末修,感末至也”,所以我們自己還是要反省自己。
中國古人的價值觀是以“孝悌”為核心,向上提升就是互愛,那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就是和諧世界。為什么傳統文化能夠給世界帶來和平呢?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價值觀,有這樣的理念。
中國古人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是空洞地說教,確實是隨著人的性情來給予教育的。比如《論語》上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哪一個人不喜歡富貴的地位?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喜歡,但是中國古人設置這個制度,讓你用正確的方法來獲得富貴。比如說在選舉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原則,那就是“你沒有德行,這個領導位置就不給你,你對國家沒有建功立業,你就不能夠拿這個工資,拿這個獎金。”
這一個選拔人才的原則確立了,大家就會去追尋什么呢?不是急功近利,去追尋財富地位,而是去追求德行,追求對國家的建功立業,所以中國古人的教育是非常符合人情的。當然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說平民百姓之中孝敬父母的、謙恭留守的,能夠尊敬長輩的,皇帝給它一個“命民”的稱號,這個“命民”那就是皇帝下朝給他封的,一般封了這個封號,他就可以坐兩匹馬拉的車子(裝飾得很好)出行;如果另一個人沒有得到這樣的封號,他再有錢也不可以坐這樣的車子出行。那么大家會追尋什么呢?追求德性。和我們現在社會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比如說我們在機場經常聽到,請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人先行登機,什么樣的人受尊重啊?有錢的人受尊重,大家都會去急功近利追求金錢。不管你這錢是怎么樣得來的?這就很可能出現“笑貧不笑娼”的現象,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以后有時間再接著講。
道德教育為什么能夠成功呢?就是“上所施下所效”。領導者和教育者先受教育。所以孔老夫子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如果你作為領導者的率領大家去做正當的事,誰還敢做不正當的事呢?道德教育和一般的知識傳授是不一樣的,他是要靠領導者的“身教”去帶動的,不是靠“言教”去帶動的。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如果我們講得很好,像我講得滔滔不絕,但是做不到大家就會有逆反心理了:“你看他說得很好,自己都不能落實”,他就會給你起爭訟,甚至還有對立。現在的孩子為什么有逆反呢?就是因為父母要求的,父母沒有做到。“身教者從”,如果你要求孩子的、屬下的、學生的自己先做到,你不用去說他,他一定會跟從做正當的事。
中國古人從小教孩子什么呢?教孩子要“讓”:要謙讓、要退讓、要禮讓。而且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一件事情做得不成功,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不要去責怪別人,挑剔別人,一定反過頭來反省自己,這件事我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這樣的態度呢?因為“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大家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相互抱怨,說“你應該應該怎么做,但是你都沒有做到”,這樣就會“天翻地覆”;如果遇到問題大家都反省自己,這件事我哪兒做得不夠,我應該怎么改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否極泰來”。
怎么樣做才能“否極泰來”呢?大家今天聽了我的課,相信以后一定能夠否極泰來。當然我們不是講迷信,我們是按照圣賢的教誨去做,這個“泰卦”是《易經》上的一個卦,它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這個就是乾在坤的位置,坤在乾的位置,他們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個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就是吉祥安泰。這個“否卦”恰恰相反,天在天的位置,地在地的位置,它們各居本位要求對方,指責對方,這個結果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現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間的沖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沖突,都是因為人們不懂得這一點所導致的。我們從這一句話中就能體會到中國古人的智慧,用一句話把沖突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全都告訴我們了。
那么這八個特點我們能夠汲取,對于我們今天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仍然是非常合適的。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