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夢潺 / 圖:郭海鵬、周琦旋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著弘傳經典智慧、講習圣賢德行的初心,2024年6月22日至23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在北京國家體育館·新聞發布廳舉辦2024年第二場《群書治要》公益講習會,宣講《群書治要》中的治世理念與倫理精神,鏈接經典與生活。
講習會主講嘉賓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余莉;山東建筑大學副教授秦芳博士;劍橋大學博士、博士后聶菲璘;《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羅嘉羽博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碩士崔欣;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倫理學博士劉震寰。講習會由國家開放大學教師葛斯青博士和美國南加州大學劉懿霄碩士主持。
劉余莉教授作《注重家教,涵養家風》的精彩報告。劉教授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即變化人的氣質,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并且始從胎教,貫穿人的一生,直至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祀祖先的目的是為了昭示祖德、傳承家風,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她強調,“圣人不恥身之賤,惡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讀書人應該秉持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教誨,在把經典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的基礎上身體力行圣賢教誨,體悟“君子坦蕩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她指出,舉辦講習會的目的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重要講話精神,“但開風氣不為師”,倡導深入講習圣賢經典,虛心汲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家教智慧,將孩子培養成圣賢君子,使家風家道代代相傳,家和萬事興,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秦芳副教授作《從〈群書治要·周易〉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專題報告,通過梳理《周易》的成書過程及歷史地位,介紹了《周易》的深刻意蘊和不朽價值。易的深意不在于預測,而在于指導人們去認識宇宙人生真相,恢復一體德性。《群書治要》將《周易》作為“昭德塞違,勸善懲惡”的判斷標準,指導人們通過效法天地,修養自身乾坤之德。人只要認識到乾坤之德是與天地合同的人性本然面目,就可以不斷開發自身德性光明,與天地交相呼應,進而成為自強如天、厚德如地的圣賢君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至今日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不斷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與豐富提供源頭活水,通過學習踐行《群書治要》,每個人都能回歸一體大道,并且立身行道,憑借自身乾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強盛、天下太平。
羅嘉羽作《傳統文化與心理調適》的專題分享,從心理調適的意義入手,分析了心理失衡的原因,指出引起心理失衡的原因、痛苦的根源皆在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應當通過圣賢經典的學習,汲取古圣先賢的智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淡化欲望、明心見性,不斷閑邪存誠、淡化我執,方能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解決人生的迷惑,自覺覺他,從而能在紛繁世事中保持一顆寬廣、寧靜、柔和的心,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進而改造命運、轉變挫折、轉化境界,最終度過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崔欣以《孝,我們人生的必修課》為題進行匯報。孝,是我們的需要,是眾德之本,是獲得幸福人生、事業興旺、家庭和睦、身心健康前提。孝揭示了一體的宇宙觀,通過行孝,可以開顯圓滿性德。孝是人生的第一課、是一堂不能遲到的課,更是一生的必修課。孝子應從“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等方面盡孝,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孝道圓滿含涉了君臣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和朋友之道。所以,孝道的圓滿即是人生的圓滿。
劉震寰從行善的重要性、善行的辨析、行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的心態這四個方面對《傳統文化中的積善之方》進行了闡述。積德行善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和一體之仁的價值追求,是循道而行的實踐,通過修養德行,能夠彰顯自性明德、改善天命氣運,進而興家旺族、富民強國。行善不能僅僅停留在善的行為上,只有心存善念、真心利他、心念恭敬、竭盡所能、不求回報,并且主動導正向善、引領社會風氣,才是真正的行善積德。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敬重尊長、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愛惜物命十種行善之法。在行善過程中要保持感恩心、忍耐心、永恒心,方能克服其中的障礙和挫折,堅持行善、積善成德,求得善行功德的圓滿。
聶菲璘從《周易·蒙卦》蘊含的教育智慧入手,作《讀書志在圣賢》的心得報告。蒙昧是可以轉為通達的,這是因為,每個人都具有純凈純善的自性明德,學做圣賢是回歸人之本來面目,這就是為什么要讀書志在圣賢。明明德需賴良師指引。學生以謙虛之心向具有高明之德的老師求教,老師通過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施教。老師以圣賢之正道來啟蒙教育學生希圣希賢、仰慕效法圣人,培養其純正無邪的品行,可使童蒙得成為圣人。“書讀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古人學習經典的兩種方法。學習圣賢經典,不僅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德行修養,教人如何安身立命,更能夠引導人循道而行,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利國利民的事業。
會場座無虛席,掌聲如潮,與會同仁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暢談學習感受。北京和諧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著名歌唱家廖莎,北京芝麻花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小所先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申靜思等結合自身的修學體會,做了精彩交流分享,增進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劉余莉教授帶領的《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秉持“君子以朋友講習”的理念,持續舉辦公益講習會,對《群書治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思想精髓進行宣講,并通過線上直播等形式免費推廣,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卓有成效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不斷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出席本次講習會的領導和嘉賓包括: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秘書長吳立菊;國家體育館董事長楊林萍女士;北京云狐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胡海龍、王曉杰賢伉儷;北京芝麻花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小所、總經理韓志偉;河北鑫華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樹軍;北京和諧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著名歌唱家廖莎;北京孝廉明德文化中心負責人張偉、張曉東;青海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理事郭生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譚英;《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成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申靜思、張超、邢夢潺、劉震寰、鄧超然,以及李紅姍老師、熊雅昭老師等。本次講習會還吸引了社會各界賢達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共計2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