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群書治要》兩年研修班第一學期 第8周聽課感悟分享
2021-09-29安徽國禎書院

課程:《品讀<群書治要>》第15講《交友之重》

1.輔導員

君子之交淡如水,必要時交友也需要做出取舍,隨著修學的深入,朋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愿我們身邊都有以道而交、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

 

2.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賢師教給自己的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賢友帶給我們的是道德不知不覺得到提升,此乃近親者仁!《弟子規》也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自己也要故友不遺。

 

3.王蓮梅學長

交友之道,重在交心。親仁,“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人,親近善知識,就是讓自己親仁。選擇,太重要了。一個人一生的德、業能否成就,關鍵在于選擇---老師、人。孝親尊師,自己有更多的機會親近良師益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八拜之交中,范式張邵的故事,---“朋友有信”。再一次記憶深刻。還有就是“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也重溫這部分內容。《群書治要》中會看手相的故事,背后是朋友。親近仁者,包括親近有仁德的朋友,對我們自己人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學生非常感恩多年來,身邊的仁德厚重的各行各業的良師益友,給了學生引領、幫助。感恩朋友們,在各種復雜的情況下都能為學生言傳身教。三生有幸。感恩《群書治要》班級群里老師們、學長們,在道業上的以身垂范,給予學生的榜樣的力量。劉教授這些話,深深記在學生心里,“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思恩忘怨。”感恩。

 

4.夏小荷學長

《群書治要》中有很多地方,都特別強調要“親仁”,也就是要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孔老夫子說“無友不如己者”。《荀子》中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一個人一生的道業、學業、事業能否成就,關鍵就在于他選擇什么樣的老師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這是他成就的助緣。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孔老夫子的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學習的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理。他最欽佩的人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這些古圣先賢。

“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就是說你每一天都在仁義方面道德方面有進步,但是你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我們每一天在一起學習《群書治要》,學習《論語》等圣賢經典,我們聽的都是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這些圣賢人的教誨。然后再看一看,他的弟子們是怎么樣地奉行。我們的仁義道德在潛移默化地提升,但是卻不知不覺。在《群書治要》上記載,在楚國有一個人很會看相,他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朋友就能夠判斷出他的前途命運如何。這告訴我們親近仁者包括親近有仁德的朋友,對我們自己人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我們也看到有些落馬高官,在他們懺悔的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交友不慎”。事實一再證明,有些官員就是因為擇友不慎,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如果掌權者迷戀資源開發,追求權利尋租,早早晚晚都會出事。有人形容說,行賄的人,人人都是垂釣者,而受賄的人,個個都是死在魚鉤上。正因為如此,習總書記提醒領導干部說:“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圍繞權利的陷阱太多,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用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線”。

即使是清官,在交友面前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一句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看你交往的朋友經常帶你出入的場所,你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影響。

在《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老夫子的一個典故。說明孔老夫子非常地有智慧,有遠見。孔老夫子有一次說:“我過世之后,子夏的德行會一天比一天地增進,但是子貢的德行卻一天比一天地減損”。曾子問:“夫子,您為什么這樣說呢?”孔老夫子說:“子夏這個人他有一個特點,他喜歡與比自己賢德的人相處,喜歡和這些比自己更有道德、更有學問的人相處。而子貢卻恰恰相反,他喜歡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別人稱贊他有道德有學問,可能他就感覺得很好”。孔子又說:“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

領導干部面對財色名利的貪欲,一旦遇到惡友的引誘,很容易利令智昏,情令智迷,陷入欲望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使得人生也走上不歸之路。

親近仁德的善友,對我們的德行,道業的提升都非常的有幫助。

朋友應該如何相處才能夠天長地久呢?朋友要以道義相交往。古人有一句話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才能夠天長地久。

《易經》上還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感應。你想交到有恩義有道義的朋友,自己首先要培養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態度。而朋友之間的道義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要有信任。不能夠失信于朋友,不能夠欺騙朋友。漢代有張劭和范式的兩年之約,春秋戰國有季扎贈劍。都是朋友之間講誠信的典范。

