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在圣賢教育下會有人不聽話、不做好人?現今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們應注意些什么才能不蹈覆轍?
二、為何中國的古代的朝代為何會一代代的滅亡?如果周朝能一直沿襲周天子的教誨,會永世不敗。但是,中國的朝代還是一代一代的滅亡。這是為什么?是不是古代末代的帝王疏忽了太子的教育,所以才會滅國?還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本身就有缺陷?
三、末學提兩個問題:1.何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2.求知與求道有何區別?
四、我們知道師承很重要,在組織大眾學習時也想強調跟隨一位老師一門深入,但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同仁并不認可,他們認為應該多聽各家之言,廣學多問,兼收并蓄,還有人會誤解這種認師承的學習是一種個人崇拜,請教老師對于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與大眾溝通,如何規避被誤解呢?
問題一:為何在圣賢教育下會有人不聽話、不做好人?現今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們應注意些什么才能不蹈覆轍?
1.輔導員:
內有嚴重煩惱習氣之因,外有不良不善之緣,就會在圣賢教育下也不聽話做錯事。其實,我們這些圣賢文化的學人,自己是可以體會到的,圣賢的很多教導,明明懂得道理,但由于習氣太重,往往也不能都能聽話并做到。那么對于煩惱習氣格外重的學人,再加上外面的環境,有很多不善的緣分,所以即使接觸學習了圣賢教育,也會很容易由于內外的各種因素而退轉。并且,由于警覺性不夠,往往退轉的時候自己是察覺不到的,最后出現懷疑或退失時,也是不知不覺的,即使察覺到退失,也可能會有很多理由借口為自己開脫,會有自己的很多知見讓懷疑和退失合理化。
學好很不容易,得咬緊牙關不松懈的一步步往上攀登,但學壞卻很容易,一個不小心一松手就掉下去,一次放縱、一個不以為然、一個自欺欺人等等,很可能就是墮落的開始。所以我們確實要提起十二分的警覺心,這是我們今人不重蹈覆轍尤其需要注意的,尤其在當今的環境下,更需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清凈心不受外界影響。
那么如何敵過內在的嚴重煩惱習氣,擋住外面不善的緣分,除了提起高度警覺心,還需要我們發大心發大愿,立下志向,期許自己成為眾人學習圣賢文化的榜樣!
感恩這位學長提出此問警醒大家,提醒我們引起重視!歡迎學長們一起交流探討。
2.袁媛學長:
缺乏信心。對自己沒信心。對人性沒信心,對古圣先賢的智慧沒信心。沒信心的原因在于不了解。不學習,不知道。
3.榮鳳玲學長:
學習圣賢教育之下還能犯錯,說明僅僅是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之中,學習者本身并沒有解行相應,沒有學到自己的心里去,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一直在指引的方向目標,如果沒有真正的善友在一起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很容易在習氣的影響下退轉的!一件事情意氣奮發地做一兩次可能比較容易,但是能堅持不懈就不容易了,這就需要愿力,需要志向!
4.畢鑫學長:
在圣賢教育下孩子不聽話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疏于管教,或者老師和父母本身就沒有按圣賢教誨行事。更深層的原因不出因果定律。
現今的人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避免“長浮華”。傳統文化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有很多人雖然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但卻做到了以上準則。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要越學越知“恥”、越學越知“己不如人”,切忌不可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之心。學生拙見,請多指正。
感恩輔導員。學習了傳統文化但沒做到,還是沒學明白,理沒有學透徹。輔導員說得極是,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極易退轉。學生深有體會。
感恩輔導員。參加《群書治要》學習班對學生幫助極大。各位同學的榜樣作用提醒學生不能懶惰。十分感恩老師和同學!
5.傅笳栩學長:
慚愧末學最近有些事情,因為現在社會確實是誘惑力非常大,加之我們根基非常的不扎實,有好多人確實是在受社會習氣影響很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多事情難以扎實把握的住,好多人是不知不覺的在帶動走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想法。末學慚愧,今日才深刻體會到學長每天發的那斷: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了凡四訓》在那時候就能總結出一切人的復雜心理,無論修心改過多少年,都要每日以謙虛謹慎的心改過!
