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習近平用典》天下篇
2015-03-11人民網-理論頻道

更為廣闊的視野、更富進取的姿態……當世界的聚光燈轉向中國,習近平同志關于外交的一系列論述,體現大道行思的中國理念、著眼長遠的中國方略、內外兼修的中國擔當、大氣從容的中國魅力。

“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發展”,這是2014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同志對這個星球上國與國之間理想關系的描述。“中國夢和拉美夢息息相通”“中國夢要與非洲夢聯合起來一起實現”“歐洲夢與中國夢有更多交匯和對接”……“中國夢”成為溝通世界各國心靈的橋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維護國家間公平正義,中國在國際舞臺邁開洋溢著東方智慧的腳步。

從“計利當計天下利”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從“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國際舞臺上,習近平同志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魅力,以一句句典故闡釋中國的外交政策,言簡意賅、含義雋永。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求同存異”的策略,承認“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差異、敞開“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的胸襟,面對風起云涌的國際環境,習近平同志的論述充滿了精神的魅力、道義的能量,展現了一個大國領袖自信、坦誠、務實、擔當的姿態。

【一】

 計利當計天下利。

——《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堅持正確義利觀,是習近平同志外交思想的一個基礎,也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這一義利觀,不是從個別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整個世界的利益出發想問題、辦事情,“政治上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優先,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和交匯點,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從提出“真、

實、親、誠”的政策,到倡導建設更高水平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再到訪問東南亞、中東歐、中亞等發展中國家集中的地區,中國以行動踐行不變的理念:永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中國倡導并身體力行的義利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弘揚公平正義、增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鮮明旗幟。

■ 原典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于右任題贈蔣經國對聯

■ 釋義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贈蔣經國的一副對聯。這14個字,后來成為蔣經國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深刻詮釋了“名”“利”的內涵,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的名利觀。關于“名”與“利”,明朝人莊元臣在《叔苴(jū)子·外編》中說:“人之好名者,其等有三:有好閭閻之名者,有好士大夫之名者,有好圣賢之名者,同為名而品第殊矣。惟利亦然,有好目睫之利者,好終身之利者,好子孫數十世之利者。好閭閻之名與目睫之利者,眾人也;好士大夫之名與終身之利者,君子也;好圣賢之名與子孫數十世之利者,圣賢也。人之所異者,惟其所好名利者,有遠近大小之不同而已矣。” 

1982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廖承志在致蔣經國的公開信中,又引用了這一聯語:“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臺灣終必回歸祖國,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吾弟嘗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偉業,必為舉國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國家,名留青史。”

【二】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美好亞太——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 解讀

這是一句格局宏大的詩,正適合表達在亞太這片廣闊的水域中,各個國家奮力揚帆前行的壯闊局面。亞太地區,可說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一地區未來的發展,關系到每個成員的利益,因此更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努力。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自中國的這些構想和倡議,得到眾多國家積極響應,地區經濟融合呈現出“多路推進,兩翼齊飛”的進取陣形,一幅更富活力、繁榮互利的周邊外交圖景正徐徐展開。這句詩背后充滿希望的亞太發展圖景,也深深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外交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則: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推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這讓中國外交內涵更加豐富,格局更加寬廣。

■ 原典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云山過海半,鄉樹入舟中。

波定遙天出,沙平遠岸窮。

離心寄何處,目擊曙霞東。

——﹝唐﹞尚顏《送樸山人歸新羅》

■ 釋義

《送樸山人歸新羅》是唐末湖北荊門僧人尚顏所寫的一首贈別詩(一說為唐代詩人馬戴作,《全唐詩》中為尚顏作)。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海上歷程風光,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厚誼。首聯“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是作者預想的一幅氣勢恢宏的海景畫卷。信:聽憑,任由。意思是,廣闊無垠的大海沒有盡頭,揚起風帆向著目的地御風而行。這風是順風、好風、利風,承載了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愿。接下來,詩人想象著在一路好風的相送下,友人千里航程一路景。最后一句“離心寄何處,目擊曙霞東”,寫詩人離別后的懷想之情。當友人歸去,天各一方,只有向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指友人的故鄉)遙望祝福。以景結情,借眼前之景寄萬里不盡之情。

【三】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在歐洲訪問時,習近平同志數次談到了文明的多元化、多樣性問題。引用的這一句諺語,正是為了說明“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因而絢爛;世界有多種文化,因而精彩。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你處于沙漠,我面對海洋;你多元薈萃,我源遠流長。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就算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創造的成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 原典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明清﹞《古今賢文》

■ 釋義

《古今賢文》是明代編寫的啟蒙讀物,匯集了歷代各種格言、諺語。后經明、清兩代文人不斷增補,故又名《增廣賢文》。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意思是,一枝單獨開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來,只有百花競艷才是人間春色。這句民諺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飽含哲理:一、闡述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體,部分的功能是較小的,要以整體發展帶動部分發展;二、體現了聯系的觀點,聯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聯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三、說明了事物是客觀的和發展變化的,“百花齊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順應歷史潮流。

這句話還有多種版本,諸如“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方在”“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等等,分明是“百花齊放春滿園”。

【四】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曾在多個場合引用過這句古語,既有面向黨內的,也有面向國外的。但不管說的是政治制度還是人類文明,不管說的是中國道路還是儒家思想,要表達的都是“多樣性”的意涵。的確,從政治制度看,各國有各國的國情,各國有各國的體制,各國有各國的歷史,怎么可能千篇一律?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國情選擇合適的道路。從人類文明來看,既有盧浮宮也有故宮,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怎么可能如出一轍?習近平同志還強調,“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正是多元多樣的文化,才讓我們的世界更精彩;正是各有特點的制度,才讓我們的選擇更豐富。從政治到文化,從制度到歷史,只有認識到差別,才能真正尊重別人、堅持自己。

■ 原典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jù)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 釋義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萬物沒有同樣的,它們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是客觀存在。孟子指出,物品的價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倘若你將它們等同看待,就是擾亂天下。為此,孟子舉例說明,如果巨屨(做工粗糙的鞋)與小屨(做工精細的鞋)同樣價錢,那么,誰還肯做小屨呢?

孟子這段話強調了事物的差異性。物質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亦然。《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稱:“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們內心世界的不同,就像他們各不相同的面貌一樣。可見,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

與孟子“物之不齊”的觀點相對立,莊子則主張“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其思想主旨是“聽其不齊而自齊”。這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