《論語》中說:“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如果君子能夠不遺棄他的老朋友,國民的風俗就不會淡薄、刻薄。在《禮記·檀弓》中記載,原壤原來是孔子的老朋友,雖然學派不同,做法不同,孔子仍信其有孝心,視其為友。孔子說:“親者毋失其為親,故者毋失其為故”。

我們學習圣賢之道的人,就要學習圣人那種不遺故舊的做法,這樣才能夠讓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淳厚。特別是當領導者的人,能夠對故舊不忘,社會百姓也會漸漸地變得厚道。

有一首歌唱的很感人:“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友誼地久天長”。

在2012年2月份的時候,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到美國去訪問,利用閑暇之時,還特意前往小鎮看望二十七年前曾接待過他的一些平民百姓朋友,和他們喝茶敘舊。這一次訪問被賦予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亮點”。這樣的做法就為大家做出了一個好榜樣,也就是“不忘故舊”。這樣上行下效,百姓也會變得漸漸厚道。

在四書五經之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誨。在《群書治要·詩經》中有一首詩叫《伐木》。這首詩主要就是講的朋友之交,就是對朋友故交應該重視,不能夠把老朋友給忘記。這首詩這樣寫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在《詩經·小雅》中還有一句是關于朋友的詩,叫《谷風》,《谷風》是當時諷喻周幽王的詩,因為當時天下風俗變得越來越薄,朋友之間的恩義已經蕩然無存了,所以作者就寫了這句詩來諷喻周幽王。“將恐將懼,維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這也是提醒朋友相交要“思恩忘怨”,使友誼保持長久。

 

5.王麗學長

孔老夫子特別強調“無友不如己者”。讀《群書治要》有很多地方,都特別強調要“親仁”,要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孫卿子》《荀子》之中,“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雖然這個人他的本質不錯,本質是美善的,他的心智也非常聰慧,但是也一定要求賢師去學習,選擇賢友來交往。

一個人一生的道業、學業、事業能否成就,關鍵就在于他選擇什么樣的老師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這兩個都是他道業、學業、事業成就的助緣。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孔老夫子的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學習的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理。他最欽佩的人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這些古圣先賢。

你和一個賢德的人交往,你每一天所聽到的都是圣賢的教誨。教導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告訴你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

全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因為這個朋友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忠信、敬讓。“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你每一天都在仁義方面道德方面有進步,但是你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我們每一天在一起學習《群書治要》,學習《論語》等圣賢經典,我們聽的都是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這些圣賢人的教誨。我們的仁義道德在潛移默化地提升,但是卻不知不覺。

在《群書治要》上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在楚國有一個人很會看相,他給很多人都看,看得都很準。“我并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

如果我所看的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個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淳厚善良、行為謹慎、畏懼法律。這樣的人,他的家庭會一天比一天更興旺,他做人也會一天比一天做得好。這樣的人被稱為吉人,吉祥的人。

如果我所看的這個人是一個侍奉君主的大臣,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領導者。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的、喜好品行的還好做善事的人。這樣的人,他會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他的官職也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加提升。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吉臣,吉祥的臣子。

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是一國之君,他的朝臣都是賢德之人,左右侍奉的人都是忠誠之人。只要這個君主一有過失,他的左右都敢犯言直諫指正他的過失。這樣的君主,他治理國家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安定,他自己也會一天比一天地受人愛戴,天下人也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心悅誠服。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吉主,吉祥的君主”。