越遇到不如意事總是強制自己去回顧和提醒自己,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不到改不了太多了,末學很慚愧,但是仍然在堅持改,每天希望進步一點點。難過轉不過來的還是得請教群里其他學長,感恩有討論有這么多優秀的學長一路指導引導!
6.李幽錚學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原因:一、個人脾氣秉性的遮蔽。二、外界的影響太大。三、個人達不到傳統文化提出的成圣成賢的目標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學不下去。個人感覺還是需要慢慢來,欲速則不達。
7.甘向陽學長:
希望能夠跟著這么好的氛圍班級,繼續好好學習,學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只有勉勵自己一定要跟上跟上班級的學習,太難得了,學長們也都非常的在精進自己,我相信只要堅持學習,并且踐行到我的工作、生活、學習當中才是學有所用,感恩所有遇見、感恩劉教授。
問題二:為何中國的古代的朝代為何會一代代的滅亡?如果周朝能一直沿襲周天子的教誨,會永世不敗。但是,中國的朝代還是一代一代的滅亡。這是為什么?是不是古代末代的帝王疏忽了太子的教育,所以才會滅國?還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本身就有缺陷?
1.輔導員:
中國傳統文化是對真理真相的揭示,是圣人發現的,不是發明創造的,并從人人本具的性德中自然流露出來告訴我們,當有一天我們也恢復了性德,所看到的真理真相也是一樣的。而性德是圓滿的,所以傳統文化本身不會有缺陷,只會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和我們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而導致問題發生。
盛久必衰,朝代更替,也是一個自然規律。如果究其原因,正如提問所說,都是到了末朝的時候,疏忽了教育。而這個疏忽教育都未必是到了末朝才開始,都是在盛極一時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就如同拋物線的拐點一樣,幾乎不會有人能察覺了,可能就是一個小的疏忽懈怠,或者驕奢淫逸,拐點就出現了,一旦拐點出現,即使仍處在高位察覺不到,但最終的墮落在這一刻就已成定局。
國家如此,個人亦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儒家給我們弟子制定規矩,佛家制定戒律,何為守住規矩或戒律?一次都不可以違背才可以,不小心或不得已違背了也要立即生起慚愧心悔過,得有這個高度警覺心。如果我們在某些情況下,為自己開脫,自欺欺人跟自己說“偶爾一次吧”“就這一次好了”“一次也沒什么關系”“沒那么重要”,那么有一就會有二,這個“偶爾一次”很可能就是那個拐點,墮落便成定局,起因就是這個輕忽的態度。所以保持高度警覺和慎重,非常要緊!
歡迎學長們一起來交流探討。
2.范愛紅學長:
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人人知道卻做不到,正如陶學長說的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對我們的誘惑太多、太大,我們稍不留意就會人翻馬仰;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也是讓我們無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因之一。然而老師為什么一直強調要求我們老實、聽話、真干、照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因為老祖宗所講的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出發點不一樣,其它的也就通了。這也是所謂的“一經通,經經通”的道理。前一段時間孩子在家時看了一部《覺醒年代》的電視劇,末學對"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等前輩尋找中國道路的事情很受啟發,當李大釗同志認識“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就義無反顧、不遺余力地操勞奔波。他把“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當做他們終生的“奮斗目標”,才是中國人民有了“當家做主”,成就了如今的習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中國的古圣先賢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告訴我們,如今的我們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擔當;就是要“干一件事就要干好一件事。”“干一件對的事,就堅持不懈的干下去,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我們一定大有作為、戰果輝煌。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的是要有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精神”和“勁頭”,有習主席“我將無我,不付人民”的干勁。盡管如此,末學都不清楚我們今生能不能保證“成圣成賢”。因為我們離我們的老祖宗太久了,我們又總是只“相信自己,懷疑別人。”但末學相信老祖宗的話“人是教得好的。”我們只要堅持不懈,我們必定一切皆好!
