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群書治要》兩年研修班第四學期 第3周聽課感悟分享
2022-08-21山西正陽書院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7講

1.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如果能把正人君子、正直之人、公正之人舉薦出來,放置在小人之上,使這個小人受制于君子,那么這個時候,他就會受到君子的教導和影響,潛移默化地也逐漸變成了君子。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決定現代社會道德風氣和前途命運的,有兩種人,一種就是國家的領導者,另一種就是媒體的工作者,選用那些公正無私的人,這樣才能夠使社會走向正路。

直的標準:第一孝廉,中國古人判斷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要合法,而是同時要具備合情、合理、合法三個條件。第二忠直,也就是犯顏直諫的人,使下情上達。第三正直,怎么樣才能做到正呢?只有學道才能夠做到正。賢德之人做事的時候,一般的百姓可能不理解。特別是當百姓的理智、還有道德沒有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反而還對他誹謗攻擊。所以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舉直這么難呢?為什么舉薦正直的人,正直的人不被用呢?難在何處?難就難在第一,舉薦的人,就是任用人才的人,他沒有知人之明。沒有知人之明,他可能就被那些看似善良的人、看似有德的人、看似忠正的人給蒙蔽了。第二,領導者自己私心重,貪欲重,不是一個賢德之人。所以“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

總之自己的私欲克服不了,這是不能夠“舉直錯諸枉”真正的原因。所以,還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的身修才能夠家齊,家齊才能夠國治,國治才能夠天下平,這個順序是不能夠顛倒的。

 

2.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要使政治清明,民心安定,選人用人非常重要。“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要把忠誠正直的孝廉之人,剛正不阿,敢于直諫的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放到領導位置上。“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既要尊賢也要容眾。不能舍棄小人,要把小人放置在君子下面,聽從君子的教誨和引導。但要真正的把正直之人舉薦出來并不容易,需要在位的領導者首先是賢德之人,還要有知人之明。“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位而義士至”。在位領導者加強自身官德修養,是政治清明的關鍵。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3. 陶銳輔導員:

把正直之人放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這種解釋意味深長。

首先體現出“仁愛”的精神,愛人是要愛一切人,即使是小人也要愛,也不能放棄。

其次,體現出對“人之初性本善”的堅信,相信自性明德是人人本具,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是一定可以教得好的。

再次,體現出“上行下效”的客觀規律,只要將君子放置在小人之上,處于高位的君子德風自然感化小人,讓人心歸善。

 

4. 師資班謙組王雪琴學長:

君子置于小人之上不錯,但仁愛也需要智慧。不可無條件仁愛。應當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處之。

 

5.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說,把正直的君子放到領導者的崗位上,行于正道,老百姓就會心服口服。如果把邪曲不正的人放到領導者的崗位上,放在正直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不服。

常言道:“上行而下效。”所以能選出正直的領導人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果領導者自身貪圖私利,就會招引來阿諛奉承之人,而遠離了正直之人。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說:“惟格物誠意之仁人,為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就是說只有能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仁人君子,才能做到“舉直錯枉”,只有身修,才能家齊、國治、天下平。

感恩劉教授的悉心教導!

 

6.師資班信組郭艷華學長:

要尊敬推崇賢德的人,對于小人還應該去教導他,不放棄他,“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有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仁人,才能做到“舉直錯諸枉,領導者一定是大公無私的心,”“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一定是感召大公無私的人來到身邊,領導者率先垂范,身修才能夠家齊,家齊才能夠國志,國志才能天下平。每一個人都存感恩之心,就能夠實現世界大同!感恩老師的教誨!