《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老夫子的一個典故。孔老夫子有一次說:“我過世之后,子夏的德行會一天比一天地增進,但是子貢的德行卻一天比一天地減損”。曾子聽了之后很奇怪,就問說:“夫子,您為什么這樣說呢?憑什么判斷出來他們的德行會增進或者減損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說:“子夏這個人他有一個特點,他喜歡與比自己賢德的人相處,喜歡和這些比自己更有道德、更有學問的人相處。而子貢卻恰恰相反,他喜歡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別人稱贊他有道德有學問,可能他就感覺得很好”。“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兒子是怎么樣的人,你看一看他的父親就知道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人為人如何,你看一看他所結交的朋友是哪些人,你大概就知道這個人的品行如何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領導是什么樣的,你看看他所使用的是什么人,你就知道了。“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與善良的人交往,就如同走進了一個種滿芝蘭的房屋,剛進來的時候感覺到很香,有一種蘭花的香味。但是你在這個屋子里待久了,不知不覺就聞不到這個香味了。與它同化了。我們剛去了一個賣鮑魚的鋪子,剛走進去的時候,感覺到腥臭難聞。但是在那里呆上一段時間之后,也就沒有那么明顯的感受了。我們也是與之同化了還不知不覺。

有一位職務犯罪人員在獄中這樣告白:“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人際關系、朋友交往看似是小事實為關鍵。好的朋友,不會帶你步入誤區,而不好的朋友,從一開始就注定在壞的方面影響你,誘發你人性中罪惡的一面,使你意志消沉,甚至淪為罪犯”。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才能夠天長地久。

《易經》上還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感應。你想交到有恩有道義的朋友,自己首先要培養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態度。

《論語》看到《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就是老朋友,“偷”就是刻薄的意思。

如果君子能夠不遺棄他的老朋友,國民的風俗就不會淡薄。要想人人都能夠厚道,就應該做到“故舊不遺”,也就是說對你的親戚朋友不能夠忘記。

孔子與原壤的關系,他既然沒有斷除孝心,所以我也不能割斷與他的故舊情誼。所以仍與原壤全交,老朋友仍然是老朋友。

《群書治要·詩經》中有一首詩叫《伐木》。對朋友故交應該重視,不能夠把老朋友給忘記。這首詩這樣寫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即使是一只小鳥,它尚且知道聚集在高大的樹木上,而不忘記呼叫朋友,何況是人呢?怎么能夠不求朋友來和自己志同道合共同成就事業呢?這也是提醒我們,即使一個人身居高位,但是也不能夠忘記故舊和朋友。

我們學習圣賢之道的人,就要學習圣人那種不遺故舊的做法,這樣才能夠讓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淳厚。特別是當領導者的人,能夠對故舊不忘,社會百姓也會漸漸地變得厚道。

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成為他人的益友,落實踐行圣賢智慧老師教誨,正己化人成為現代君子。

 

6.李幽錚學長

老師講的孔子評論子夏和子貢的故事很發人深省,讓末學想到弟子規: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所以修學選對團隊也很重要,除了有大德老師,還要有一群比自己還優秀的同修一同進步。所以感恩遇見。

 

7.高志新學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勿忘曾經故友!勿忘曾經幫助我們的老師親人朋友和幫助我們的所有人!做人有道有恩有義,知恩圖報!擇其善者而從之!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盡量避免交友不慎!希望我們都能拿出真心,結交以道相交的朋友,友誼天荒地老!感恩劉教授。感恩遇見。

 

8.郭艷華學長

對于一個人來說交友太重要了,看清一個人看她朋友圈交的是什么樣的朋友,所以我們交友要慎重,交志同道合之人,能成為同參道友就太幸運了,朋友講道義,講恩義,講情義,我們自身要先完善自己的不足,良師益友自然會感召到自己的身邊,不斷修正自己,道友自然會相互吸引,讓我們道心不斷的縱向提升。

感恩劉教授!感恩老師!感恩學長!

 

9.嚴銀香學長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

“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

“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感恩能遇見劉教授,聶老師還有所有學長[合十][合十]能有幸與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每天都是喜悅的。一日不學一日空。在這個學習群里,有賢師,有益友。“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希望我們一直走下去,一直學下去,無論多少年。

 

10.竇佳穎學長

一個成長的成年人才對得起義務教育的培養。一個人的朋友是隨著時光和成長不斷變化的,可能是心境可能是理想,總有互相欣賞互相學習的部分。自強不息不只是一個口號,還是自我的提升,從自我做起讓心境開闊一下,認識更多的人,體會大家的努力,有的時候有人說什么事情堅持不住,其實是缺少一起進步的伙伴,向朋友學習正是你們彼此欣賞的過程也是讓彼此堅持的動力。不是不堅持不進步,只是沒有遇到特別希望留在身邊的朋友。因為結識了傳統文化,是什么讓我非常欣賞和堅持的呢?就是這文化中深入人心的道理。因為希望和朋友一起進步,所以分享給朋友,讓我們用心在一起,正是這樣的初心提升了我也進步了她。或許我的理解很淺,希望在不斷的學習中更能提升自己。感恩老師!感恩學長!

