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靜思、丁一芝/圖:郭海鵬 等
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于北京國家體育館新聞發布廳舉辦了委員會成立五周年慶典暨本年度第三場公益講習會。此次盛會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致力于賡續中華文脈,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貢獻力量。眾人齊聚一堂,共同研習以《群書治要》為代表的治世寶典中所蘊藏的智慧、理念、方法,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的盛宴。
本次講習會主講老師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主任劉余莉教授;劍橋大學博士、博士后聶菲璘;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副教授劉錫城;國家開放大學講師葛斯青;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羅嘉羽;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程麗君。
孔書記致開場辭。她指出,五年來《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守正創新、埋頭苦干,砥礪前行、凝聚力量,以弘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踐行“兩個結合”。“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委員會聚合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同道之士前來參加講習會,始終以“行天下大道,立天下大功”的大同理想為方向,以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強國建設的復興偉業為先導,以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千秋功業為目標,學習治世經典,力行圣賢之道。孔書記指出,弘揚傳統文化必須明晰國學與人民的關系,使中華文化成為每個中國人特有的精神標識,服務于自身、服務于人民、服務于世界;把握國學與實踐的關系,在認識世界、講述世界之外,更要化導世界、改變世界。在當前國際形勢的博弈之下,在中國發展的新時代新征程,勇敢地擔負起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歷史使命。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秘書長滕小麗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發表致辭。滕秘書長指出,在劉余莉教授的帶領下,委員會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廣受社會各界好評。她表示,講習《群書治要》旨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文化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智慧源泉。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對現代世界文明進程影響深遠。她衷心希望委員會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群書治要》為依托,開拓奮進,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再創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強大力量。致辭后,滕秘書長及委員會副主任劉紅利博士為北京地道餐飲有限公司、北京辰堯科技有限公司授《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理事單位牌匾。
中國佛學院講師、《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谷文國博士致歡迎辭。谷博士通過一連串醒目的數字直觀地向大家匯報了委員會近年來的成果,并對社會各界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五年來,委員會深入研究挖掘《群書治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思想精髓,舉辦了50余場公益活動,受邀進行300多場專題講座,參與400多項文化交流活動,承擔國家級、部級科研課題5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發表180余篇文章,出版22部專著、編著(其中多部被譯為俄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1部叢書(中英文各11冊)。谷博士指出,正是劉教授的高風亮節和篤志前行感召了眾多志士仁人共同成就了《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成就了每一位想要學習傳統文化的同仁。最后,谷博士感慨在當今充滿誘惑又容易讓人迷失的時代,安頓身心至關重要,并呼吁與會同仁以圣人為榜樣,言圣人之言,行圣人之行,進德修業,自強不息。
在專題報告環節,劉余莉教授以《心態改變命運》為題作精彩的主旨報告。劉教授指出,“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態即命運,圣凡之間的區別在于起心動念之不同。若想達至“君子坦蕩蕩”的境界,需要克己復禮,克除私欲、折服傲慢,助人為樂、成人之美。向上社交的意義在于見賢思齊,學習卓越之人大公無私的品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國家忠誠、為社會奉獻。她強調,面對逆境要認清其本質,明白每個人都會面臨挫折,但挫折不會永存。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挫折變為成功的墊腳石;每次挫折都會有轉折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逆境也能成就人。在上述前提下檢討挫折,汲取教訓,看清并糾正自身的弱點,做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事事順利的關鍵在于厚植德行,要明白福田心耕之理,懂得以自己的影響力去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如此方能于工作中積功累德。她還提出,實現良好有效的道德教化,需從孝悌教育入手,培養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進而塑造自身良好人格,持續邁向覺悟且智慧的人生。
聶菲璘博士以《〈群書治要〉中的治學之道》為題,給大家介紹了治學的目標、內容、原則、態度及方法。她強調,“學”不僅僅指一般學問,更指圣人之學,亦即古圣先賢所傳之道。讀書志在圣賢,修身治學的總目標是對道的追求。教育旨在成就學生的德行和道業,進德為內,存心忠信,自覺而覺他;修業為外,以“修辭立其誠”為途徑,修理文教,自立而立他,由此化民易俗、近悅遠懷。通過對《周易》《論語》等經典中相關文句的闡釋,她提出,學習圣人當以修德、講學、徙義、改過為務,要效法往圣先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秉持謙虛恭敬的態度,從孝道出發,以知、仁、勇三達德涵養德行。學問思辨,應當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持之以恒,積小成大,珍惜時間,學而不已。
