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首在得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斷,鮮明提出鍛造我們時代的“好干部”這一重大課題。
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這是習近平同志為我們時代好干部描摹的“群體肖像”。從“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強調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到“把好干部選用起來”,強調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再到“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強調嚴格約束,習近平同志的“人才經”,涵蓋了識別人才、舉薦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和培養人才等各個方面。
【一】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
——《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干部,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證明了,從一線和基層做起,才能更接地氣、通民聲、懂國情。今天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有基層工作經驗,治理一個古老復雜的中國,必須不斷完善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干部的機制。
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篳路藍縷的創業建設時期,優秀干部都是大浪淘沙、百戰砥礪,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如今身處和平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的成長同樣要注重實踐磨煉,知民情、接地氣。只有在基層這個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沉下心來,經過一番實干、苦干,才可能鍛煉出真本領、積累出真經驗,關鍵時刻才能站得出來、危急關頭才能豁得出去。
■ 原典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 釋義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敝莶恐腹糯胤交鶎有姓挝?;卒伍為古代軍隊基層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員中提拔上來的,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
韓非子是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國家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因為這些人來自基層,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戰場的形勢,也就能夠更好地處理政務,領兵作戰;反之,如果缺乏基層歷練,就有可能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二】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習近平同志還引用《詩經·大雅·文王》中的“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來表達他對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技隊伍,從“天宮”與“神八”浪漫的太空之吻,到“玉兔”在月球表面閑庭信步,我國科技人才爆發出巨大的創新活力。然而,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仍然制約著我國的科技創新,阻礙著我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邁進步履。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這就需要完善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這就需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也有寬容試錯;這就需要培養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 13億多人大腦中蘊藏的智慧資源一旦激發出來,將會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
■ 原典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盡,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p>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
■ 釋義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命令州郡舉薦賢才的詔書。意為:要建立不尋常的功業,必須依靠不尋常的人才。
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司馬相如為西南夷事上書漢武帝,其中有句話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睗h武帝對這句話頗為欣賞,以至二十多年后又在詔書中將其概括為“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漢武帝自詡為“常人所異”的帝王,其一生所用多為“非常之人”,所做多為“非常之事”,所成多為“非常之功”。故《漢書》贊曰:“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倍谶@一連串的“非?!北澈螅幸粋€更大的時代背景,那就是漢武盛世這個“非常之世”。
【三】
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在河北參加省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禍患常積于忽微,在用人方面同樣如此。習近平同志除了引用這句古語說明用人上不正之風的危害,他還引用了一個魯迅關于雷峰塔的論述: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為去撿磚的人太多,今天你拿一塊,明天他拿一塊,最后塔就轟然倒掉了。倒下來是頃刻之間的事,但過程是漸進的。有的事,總覺得不是燃眉之急,但恰恰是危亡之漸。所以,對于那些“有天線”“搭天線”跑官要官的,憑關系、憑感情選人用人的,哪怕是極少數例子,都不能等閑視之。試想:如果德才平平、投機取巧的人屢屢得到提拔重用,而踏實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卻沒有進步機會,誰還有心思踏實工作呢?
■ 原典
臣觀前代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天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于春秋;人君不能頓為興亡,必漸于善惡。善不積,不能勃焉而興;惡不積,不能忽焉而亡。
——﹝唐﹞白居易《策林·辨興亡之由》
■ 釋義
《策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參加制舉試前,擬作的一部時事論文集,共七十五篇?!恫吡帧窂臅r務政治出發,主要探討為君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賢選能之方、整肅吏治之法、省刑慎罰之術、治軍御兵之要等八方面問題。
上面這段話出自《策林》之十四“辨興亡之由”。意為:國家興盛,在于擁有人才;國家滅亡,則是因為喪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捌渌蓙碚邼u矣”的“漸”,是一個量變過程,但量變會引起質變。白居易警告說,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長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嚴重后果。
中國是人才思想產生最早的國家?!对娊洝访娦蛑杏校骸熬幽荛L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薄对娊洝分羞€有“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四國無政,不用其良”的詩句。孟子認為“尊賢”是治國之本,指出國家“不用賢則亡”“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將能否任用賢才提升至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