 

11.馮繼紅學長

要選擇有仁德之心的人交往,每一天所聽到的都是圣賢的教誨,他們教導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告訴你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全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賢友交往,每一天都在仁義方面、道德方面有進步,自己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我能遇到雙遼謙德傳統學校的劉老師、王老師等各位仁德之師,是他們的不嫌棄、不遺棄和不放棄的善行善言,挽救了我的家庭,校正了我人生的方向,使我逐漸轉惡向善……

更幸運的是能參加《群書治要》學習,擇明師而從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斷改過自新,向各位學長學習!感恩遇見!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

 

12.李曉寧學長

你的朋友就是你的人生。去年我教一年級,換了搭班老師,我很感謝我的兩個搭班老師。陳老師交給我寬容和理解。我是一個很喜歡鉆牛角尖的人,也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學生的行為必須達到我的要求,要不我會很生氣。這是陳老師就會告訴我方法。當我和其他的同事有別的不好的看法時,他也會寬慰我,讓我不要去計較。現在的我可能依然強勢,但是我也是孩子們心中最喜歡的老師,感謝陳老師。任老師是一個年輕的老師,她帶給了工作的激情,也讓我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深深反思,換一種方法是不是會更好呢。良師易得,諍友難尋,感恩人生的相遇。

我現在也有一個困惑,我和我交往十年的朋友,冷戰半年了,我感覺她變了,變得圓滑了好多,我感覺自己也越來越不了解她,我感到以后她也會給我傷害,所以提前遠離了,身邊的諸多朋友一直在勸我,可以說話,心不近就行了,但是我沒有,既然說話了,那么就代表所有的接收,我現在也在苦惱中,懇請學長們解惑。

 

13.周琳學長

人生路上除了父母的貼心陪伴,其次最離不開的就是良師益友,好的老師教你仁德之道.使你在學業,道業都有所成長。

父母是不可選擇的,既然來到世上,對父母只有感恩,畢竟是他們帶我來到人世間,但朋友可以選,愛人可以選,老師也可以選、既然選擇權在我們手里,我們就有權力拒絕一些酒肉朋友而選擇賢德,充滿正能量的朋友。

好的朋友帶給人,智慧,快樂可以共同加油打氣,共同成長進步.但不好的朋友一定會帶偏你,剛開始你可能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但自從結你某一位不好的朋友,你們倆的觀念不同開始會很排斥,但時間久了.會被潛移默化,千萬不要做圣人想著如何拯救,幫助他,我們的身份只是朋友。他的父母老師都沒始改變他,你又何德何能信心滿滿的要改變他呢。但我們看到了又不能坐視不管,我們可以以陌生人或朋友身份提醒他.敲打他。但別把自己搭進去人各有命要先活好自己,再照顧別人,交友需謹慎,不要難以忍受孤獨而與他人同流合污,要知道獨身的時候才會保持清醒。

 

14.袁媛學長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一個人的成就與結交的朋友關系重大。同聲相氣,同氣相求。自己首先成為情義道義恩義之人。每日在師友的提攜下,堅持學習,反省,知非,改過。學習可以優化朋友圈,清凈內外環境。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學長的陪伴!