3.榮鳳玲學長:
一國之君,一族之長,一家之主的言傳身教需要謹言慎行,更需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本性的代代相傳,從教之到富之的過程中避免自私放逸奢侈的生活作風,但是由于個體差異,領悟能力不同,在欲望面前貪嗔癡慢疑的表現力不一,格物的能力不均,所以產生變化是很容易的,超過陰陽的界限就會引起變化。
問題三:末學提兩個問題:1.何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2.求知與求道有何區別?
1.輔導員:
這兩個問題可以合二為一來探討。為學求知,無論是學習知識技能還是學習圣賢文化,都是在做加法,我們學會了什么什么,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而求道為道則是做減法,我們放下了什么什么,不執著什么什么了,丟掉什么什么毛病習氣了,這就是求道為道。求道的過程一定是不斷做減法,卸下各種“包袱”,什么時候卸完了什么時候就得道了。這些“包袱”包括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求、對所看所聽所聞所嘗所觸以及所想乃至身體本身的執著等等。這個卸包袱的過程就是儒家說的格物、佛家說的放下,當然這個格物放下,不是指事上,什么都不要了,而是指內心的貪求執著之心。
放到最后,連這些圣賢經典其實都是要放下的,還有做善事做好人的事相也是要放的,都不能執著,甚至弘揚傳統文化也是不能執著,也要放下學會隨緣。有要放,空也要放,統統都要放,放下這一念也要放,放到無所謂放下不放下,才是真放下。所以為道日損,就是不斷放下做減法,沒有止境,直至恢復圓滿自性。
所以我們求學圣賢文化,是不是真的學對了,還要看我們是不是在求道,是不是學了之后就做減法,懂得了之后就放下,只有加法沒有減法的求學、只注重增加了多少而不注重卸掉了多少的求學,都只是記問之學,必定是要走偏的。所以,為學做加法只是手段過程途徑,為道做減法才是目的目標。雖然一個日益是加法,一個日損是減法,但兩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圓融無礙的。“日益”才能“日損”,“損”到最后時,“益”也就圓滿了。
“損之又損”,日損的道路沒有止境,有很多內心的貪求執著點等著自己去覺察去放下。感恩學長代大眾發問,我們一起努力為學日益而又為道日損!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2.榮鳳玲學長:
學生記得曾經有老師講到,一個人可能有的不同境界:向上走,從凡夫到善人到君子到賢人到圣人,他們表現的是煩惱越來越輕,智慧越來越長,他們的私心越來越輕;向下走,從凡夫到廢人到小人到惡人到罪人,他們的表現是煩惱越來越重,智慧越來越淺,他們的私心越來越重,這些是一個人所經歷的不同階段,但是在這些過程中人的本性還是不變的,只是受到覺悟或者污染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傳統文化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力行到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就成圣賢了。哎呀,說起來只是文字,做起來真不容易啊。
3.范愛紅學長: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他的兩面性,就像樹葉、山川、河流,很多的時候我們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比如“逆境、疾病、痛苦”等不好事情時,末學在沒學習傳統文化就認為那些是“有害”,學習過傳統文化之后,學生才知道自己“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也比如看電視,曾經有一段時間末學就認為“電視就是垃圾、就是污染源。”通過看《覺醒年代》、陶學長介紹的《長津湖》(我還沒看,聽老師介紹過),《長津湖》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叫:“這一仗,我們不打,我們的子孫也得打”,這就讓我們明白祖宗愛子孫的理“亙古不變”,當我們把所有不好的一面都看作是“成就我們自己、幫助我們成長的力量”時,我們就會“無怨無悔”的看待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從而“德日進,過日少。”“從凡夫到君子僅一步之遙。”“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學無止境,善莫大焉。不對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學長多多批評指正,末學感激不盡。
4.袁媛學長:
為學日益,是否類似于后得智?即對知識學問的追求,是做加法,有所知,有所不知。為道日損,是否類似于根本智?即恢復本有的自性明德,要做減法,無所不知。最后都要放下,回歸到清凈、平等、正覺。
輔導員:根本智是無知,后得智是無所不知。先求根本智才能求后得智,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求后得智的學和我們現在的為學日益應該還是不同的,那個學是無求的學,隨緣感應而學。學長提的好,個人理解,歡迎繼續探討。
無知,沒有自己知見!所以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句話重要!佛陀也說:“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什么也沒說!”義理都極深!
