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和諧 :儒家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精髓
2007-04-20社會科學主義

和諧 :儒家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精髓

劉余莉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北京100091)


摘  要: 儒家文化孕育下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注重對和諧的追求,這里的“和諧”包括了身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及協和萬邦等多方面內容;在如何實現和諧社會的途徑問題上,孔子提出了“富之,教之”的理念,既強調了物質基礎對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礎性作用,也看到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修養對于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這些寶貴的思想構成了我們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借鑒的思想財富,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厚德載物”的優良文化傳統。

關鍵詞: 和諧   儒家文化   道德教育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可以說,只有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底蘊的中國領導人,才可能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這樣的命題。深入探討儒家文化重視追求和諧的思想,對于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啟示和教育意義。

一、儒家文化:注重和諧的教育

     “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注重和諧的教育。這種和諧包括了身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及協和萬邦等多方面內容。

       在身心和諧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培養坦蕩蕩的心胸開闊、仁民愛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為實現社會和諧、天人和諧的基礎。因此,儒家的經典《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強調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如整個身體的健康和諧來自于身體的各個器官之間的協調運作,而每個器官的健康來自于構成器官的每個細胞的健康。社會的和諧也是來自于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組織的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來自于家庭中每個成員個體良好的道德修養。所以不僅一個個體的尊嚴來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為,而且每個個體的道德修養才是構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石。在人際和諧方面,孟子總結人類社會中人倫關系的發展規律,提出了著名的“五倫”學說,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要實現社會和諧的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律。也就是說,父子之道是應當循著自然的親情的方向發展、并且使這種自然親情保持一生,因此儒家提出了“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君臣之間(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以“義”相處,因而提出了“君仁臣忠”的道德要求,意思是說只有領導者對被領導者有仁愛之心,被領導者才會盡心盡力地完成領導者交待的任務。孔子說:“君侍臣以禮,臣侍君以忠”(《論語·八佾》)。孟子繼承并發揮了這一思想,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夫婦有別”是指夫妻對于家庭的職責有區別,即丈夫負責家庭的經濟收入,而妻子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職責,因而提出了“夫義婦德”的道德要求;“長幼有序”是指一家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個自然的次序,這個次序也是不能顛倒的,根據這種次序而提出了“兄友弟恭”的要求;“朋友有信”講得是人在社會上與平等的主體相交往時,應當以誠信相交。在這五種倫理關系中,儒家沒有抽象地談論所謂的平等,而是根據客觀實存的倫理關系的實際特征,明確了處于不同關系中不同地位上的責任特征。只有這些人都主動承擔了相應的責任,這些人倫關系才可能和諧。這五種人倫關系,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最基本的五種倫理關系,只有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系處理好了,這個社會的人倫關系才可能是井然有序的。

       在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儒家很早就認為,人是大自然運行的一分子,人應當順應宇宙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秩序。這集中表現在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涵義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統一。這一思想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它寫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段話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性,人的活動也應有一定的規律性,只有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只有順應以和諧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發展規律,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環境,才會減少或避免天災人禍,最終有益于人類自身。因此,在儒家關于天、人關系的思想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孟子》),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與自然相通相依,協調一致,和諧共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以“天人合一”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始終關注于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審視、關懷自然萬物。這種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種涵蓋社會和自然的樸素然而辯證的人文主義。它不僅不同于西方那種反自然、反神學的個人式的人文主義,也與那種過于注重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的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民胞物與,認為人和自然萬物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因此,培養美好的德性,使人對他人、對環境常常心存愛護的善意,是凈化人心與凈化環境的統一。

        在協和萬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價值觀是仁。對仁德的培養也是從個人的基本道德修養不斷升華上去的。先有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友悌,再把這種愛推及到對社會大眾的身上去,這就是從自愛到互愛,而互愛向上提升就是互助 (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愛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諧觀念影響的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首先主動發動過侵略戰爭。誠如池田大作先生說講的:“與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安泰的穩健主義者。實際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不先發制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爭、中日戰爭、朝鮮戰爭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的戰爭,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衛戰爭。” ①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對“和諧”的追求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人將對“和諧”價值理念的追求進一步細分為從個人的身心健康,到家庭和睦,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再到國家間的和平的不斷升華的過程,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二、“富之,教之”: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

      《禮記·禮運》就對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做了這樣的描述:“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大同世界實際上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和諧社會,那么究竟通過什么途徑才能實現這樣的和諧社會呢?《論語·子路》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冉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得出孔子對于實現和諧社會的途徑的基本看法: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猶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原來在孔子那里,和諧社會的建設決不是書生的清談和玄想,而是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在民眾溫飽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加強教育,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

       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張在孟子那里得到了發揮,孟子說:“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樂哉?”(《孟子·梁惠王上》)只有具備了相當的經濟發展水平,才形成了實現和諧社會的堅實物質基礎。

       所以,儒家并不是迂腐的不通世情的老夫子,也不是完全排斥物質利益的空想家。孔子就從來沒有否認過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他曾經明確地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孟子·滕文公下》中也記載了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

       彭更問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 “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在孟子那里,如果不合道理,即使是一筐飯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即使接受了天下的贈予也不過分。