 

6. 精進班和組王麗學長: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魯國的國君魯哀公,來向孔子請教,說怎么樣做才能夠讓人民對國君信服,心服口服,擁戴國君? 舉錯之道,“舉直錯諸枉”有兩種解法。東漢包咸的注解“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要舉薦正直之人,并且任用他;而舍置邪枉自私之人,人民都會受到利益,所以才會心悅誠服來擁戴國君。如果相反,舉用的都是邪曲不正之人,自私自利之人,而舍置了正直之人,人民就會受到其害,那么人民就不會服氣。要舉用正直之人,而不能夠用這個自私自利的、邪曲不正的人。徹底把這個邪曲不正的人給廢置不用了。第一種講法。 另外一種講法:“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之于自己的意思。錯諸,是“放置在”。“舉直錯諸枉”,把正直之人舉薦出來,放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仍然用邪曲不正的小人,但是要把他放在君子之下,由君子人來控制他,來引導他。這樣他才不會對百姓造成大的傷害。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認為:“舉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把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曲不正的、自私自利的人之上,人民仍然還是心悅誠服的。相反,把邪曲不正的人舉薦出來,放在了正直的人之上,那么人民就不會服氣。仍然要用小人,就要把他放置在君子人之下。他受制于在上的君子,不能夠隨意地作惡,人民也不會受到他的傷害。這個時候,人民也是會心悅誠服的。

學懂一句做到一句是關鍵,學以致用就是做到了好的榜樣,就是正己化人,心正,身正,口正;內外皆正福慧雙增。心上,理上,事上,尊禮.守禮.行禮.人我皆大歡喜。

 

7. 師資班信組吳蕭含學長:

感恩教授!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如果能把正人君子、正直之人、公正之人舉薦出來,放置在小人之上,使這個小人受制于君子,那么這個時候,他就會受到君子的教導和影響,潛移默化地也逐漸變成了君子。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選用公正無私的人,這樣才能夠使社會走向正路。

以孝廉為準,古人判斷任何一件事情,合情、合理、合法三個條件。第二忠直,犯顏直諫的人,使下情上達。第三正直,只有學道才能夠做到正。“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

私欲克服不了就“舉直錯諸枉”。所以,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8、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感恩劉教授!古人讀書是志在圣賢,現代人讀書是志在賺錢。這句話指出了現代人讀書人的最大問題所在。“君子重于義,小人重于利。”但是,在拜見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推動下,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選擇一個好的專業、畢業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里面的“好”是以什么為標準呢?就是明牌、好找工作、工資高。一切都是與利益掛鉤。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如何讓讀書人能真正認識到讀書的目的呢?如何讓讀書人能真正讀書呢?如何讓讀書人不那么貪財呢?其實,這些問題也很好解決。就是通過學習。“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讓讀書人明了讀書的意義。《三字經》上明確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書人一定要讀好書、明道理。很多知名的學者、在學術上有造詣的學者,他們讀書學習都不是為了錢。有的是出于興趣、有的出于責任。這些人才是讀書人學習的榜樣。學生在聽馮時教授的資料時,深深感受到了馮教授的偉大。推薦學長們學習。

 

8. 師資班謙組李幽錚學長:

讓末學最有感悟的是劉老師講的正直人的標準首先要是孝廉之人,并舉例說一個父親霸占了鄰居家跑到他家的羊,兒子舉報父親不叫正直,因為違背了父子有親的人倫、天理。

從這個事例當中末學感受到自己知識的淺薄,還遠遠沒有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更無從融會貫通,唯有更加努力。

感恩老師示教。

 

9.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把正直的君子放在領導者的崗位,行于正道,老百姓就會心服口服。上行下效,國家社會也就越來越好。蕅益大師說:“惟格物誠意之仁人,方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民眾服與不服,在于自己有沒有公心。禮教不能推行,不能夠真正地把正直之人舉薦出來,原因在于領導者、為官的人不能夠率先垂范,克服自己的私心和私欲。即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講政治與管理,實則還是講修身,修身為本,中國式管理的本色和特色。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8講

1. 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感恩劉教授。

本節課學生聽到了靈魂的考問并學習到了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們看到了這樣感人的一幕,我們就要想一想,為什么這樣感人的一幕,沒有發生在儒家的發源地中國呢?再不要問別人,再問問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的團隊,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單位,遇到了這樣的困難,我們能不能保證我們自己的員工、屬下,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呢?那為什么不會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做領導的,平時也沒有向關愛親人一樣,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對他們的需要也忽視了。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傳統文化它很有效果,有效果呢,他確實是需要我們做出來。只有把這些效果演示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行為,它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古語云:“父慈子孝。”現在出現了子不孝,是不是因為父不慈呢?身為一位父親,學生就要先做好一位慈父,教好自己的孩子,身教是根本,這樣言教才會被信服。踐行圣賢教育,從我做起!