舍身容易舍見難!放下知見是非常關鍵也是最難的!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5.梁紅學長:
尊敬的劉教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大家好!末學今天晚上晚自習,沒有時間參加班會,剛空下來瀏覽了學長們在陶老師的帶領下的精彩分享,非常贊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當今社會知識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很難理解古圣先賢的這句話。學習了劉教授的講座,才稍微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膚淺了解,沒有契入,所學都變成了知識。知識不是自己真心本性具有的。
問題四:我們知道師承很重要,在組織大眾學習時也想強調跟隨一位老師一門深入,但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同仁并不認可,他們認為應該多聽各家之言,廣學多問,兼收并蓄,還有人會誤解這種認師承的學習是一種個人崇拜,請教老師對于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與大眾溝通,如何規避被誤解呢?
1.輔導員:
這個問題是末學提的,在末學身邊,學習傳統文化的學人不少,但認師承的卻極少,即便也有跟隨老師學習的,也是隔段時間就會換,或者不夠堅定或者口是心非,能夠非常堅定的一生跟隨一位老師或一個師承學習圣賢文化的同仁很難遇到。以前我有點執著,總是竭力發聲強調重視師承,但逐步了解到大家各種因緣后,才知道這樁事非常難,沒有足夠的因緣是很不容易的。后來發現這個問題還變得非常敏感,說不好就會被誤解,經常被誤解為一種執著,或者覺得小題大做,沒有必要那么強調,所以我就越來越謹慎,不敢輕易去提。但時時都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并且在這個學習班中遇到了很多同一師承的同道中人,所以才斗膽提出這個問題,望能起到積極意義。
在這里末學也不打算展開這個問題,因為感覺其中義理實在太深了,幾句話是無法闡釋清楚的,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吧,并在修學過程中慢慢去體會。
歡迎學長們交流探討。
2.榮鳳玲學長:
傳統文化,傳是傳承,統是統系,師承就是統系就是血脈,學生認為起初的師承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跟佛家所說的“戒定慧”一樣,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跟一位老師學習,只聽這位老師的,我們心就定了,其他老師的言辭也就不會影響到我們,等我們真正智慧開了,有了定力了,能有能力屏蔽外界似是而非的干擾了,我們就可以廣學多聞,集百家之長為學日益。其實真正的明師他所講的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并不是搞個人崇拜,只要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能夠“明明德”。
學生認為人們之所以要同時學習很多老師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自己心浮氣躁,不能夠靜下心來。突然想起來“真正的風水在哪里”上的一句話,我們聽四十分鐘的課要接一個電話,發一個短信,還要出去倒杯茶。
感恩劉教授的諄諄教導,感恩輔導員的引領,感恩學長們的陪伴,學生懺悔,開了這么多次班會,今晚第一次認真對待,認真參與。
3.甘向陽學長:
我就認劉余莉教授,希望學習早日開悟。
4.范愛紅學長:
愿我們能夠早日修得“戒定慧”離迷開悟,離苦得樂!
5.畢鑫學長:
學習是為了求道,求道的方法是學習。絕大多數人都是要“學而知之”,學習自然是要多學習、多積累、要“多得”,而悟道了,就要學會放下、要“多舍”。學習知識是外求,而道不是學來的,而是悟出來的,即所謂“內求”。以“戒定慧”三學為例,戒律要勤學、修定要忍耐,此二者均需精進勤學而智慧的獲者是自性的顯現,而非習得。