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同志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闡釋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學習的原因。
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艱難的法寶。從延安整風時“改造我們的學習”,到執政之初“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后“認真建立學習制度”,到新世紀階段的“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在每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讀書學習,也是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現代政治文明中,“領導干部的人格力量對于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是讀書學習”。
而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改革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學習對于我們更為重要。習近平同志曾用“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來描述部分領導干部的“本領恐慌”。好學才能上進。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曾經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先生的預言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面對浩瀚的知識,只有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在習近平同志看來,讀書不僅是勝任領導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
與此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議領導干部普遍應當讀三個方面的書:第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第二,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各種知識書籍;第三,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如此,才能吸納豐厚理論營養,博采各類知識精華,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
■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戰國﹞莊子《莊子·養生主》
■ 釋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養生主》篇首。涯:邊際、極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精疲力竭。與儒家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積極進取精神相比,莊子的思想確實有消極的一面。對此,要辯證地加以分析。
《莊子·養生主》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如果撇開莊子養生論的闡述,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語,這句話就有了積極的意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緊時間努力學習,盡可能多地攝取知識,完滿自己的人生。
【二】
腹有詩書氣自華。
——《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傳承,蘊含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大道理,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他多次強調,“讀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強調領導干部應該主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少一些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多一些書卷里的含英咀華,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思辨能力;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懂榮辱、辨善惡。總之,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 原典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北宋﹞蘇軾《和董傳留別》
■ 釋義
《和董傳留別》是蘇軾離開鳳翔時寫給新科進士董傳的一首留別詩。蘇軾在鳳翔府任判官時,與董傳私交甚篤。董傳雖家境貧寒,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樸素的衣著掩不住他積極進取的精神風骨,故蘇軾以“腹有詩書氣自華”贊之。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傳世名句,一個“自”字,強調了高雅不凡的氣質源于書香熏染。“氣”不僅指讀書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是指在面對人生失意和窘迫時所表現出的豁達態度。讀書不僅可以長知識,還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氣質高雅。曾國藩對兒子曾紀澤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北宋詩人黃庭堅則從反面加以論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英國哲學家培根這樣闡述讀書與人的性格氣質的關系:“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三】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其次,要勤奮努力,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要達到這種境界,習近平同志曾總結了三點體會和認識: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一;堅持讀書和運用相結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 原典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 釋義
《人間詞話》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說,是對歷史上成功者的經驗總結。
成功有其共同的內在邏輯。王國維認為,這種邏輯可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體現出來。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盡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盡管遇到百般困難,還要執著地追求,忘我地奮斗。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處,是指人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煉之后,就會日漸成熟,豁然開朗,進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把它作為“善讀書”的最重要體現。思考是閱讀的深化,是認知的必然,是把書讀活的關鍵。如果只是機械地閱讀、被動地接受、簡單地瀏覽,沒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識也難以吸收消化。尤其對領導干部而言,只有通過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孤立的東西變為相互聯系的、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的、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才能把知識運用于改革發展的實際,做到學以潤德、學以增智、學以創業。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多年的總和還要多。面對以幾何速度增長的知識,怎樣學習就成為一個迫切問題。學與思結合,關鍵是把書本知識與火熱實踐結合起來,防止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現實中,有些人既不學習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習近平同志要求,“領導干部要同時防止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這兩種現象”。
■ 原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 釋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釋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罔:迷惑。意思是,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只是思考,卻不學習,終究一無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孔子在此提倡學與思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認為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真知。
孔子本人就是學思結合的典范。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跟師襄子學彈琴,十日不停。師襄子說:“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只是學會了彈這首曲子,還沒掌握該曲的技法呢。”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曲子的技法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答道:“我還沒領悟曲子的神韻呢。”幾天后,師襄子再勸:“你已經能很好領悟曲子的神韻了,換首新曲子學吧。”孔子仍說:“我還沒參透作曲人的人品。”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目光遠大,像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誰能作此樂曲!”師襄子聽了非常吃驚,向孔子行了個禮說:“沒錯!我的老師說過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孔子學琴的故事充分體現了日學日思、學思并重的治學態度。
【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興趣是激勵學習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一陣”為“學一生”。在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或是不思進取不愿學,或是陷入事務不勤學,或是裝點門面不真學,或是急功近利不深學,或是學用脫節不善學。這些說到底,都還是一個學習興趣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曾引用過一個陳望道的小故事,這位革命先行者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錯把墨汁當紅糖,蘸著吃掉了粽子,母親問他,他還說“夠甜”。這樣的甜,是信仰的味道,也是全身心投入樂在其中的味道。領導干部學習時,正需要有這樣一種好之樂之的精神。
■ 原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
■ 釋義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而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在這里,孔子講了學習的三層境界:知—好—樂。其中“知之”是學習的較低境界,相當于“要我學”;“好之”是學習的較高境界,相當于“我要學”;“樂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相當于“我愛學”。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學習效果往往是不一樣的,這固然有自身資質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習態度問題。對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夠入腦入心、靈活運用。
關于學習,孔子還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鼓勵學生要勤勉好學,并樂于向學問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可見,好學、樂學始終是孔子強調的學習的要素。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