 

15.張靈學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一生的道業,學業,事業能否成就,關鍵就在于他選擇什么樣的老師和朋友。但是,《易經》有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們如果結交人生中的良師益友,首先我們自己要修身,要成為一個有道義、有情義的人,才能感召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多讀經典,多聽老師的講座,從自我做起,做一個有仁德的人。

 

課程:《品讀<群書治要>》第16講《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

 

1.輔導員

修心重在轉念!念頭對了,一切都是好人好事。學習傳統文化,懂得很多道理,并非目的,重要的是遇到具體人事境緣時,這些圣賢教導能夠用上,把心用對。所以,善學傳統文化,未必需要聽很多課程很多內容,哪怕一句心法領納了,時時處處都能觀照用上這一句,就足夠了!所以劉老師講了那么多課程,很多重要內容都是反復講,用意就在此,我們就反復聽反復體會,生活中時時處處常提起觀照。

 

2.王雅昭學長

非常感恩劉教授的精彩講授!附圖是后學剛剛聽課邊聽邊記的筆記[合十]學生聽了幾遍這節課結合修學生活,體會到老師講的課,聽明白了就要用出來,怎么用,就是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從自己心上下功夫,把心打開,學明白了知道自己要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境緣負責,那就不會再抱怨過往和現實。
老師舉的例子都很生活化,宋就以德報怨促成兩國友好往來;出租車司機面對堵車心態;皇帝和宰相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法蘭克獄中心靈重獲自由;晴雨天老母親擔憂心念的轉變;投河少婦人痛苦的釋然;踩在垃圾上逃脫出來的驢……等等這些事例,都是在變相引導我們如何面臨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從過去的苦難中走出來,從當下的不順中調整心境,擴大心的寬度,深厚心的內涵。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學習不是學術研究,而是實學實修。
老師課程中兩段話學生感觸很深,用心記下來,用來鞭策勉勵自己。1.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可以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事實上,踩在垃圾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2.是巴爾扎克的話,世界上的事情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后面一句學生免去了,因為自己不要成為弱者,哪怕在萬丈深淵里也要拼命爬出來,去迎接曙光。太陽的光芒從來都是普照眾生的,心若向陽,到處是光。烏云遮不住太陽的光華。努力把聽懂的道理用來調整心態,放下、釋然、清理、迎接、擁抱,一切都是心的念頭使然,那就要用心去容納吧。感恩老師。

 

3.榮鳳玲學長

面對外來的刺激我們做出來的反應就是我們的境緣!對外部的不良刺激做出積極的反應,“若非你愿意,沒有人能傷害到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怨天,不尤人,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用感恩的心看問題,就會少了很多的抱怨,我們的心智也會得到提升!

如果我們心的容器很小,能裝下的只有自己,那么兩勺鹽就能夠讓我們咸苦咸苦的,無法承受,如果我們心的容器很大,“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兩勺鹽放進去,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4.王蓮梅學長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心存感恩,善化境緣,改善自心。將垃圾踩在腳下,站起來的驢子的故事,讓學生想起“態度決定高度”的尼克胡哲;想起桑蘭;想起“輪椅上的天使”劉巖---挫折、困難、苦難,都是境緣,沒有鞋、沒有傘,在雨中狂奔的人,需要多么強大的內心。感激所有世界上的事情,結果因人而異。學習做勇敢的人。學生最近正在經歷一些糾結,略有苦惱。感恩教授的諄諄教誨。會做好選擇。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學習,明理。感恩老師。

 

5.孫秀蓉學長

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什么叫境緣?境,也就是我們身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也就是社會和人文環境。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里,受到來自自然和社會的不良刺激,因此才有了痛苦和煩惱,而許多人在對這些痛苦和煩惱之后,總是抱怨自己的境緣太差、太丑,而消極。結果,越消極越煩惱,越痛苦,劉余莉教授在群書治要精彩講解中,告訴我們,其實人們對幸福的感受是和外界關系不大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只要心態調節好了,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境緣,都會感到快樂幸福。

 

6.夏小荷學長

感恩劉教授通過幾個故事給我們講述了“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的道理。有一位哲人說:“我們的痛苦并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