劉錫城副教授作主題為《持之以恒:國家經濟和對外發展之道》的報告。《群書治要·袁子正書》言:“故圣人貴恒,恒者德之固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未有不恒而可以成德,無德而可以持久者也。”他依準《群書治要》中的道理與史實,結合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共贏,對其中的發展之道作深入解讀,指出“持之以恒”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發展的制勝法寶。他認為,中國逆勢啟動中非合作論壇高峰會,歷經24年與非洲進行互利合作,秉持“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對非洲平等謙卑,在不完美中持續耕耘,收獲了累累碩果,未來可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持之以恒”作為治國理政方法論的重要性。孔子也說:“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他總結道,“持之以恒”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二之道。
葛斯青博士的報告題目是《〈群書治要·尚書〉中的政治智慧》。報告以《尚書》中眾人熟知的名句開篇,著重闡述了《群書治要·尚書》所體現的夏商周時期有關君德的言論和德福一致的政治實踐。她借助經典詞句背后的歷史典故,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其中蘊含的德治、居安思危、德主刑輔、廉政、敬天保民等思想。同時,她還介紹了《尚書》的來源、名稱、文體等基礎知識,并指出《尚書》這一上古文獻在其后的兩千多年里成為儒家政治學說的基本典籍,位列“五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讀經典。羅嘉羽博士從正己的內涵、目的、意義以及方法四個方面,為大家作了題為《傳統文化中的正己智慧》的匯報。她指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生而為人,如果不能做到坦坦蕩蕩、頂天立地且長存仁義禮智,便會為天地所不容。故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有的順境與逆境、善緣與惡緣皆是由心自造自現。因此,當遭遇困難與挫折時,不能怨天尤人,而應自我反省、及時改過。以圣賢經典為導航,從正知、正見出發,做到心正、言正、行正。唯有如此,才能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基礎上,最終達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程麗君博士進行了《〈群書治要〉中的儉德避難智慧》專題講習。《周易》云:“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程博士指出,奢侈對個人、家庭、國家的害處極大,唯有注重節儉,才能避免危難,使得個人行穩致遠、家庭興旺不衰、國家安定富強。提倡節儉、遏制奢靡之風,是每個家庭和國家的當務之急,也是家庭與社會教育的必需內容。儉德的涵養始于戒貪,需以知足感恩、戰兢惕厲的心態格除物欲、錘煉定力。在涵養儉德的過程中,需要靜心內省、反觀自照,這樣才能明辨是非、改過遷善。她強調,必須堅定志向、牢記使命,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實與提升,同時,務于力行、久久為功,培育尚儉戒奢的清風正氣,以儉修身、以儉興業。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在文藝匯演環節,部隊軍醫陽敏先生首先為大家帶來古琴曲《平沙落雁》,借鴻鵠之遠志,抒志士之心胸。“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北京藝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孩子們用舞蹈《中華孝道》,生動演繹出對長輩的深深敬意,從而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恩之情與敬愛之意。軍旅歌唱家陶紅、曹曉軍女士共同演唱《六尺巷》,贊揚和傳遞了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并分別帶來獨唱《禮樂興邦》《家和萬事興》,將文藝匯演推向高潮。禮以致中、樂以成和,家和萬事興,這是中華兒女向世界人民發出的心聲。
通過這些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的文化形式,委員會精辟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久可大的思想價值與日用日新的實踐價值,期望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會場內座無虛席,掌聲接連不斷,與會同仁學習熱情高漲,紛紛表示收獲滿滿。人民日報《新聞戰線》副總編輯董建勤女士,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張波女士,河南省汝州市政協副主席、全國十佳孝賢組委會常務主任張延芳女士,河北省定州市中心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王亞紅女士分別作精彩分享,講述各自的參會心得與修學體會,并對近年來《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勇于擔負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使命之行誼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講習會最后,北京大學教務長辦公室主任孫華教授進行總結發言。他指出,講習會之所以能講好似淺實深的理論問題,依托于講課老師深厚的科研功底與深刻的人文情懷。他認為,本次講習會的嘉賓致辭有高度、講師演說有深度、學生實踐有廣度,研究主題回應了現實,弘傳重點回歸了內容,回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道德觀何以正確”之問題。他期許與會者敬畏經典、敬畏師長、敬畏自己,使古老的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出席本次講習會暨慶典活動的領導和嘉賓還有: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秘書長吳立菊;《中國紀檢監察報》主任、記者毛東紅;北京京房國鑫物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梅雪峰;遼寧科英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沈陽第一水泵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景堯;廣東省藍態公益基金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張華;《瞭望中國》雜志社執行總編王學會;《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副總編輯張偉局;牡丹江市傳統文化學會會長劉子鑫;西安文慧書院院長劉慧玲;西安慧辯才文化公司負責人劉衛星、王蘭;北京覺西養老院院長張偉、張曉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譚英教授、北京大學王芳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郭家瑞、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苗水、張超、潘志宏以及李紅姍老師;《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申靜思、邢夢潺、劉震寰、鄧超然、馮金冉、姜浩穎以及熊雅昭老師、劉德忠老師等。
講習會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委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碩士崔欣和美國南加州大學碩士劉懿霄主持。活動共吸引了社會各界賢達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共計300余人,他們紛紛表示《群書治要》講習會的持續舉辦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推動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