 

2.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君以莊嚴面臨民眾,則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則能使民盡忠。君能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則民自能相勸而善。

舉善的標準第一公正無私;第二不忌賢、妒能;第三隱惡揚善;第四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第五能容人之過;第六心口如一。

舉善,首先舉善人為官;第二舉善人為師;第三舉善人為范。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的薄厚全在心量之窄寬,生活中自己有很多看不慣的事,一語中的,自己德薄心傲,處事待物沒有智慧,然激之,可以使君子為小人;愧之,可以使小人為君子。故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還是要從自己的誠心入手。

 

3.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內心有仁德,自然對人有禮、莊重,能使百姓尊敬;提倡孝慈之風,愛護百姓,百姓就會盡忠;舉薦賢人作為領導者,身行言教,百姓就會得到教育和勸導。所以要“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孝經》上說,“夫孝,始于孝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六韜》中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治國之道,姜太公說:“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4.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在位的領導者,如何讓民眾對自己恭敬,竭盡全力的負責工作,還能夠互相勸勉為善呢?

首先在位的人要非常仁德,要有恭敬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行住坐臥都很有威儀很莊重。“臨之以莊,則敬”。百姓自然會對領導者恭敬。“敬人者人恒敬之”。

領導者要讓百姓對自己盡忠,就要教百姓孝道。對百姓要“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視百姓如自己的手足。

要使社會風氣好,讓百姓相互勸勉為善。就要尊賢容眾,舉善而教不能。對那些公正無私,抑惡揚善,不嫉賢妒能,有容人之過的善者舉薦領導崗位,或奉為老師,或培樹為典范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對那些“不能”的人也不能舍棄,要加以引導和教化,使之成長為君子。

傳統文化是很有效果的,但這個效果要演示出來,只有把效果演示在生活中,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行為,才會正真有意義!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5. 陶銳輔導員:

君以莊嚴面臨民眾,則能使民敬君。莊重,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勿禮勿言,非禮勿動”,言行舉止甚至起心動念都要符合禮法。

而莊重是外在自然的表現,其本質與內涵仍然是仁德之心。

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則能使民盡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忠是孝的延伸,孝是忠的根基。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自然是如此。

君能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則民自能相勸以善。善人的標準,大公無私、不嫉賢妒能、隱惡揚善、言為心聲、容人之過,之前常自以為善良,實則離善人的標準相去甚遠,先努力做個善人。

教化不能之人,與上一句“舉直錯諸枉”有共同之意,就是對小人或不能之人也平等愛護,不放棄不拋棄,堅信人性本善,堅信人都是可以教得好的。教不好也是自己德行修養不夠,誠心耐心不夠,總是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問題,找到可進步的地方。

 

6. 師資班信組郭艷華學長:

感恩老師授課!您辛苦了!

孔子的一句話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可見誠敬的重要性,當我們守禮了,自然就會有威儀,受人尊敬。孔子教導學生四個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第一位,其次就是言語,說話就要說符合圣賢教誨,給人以正確引導。《孝經》上講:“夫孝,始于孝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首先要孝親,首先要孝養父母,恭敬之心從孝敬父母學起,向古圣先賢學習,“人之初,性本善”,努力修學,堅持不懈,恒心毅力堅守。感恩老師!感恩學長!