《群書治要·賈子》中記載的梁國縣令宋就“以德報怨”,為楚國澆瓜,從而使梁楚兩國友好相處。

猶太裔心理學家法蘭克在二戰時被關進了德國納粹的死亡營。他在獄中通過“頓悟”,覺知到人的思想和心靈是別人無法控制的,是自由的。無論外界發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改變我們的對這個事情的想法和態度,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從而改變我們的心境和行為,最后改變結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對外界刺激和反應的關系,并不是像動物那樣,是刺激和反應的關系,而是一種刺激、意識和反應的關系。正是在意識這個中間環節,人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獨立意識、良知的作用。對外部的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積極的回應。我們把這就稱為積極的思維、選擇的自由。用小羅斯福總統夫人的話來說,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夠傷害你”。圣雄甘地也說“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所以,在生活中,讓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們允許這些不良的遭遇影響到我們的思維,干擾到我們的情緒。在生活中,我們不知道會遇到來自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什么樣的不良刺激、不良遭遇,這是我們無法預見的,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什么呢?在面對這些不良遭遇的時候,可以對外部的不良遭遇、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積極的回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像在北京的出租車司機,遇到堵車的情況時,如果他不停地抱怨,就會使自己的心情越來越糟;而如果他放點古典音樂,與乘客愉快地聊一會兒天,心情就會保持舒暢,也有利于身心健康。選擇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面對同樣的困難、問題、挫折,但是不同的人因為采取了不同的視角和態度,結果這個問題對他們的影響就大不一樣。

有一個老和尚,用兩勺鹽來啟發小和尚,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問題。兩勺鹽放在一個小杯子的水里,水是很咸的;而放到大的泉水里,水仍是甜的。一件令人煩惱或有壓力的事情,放到大的參照系下,就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難了。所以我們視角要寬,心量要大。

還有一個老人家的故事,他有兩個女兒,一個賣雨傘,喜歡陰天;一個在染坊晾衣服,喜歡晴天。結果他是天天發愁。“憂能使人老”,她很快就衰老下來了。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應該是晴天也高興,陰天也高興才對。為什么呢?因為晴天的時候,你二女兒染坊的衣服好晾干。陰天的時候,你大女兒的雨傘好賣”。這個老婦人一聽也對呀,從此以后,無論是晴天還是陰天,她都很開心,過上了快樂的生活。所以幸福其實就在一念之間,這個“一念”,就是取決于我們自己怎么想。

還有一個投河的少婦人的故事。遇到老艄公點撥,換了一個角度看問題,轉變了觀念,由喪夫與子之悲痛,又重新感受到像婚前一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生命狀態,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講的是一個國王和宰相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相信這一切肯定也是一種最好的安排。所以不用懊惱也不用沮喪,更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一時。如果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長遠,把人生的視野放大,不要怨天尤人,永遠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我們生活中如果充滿著感恩心,往往能夠改變在一般人看起來是不好的,或者是挫折的事情。有一個“掉在井里的驢”的故事。也告訴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不要抱怨。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家庭環境不好,你的工作很差、工資很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卻沒有人賞識。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太多的不如意,中國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思一二,不思八九”。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可以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有一位老人家,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這樣寫到:“……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讓你堅定成就的人。”

用大文豪巴爾扎克的話就是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但是對于弱者,卻是一個萬丈深淵。”

“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任何一件事情來到我們面前的時候,都不要認為它是一個絕對的壞事。我們把一般人看起來不好的事情,轉變成好的事情,這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這也需要真實的智慧。

 

7.王麗學長

有一天,法蘭克一個人獨自在囚室里,突然之間有了一種頓悟的感受。在任何一種特定的環境下,人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這種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從外界環境上看,他被關進了納粹的死亡集中營,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每天接受嚴刑拷打,朝不保夕。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心理意識,也就是他怎么想,卻是德國納粹無法干涉的。于是他就憑著想象和記憶,不斷地磨煉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自由,終于超脫了納粹的禁錮。

而他的這一種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獄友,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們在苦難中尋找到生命的價值,尋回生命的自尊。