       可見,儒家痛恨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反對通過不正當的方法去發財致富。因為這是違背基本的道德原則的,也是無法構建起和諧社會的大廈的。

       但僅僅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一定能帶來社會的和諧嗎?儒家的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指出在“富之”的基礎上要“教之”,通過對人們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他們明了自己所處的人倫關系以及相應的道德要求。孟子也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這是富有遠見的,因為物質生活的改善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帶來道德的進步和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和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通過專門的教育和改進是不會進步的。相反,隨著生活的富裕帶來的社會上的驕奢淫逸之風盛行、貧富懸殊的擴大、道德觀念的淪喪卻是比比皆是。這些都構成了社會發展中的不安定、不和諧因素,是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嚴刑峻法就能剎住的,即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民免而無恥”。所以儒家更加重視道德的修養與教育,正如孟子說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

       既然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明確的榮辱觀 、 道德觀和價值觀,為全社會提供統一的是非善惡美丑的價值標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在她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既能夠保持各民族大團結的統一局面、又能不斷融合外來民族并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關鍵就是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秉持了儒家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不同而一”、“理一分殊”的理念,在全社會提倡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為核心的共同道德規范,而且這些道德規范能夠為各個民族、各個宗教信仰的人們所認同,成為全體人民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形成了全社會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統一標準,因而沒有出現如墨子所講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墨子·尚同》)的情況。這些道德規范的確立,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宗教教育確定了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并成為法律規則設計、制度安排的內在精神和價值靈魂。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正是因為中國人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仁愛精神和榮辱觀念的培養,所以才形成了舉世無雙的禮義文化,這是中華文明歷盡劫難而不死,愈加受到世界各國尊重的根本原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偉大精神的民族,盡管在歷史上飽經憂患,但始終屹立不倒,就在于她的人民深受優良的恥感文化傳統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著仁義的精神,堅持著對道德準則的追求。前賢提倡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氣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激勵著無數中國人為正義、為尊嚴而奮斗。

       儒家思想對形成和諧社會途徑的設想為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路徑選擇。

       首先,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必須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力有了相當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的。發展是硬道理,這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帶來種種新的社會問題,但也只有發展才能為我們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提供現實的可能。所以無論什么時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動搖,發展生產力的大方向不能動搖。2006年10月,黨的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強調,“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可以說,這一思路與儒家“先富后教”的途徑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不是經濟發展之后的自然產物。以為經濟發展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的思想是幼稚的。思想建設的任務與物質建設的任務相比一點也不輕松。這些年,我們的經濟建設比較有成績,但全社會思想建設、道德卻相對比較薄弱。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通過形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為我們凝聚精神,統一思想,鼓舞干勁提供最好的思想武器。而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就應該建立在對古今中外優良思想成果吸收借鑒的基礎上的。正如胡錦濤同志在耶魯大學的演講時提出的:“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主張應該將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中國古代“八德”的兩種說法 (即朱熹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孫中山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聯系中國當前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的整體思路,我們建議可以把新時期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十二個字,即:孝(孝親尊師)、悌(悌長敬賢)、忠(公忠盡職)、信(誠實守信)、禮(知禮守法)、義(公平正義)、廉(廉潔自律)、恥(知榮明恥)、仁(仁慈互助)、愛 (團結友愛)、和(和諧和睦)、平(平等和平)。我們認為這十二個字的概括體現了“大道至簡”、“道簡易行”的特點,注意到了價值觀本質性與層次性、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特點,可以將中國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統一起來,因而有助于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

       本屆政府提出的“和諧社會”的理念,之所以能夠深入民心,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大的親和力,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優良品質是分不開的。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來看,凡是有代表性的和諧社區 (如武漢的百步亭小區)、和諧街道 (如廣州的南華西街)、和諧企業 (如天津鋼管企業集團)、和諧村鎮 (如安徽廬江縣湯池鎮)等的建設中,無不體現、貫穿和滲透著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理念的光芒。特別是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構建中華傳統美德示范鎮”活動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起了來自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

       2006年10月,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經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巴黎總部的年會上,受到了來自全世界各國駐法使節、團體代表、專家學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以及法國重要官員的共同關注和一致好評。他們認為,湯池鎮構建“中華傳統美德示范鎮”的成功經驗,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通過道德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的成功案例,增強了與會代表對道德教育的信心。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超越時代的魅力,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沖突、恢復和平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一個沒有自己偉大文化傳統的民族,誠然可悲;然而一個盡管擁有、但不珍惜自己傳統,反而崇洋媚外的民族,則更是可悲可嘆。一種色彩形不成燦爛的陽光,一種喬木構不成廣袤的森林。各個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通過各自的實踐部分地接觸到了真理,共同為人類文化的寶庫增添著新的內容。我們可以知恥后勇,但卻不能妄自菲薄。正如一位年邁的老人,可以羨慕一個年輕人的生機與活力,但卻沒有必要因此而拋棄自己一生所積累的人生智慧。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和諧社會”的理念,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想法,這些寶貴的思想直到今天,對于我們的社會建設和世界文明也都是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的。

 

注釋 :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

① 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 第290頁 。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