 

7. 師資班謙組李幽錚學長:

讓末學最有感悟的是劉老師舉的一個例子,說這個女人是妓女,然后大家都從地上撿起石頭準備砸她,但主持人說從沒有過失的人最先來吧,大家又都放下了石頭。

這個例子真是形象地警示了我們這些常常自以為道德高尚的人,我們自己真的做到沒有過失了幺?否則怎么有資格評判他人。

感恩老師示教。

 

8. 師資班謙組吳迪學長:

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言行舉止都是很隨意的,尤其是講話的時候,心里怎么想的就馬上說出來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論語》就是孔子教導他的弟子們言語行為規范的,我們現在做學生的和過去的弟子相比真是相差甚遠。學好傳統文化,做好中國人先在言行舉止上嚴格要求自己。一舉一動莊重要有威儀。感恩老師辛勤教導。

 

9. 精進班和組王麗學長:

《論語治要·為政》第二。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康子向孔子請教,怎么樣才能夠使民對上恭敬盡忠,以及勸勉為善。“以”是“與”字的意思。 孔子說:君以莊嚴面臨民眾,則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則能使民盡忠。君能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則民自能相勸而善。 君,廣義理解領導。為君三件事,1,怎么樣讓民眾對自己恭敬,2,盡心竭力地負責工作,3,而且還能夠互相勸勉為善。在上對在下,或少數對多數,叫臨。對大多數百姓,與他們相見的時候必須莊重。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臨之以莊,敬人者,人恒敬之,對方也自然對你恭敬。 《論語·顏淵》“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走出門去與人相晤的時候,猶如接見大賓,猶如接見國賓一樣。使用民力就猶如承奉大祭。見大賓的時候,必須敬;承大祭的時候,必須誠。誠敬之心體現之外就是守禮。所以使自己的視、聽、言、動都符合于禮的要求,自然就有威儀,受人尊敬。 莊,內涵是仁德。有仁德心的人,他的外表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莊重。言為心聲,誠于中而形于外。能夠做到莊重,必須內心有仁德。

學習在志誠感通下功夫,踐行在每一天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大小事務把古圣先賢經典的智慧老師的教誨力行出來;學禮,行禮,禮貫穿貫通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學習待人處事接物中;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君子“正己化人”;不往為弟子。

 

10.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當時民心不服時,康子向孔子請教:怎么樣才能夠使民對上恭敬盡忠,以及勸勉為善?孔子說:君以莊嚴面臨民眾,則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則能使民盡忠。君能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則民自能相勸而善。

“臨之以莊”的具體要求,《孝經》上說:“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怎樣做到忠?“孝慈則忠”。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孝中要有教化的功能。

“舉善而教不能”,舉用善人,并且教化不能之人。人之初,性本善,首先要相信人是可以教好的,那教不好就要反省自己“德未修感未至也”。

怎樣是善人?大公無私,不嫉賢妒能,隱惡揚善,言為心聲,容人之過。以此為標準,努力做個善人。

感恩老師教誨!

 

11. 修身班敬組侯娟學長:

讓我想起劉教授曾經講過“君仁臣忠”的道理,作為一位領導者來說,首先要對手下人慈,反過來,職工才能對你忠心,認認真真的工作。做為老板您要多體恤員工,不要拿以前奴隸主的姿態來使喚人,現在的老板已經改了很多,因為出力干活的人少了,找工人不好找,而且流動性很大。將心比心,回想起出去打工的那段日子,有時候感覺出力不討好,和老板走得近,怕被其他員工排斥,工作的出色,都不敢讓老板表揚,怕得罪其他的員工。發現有新員工聲音好聽,性格好,推薦給老板當美團售后服務,直到我辭職以后老板也沒用,聽說那個員工也辭職了。有時候覺得老板太不會辦事了,留不住人。有時候又覺得他心真大,經常換人已經麻木了。真有一些混日子的員工,一天8個小時,能偷懶就偷懶,經常找不到人影,有時候我覺得老板是不是看不見?不關我事,做好自己就好。

假如把傳統文化帶入超市管理當中,那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超市的老板。現在有一些公司,已經帶團隊去國學學校聽講課受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