人的反應和外部刺激的關系,并不是像其他動物那樣,怎么刺激就怎么反應,而是一種刺激、意識和反應的關系。

在意識這個中間環節,人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獨立意識,良知的作用,對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積極的回應,這就是積極的思維,這就是選擇的自由。

如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所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

圣雄甘地所說,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心想事成,你怎么想,那么你所想的那件事就會出現在你的人生中。

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這一切也肯定是一種最好的安排!不要懊惱,不要沮喪,更不要只看在一時。

人的潛意識是十分強大的,而且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只要你輸入正確的指令和程序,它就會聽從和工作。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勇敢的面對過去及現在的自己,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智;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你學會了自立;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凈空老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感激讓你堅定成就你自己的人。

 

8.高志新學長

感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對任何一件事,心態很重要,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積極努力樂觀對待一切,很多事情都會轉變,甚至因禍得福,轉敗為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應感恩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感恩身邊一切人和事!任何事都將增長!自身積極努力,修好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常記: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感恩老師!感恩各位學長!

 

9.嚴銀香學長

在生活中,讓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們允許這些不良的遭遇影響到我們的思維,干擾到我們的情緒。“我們的痛苦并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那自己生活中所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緣,處于順境要更加珍惜眼前,努力修學提升自己,排除內心的諸多遺憾自卑,把精力和能量都放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提升自己的智慧上。遇到挫折也當自強,把一切磨難,障礙當成自己的跳板,用感恩心面對一切。自己智慧不夠才煩惱習氣重,只有不間斷地學習圣賢提升心境,才可獲得喜悅。難處亦是喜處,心量擴至無限大時,自己的突破也許更加證實心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心境,看破心外的世境,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日日是喜樂日。

 

10.周琳學長

我本身是個心態不好的人,這節課對我內感觸很大,近階段我也正因為一事困住,導致我3.4天都心情不好,作息不正常,其實事情很小,但我每天渾渾噩噩.怨天尤人,甚至什么都不想做,暴飲暴食,自甘墮落。

今天看了這節課真覺得要改變自己.長時間如此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負能量久而久之,早前建立的良好品質,會在這幾天被破壞掉.也會讓自己進入惡循環,精神不振。

人要做情緒的主人,不可能事事都順利,誰都在努力的活著,遇到不順的事,把它當成對你的磨煉,早晚有一天會雨過天晴,風雨過后才會有陽光,彩虹和專屬你的勝利掌聲。

 

11.馮繼紅學長

聆聽劉教授的慈悲教導,末學受益匪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時時事事順利順意,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

讀書明理,正確對待自己所處的境緣,把所謂“困難”當做一場考試,起心動念均向善,定會提升自己順利通關!

 

12.郭艷華學長

心能主宰一切,心存善念,善行能夠使環境改變,所有的念頭都是善的,所有行為都是善的,境隨心轉,好丑皆在于心,自己的內心不要被事物、環境所轉,保持不動心,積極的面對每一個人事物。

感恩劉教授!感恩老師!感恩學長!

 

13.侯云云學長

感恩生命里的每一次遇見,這是生命成長的墊腳石[合十]無論結果是什么,接受了就是成長了。

 

14.袁媛學長

若非你愿意,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你。在生活中,讓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們允許這些不良的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第一是自己的心態,心態決定事態。第二,相由心生,一切外境都是鏡子,都是來幫助和提升自己的善緣。看清了,知非后能改過,知不足后能內自省也。時時處處找自己的不是,增長的正是自己的智慧與德行。何樂而不為呢!

 

15.李幽錚學長

感恩劉教授用一個一個小故事把這一集講得生動幽默,而不是簡單的說理。了凡四訓里說凡事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還有從心上改。從心上改是最徹底的,所以這一個個幽默小故事,發人深省。

 

16.張靈學長

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痛苦,聽了教授的講解,我們明白。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其實不在于問題的本身,而在于如何看待問題,面對問題,有一個什么樣的心胸格局和思維模式。

如果我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發生都是源于我們自己。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接納包容身邊一切的人和事,那么我們就會每天生活在幸福之中。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